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彝族歷史文化

彝族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3 19:03:08

Ⅰ 關於彝族文化的材料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一)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一事。據彝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彝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彝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一的彝文規范方案,簡化統一的819個單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彝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彝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它以磅礴的氣勢,生動的形象,樸素的語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哦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一種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為一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一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彝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彝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一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一人領舞領唱,其餘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一把傘,右手拉著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個個舞圈。一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參加跳舞可達數百人、數千人之多。這是涼山彝區火把節上最為壯觀的場面之一。

(四)彝族美術

彝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彝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彝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綉,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袋、煙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紅綠黃等五色花線,綉上流雲紋、方勝紋。花邊圖案主要有以下幾種:以天象日、月、星、雲、彩虹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為圖的;以動物雞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為圖的;以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如花葉圖等。各種圖象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彝族婦女還常用「貼花」作裝飾,以五彩色布剪成美麗的花紋和線條,鑲於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煙荷包、腰帶上,千變萬化,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銀器工藝美術,常見的有各種銀領花,銀戒指、銀手鐲以及銀耳環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隸主還製作有打仗用的銀護臉、銀護腿等。這些銀制工藝品相當精緻美觀,上面還裝飾著許多圖案花紋,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盡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走,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富裕之

50回答者: 妙酒 - 中級經理 八級 2007-2-7 22:56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需要彝族文化\風景\風情描寫,很重要,急啊!!!! 2 2008-7-21
• 彝族畢摩文化特徵與內涵 2007-4-20
• 彝族文化藝術價值 4 2007-3-12
• 影響傣族和彝族飲食文化的因素 9 2008-6-16
• 了解彝族文化:現代彝族孩子的整體受教育程度怎麼樣? 2007-11-7
更多關於彝族文化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彝族 文化
其他回答 共 2 條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一)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一事。據彝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彝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彝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一的彝文規范方案,簡化統一的819個單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彝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彝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哦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一種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為一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一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彝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彝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一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一人領舞領唱,其餘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一把傘,右手拉著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個個舞圈。一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
(四)彝族美術

彝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彝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彝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綉,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袋、煙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紅綠黃等五色花線,綉上流雲紋、方勝紋。花邊圖案千變萬化,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銀器工藝美術,常見的有各種銀領花,銀戒指、銀手鐲以及銀耳環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隸主還製作有打仗用的銀護臉、銀護腿等。這些銀制工藝品相當精緻美觀,上面還裝飾著許多圖案花紋,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盡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走,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婚俗
峨邊彝族的婚姻嫁娶習俗,在民主改革以前,實行彝族內部通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轉房、贅婚等婚姻制度,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父母包辦、媒妁之言、買賣婚姻的現象。從訂婚到結婚過程中保留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嫁禮儀和形式。

彝族葬俗
彝族對死者,普遍進行火葬,但對尚未長牙的死嬰,則實行土葬。

彝族歲時節俗
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兩個:一是彝族年節,二是火把節。
峨邊彝族的年節:涼山彝族年是彝族的太陽歷,一年為十個月,在年終的一個月相當於農歷的十月,也是彝區秋收結束之際,彝族各個村寨選定一個吉日,一般在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間的3天時間,就是彝族過年的日子。
在過年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戶戶大搞衛生,掃盡地面,清洗傢具。過年的第一天凌晨,有條件的家家戶戶殺過年豬,按崇敬祖先和尊敬老人的傳統習慣和規距,過年首先從村寨最受尊敬的長者之家殺豬起。然後各戶依此宰殺。豬殺死後,取出膽、腰、脾、胸肉、煮熟切塊與蕎粑盛入高腳木盆,再用一塊燒紅的山石,投入一碗清水之中,產生蒸汽上繞三圈,意為除污去穢,然後斟上泡水酒並肉盆一道獻於內室祭台上,舉行迎祖儀式。
三天以後,開始走親訪友,到遠處親戚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帶著酒、豬頭肉等禮品回娘家,看望父母。約五六天後,過年才完畢。

