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泰山歷史意義

泰山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4 03:50:40

❶ 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1)泰山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

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

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❷ 古代帝王封禪泰山的意義

「泰山」古稱「東岳」,為中華五嶽之首。
泰山,論高、論大,它不僅在中國大地上不上數,就是在五嶽之中也僅排位第三,居中間地位,論方位,泰山在東,故稱東岳。按中國傳統,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中」是「中心」、「中央」所在,是至尊、至要的位置。東、西、南、北為四邊,居次要地位。然而泰山在人們心目中,卻佔有眾山的至高、至大、至重、至尊的地位。這種違背常識的傳統觀念是怎樣形成的?除了從文化方面是找不到解釋的。
「封禪」,是中國古代民族或國家最高祭典。因為它是人間「帝王」與天、地通話的儀式。《史記??封禪書》正義雲:「此泰山上築土為埴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盲禪者,神之也。」又引《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我們中華先民心中最高的主宰神是「天」,其次是地。即所謂「皇天後土」。《尚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皇天是至高無上的君主,主宰著人間萬民萬物,君權是皇天授給的。因此,「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上報天,下報地,以「報群神之功」。
但是,一般帝王還沒有資格封禪,一定要受命於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有資格。這么隆重的封禪祭儀,在五嶽之中,人們不選擇最高的北嶽恆山和居中心尊位的嵩山,而選擇東邊中等高度的泰山,除了泰山坐落的位置海拔起點低而相對高度較高,由華北平原望去突兀雄偉之外,最主要的是儒家思想成為國家正統思想後,山東的儒生們極力鼓吹泰山的神聖。長期居住在泰山一帶的人們,以為泰山最高,上可通天。因此,登上泰山之頂,築壇祭天,與皇天通話,報天之功,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祭地,報地之功。
既然泰山上可通天,下可通地,於是就成了代表天地主生主死之神。人死魂歸泰山的傳統習俗,又是泰山一帶為古民族聚居、文化發達的一個佐證。
泰山一帶為齊魯地區原始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據文獻記載為傳說時代,據考古發掘為新石器時代已無問題。因為有大汶口文化和傳說的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等封禪泰山的豐富資料為證。但是否至此為止,似乎還可上推。因為管仲說的72家中,可記得的12家,那不記得的60家不可能都在無懷氏以後。特別是孔子說,古代易姓而王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可得而數者萬數也。」(《史記??封禪書》正義引《韓濤外傳》)這里透露給我們一個信息,泰山封禪不是始於無懷氏,而是更早。早到什麼時間,無從查考。但據有史記載的秦始皇至宋真宗1200餘年間有8帝14次封禪泰山,大體約85——150年有一人次。我們不說那「萬數」需多少年,只說70餘家,也需萬年左右。「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上報天,下報地,以「報群神之功」,即使帝王封禪的初衷,
這個說明值得注意的是:1、帝王去泰山封禪是一個自上古以來的傳統(「自古受命而王者,曷嘗不封泰山」 「三代之前,罔不由此」)。玄宗此前已有七十三位君主或皇帝在泰山祭天封禪。2、封禪的目的是「答厚德,告成功」。也就是去報答上天深厚的恩德,告訴上天自己治理天下的成功。也就是說,沒有治理功績的人是不配去面天的。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作解釋。3、玄宗認為,他治下的天下,出現了這樣一個局面:即「今百穀有年,五材無眚,刑罰不用,禮義興行,和氣氤氳,淳風澹泊。蠻夷戎狄,殊方異類,重譯而至者,日月於闕廷;奇獸神禽,甘露嘉醴,窮祥極瑞,朝夕於林御。王公卿士,罄乃誠於中;鴻生碩儒,獻其書於外。」 他對這個局面的一個概括性的解釋是:「莫不以神祇合契,億兆同心」,而且「斯皆烈祖聖孝,垂裕余慶。」也就是說,形成這樣一個良好局面,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神祇,一個是列祖。所以,祭祀神祇和列祖是一個與國家的治理秩序有關的重要問題。它是一個政治社會秩序狀況的基礎解釋項。4、祭天封禪的活動,由儒官負責組織。玄宗說:「所司與公卿諸儒詳擇典禮,預為備具」。雖然李唐重道教,但在這樣一些非常重大的禮儀和文化觀念上,儒教的影響無疑仍然是非常強大的。 到泰山封禪,也可以看作是天子之於天下的政治宣示。

