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峨眉山的發展歷史
峨眉山歷史文化久遠,魏晉時佛教傳入,改觀為寺,成為佛教的普賢道場。唐宋以後,佛教興旺、寺廟增多、規模逐漸擴大。
明清鼎盛時期,全山上下先後有大小寺廟170餘座,峰峰有寺、崗崗有庵。解放初期,全山寺廟僅存43座。1982年中發19號文件下發後,認真落實宗教政策。
寺廟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現有寺廟26座,其中:被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的有5座,即報國寺、萬年寺、華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廟。
列為樂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伏虎寺等到12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
全山僧尼和廣大信教群眾,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出家僧尼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峨眉山佛教徒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峨眉山佛教與海外宗教界有著歷史的廣泛聯系。相傳東漢時,西域寶掌和尚來峨眉山建寺修廟。明代,緬甸和阿富汗友人送來玉雕佛像和貝葉經,斯里蘭卡友人送來佛牙。
清代,日本友人松濤、朝鮮寶光和尚等來峨眉山題詠作畫。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間佛教」的提倡,峨眉山僧尼更加發揚了農禪並重、佛學研究、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優良傳統。
近期前來峨眉山朝聖、考察和進行佛教文化交流的海外來客,更是絡繹不絕。每年峨眉山寺廟接待來自國內外的香客遊人多達100萬人次。
寺廟通過同國內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誼,擴大了對外影響,贏得了中外香客遊人的好評,弘揚了峨眉山佛教文化。
(1)眉山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對於峨眉山名來歷,眾說紛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而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據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杜宇以褒斜(今陝西漢中)為前門。
熊耳(今四川青神縣境內)、靈關(今四川雅安蘆山縣西北)為後戶,玉壘(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內)、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為城廓。」
晉左思的《蜀都賦》寫道:「引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但為什麼稱之為「峨眉」。其說不一。一說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說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
這種說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B. 眉山本土有什麼值得傳承和弘揚的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東坡文化走向世界。
C. 眉山的名勝古跡有哪些並且它們在哪裡
所謂眉山的名勝古跡處處都是,東坡區市區的三蘇祠自不用說,青神有鍾岩寺,竹藝城專,彭山有仙女山\屬仙女湖,過了彭山(應該屬新津范圍,不過也不是很遠)有非常出名的古鎮(黃龍溪)!等等,其實心情好哪兒都好玩,主要看興致!祝你玩得開心!
D. 眉山市的來歷
眉山,古稱眉州,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介於岷峨之間,因峨眉山而得名。
眉山建置於南齊建武三年(496年),歷史上曾為郡、州、專區治所。1997年5月30日,由樂山市劃出眉山縣、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建立眉山地區。2000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眉山地區,設立地級眉山市。
(4)眉山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明洪武九年(1376年),眉州降為眉縣,歸嘉定州管轄。次年,彭山、丹棱並入眉縣,青神並入嘉州。十三年眉縣復升為眉州,直隸屬四川布政使司,眉山縣仍由州治理,領3縣:丹棱、彭山、青神。
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眉州恢復眉山縣,屬上川南道。次年,改屬建昌道。十七至十八年(1928至1929年),撤銷道制。二十四年(1935年),置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眉山縣城,轄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夾江、洪雅、大邑、邛崍、蒲江和名山10縣。
解放後,1950年1月,設眉山專區,專員公署設眉山縣城,屬川西行政公署,轄10縣,同解放前的第四行政督察區轄縣,以後大邑劃出,新津劃入。1953年3月5日撤銷眉山專區,眉山縣劃歸樂山專區管轄。1959年,彭山、青神與眉山合為1縣,稱眉山縣,1962年11月,兩縣恢復縣制。1968年,眉山縣屬樂山地區,1985年,屬省轄樂山市(樂山地區改建)。
1997年8月,建眉山地區,眉山縣改轄於眉山地區。
2000年12月,撤地建市原眉山縣改為東坡區。
2014年10月,國務院同意撤銷彭山縣,設立眉山市彭山區,以原彭山縣的行政區域為彭山區的行政區域,彭山區人民政府駐鳳鳴鎮西街98號。
參考資料來源:眉山市人民政府-眉山簡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眉山市
E. 眉山歷史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後漢書》:3人
張 晧——《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張晧傳
張 綱——《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張綱傳
杜 撫——《後漢書》卷七十九下·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杜撫傳
