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漢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武漢,也被稱為江城,座落在長江和漢江交匯處。根據考古發現和記載,人類五千年前就居住在這里。這個城市的發展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盤龍城。
這個古鎮的舊址位於黃陂縣,這是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商代的第一個城市。東周時期(公元前770-221)武漢被楚國統治很長一段時間。因而,楚國文化成為了今天武漢文化的基礎。
由河流劃分,武漢分為武昌、漢陽、漢口鎮,它們的歷史、規模和發展速度都各有不同。
武昌
武昌是在三國初期建立的。吳國准備和蜀國爭奪荊州,並且將吳國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到了鄂縣,改名武昌。舊時武昌擁有先進的手工業,例如造船、冶金、鑄造硬幣、青瓷和白瓷製造業。值得一提的是自三國開始黃鶴樓的興與衰。這座塔的每次修繕都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特點,說明了武昌的歷史文化轉變。
漢陽
漢陽的名字是和漢江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中國古代文化里,陽(相對於陰)表示山的南面,河的北面。漢陽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位於龜山的南面漢江的北面。這個名字是在隋朝606年改名自漢津。漢陽在唐朝年間(618-917)迅速發展。漢陽,尤其是鸚鵡島(鸚鵡洲)地區一直是長江中游商人的貿易中心,有著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
漢口
歷史上,原與漢陽相連,是漢陽縣屬地,直到明朝1474年。在當時,漢江改道,在龜山的北面山腳下匯入長江,分離了兩個城市。之後漢口成為了一個全新的貿易口岸,在名聲上和發展速度上大大超越了武昌和漢陽。
當代武漢
武漢在中國現代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約在17世紀,漢口就像「東方芝加哥」,位列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在它1861年開放為通商口岸之後,漢口成為了最大的內陸貿易港。很多國家,包括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和日本都在這里設立了租界,其中大部分設立了領事館。
後來,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曲,這標志著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1926年,武昌、漢口和漢陽合並成了現代的武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漢被批准為命脈工程和冶金工業城市。八年後,第一個橫跨長江承載公路和鐵路的雙層大橋通車了。
『貳』 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的主要背景以及歷史意義是什麼
大橋特色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天塹」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我國第一座復線鐵路、公路兩用橋,建成之後,成為連接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漢長江大橋於1955年9月1日開工建設,於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大橋的建設得到了當時蘇聯政府的幫助,蘇聯專家為大橋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導,但是中蘇關系破裂之後,蘇聯政府就撤走了全部專家,最後的建橋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大橋建成之後,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極大的促進了武漢的發展。從全國的宏觀角度來看,大橋的建成意義更是在於將京廣鐵路連接起來,使得長江南北的鐵路運輸通暢起來。毛澤東於1956年6月首次在武漢暢游長江後(當時武漢長江大橋正在建設)所作的詩詞《水調歌頭·游泳》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句,正是描寫武漢長江大橋對溝通中國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大橋自建成以來,一直都是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築。武漢長江大橋全長1670.4米,正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木結構梁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八個橋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採用「大型管柱鑽孔法」,這是由我國橋梁工作者所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著我國橋梁工作者的機智和精湛的工藝。
大橋像一道飛架的彩虹,在長江天塹上鋪成了一條坦途。平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由此實現了連接(兩線也因此而改稱為京廣線),南北交通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大促進了 武漢市鐵路樞紐建設進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市成為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大橋通車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巨大,僅通車的頭5年,通過的運輸量就達8000多萬噸,縮短火車運輸時間約2400萬車小時,節約的貨運費超過了整個工程造價。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大橋的通過量也不斷增加,直接間接的經濟效益更難以計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002年八九月間,武漢長江大橋進行了首次大修。中科院專家測評,該橋的壽命至少在100年以上。
如今武漢的長江江面上已經屹立著六座大橋,分別是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武漢長江三橋(白沙洲大橋)、軍山長江大橋、陽邏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另有二七長江大橋在建。
