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情結

歷史文化情結

發布時間:2021-02-14 02:02:57

A. 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歷經滄桑的文明古國。我國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在大家的心中有一段忘不掉的經歷。

抗日戰爭、虎門銷煙、九.一八、七.七事變多歷歷在目。但我國的歷史也有光輝璀璨的一面。

是古人發明了漢字。很久以前,古人並不會寫字、記事,有人想出了繩結記事法,但是太麻煩了,就有一位叫倉頡的人發明了甲骨文。

在我國的文化史上那些詩人、文學家是不可缺少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千古絕句;孟郊的《遊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親;李白的《靜夜思》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

還有那些著名的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絕唱,無韻之離騷』;孫武的《孫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孔子寫的《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分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我國還有美麗的大好河山。長城是我國古代人們的一個驕傲,長城全長6330公里,在太空上,用肉眼看是一目瞭然。

珠穆朗瑪峰高達8444.43千米;納木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海拔高達4718米;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上第一大峽谷,深6009米......

公元前7001年,我國的祖先發明了陶器和植物栽培技術。

公元前6001年陶器的器形和紋飾日趨豐富,出現穩定的定居生活

當人類跨入新世紀之際,中華民族迎來了燦爛文明的又一個千年華旦。回顧祖國悠久的歷史,華夏兒女開創了輝煌的文化與藝術,在每個千年紀元里都留下自己震驚寰宇的足跡:

公元前7001年,陶器的發明和農業的出現,宣告了新石器時代的誕生;

公元前6001年,陶器的器形和紋飾日趨豐富,出現穩定的定居生活;

公元前5001年,河姆渡和仰韶文化代表了當時我國南北文化的最高水準;

公元前4001年,大汶口文化和崧澤文化的黑陶透雕技術極為高超;

公元前3001年,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均屬世界藝術瑰寶;

公元前2001年,夏代的青銅器和宮殿建築標志著早期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輝;

公元前1001年,西周青銅器的造型、銘文和紋飾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公元 1年,漢代藝術的精粹反映在漆器、陶器、玉器和雕塑等方面;

公元 1001年,北宋為後世留下了眾多書法、繪畫和瓷器等國寶級的文物;

公元 2001年,我國將創造出更加輝煌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中華文明世紀回眸"將讓廣大觀眾穿越時空隧道,以千年為時間尺度去欣賞我們的祖先創造和遺留下來的藝術寶藏。

你們一定看見過祖國的錦綉河山吧。那滔滔江水,滾滾黃河,連綿不斷的山峰,都屬於我們偉大的祖國。祖國的山川雄奇,祖國的河水秀逸,祖國的胸懷無比廣闊。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我們的幸福來自祖國,只有國家富裕強大,才能使我們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華。

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祖國,就沒有家,國家不強盛,就要挨打。我們最親的是父母,最愛的是中華 。

當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我們美麗山河的時候,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臉上流著淚,心中淌著血,為了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祖國,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爭。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冷對暗殺者的手槍,吉鴻昌高掛寫有「我是中國人」標語的木牌,走在一片藍眼睛、黃頭發的洋人之中。

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發動了西安事變……

正是這千千萬萬的赤子,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祖國的希望;正是他們,在自己的「今天」,用滿腔的熱血,譜寫了無愧於時代的《義勇軍進行曲》。

才使得我們今天的共和國國歌響徹神州,那麼氣勢磅礴,那麼雄壯嘹亮 。

恥辱和不幸已經成為過去,中華民族迎來了新的輝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在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下,無論軍事、科技、政治、體育,我們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1)歷史文化情結擴展閱讀:

公元前7001年,我國的祖先發明了陶器和植物栽培技術。

公元前6001年陶器的器形和紋飾日趨豐富,出現穩定的定居生活

當人類跨入新世紀之際,中華民族迎來了燦爛文明的又一個千年華旦。回顧祖國悠久的歷史,華夏兒女開創了輝煌的文化與藝術,在每個千年紀元里都留下自己震驚寰宇的足跡。

公元前7001年,陶器的發明和農業的出現,宣告了新石器時代的誕生;

公元前6001年,陶器的器形和紋飾日趨豐富,出現穩定的定居生活;

公元前5001年,河姆渡和仰韶文化代表了當時我國南北文化的最高水準;

公元前4001年,大汶口文化和崧澤文化的黑陶透雕技術極為高超;

公元前3001年,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均屬世界藝術瑰寶;

