Ⅰ 絲綢之路的作用和意義100字
首先,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
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絲織品在歐洲享有盛譽,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將中國的絲織品當作珍貴物品,稱中國為「絲國」;當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穿著絲袍出現在劇場,轟動一時,後來穿中國絲袍成為羅馬上層的社會風尚。
中國的西漢和東漢時期,處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繁榮階段,早已創造出儒教、長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成就;當時的歐洲正是羅馬帝國時代,處於奴隸制社會鼎盛階段,歷史上記載的是愷撒大帝和屋大維的故事、基督教的故事;中國文化影響了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羅馬文化也影響了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當時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地區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國的絲綢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歷史上是有非常的意義的事件,遠比新航路開辟早1500年。
其次,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接受先進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以及金屬工具傳到西域,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三,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中國古代的世界壯舉有長城、秦始皇陵、大運河、敦煌莫高窟,舉世公認,遊客如梭;比較起來,絲綢之路完全可以列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壯舉,因為它表現了中國人向世界開放的前瞻性。其次,歐洲與中國沒有往來,古代的中國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即使到了後來的清朝,中國觀念影響下的朝鮮有一幅《世界地圖》,將中國作為中心占據全圖,周圍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壩,海洋中用不計其數的小長方條表示許多島嶼包括日本以及許多根本無法知道的「小人國」、「女人國」等,直到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皇帝還自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鬧出了許多笑話。可是,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大約2000年的西漢,中國人就在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大量准備了。
第四,絲綢之路是現代中國西部開發最需要了解的第一個故事。
今天,加快西部大開發是黨和國家在世紀之交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21世紀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從歷史的角度看西部開發,首要任務之一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中心的西部有過的繁榮及其原因,了解遠在2000年以前的絲綢之路的歷史。
Ⅱ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歷史來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源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Ⅲ 簡述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作用。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內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容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國際大通道,它的開辟,對中國和歐、亞、非各國友好往來、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成功打開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門,極大地促進的漢朝的繁榮昌盛。在以後的歲月里,隨著南海航路的開辟,這條曾經繁榮的大道漸漸衰落。19世紀末,人們對亞歐內陸再度關注,絲綢之路也從沉睡中醒來,繼續發揮著連接東西方文明紐帶的作用。
Ⅳ 簡述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古代絲綢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共同繪就了人類文明繁榮的壯麗篇章。古代絲綢之路成為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典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一、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路。
古代絲綢之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堪稱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跡。大大小小、難以勝數的中外交通線路,構成古代絲綢之路的「血脈經絡」,構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構了古代東西方世界相互連通的交通網路,成為亞歐大陸之間最為便捷的通道。
眾多的通道使得人暢其行、物暢其流,東西方使節、商隊、僧侶、學者、工匠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沿線國家商貿與人文交流的半徑由此被大大擴展,貿易市場半徑由此被大大拓寬。
二、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生命線,通過絲綢之路,我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輸出到沿線國家;來自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珠寶、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蘿卜、胡瓜等各類農作物絡繹不絕進入我國。
