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安唐城牆的歷史文化
唐城牆遺址公園如同古都西安繁華都市的一條碧玉帶,這里體現了古遺址上西安人的現代生活,撲面而來的是古韻新風尚、人居新觀念的嶄新理念,歷史文化在這里得到最好的解讀和傳播,在這里,人文和諧的生態宜居區正在形成! 這既是推動歷史文化進入市民生活的創新形式,也是對歷史遺址保護與利用的有益探索。 唐城牆遺址公園內設有兒童游樂場、健身娛樂場、棋盤休息區、音樂播放區等多個娛樂設施及景觀設計,尤其是公園內的「吟詩壇」,人們昵稱為西安的「迴音壁」。當你站在「吟詩壇」的壇心位置,即使竊竊私語也能迴音四起。還有「唐詩迷宮」,這些都是唐城牆遺址公園璀璨的「閃光亮點」之一。 唐城牆遺址公園為開放式的唐文化藝術長廊,它為西安市民、海內外遊客提供了一處藝術享受、文化鑒賞、活動休憩的高品位場所。 唐城牆遺址公園與以唐代曲江池遺址為核心的曲江池遺址公園; 以唐大慈恩寺遺址為核心的大雁塔廣場景區; 在唐代曲江芙蓉園遺址上重建的盛唐文化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 以曲江寒窯故事發生地為淵源而規劃建設的寒窯遺址公園; 以秦二世陵文物保護點為依託的秦二世陵遺址公園等六大遺址公園,構成了曲江新區的休閑娛樂新天 地,在曲江15.88平方公里范圍,集中如此之多的遺址公園,在國內外實屬罕見,顯示了西安和曲江深厚的文化底蘊,使歷史文化遺產從隱性資源成為顯性景觀,使文物轉化為文化,使遺址轉化為勝跡,曲江新區也必將因此成為人們觀賞、學習、旅遊、體驗古都文化的首選之區,成為人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環境與人文和諧共生的理想之地,成為世界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成功典範。 一走進公園,立即感受到濃濃的大唐文化氣氛。散布在草地上的音箱不斷的播放優美的音樂,吟誦唐代的詩歌。一片片綠色的草坪上置有表現唐代生活和文化的雕塑。草坪中有座雕塑門很有特色,西面頂端鐫刻著「前無古人」,下面分列左右的是青龍,白虎;東面頂端鐫刻著「後無來者」,下面分列左右的是朱雀和玄武。「前無古人」和「後無來者」八個篆書大字,用來贊頌唐代大詩人登峰造極的成就,真是恰如其分。 由西向東把唐城牆遺址公園走了個遍,才在唐城牆遺址公園東北角見到了「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由一米多高玻璃圍牆圍起來的二處唐城牆遺址,每處大約有18平方米,是城牆的地基部分,說明牌介紹,牆基寬3.8米至3.9米,兩次夯土築成。唐代城牆完全是夯土築成,外表也未包磚。
B.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古城牆的城市是
雲南--麗江市
C. 中國古代城牆還保留有多少
1、西安城牆
陝西省西安市古城牆,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年),在唐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
2、南京城牆
江蘇省南京市古城牆,始建於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
3、荊州城牆
湖北省荊州市古城牆,據傳為三國時關羽守荊州時所築。原為土城牆,南宋改建為磚牆。現城牆為清順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
4、襄陽城牆
湖北省襄樊市襄陽縣的古城牆,原城牆在元末被毀,現城牆為明初重建。
5、興城城牆
遼寧省興城市的古城牆,是明代的寧遠衛城,在清代改為寧遠州城,始建於明宣德3年(1428年),宣德五年(1430)又增築外城,外城周圍9里124步,高如內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6、平遙城牆
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的平遙古城牆,建於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
7、北京城牆
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瓮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8、閬中城牆
四川省閬中市的閬中古城牆,為明代古城牆。閬中古城在戰國時即為巴國國都,現保存有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居街院、寺院樓閣等,其歷史文化居我國現行五大古城之首。
9、開封城牆
河南省開封市的開封古城牆,是河南省保存下來規模最大的一處城垣建築。現在的開封城牆是清代的建築。
10、大理城牆
雲南的大理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
11、歙縣城牆
安徽省歙縣的古城,府城始建於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後),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擴建成後來的規模。
12、潮州城牆
廣東潮州市的潮州古城牆,始建於宋代,但為低矮土城;皇五年(1053年)重建。
13、鳳凰城牆
湖南鳳凰城的鳳凰古城牆,始建於清康熙43年(1704年)
14、汀州城牆
福建汀州的汀州古城牆,始建於唐代。
15、建水城牆
雲南建水縣的建水古城牆,建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建水古城歷經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16、臨海城牆