[編輯本段]橋梁建築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築設計,極富中國民族建築的特徵,在橋面兩側,是鑄有各種飛禽走獸的齊胸欄桿;大橋的兩側是對稱的花板,內容多取材於我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有「孔雀開屏」、「鯉魚戲蓮」、「喜鵲鬧梅」、「玉兔金桂」等,極具民族氣息;在大橋兩端是高約35米的橋頭堡,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七層,橋頭堡的堡亭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紅珠圓頂,橋頭堡內有電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廳之中有建橋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遊人觀看、欣賞,追憶逝去的歲月,感觸英雄的博大氣概。與武漢長江大橋一並落成的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和觀景平台,他們與武漢長江大橋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餘噸,南面鐫有毛澤東同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觀景平台則是遊人賞長江、看大橋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者們精湛的技藝。八個巨型橋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與菱格帶副豎桿使巨大的鋼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氣象;35米高的橋台聳立在兩岸,給大橋增添了雄偉氣勢。大橋從晴川閣、龜山、蓮花湖、龜山電視塔、古琴台到蛇山、黃鶴樓、首義園、彭劉楊路,綿亘連接,相得益彰,組成一片宏大連綿、美麗動人的景點群。它不僅是長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也是一座歷史豐碑,在江城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大橋紀念徽章50年前,浪漫豪情的毛澤東,用短短11個字,銘記了這座橋的偉岸。今天,這座橋橫跨的風華,依然美妙絕倫。沒有一座橋,有武漢長江大橋如此厚重,承載了如此多的光榮與夢想。50年來,歷經風雨滄桑的武漢長江大橋,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負著每分鍾60多輛汽車、每6分鍾一列火車通過的荷載,經受了無數次洪水、大風的洗禮,更承受了七理親定大橋建設藍圖,責成國家八部委調集全國力量,為長江大橋建設服務。
『叄』 武漢的歷史
武漢的考古可上溯到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漢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黃陂區境內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是現今發現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古語雲「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故名漢陽。漢陽及武昌皆有1800年歷史,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緊連漢陽的荒洲。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武漢首次成為省級行政單位的治所。元代詩人余闕在詩中曾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元末時紅巾軍領袖徐壽輝曾將其天完政權國都遷至漢陽。
朱元璋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後朱楨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使龍泉山形成了有「三龜九寢十二景」之稱的古建築群。明成化十年(1474年)漢江改道從龜山北麓入江,漢口方才脫離漢陽獨立發展,嘉靖年間在漢江新河道北岸形成漢口鎮,來自各地的商賈紛紛前來經營,當時漢口貨物山積,居民填溢,商賈輻輳,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和中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明末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故有「貨到漢口活」一說,漢口與北京、蘇州和佛山並列,稱為「天下四聚」,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享有「楚中第一繁盛處」美譽。明崇偵八年(1635年)漢陽府通判袁瑁在漢口修築了一條長堤。
1852年,太平軍相繼佔領漢陽和漢口。次年攻克武昌城,為太平軍攻佔的首座省城。 1858年,《天津條約》增闢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岸先後開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國租界,漢口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都會轉型。成為長江沿岸最早的三個通商口岸(鎮江、九江、漢口)之一。漢口的對外貿易幾乎可以與上海並駕齊驅。
1864年,為防捻軍南下,修築漢口城堡,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稱作後城。 1889年,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在其主政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特別是興建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張之洞在鄂期間,主持修建了盧漢鐵路,興辦教育,創建了兩湖書院等新式學堂。
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於武昌,打響辛亥革命的首役。10月11日,起義軍宣布建立湖北軍政府,脫離清朝,定國號中華民國,武漢此時成為中國的革命中心。10月18日,革命軍和清軍在漢口、漢陽爆發陽夏戰爭。11月30日,清軍敗退,火焚漢口街市四天。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同年孫中山來漢,給予「武漢一呼,天下響應」和「民國開創,武漢實為首功」的評價。 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魏爾·瓦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贊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1922年,江岸火車站為京漢鐵路大罷工總指揮部,2月7日二七大罷工遭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作為湖北省會,改夏口縣為『漢口特別市,直屬於國民政府,並轄漢陽縣城。 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廣州遷都武漢。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2月1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4月18日,武漢市政府成立,武昌市與漢口特別市(含漢陽縣城)合並為『京兆區』作為首都,成立武漢特別市。故武漢建市歷史僅80餘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於武漢召開。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8月7日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決定中國共產黨今後將採取武裝暴動的方式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 1931年夏,長江中游發生特大洪水,武漢市區被淹達百日之久,僅市區就死亡3619人。 1938年6月至10月間,中日雙方投入百萬兵力,進行長達數月的武漢會戰。10月25日,武漢淪陷。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進入漢口市區,次日進入武昌市區和漢陽縣,武漢三鎮解放。22日中共成立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設立的首個直 武漢人民抗洪紀念碑
轄市。
『肆』 誰最早提出了武漢三鎮統一建市的構想。
孫中山先生
1、上個世紀之初,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正式提出回三鎮合一建設大武漢的構答想。
