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

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3 06:56:58

A.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五次統一戰線:

一、革命統一戰線(國民革命聯合戰線):1923年6月召開的中共三大決定在保持中國共產黨獨立性的條件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實現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礎上形成國民革命的聯合戰線。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有共產黨員出席並參與領導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新三民主義的政治主張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政治綱領的若干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因而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也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國民黨「一大」還確認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實現兩黨合作的原則,並選舉產生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從而使國民黨由大體上是代表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政治聯盟。改組以後的國民黨本身就成了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革命聯合戰線的形成,大大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戰爭得以順利進行。

二、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由於1927年國民黨右派集團的叛變,以及民族資產階級暫時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營壘中原有的四個階級只剩下了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它們以反對封建壓迫和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為主要目標建立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真正認識到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並將關於農民問題的一系列正確觀點,運用於土地革命的偉大實踐中,使中國革命統一戰線從此開始建立在牢固的工農聯盟的基礎上。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9月,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發表的關於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為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一戰線正式形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發展壯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了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級、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推翻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政權的斗爭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繼續走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道路,所制定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形式。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新歷史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五、愛國統一戰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重新得到落實,明確了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任務。愛國統一戰線被賦予新的歷史內涵,其范圍包括: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其任務是: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和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旗幟,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統一祖國而奮斗。

B. 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

三次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①反帝反封建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的國民黨一大舉行,實現了國共版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工權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革命統一戰線。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由於國民黨右派的破壞和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統一戰線被破壞。
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於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民族矛盾尖銳,國共又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一切抗日力量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戰的最終勝利。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國民黨反動派關閉和談大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破裂。
③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期間,在與蔣介石集團的斗爭中,國統區形成的二條戰線,民主黨派等進步力量同蔣介石決裂,與共產黨並肩戰斗,初步形成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9年9月人民政協的召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正式誕生,並在建國初期發揮重要作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新階段。文革期間,一度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逐漸重新落實統一戰線政策。

C. 革命統一戰線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內容和特點

1、大革命時期

國民革命統一戰線。

大革命時期,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占據主導地位,中國人民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為目標。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大大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步伐,勝利地進行了北伐戰爭。

但是,由於共產黨犯了右的錯誤,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國民黨右派集團1927年背叛了革命。這樣,革命統一戰線因國共合作的破裂而宣告結束。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反動派的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人民以反對封建壓迫和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為主要目標。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參加的,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革命政權。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忽視了聯合民族資產階級,犯了「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1935年,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正式確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轉變。

3、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華北事變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面臨的共同任務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有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矛盾,它是國共雙方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並且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協商一致的具體的共同綱領。

中國共產黨總結了以前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制定和執行了一整套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發展壯大是奪取抗戰最終勝利的根本保證。

4、解放戰爭時期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抗戰勝利後,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決,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為了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這個統一戰線具備了戰勝任何敵人和任何困難的堅強意志與能力,以推翻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為目標,為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3)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

1、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革命斗爭中必須組織統一戰線,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階級結構具有特殊性。

力量比較弱小的中國無產階級能否領導革命取得成功,關鍵就在於能否處理好與其他革命階級、階層的關系,能否在一定形式下同他們建立並保持革命的統一戰線。

3、中國革命面對的敵人異常強大,造成中國革命的殘酷性和長期。同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

D.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的歷史沿革

中國共產黨建立專門的統戰工作機構是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後開始的。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組織中共代表團駐國民黨統治區武漢,專門負責與國民黨的聯系和談判工作,這是最早的統戰工作性質的機構。此後,一些中共中央派出機構和某些省委陸續建立了統一戰線工作部。1938年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規定,在區委以上各級黨委之下設立統一戰線工作部。1939年1月5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組織中央統一戰線部」,「由王明負責」。同年3月20日,中央書記處《關於統戰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局、各省委、各特委如「還無統一戰線部的」,必須「迅 速成立」,各局、各省委、各特委「必須經常討論和領導統一戰線 部的工作」。當時的統戰部負責調查和研究各黨派、軍隊及少數民族的情況。
1943年3月,黨中央決定調整精減中央領導機構,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下設的中共中央組織委員會統管中央統戰部和其他幾個部門的工作,劉少奇為書記。
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主要任務是領導敵占區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中央城工部部長由彭真兼任,副部長為劉曉、劉長勝。抗日戰爭勝利後,各級城工部停止工作。1946年底,中共中央決定重新恢復城市工作部,其任務是「在中央規定方針下,研討與經營蔣管區的一切工作(包括農工青婦),並培訓這一工作的幹部,部內分黨務、統戰、農村、文教、頑軍五組」。部長由周恩來兼任,李維漢任副部長。
1948年9月24日和26日,中共中央先後發電,決定「將中央城市工作部改名為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管理國民黨統治區工作、國內少數民族工作、政權統戰工作、華僑工作及東方兄弟黨的聯絡工作」,並具體負責籌備召開新政協的工作。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由李維漢擔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及一些企事業單位黨委中繼續設立統戰部。

