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舟山歷史文化

舟山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2 01:50:03

① 舟山的文化藝術

舟山的定海古城是海洋歷史文化遺產,古跡眾多,1991年被浙江省政府批准為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舟山方言
舟山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
舟山話有29個聲母,46個韻母,7個聲調。
漁民號子
舟山漁民號子,是舟山群島船漁工號子的總稱,是舟山各島漁民、船工世代相傳的海洋民間口頭音樂,它與漁船、運輸船作業和漁(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勞動時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國內的代表性民間勞動號子之一。
舟山鑼鼓
舟山鑼鼓以鑼、鼓、鈸及鎖吶為基調,間以絲竹,音響雄壯,旋律激盪奔放,氣氛極為熱烈,具有鮮明海島特色。解放後這一民間藝術,經過加工改進慢慢地搬上了舞台。主要作品有《漁舟凱歌》、《東海漁歌》、《漁民歡樂》等。
祭海
漁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祗,燒化疏牒,俗稱「行文書」。然後由老大將杯中酒與盤中肉拋入大海,稱「酬遊魂」,以求出海打魚時平安無事。祭祀時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時,放在船上。棺材板冠以「太平坊」之名,與漁民在大海作業時很有可能被巨浪吞噬相關。葬身大海是漁民大忌,與「入土為安」的習俗大相徑庭。因此放一副棺材板,以求太平無事。若死,也得死在家裡,才能「入土為安」。這與他們到市場上去買床,不願買新的,卻要買一張已死過人的,以求到老能死在床上的願望相一致。一泛結束,亦要舉行祭祀神祗,稱「謝洋」。
潮魂
舊時沿海漁村一種特殊的喪俗。出海漁民翻船而死的人,因無法尋得屍體。家中設靈堂,海邊搭草棚設「醮台」。傍晚舉行招魂儀式,在草棚里點香燭,放供品,稻草人坐中間,上貼死者生辰八字。夜間漲潮時,道士坐「醮台」上,敲響鍾磬鐃鈸,念咒語。有人手扶一根手竹,上掛籮筐,內裝雄雞一隻,面對大海,隨道士咒語,不停搖動。也有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著燈籠高呼死者名字,為其招魂。第二日將稻草人放入空棺材安葬。
跳灶會
跳蚤會,又名跳灶會,系流傳於舟山白泉的民俗舞蹈,因舞姿如跳蚤和婦女跳到灶上撒尿就能滅火的傳說而得名。它的形式是男女對舞,男飾濟公,女扮火神(男扮女裝其裝為紅衣綠褲),意為「濟公斗火神」。行會時,他(她)倆由粗草繩圍成長方形,邊舞邊唱,唱法似「小熱昏」一般,除原准備的曲調外,能觸景生情,見機應唱,能吸引圍觀者興趣。
唱蓬蓬
唱蓬蓬即唱新聞,指樂師藉助伴奏,將時事新聞和評論說唱給眾人聽,並獲取一定的報酬。
滃洲走書
舟山走書(又名滃州走書)源於定海馬嶴,是舟山群島歷史文化奇葩之一,約產生於1800年前後,後從六橫傳至鎮海後,演化為「蛟川走書」。初為自擊自唱的單口說唱曲藝,內容以短詞為主,原為一人自鼓自唱,後吸取戲劇中的走、唱、念、表相結合的表演手法,將單檔坐唱改為二人或多人演唱。常規演出為1人主唱,輔1-2人伴奏(幫腔和笛)。其基本調為「慢調」與「急賦」,另吸收其他曲樂中的「二簧」、「流水」等曲調。演唱朴實,清晰「四工合」幫腔為其特性音調,以唱、表白、演為主要表演形式。
貝雕漁民畫
舟山貝雕是利用當地的貝殼作原料,根據貝殼的天然色彩、光澤、紋理,精雕成神形兼備的風景、人物、山水、花鳥等畫屏的工藝美術品。
海島漁民畫
舟山海島漁民畫,是海島地區特有的一種繪畫藝術,以衢山鼠浪湖漁民畫和東極漁民畫最為有名。