❸ 泰山石刻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泰山石刻抄是我國文化史中的一枝襲奇葩。它不僅僅是我國書法藝術品的一座寶庫,而且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

歷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道佛傳教授經,文化名士登攀覽勝,留下了琳琅滿目的碑碣、摩崖、楹聯石刻,而泰山摩崖石刻是名山之最。

泰山石刻源遠流長,自秦漢以來,上下兩千餘載,各代皆有珍碣石刻。

泰山石刻

❹ 泰山歷史概況(以時間發展為線索)

泰山,古稱岱宗,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風景區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2003年1月17日,全國首次中華名山推選活動在人民大會堂揭曉,泰山榮登「中華十大名山」
榜首。2006年,泰山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又成功晉升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並獲得首座「中國書法名山」稱號。

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群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里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漢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岩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四大自然奇觀。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占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山脈綿亘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句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系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禪,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於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發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鼐、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巨制。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石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布局,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游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布局形式重點是從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蹕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000餘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游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依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說,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築單體或群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戶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群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敦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並名揚全世界,成為全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山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游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從泰山火車站下車後,可乘游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山火車站乘游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辟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❺ 中華泰山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漢族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漢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漢光武帝(56年)、漢章帝(85年)、漢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則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14]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於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 。[14] 詩人王心鑒在《登岳》一詩中亦有:「優游沐清風,騁懷嘯岱山。漢柏揖朝華,秦松別暮煙。雲海洗心塵,天路褪狂狷。由來訪勝境,乾坤此為巔。」的詩句贊之。

❻ 泰山的歷史典故

泰山的歷史典故:

天禧年間,宋真宗封禪泰山,大興土木修建岱廟,動工那天,全國各地有名的木匠都請來了,大家不分晝夜,緊張地忙碌著,其中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兒,整天在工地上轉悠,這兒瞧瞧,那兒看看,可從不見他伸手干一會兒。

許多木匠雖然有些不滿 ,可又看到他這般年紀,也不好把話說明,都無可奈何地說:就讓這老頭兒混碗飯吃吧。

這一天,老頭吃完了飯,對大夥說:我不能光閑著,做幾個墨尺給大家用吧,「不一會兒,老頭就做了幾十個,趁大夥休息的時候分給了大家。許多人都覺得好笑

這老頭真是的,墨尺誰不會做,總共不過一拃長,一袋煙的功夫就能做幾個,誰稀罕!許多人接過來就扔了,只有一個姓李的木匠細心的收了起來。

過了幾天,李木匠的墨尺斷了,就拿出老頭給的墨尺來用,奇跡出現了,李木匠用墨尺在木頭上劃線,木頭即刻順著墨線分成了兩半,大夥一見,都紛紛去找自己的墨尺,哪裡還找的到,大夥這才明白,原來那老頭就是魯班師傅。

從那之後木匠就開始把墨尺叫做斬木劍了。

可笑凡人俗世目,不識神仙真面目。

(6)泰山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

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 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

唐宋時,靈岩寺極 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 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公元220年以前。

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於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 。