公元前2001年,夏代的青銅器和宮殿建築標志著早期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輝;

公元前1001年,西周青銅器的造型、銘文和紋飾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公元 1年,漢代藝術的精粹反映在漆器、陶器、玉器和雕塑等方面;

公元 1001年,北宋為後世留下了眾多書法、繪畫和瓷器等國寶級的文物;

公元 2001年,我國將創造出更加輝煌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中華文明世紀回眸"將讓廣大觀眾穿越時空隧道,以千年為時間尺度去欣賞我們的祖先創造和遺留下來的藝術寶藏。

不忘國恥,振興中華中國屈辱的歷史:

九月,與許多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B. 當今中國尋根祭祖的文化情結源於中國古代的什麼制度

當今中國尋根祭祖的文化情結源於中國古代的 宗法制

C. 簡述悲秋的歷史文化意蘊

「一葉落而知秋。」當秋風起,草木變枯,萬物蕭瑟,悲京的感覺會油然而生。因為秋天的到來而生出悲傷的情緒,是我們面對秋天時共同的情感狀態,也是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反復吟詠的生命情感。悲秋,作為中國傳統文學的一大母題,源遠流長。從「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辮》,至「蕭蕭秋風愁殺人」(漢樂府《古歌》);從阮籍「開秋兆涼氣.... 感物懷殷憂,悄悄令人悲」,(《詠懷》)至納蘭性德「夜麗做成秋,恰上心頭」(《浪淘沙》;從史達祖「愁與秋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秋」,(《臨江仙》)「至《紅樓夢》中「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秋雨助凄涼」(《秋窗風雨夕》),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說是秋意滿紙,凄涼感傷。悲秋所蘊含的生命感傷與文化意義非常豐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曾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當秋風吹起,樹葉飄落,萬物凋零,自然的蕭颯荒冷投影在人們心上,讓人不由自主地生發出難以言說的悲涼意緒,並由自然聯想到人生,由人生想到社會,千種情感,萬般思緒,千愁百憂從心底泛起,於是悲秋成了抒寫不盡的濃愁。縱觀中國文學發展歷史,悲秋主要有這樣幾個層次內容:

一、對生命即將逝去的嘆息。歐陽修在《秋聲賦》中說:「蓋夫秋之為憂也:其色慘淡,煙罪雲斂;其容清麗,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可見,秋天具有摧毀自然萬物生機的威力,秋天所到之處,色彩變得慘淡,氣侯變得凜冽,山川變得蕭條。秋天是一年將盡之時,據《禮記,月令》表說秋天「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天地始肅....霜始降,草木黃落。」 當秋天來臨的時候,生命萬物由盛轉衰,綠葉枯黃,秋風乍起,白露飄落,寒蟬鳴叫,大地變得肅殺,變得生機寥落。朱筠說:「大凡時序之凄清,莫過於秋。」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在農琴生活中,古人們認識到莊稼生長按季節更替,春生、夏榮、秋凋、冬殘,形成一個生命周期。面對山河冷落,萬物生命周期即將結束,人們自然會由自然界的生命節律聯想到人的生死。人的一生有生機動發的青年,有精力旺盛的中年,也有年老體衰的暮年和生命結束的人生終點。當敏感的詩人面對秋天時,自然觸景傷懷,由大自然聯想到個體生命的短暫,從而愁由心生,悲傷不已。於是,秋天成為一種死亡的隱嗆,對於秋天的感傷實際上是對於生命易逝的悲嘆。漢武帝劉徹在他的《秋風辭》中說:「秋風起兮自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唐代詩人錢起《傷秋》詩說:「春雲人頭白,秋來樹葉黃。搔頭向黃葉,與爾共悲傷。」白居易《秋雨中贈元九》說:「不堪紅葉肯苔地,又是涼風幕雨天。莫怪獨吟秋思苦,比君較近二毛午。」劉基《秋日即事九首》其九說:「北風吹雁過蕭蕭,旅館青燈共寂寥。蓬鬢一時成白雪,老來禁得幾秋宵?」石崇在《思婦嘆》中說:「時光逝兮年易盡,感彼歲暮分悵自愍。」自然界的秋大來了,落葉紛飛,人生的秋天來了,雙鬢堆雪。秋天來了,意味著一年將要結束,人生的秋天來了,意吠著人生命即將枯萎,人生將要走到盡頭。詩人們不自覺地將自我的生命節奏與自然的生命節奏融為一體。人生如白駒過隙,非常短暫,自然界秋天的變化驚起了人們對於生命的強烈意識,使詩人們感受到了生命日漸萎頓的恐懼與憂愁,於是自然之悲與生命之悲融合無間,構成令人愴然淚下的生命感傷。在詩人筆下,「秋「並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自然季節,而是包含了豐富的時間意識,被賦予了生死意味,使秋成為一種文化原型和生命符號,成為時間將盡、生命將盡的符號。