浙江台州市的臨海古城牆,有「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之稱。自晉代開創以來,已有1600餘年,迭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不斷修築增擴,其主體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
17、壽縣城牆
安徽壽縣,古稱壽春,今城牆為南宋寧宗12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
18、夔州城牆
重慶市奉節縣的夔州古城牆,「夔州古城牆」屬三峽庫區地面文物遷建工程中最長的古城牆。始建於明成化10年(1474年)。
19、榆次城牆
山西省晉中盆地東北邊緣的榆次老城位於榆次城區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初建成時為土城,明嘉靖20年(1541年),土城牆全部砌為磚牆。
20、隆里城牆
貴州省錦屏縣的隆里古城牆,是一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軍事屯堡。
21、青岩城牆
貴州省貴陽市南郊的青岩古鎮,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青岩堡至今已有620多年了。
22、曲阜城牆
山東省曲阜市孔子故里的明故城城牆,始建於1512年至1522年(明嘉靖元年),這是曲阜明故城的南城牆。曲阜明故城是為護衛孔廟而建。「移城衛廟」,這在世界城市建築史上也極為罕見。故城牆高約9米,底部寬約8米,城周長約4.8公里。故城牆內為曲阜老城區,面積約平方公里。城外護城河寬、深約3.3米,城與河之間距7至10米不等。故城有5門,且均建有瓮城。上世紀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因歷史原因大部拆除,僅留正南門、北門和西北、東北兩處城角。
23、盤橐城牆
新疆喀什市的盤橐城,又名班超紀念公園,位於喀什市東南郊多來提巴格路以南,公元74至91年間,是東漢名將班超在此駐守長達17年之久的城堡遺址。
24、巍山城牆
雲南省大理州南部巍山縣的巍山古城牆,始建於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擴建。
25、鳳陽城牆
安徽省鳳陽縣的明中都皇故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是後來營建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的藍圖。享有「東方巴比倫」之稱。
26、歸德城牆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的明歸德府古城牆,始建於唐代,睢陽城在明弘治15年(1502)時被淹,次年築土圍城。正德6年(1511)在舊城北重築新城,以元代城牆為南城牆。嘉靖37年(1558)包磚建成。
27、洛陽城牆
河南省洛陽市的洛陽故城有二: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東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十八里今洛陽市區。洛陽是我國7大古都之一,以三個最而著名。一是建都最早,二是歷史最長,三是朝代最多。據說在這建都的先後有13個王朝,100多個帝王,延續1600多年。
28、廣府城牆
廣府古城牆,位於邯鄲永年,四周環水,處於永年窪地的中央,又有滏陽河繞城而過,素有「雙水繞城」之說。
29、蘇州城牆
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古城牆,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兩千多年前的夯土圍城,早在五代時期就已改成了磚砌。上世紀50年代以前,蘇州的城牆還是連綿的,只是經過了全國性的毀城浪潮後,蘇州的城牆也就成了現在這樣殘缺不全的了。
30、長城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D. 歷史上著名的牆
哈德良長城(英語:Hadrian's Wall 拉丁語:Vallum Hadrianus),是一條由石頭和泥土構成的橫斷大專不列顛島的防禦工事,屬由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所興建。公元122年,哈德良為防禦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開始在英格蘭北面的邊界修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後人稱為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的建立,標志著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
1987年,哈德良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安多寧長城(Antonine Wall)位於今日蘇格蘭境內,在古羅馬君主安敦寧·畢尤(Antoninus Pius)在位時興建(始建於142年,建成於144年)。它把當時南部屬古羅馬管轄的不列顛尼亞(Britannia)和北部的加勒多尼亞(Caledonia,蘇格蘭在羅馬時代的古名)隔開。
E. 北京古城牆的詳細歷史
內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長里,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說的四九城,就是指東西南北四面城牆和九個城門,