(六)彝族信仰

彝族篤信精靈,崇拜祖先,認為萬物有靈,然而沿未發生偶象崇拜,也未形成一個主宰一切的大神。他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後靈魂單獨存在,而且變成了鬼,到處游盪,常常作祟,加害於人,因此要及時請巫師來驅鬼。彝族人民還相信整個大自然中無處不有神靈存在,地有地神,日月而且諸如雷電、草木、岩石、衣服、首飾都由神靈主宰。在眾多神靈中最崇拜是山神。彝族人民相信自然巫術,彝族的巫術主要用於除邪驅鬼,詛咒仇人。彝族群眾凡遇不吉利事,特別患了疾病,便認為是鬼找著了,因此請來畢摩或蘇業,從事「做和尚」或「打鼓鼓」活動。通過畢摩或蘇業念經驅鬼,或殺豬或殺羊,以示豬羊作了主人的替身,或者是鬼被驅趕逃走,病也隨之除了。

Ⅱ 介紹彝族至少用150個字

彝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專尼屬、阿西等不同自稱,總人口約776萬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彝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歷法和宗教信仰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Ⅲ 彝族的起源是什麼他們的祖先是誰

有關於彝族的起源有幾種說法,其中又以北來說和西南土著說為主要觀點,我認為彝族北來說最為符合,這種觀點認為彝族的祖先是西北地區的古羌族,我們可以從很多記錄中看到彝族先人和古羌族的密切往來,又因為彝族的萌芽時間晚於古羌族,所以北來說推測,彝族的祖先來自於古羌族。而隨著時間的變遷,先人們就從古羌族部落中脫離出來,並且跟隨著群落的領頭羊翻山越嶺,歷經了幾個世紀,才終於來到西南地區,並在這里紮根。而在彝族南遷的過程中,必定也有其他民族從中分離出去,比如說傈僳族等分支民族。

名字由來

彝族本身不叫彝族,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在處理民族事務的時候,決定給當時還不叫彝族的彝族取一個新名字。有人就說,彝族本來就是邊陲的少數民族,不如就叫他們“夷族”,毛澤東卻覺得,彝族既然已經向組織投誠,自然不能用“夷”這樣帶有輕視意味的稱呼,於是將“夷”改為“彝”。彝族以前的名字叫做“倮倮”、“夷人”,而他們自己則自稱為“羅倮”,意為兇猛迅捷的意思。

Ⅳ 彝族的文化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一)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一事。據彝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彝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彝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一的彝文規范方案,簡化統一的819個單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彝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彝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它以磅礴的氣勢,生動的形象,樸素的語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哦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一種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為一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一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彝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彝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一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一人領舞領唱,其餘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一把傘,右手拉著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個個舞圈。一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參加跳舞可達數百人、數千人之多。這是涼山彝區火把節上最為壯觀的場面之一。

(四)彝族美術

彝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彝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彝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綉,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袋、煙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紅綠黃等五色花線,綉上流雲紋、方勝紋。花邊圖案主要有以下幾種:以天象日、月、星、雲、彩虹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為圖的;以動物雞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為圖的;以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如花葉圖等。各種圖象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彝族婦女還常用「貼花」作裝飾,以五彩色布剪成美麗的花紋和線條,鑲於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煙荷包、腰帶上,千變萬化,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銀器工藝美術,常見的有各種銀領花,銀戒指、銀手鐲以及銀耳環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隸主還製作有打仗用的銀護臉、銀護腿等。這些銀制工藝品相當精緻美觀,上面還裝飾著許多圖案花紋,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盡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走,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富裕之

50回答者: 妙酒 - 中級經理 八級 2007-2-7 22:56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Ⅳ 彝族詳細介紹