絲綢是沿線國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檔貨物。原產於我國的絲綢,在古代西方國家十分名貴。在古希臘購絲綢、穿絲綢成為富有和地位的象徵,甚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命運女神」和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亞狄像等身上都穿著透明的中國絲織長袍。
公元5世紀前後,我國茶葉通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陸續傳入南亞、中亞、西亞,15世紀一經傳入即迅速風靡整個歐洲。茶葉貿易使沿線國家的貿易收入大幅增加,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繁榮及相關行業的突飛猛進,轉口貿易也隨之長足發展。
三、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絲綢之路是我國與沿線各國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歐洲近代工業革命之前,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煉鐵術等技術,通過絲綢之路相繼傳入西方,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因素。
我國古代造紙術大約從公元4世紀起傳入朝鮮和日本,公元8世紀傳入中亞、北非和歐洲。8世紀末,阿拔斯王朝先後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辦造紙廠,大馬士革一度成為歐洲用紙的主產地,造紙技術又傳到埃及、摩洛哥。隨著12世紀西班牙、法國出現造紙作坊,中國造紙術席捲義大利、德國、英國。
我國古代印刷術是沿絲綢之路西傳的又一重要技術。早在公元7世紀我國就發明雕版印刷,在吐魯番、敦煌等地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北宋時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不久,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至13世紀,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歐洲人將這一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登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歐洲第一家印刷廠在義大利設立,印刷技術迅速傳遍整個歐洲。
英國學者弗朗西斯·培根盛贊中國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他說: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許寶騤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03頁)馬克思指出: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三大發明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事實上,我國四大發明的西傳,為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
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文明之路,絲綢之路橫跨亞歐非數十國,把中華、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臘、羅馬等各古老文明聯結了起來、交融了起來。
東西方文化交流遍及音樂歌舞、天文歷算、文學語言、服裝服飾、生活習俗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民樂相互傳播、相互影響、相互借鑒,通過與當地音樂形式、演奏技巧的有機融合,不僅成為沿線國家民族化、地域化的代表和標志,而且深深地鐫刻在了沿線各國各民族文學、戲曲、歌舞伴奏、民間生活等各個方面。
在唐代,琵琶從我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從我國傳入日本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至今收藏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堪稱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
公元753年,六次東渡終獲成功的鑒真,在日本弘傳佛法,開創門派,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天平之甍」。
早在公元1世紀初,儒學已傳入朝鮮,《詩經》和《春秋》等儒家典籍成為朝鮮人的經典讀物。5世紀以前,儒學經朝鮮傳入日本,據《古事記》所載,百濟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家學者。
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動,與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相伴始終,絲綢之路在把多種文化、多種文明緊緊連接起來的同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絲路文化和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4)絲綢之路歷史意義作文1擴展閱讀:
以史為鑒 合作共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一、對內,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契機,有助於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堪稱中國經濟升級的戰略引擎。
我國中西部地區改革開放由於起步較晚,相對落後,而中國經濟的全面振興及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西部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形成中西部地區與中亞、東歐、西亞的新商貿通道和經貿合作網路,對推進中西部的開放型經濟發展進程、維護國家安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調整城市結構和人口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有利於加強與沿線各國的經貿聯系與文化交流,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藉助經濟合作的深化,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勢必為我國帶來巨大的地緣政治利益,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戰略支持和能源供應。