《三國志》:3人
楊 洪——《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楊洪傳
楊 戲——《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楊戲傳
張 翼——《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張翼傳
《晉書》:1人
李 密——《晉書》卷八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孝友·李密傳
《宋史》:35人
孫 抃——《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一·孫抃傳
田 錫——《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田錫傳
陳希亮——《宋史》卷二百九十八·列傳第五十七·陳希亮傳
石揚休——《宋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五十八·石揚休傳
朱台符——《宋史》卷三百六·列傳第六十五·朱台符傳
何 郯——《宋史》卷三百二十二·列傳第八十一·何郯傳
蘇 軾——《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傳第九十七·蘇軾傳
蘇 轍——《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蘇轍傳
任伯雨——《宋史》卷三百四十五·列傳第一百四·任伯雨傳
陳 祐——《宋史》卷三百四十六·列傳第一百五·陳祐傳
何 栗——《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二·何栗傳
程之邵——《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二·程之邵傳
任 諒——《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一十五·任諒傳
孫道夫——《宋史》卷三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四十一·孫道夫傳
虞允文——《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二·虞允文傳
杜莘老——《宋史》卷三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六·杜莘老傳
唐文若——《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唐文若傳
李 燾——《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七·李燾傳
家 願——《宋史》卷三百九十·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家願傳
任希夷——《宋史》卷三百九十五·列傳第一百五十四·任希夷傳
李 璧——《宋史》卷三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五十七·李璧傳
楊大全——《宋史》卷四百·列傳第一百五十九·楊大全傳
楊 棟——《宋史》卷四百二十一·列傳第一百八十·楊棟傳
家鉉翁——《宋史》卷四百二十一·列傳第一百八十·家鉉翁傳
楊文仲——《宋史》卷四百二十五·列傳第一百八十四·楊文仲傳
王 當——《宋史》卷四百三十二·列傳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王當傳
楊泰之——《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楊泰之傳
蘇 洵——《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文苑五·蘇洵傳
唐 庚——《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文苑五·唐庚傳
陳與義——《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陳與義傳
韓 駒——《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韓駒傳
唐 重——《宋史》卷四百四十七·列傳第二百六·忠義二·唐重傳
孫昭遠——《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列傳第二百一十二·忠義八·孫昭遠傳
孫 逢——《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列傳第二百一十二·忠義八·孫逢傳
孫光憲——《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傳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孫光憲傳
此外,在《宋史》中,在他人列傳之後或之內附有小傳的還有5名眉山人,他們是:
蘇 過——列《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傳第九十七·蘇軾(子過)傳
蘇元老——列《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蘇轍(族孫元老)傳
師維藩——列《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高閌傳
史次秦——列《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傳第二百八·楊震仲傳
喻汝礪——列《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列傳第二百一十二·忠義八·孫逢傳
《元史》:1人
虞 集——《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八·虞集傳
在《元史·虞集傳》後,還附有虞集之弟虞盤傳
《明史》:2人
餘子俊——《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餘子俊傳
萬 安——《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萬安傳
《清史稿》:1人
曾璧光——《清史稿》卷四百二十·列傳二百七·曾璧光傳
F. 四川眉山有什麼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要詳細
眉山,古稱眉州,以三蘇故里和歷史文化名揚海內外。三蘇之中,尤其蘇軾,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代巨擘。在「唐宋八大家」中,眉山佔了「三大家」,為中華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圖為建造於繁華地段的蘇氏三父子雕像) 全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各種水利設施星羅棋布,適宜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是有悠久歷史的糧、棉、油、豬集中產區和調出區。
