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黃河歷史文化

黃河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3 20:57:38

❶ 黃河有哪些文化歷史

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人類文化遺址有很多,其中最為人知道的就是半坡遺址(西安),屬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類型。藍田(陝西)猿人文化也是很有名的,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除此外還有:西侯度猿人文化,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大荔猿人文化,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細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銅器文化,鐵器文化。黃河流域有太多我們民族的歷史沉澱,一時難說完,先說這些了。 黃河流域歷代王朝建都位置: 夏朝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商朝都於毫(今河南商丘),後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周朝定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秦朝定都於咸陽,西漢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東漢定都於洛陽,魏晉均定都干洛陽,隋唐均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宋朝都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❷ 有關黃河的歷史文化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回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❸ 關於黃河的歷史資料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 5464 公里,水面落差 4480 米。流域總面積 79.5 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 115 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

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 105 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 10 萬至 1 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3)黃河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 。

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發祥地。幾十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黃河兩岸、大河上下。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心。

❹ 黃河的歷史文化

、黃河水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 文摘:隨著流域內工農業的發展,黃河兩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億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億m3左右。從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間,黃河下游有22年斷流,根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2010年黃河流域缺水40億m3,2030年缺水110億m3,2050年缺水160億m3左右,由此可見,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黃河流域水危機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為此建議:在法律上確認流域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理順黃河水資源管理體制;堅持開源節流和保護並重,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黃河水資源管理法規,為管理黃河水資源提供法律依據。 1、黃河水資源現狀 據統計,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580億m3,僅相當於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卻承擔著向全國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同時還擔負著向流域外遠距離調水。隨著流域內工農業的發展,兩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億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億m3左右。其中農業用水是大頭,約佔92%,工業生活用水約佔8%。從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間,黃河下游有22年斷流,而1996、1997、1998年連續三年的斷流時間均超過100天,1998年則長達144天。根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2010年黃河流域缺水40億m3,2030年缺水110億m3,2050年缺水160億m3左右,枯水年份還要增多。由此可見,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黃河流域水危機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 為了緩解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和黃河下游斷流形勢,國家計委、水利部頒布實施了《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和《黃河幹流水量分配方案》,並於1999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了水調局,從1999年3月17日開始,對黃河供水實行統一管理和有計劃的調配,自此以後,黃河下游未出現斷流現象。 2、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表現 自實行水量統一調度以來,黃河下游斷流現象雖然未再出現,但由於黃河屬資源性缺水地區,加之流域統一管理十分薄弱,黃河斷流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其具體表現主要是: 2.1、在管理體制上,流域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尚未明確,缺乏廣泛的水行政管理權 根據流域機構「三定」方案,流域機構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而不是一級行政單位,它只能根據水利部的授權在本流域內行使水行政管理權。既然是授權,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權」,它因授權而具有的管理職能就肯定不會跟法律確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水行政管理職能一樣,它的職能范圍要比後者窄很多,因而就不可能對本流域的水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較為突出的例子就是在每年用水高峰的4~6月份,為了爭搶黃河水,即使是黃河系統管理的引黃涵閘,也不時受到地方行政干預而難以按計劃調度運行,使原本並不復雜的引水變得復雜而無奈,給黃河水資源管理工作平添了許多被動和難度。 2.2、在用水機制上,不鼓勵節水的機制,使得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現有的用水機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節水無獎、浪費不罰、用多用少一個樣。這樣的用水機制讓人感覺到用水多少與自己的經濟利益關系不大,同時黃河水資源費尚未徵收、水價又偏低,加上節水「投入成本較大」,使用水單位感覺到節水收益甚少,甚至不但不收益還要「賠本」,在現實中,搞節水與多用水的費用比起來,在很多情況下,多用水比搞節水措施費用要低很多,在市場經濟下,誰願意去多化那份錢。