2、「武漢」一詞雖然很早出現,但是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是武昌、漢陽兩地的簡稱。近代以後,三鎮聯系日益緊密,彼此之間融合互補的趨勢日益明顯,「武漢」一詞常常被指代武昌、漢陽、漢口三鎮。
3、本書是孫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括他設想的革命之後,啟發與喚醒民眾,開創未來社會建設新局面的幾個重要方面:心理建設、實業計劃和民權初步。
三個部分一起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國家建設的藍圖,是孫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設想的建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實踐路線,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占據著不可磨滅的地位。
(4)武漢近代建市及其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武漢三鎮統一建市有五個方面的意義:
(1)大大提升了武漢的地位和知名度;
(2)推動了武漢三鎮的經濟發展;
(3)領導了並促進了國共的合作,促進了民族革命的大洗禮;
(4)打造並鍛煉了一批民族精英,為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5)為我們革命黨員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
『伍』 武漢有哪些著名的歷史建築有何歷史意義呢
武漢簡稱“漢”,因地處江漢平原,長江穿城而過,故又稱江城。武漢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發祥地,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座城市,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洋務運動重要基地,“槍桿子里出政權”重要論斷也發源於此。雖然幾經戰亂,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跡損毀殆盡,但建國以後,很多歷史建築陸續得到修復和重建,荊楚大地厚重芬芳的歷史底蘊再度煥發。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侵擾了這座歷史古城、華中重鎮,在荊楚人民的不屈“抗爭”下,在全國人民的馳援鼓勵下,武漢經過短暫的沉寂,即將迎來全新的綻放。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武漢,看一看那些深藏歷史的建築地標——黃鶴樓、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起義門、紅樓、八七會議紀念館,記錄著近代歷史不凡的進程;戶部巷、歸元寺、江漢關向人們展示不同的文化……
黃鶴樓——公元223年的軍事瞭望台
黃鶴樓始建於公元223年,是東吳夏口城的一座“瞭望樓”。晉滅東吳後,黃鶴樓的軍事作用逐漸淡化,演變成受文人墨客追捧的觀賞樓。特別是盛唐時期,很多歷史文人在此留下千古絕唱,李白留下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戶部巷——從民生衙門到美食小巷
關於戶部巷的相關記載最早出現在明朝嘉靖年間,在清朝時期因為地方戶部衙門建在此巷內而正式得名。戶部巷雖然不大,但是名氣很響,因為臨近港口,往來熙熙,久而久之形成小吃聚集地,因為糧食充足、海品鮮美,聲名鵲起,經久不衰。戶部巷的延續,也是對漢味美食文化的傳承。
2003年,武昌區根據歷史淵源,將戶部巷打造成為漢味早餐巷,受到廣泛認可,後來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的說法。
晴川閣——楚天第一名樓
晴川閣始建於嘉靖年間,與黃鶴樓隔江相對,因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一句而取名。晴川閣曾多次被毀,多次重建,最近一次是武漢市政府於1983年比照光緒年間樣式重建。
『陸』 武漢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2、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
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1] 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4、江西填湖廣
始見於魏源的《湖廣水利論》。系指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下遊人口向中游地區遷徙的移民運動。據說最早出現於五代,明朝達到高潮。
江西移民占江、浙、閩、皖、贛五省遷至湖南,湖北的移民總數的60%,在兩湖各個地區,江西移民佔有的比例又有差異,自東向西遞減,適與地距江西之遠近成正比。江西移民主要來自鄱陽湖平原和贛江流域,以吉安、南昌兩府最多。
5、湖廣填四川。
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
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柒』 武漢歷史
元代以前歷史
武漢是中國建成史最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漢的考古可上溯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漢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黃陂區境內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是現今發現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古語雲「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故名漢陽。漢陽及武昌皆有1800年歷史,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緊連漢陽的荒洲。 東周時,武漢一帶便是楚國的軍事和經濟要地。西漢時漢陽歸屬沙羨縣。而武漢城區最早城池是建於東漢末年於今漢陽的卻月城、魯山城,和今武昌的夏口城。東漢末年,軍閥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於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爭奪荊州,於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今鄂州),更名為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223年,孫權在今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並在城內黃鵠磯處修築瞭望樓,取名黃鶴樓。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的「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漢(古武昌即今鄂州)。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作為郢州的治所。 唐武德四年(621年)於龜山南築城設漢津縣。隋大業二年(606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由此而始,另設江夏縣管理武昌。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流域商業重鎮和東南貢賦轉運中心。現今在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的灰陶四神磚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皆為唐朝墓葬。