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人文歷史意義

人文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3 07:14:06

A. 碧灧樓的歷史意義

碧灧樓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是名人的故居,除是「吉隆坡王」葉亞來故居外,還是我國著名古璽印學專家、故宮博物館原副主任葉其峰的舊居,該圍屋於2004年10月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B. 人文主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人文主義出抄現是古希臘智者襲學派產生。.

當有人提出普遍性問題並試圖給予超越傳統神話傳說的解釋時,哲學便應運而生。

在古代西方,最先提問的是希臘人,於是便有了希臘先哲。他們從客觀實際出發,上觀宇宙,俯察人生,思考的范圍幾乎包括哲學史上所有重大命題,許多解釋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成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公民生活豐富多彩,思想活躍,孕育出一個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學派。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把討論的重點從認識自然轉移到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這一切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後來,文藝復興其實就是藉助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精神,來和中世紀封建神學作斗爭的。

C. 歷史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含義有:

  1.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 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 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等。

拓展資料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

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D. 人文主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希望對你有幫助隨著啟蒙運動出現的,在文藝復興之後,進步意義:否定了神的學說,倡導人的作用,主張追求現世的幸福
14至17世紀西歐的文藝復興,是在人文主義思潮的促激下展開的。因此,要深刻地理解這一思想解放運動,就必須弄清人文主義的思想內涵及其底蘊。

「人文主義」 (humanism)的產生與當時在大學中興起的修辭學、哲學、民法學、醫學、天算學等「人文學科」密切相連。這些學科都與中世紀神學相對立,以講授希臘、羅馬的古典學問為特徵,以有益於人的現實生活為職志。傳授與研究這些新知識的新興文化群體,被稱之為「人文主義者」,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被後來的歷史學家概括為「人文主義」。盡管人文主義者的文化、社會活動不盡一致,但卻有著共同的人生與社會理想。他們根據現實社會變動的要求,掀起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啟蒙思潮。

人文主義是作為中世紀神學的對立物而出現的。在中世紀的西歐,附庸從屬於封君,幫工依賴於行東,農奴受制於領主,整個社會都處於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嚴密網路之中。與此相應,天主教神學鼓吹蒙昧、禁慾主義的「神本」說教,要人按照神意的安排與教會的訓導,安貧守份,絕對服從。這樣一來,人們毫無獨立性與自主性可言,喪失了個體的價值與尊嚴,也被剝奪了追求世俗生活的權利。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新興資產階級開始進行反神權、反封建的斗爭,要求進行思想觀念的更新。受新時代的感召,人文主義者在思想文化領域積極地除舊布新,提出了「個體本位」的人本思想,即一切以個人的意志、利益與欲求作為人自身觀察、思考與判斷萬事萬物的價值標准或是非尺度。

針對教會蒙昧主義的「神本」的理論,人文主義者大力頌揚人的偉大與尊嚴,肯定人的個體的價值與權利。他們吸取古典文化傳統與基督教神學傳統中的某些思想營養,創造性地以「借神頌人」的理論形式來闡發自己的理想。在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就宣稱人是高貴的,因為上帝在造物之初,就賦予了人「意志自由

E.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以史為鏡,珍惜今天!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F. 人文主義的歷史意義

人文主義出現是古希臘智者學派產生。.