眉山風景旅遊點多面廣,有馳名中外的眉山三蘇祠,東有"成都後花園"之稱的省級風景名勝區仁壽黑龍灘,西有國家級森林公園洪雅瓦屋山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槽漁灘,南有蘇東坡青年時讀書的青神中岩寺,北有彭祖老人的故里彭山仙女山。
耕地面積201300公頃,糧食總產量168.9萬噸;人均佔有原糧50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達1778元。境內先後建成了糧食、油料、肉類、水果、生豬、水牛、奶牛、水產、禽類等幾十個全國、全省的商品生產基地,不僅有地區特色,而且有不少名優品種和拳頭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眉山特產:
眉山臍橙、千年文化名菜東坡肘子、傳統特色食品"龍眼酥"、張記芝麻糕、乾巴牛肉、文宮枇杷、彭山甜皮鴨、彭祖壽柑、峨山茶、三峽江團魚、青神棚柑、青神竹編。
三蘇祠景區位於成都市西南眉山縣城郊,分別距成都、樂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為祠。三蘇祠佔地約568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園林建築,周圍紅牆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小橋頻架,曲徑通幽,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錯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之稱。
祠內主建築以正門、殿堂、啟賢堂、木假山堂、濟美堂為中軸線荷花池岸亭閣徐徐向外展開,顯得疏而不散,緊而不促,布局自然流暢。正殿有蘇洵、蘇軾、蘇轍的塑像;東側由池水將綠洲亭、抱月亭、雲嶼樓連成一組園林。亭小水闊,樹密樓奇;西側一泓池水為「百坡亭」廊橋橫斷,向北望,透過「披風榭」可見隱於竹林中的東坡卧塑像。
祠內收藏有「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和「羅池廟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陳列有數以千計的匾聯書畫等文物。
三蘇祠因三蘇父子而享譽中外。三蘇父子以其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輝耀古今。三蘇在文學上造詣極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煉老泉,豪放東坡,沖雅穎濱。"三蘇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民間疾苦,為民眾做了不少好事。
三蘇祠自明、清以來就收藏有一批文物,50年代建立三蘇紀念館後,更為廣泛地徵集有關三蘇的文物。迄今館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歷代刻印的三蘇文集及有關古籍書3256件(冊),字貼拓片578件,明清及近現代書畫1002件,陶瓷及其它類352件,碑亭收藏68種145通碑刻,是三蘇研究、陳列展覽的珍貴資料。
槽漁灘風景名勝區位於洪雅境內青衣江上游,景區面積18平方公里。風景區內,古老的桫欏樹群影映著碧綠的水面,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歷史交相輝映,構成獨特的江峽風光,飲譽中外。是雲嶼樓、披風榭、瑞蓮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蘇軒、景蘇樓、綠州亭、半潭秋水一房山、採花舫、南堂、疏竹軒、綠筠軒、西門等。正殿、啟賢堂、瑞蓮亭為清康熙年間所建,近現代所建和修葺都以清代康熙四年的建築為模式,使之成為一組典型的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建築群。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卻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自由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變,怪石磷峋、飛瀑懸掛、鷹翔山谷、鶴立江畔。
在這里可以觀賞到不少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與恐龍同時代生長的國家一類保護植物桫欏樹;栩栩如生的神龜飲水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笑佛";傳說中二郎神斬妖治水留下的"砍斷山"、"龜都府";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通道之一的"竹箐關"古棧道及許多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古石刻和寺廟,利用天然岩石開鑿建造了一尊長45 .3米、高12.5米的大型卧佛;描繪雕刻了80多幅釋迦牟尼生平佛傳故事和摩托車岩造像壁畫;仿建國內108座名塔於一處,構成千塔佛國;此外,還在景區內恢復重建了洪雅名?quot;奎星閣"等古建築4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景區內新建賓館、療養院、度假別墅等7個,接待床位1200多個,具人之一。他的詞既豪放坦盪,又清曠婉麗,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與繪畫,獨辟蹊徑,自成一家。 槽漁灘風景區與樂山大佛、峨眉山、眉山三蘇祠、夾江千佛岩等風景名勝區形成環狀的旅遊網路。該風景區距洪雅30公里,樂山95公里,成都168公里、峨眉山70公里、雅安28公里、眉山84公里、夾江66公里,旅遊交通條件得天獨厚,是巴蜀一顆旅遊新星。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05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森林公園,距成都211公里,距樂山大佛80公里,距佛教聖地峨眉山56公里,與樂山大佛、峨眉山構成川西南旅遊"金三角"。公園主要由玉屏人工林海度假景區、八面山尋古攬勝景區和核心景區--瓦屋山原始森林獵奇探險景區組成。該園是以原始森林景觀為主體,有植物3600多種,被子植物總科數佔世界被子植物的60%,被譽為世界被子植物的搖籃和分化中心。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水青、鐵杉、紅豆杉等。有46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熊貓、羚羊、黑顴、綠尾虹雉等6種一級保護動物,小熊貓、猴等17種二級保護動物。