自唐以來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中心,有"東南巨鎮"之譽。唐寶歷年間,名臣牛僧孺任鄂州刺史,治鄂達六年,曾擴建江夏城(今武昌)。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武昌)達八年,在此興師北伐。宋代武漢制瓷業發達,於江夏區梁子湖發現宋瓷窯群百餘多座。南宋詩人陸游經過武昌時,寫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錯,城外南市亦數里,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來描寫武昌的繁華。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武漢首次成為省級行政單位的治所。元代詩人余闕在詩中曾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元末時紅巾軍領袖徐壽輝曾將其天完政權國都遷至漢陽。 朱元璋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後朱楨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後274年中,朱楨及歷代楚王皆在龍泉山(今江夏區)為修建陵地,使龍泉山形成了有「三龜九寢十二景」之稱的古建築群。明成化十年(1474年)漢江改道從龜山北麓入江,漢口方才脫離漢陽獨立發展,嘉靖年間在漢江新河道北岸形成漢口鎮,來自各地的商賈紛紛前來經營,當時漢口貨物山積,居民填溢,商賈輻輳,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和中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明末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故有「貨到漢口活」一說,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享有「楚中第一繁盛處」美譽。明崇偵八年(1635年)漢陽府通判袁瑁在漢口修築了一條長堤(西起硚口-漢正街,東迄堤口-四官殿,即今長堤街),長堤以內即漢口早期鎮區。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春,張獻忠破武昌城,火焚楚王府。 清乾隆年間,漢口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清嘉慶年間,漢口居民已達三萬七千戶,計十三萬人,但漢口任然隸於漢陽縣,故當時「武漢」任指武昌、漢陽雙城。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鍇所著《漢口叢談》中「遂陷武漢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漢陽兩府。咸豐年間,湖北巡撫胡林翼首次在奏函中使用「武漢」兩字,如「武漢為荊襄咽喉」、「若使武漢克復」、「武漢兩城對峙」等等,也是指武昌、漢陽(包括漢口)兩地。
晚清時期
1852年,太平軍相繼佔領漢陽和漢口。次年攻克武昌城,為太平軍攻佔的首座省城。 1858年,《天津條約》增闢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岸先後開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國租界,漢口開始了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都會的轉型。外商長期經營長江航運和茶葉等農產品出口業務。漢口的對外貿易幾乎可以與上海並駕齊驅。 1864年,為防捻軍南下,修築漢口城堡,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稱作後城。 1889年,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在其主政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特別是興建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張之洞在鄂期間,主持修建了盧漢鐵路,興辦教育,創建了兩湖書院等新式學堂。 1899年,將漢水以北的漢口地區(北至攝口,西至硚口)設為夏口廳。 1905年,為解除漢口後湖水患,張之洞修築後湖長堤,建成後堤內乾涸土地10萬畝。所以後湖長堤被稱作「張公堤」,該堤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提供了廣闊的擴建面積,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1907年,張之洞將後城城牆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漢路的後城馬路,成為漢口首條近代馬路,是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展實業救國運動。1906年,宋煒臣等人在漢口創立了「暨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民營公用水電企業。1909年,該公司為調節供水修建了漢口水塔,成為當時武漢最高的建築。 在清末日本駐漢總領事水野幸吉所著的《漢口—中央支那事情(1908年)》中,對漢口的崛起倍加贊譽:「與武昌、漢陽鼎立之漢口者,貿易年額一億三千萬兩,夙超天津,近凌廣東,今也位於清國要港之二,將近而摩上海之壘,使觀察者艷稱為東方之芝加哥」。從此「東方芝加哥」成為人們對武漢的流行印象。 20世紀初葉的10年間,漢口的對外貿易總額始終佔全國外貿總額的10%左右,成為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也是當時唯一可與沿海口岸匹敵的內陸口岸。
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布建立湖北軍政府,脫離清朝,定國號中華民國,此時武漢成為革命中心。10月18日,革命軍和清軍在漢口、漢陽爆發陽夏戰爭。11月30日,清軍敗退,火焚漢口街市四天。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同年孫中山來漢,對武漢給予了「武漢一呼,天下響應」和「民國開創,武漢實為首功」的評價。 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魏爾·瓦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贊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當時的芝加哥除了產業重點不同外和當時的武漢確有相似之處。 1922年,江岸火車站為京漢鐵路大罷工總指揮部,2月7日二七大罷工遭殘酷鎮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立像
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作為湖北省會,改夏口縣為『漢口特別市』直屬於國民政府,並轄漢陽縣城。 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廣州遷都武漢。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2月1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4月18日,武漢市政府成立,武昌市與漢口特別市(含漢陽縣城)合並為『京兆區』作為首都,成立武漢特別市。故武漢建市歷史僅83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於武漢召開。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8月7日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決定中國共產黨今後將採取武裝暴動的方式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 1931年夏,長江中游發生特大洪水,武漢市區被淹達百日之久,僅市區就死亡3619人。 