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家織錦的歷史沿革
土家織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歷史源遠流長。它起始於商周,初雛在秦漢,基本成型於兩晉,成熟在唐宋,明清臻於完美。歷代以來,土家織錦都被土司土官作為上等貢品或著名土特產向朝廷納貢。
作為土家人在勞動生產中發明的織造物,土家織錦與土家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每逢重大節日、祭祀、婚嫁喜慶等,土家織錦都會派上重要用場,甚至成為活動中的不可或缺的信物或神物。
土家孩子出生時外婆要送織錦,嬰幼兒時要蓋織錦,女孩子自小學習織錦,結婚時父母親戚要用織錦陪嫁,陪嫁織錦鋪蓋的多少甚至代表著新娘高貴的程度。更有甚者,當男女雙方感情破裂時,女方必定要將陪嫁的織錦收回來。由此可見織錦在土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舍巴日是土家族的重要節日,節日的重要內容是跳擺手舞。舊時土家山寨都有擺手堂,擺手前必祭祀祖先,神龕上掛著精美的織錦用於供奉。跳擺手舞時男女老幼都頭戴織錦身披織錦在咚咚的鼓聲中跳起歡快的舞蹈。古詩中「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再現了當時的熱鬧場面。
新中國成立以後,土家織錦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1957年土家被確定為單一民族,土家族織錦隨之正式被稱之為「土家織錦」。隨後土家織錦被隆重推出亮相全國,走出國門,為世人所關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少數民族政策的落實,土家織錦再一次得到應有的重視。1984年,龍山縣創辦「民族織錦廠」,聘請了土家織錦老藝人葉玉翠為顧問,1988年,葉玉翠被授予「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1989年,土家織錦曾作為國禮贈送給美國前總統布希及夫人,受到美國客人的喜愛。同年,土家織錦在南斯拉夫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㈡ 織錦工藝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織錦工藝是14世紀後期才在歐洲各地廣泛流傳的。除了義大利以外,法國的巴黎版和巴德蘭的權布魯塞爾、安特衛普等城市也都有較大規模的織錦作坊。尤其是當時的皇宮邸宅都時興以織錦作壁面裝飾,需求量頗大,導致了織錦業的興盛,也同時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㈢ 清代織錦緞的發展是怎樣的
織錦緞是我國最著名的傳統絲綢織物的統稱,也是清代傳統絲織物中的重要產品。清代織錦緞是在江南織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清代初年,農業得到恢復,手工業和商業繼續發展,鼓勵農業經濟作物種植,全國出現普遍的繁榮。
清初的蘇州手工絲織提花技術大為提高,出產的重要提花品種,如妝花紗、妝花緞、妝花絹等,有用十多種顏色織制的,色彩繁富。
當時,蘇州手工絲織提花織制方法,有時用十幾把大梭子同時織,有時用一把大梭子織底紋,十幾把小梭子各穿不同彩色的絲線和金銀線織花。織花的小梭子,不是穿過整個幅面,而是根據花紋的邊界,在花紋輪廓線內來回盤織。用這種方法織出的花紋,就像是從幅面上挖出來的一般,所以稱「挖花」。
上等的錦緞,敷色自然,暈色和用線都可以和工筆的繪畫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一件清康熙年間蘇州織造的百花蝴蝶袍料,上面織著散點布置的折枝花,三三兩兩的彩蝶,穿插在鮮花嫩葉之間。它不僅是一件美麗的衣料,也是一件百看不厭的藝術品。
故宮博物院里還保存著清乾隆年間蘇州織造的一件巨幅重錦織物《極樂世界圖》,長451厘米,寬195厘米,上有佛像274尊,個個眉目清晰,面帶表情,織工的精美程度超過了前代的水平。
在清道光年間,江南已經成為絲織業的中心。廣東有2500個紡織廠,共擁有工人5萬。南京一地織錦緞機就有5萬張,大的工場可以有織機五六百張。
在清代南方絲織業高度發展的前提下,織錦緞在江南織錦基礎上發展而成,主要出產於江南一帶,代表地有上海、杭州、蘇州,多有傳統織錦緞生產,但以杭州生產的織錦緞最多,也更有名氣。代表產品有宋錦、壯錦、雲錦和蜀錦。
織錦緞是以緞紋為底,以3種以上的彩色絲為緯,即一組經與三組緯交織的緯三重紋織物。八枚經面緞紋用提花機織造。
織錦緞的面料是單色經紋緞料,以至少有3種彩絲作為緯面緞紋起花,在製作時也使用斜紋輔助修飾。織錦緞是在經面緞上起三色以上緯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織錦緞表面光亮細膩,手感豐厚,色彩絢麗悅目。主要用作女用高級服裝,也常用於製作領帶、床罩、台毯、靠墊等裝飾用品。
織錦緞按原料可分為真絲織錦緞、人絲織錦緞、交織織錦緞和金銀織錦緞等9種。花紋精緻,色彩絢麗,質地緊密厚實,表面平整光澤,是我國傳統絲綢製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