❼ 泰山的歷史

泰山的歷史文化淵源久遠,從名山發展史來看,其主要內容包括:山神崇拜與帝王封禪祭祀歷史、群眾性的宗教活動歷史、文化墨客的游覽觀賞歷史、農民起義史,以及科學研究歷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禪祭祀活動為主要線索,貫串著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使泰山形成「五嶽獨尊,雄鎮天下」的特殊歷史地位。封禪、宗教、游覽、科研以及農民起義運動等活動內容的發生,發展及其相互轉化和影響,形成了泰山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很多遠古文化遺存表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泰山周圍地區包括山東丘陵的人,古稱夷人,因位於東方,又稱「東夷」。古代東夷人傳說是炎帝的子孫,太行山以西黃河中游的居民,傳說是黃帝的後裔,經夏、商、周三代,炎黃兩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後融為一體,因此泰山是炎黃子孫的根源之山,是華夏歷史文化的兩源之一(徐北文:<<濟南史話>>)。泰山遠古文化的歷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發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礎。
歷代的有識之士和文人墨客,從更高的精神文化層次來觀察泰山的內涵,鑒賞泰山的美蘊。在他們看來,「蒼然萬古與國並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雄偉形象的化身。泰山對他們來說,既不是「神道設教」的假物,也不是鎮妖避邪的神靈,而是一座蘊藏美質、激發靈感、觸動愛國情思的靈山、美山。

❽ 泰山的地位和傳奇

歷代帝王都會來朝拜泰山這就是它的好處和神秘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肯定是因為他真的很厲害吧
泰安真沒什麼好玩的,要不是有個泰山誰會來呀

❾ 泰山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

1966年在新泰發現的「智人牙齒化石」證明,早在五萬年前,泰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1959年在大汶口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說明,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在這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還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也表明了幾千年前,以泰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是我國古代文化一個重要發源地。傳說少皞居曲阜,舜耕歷山,也和泰山有密切的關系。泰山一帶地處黃河下游,遠古時期經常是洪水泛濫為災,為什麼這里反而一直是人口密集、生產先進、文化發達的地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古代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時都談到治水問題。我想上述問題,也和治水有關。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當洪水泛濫時,都依託泰山,向高處轉移;等到洪水過去之後,這里又變成大片適宜農耕和放牧的肥沃的土地。所以治理洪水,變害為利,就成了遠古時期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大事,並造就了像舜、禹、益這樣的治水專家;而泰山也就成了我們祖先生產和生活以及創造文明的基礎。《尚書·舜典》中稱泰山為「岱宗」,據我的理解是: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為歷代之祖,也就是說,泰山是祖宗之山,由此也可證明,泰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
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區的人們不斷向外地疏散遷徙。他們雖然遠離泰山,但仍然視泰山為自己的故鄉,死後靈魂還要返回故土。如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晉代干寶《搜神記》中的《胡母班》、《蔣濟亡兒》、《賈文合》等民間神話傳說,直到宋代《太平廣記》中的《集異記》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語》、俞樾的《右台仙館筆記》等書,均記錄了人們死後魂歸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國這一古老的宗教神話傳說,上下流行數千年,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在窮鄉僻壤中還到處可見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護。此外,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挾泰山以超北海」、「重於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識泰山」等譬喻,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語。這一切都說明泰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尊貴和崇高地位。
歷代帝王的封禪泰山,對於泰山崇高地位的確立與泰山文化的發展,在客觀上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封禪之說,最早見於《管子·封禪篇》,原文已佚,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曾節引其片斷。據說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禪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業和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認,亦即奉天承運、君權神授。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自以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禪泰山,但管仲認為齊桓公還不夠資格,因而作罷。以後魯國三卿之一季氏「旅於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樣遭到孔子的反對,認為是非禮的行動。真正把古代封禪神話變成事實的應首推秦始皇帝。秦始皇吞並六國,一統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完全具備了封禪泰山的資格。於是在統一全國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親率千乘萬騎,大小臣工巡狩山東,封泰山,禪梁父,並立石頌德,成了有歷史記載以來封禪泰山的第一個封建帝王。其後歷代帝王不斷有封禪活動,著名的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與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禪以後,直至清代,歷代帝王雖沒有再舉行過封禪大典,但仍據祀典按時派遣官員祭告泰山,或親臨致祭。如清朝乾隆皇帝來泰山就多達十一次。當然,不論是封禪還是祭祀泰山,現在看來,都屬於封建迷信活動,且有其政治目的;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些活動,也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豐富了泰山的歷史內容。
泰山不僅是歷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國古代文化大體有三個系統: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這三系統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來,泰山就是道教興盛之地。從祭祀東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從山下到山頂幾乎所有的重要宮觀廟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屬於道教的建築。金元之際興起於山東半島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勢力。全真教大師棲霞人丘處機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廟西北隅的長春觀任主持,後由元帝賜其廟號為妙真觀,廟中原有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張志純曾募化擴建泰山頂上的廟宇,「累歲乃成」,其詩友杜仁傑《天門銘序》稱其有「破天荒」之功。普照寺,可視為佛教文化的代表。據說始建於北朝,重建於金代,是泰山現存唯一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明初朝鮮名僧滿空禪師等人渡海至山東,於宣德三年(1428)領得度牒來普照寺,為重開山門之祖。清初詩僧元玉(號石堂)也在此做過主持,著有《石堂集》。普照寺是清代禪宗的著名寺院。泰山書院則代表著儒家文化。可惜已經廢棄,僅存遺址。泰山書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孫復、石介、胡瑗讀書講學的地方,號稱「宋初三先生」。黃宗羲《宋元學案·序錄》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孫復)為之先河。」這說明泰山學派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泰山書院治學嚴謹刻苦,注重學以致用,為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建議恢復泰山書院,把泰山書院建成一個現代教育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對外文化交流中心。
上述儒釋道三大派的文化,通過泰山歷代建築、書畫石刻,以及有關泰山大量的名人題詠,各種文物古跡,而充分表現出來,使泰山成為文化名山。有人說泰山是歷代書法石刻藝術的長廊,也有人說泰山是古代建築的博覽會,這都是當之無愧的。我以為泰山還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一個縮影和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泰山,開發泰山,不僅具有歷史的和現實的雙重意義,而且也是我們泰山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詩經·魯頌·閟宮》有兩句話:「泰山岩岩,魯邦所瞻。」我斗膽改動其中一個字,曰:「泰山岩岩,萬邦所瞻。」就以此作為向世界名山泰山的獻禮吧!