水西彝族的婚姻與家庭
水西彝族又稱「烏蠻」、「羅羅」、「羅落」、「落落」、「倮羅」、「倮倮」、「盧鹿」等。
羅羅社會的婚姻到了元、明時期還殘留母系繼承製下的群婚制,同時又流行轉房制度。這一事實被李京詳細的記錄在其《雲南志略》中:「夫婦之禮,晝不相見,夜同寢。子生十歲,不得見其父。妻妾不相妒忌。……嫁娶尚舅家,無可匹者,方許別娶……凡娶婦必先與大奚婆(男巫)通,次則諸房昆弟皆舞之,謂之和睦;後方與其夫成婚。昆弟有一人不如此者,則為不義,反相為惡。正妻曰『耐德』,非耐德所生,不得繼父之位。若耐德無子,或有子未及娶而死者,則為之娶妻,諸人皆得亂,有所生,則為已死之男女。酋長無繼嗣,則立妻女為酋長,婦女無女侍,惟男子十數奉左右,皆私之。」以上文字說明,當時羅羅社會的婚姻關系相當的自由與混亂;宗教的勢力與活動深刻的對羅羅社會的婚姻產生影響,這從大奚婆(男巫)享有對新婚婦女的初夜權即可看出;同時交織著群婚制與轉房制,兄弟可以依次對新婚婦女行夫婦之禮,則說明時下流行的是轉房制。
無獨有偶,馬可波羅在行經建昌至金沙江一線的羅羅聚居區時,也將此種情況記錄在其《馬可波羅行記》 中。現引用如下:「設有一外人或任何人奸其妻女、其姊妹或其家之其他婦女者,居民不以為恥,反視與外人奸宿後之婦女為可貴。以為如是其神道偶像將必降福,所以居民情願聽其婦女與外人交。」此外,羅羅不僅尊重、善待、歡迎他人至自家與家中女子行夫婦之禮,而且尚有規矩可循。《馬可波羅行記》 中記載道:「設其見一外人覓求頓止之所,皆願延之來家,家主人命其家人善為款待,完全隨客意所欲;囑畢即離家而去,遠避至其田野,待客去始歸。客居其家有時亘三四日,與其妻女姊妹或其所愛之婦交;客未去時,懸其帽或其他可見之標識於門,俾家主人知客在室未去。家主人見此標識,即不敢入家。此種風俗全州流行。」以上資料,進一步證實了,在羅羅人社會的婚姻中,母系繼承製下的群婚制,在元、明時期還相當的風行。

Ⅵ 彝族歷史,彝族信仰,彝族歷史有多少年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專族。在六七千年前屬 ,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Ⅶ 阿妹戚托的三寶彝族的文化歷史及其藝術傳承

三寶彝族的民間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主要有民歌民間故事(傳說)和舞蹈。民歌表現較為廣泛,故事或傳說少許,其舞蹈極為稀罕,迄今僅發現「阿妹戚托」。這與該民族生活群體及其生活環境有直接的淵源關系。 追溯這支民族群體的祖先,原系古代西民族爨蠻的一支系,史稱「西爨白蠻」,居於滇西北(另一支系稱「東爨烏蠻」)。歷史上部族之間屢生戰事,西爨白蠻戰敗,依照部族之間的協訂,敗者淪為奴隸,勝者則為主人。唐朝天寶二年(公元751年)烏蠻反唐,號稱「於矢部」,統治雲、貴、川三省交界之大部地區,直到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於矢部才降附元中央集權。其間,部族群體的稱謂漸演變為「白彝」即原之烏蠻,(白彝黑彝之分,隨著民國告終而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取鼎彝之彝統稱為彝)。由於白彝先民不甘忍受彝、漢統治者的奴役、壓迫和剝削,於是舉家遷徙,逃離故土,跋山涉水進入北盤江流域,隱居深山,並依靠山林謀生計,與大千世界相對隔離,形成半封閉或甚至封閉式的格局。其生產形式為刀耕火種和狩獵;其文化藝術亦只能在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條件下,唯以言傳身教方式進行文化藝術承傳。誠然,從民族文化語言總體反映形式上看,彝族是一支享有文字(彝文)使用的民族。但在該民族的歷史上,彝文被其統治者完全掌握並嚴以控制,被剝削的貧民,尤其是奴隸,是難以甚至不能接觸和使用其文的。於此可以推定「阿妹戚托」無文字(書面語言和圖解)記載之迷便不難破解了。 所謂言傳身教,則是祖母傳母,母傳女兒、女兒傳外孫女,而且只在母系中世代相傳,並以口碑傳述其動作之含意和要領,再以手把手教導其手之舞、足之蹈,故而令其動作規范(達到教導者的要求),使之保持歷史的、原滋原味的藝術形態。

Ⅷ 需要彝族文化\風景\風情描寫,很重要,急啊!!!!

