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魏的歷史意義

魏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4 00:44:05

㈠ 為什麼說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在於促進民族融合,並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孝文帝改抄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為發展生產、
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經濟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調制,
農業成為經濟的主要部分,使以游牧為主的鮮卑族變為農耕者,
促進了經濟的復甦與繁榮;政治上遷都洛陽、實行官吏俸祿制,
整頓吏治,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管理,鞏固了統治,
團結了漢族地主,有力地推動了政權的封建化。文化和風俗習慣上全面
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移風易俗。這些措施促進了鮮卑族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
加強了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鮮卑族最終融於漢族之中,
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同時,南北之間民族隔閡的逐漸消除、
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隋唐時期國家的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

㈡ 魏絳的主要貢獻

魏絳在晉國歷史上的重要貢獻,是他提出並實施的和戎之策。晉悼公4年(前569年),魏絳向悼公提出一項重大主張,即和戎。與晉國相鄰的北方少數民族,時常與晉發生戰爭,數為邊患。以前從無和戎之說,只是討伐,故很難理解和戎的積極意義。當時悼公即說:「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
魏絳懇切地向他陳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戎狄薦居,貫貨易土,土可賈焉」,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輕視土地,重視財貨的習俗,發展對戎狄的貿易;第二,「邊鄙不聳,民押其野,穡人成功」,沒有戰爭,人民安居樂業,利於發展農業生產;第三,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爭霸中有威攝作用;第四,「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維持和平局面,軍隊得到休息,軍備物資不須消耗,可以保存晉國的實力;第五,「鑒於後羿,而用德度,遠至邇安」;借鑒歷史的經驗,只有採用以德服人的辦法,才能保持長久的安寧和睦局面。經過他詳細地解釋和戎的益處,終於說服了晉悼公,悼公使魏絳和戎。
魏絳從國家大局出發,沖破傳統偏見的束縛,積極主張和戎,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漢族爭取團結少數民族的先例。
和戎政策實施後大見成效,到晉悼公12年(前562年),僅短短的8年時間內,便取得了晉國與戎狄和睦相處的局面。悼公非常高興,將鄭國贈送的樂師、樂器,女樂的一半賜給魏絳,說:「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8年之中,9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請與子樂之。」魏絳謝絕所賜之樂,對悼公說:「和戎狄,國之福也,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力之有焉?」辭謝再三,方才接受。
魏絳不但在執法上嚴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遠見卓識,是一位善於領兵作戰的將領。據<左傳>襄公9年(前564年),魏絳與趙武率師斬行稟。10年(前563年),與士魴戍梧及制。13年(前560年),佐欒魘將下軍救寺。18年(前555年),與欒盈以下軍克寺。《左傳》襄公九年記及率軍作戰時即有「魏絳多功」之語,可見他在多年率軍作戰中,戰功頗多。可惜因史料闕佚,不能知其指揮軍隊的詳細情形。
魏絳居功不傲,不但8年之中9合諸侯不居功,且帶兵打仗多有戰功,仍甘為趙武之佐。他曾請悼公賑濟貧民,以安軍心,解民困。所有這些,都是難得的品德和識見。
魏絳因功改封在安邑(今屬山西運城市)。卒後謚為昭子。

㈢ 魏字,代表什麼意義

基本解釋:

wèi
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闕(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闕,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國歷史上的三國之一。
中國歷史上的北朝之一: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統稱)。
姓。

筆畫數:17;
部首:鬼;
筆順編號:31234531325113554

詳細解釋:

wèi
【名】
闕宮門的台觀〖〗
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周禮·太宰》
魏闕之高。——《淮南子·本經》
是以來儀集羽族於觀魏。——漢·班固《典引》
又如:象魏(古代宮門外的闕門);魏觀(即魏闕、魏象)
古國名〖Weistate〗
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姬姓。在今山西芮城縣北。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攻滅,把它封給畢萬
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魏文侯(名斯)是畢萬後代,和趙韓一起瓜分晉國。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韓魏聞之。——《戰國策·齊策》
不敢加兵謀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滅韓亡魏。——《戰國策·魏策》
韓魏滅亡。
三國之一〖theKingdomofWei(220-265)〗。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擁有今黃河流域各省和湖北、安徽、江蘇北部、遼寧中部
無論魏晉。——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魏晉氏以下。——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朝代名〖theWeiDynasty〗
南北朝時,北朝之一。公元386年為鮮卑族拓跋珪所建,據長江以北,史稱北魏。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所廢。公元557年西魏為北周所廢。如:魏碑
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李密所建國號
古郡名〖Weiprefecture〗
魏郡,縣十八。——《漢書》
今縣名〖Weicounty〗。在河北省南部有魏縣



wèi
【形】
高大。也作「巍」〖tallandbig〗。如:魏然(獨立不動的樣子);魏魏(高大的樣子。同「巍巍」)

魏碑
wèibēi
〖(386-581)〗北朝碑刻的統稱,其特點是筆力、字體強勁,是後世書法的一種楷模
魏闕
wèiquè
〖gateoftheimperialpalace〗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其下常懸掛法令,後用作朝廷的代稱