② 有誰知道有關舟山的海洋民俗文化

舟山海洋藝術文化之
——走進(漁工號子) 收集者:戴榕
一、歷史淵源
舟山漁民號子內,是舟山群島船漁工容號子的總稱,是舟山各島漁民、船工世代相傳的海洋民間口頭音樂,它與漁船、運輸船作業和漁(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勞動時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國內的代表性民間勞動號子之一,《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和《中國漁歌選》均有記載並錄入。
二、藝術特色
舊時岱山及舟山諸島,木帆船是捕魚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體勞動異常繁重。各種工序都要喊號子以統一行動,調節情緒,於是形成了豐富的號子。舟山漁民號子(岱山號子)按工序分為《起錨號子》、《拔篷號子》、《搖櫓號子》、《起網號子》等數十種,曲趣粗獷豪爽,已形成系列曲調,在風格上有著鮮明的個性及地方特色。

③ 求舟山的民風民俗,其他地區的不要!

一、舟山民風民俗概述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各異,各個地區都有它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每個人無論他屬於哪個民族,從出生到進入墳墓,都有著種種禮儀和風俗相伴。可以說,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民俗就是人民群眾在千百年生產、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因自然環境形成的習俗叫「風」,受社會文化制約而表現出來的習尚叫「俗」。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習俗。現在國內外都有一種「尋根」文化,正是追尋自己的祖先,珍視自己民族所流傳下來的文化。民俗風情,就是這種「尋根」文化的內容之一。因此說,研究地方民情風俗對於研究歷史、了解民風、改造社會,乃至聯絡海外同胞尋根認祖,都有重要意義。

舟山風俗,富有漁鄉特色。諸如,漁民尊稱漁船為「木龍」,舟山漁船有「船眼睛」「船靈魂」,造船要「定彩」,新船下海要「拋饅頭」,漁汛開始「請龍王」,漁汛結束「謝龍王」,島上建「天後宮」,船上供「船菩薩」,普陀山「觀音道場」的三大香期,還有冬至「祭海神」;在勞動時,起錨拉網唱號子,出洋、擺渡吹海螺;在民間娛樂方面,正月里舞船燈,八、九月間演廟戲,還有「舟山鑼鼓」「翁州走書」「跳灶舞」等民間游藝習俗;在服飾方面,漁民冬穿「龍褲」夏穿背單,冬穿蒲鞋夏赤腳,婦女喜佩戴各色頭巾,腰系布襤;船上不許講不吉利的話;以及舟山漁民熱忱好客,「一船遇難眾船相助」「一家有客全嶴接待」「避風難胞一宿二餐」等傳統美德,以及一些標志著反抗侵略、抵禦外侮的習俗,不僅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有它的地區特點和時代特色,都同海島歷史、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及其外界影響有密切關系。我們研究舟山風俗,就是為了弘揚良風厚俗,變革陋俗惡習,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從史書記載和近年出土的文物考查,舟山群島已有5000多年開發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蹤影。許多帶有原始印紋的陶片和用於紡織、耕作的紡輪、耕田器,以及用於漁獵的石石族等出土文物,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島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習尚。

據古志書記載:商夏時期,舟山屬越國東南境。周朝時屬越國句東,春秋時名「甬東」。相傳在公元前九世紀西周穆王時,徐國諸侯徐偃王,受到周穆王討伐,曾逃戰「甬東」城隍山頭(今定海臨城街道)築起土城(古稱「徐城」),想依託海山之利,永立基業。後來偃王戰敗於浙東越城,把傳國之寶「玉兒硯」投棄於會稽湖中,自己也戰死疆場。後人曾在定海鼓吹峰造一「偃王祠」,以供祭祀。元代著名文學家吳萊寫過一首詩,記敘當時島民為前人建祠祭奠的風俗習尚。到公元前五世紀,越王勾踐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起兵伐吳,夫差兵敗,被圍餘杭山。勾踐在處置夫差時,便想起了這塊遠峙海中的島山,令夫差「居甬東,君百家」,夫差因不甘受辱而自殺。《左傳》在記載此事時作注說:「甬東,即句章縣東海中洲」。現今定海城東街道還有「甬東」村名。