D. 長城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長城文化底蘊深厚。今天,我們的了解和認識,與長城的價值和意義相比,還差得很遠。只有真的懂了長城的偉大,才能發自肺腑、身體力行地去熱愛長城、保護長城。

要想理解長城文化,必須關注和回答以下問題:第一,有人說長城是封閉、保守的象徵,那麼中華民族為何持續兩千多年不斷地修築長城?第二,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這個特殊的人類文明現象中,長城起著什麼作用?如果沒有長城,中華文明是否還能延續至今?第三,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視角下,如何看待長城所代表的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引領意義?

事實上,人類文明誕生至今,始終面臨著三大問題:生存、秩序和傳承發展。長城的出現和存在,與此密切相關。生存,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本。作為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的修築,最初的動力便是解決生存和安全問題。

秩序是一個永恆追求。農耕和游牧,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經濟類型,彼此有著強烈的沖突和互補。資源互換,通常有搶奪、貿易這兩種方式。如果搶奪成為一種常態,戰爭就會越來越多。長城的修築,構建了良好的秩序。農耕民族在長城裡面種地,游牧民族在長城外面放牧,二者通過長城成千上萬的關口來進行貿易。這樣,就有效促進了民族融合與社會進步。由此可見,修築長城時,壘起堅固的城牆,封閉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傳承發展才能走向未來。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格局。這樣一種辯證關系,耐人尋味。幾千年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正是在這樣的碰撞、融合中發展進步的。修築長城,體現了對長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認,代表著一種共存共生、融合發展的關系。長城內外,是獨立存在、相互依賴的一個整體。長城,是中華民族愛好和平這一文化情結的表達。長城的每一塊砌磚、每一塊壘石上,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和平願望。多元利益平衡基礎上的一體利益最大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人類的發展,也應當以多元利益平衡基礎上的一體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城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長城在不同階段的作用,但它的核心思想和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接下來,希望把長城所代表的中華文明,在國家層面上積極推廣。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也是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愛國,不是空泛的,而應是一種真切、深沉的情懷。那麼,國是什麼?從繁體字「國」的字形可以看出,國主要由三個要素組成:一是土地;二是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三是這片土地上人的安全。理清了文化的根、生命的源,愛國就變得自然而然、發自肺腑了。長城,應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

如何讓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並且造福社會?把長城保護做真,是當務之急。排除長城險情,保護其完整性、真實性和歷史風貌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的是,通過修繕防止牆體繼續坍塌。如果有些地方需要回砌,也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歷史信息。換言之,長城修繕應以現狀保護和最小干預為原則。長城保護的形勢,總體來說是越來越好,但與客觀需要相比,我們的重視和努力還遠遠不夠。除了專業人員,還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及參與。讓祖祖輩輩生活在長城腳下的農民,能夠因為長城保護和利用而受益,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方面,河北秦皇島市首創的「長城保護員」機制值得肯定。除此,還要把長城旅遊做實,把長城故事講好。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將長城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更多地關注人,關注人的情感交流。現在,這方面的工作很艱難、很繁重,但也迫切需要!

E. 如何理解影視作品中的歷史情結主題

1、藝術創作有一個很經典的說法「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2、電影作為一種藝版術表現形式,它不是為了記權錄真實的歷史而存在的,它所表達的是編劇及想要讓觀眾看到的屬於他們個人的思想,這思想也許來源於歷史也許來源生活,也許純屬個人創作,對於在這個表達過程中出現的「不符合歷史真相」的情節,是需要包容的,電影就是電影
3、對於杜撰情節的包容是有底線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容歪曲,正確的價值觀不容扭曲,這一點必須嚴格遵守。

F. 什麼是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

文化內涵大致可以表述為:廣泛的知識並能將之活學活用和內心的精神和修養。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

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要做出產品的文化內涵,做為品牌來說都對自身有所定位,市場人群,年齡,男女,人群的文化內涵(品味),做為設計來說只是用什麼樣的元素來表達品牌的一個內在的審美,是客觀存在的,而品牌的一種走向也不是我們一兩句就能搞清楚的。