相關詞語:
元魏 阿魏 象魏 魏兩 魏草 魏氏
魏珠 魏鄭 魏黨 魏丙 魏源 房魏
魏強 魏碑 邴魏 丙魏 北魏 王魏
魏瓠 魏徵 曹魏 韓魏 觀魏 二魏
東魏 魏科 魏紅 魏魏 魏巍 魏闕
魏象 魏觀 姚魏 魏花 魏家 魏姚
魏蠶 魏堤 魏妃 魏台 魏紫 後魏
荊魏 三魏 魏良輔 魏徵西 魏鶴齡 魏王堤
魏司格 魏公掃 魏長生 魏王池 魏忠賢 魏家品

㈣ 「魏」字意思是什麼怎麼解釋

「魏」字的解釋和意思是:

1、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闕(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內巍然高出的台容闕,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

2、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3、中國歷史上的三國之一。

4、中國歷史上的北朝之一: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統稱)。

5、姓。

(4)魏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魏蠶[wèi cán]

即原蠶。晚蠶,第二番蠶,以晚葉飼養。

2、二魏[èr wèi]

指北齊魏季景與其堂侄魏收。

3、魏黨[wèi dǎng]

指明魏忠賢的黨羽。

4、魏鄭[wèi zhèng]

指唐魏徵。

5、魏科[wèi kē]

高科。指狀元。

㈤ 魏 這個姓有什麼特殊意義

[魏氏屬地] 矩鹿郡,今抄河北平鄉縣。 [魏氏來歷] 魏姓出自黃帝裔孫周文王的後代。《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地,裔孫萬曾任晉國大夫,受封於魏地,其子孫就以封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53年,畢萬的裔孫與韓、趙兩家「三家分晉」,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秦滅了魏,魏國子民為紀念故國,就以國為姓氏,又形成了一批魏姓人。 [魏氏名望] 魏姓名人,較早見於史書的當數戰國時魏公子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史書稱贊他「仁而下士」,有食客三千。他曾設計竊得兵符,奪取兵權,救趙勝秦。唐朝大臣魏徵,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臣,他曾任唐太宗的諫議大夫,直率敢諫,很受太宗重用,提出了諸如「薄賦斂,輕租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合理意見。

㈥ 為什麼說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在於促進民族融合

魏孝文帝為了政權的鞏固,拋棄狹隘的民族偏見。起到民族融合的作用,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漢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㈦ 三國,魏的歷史事件及影響

屯田制自古有之,並非曹操首創。但曹魏屯田的規模和作用之大卻是空前絕後的。關於曹魏興辦屯田,史書皆有記載:是歲(建安元年),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三國志》)
公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魏書》)
起初招募人民屯田時,人民一怕得不到實惠,二怕軍事編制的束縛,因此多有逃亡之舉。於是曹操採納了袁渙的建議,即變強迫為自由應募,新政策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屯田得以順利進行。
近代史家把曹魏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二者都是戰爭時期的產物,為供應軍糧而興辦,必要時參加民屯的勞力同樣需執戈對敵。不同之處在於,屯田民主要從事農墾生產,而軍士以攻防為主。從時間來看,民屯始於建安元年(196年),軍屯始於建安之末,所以本文主要介紹的是民屯。
東漢末年蝗災為患,社會亦十分動盪。農耕設施受到戰爭破壞,更兼壯丁被軍閥強徵入伍,農作收成大為減少,糧食供應十分短缺,甚至傳聞有人吃人的事件發生,曹操此一制度抒緩當時中國北方糧食需求的壓力。
棗祗首倡屯田制的實施,使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得以恢復並穩定了下來。失去土地的農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也被開墾,政府積存了大量的糧食。「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屯田制的實施,不僅為曹操解決了令人頭疼的軍糧問題,而且還為他爭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統一北方的進程。
由棗祗首倡實施的「屯田制」,不僅在當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為後世開創了一種大規模的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先例,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曹魏時期的名將鄧艾,在屯田實踐亦有重大貢獻。

㈧ 魏晉南北朝古代官學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逐步形成並確立了中央官學的雙軌體制,郡國學校製版度逐趨完備,學校種類和學權科門類擴大,辦學形式靈活多樣、不拘常格,重視國學的視學、養老及釋奠禮儀。這些發展變化,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在古代官學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歷史意義各是什麼