按織錦材料可以分為真絲織錦緞、金銀絲織錦緞和人造絲織錦緞。真絲織錦緞是純以真絲交織而成的織錦緞,是傳統的工藝做法。
金銀絲織錦緞是用真絲或人造絲緞地,用金銀絲線作為緯線起花。但通常不會僅用金銀絲起花,多會輔以絲線。人造絲織錦緞的地緞和起花都是人造絲,通常經線較細、緯線較粗,用來提高色澤對比度。人造絲織錦緞價格較低,而且使用錦綸或尼龍的人造絲模擬絲效果好,耐用性、染色性都好於真絲織錦緞。
織錦緞生產工藝繁復,經絲准備工藝就有數十道,要經絡絲、拈絲、並絲、復拈定形、練染、絡絲、整經等反復並拈和染色加工,將絲線加工成既屈曲飽滿堅韌又富有彈性的股線。
例如,真絲織錦經絲的加工方法,就是將一根桑蠶絲每10厘米加80拈,再兩根並合反向加60拈,經密每厘米130根。緯絲的准備也比一般產品復雜,緯密達每厘米102根。
傳統織錦緞為顯示底布緞面的高貴細膩,多用素地紋樣,綉以梅蘭竹菊等植物花卉以及鳳凰、孔雀、虎等珍禽異獸等圖案。現代織錦緞的工藝為迎合國際潮流趨向,有的取消工筆圖案,採取艷麗的滿地大花紋樣,製作奢華的布料,供女士外衣使用。
㈣ 唐代著名的織錦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哪一種
蜀錦是織錦種類來中歷史自最久遠的種類,至今300年,它源於上古,興於秦漢,盛於唐宋,繁於明清在東漢時期就已譽滿天下。漢唐以來的1000多年裡,蜀錦南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向外輸出,即加快了中國絲綢業的發展和傳播,也對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產生過不可磨滅的影響。寓合紋樣(又稱吉祥圖案),常常含有吉祥、如意、順利、喜慶、頌祝、長壽、多福、富貴、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寓合吉祥紋在我國民間藝術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僅成為我國民族錦緞圖案的一個重要特徵,亦是我國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的寶貴文化遺產。
㈤ 中國古代織綉發展史是怎樣的
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始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此後,經過殷商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織綉工藝,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春秋戰國
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馬山發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絲織品、編結和刺綉等。絲織品的品種有絹、羅、紗、錦等。花紋有幾何紋、菱形紋、S形紋等,幾何紋中還飾有龍鳳、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綉中,有綉衣、綉褲、綉袍等,綉地多用絹,用辮針綉出龍、鳳、虎、三頭鳥,以及草葉、枝蔓和花朵,線條流暢,技術高超。
秦漢
秦漢的織綉工藝,尤其是漢代,在繼承戰國傳統的基礎上,有著飛躍的發展。絲織品種更為豐富,有錦、綾、綺、羅、紗、絹、縞、紈等。
漢代絲織的花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雲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吉祥文字、各種幾何紋。漢代絲織的製作工藝已非常精美,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曾出土一件素紗禪衣,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一兩重,可見極為精巧。漢代刺綉的針法,主要是辮綉,也稱鎖子綉,其特點是針路整齊,綉線牢固。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大量刺綉實物,品種豐富,製作優美。
三國兩晉南北朝
六朝時期的織錦,以四川生產的蜀錦為著名, 《丹陽記》 :"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吳亦資西蜀,至是始乃有之。"可見蜀錦是三國時魏國、吳國所爭求的一種高級絲織品。六朝時期的織綉紋樣,在繼承漢代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變化,它改變了漢代雲氣紋高低起伏的不規則變化的格式,構成了有規則的波狀骨架,形成幾何分割線,而更加樣式化。
隋唐
唐代的織綉工藝十分發達。封建中央設有織染署專門管理生產,分工很細。民間的織綉生產幾乎遍及全國,而且產量很大。