當有人提出普遍性問題並試圖給予超越傳統神話傳說的解釋時,哲學便應運而生。

在古代西方,最先提問的是希臘人,於是便有了希臘先哲。他們從客觀實際出發,上觀宇宙,俯察人生,思考的范圍幾乎包括哲學史上所有重大命題,許多解釋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成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公民生活豐富多彩,思想活躍,孕育出一個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學派。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把討論的重點從認識自然轉移到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這一切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後來,文藝復興其實就是藉助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精神,來和中世紀封建神學作斗爭的。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它起源於十四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後遍及西歐整個地區。以批判禁慾主義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是當時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宗教神學斗爭的戰斗旗幟。人文主義在當時呈現出非凡的歷史意義。
一、 肯定了「人」的作用,否定了「神」的作用
中世紀封建宗教神學宣揚「神」是萬能、是能夠主宰一切的,要求人們嚴各奉行禁慾主義。神學中「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上的意義不足稱道。人的一切活動只為一個目標:來世的幸福。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要重視現實生活,反對宗教神學的禁慾主義、號召人們從封建神學的一切桎梏中解放出來。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們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贊美人的巨大作用,否定「神」的萬能。
人文主義者沖破了神學的牢籠,致命地打擊了禁慾主義、苦行主義和蒙昧主義。偉大詩人但丁在近代黎明剛剛來到時引吭高歌:「神聖的種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個人身上……並非家族使個人高貴,而是個人使家族高貴」。從此,人類沖破神學禁區,奮力探索「人學」,竭力呼喚光明。
二、 沖破了禁慾主義,從三方面解放了「人」
首先,在「人權」方面解放了「人」。
在中世紀,各種尊卑貴賤關系層次分明,不容逾越,這就是封建等級特權。教會牧師們說:「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拒絕神的命」。這就是神權。封建主階級運用封建等級特權和神權維護他們的統治。牧師宣揚:人們只有放棄人間做人的權利,才能有希望進入天國。人文主義者向封建統治階級爭人權,反對封建等級特權和神權。他們指的這個人權就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天賦人權」否定了一切為了神的神學說教,大大促進了「人權」的解放。
其次,在「人性」方面解放了「人」。
封建神學所尊崇偶的神性,就是不使人們的思想沾染一點世俗雜念,即禁慾主義。禁慾主義宣揚逆來順受的奴化思想。勞苦大眾從來就受封建統治者的踐踏,根本無「人性」,只具有奴性,人文主義者堅決反對神性,極力宣揚「人性」,宣揚人生的目的的首先要打破禁慾主義,尋求歡樂。伊拉斯謨說:「如果沒有歡樂……生活哪時哪刻不是悲哀的煩悶的、不愉快的、無聊的、不可忍受的?」著重強調人就是要具有「人性」,要排除一切「神性」。薄伽丘通過《十日談》反對禁慾主義禁錮人性,宣揚人人有權享受愛情和幸福、和平與自由等。
再次,在「個人自由」方面解放了「人」。
擁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地產的教會,是中世紀封建統治階級的有力幫凶,它利用嚴密的教會組織,控制並毒害廣大的教徒。基督教「把中世紀的農奴制吹得天花亂墜」。宣揚想從封建統治者中得到恩賜,勞苦大眾就必須保持順從與馴服等「德行」,《聖經》是絕對的真理,必須照辦。宗教的束縛成為窒息人生自由的精神枷鎖。
人文主義者主張個人自由,嚴肅指出信教就要遭到剝削與奴役,就會失去個人自由。彼特拉克聲討教廷是「惡毒的寺院」,如果不砍斷套在人們身上的精神枷鎖,個人便無從得到自由。
三、 否定了中世紀封建神學文化,孕育了近代資產階級新文化
中世紀天主教會搞了極端野蠻的文化專制主義。凡是被教會指名為異端或邪說的,無一例外地要遭受宗教裁判所的殘酷鎮壓。真正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如賽爾維特、布魯諾等沒有一個能逃脫火刑的災難。因此,當時的哲學、文學、藝術、科學教育等都被扼殺。人們的求知慾被禁止,文化被封建神學所壟斷,人們被欺騙著去嚮往虛無縹緲的天堂。
十四世紀末,人文主義者向中世紀的封建文化吹響了戰斗的號角,他們「高舉人文主義這面思想解放的旗幟,打破中世紀神學桎梏,使文化的各個領域從蒙昧主義、禁慾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人文主義者以小說、詩歌、戲劇、藝術等為銳利的文化武器,猛烈砸向中世紀封建神學文化。如薄伽丘的《十日談》為人們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戶,開啟了資產階級新文化之門。達芬奇主張必須拋棄封建神學文化,強調真理不在宗教中而在科學中。人文主義者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推崇文化科學知識,重視人的經驗和現實價值,要求人必須從封建神學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人的精神世界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文化的強大思想武器。從此,資產階級新文化如旭日東升,光芒萬丈。
四、 推動了當時反封建斗爭的發展
人文主義運動是針對中世紀封建「僧侶文化」和神學化得經院哲學而發動的「一次和平的起義」。人文主義者雖然主要不是用槍和劍而是用筆和舌進行反封建斗爭,但他們的確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了前赴後繼的反封建都戰斗。
人文主義者認為:「上帝」既然把「自由意志賜給了人」,「人」就可憑自己的自由意志決定自己的命運,「使你好像是自己的塑造者……能將你自己造成你所喜歡的任何模樣」。這實際上反映出了他們強烈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的要求。接著,他們沖破禁慾主義,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道反對神道,向封建主階級展開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如莎士比亞主張消滅封建割據,就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斗爭的政治傾向。馬基雅維利「呼籲明智強悍的君主擺脫神學和道德的束縛……教會和宗教應服從世俗政權,成為國家的工具。
這些人文主義者的思想極大地推動了當時反封建斗爭運動的發展,並對當時歐洲政治思想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他們勇敢地反封建斗爭的英雄業績,博得了後世革命人民永恆的尊敬,正如革命先賢所言: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人類從未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變革。」

G. 人文意義,文化意義是具體是什麼意思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意義就是指某回物或事在起到的人類文答化中的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文化意義籠統地說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某物或事文化意義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H. 人文的基本含義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內:重視人,容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 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 廣義講,泛指文化;狹義講,專指哲學,特別是美學范疇。 人文分類: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俗稱規矩)。

I. 學習歷史的意義和作用

精華答案 好評率:100%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鑒,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像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鑒」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系。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系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系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辟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系,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里。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了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熏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朴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補充回答: 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系,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系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辟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系才有可靠的基礎。江澤 民同志、胡錦 濤同志也多次講到歷史學習的重大意義。
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人文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