二十世紀70年代因修建地鐵而拆除。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犯外族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即倡言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給事中朱伯辰上書說,城外人口激增,應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遺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補薄,培缺續斷,可事半而功倍」。
此言與中國古代城市"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興工修築。後來因財政拮據,經嚴嵩巡視後提出應先築南面城牆,待以後財力充裕時再「因地計度,以成四面之制」。於是將北京城南已經築起的一面城基,「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32年(1553)動工修築,十月完工,三面全長28里。於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
http://www.hudong.com/versionview/eGgYDQlgaFnBGUVIeDwBBWg**
以下是評論:http://www.fc311.com/fcbbs/dispbbs.asp?boardID=255&ID=13118&page=1
另外LZ想看當時的一些評論的話,不妨推薦你去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文章,他曾拍下很多古城牆的珍貴照片。可以說對古城牆有濃厚的感情!
F. 我國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
萬里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同時,長城於1987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蘇州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承德避暑山莊,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位於河北省承德市,距離北京230公里。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89年建成。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
G. 中國古代建築中:牆「的歷史變化
中國古代建築中園牆的作用
園牆在園林中起劃分內外范圍、分隔內部空間和遮擋劣景的作用。內精巧的園牆還可容裝飾園景。
牆體和設置
中國傳統園林的牆,按材料和構造可分為版築牆、亂石牆、磨磚牆、白粉牆等。分隔院落空間多用白粉牆,牆頭配以青瓦。用白粉牆襯托山石、花木,猶如在白紙上繪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園牆與假山之間可即可離,各有其妙。園牆與水面之間宜有道路、石峰、花木點綴,景物映於牆面和水中,可增加意趣。產竹地區常就地取材,用竹編園牆,既經濟又富有地方色彩,但不夠堅固耐久,不宜作永久性園牆。
園牆的設置多與地形結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牆,坡地或山地則就勢建成階梯形,為了避免單調,有的建成波浪形的雲牆。劃分內外范圍的園牆內側常用土山、花台、山石、樹叢、游廊等把牆隱蔽起來,使有限空間產生無限景觀的效果。
H. 有多少個中國歷史文化古
洛陽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建城史4000多年,在我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洛陽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燦爛的古代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豐厚的文化積淀留下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洛陽是中國古代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中心城市,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框架大多在洛陽形成,中國古代主要的技術、文化成就大多與洛陽有關。
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無數的名人志士:縱橫家之祖鬼穀子;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蘇秦;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三國時魏音樂家杜夔;西晉哲學家郭象;唐代高僧、著名佛教學者和佛經翻譯家玄弉;唐代宰相、文學家張說;唐代哲學家、詩人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元縝;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北宋名臣趙普;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北宋畫家武宗元;北宋理學家邵雍;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頤弟兄;南宋詞人朱敦儒;元代文學家姚燧;明末清初書法家、畫家王鐸;清小說家李綠園;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人士張鈁;化學家、教育家李俊甫;正骨專家高雲峰;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韓鈞;勞動模範趙春娥...
