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概況
地處秦安縣東北部,距縣城45公里,是聞名中外的大地灣遺址所在地。全鄉轄32個行政村,7731戶,39851人,區域總面積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500畝。多年來,五營鄉黨委、鄉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重要思想為指針,以保持農村0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堅持「農業穩鄉,工業強鄉,科技興鄉,旅遊富鄉」的發展思路,積極實施項目帶動、小城鎮拉動、產業帶動戰略,逐步走出了一條以「山果川菜辦企業,一、二、三產業齊發展」的經濟發展路子。主要實施了「112233」工程(即抓住西部大開發的這一歷史機遇,穩定糧食生產這一基礎,發揮旅遊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裕兩大優勢,走好旅遊興鄉、勞務富民兩條路子,建成規模養殖、瓜果蔬菜、中葯材種植三大基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規模養殖、勞務輸轉已成為我鄉的兩大支柱產業,果品蔬菜生產初具規模,旅遊業已見雛形。2004年,五營鄉黨委被省委評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鄉鎮黨委,五營鄉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鄉鎮」。三年來,全鄉共新修優質梯田5800畝,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10500畝,新修、拓寬農路27條185公里,完成東部人飲水窖3046眼,新建電提飲工程3處,爭取並實施了投資49萬元的邵店至魚尾13.7公里農路以工代賑項目,實施了投資25萬元8公里的王五公路村村通達建設項目,完成了投資52萬元的邵店小河橋工程項目,建成了投資45萬元的五營工商樓,投資78萬元的五營鄉文化站和大地灣文化中心。完成了蔡蓮路五營段7公里的拆遷、擴建工程。爭取投資276萬元的楊梁公路以工代賑項目正在實施。完成了五營鄉小城鎮建設地形測繪,小城鎮規劃修編工作正在進行。2004年底,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25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77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7元,財政收入120萬元,勞務輸出1.1萬人(次),勞務收入3100萬元,建成規模養殖示範村3個,規模養殖戶325戶,養殖收入2400萬元。.
『貳』 中國文化概況的介紹
《中國文化概況》復是一部制書籍,是從文化角度架起一座溝通中西的橋梁,用英文將中國文化的概貌展現給讀者,簡要概括了中國的地理、歷史、傳統節日、少數民族、烹飪、茶酒文化、服飾、表演藝術、建築以及中葯、武術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分析了某些表象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展示了祖國燦爛豐富的文化。
『叄』 中國有哪些歷史文化
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現象:
1,中醫學文化,攘外安內,針灸火罐…
2,國畫版,山水,花鳥,工筆,寫權意…
3,書法,大篆小篆,楷行草隸,
4,京劇,做念唱打,生末凈旦丑
5,武術,太極,八卦,行意…
6,漢字,字形優美,含義豐富
7,祭祀,祭神祭鬼祭祖先
8,網路知道…亂問胡答,
『肆』 重慶的歷史文化的簡介
重慶歷史文化是重慶地區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包括移民文化,步行專街文化,巴渝文化和陪都屬文化。
因古代流經重慶的嘉陵江稱為渝水,故重慶古名為渝州,至宋徽宗年間,改名為恭州。宋孝宗於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禪讓於宋光宗,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封國就是恭州;按宋代制度,由宗室藩王入承大統者,其原封邑即稱為「潛邸」,例於即位大典中升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為重慶府。對於命名為重慶現有三種解釋:[1]
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天子大位,這是二慶,故美其名曰「重慶」;
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這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就被命曰「重慶」府;
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所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重慶介乎其間,所以稱「重慶」。
『伍』 中國的歷史文化
這個答案是C
我們高中月考卷的一道題
用排除法 首先是D 佛教傳入是唐朝內 唐朝是9世紀
然後是B 題上說文容化的創造,不是破壞
A和C 都很像 但注意這句話 其後諸民族的文化走向 這個設計到了以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文化從漢朝開始便以儒為尊,又經過宋朝的二程兄弟和朱熹對理學的完善,儒家更是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
所以選C
答案大概是這樣 麓教版 高一歷史 第一單元就是中國文化
解題關鍵 決定著 文化走向
『陸』 中國歷史文化的介紹
《中國歷史文化(第5版)》主要內容簡介:為適應旅遊業的發展要求,滿足旅遊高專等教育的需要,我屬們根據高等院校旅遊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目標,在國家旅遊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的主持下,集合國內旅遊高等院校的眾多專家學者,自20世紀90年代起,先後出版了系列旅遊高等院校教材。該套教材出版以來,得到了廣大院校師生和業界的普遍好評,至今仍是眾多院校的首選教材,一版再版。迄今為止,該套教材不僅為眾多院校廣泛使用,而且是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一套高等院校旅遊專業教材。
『柒』 歷史文化
那位知來已的自殺完全是這個大夫造成的自。
這要充分的考慮古人的文化心理。
知已知已,顯然,能夠以知已相稱的人們,應該是對彼此都很了解的,也都有著充分的信任。不然,何以稱為「知已?」
可是,這個大夫呢,卻對知已說了萬萬不該說的話:「我給你說一件事很是機密 你可別給任何人說———— 」
你說這話能有什麼意思?在知已聽來,這是很明顯的表現出對自已的不信任嘛!相交很久,知已卻發現,原來自己不被信任。這在講誠信、把聲譽看處比生命還要重的古人看來,是奇恥大辱!你不是不信任我嗎?死人是不會泄密的!這位知已就選擇了以死明志!……
這可能在我們現在看起來,真的覺得難以理解,可在那時候,卻是確確實實的事情!