彝族風情文化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一)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一事。據彝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彝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彝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一的彝文規范方案,簡化統一的819個單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彝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彝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它以磅礴的氣勢,生動的形象,樸素的語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哦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一種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為一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一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彝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彝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一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一人領舞領唱,其餘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一把傘,右手拉著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個個舞圈。一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參加跳舞可達數百人、數千人之多。這是涼山彝區火把節上最為壯觀的場面之一。

(四)彝族美術

彝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彝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彝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綉,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袋、煙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紅綠黃等五色花線,綉上流雲紋、方勝紋。花邊圖案主要有以下幾種:以天象日、月、星、雲、彩虹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為圖的;以動物雞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為圖的;以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如花葉圖等。各種圖象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彝族婦女還常用「貼花」作裝飾,以五彩色布剪成美麗的花紋和線條,鑲於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煙荷包、腰帶上,千變萬化,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銀器工藝美術,常見的有各種銀領花,銀戒指、銀手鐲以及銀耳環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隸主還製作有打仗用的銀護臉、銀護腿等。這些銀制工藝品相當精緻美觀,上面還裝飾著許多圖案花紋,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盡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走,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富裕之家,大多在高低山修築兩處住所,冬天居低山住房,夏天則遷往高山居住,有的夏天居大涼山美姑,冬天遷回峨邊居住。
過去的彝族房屋多為一間,土牆瓦板四壁無窗,無天花板,屋內十分昏暗。進門為中房,設火塘,火塘以3個鍋庄石安裝而成,是全家做飯、用餐、烤火、議事、息宿、待客之所。中房左側用竹笆隔開,內為主婦居室,也是存放糧食、衣物、銀錢之處,右側為磨房和堆放雜物、農具甚至拴豬的地方。

彝族婚俗
峨邊彝族的婚姻嫁娶習俗,在民主改革以前,實行彝族內部通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轉房、贅婚等婚姻制度,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父母包辦、媒妁之言、買賣婚姻的現象。從訂婚到結婚過程中保留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嫁禮儀和形式。

彝族葬俗
彝族對死者,普遍進行火葬,但對尚未長牙的死嬰,則實行土葬。

彝族歲時節俗
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兩個:一是彝族年節,二是火把節。
峨邊彝族的年節:涼山彝族年是彝族的太陽歷,一年為十個月,在年終的一個月相當於農歷的十月,也是彝區秋收結束之際,彝族各個村寨選定一個吉日,一般在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間的3天時間,就是彝族過年的日子。
在過年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戶戶大搞衛生,掃盡地面,清洗傢具。過年的第一天凌晨,有條件的家家戶戶殺過年豬,按崇敬祖先和尊敬老人的傳統習慣和規距,過年首先從村寨最受尊敬的長者之家殺豬起。然後各戶依此宰殺。豬殺死後,取出膽、腰、脾、胸肉、煮熟切塊與蕎粑盛入高腳木盆,再用一塊燒紅的山石,投入一碗清水之中,產生蒸汽上繞三圈,意為除污去穢,然後斟上泡水酒並肉盆一道獻於內室祭台上,舉行迎祖儀式。
過年期間,人人穿戴一新。青年人舉行賽馬、摔跤、斗羊、斗雞等活動,孩童們則到村外野外野炊,盡情地遊玩;老人們則相邀到一起聊天、飲酒。
三天以後,開始走親訪友,到遠處親戚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帶著酒、豬頭肉等禮品回娘家,看望父母。約五六天後,過年才完畢。

(六)彝族信仰

解放前,峨邊彝族的宗教信仰,尚處在原始宗教階段。他們篤信精靈,崇拜祖先,認為萬物有靈,然而沿未發生偶象崇拜,也未形成一個主宰一切的大神。他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後靈魂單獨存在,而且變成了鬼,到處游盪,常常作祟,加害於人,因此要及時請巫師來驅鬼。
彝族人民還相信整個大自然中無處不有神靈存在,認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月山川都有神靈存在,而且諸如雷電、草木、岩石、衣服、首飾都由神靈主宰。在眾多神靈中最崇拜是山神。彝族人民相信自然巫術,彝族的巫術主要用於除邪驅鬼,詛咒仇人。彝族群眾凡遇不吉利事,特別患了疾病,便認為是鬼找著了,因此請來畢摩或蘇業,從事「做和尚」或「打鼓鼓」活動。通過畢摩或蘇業念經驅鬼,或殺豬或殺羊,以示豬羊作了主人的替身,或者是鬼被驅趕逃走,病也隨之除了。