二、對外,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是加強中國與中亞、南亞,乃至中東和歐洲部分地區各國友好交流、促進區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產物。
中國與絲路沿線各國開展的務實的、互動的區域合作,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前景廣闊。上合組織六個成員國和五個觀察員國都位於古絲綢之路沿線,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望惠及近30億人。
21世紀的高科技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不斷修建完善的公路、鐵路、油氣管道、網路通信等公共設施,宛如古絲綢之路上的現代商隊,使絲綢之路經濟帶最終成為共同發展的合作帶和命運共同體。
Ⅳ 絲綢之路,文化中國 作文1500字
大探險家、大外交家張騫在漢武帝初年做郎中時,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他們說敦煌(在今甘肅敦煌西)和天山當中有個月氏(rùzhī)國,恨匈奴,想報仇。漢武帝想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他下詔徵求精明強乾的人去聯絡月氏,張騫應征了。有個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叫堂邑父,還有一百多個勇士都願意跟著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為使者,帶著一百多人從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南)出發。隴西外面就是匈奴地界。張騫他們走了幾天,終於給匈奴兵圍住,做了俘虜,只好住在那邊,一住就是十多年。別人都分散了,只有堂邑父跟張騫在一起。日子久了,他們說話、做事,跟匈奴人沒有什麼不同,匈奴人對他們的看管也放鬆了。
有一天,張騫和堂邑父帶著干糧,趁著別人不留心時,騎上兩匹快馬逃了。他們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兒,只往西走。他們跑了幾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闖進了一個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的國家。
大宛在月氏北邊,是出產快馬、葡萄和苜蓿(mùsù)的地方。大宛是匈奴的鄰國,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大宛人向國王報告,大宛王早就聽到過在很遠的東方有個中國,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講究得沒法說,金銀財寶、綢緞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這會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連忙歡迎。
張騫見了大宛王,要求國王派人送他們去月氏。大宛王就派人送張騫他們到了月氏。張騫見了月氏王,說漢朝願意跟月氏聯合起來共同去打匈奴。
可是,月氏王不想這樣。原來月氏老王被匈奴殺了以後,月氏人立他的兒子為王。新王率領著全部人馬和牲畜往西逃,一直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月氏人打敗了大夏,就建立了一個大月氏國,月氏王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戰,只是很有禮貌地招待漢朝使者。
張騫和堂邑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沒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只好離開了月氏回國,經過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給匈奴逮住了。他們只好又在那邊過了一年多。匈奴的太子和單於爭奪王位,國內大亂。張騫同堂邑父就逃回來了。漢武帝見了十三年未見的張騫,拜他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還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漢武帝說:「我在大夏看見邛(qióng)山(在今四川)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大夏人說是買賣人從身毒(juāndǔ)——天竺(今印度)買來的。大夏在長安西邊一萬二千里。大夏人從身毒買到蜀地的東西,可見身毒離蜀地不遠。我們要是從蜀地出發,走西南那條道兒,經過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經過匈奴了。」
漢武帝聽了,打算用禮物和道義去跟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對付匈奴。他再一次派張騫為使者,從蜀地出發,帶著禮物去結交身毒。這次,張騫把人馬分成四隊,從四個地點出發,走了兩千里地,有的給當地的部族打回來,有的給殺害了。往南走的一隊人馬繞過昆明,到了滇國(今雲南南部)。滇國的國王原來是楚國人,很客氣地招待使者,願意幫助使者找道兒去身毒,但昆明人不讓過,張騫只好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這次在南方結交了一個從沒聽到過的國家,也很滿意。
後來西域一帶有許多國家看到匈奴被漢朝打敗,就不願意再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張騫說:「匈奴西邊有個烏孫國(在今新疆)。皇上不妨先結交烏孫王,跟他和親。烏孫以西的國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結交了。」
漢武帝派張騫為使者,拿著漢朝的使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有牛、羊一萬多頭,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價值幾千萬的禮物動身了。
到了烏孫,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把一份很厚的禮物送給他,對他說:「要是大王能夠搬到東邊來,皇上願意把那邊的土地封給大王,還把公主嫁給大王做夫人,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這對咱們兩國都有好處。」
烏孫王請張騫暫時休息幾天,自己召集大臣們商議商議。烏孫王和大臣們都害怕匈奴,商議了好幾天,決定不下來。張騫就打發他的副手們拿著使節,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代波斯)、身毒、於闐(tián)(今新疆和田一帶)等國家。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許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就打發張騫先回去,他借著送張騫回去,派了幾十個人到長安去探看一下。