瓦屋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春秋未,老君西行到位於瓦屋山的青羌之祀訪道隱居。漢未張道陵到山下的易俗傳道創教留下《張道陵碑》。元未明初,張三豐到瓦屋山修行創"屋山派",後被明王朝誣為"妖山"予以封禁,然而朝山遊人仍然絡繹不 絕,與峨眉山相互媲美,被稱為姊妹山。
遠古青羌文化依賴尚存。遠在西周未年,瓦屋山即得到開發,蜀國開國國蠶叢--青衣神葬在瓦屋山,古羌人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廟堂"川主"、"聖德"、"薄山"、"遺福"、"萬安"等,祀青衣神,成為有名的"青羌 之祀"。
古今名人遺跡眾多。從周秦到明清有許多墨客車騷人登臨瓦屋山,如鄧通、辟支、張道陵、諸葛亮、葛洪、岑參、蘇軾、陸游、楊升庵、何紹基等人都曾與瓦屋山結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和優美傳說,當代也有許多科學家和文化的知名人士,登臨瓦屋山並留下極其珍貴的記錄。
G. 眉山什麼最出名
城市標志2007年2月13日由眉山市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城市標志揭曉,以蘇東坡像為設計主題的標志入選。眉山是「千古第一文人」蘇東坡的家鄉,眉山因蘇東坡而聞名天下,蘇東坡給了眉山這個名字以豐富的內涵,整個標志設計由中國古代瓦當圖案和東坡頭像組合,表現出一種具有古代歷史痕跡的感覺,更體現出眉山的古老文化。從圖案到字體都運用了一種古樸的風格, 採用了中國朱紅與黑色組合而成,體現出較為濃郁的文化味道,此色彩也代表了一種祥和詮釋,同時也符合眉山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個性城市。整體標志設計中採用了中英文對照,使標志更具國際化和現代感,傳達出眉山作為「千載詩書城」的文化特徵。 眉山市人文旅遊資源有東坡文化、長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歷屆眉山東坡文化節、彭祖壽星節、青神竹編藝術節、丹棱嗩吶節等。名人有西晉文學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蘇氏三父子,有長安畫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梵高」、「畫壇怪傑」的石魯和中國著名書畫家、詩人、美術教育家馮建吳。
眉山主要旅遊景點: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灘水庫 三蘇博物館 三蘇紀念館 彭祖山(仙女山) 彭山江口漢崖墓 牛角寨大佛 中國竹藝城 東坡湖公園 龍鵠山
眉山市傳統美食特產、工藝品眾多。著名的有:仁壽黑龍灘全魚席、芝麻糕、乾巴牛肉、回鍋羊肉、回鍋魚、文宮枇杷、曹家梨;東坡松花蛋;東坡區的東坡肘子、東坡肉、東坡魚、龍眼穌、眉山臍橙和國優三蘇酒;彭山的彭祖酒、甜皮鴨;洪雅的雅魚、藤椒油、瓦山春酒、道泉高山綠茶和各種野餐;青神的江團、漢陽雞、中岩烤全羊、青神椪柑;尤以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松花蛋、芝麻糕揚名海內外。
工藝品有:青神的竹編工藝和仁壽的火鳳凰陶瓷工藝品等。眉山市文化旅遊活動豐富多彩。東坡文化節、彭祖山壽星節、洪雅台會、瓦屋山杜鵑節、冰雪節、瓦屋山國際道教文化節、青神的竹編藝術節、橘花節、仁壽的枇杷節、仁壽羊肉美食文化節、仁壽曹家梨花節、丹棱的嗩吶藝術節等等,每年都開展得有聲有色,享譽巴蜀,名揚海外。
最出名的莫過於東坡肘子了
H. 眉山有什麼特點
眉山為丹霞地貌,地處七洞溝旅遊景區內綿溪河大峽谷,森林覆蓋率96%,空氣中每內立方厘米容負氧離子含量高達47000個,山間溪瀑眾多,國家級保護植物桫欏和楠木點綴其間。附近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個洞崖墓群、東漢楠木古寺飛泉寺、雲海玻璃橋等景點。眉山位於四川七洞溝,因山青如黛,卧如蠶眉而得名。
(8)眉山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眉山在七洞溝旅遊景區里,七洞溝處在一個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寬10餘公里的台地中部。這個台地東北至瀘州市合江縣和重慶江津區,西南截止於宜賓市長寧縣開佛鎮的佛來山,綿溪河橫切台地,形成綿溪河大峽谷。按照空氣動力學原理,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台地上的冷空氣,源源不斷地下沉匯聚到綿溪河大峽谷內,使綿溪河大峽谷中一直保持著較低的溫度,成為天然的大空調,是一個極好的避暑勝地。夏季時節,景區內溫度只有20來度,極其涼爽。
I. 眉山的傳統文化符號象徵,探討如何在新時代下堅持文化自信
要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 讓傳統文化緊跟時代的脈搏同時代一起發展 與時俱進也就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 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殺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西化派)是錯誤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是歷史發展的兩個環節,既相互銜接又相互矛盾,應理智地把握其區別和銜接。傳統文化是昨天文化創造活動的積淀,是能影響後人的文化成果。現代化則是當前歷史進程的目標,兩者既有區別,又有必然的聯系。對待傳統文化採取國粹主義的態度或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都是偏頗的。對於傳統中陰暗、消極的東西,如專制主義、個人迷信、封建家長制、閉關鎖國、踐踏知識與人權等,應視為糟粕摒棄。現代化需要發展民主、科學、法制等,這正是傳統文化中所缺少的。因此,在肯定傳統文化中精華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其中的糟粕。在當今世界,已涌現出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得很好的例證,這表明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截然對立的。日本、新加坡、韓國比我們更現代化,卻比我們更尊重傳統文化的作用。日本把儒家思想化為相互協作的群體意識,取得了驚人的進展。今天,中國現代化的進程還在繼續,不可逆轉。但傳統文化畢竟是現代化的根,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現代化,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只能批判繼承,並應首先立足於弘揚,使現代化與傳統更好地銜接、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