1938年6月至10月間,中日雙方投入百萬兵力,進行長達數月的武漢會戰。10月25日,武漢淪陷。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進入漢口市區,次日進入武昌市區和漢陽縣,武漢三鎮解放。22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設立的首個直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2次會議決定將武漢市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6月25日,武漢關26.30米警戒水位被洪水突破。8月18日,武漢關水位上漲到29.73米,為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 1955年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橋全面施工。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京漢鐵路與粵漢鐵路相連,京廣鐵路就此貫通。 1958年9月13日,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建成投產。 1975年,將武昌縣(今江夏區)劃歸武漢市。 1983年,將黃陂縣和新洲縣劃歸武漢市。 1984年5月21日,國務院批准武漢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與計劃單列城市。 1986年,國務院公布武漢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南巡談話」首站到武昌。同年,武漢被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武漢人民抗洪紀念碑
1998年夏,長江中游發生特大洪水,經全省軍民搶護數月後,武漢轉危為安。 2004年9月輕軌1號線一期工程建成通車。 2006年10月27日,法國總統希拉克訪問武漢,是首位來武漢訪問的聯合國四大常任理事國(法、美、英、俄)在任國家領導人。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8年12月28日,武漢過江隧道正式通車。 2009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准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0年3月8日,國務院批復《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武漢城市性質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 2010年7月21日,華中最大數碼城落戶漢口北。 2010年7月29日,武漢輕軌一號線二期開通。 2010年8月5日,光谷成為富士康台式電腦主生產基地。 2010年9月8日,法國前總理朱佩率團訪漢 與武漢簽署合作協議。
『捌』 誰了解武漢的近代史呢最好要關於江漢路那裡的古建築來歷,可以詳細一點嗎
在近代史上,江漢路曾是華界和原英租界商業金融區銜接地帶,回曾有人用「小香港」的答稱呼來形容"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的江漢路,至今道路兩側仍存留著13幢近代優秀歷史建築和許多具有風貌特色的建築,成為江漢路繁華商市的歷史見證。
因為舊時為英國租界,顧外國建築雲集.
漢口德國領事館舊址位於漢口一元路2號,在德租界內(一元路至六台路,臨江至中山大道),坐西朝東,為一幢二層磚混結構維多利亞建築,四周巷廊,輕盈活潑,建築面積3202平方米,現為武漢市政府辦公地.
英國匯豐銀行舊址位於青島路上。1913年始建,四層花崗石結構,平面呈矩形,帶通立面的並列巨柱形成柱廊。室內正中為營業大廳,用天井採光,建築古樸粗擴、體形雄偉高大,具有古希臘建築風格。漢口江漢關舊址位於沿江大道江漢路口
『玖』 武漢的歷史介紹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
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
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9)武漢近代建市及其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叛變,和蔣介石一道舉起了屠刀。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倒在血泊中。年輕的共產黨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頭。
1949年5月16日,武漢回到了人民的懷抱,翻開了新篇章。「一五」期間,全國156項基本建設中,布點武漢的就有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7項。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0多年裡,武漢一直行進在共和國城市方陣的前列。
1992年5月,武漢成為沿江開放城市。此後的七八年,武漢市經濟年均遞增16%,一度被經濟界稱為「武漢現象」。這一年,中國商業第一股「鄂武商」上市,吸引了無數驚奇的目光。短短幾年,武漢走出了5支商業股。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百家最大零售商場武漢竟佔7家,居全國之首。跨國商業巨頭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爭先恐後搶灘武漢。對外開放帶來外商投資熱。全市4000多家「三資」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50多家。累計利用外資超過130億美元,其中2003年17.8億美元,高居內地城市之首。
『拾』 求有關武漢的中國近代史
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民國三年(1914年),同屬江漢道。據民國九年(1920年)5月16日《日日新聞》:當時漢口人口為40萬人,漢陽8萬人,武昌31萬人。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21日,湖北省政府組建武昌市政委員會。民國二十年(1931年)4月,武昌市政委員會改為武昌市政籌備處。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
(10)武漢近代建市及其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武漢的經濟情況
2018年,武漢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47.29億元,同比增長8.0%,三次產業構成為2.4:43.0:54.6。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5136元,同比增長6.4%。
2018年,武漢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900.24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8.70億元,增長11.0%。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1294.21億元,增長9.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29.54億元,增長12.3%。
2018年,武漢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33元,同比增長9.0%。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59元,同比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52元,同比增長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