公元前21世紀,在河洛地區建立夏朝,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定都西毫。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殷,在此新建王都。25年,東漢建立,定都洛陽。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05年,隋煬帝營建洛陽。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建都洛陽。909年,後梁朱溫遷都洛陽。923年,後唐遷都洛陽。938年,後晉建都洛陽。1217年,金置金昌府。元、明、清在洛陽置河南府。1923年,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無數的志士能人不僅創造了洛陽輝煌的過去,更在努力的創造洛陽燦爛的明天!
西安
西安物盡天華,人文歷史資源得天獨厚,是祖國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人稱"天然歷史博物館",是與雅典、羅馬、開羅齊名的聞名世界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旅遊學專家如此評價西安: "古都西安是皇陵旅遊資源帶"。這條以西安為中心的旅遊帶,東起潼關,向西沿隴海線經過華陰、臨潼、西安、咸陽、扶風抵寶雞,南至終南山,北到三原。其地下文物蘊藏之豐富,國內外罕有匹敵,堪稱自然與人文資源並茂的"黃金旅遊帶"。另外帶上還有三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嶽華山、臨潼驪山、寶雞天台山;有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太白山、終南山。
西安在歷史上作為統治中心的時間長達千餘年,處處可見古城遺址、皇家宮苑遺址、帝王後妃勛臣陵墓、寺院、廟宇、碑林。走進西安,使人彷彿置身於巨大的歷史博物館,歷史與現實在西安無比完美地結合於一體。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秦陵兵馬俑的開掘,至今一、二、三號坑共計有真人真馬大小的兵馬俑計7000餘件,為之建立的"秦陵兵馬俑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安是古代文明的沃土,距今6000年的半坡文化遺址是母系氏族繁盛時期的典型代表,歲月流逝,周離秦至,漢韻唐風,西安陸續成為十三個王朝的首都。
西安是一座文物的寶庫,擁有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50處,地上遺址一萬余處,出土文物12萬件,地上的古跡和地下的文物再現了一部活的歷史。
西安具有3100年的都市發展史,1200年的建都歷史,如果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比作一部精彩的歷史劇 ,那麼這部戲劇的一半都發生在西安。
縱觀古城,展現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歷史遺跡。而歷時1100年、十三個朝代的歷史縮影,近百個皇帝的熟悉面孔,無一不顯示出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深邃內涵。假如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棵參天大樹,在北京看到的是樹冠,在西安則看到的是深埋在土壤下的樹根。
濟南
濟南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發現距今8400-7300年紅褐色陶器為標志的西河類型文化遺址10多處。濟南東部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發祥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距今4600-4000年)。傳說東夷族的首領舜,曾躬耕於濟南歷山(今千佛山)之下。2600多年前,就建城廓,最早出現史冊上的名稱為「濼」,系因濟南諸泉匯為濼水。春秋戰國時代,濟南為齊國。隨後,齊國又改為歷下。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公元前164年設立濟南國。公元前154年又廢國改郡。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等五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自明代以來,一直是山東省的省會。1929年7月設濟南至今。1928年4月至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先後二次侵佔濟南,濟南人民深受暴虐的民族壓迫和經濟掠奪,致使大部分工廠倒閉,無辜同胞慘遭殺戮。1945年8月,日寇投降後,國民黨反動派又進行強盜式劫收,城市又遭摧殘,蹂躪民生凋敝,物價飛漲,古城一片蕭條。1948年9月24日濟南獲及解放,這座古城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開始了新的歷史時期。
濟南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主要有:中國傳統醫學的傑出代表,戰國時代神醫「扁鵲」(本名秦越人);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鄒衍,口授令文《尚書》二十八篇於世的漢代學者伏生;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作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終軍;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義軍領袖杜伏威輔公祏;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名將房玄齡、秦瓊;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的唐人義凈(俗名張文明);中華詞壇「婉約派」、「豪放派」的傑出代表、宋代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傑;宋、遼、金三步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岩;明代文壇前後「七子」邊貢、李攀龍;明《寶劍記》等劇的作者、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曆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於慎行;清經學家張爾歧;清《四庫全書》的主要編纂人、藏書家周永年等。故有「濟南名士多」的傳譽。
濟南名勝古跡眾多,尤以泉水遍布,清冽甘美而聞名於世,有「濟南泉水甲天下」和「泉城」之美譽,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名泉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眾泉匯聚的大明湖與佛教勝地千佛山交相輝映,構成了濟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獨特風景;「四絕之首」的海內外名剎靈岩寺;中國最早的單層塔四門塔;比「萬里長城」還要古老的齊長城,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孝堂山漢代郭氏祠,唐代龍虎塔及五峰山、華山、龍洞、九頂塔以及搶救挖掘的洛庄漢墓等等。
武漢
許久以來,武漢都是以「白雲黃鶴」來代表城市的形象,其實,區區一個「白雲黃鶴」,又怎能代表得了武漢的文明?