樓主,你讀過《史記 淮陰侯列傳》嗎?那裡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大意是說韓信在逃亡的時候,在河邊被一個老人救了,老人把他送過了河。臨走時,韓信囑咐老人,說:「你千萬別把我的行蹤給泄露了啊!」就走了,可是沒走多遠,他就發現老人已經抱石投河自盡了!!!
『捌』 中國歷史概況
歷史時間表
原始社會 黃帝 堯舜禹 約170萬-4000年前 史前 黃帝 堯|舜
奴隸社會 夏朝 前2100-1600 第一個國家
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啟 陽城
商朝 前1600-1100 武丁中興、文字接近成熟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春秋五霸、弭兵運動
新興地主階級 洛邑
戰國 前475-221 戰國「七雄」、百家爭鳴
封建社會 秦朝 前221-206 大一統的封建集權王朝 焚書坑儒、商鞅變法 秦始皇 咸陽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推恩令 張騫出使西域、獨尊儒術 漢高祖 長安
新朝 8-23 王莽 長安
東漢 25-220 黨錮之禍、黃巾起義、佛教 光武帝 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九品中正制、屯田制 曹操 洛陽
蜀 221-263 平定南中、五次北伐 劉備 成都
吳 229-280 衛溫首次出使台灣 孫權 建業
西晉 265-316 八王之亂、九品中正 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420 司馬睿 建康
十六國 304-439
南北朝 420-581 孝文帝改革 鎮大起義、玄學盛極
隋朝 581-618 三省六部制 瓦崗軍農民大起義 楊堅 大興
唐朝 618-907 均田制、租庸調、貞觀之治、武則天建周、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黃巢起義, 唐高祖 長安
五代十國 907-960 「五代十國」
宋朝 北宋 960-1127 科舉制度、租佃制、活字印刷、指南針及火葯、慶歷
新政 、 王安 石變法,趙匡胤 開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臨安
遼朝 916-1125 「澶淵之盟」、民族獨特的文字——契丹文,耶律阿寶機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慶歷和議」 ,李元昊 興慶
金朝 1115-1234 阿骨大 中都
元朝 1271-1368 領戶分封制、怯薛軍、四等民族劃分、元曲燦爛輝煌,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內閣大學士、鄭和七下西洋、土木之變、永樂大典,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康乾盛世、更名田、攤丁入畝、四庫全書,努爾哈赤 北京
中國近代史
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1842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太平天國 1851-1864 洪秀全 戊戌變法 1898
八國侵華 1900 辛亥革命 1911 孫中山
簡表
朝 代起迄年分(公元)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棗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棗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棗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周 前1121~前 249
西周 前1121~前 771
東周(春秋、戰國) 前 770~前 249
秦 前 248~前 207
漢 前 206~ 220
西 前 206~ 8
新莽 9~ 23
更始帝 23~ 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晉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十六國 304~439
前趙 304~329
成漢/前蜀 304~347
後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冉魏 350~352
前秦 351~394
後秦 384~417
後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後涼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386~589
北朝 386~581
南朝 420~589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907~960
後梁 907~923
後唐 923~936
後晉 936~946
後漢 947~950
後周 951~960
十國 902~979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24~960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後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遼 907~1125
西夏 1038~1227
金 1115~1234
元 1206~1367
明 1368~1644
清 1616~1911
中華民國 1912~
滿洲國 1932~1945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今日
『玖』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有唐詩、宋詞、元曲、儒家思想、中醫理論等。
1、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2、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3、元曲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5、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即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叄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
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拾』 中國歷史簡介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10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抗戰初期,日軍憑借其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較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在中國戰場上是屢打勝仗,以至於狂妄到三個月就可滅亡中國。但是不久之後,日軍就遇到了此後一直讓他們心驚膽顫的對手——桂軍,以至於後來的日軍指揮官一看到穿著黃色軍服的桂軍就頭疼不已。
1938年,李宗仁指揮的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全民族的抗戰情緒空前高漲,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真正讓日軍對桂軍懼怕的還是桂林保衛戰。
桂林保衛戰日軍出動了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克,30多架飛機,大量重炮。反觀桂林守軍卻只有第一三一師1萬2千餘人,加上後來從桂林各地自參加戰斗的民團,總兵力不足2萬人。他們沒有飛機,沒有坦克,只有火炮22門。此戰桂林守軍1萬9千餘中,1萬2千人戰死,其餘7000多人因日軍釋放毒氣昏迷而被俘虜。
雖然最終日軍還是攻下了桂林,但是他們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根據日軍後來遞交給大本營的報告,日軍此役陣亡一萬三千九百多人,傷一萬九千一百多人,失蹤三百多人。
幾十年後,很多日本老兵回憶當年的侵華戰爭一直認為在中國經歷的最殘酷的戰役就是1944年的桂林保衛戰。甚至日軍在戰史里這樣評價道:「桂系鋼七軍是中國軍隊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