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即史家所稱「開元盛世」年間,唐玄宗准允采訪使齊瀚奏請,在這個「海中洲」上第一次設立了縣治。唐玄宗信奉道教,傳聞三國時葛玄(號稱「葛仙翁」)曾來舟山煉丹得道,就給舟山取名「翁山縣」,並把秦代方士徐福到過的岱山、衢山一帶取名「蓬萊」鄉,又因桃花、六橫一帶傳有方士安期生的蹤跡,便定名為「安期」鄉。從此,一座座海山都被看作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在浙東途中押送「丁夫」的小官吏袁晁,揭竿而起,聚眾20餘萬,在朝廷鞭長莫及的翁山縣打出反唐旗號。後來,袁晁起義被鎮壓下去,剛建立不久的翁山縣也因此而被撤廢,劃歸明州鄮縣(今寧波鄞縣)管轄。到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恩准王安石奏請,同意復建縣置,賜名「昌國」。

南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中心逐步南移,昌國這塊海山之地也漸次興發,漁農鹽業和文化教育都有相當發展。島上相繼設立曉峰、昌國、東江、蘆花、岱山、高亭等鹽場;興辦了翁洲、虹橋、甬東、岱山等書院;漁業生產進一步發展。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朝廷以「海道險要」為由,將昌國縣升為州。當時,習儒之風盛起,讀書人在民間地位日高,有「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之說,並規定考上秀才的人,可免服雜泛差役;民間對於在縣學讀書的人不得非理騷擾;貧寒病老之士,更為眾人尊敬;島上還建立貢士莊田,以勵儒生進取。這些,在當時不僅推進了教育事業,並直接影響著社會風尚的變革。

舟山歷史上曾有過二次大遷徙,這對海島民風有重大影響。

一次是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湯和向朱元璋奏稱舟山「頑民爭利,內相仇殺,外連倭人,歲為邊患」,因而撤廢了昌國縣,並將島民迫遷至寧波、鎮海、天台等地。

另一次是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明遺臣擁魯王朱以海駐舟山「監國」,舉起抗清復明旗幟。清廷在剿滅明遺臣的反抗以後,強令島民全遷大陸,直到康熙帝時才允展復。

明清二次大遷徙,許多島民分散到寧台等地結親攀眷,依附暫居。待到回遷海島,寧台地區風俗亦自然沿襲而來,這對舟山風俗的衍變、傳承,都起到了很大影響。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頒詔展復舟山,解除了順治帝 「海禁」政策,歷史上稱為「海通」。但康熙認為「舟」是動的物體,不勝其防,於是下詔將「舟山」易名為「定海山」,以此求得「波寧、海定」,國泰民安,「定海縣」亦由此得名。展復之初,居民篳路藍縷,墾辟草萊,謀生之道,艱苦卓絕,故民風普遍敦尚樸素,漁鹽耕讀,各安其業。城內居民上中之家大抵習儒經商,下層社會則多以勞工小販為業,兼以充當兵卒隸役。自清季廢科舉,裁武營,繼而民國初革庄書、禁吏役之後,居民即多以遠出經商;留島居民仍以從事農漁鹽業為主,沿海築塘捍潮,圍塗造田,塘里植糧種棉,塘外引鹵曬鹽,近海網魚拾貝,既以糧棉為本,又擅魚鹽之利。當時舟山的農漁鹽民略帶強悍之風,更多的還是淳良勤樸之習。

舟山由於地處海島,歷史上屢遭外敵入侵和匪患擾亂,嚴重危及島民生產和生活,對島上民風亦產生過相當影響。特別是明、清時期,外寇侵擾尤為頻繁,而且,外寇與內匪往往勾結一起,狼狽為奸。1540年,倭寇與閩籍海匪李光頭、許棟相勾結,四處騷擾掠奪;1552年,倭寇又與海匪王直勾結,侵佔舟山諸島,並去日本製造船艇,收編日本浪人為伍,在東南沿海作亂二十餘年;十六世紀初,更有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舟山。隨後,荷蘭殖民者也來普陀山搔掠。清道光、咸豐年間,英帝國主義悍然發動鴉片戰爭,舟山二次遭受侵略者的蹂躪。在這長期的抵禦外侮斗爭中,舟山人民英勇抗擊外來侵略,作出了巨大犧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至今還保留著「平倭碑」「山海奇觀」「三忠祠」「倭井潭」等遺跡;同時,在斗爭中也出現了許多帶有民族特色的生產、生活習俗。比如,舟山人稱鐮刀為「倭刀」,稱蠶豆為「倭豆」,稱土豆為「紅毛番薯」,等等,都帶有抗倭抗英的印記。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商埠既開,西方殖民主義者紛至沓來,置海關,建「紅毛館」,西洋之風日漸傳入,對舟山民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島民信奉天主、耶蘇等洋教之風即此興起;加之海島原本地狹人稠,生活維艱,冒險之性素為島民所特有,為求生計,被迫航海梯山,闖盪海洋,搏風斗浪,外出謀生者日增。至光緒、宣統年間,僑商一度達到近十萬人之眾。僑外經商者年收入上萬元者不在少數。隨著僑商者經濟收益驟增,島上民風亦隨之丕變,婦女珠翠盈巔,城鄉第宅雲連,婚喪宴會之費動輒以千元計,奢靡之風漸盛。1938年日寇入侵舟山以後,舟山人民固有的古樸之風更受到了沖擊。