大家都知道,「白雲黃鶴」典出唐朝詩人崔灝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武漢人喜歡以此作為武漢的象徵,無非是因為這首詩被譽為千古絕唱。細細想來,其中卻有諸多不妥:
其一,黃鶴樓充其量只是大唐文化中一個濃縮的點,以唐文化作代表的大城市是西安、洛陽,武漢算得了什麼?其二,唐朝距今不足1400年,武漢有著比它更悠久的文明,舍遠取近有何必要?其三,武漢的發展史中,唐朝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章。
實際上,翻開武漢的歷史,我們會很容易找到許許多多的更為耀眼的閃光點,稍做梳理,我們會發現這些閃光點呈三條帶狀,在各個層面上述說著武漢曾經無比輝煌的過去。
一長江流域先進文明的火種——盤龍城
文明的火種
武漢地區最早的建城始於盤龍城。
沿著解放大道向東,穿過江岸和岱家山,到達黃陂區葉店,就在這南距武漢市區中心僅5公里的地方,沉睡著一座3500年前的古城———盤龍城。盤龍城遺址坐落在盤龍湖畔,城址南部的300米處有府河涓涓流過,府河下游與灄水相匯,急轉向南,注入浩瀚的長江。盤龍城的城垣建於水濱高丘上,呈方形,夯土而成。這里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長江流域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這里,我們古老的先民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
經考古工作者20多年的發掘揭示,這里不但是商代早期一個地域性的政治和軍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與北方的一個經濟和文化的交匯中心。
著名的考古學家鄒衡先生說,如此規模的商代城址在全國並不多見。全國商代早期的城址為數不多,除了鄭州、偃師的商城外,就要數盤龍城了,近年來大肆宣傳的四川三星堆、江西吳城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實不如盤龍城。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則從文明史的角度總結,盤龍城實際上是長江流域文明和黃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它是先進的黃河文明到達長江流域的濫觴。
多年來致力於武漢史研究的皮明庥先生則給我們算了個「賬」:北京的建城史約3100年,上海為700年,天津在1404-1405年設天津衛,並築城,距今600年,廣州2000年,西安3000年左右。惟獨武漢可以上溯3500年。就此而言,武漢的盤龍城在我國現有的特大城市中可謂獨領風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武漢是全國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僅此一條,武漢人就足以傲視群城。
三鎮的雛形
盤龍城點燃了長江流域先進文明的火種,商王勢力沿長江迅速擴張,南至湖南寧鄉,向東則發展到江蘇。隨著火勢的蔓延,商族活動中心的轉移,盤龍城逐漸衰退了。直到楚文化興起,武漢迎來文明史上的又一輝煌。
西漢初年,全國政區調整,設立江夏郡,郡內設沙羨縣,縣治在塗口,也就是今天的金口鎮。這是武漢地區第一次建縣。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武漢地處長江與漢水交匯處,龜、蛇二山峙立長江兩岸,是絕好的軍事要塞。於是南岸蛇山築夏口城,北岸龜山築月,這種雙城格局大致上一直沿襲到明初。明朝中期,漢水改道,淤塞的故道上興起漢口。今天武漢三鎮的雛形自此形成。
二、近代大都會的形成
崛起於華中
夏夜來臨時,伴著江上吹來的習習清風,漫步街頭,無疑是愜意的享受。在東起一元路,西到民眾樂園,南抵中山大道,北達沿江大道的區域里,集中著近代武漢最顯赫的銀行、公司、飯店和各種娛樂場所。這里有著中國最寬闊的馬路、最早的街燈、最漂亮的街心花園。這里曾經跑著中國最早的公交車,這里曾經出入著近代最富有的商業大亨……
近代的武漢是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如果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等綜合因素來看,武漢已經成長為全國最重要的大都會。即使單從經濟來考慮,武漢的發達程度也僅次於上海。