唐代織綉工藝努力追求華麗的色彩效果。絲織的品種很多,而以織錦最著名,一般稱為"唐錦"。它是用緯線起花 ,用二層或三層經線夾緯的織法,形成一種經畦紋組織。因此,區別於唐代以前漢魏六朝運用經線起花的傳統織法,稱漢錦為"經錦",稱唐錦為"緯錦"。緯錦的優點是能織出復雜的裝飾花紋和華麗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錦在傳統的圖案花紋基礎上又吸收了外來的裝飾紋樣,所以它具有清新、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唐錦的裝飾花紋有:聯珠紋、團窠紋、對稱紋、散花等。
唐代刺綉向著更精緻的主向發展,因為它的基礎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綉。如此,那些住在深宅大院的有錢人家的小姐們,刺綉便成為她們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的唯一活動,漸漸形成了"閨綉"。
宋
宋代的絲織,在唐代的傳統生產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宋代的織錦具有時代特色,稱為宋錦。其特點是採用小朵花,規矩紋,有變化多樣的八達暈、龜背紋、鎖子紋、萬字流水等,組織規則嚴整,色調沉靜典雅。宋錦除作為服飾、賞賜及經濟貿易外,還作為裝裱書畫的特用材料,為書畫家所樂用。
在絲織物中,緙絲是一種新興的絲織品。緙絲有多種名稱,如刻絲、克絲、兢絲等。緙絲主要是織作繪畫或書法,反映絲織工藝由實用向欣賞方面分化。宋代緙絲的主要產地,北宋時在河北定州,南宋時以雲間(松江)為中心,名家輩出。宋代的刺綉針法精細,用色典雅;它也和緙絲一樣,向欣賞品發展,成為後來的畫綉。宋代刺綉由綉院組織生產管理,民間刺綉亦較發達,並可作為商品出售。
元
元代的織綉工藝,絲織、毛織、棉織都得到一定的發展。絲織中以織金為有特色。織金在元代稱為"納石失"或"納失失"等。元代統治者喜歡用金,"無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織金成為生活所需的一種時尚。金錦的花紋有團龍、團鳳、寶相花、龜背紋、回紋等。毛織在元代得到特殊發展,這是由於適應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為地毯、床褥、馬鞍、鞋帽等。毛織以寧夏與和林為主要產地,棉織是在元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工藝。我國古代無棉,稱為"吉貝",最早只種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帶。元代在我國廣大地區得到推廣,棉紡織工藝家黃道婆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當時松江一帶的"烏泥涇被",成為大江南北的著名產品。
明
明代的織綉工藝,絲織得到了較大發展。全國有江南、山西、四川、閩廣等四個絲織產區,而以江南為主要產地。
織錦具有時代特色,被稱為明錦。明錦有三類主要品種,即庫緞、織金銀、妝花。庫緞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點;織金銀則是在織錦中織進金線或銀線,高雅華貴;而最精巧的則是妝花,它用過管的織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線,邊織邊繞,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麗輝煌的藝術效果。明錦的圖案組織有團花、折枝、纏枝、幾何紋等。纏枝是明錦的主要組織,具有時代特點。明錦花紋豐富多彩,有雲龍鳳鶴、花草鳥蝶、吉祥錦紋等,其造型敦樸大方,富於程式化的裝飾美。刺綉工藝中以「顧綉」為有名。顧綉是一種畫綉,所綉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絲細過於發,針如毫。」因而名噪一時,為人所重。此種刺綉以製作欣賞品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評賞和贊美,故當時影響很大,幾成刺綉工藝的代表。
清
清代織綉品主要產自清宮內務府管轄的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統稱江南三織造),它利用江南盛產的上等好絲及熟練的技工,在內務府織造局精心的設計和監督下,織造成各種供皇帝和後妃享用的織綉品。此外,全國各地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織綉珍品也源源不斷地貢進宮廷。這些織綉品代表了當時綉品工藝的最高水平。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織綉文物無論在數量、品種、花色、藝術上都是無以倫比的,為研究我國的織綉歷史、工藝和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㈥ 織錦的歷史沿革