舟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漁場之一,水產資源十分豐富,經濟魚類有上百種之多,且擁有許多可供養殖的海塗港灣。舟山的魚產量佔全國海水魚總產的十分之一,商品魚約佔全國總數的一半。隨著漁場的形成、變異、發展,對舟山民風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古時候,舟山漁民囿於簡陋的生產工具,只能從事以海灣捕撈為主的漁業生產,當時島民「生產不出嶴,婚嫁不出島」,風俗甚為古樸;到唐代以後,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島上人口的增加,人們開始駕舟離島到近海捕撈,出現了以捕撈為主的專業漁民。據宋、元時編寫的地方誌和現存有關史書考查,當時用船網捕撈魚蝦已成為生產的主要手段,官府推銷魚鹽就以漁船大小作為定額依據。現今舟山漁場捕撈的主要魚類,那時已都能捕到。魚貨加工(「歲造魚鯗」)已很普遍,當時年產魚鹽達800引(每引為400斤),按加工用鹽總量推算,每年可加工魚鯗130萬斤。官府已把昌國看成一個重要漁業產地。規定漁民每年要以魚翅、魚膘等高檔水產品納稅。到清康熙朝開放海禁後,閩南、溫台、寧紹、淞滬等沿海省、區漁民,都來舟山漁場捕撈,每當冬、夏漁汛期間,數千漁船雲集,大陸各地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工具帶入海島,舟山從此開始形成全國著名的四大漁場之一。同時,沿海各地漁民也紛紛來島定居,在岱山諸島定居的多來自鎮海、奉化等地,在六橫、蝦峙、桃花諸島定居的多來自鎮海、穿山一帶,在沈家門定居的則以閩南、溫嶺、鄞縣等地漁民居多,在東極等邊沿小島上定居的則以溫台地區漁民為主。清季開始,舟山魚貨運銷滬、甬、蘇、杭等地,漁業生產也從近海向深海遠洋發展,漁業生產工具從「浮篳」「丈八河條」發展到「大捕」「對船」作業。隨著漁場擴大和生產作業衍變,帶動了漁鄉風俗的衍變,來自不同地區的漁農民,按照其原籍的生產和生活習俗,有的一宗一族聚居一嶴,繼續其原有風俗習尚;有的數宗數族雜居一島,各地風俗混成一體。天長日久,當地習俗漸趨同化。尤其在沈家門、東沙角、嵊山島等漁業生產集散地,每當漁汛,寧紹、溫台、閩南、淞滬諸地漁民成千上萬匯集於此,商賈行販,玩猴耍棒,江湖郎中,娼寮賭場,無所不有,一度被稱為「小上海」。這都對海島民風產生了重要影響。

素稱「海天佛國」的普陀山,坐落在舟山本島東南面的蓮花洋中,與沈家門隔港相望。明、清時期,島上除少數商店以外,幾乎有宅皆寺,遇人皆僧;晚清時期,火輪直達滬甬,佛事鼎盛。士女游覽,西人避暑,絡繹不絕。島上雖不耕不漁,憑籍善男信女之樂助和朝廷欽賜之廟產田地,足以溫飽僧眾。東南亞等地華僑居士、信徒,慷慨解囊,匯獻尤矩,島上香火興盛。於是普陀山梵風亦習染舟山諸島,信仰佛教成了島民習俗的重要內容。據民國初年修編的《定海縣志》記載,當時舟山諸島僧眾就達2649人,「念伴」(依附於佛教的道士)749人,這對舟山民風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近半個世紀以來,舟山經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土地改革、漁業民主改革和互助合作運動,徹底改變了舊時的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經濟結構、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風俗習尚也都產生了巨大變化,新風新俗正在逐步形成。