武漢能在近代崛起於華中,與明中期以後漢口鎮的興起和繁盛密切相關。漢口依長江、傍漢水,循大江而東,可直達上海;循大江而南,可越洞庭入沅湘,以通兩廣雲貴;西上荊宜可入三峽,進四川。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漢口在短短百餘年裡,從一個蠻荒之地,迅速趕超武昌、漢陽,一躍而為華中重鎮。商業極其繁榮。
正是有了明清時期漢口的繁榮,1858年,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從此,武漢的發展揭開新的一頁。各種近代工廠在武漢陸續開辦起來。
近代的突進
提起武漢近代大都會的形成,就不能不提及張之洞。
1889年,張之洞移督湖廣。在他任職的十餘年間,他開創了中國近代第一家鋼鐵廠———漢陽鐵廠;第一家軍工廠———湖北槍炮廠;並陸續開辦了為漢陽鐵廠配套或為其附屬的大冶鐵礦、湖北水泥廠、大冶鐵路等;在輕紡工業方面,則創辦了布紗絲麻四局,以及製革廠、造紙廠、氈呢廠等。在官辦企業的帶動和刺激下,武漢市的民辦企業也有了很大發展。
從1890年到1911年,以武漢為中心的地區重輕工業初成體系。再加上盧漢鐵路、粵漢鐵路相繼動工,武漢成長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大都會。
一大批近代企業的開辦打破了傳統的小生產方式,它急需工人掌握新的技術。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張之洞一方面選派留學生出國,一方面改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到1907年,武漢通過由高等向低等、由普通向專業、由城市向鄉村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地區性的先進教育體系。
在張之洞興建的新式書院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兩湖書院,這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書院,它創立於1890年,位置在武昌城內都司湖。
此後,還相繼開辦過算學學堂、方言學堂、工藝學堂、湖北農務學堂、師范學堂等等,為武漢今天繁榮的教育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於武漢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地位,著名學者馮天瑜先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用「輝煌」來形容這一時期的武漢,是再恰當不過的。而這輝煌中最輝煌的核心又莫過於其經濟的發達。正由於武漢成為了中國近代最發達的大都會之一,她才又可能成為近代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三、革命的搖籃
多少個近現代革命的第一次就發生在這里。這個城市到處都留下了革命的痕跡。
出去走走吧!東湖湖畔的九女墩,這里長眠著九位太平天國的女英雄。為了均田平富的信念,她們在這里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去首義廣場瞻仰一下吧,九十一年前,這里曾經打響過一槍,就是那一槍,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就是那一槍,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就是那一槍,引領了無數的英雄為著民主進步的目標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
到林祥謙烈士就義處、施洋烈士墓、二七紀念碑去獻束鮮花吧,七十九年前,在這里,中國工人舉行了自己的第一次有組織的罷工,罷工最後雖然失敗了,烈士的鮮血順著京漢鐵路路枕兩邊的石子往下滲,敵人卻也因此膽寒了,全中國的產業工人卻從此看到了希望。
難忘北伐戰爭葉挺獨立團的英勇身姿,難忘向警予行刑前的堅強不屈,難忘夏明翰「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驚世遺言,行走在這樣一個壯士英魂護佑的城市,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歡呼,我驕傲,因為我是武漢人!