打陀螺
是流傳較廣的彝族民間競技活動。滇南彝區把正月十六日作為陀螺節,賽前要舉行祭祀陀螺神儀式,即將本隊最後壓陣的陀螺倒放在地上,讓參賽隊員輪流抽打,以祈比賽得勝。彝族的陀螺為木質平頂式,選用堅硬細膩的木質材料,在牛廄糞草下捂一月左右,拿出沖洗曬干,然後雕制。陀螺大至一公斤左右,小則二兩許,兒童陀螺精製小巧。比賽中壓鎮的陀螺(稱陀螺神)尤為重要。比賽分為相關的兩個項目,即抽轉和支打。抽轉比賽:甲乙兩隊各出一人為一賽組,二人的陀螺要按裁判發出的口令同時抽轉落地,以轉動時間長的為勝,甲乙兩隊中以累計獲勝次數多且其陀螺神戰勝了對方的陀螺神者為贏方。抽轉比賽後接著進行支打比賽,輸方抽轉陀螺讓贏方打。具體打法是:在地面劃定一條線,贏方必須從線上打出,若越線則罰輸。五六人的陀螺隊,只要打著並轉贏對方一輪,就算贏了一次,繼續支打。以陀螺神能打著並轉贏對方為最後勝利。假若陀螺神只擦著對方的陀螺而過,使對方的陀螺神旋轉更快,而自己陀螺先停轉,則變成輸方
射弩比賽
在1982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雲南、廣西選手錶演了精彩的射弩。1986年8月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列為競賽項目。

器材--

靶標高度一致並設在同一直線上,每個靶標上應有明顯的號位標志。

靶標尺寸:長60cm,寬60cm,厚度以箭能插穩為佳。中心高度:立姿長1.3m(±0.1m),跪姿1m(±0.1m),間距2m。

箭桿可用竹、木質材料製成,也可使用其他材料製造,長度不限,斷面直徑不超過8mm,箭頭、箭尾可用金屬或其他材料配製,但直徑與箭桿直徑相同。

靶均採用室內18m箭靶,靶紙尺寸10環40mm,其餘環距均為20mm,每2環為一種顏色,依次為10、9黃,8、7紅,6、5藍,4,3黑,2,1白。
在1982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雲南、廣西選手錶演了精彩的射弩。1986年8月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列為競賽項目。

器材--

靶標高度一致並設在同一直線上,每個靶標上應有明顯的號位標志。

靶標尺寸:長60cm,寬60cm,厚度以箭能插穩為佳。中心高度:立姿長1.3m(±0.1m),跪姿1m(±0.1m),間距2m。

箭桿可用竹、木質材料製成,也可使用其他材料製造,長度不限,斷面直徑不超過8mm,箭頭、箭尾可用金屬或其他材料配製,但直徑與箭桿直徑相同。

靶均採用室內18m箭靶,靶紙尺寸10環40mm,其餘環距均為20mm,每2環為一種顏色,依次為10、9黃,8、7紅,6、5藍,4,3黑,2,1白。

Ⅸ 保護好彝族的歷史文化典籍對於文化的傳承有什麼意義

說實在話沒有什麼意義
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存在即有它存在的理由與用途
如果需要下力氣去保護就證明有些東西已經失去了意義
至於用歷史的眼光去看不過也只是給研究歷史的學究們一個題材
倒是用經濟目光去看還有點用
現在申遺滿天飛你去看看背後都是經濟利益在作祟
彷彿只要申遺成功地方政府就會財源滾滾了
申遺成功即可有一大筆保護費及旅遊收入等
真正用來傳承的還不夠在酒桌上喝一盞

Ⅹ 彝族的名稱和文化是怎樣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版等不權同自稱。彝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歷法和宗教信仰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閱讀全文

與彝族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