❿ 泰山封禪是泰山最重要的歷史文化特色

泰山封禪是泰山最重要的歷史文化特色。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歷史上歷朝皇帝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一種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徵作用,泰山才逐漸演化成為中國的的「國山」,從而在名氣上凌駕於其他名山之上。
泰山封禪起於何朝何人,很難考證,但結束於宋真宗卻可以定論,雖然後來許多帝王登臨泰山,但性質已轉化。
古代帝王無不說自己是「受命於天」 封禪是帝王表示自己與天溝通的方式。古代封禪泰山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天下太平,國家興盛。二是天降「祥瑞」。國家興盛說明帝王功高德顯,天降「祥瑞」說明上天對帝王的表彰,這時帝王要用一種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禪大典。封是指在接近天的泰山最高處,用土築成圓壇祭天,禪是指在泰山前的小山用土築成方壇祭地。
那麼為什麼選擇泰山封禪 ,而不是其他高山呢?
首先泰山為黃河下游地區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龍山文化充分說明泰山地區在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經常發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災,在他們心裡泰山是他們生命、種族、生活的地理依託,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產生敬畏,漸漸被神話。其次,古人由於對自然界的認識狹窄,認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賜,從而產生神秘崇拜。泰山居住得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字既是天上有日的含義,太昊少昊也被尊為太陽神。為了讓天更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敬仰和祈禱,高山是最佳的選擇,由於當時的人活動范圍有限,在他們的活動區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
「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現了當時的古人心理,由於先人活動范圍和泰山在這個區域的第一高度,是泰山出現祭天崇拜,泰山的這種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話。以後的封建統治者都認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氣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封禪大典每朝每代皆有不同,但相同的一點是規模浩大。
例如:漢武帝封泰山,隨行萬餘人。宋真宗封泰山僅儀仗就有1600人。山腳至山頂兩步一人。
除了歷朝皇帝重視泰山之外,名人騷客也對泰山情有獨鍾,並以在泰山銘文刻石為榮耀。許多緣於泰山的詩文、游記成為人們廣為傳頌的篇章,對傳播光大泰山文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泰山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