所以,人們都明白黃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已嚴重影響了沿黃兩岸人民群眾的生活、工農業的生產及發展,可是在節水上,誰也不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於是,農業灌溉中仍是大水漫灌;各類引黃灌區工程不配套,渠道及建築物老化、失修,渠道襯砌狀況差,也任由它跑、冒、滴、漏;工業用水中單位耗水量偏高,也不去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可以說黃河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與我國現行的用水機制有很大關系。 2.3、在水資源管理方式上,仍是簡單粗放、低水平的管理。 其主要表現有三:第一,黃河部門對黃河水資源缺乏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和管理手段,難以控制和協調用水戶的取水,以至在取水過程中存在著用水戶的計量設施施測誤差很大,有些用水戶在取用黃河水時甚至根本沒有安裝計量設施,用水戶們瞞報、虛報或不報實際取水量的現象時常發生;第二,基層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在引水過程中不去實測引水流量,有的只是目測或者乾脆坐在辦公室里「估計」,另外還有一部分基層管理人員對計量設施的計量方法、技術原理和操作規程等知識掌握的很少;第三、黃河部門只管放水,而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標引水以及用水戶的節水措施等。這樣的管理方式難以對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保護實施有效的科學管理,也難以使用水戶在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方面真正信任和服從黃河水資源管理部門,從而使黃河部門的職責和權威無法真正到位。 2.4、在黃河水資源管理體繫上,黃河系統內仍存在著「多龍管水」,管理體制尚未理順 專家們早就呼籲,應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的權屬管理。這一理論當然是針對水資源的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而言的,但是,我認為它也應該包括水資源的「歸口」管理,而在我們黃河系統內,「管」水的口還真不少,比如黃河取水許可、水量調度、水質管理權分別隸屬於不同部門。就拿山東局各局屬單位來說吧,水政(水資源)科、防辦(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閘科)都從不同角度對黃河水資源進行管理,水政(水資源)科一般負責年度取水計劃、取水許可、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情況統計、水費徵收,每月要填報逐日取水量用報表,年終對全年取水進行匯總、總結;防辦(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閘科)一般負責水量調度、水量分配、涵閘維修管理等,每月有涵閘(虹吸)逐日放水量月報表,年底還有涵閘資料整編。雖然各口管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對水資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難免有所重復,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於減員增效,也容易在實際工作中造成推諉,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門管理,影響了水資源管理效能的發揮。 2.5、在黃河水資源管理的法律保障上,立法滯後,配套法規不健全 由於黃河實行流域管理,黃河水利委員會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在制訂有關法規、政策時,既無政府可靠,又無人大可依,所以在有關法規、政策的制訂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對滯後並且難度很大,使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徵收黃河水資源費的法律依據問題,新水法規定:「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徵收管理水資源費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新水法已頒布實施近二年了,也未見關於黃河水資源費徵收的有關規定。由於流域機構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缺乏完全意義上的水行政管理權,因而十分不利於黃河水資源的管理,給黃河水量調配、水質保護以及開發利用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動。當初國家設立流域機構,本意是想更好地管理流域水資源,現在因為流域機構缺乏法律上的「名份」而影響和束縛了流域水資源的管理,因而應該通過法律程序給流域機構一個「名份」。 專家們針對黃河斷流、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早就呼籲: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保護統一管理體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的權屬管理,以實現防洪、供水、用水、儲水、節水、排水、水資源保護、污水處理與回用、地下水回灌一體化管理。在建立這種管理體制的同時,應加強管理力度,完善制約機制,對內要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人員素質,對外要加強用水監督和檢查,建立一套需水—供水—取水—用水調查(報告)的程序,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有限的水資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緩解水危機的矛盾。 鑒於黃河系統內部多口管水的狀況,建議有關部門盡快予以理順,該合並的口就合並,該集中的權就集中,真正建立起一個上下理順、對口管理、職責分明、許可權清晰的黃河水資源管理體系。 3.2、堅持開源節流和保護並重,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已確定,黃河水資源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要想增加黃河水資源的可供利用量,利用多種水源,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等措施未嘗不可,但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那畢竟是權宜之計、無奈之舉,作為中國第二大河的黃河,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從長遠計,從長久計。前面已經提到,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農業用水佔全部用水量的92%,節水潛力比較大。因而應該把節水放在首位,完善用水機制,對各類用水實行定額管理,對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對浪費水資源行為實行懲罰性水價,同時對節水突出者進行表彰和獎勵,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尤其是農業用水的使用率,積極興建噴灌、微灌、滴灌設施,積極推行節水設施及技術,同時對新建、改建項目加大督查力度,督促其使用國家定點節水產品,使節水行動進入每個行業、每個領域,採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使黃河水質不受污染,從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去管理水資源。 3.3、建立和完善黃河水資源管理法規,為管理黃河水資源提供法律依據 目前有關黃河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的法律法規很少,也很不配套,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河」、「依法管水」,另外由於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的存在,也使一些有關黃河水資源管理的法規、規定很難出台。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黃河,我們在依靠行政、經濟手段對其實施管理的同時更應該依靠法律來對其進行管理。因此應該盡快出台《流域法》、《黃河法》、《水資源管理條例》、《黃河水資源費徵收辦法》、《黃河下地水資源管理辦法》、《黃河節約用水管理辦法》、《黃河水量統一調度辦法》等,為黃河的水資源管理提供法律依據,使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