近五十年來,舟山風俗的衍變,值得引起重視的有如下五點:一是北方籍人口在島上驟增,北方的許多生產、生活習俗帶到了海島,對舟山風俗注入了新的內容(如,飲食中的麵包、水餃、羊肉串、烤牛肉等,都是受北方習俗的影響);二是隨著漁業生產機械化、商品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捕撈區域擴大、作業方式改變,許多固有的漁業生產習俗和水產加工習俗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如,各地都興辦冷庫,舊時傳統的群眾性曬鯗習俗和挑冰儲冰習俗都急劇衰落,甚至完全消失);三是在人民政府大力倡導下,新婚姻法廣泛實施,科技知識逐步普及,許多傳統的觀念(如,家庭觀念、宗族觀念、鄉土觀念、夫權觀念,多子多福的觀念,等等),都在人們頭腦中產生劇烈變革;四是海島地區的交通運輸、文教衛生事業日益發達,上海、杭州、寧波、溫州等沿海城市的風俗紛紛傳入海島,也對海島風俗的衍變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五是許多新的節慶活動日漸興盛。除了元旦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國慶節、植樹節、母親節、老年節、護士節、教師節等全國性的節日以外,近幾年為配合旅遊活動,在舟山還先後推出沙雕節、觀音文化節、楊梅節、海鮮美食節等一系列獨具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節慶活動。連婚嫁壽慶和喪葬習俗中的「旅遊結婚」 「集體婚禮」「金婚壽慶」「火化、海葬」等新風也已遍及城鄉。

在舟山人的魚食習俗中,由於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舊時的腌制水產品大多已被時新的海鮮小包裝所代替,「明珠尤魚絲」「明珠魚乾片」「日式饅干」等可隨身攜帶、拆封即食的海產食品風行市場。

④ 關於舟山的歷史資料

春秋時屬越,時稱「甬東」。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東歸鄞州。八年,又廢鄞州置鄮縣,甬東屬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江南東道采訪使齊澣奏請,析越州鄮縣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昌國州為縣。洪武十二年(1379年), 置昌國守御千戶所。至十七年置昌國衛。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廢昌國縣,置昌國鄉。徙昌國衛於象山縣南天門山。舟山置中中、中左兩千戶所,隸昌國衛,二十五年(1392年)改隸定海衛。

辛亥革命(1911年)後,新置定海縣治。1987年1月,撤消舟山地區,建立舟山市,轄定海、普陀兩區和岱山、嵊泗兩縣。

(4)舟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舟山群島歷史悠久,古稱「海中洲」,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是舟山生態旅遊環境的主色調。舟山境內共擁有佛教文化景觀、山海自然景觀和海島漁俗景觀1000餘處,主要分布在23個島嶼上。這里擁有普陀山、嵊泗列島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岱山、桃花島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海島歷史文化名城定海。

著名人物

近代以來,舟山籍的國家政要及海內外愛國人士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鐵映之生母金維映,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丁光訓、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原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前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商飛董事長金壯龍等;在台灣的舟山籍政要有邱進益等。

⑤ 歷史上兩位中國文化的東渡者逗留舟山,他們是誰

請採納,秦朝復徐福在東南沿海蓬制萊、方丈、瀛洲三島上尋長生不老的仙葯,東渡日本時經過舟山
鑒真東渡時經過舟山 。謝謝
鑒真東渡
鑒真東渡入海,三次均自揚州出發,經由舟山列島徐福東渡
徐福東渡日本時經過舟山諸島