張騫帶著烏孫的使者來見漢武帝。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烏孫王送給他的幾十匹高頭大馬,喜歡得了不得,格外優待烏孫的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又過了幾年,張騫派出去的那些副手們都帶著各國的使者陸續回來了。漢武帝非常高興,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國,他們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隸和財富交給匈奴。這會兒漢朝跟這些國家交好,他們不必納稅,都很樂意地跟漢朝結交。
烏孫王不願意搬到東邊來,漢武帝就在那邊設立了兩個郡,一個叫酒泉郡(今甘肅酒泉),一個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肅民勤東北)一年到頭有官員和兵士守衛著,不讓匈奴南侵。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國都知道張騫心眼好,夠朋友。因此,在很長一個時期,漢朝和西域的友好關系就建立起來了。漢朝從西域那邊得到了高頭大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西域各國從中國得到了絲和絲織品,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發展了生產。張騫走通西域的這條路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後來人們就叫它「絲綢之路」。
Ⅵ 作文:關於絲綢之路的意義和作用
打開了中國通向世界的大門
增加了文化交流
(統治新疆,擴大國土)
Ⅶ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絲綢之路的意義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聯系亞洲、歐洲和非洲的重要通道,這條通道構成了最早的世界聯系,那麼絲綢之路的意義到底有哪些。
絲綢之路
首先,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了解的窗口。
絲綢之路形成以後,我國的絲織品開始出現在歐洲,自此之後開始享有盛譽,在羅馬帝國,我國的絲織品甚至被當作珍貴物品,引領成為社會風尚。而我國的儒教文化當時已經形成,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西方的文化當時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中國和世界文明開始相互交融,增進了了解。
其次,絲綢之路是一條技術通道。
絲綢之路的開通,也是一條技術流通的通道,當時我國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等領先世界的技術隨著這條通道開始傳播到西方,這些技術對於促進當地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最後,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在我國有很多世界聞名的壯舉,其中就有人們耳熟能詳的長城、秦始皇陵、大運河、敦煌莫高窟等,這些壯舉在世界上被廣為流傳,而絲綢之路也是這些壯舉中的一個,它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智慧,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前瞻性和民族個性。
以上這些就是絲綢之路的意義,也是我們現在開發絲綢之路的原因,相信不久之後,絲綢之路一定會在中國的努力下再度興起。
Ⅷ 關於絲綢之路的作文400章
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條銀色飄帶,把中國、印度、希臘、古羅馬和波斯文化聯結起來.把古老中國發明的絲綢、火葯、造紙、印刷術傳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黃瓜、胡蘿卜、芍葯、石榴、核桃等,沿這條古道傳入我國.這條主要運送絲綢的路,人們把它稱之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也是對古代中國與外部及西方往來通道的通稱.它隨著歷史長河流淌而變化萬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貫通的概念,實際上,也不是只有一條固定的道路.從廣義上講,是指古代中國絲綢輸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資貿易互動的一條時間跨度久遠、寬而大的線路.
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安(古長安),西至地中海的東岸.長安是漢、唐都城,各地絲綢集中於此組成駝隊,用數月甚至數年,經甘肅河西走廊敦煌一帶進入新疆.然後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條主要線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侖山北麓,經若羌、和田(古代稱於闐)抵莎車,越帕米爾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經吐魯番(古稱高昌)、焉耆、庫車(古稱龜茲)、喀什(古稱疏勒)翻越帕米爾;三是北道,經哈密(古稱伊吾盧)沿天山北麓過吉木薩爾(古稱北庭)、伊犁(古稱阿力麻里)出境,西抵裏海沿岸.
絲綢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內蜿蜒萬余里,代代相傳.成千上萬的使者、商人、僧侶不畏艱險,奔波於此道;無數將士為保衛它的暢通,灑下斑斑血跡,方使這條路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絢麗綵帶,傳送人類古老文明的萬里長橋.歷史上的興衰在沿途留下無數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廟等,也有無數的寶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西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們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鎮,幾乎都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現代城鎮的建設煥發了絲綢之路的生機,古城與現代城鎮既有空間、時間、距離,又彼此相連相依,這是歷史的必然,客觀規律.位於最高的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新城與石頭城相連,最低窪的吐魯番城與高昌、交河故城相伴.昔日美麗牧場的烏魯木齊如今成為現代大都市.當今,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來,在新疆廣闊無垠的土地上旅行,訪古探幽,體味絲路城鎮新貌,博覽濃郁的民族風情.
Ⅸ 「絲綢之路」有什麼歷史意義
首先,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原的鑄鐵冶煉,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