中國絲織提花技術起源久遠。早在殷商時代中國已有絲織物。周代絲織物中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技藝臻於成熟。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供宮廷享用。自漢武帝後,中國織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羅馬帝國)等國。東晉在國都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標志著南京雲錦的正式誕生。唐代貞觀年間竇師倫的對雉、斗羊、翔鳳等蜀錦圖案,稱為綾陽公樣。在織造工藝上由經錦改進為緯錦,並出現彩色經緯線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的退暈手法。北宋宮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規模龐大的織造工場,生產各種綾錦。元代是中國歷史上大量生產織金錦(一種加金的絲織物)的時代,宮廷設立織染局、織染提舉司,機構龐大,集中了大批優秀工匠。明清兩代織錦生產集中在南京、蘇州,除了官府的織錦局外,民間作坊也蓬勃興起,形成江南織錦生產的繁榮時期。織錦大多採用傳統提花工藝和木製花樓織機,有些織錦因品種不同而有所區別。
中國織錦是中國技術水平最高的絲織物,用彩色的金縷線織成各種花紋的織品,織錦因此而得名。在中國七千多年養蠶繅絲的歷史里,織錦作為絲綢中最美麗的部分,也曾隨著路上絲綢之路的駝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團隊,走遍當時的世界。這種前所未見,光彩奪目的織品,讓那時的西方世界對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充滿了古老的神往。 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數千年生活創造的過程中,織錦也呈現了多種多樣的風格,如南京的雲錦,四川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湖南的土家錦,雲南的傣錦,貴州的苗錦,海南的黎錦等。數千年的演變發展過程中,中國的織錦由最初作為布料的存在,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寶中一個美麗的門類。
㈦ 民間織錦的來源和歷史
行走在貴州、雲南、四川、湖南、廣西等省偏僻寂寥的山路上,心情常為那一閃專而過、五色斑駁的民屬間織錦所照亮。那是勤勞、巧手的山區婦女們用自己親手染制的絲線,就著晚間昏黃的光線,千梭萬梭編就的。她們將自己的愛與自己的青春一起,無怨無悔的織入了那一段又一段彩霞般絢麗奪目的織錦里。她們用織錦將娃崽的背帶裝飾,將自己的衣裙點綴,或是製成親人保暖的蓋被。如有餘下的,她們就拿到集市上出售,換回生活必需的醬醋油鹽。這些平凡而聰慧的女子用自己的辛勞,默默撐起家中大半邊天,將山區平靜庸常的日子,裝點得有聲有色,五彩紛呈。
㈧ 都錦生織錦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上個世紀,以西湖雷峰塔為背景,都錦生織錦和孔鳳春香粉盒、毛源昌眼鏡、王星記扇子一起,幾乎濃縮了杭州整整一個時代。換言之,從都錦生個人說起,他的一生也能代表一個時代。
西湖茅家埠,原是外鄉人經水路去靈隱進香停船的埠頭,就在這人來人往,腳步匆匆的遠處,西湖群山擁抱著一座白色的老宅,它蘊藏了幾多傳奇與輝煌,血淚與悲愴。1898年2月12日,都錦生出生於此。
生來就是為織錦而生的人。都錦生痴迷於西湖水鄉的自然風光。畫西湖,攝西湖,剪西湖。西湖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而他則在心裡留下了創造風景織錦的紋樣。
都錦生就讀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機織科,這是浙大的前身。當時社會掀起了抵制日貨、提倡振興民族工業、實業救國的熱潮。「實業救國」在都錦生看來,不是一個口號,依次遊行。1919年畢業留校,他選擇了美術這一教職工作,並在工作之餘萌發了把西湖美景織成一幅幅風景織錦的念頭。在實踐中,他反復鑽研,繪製成一幅意匠圖,並在學校實驗工場親自軋制花版,用他獨特的創作手法把古代文人墨客所描述的意境,用真絲在織機上織了出來。在他23歲時,世上有了第一幅風景織錦畫——「九溪十八澗」。溪水悠遠漫長,穿過歷史的長河,展現了杭州的昨天、今天和未來。
在親戚與錢庄資本家的支持下,購置一台手拉機,僱工人一名,於1922年5月15日在茅家埠家中開工織造。由於所織造的絲織風景畫新穎別致,價格不高,很受社會歡迎。他也自此跨出了「絲織救國」的第一步。
1926年,都錦生已擁有手拉機近百台,軋花機五台,意匠八人,職工約一百三四十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工廠。《宮妃夜遊圖》曾在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展出,榮獲金質獎章,一時蜚聲中外,遠銷南洋和歐美等地。1928年至1929年間,都錦生東渡日本考察,並從留學法國的友人處獲得一台法國產最新全鐵電力機,又購得法國製造的棉織油畫風景作樣品,與工人、技術人員進行解剖分析,研製新產品。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抗日愛國熱潮的推動下,都錦生為了抵制日貨,停止購買日產人造絲,改用義大利和法國的人造絲。