⑥ 舟山的城市文化

普陀水仙是我國繼福建漳州之後的第二大品種,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是舟山市的市花。普陀水仙原為野生,栽培歷史不長。普陀水仙具有花枝花朵多、花期長、花莖不易折斷、香氣濃郁、栽培方便、觀賞價值高等特點。普陀水仙花朵有重瓣及單瓣之分,重瓣花花冠黃白相間,上端素白,下端素黃,十分別致,稱「玉玲瓏」。單瓣花白色,中間的副冠呈杯形、黃色,稱「金盞銀台」。普陀水仙在傳統節日春節前後開花,亭亭玉立,風姿綽約,清香四溢,甚為動人,被譽為「凌波仙子」。
普陀水仙可進行土栽、盆栽或水養,若稍加雕刻,更顯風姿。該品種在1998年榮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獎,在2002年榮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博覽會金獎。 舟山新木姜子是在全球木本植物中,唯一以「舟山」命名的樹種,且是常綠大喬木。與樟樹一樣,均屬樟科植物,現為國家級二級珍稀保護樹種。自然分布在我市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六橫、大貓等島,在我市各縣區均有人工栽培,是我市特有的優良鄉土樹種;該樹樹形高大、優美、材質好、繁殖容易、生長快、分枝少、桿型比香樟更加園滿通直,春梢嫩葉密被金黃色絨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蔚為壯觀,被我市漁農民稱為「佛光樹」,1996年正式被評為舟山市市樹。從園林觀賞角度來看,其樹姿美觀,一年有2~3次觀葉期,1次觀花、觀果期,紅果滿掛枝梢,加上花果期黃白相襯,配之綠葉,更顯秀麗,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綠化觀賞好樹種,適宜在長江流域及沿海各地載種。「佛光牌」新木姜子2002年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博覽會金獎。
2002年,樟樹被增選為舟山的市樹,與原先已有的市樹新木姜子、市花普陀水仙一起成為我市的綠色象徵。樟樹,屬於樟科的常綠性喬木,高可達50米,樹齡成百上千年,可稱為參天古木,為優秀的園林綠化林木。樟樹堅韌挺拔、樹冠華美;氣味清新,能凈化空氣;樟樹質地優良、適應性強、生態價值大,具有抗擊風沙、保持水土流失等作用,適合海島栽種。樟樹是目前我市種植最多、分布最廣的行道樹和庭園綠化樹。

⑦ 舟山非物質文化遺產

舟山船拳是根據漁船船艙面積和船隻行駛特點,融合吳越船拳特點而創造的一種拳術,發源於吳越春秋,形成於明清,也是明清時期時期舟山漁區幫會組織之一「洪幫」特有的拳種。船拳極具海島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且對強身、護體和全民健身運動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舟山船拳在中華武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普陀是舟山船拳主要發源地之一。明朝中期,倭寇經常侵犯我國東南沿海,舟山沿海成了抗倭斗爭第一線。明朝將領戚繼光領軍抗倭,在水戰中,將士們用具有南拳風格的船拳與倭寇搏擊,取得了重大勝利。於是這種具有強身、護體、御敵功能的船拳很快在普陀漁民中傳播。明清時期,普陀漁民在抗倭、抗盜斗爭中使用看家本領「船拳」,使敵寇聞風喪膽。
解放後太平盛世,漁民漸漸淡化習練船拳繼而逐步失傳。1984年,舟山武術界人士在全國武術普查中得知舟山歷史上曾有過神奇的船拳,便通過老漁民的回憶,又在普陀武術界前輩章國梁老先生幫助下,經過反復挖掘整理,使這一失傳半個世紀的古老拳種重新煥發青春。2004年至2005年, 在浙江省第二屆第三屆國際傳統武術大會上,普陀程先勇代表舟山組先後二次奪得男子組一等獎。舟山船拳女子組的朱萍等8名女將也在這次大會上為舟山贏得集體第一名。2005年2006年朱萍又在首屆香港國際武術大獎賽中榮獲舟山船拳第一名。
舟山船拳兼收各派之長自成一脈,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獨特風格。具有體用兼備、內外兼修、短兵相接、剛勁有力、神形合一,步勢穩健、躲閃靈活特點。進攻時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禦時以手為主,似開似閉,以身為軸,原地轉動。船拳十分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運動,步法極重馬步,以求操拳時穩健,經得起風浪顛簸。腿部是發力的重點,故十分重視轉腰、甩腰、下腰的動作。船拳十分重視馬步轉弓步,弓步轉馬步的動作,以體現進則帶攻,攻則帶躲閃的特點。
為使舟山船拳發揚光大,普陀區體育中心特邀朱萍、程先勇為船拳教練,並定期舉辦船拳培訓班。朱萍教練己培訓船拳習練者100多人,程先勇還利用體育教師身份,嘗試把船拳作為學生的體育教學課程,已訓練了200 多名學生習練船拳,使船拳後繼有人。
由於船拳有強身、護體、御敵的功能,很快傳入舟山,深受漁民青睞。最盛時期,幾乎個個漁民都練上一套。傳說明、清時舟山漁民在抗倭、抗盜斗爭中大出風頭,一些吃過苦頭的倭寇、海盜還戰戰兢兢地稱之為「神拳」。民國初年,定海、普陀、岱山等地都辦起國術館,漁民為健身防體趕往國術館習武者頗多。學得國術精髓者便將國術中一些拳術,根據漁船艙面面積和船隻行駛特點,融化吳越船拳特點,創造了舟山的神拳——船拳。