❺ 黃河的歷史

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

唐太宗貞觀九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後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並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

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5)黃河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黃河洪水特徵

黃河上游洪水多發生在9月,主要來自蘭州以上,蘭州洪水主要來自貴德以上。由於降雨歷時長,強度小,加之蘭州以上植被較好,草地、沼澤等對降雨的滯蓄作用較強,形成黃河上游洪水漲落平緩,洪水歷時較長,洪峰較低,洪水過程線呈矮胖型。

龍羊峽至蘭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遞增的,特別是洮河、湟水等較大支流匯入後,流量增加較為明顯。

黃河上游多為峽谷河段,不論洪水大小,一般傳播時間變化不大,貴德到蘭州約需1.5天,蘭州到河口鎮約需10.5天。黃河上游洪水到達中下游,一般成為基流。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黃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區和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區。黃河中游地區61%的面積為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流眾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點是洪峰高、歷時短、含沙量大。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植被覆蓋率低,在大強度暴雨的沖擊下,產生強烈的土壤侵蝕,致使中游地區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

❻ 黃河歷史文化簡介

黃河,在中國古代稱作河水、大河,簡稱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六長河流。中國的兩條母親河之一,

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噶達素齊老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千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瑪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正源。黃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蜿蜒東流,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萊州灣)。

(6)黃河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黃河中游因河段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

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於興建水庫以及流域林草覆蓋率提高等原因,近年來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態勢。

黃河中下游流域為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而且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與文化重心之一,所以黃河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❼ 黃河的歷史文化資料

黃河來的歷史文化資料:
黃河自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❽ 九大黃河的歷史文化

什麼九大黃河?黃河是中國文化的母親河,只有一條哪來九條?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❾ 黃河的沿岸歷史文化

伏羲文化
仰韶遺址
河套文化遺址
大汶口遺址
大地灣遺址
藍田猿人遺址
周原遺址
水洞溝遺址
西侯度遺址
二里頭遺址
西水坡遺址
馬家窯遺址

古城址
北宋東京遺址
灃鎬遺址
殷墟
唐長安城遺址
海晏三角城遺址
秦咸陽城遺址
隋大興城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
山西平遙古城
統萬城遺址
阿房宮遺址
屍鄉溝商城遺址
西安城牆
漢魏洛陽故城

塔寺廟觀
少林寺
拉卜楞寺
洛陽關林
臨汾東岳廟
開封鐵塔
鸛雀樓
太平興國寺塔
臨猗雙塔
拜寺口雙塔
普救寺
晉祠
香積寺
小雁塔
大雁塔
寶塔
白雲山廟
樓觀台
興教寺
青龍寺
大興善寺
法門寺
金剛座舍利寶塔
萬部華嚴經塔
海寶塔
五當召
伏羲廟
同心清真大寺
瞿曇寺
塔爾寺
一百零八塔

石窟
鞏縣石窟
龍門石窟
麥積山石窟
水簾洞石窟
炳靈寺石窟
須彌山石窟
石空寺石窟

名山
日月山
白雲山
阿尼瑪卿山
巴顏喀拉山
六盤山
賀蘭山
興隆山
祁連山
太白山
秦嶺
呂梁山
陰山
太行山
邙山
崤山
六盤山
崆峒山
大伾山
中嶽嵩山
華山
泰山

勝水
烏梁素海
黃河三峽
沙湖
黃河新安萬山湖
運城鹽池
星 宿 海
美麗的黃河第一彎
黃河源頭
黃河壺口瀑布
扎陵湖與鄂陵湖
孟達天池
禹 門 口
青海湖
三門峽
黃河小浪底
泉城明珠--大明湖
趵突泉公園
黃河三門峽景區景點一覽
三門峽市 亞武山 函谷關 三門峽
黃河古棧道 雁翎關 張公島 秦趙會盟台址
仰韶村文化遺址 會興古渡 女郎山風景區 甘山森林公園
古陝州城遺址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 虢國貴族墓地 溫塘摩崖造像
九龍洞風景區 中流砥柱 韶山風景區 三門峽博物館
周總理視察大營紀念館 黃帝鑄鼎塬
簡介: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❿ 黃河的歷史文化200字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抄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1萬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閱讀全文

與黃河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