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日機轟炸杭州,都錦生絲織廠被迫停工,不得已將十二台手拉機轉移到上海法租界,維持小規模生產。同年12月,杭州淪陷。日本人企圖藉助都錦生的名望和他曾東渡日本的經歷,為偽政府效力,被都錦生堅決回絕。日寇惱羞成怒,一把火燒了都錦生絲織廠,洗劫了茅家埠都宅。不堪忍受日本兵的騷擾破壞,1939年,都錦生絲織廠在杭州艮山門外的主要廠房及所有新式機械,全部為日本侵略者燒毀。都錦生絲織廠不斷搬遷,難以維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上海租界,都錦生絲織廠被迫倒閉,加上重慶、廣州等地的門市部亦先後被日機炸毀,都錦生悲憤交集,目睹自己的企業最終關閉,於1943年病逝他鄉,時年僅45歲。
一個為錦而生的人,最終為錦而死。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的織錦技術卻永遠地保留下來,他的輝煌與凝聚著他畢生心血的燦爛織錦並沒有劃上句號。都錦生人繼承發揚了都錦生織錦,使都錦生絲織廠起死回生,經過八十多年的滄桑變遷,如今已發展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絲織生產基地。1997年5月 都錦生織錦博物館開館。
現如今,都錦生的織錦越走越遠,生產工藝也今非昔比。只有都錦生織錦博物館里,一些小樣、軋花還一直靜靜地躺在那裡,陪伴著那些手拉腳踏織錦機、手拉織機,陪伴著那個為織錦而生的人。
㈨ 織綉的歷史演變過程
中國的絲織物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始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此後,經過殷商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織綉工藝,已具有較高的水平。絲織品的品種有絹、羅、紗、錦等。花紋有幾何紋、菱形紋、S形紋等,幾何紋中還飾有龍鳳、麒麟和人物。
秦漢的織綉工藝,尤其是漢代,在繼承戰國傳統的基礎上,有著飛躍的發展。絲織品種更為豐富,有錦、綾、綺、羅、紗、絹、縞、紈等。漢代絲織的花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雲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吉祥文字、各種幾何紋。
六朝時期的織綉紋樣,在繼承漢代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變化,它改變了漢代雲氣紋高低起伏的不規則變化的格式,構成了有規則的波狀骨架,形成幾何分割線,而更加樣式化。
唐代的織綉工藝十分發達。封建中央設有織染署專門管理生產,分工很細。民間的織綉生產幾乎遍及全國,而且產量很大。唐代織綉工藝努力追求華麗的色彩效果。絲織的品種很多,而以織錦最著名,一般稱為"唐錦"。它是用緯線起花 ,用二層或三層經線夾緯的織法,形成一種經畦紋組織。因此,區別於唐代以前漢魏六朝運用經線起花的傳統織法,稱漢錦為"經錦",稱唐錦為"緯錦"。緯錦的優點是能織出復雜的裝飾花紋和華麗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錦在傳統的圖案花紋基礎上又吸收了外來的裝飾紋樣,所以它具有清新、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唐錦的裝飾花紋有:聯珠紋、團窠紋、對稱紋、散花等。唐代刺綉向著更精緻的主向發展,因為它的基礎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綉。
宋代的絲織,在唐代的傳統生產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宋代的織錦具有時代特色,稱為宋錦。其特點是採用小朵花,規矩紋,有變化多樣的八達暈、龜背紋、鎖子紋、萬字流水等,組織規則嚴整,色調沉靜典雅。宋錦除作為服飾、賞賜及經濟貿易外,還作為裝裱書畫的特用材料,為書畫家所樂用。在絲織物中,緙絲是一種新興的絲織品。緙絲有多種名稱,如刻絲、克絲、兢絲等。緙絲主要是織作繪畫或書法,反映絲織工藝由實用向欣賞方面分化。宋代緙絲的主要產地,北宋時在河北定州,南宋時以雲間(松江)為中心,名家輩出。宋代的刺綉針法精細,用色典雅;它也和緙絲一樣,向欣賞品發展,成為後來的畫綉。宋代刺綉由綉院組織生產管理,民間刺綉亦較發達,並可作為商品出售。
元代的織綉工藝,絲織、毛織、棉織都得到一定的發展。絲織中以織金為有特色。織金在元代稱為"納石失"或"納失失"等。元代統治者喜歡用金,"無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織金成為生活所需的一種時尚。金錦的花紋有團龍、團鳳、寶相花、龜背紋、回紋等。毛織在元代得到特殊發展,這是由於適應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為地毯、床褥、馬鞍、鞋帽等。毛織以寧夏與和林為主要產地,棉織是在元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工藝。我國古代無棉,稱為"吉貝",最早只種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帶。元代在我國廣大地區得到推廣,棉紡織工藝家黃道婆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當時松江一帶的"烏泥涇被",成為大江南北的著名產品。