改革背景
鮮卑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鮮卑族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的一個分支。拓跋部不斷南遷,在西晉時,部落首腦拓跋猗盧因為幫助當時統治者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但不久,代國被興起的前秦所滅,拓跋部的歷史也暫時的中斷了。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機復國,召開部落大會,即位代王,並改國號為魏,稱皇帝,史稱北魏。此後幾代北魏統治者都致力於統一、兼並戰爭,先後滅掉了北方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涼,於439年統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過程中,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了民族歧視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在征服戰爭中也常常出現瘋狂的民族殺戮,民族矛盾不斷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雖已日趨緩和,但由於統治階級過度的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農民起義年年爆發,特別是公元445年在陝西杏城的盧水胡人蓋吳領導的起義,發動了十餘萬群眾參加起義,北魏政府派出6萬騎兵前來鎮壓,統治者拓跋燾親臨指揮,最終蓋吳被叛徒殺害,蓋吳起義失敗了,卻使北魏統治者受到了極大的震動。473 年,拓跋宏即位,是為孝文帝。此後, 農民起義依舊有增無減,而朝廷殘酷的鎮壓非但沒有平息人民的起義,反而激發了更多矛盾和斗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馮太後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改革內容
改革概述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范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布了與之相聯系的三長制和租調制。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制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准。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復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推行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標准,將國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均田制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設立三長制:這是北魏基層的行政組織,它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徵收租賦,征發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層政權,取代了宗主督護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新的租調制: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改革了原來賦稅徵收上的混亂現象。使農民的負擔大為減輕。
整頓吏治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俸祿由國家統一籌集,不許官吏自籌。懲治貪污。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轉;推行「均田制」,把國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穀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遷都洛陽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後的風俗。同時,北魏自定都平城以來到孝文帝已近百年。平城氣候惡劣,生產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處偏僻,是北魏政府很難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區,北方的少數民族柔然也逐漸強大起來,對北魏構成威脅。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麼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20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麼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麼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裡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麼。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麼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遷都洛陽原因:
洛陽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業之一。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這一舉措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為何要遷都洛陽,今天仍值得我們去探究。
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宏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後撫養,馮太後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布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
孝文帝說過:「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遷都以後,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有關。
第二,統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願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任城王傳》)這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於對廣大中原地區的統治。他關於「帝宅」、「王里」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遷都洛陽以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於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第三,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悲平城,驅馬入方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後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陸漕運,交通極不發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而洛陽處於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
第四,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乾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舉措,不僅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結果使洛陽在曹魏、西晉之後再度繁華、輝煌。
孝文帝還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
1.易服裝:鮮卑貴族一律改穿漢裝。
2.講漢語:孝文帝宣布以漢語為「正音」, 稱鮮卑語為「北語」,要求朝臣「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3.改漢姓:定門第等級。孝文帝下詔,將鮮卑人原有的姓氏改為漢姓。他還參照漢族門閥制度的做法,來確定鮮卑貴族的門第高下,並按照門第高低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通過這種政治聯姻把兩族統治者的利益和命運緊密聯在一起,以鞏固統治。
5.改籍貫:凡已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原籍。目的:進一步學習和採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進鮮卑族貴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作用: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轉化。
史實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
孝文帝說:「那麼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接著,孝文帝就宣布幾條法令: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 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決心開始進行改革。他的漢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首先得力於他知人善任。他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乾的漢族人。他深知籠絡漢族地主對於鞏固北魏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見,重用漢人。對南朝投降過來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懷疑,待之以禮。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為自己的改革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在這些智囊的支持和幫助下,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後來又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變鮮卑貴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稱為元宏。還把其他的100多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同時下令改變鮮卑人的籍貫。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是洛陽人,死後不許歸葬塞北。孝文帝這些強制性的政策,都是為了減少民族差異、民族隔閡。許多貴族雖然心懷不滿,卻也只能執行。
為了拉攏漢族地主,擴大統治基礎,孝文帝還主張同漢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4家的女兒為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還為自己的5個弟弟都娶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這種姻親關系,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壯大了北魏的統治力量。而且,血統的交融,加速了鮮卑的漢化。孝文帝還廢除了鮮卑族原來的政治制度,讓王肅仿照南朝齊,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禮儀,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等。
孝文帝還延用了漢族的門閥制度。他把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按門第分成4等,並按照門第等級,來確定官職的高低。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從而形成了關隴氏族和代北氏族兩大門閥集團。直到唐朝,武則天修《姓氏錄》,才徹底否定了門閥制度。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與漢族逐漸趨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少數民族的食物、服飾、藝術、生活用具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還頒布「均田令」,實行租調制,為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對漢族的文化藝術也有很大興趣。他從小就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不僅「五經之義」能拿過來就講,史書傳記、諸子百家涉獵頗多;對漢族的詩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僅改革鮮卑貴族的生活習俗,還教育他們學習漢族文化,從更深的文化層次改造他們。孝文帝對自己民族的落後有清醒的認識,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虛心學習。他積極創辦學校,傳播文化知識,還搜集整理天下書籍,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復興。在他的帶動下,鮮卑人進步很快。
孝文帝對北魏宗教藝術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就是個極其虔誠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
通過孝文帝的改革,鮮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比起同期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鮮卑族的漢化程度無疑是最高的。
改革的歷史作用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但從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 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改革眼光。
整合:
1.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增多,畜牧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商業活動也日趨活躍。
2.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後,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㈩ 「魏主」進行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歷史意義

實現北魏的封建化,適應對中原的統治
意義 促進了民族融合

閱讀全文

與魏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