⑧ 舟山的自然環境

舟山擁有漁業、港口、旅遊三大優勢。舟山是中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版銷售基地,素有「中國漁都」之美權稱。舟山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水深浪平,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保存完好的海島自然景色,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現已開辟的二個國家級和二個省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遊客量1001.71萬人次。耕地總面積1.9萬公頃,其中水田1.19萬公頃,旱地0.71萬公頃。林地總面積5.59萬公頃。 得天獨厚的漁港景資源,孕育了舟山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如底蘊深厚的海洋佛教文化,歷史悠久的海洋文化、濃郁粗獷的海洋民俗文化、瑰麗奇秀的海洋景觀文化、闖盪四海的海洋商貿文化、魚水情深的千島「雙擁」文化等。舟山海洋文化有別於內陸農耕文化,其根在海洋,特色在海洋文化。從歷史看,舟山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樵山漁海,生息繁衍。定海馬嶴鎮發現的被稱為「千島第一村」的唐家墩遺址群,是舟山群島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原始村落,距今約有6000年歷史。近年來舟山發展海洋文化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舉辦國際沙雕節、開發桃花島武俠文化、發展休閑漁業、舉辦國際國內運動賽事等等。

⑨ 舟山文化

舟山概況

舟山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下轄2區2縣。舟山市政府設在臨城新區;定海區政府設在定海城區;普陀區政府設在本島東端著名漁港沈家門鎮;岱山縣政府設在岱山島高亭鎮;嵊泗縣政府設在泗礁島菜園鎮。

舟山群島開發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屬河姆渡第二文化層年代,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島上開荒辟野,捕捉海物,生息繁衍,開始從事漁鹽生產。

春秋時,舟山屬越,稱「甬東」(甬江之東),又喻稱「海中洲」。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置縣,以境內有翁山而命名為「翁山縣」。至大歷六年(771),因袁晁率起義軍占翁山而被撤廢縣治。北宋熙寧六年(1073)再次設縣,更名「昌國縣」。元初升縣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為縣;洪武二十年廢昌國縣。至清初,先後兩度遷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再次設縣,更名「定海縣」,道光時升為「定海直隸廳」。辛亥革命後,恢復定海縣建制。民國三十八年(1949)分設定海、翁州兩縣。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島解放,成立定海縣人民政府,屬寧波專區管轄。1953年3月經政務院批准,定海縣轄區分為定海、普陀、岱山3縣,從江蘇省劃入嵊泗縣,成立舟山專區。1954年又將原屬寧波專區的象山縣劃入。1958年象山縣劃歸台州專區。1959年撤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縣,合並成立舟山縣。1960年11月,嵊泗人民公社劃歸上海市。1962年5月撤銷舟山縣,重新設立舟山專區,下轄定海、普陀、岱山、大衢、嵊泗5縣。1964年撤銷大衢縣,其轄區分別劃歸岱山、嵊泗2縣。1967年3月起舟山專區改稱舟山地區。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舟山地區和定海、普陀2縣,成立舟山市,轄2區(定海區、普陀區)2縣(岱山縣、嵊泗縣),實行以市領導區、縣新體制。

舟山擁有漁業、港口、旅遊三大優勢。舟山是中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素有「中國漁都」之美稱。舟山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水深浪平,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保存完好的海島自然景色,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現已開辟的二個國家級和二個省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遊客量1001.71萬人次。耕地總面積1.9萬公頃,其中水田1.19萬公頃,旱地0.71萬公頃。林地總面積5.59萬公頃。