明代的織綉工藝,絲織得到了較大發展。全國有江南、山西、四川、閩廣等四個絲織產區,而以江南為主要產地。織錦具有時代特色,被稱為明錦。明錦有三類主要品種,即庫緞、織金銀、妝花。庫緞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點;織金銀則是在織錦中織進金線或銀線,高雅華貴;而最精巧的則是妝花,它用過管的織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線,邊織邊繞,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麗輝煌的藝術效果。明錦的圖案組織有團花、折枝、纏枝、幾何紋等。纏枝是明錦的主要組織,具有時代特點。明錦花紋豐富多彩,有雲龍鳳鶴、花草鳥蝶、吉祥錦紋等,其造型敦樸大方,富於程式化的裝飾美。刺綉工藝中以「顧綉」為有名。顧綉是一種畫綉,所綉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絲細過於發,針如毫。」因而名噪一時,為人所重。此種刺綉以製作欣賞品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評賞和贊美,故當時影響很大,幾成刺綉工藝的代表。
清代織綉品主要產自清宮內務府管轄的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統稱江南三織造),它利用江南盛產的上等好絲及熟練的技工,在內務府織造局精心的設計和監督下,織造
成各種供皇帝和後妃享用的織綉品。此外,全國各地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織綉珍品也源源不斷地貢進宮廷。這些織綉品代表了當時綉品工藝的最高水平。
㈩ 壯族織錦技藝的歷史溯源
壯錦作為工藝美術織品,是壯族 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造之一,其歷史也非常悠久。據說,早在漢代,當地就已經產生了細者宜暑,柔熟者可禦寒的「峒布」。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漢墓的七號殘葬坑內發掘出土了數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證實漢代廣西已有織錦技
藝。
壯錦經歷了從單色到五彩斑斕,圖案花紋從簡單到繁復的發展變化。貴港羅泊灣漢墓出土的黑地桔紅回紋錦殘片,可看作是壯錦的濫觴。唐代,壯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貝布、斑布、絲布等已成為宮廷貢品。
但據古籍文獻記載,真正能夠稱為「壯錦」的紡織品則出現於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參見黃現璠等著《壯族通史》第622頁)
這一時期,壯族的紡織業進一步發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還出現了絲、麻、絲棉交織的錦。宋代白質方紋,佳麗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壯錦。北宋元豐年間,呂大防在四川設蜀錦院,織錦四種之中,即有廣西錦(即壯錦),為上貢的錦帛之一,可見壯錦之名貴。據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記載,壯錦當時出產於廣西左右江,稱為羰布,其質如中國線羅,上有遍地小方勝紋。
到了明代,壯錦越來越流行,工藝也越來越精湛。明代萬曆年間,織有龍、鳳等花紋圖案的壯錦已成為朝廷的貢品。
明清時期,壯錦已發展到用多種色彩的絨線編織,使壯錦呈現出絢麗的色彩,雖仍為皇室貢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當時,各州縣都有出產,「壯人愛采,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線雜以織,如花鳥狀」。「嫁奩,土錦被面決不可少,以本鄉人人能織故也。土錦以柳絨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價值五兩,未笄之女即學織」。壯錦不僅成了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裝飾品,編織壯錦更是壯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女紅」,壯錦是嫁妝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清末民初,壯錦開始衰落。歷經千餘年發展的壯錦有自成體系的三大種類、20多個品種和50多種圖案,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