讓產品更有內涵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更有內涵,產品的文化內涵有外在賦予的,也有在設計之初就作為設計元素來進行創作的,要真正做到有文化內涵,還是要在設計之初就融入進去,或者是說就是那某個文化做媒介來進行設計。

其實現在很多公司設計出的產品都是後天賦予的文化內涵,要讓產品真正體現出文化內涵還是需要從根本抓起。

傢具的文化內涵,加入WTO後,中國本土的傢具行業開始致力於產品的研究設計與市場的開發,各大傢具行業開始陸續出現並且迅速發展,所研發出來的產品也更加符合中國的傳統理念,經久耐用,質高價低。

但是前期對辦公環境不太了解,後來慢慢學習後,逐漸跟上了國際的步伐。發展至今,國內辦公傢具市場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澱,體系已經越來越成熟了。

中國飲食文化內涵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6)歷史文化情結擴展閱讀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至於對文化的結構,不同的說法也很多。一般地把它分為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體實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范自身行為和調節相互關系的准則。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習慣和風俗,它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

心態文化是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它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

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G. 中國歷史文化有哪些特點,每個特點簡單舉例說明

第一個特點當之無愧是:源遠流長。屬於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其歷史版文化固然權是縱橫五千年的深遠。
第二,有容乃大 在朝代更迭和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各個民族 各個地區文化 互相學習 互相包容 融合 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文化價值體系。
第三,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中國無法忍受長期分裂局面。 歷史上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總在短暫分裂後建立穩固的封建大帝國。這跟中國人的「尋根情結」和「愛國情結」有根深蒂固的關系。也是儒家道德裡面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終目標。
第四, 影響深遠 中國歷史文化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有深遠和深刻的影響。無論從經濟 文化 軍事 政治體制 藝術 等等方面,都對鄰國和世界貢獻巨大。
最大的特點:幾千年連綿不斷的發展,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保持不被外族的入侵而被中斷歷史文化發展的國家。

H. 談談古代文人旅遊的文化情結,古人旅遊時會「打卡」景點嗎

杜甫

3、旅遊文化的多層次挖掘

到了宋代,水陸交通更加方便,旅遊資源也更豐富。旅遊途中,文人在繼承和發揚前文化的基礎上多了一份哲理趣味,雖沒了盛唐的豪言壯語,卻更加生活化、具象化了,讓人品來津津有味,這也是宋代文化獨具一格的表現。

陸游曾寫道「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還有范仲淹,據說他也是一名旅遊狂人,還是宋代旅遊事業形象大使,從他的詩文可以看到踏遍祖國大大小小名山的痕跡。蘇軾的旅遊路線與他的貶謫經歷相關,他的散文、詩篇常常反映自己的旅途,比如著名的《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還包括旅途中的風雨飢渴都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和「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

蘇軾最後被貶到遙遠的廣東都不忘以地區特色自我安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事無巨細地描繪旅途日常,其實是他對生活點點滴滴的觀察與熱愛,這一達觀的態度正如他極為人稱道的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總結

旅遊一詞,一半是羈旅,一半是逍遙,表現出中性文化的內涵。文人旅遊傾向的背後是精神的漫遊,這與根文化的源起血脈相通。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人旅遊,文人旅遊記錄不僅是自身氣質情感的流露,也彰顯出專屬於那個時代的特色。無論是為江山寫意還是為詠史懷古,文人旅遊為風景、歷史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只是當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轉換成為旅遊宣傳的招牌時,我們切莫失掉了這份追溯、共情的心,它不應該只成為文化遺產或遺跡,更應該成為國人心照不宣的精神力量,當我們再次給予旅途極富深蘊的一瞥時,相信與古代文人同視角的山川之美、人文之美、文化之美會喚醒我們全新的感受。

I. 我國有哪些歷史文化比較悠久厚重的城市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北)。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西安地區建都(積年為1077年)。
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全國文明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京地區早在100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至60多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南京湯山生活。
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此後東晉、南朝的劉宋、蕭齊、蕭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繼此之後,南京又先後成為楊吳西都、南唐國都、南宋行都、明朝京師、太平天國天京、中華民國首都,故又稱「十朝都會」。
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明清時期中國一半以上的狀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貢院。
----------------------------------------------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神都,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建城最早,建都積年最長的城市。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三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分布著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
---------------------------------------------------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情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