舟山素有「東海魚倉」和「祖國漁都」之美稱。由於附近海域自然環境優越,餌料豐富,給不同習性的魚蝦洄遊、棲息、繁殖和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共有海洋生物1163種,按類別分:有浮游植物91種、浮游動物103種、底棲動物480種、底棲植物131種、游泳動物358種。捕撈的主要品種有帶魚、鰳魚、馬鮫魚、海鰻、鮐魚、馬面魚、石斑魚、梭子蟹和蝦類等40餘種。

海洋礦產資源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濱海砂礦;二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三是海底多金屬結核和多金屬軟泥。東海首先發現並進入商業化開發的是平湖油氣田,距岱山島東南方向302公里,總面積約240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為:天然氣108億立方米,凝析油177萬噸,輕質原油1078萬噸。

著名人物

得天獨厚的漁港景資源,孕育了舟山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如底蘊深厚的海洋佛教文化,歷史悠久的海洋文化、濃郁粗獷的海洋民俗文化、瑰麗奇秀的海洋景觀文化、闖盪四海的海洋商貿文化、魚水情深的千島「雙擁」文化等。舟山海洋文化有別於內陸農耕文化,其根在海洋,特色在海洋文化。從歷史看,舟山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樵山漁海,生息繁衍。定海馬嶴鎮發現的被稱為「千島第一村」的唐家墩遺址群,是舟山群島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原始村落,距今約有6000年歷史。近年來舟山發展海洋文化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舉辦國際沙雕節、開發桃花島武俠文化、發展休閑漁業、舉辦國際國內運動賽事等等。舟山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香港特首董建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人士的故鄉。舟山還是我省著名僑鄉,據統計有10多萬舟山人僑居海外,分布在世界38個國家和地區,也是全國去台人員最多的地區之一。許多舟山籍港澳台僑胞和海外人士積極為舟山建設發展作貢獻,被授予舟山市榮譽市民稱號:舟山艦全體官兵、大森信吾(日本)、董建華、許克勤、方新道、董建成、鈴木升(日本)、楊永曼、王福元、王惠成、王惠、性海法師。

⑩ 舟山在哪裡舟山在哪裡舟山在哪裡舟山在哪裡舟山在哪裡

http://bk..com/view/39796.htm#1
中國第一大群島——舟山,她位於我國東南沿海,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30′-123°25′,北緯29°32′-31°04′,區域面積2.22萬平方公里,其中島嶼面積為1440平方公里,是著名的長江、錢塘江和甬江的出海口。

舟山市是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的唯一的省轄海島港口旅遊城市,也是全國唯一以群島組成的海上城市。市轄定海、普陀、岱山、嵊泗二區二縣,總人口近百萬。舟山本島為全國第四大島,面積為502平方公里,是舟山市人口的主要集聚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舟山群島歷史悠久,古稱「海中洲」,據史考古,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在舟山本島西北部的馬嶴鎮原始村落的99座土墩中,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海島河姆渡」文化,被譽為「東海第一村」。

舟山群島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境內大小島嶼星羅棋布,1390座島嶼,宛如撒落在碧波萬頃東海洋面上的璀璨明珠,構成了「千島之城」的壯麗景色。海島特有的景緻賦予了這里無窮的迷人魅力,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成為舟山生態旅遊環境的主色調。

境內山海景觀獨特,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極其豐富。有佛教文化景觀、山海文化景觀、歷史軍事文化景觀和海島漁俗景觀1000餘處,主要分布在23個島嶼上。目前,擁有「海天佛國」普陀山、「睛沙列島」嵊泗兩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東海蓬萊」岱山島,「金庸筆下」桃花島兩上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全國唯一的海島歷史文化名城——定海。

舟山以「海天佛國,海洋文化,海鮮美食,海濱休閑」為特色的海島旅遊,已成為舟山市的一大支柱產業。舟山旅遊集佛教朝拜、山海觀光、海鮮美食、濱海運動、環境療養、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等多咱旅遊功能於一體。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旅遊資源,良好的接待設施,便捷的交通運輸,豪爽的好客習俗,每年吸引國內外遊客近1200萬,並以15%的速度逐年遞增,使這里成為了華東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成為中國海島海洋旅遊的聚焦點,是中國東部著名的海島旅遊勝地。

閱讀全文

與舟山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