E. 中國統一戰線經歷的歷史階段有哪些

中國統一戰線經歷了國民革命時期的民主聯合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革命統一戰線,直到愛國統一戰線。

F. 進入中國現代史以來,中國共產黨倡導和建立了四次統一戰線,概述建立四次統一戰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作用。

(1)革命統一戰線:背景: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共產黨尋求同盟者;作用:專促進國民大革命的發展屬。
(2)抗日統一戰線:背景:日本大舉侵略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作用:全民族抗戰,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
(3)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背景:全國內戰爆發,國民黨實行獨裁統治。作用:加速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鞏固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促進多黨合作、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4)愛國統一戰線: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統一戰線政策得到落實。作用:為統一祖國、發展經濟、穩定政治發揮重要作用。

G.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其經驗

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
發生於1919年的五四運動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思想源頭。它的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舉行的討論戰後問題的國際會議。參加的有英﹑法﹑美﹑日﹑意等二十七國,蘇俄未參加。會議名義上是擬定對德和約﹑建立戰後世界和平,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宰割戰敗國﹑重新瓜分勢力范圍。中國是戰勝國之一,代表團由北京和廣州派官員聯合組成,有北京外交總長陸征祥﹑駐英公使施肇基﹑駐美公使顧維鈞﹑駐比公使魏宸組及廣州的王正廷等。會上中國代表向會議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取消中日「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德國在山東佔有的各項權利等要求。但會議被英﹑美﹑法等國所操縱,不在乎中國的合理要求,只將山東問題列入會議討論。和會最後簽定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其主要內容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國家如何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該約第156﹑157﹑158條中,規定把德國在山東侵佔的全部權益「讓與日本」,從而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強烈的愛國主義導致了這場由學生發起進而發展到全國各階層的抗議運動。它同時引發了各種新思潮進入中國,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21年,毛澤東等12 人代表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和全國解放戰爭(1945-1949年)四個歷史階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贏得了抗戰勝利。但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最終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經驗:
正確方向
首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於她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自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但是,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來抵禦帝國主義,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起來,中國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它是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在於它能夠在實踐中為人們認識真理開辟道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深深地紮下根來,並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轉化為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可以說,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就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正確的領導
其次,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時刻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先進政黨的堅強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在長期斗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並且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任何反動勢力也沒有可能戰勝的偉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盡管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也經歷過重重的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依據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一個科學的結論,是他們基於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確認的偉大真理。
廣泛統一戰線
再次,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革命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凶惡的,同時,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佔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並且堅持了在革命統一戰線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原則,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歷盡千辛萬苦,戰勝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驗。
歷史必然
最後,在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斗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斗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H. 中共歷史上曾建立的四次統一戰線

1、國共統一戰線。由廣大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聯合戰線版。權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第二次合作)。包括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親英美派。

3、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廣大華僑、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愛國分子和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地方實力派。

4、愛國統一戰線,它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8)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統一戰線的根本問題,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自身統一、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和團結同盟軍的問題。

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的新發展、新貢獻。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全體社會主義的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包括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在內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I. 黨在各個時期形成的統一戰線及其特點是什麼。

1.國民大革命時期:國共統一戰線。由廣大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參加版的反帝反封權建的民族統一戰線。特點: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
2.土地革命時期: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發生在土地革命時期(即十年內戰),包括兩個聯盟:工、農、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的聯盟;工、農、知識分子和非勞動者的聯盟。特點:主要是反對國民黨反動派。
3.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第二次合作)。包括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英美派。特點:抵抗日本的侵略。
4.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廣大華僑、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愛國分子和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地方實力派。特點: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
5.社會主義時期:「愛國統一戰線 」,它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特點: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服務;為維護世界和平服務。

與統一戰線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