南京
南京是中國著名古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現表明,大約3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聚居著本地原始居民,時至今日,已經歷了無數世代的生息繁衍。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台下築城史稱 越城」 。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 2470年歷史 。公元229年,三國東吳遷都於此,始創建業城,而後,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此定都。1700年來,南京曾是十朝都會, 六朝金粉之地。吳宮花草、晉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國烽火留下了歷朝歷代的眾多遺跡,記載著多少驚心動魄的史話,傳頌著多少可歌可泣的偉績。
南京」名稱始於明代。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盡管幾番更換城名,依然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雄奇的豐姿、綺麗的風光,盛名百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荊州
近年來,由於地下文物的不斷發現,中華文明的黃河文化一元論已被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二元論所取代,長江像黃河一樣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先秦多屬楚地,以荊州為中心的楚文化兩千多年前是中國南方古文明的巔峰,至今影響著中國的人文精神。在《禹貢》的地理分區中,荊州也是中國南方的泛稱。荊州應是中國南方古文明的代表城市,其歷史地位當與代表黃河古文明的西安、洛陽比肩。
今天所能見到的荊州古城區,位於長江北岸,春秋戰國時是楚國的官船碼頭,稱「渚宮」。秦滅楚後為江陵縣治,始有城池,稱「江陵城」。西漢武帝時荊州刺史治江陵,始稱「荊州城」。三國名將關羽所鎮守的荊州,正是此地。歷代水患兵禍,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存的城垣大部分是清初重修的。
荊州古城垣是全國保護最好的府城古城垣,周長十點五公里的城牆完好無缺,環繞古城的護城河可以盪舟。護城河兩岸修建了環城公園,綠樹蒼蒼,綠草茵茵。古城牆頂上也可登臨游覽。
荊州城垣在建築學上的獨特價值,令人驚喜。荊州的六座城門除南門外都是斜開的,這種建築規制,我在另一座楚國故都安徽壽縣古城也曾見到,相信其中一定有文化上的聯系。尤為珍貴的是,今年8月在荊州北城垣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明代用糯米石灰漿夯築的城牆,堅固異常。城牆一般都是土築磚包,全用糯米灰漿修築一段城垣,在全國還是孤例。 在考察古城垣時,我注意到很多城磚被特意標示出來並加以特別保護,仔細一看才發現是一些文字磚。這些文字磚記載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為修築荊州城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是研究荊州古城修建史的原始資料。荊州市文物工作者對古城牆的精心呵護,仔細到一塊塊城磚,在全國也是少見的,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近年來,古城區的保護已提升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中之重。三義街正對古城北門拱極門,取意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荊州四點七平方公里古城區內僅存的一條老街。走在青石鋪就的街道上,左顧右盼白牆黛瓦的老店鋪,還能體味到一絲歷史的溫馨。 整個荊州古城街區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我剛到荊州時,見到古城內雜亂的建築探出頭來,毀壞了荊州古城牆和古城樓和諧壯美的輪廓線,感到萬分痛惜。荊州古城區的破壞,除了人為的原因之外,恐怕應當歸咎於當初城市規劃布局的重大戰略失誤。1949年7月後,荊州古城作為江陵縣政府和荊州地區專員公署駐地,而緊鄰荊州古城東邊同時建立了與荊州地區平級的省轄市沙市。幾十年間,沙市迅速發展為全國知名的輕工業城市,而缺少城區拓展空間的荊州豈能停止不前?為了發展,只能將古城舊貌換新顏。設想當年,若以荊州古城建立荊州市,而以沙市作為荊州城市拓展區,荊州古城區或許不至於像今天這樣「慘不忍睹」,並且還會減少很多基礎建設上的浪費。
1994年,決策者們終於看到荊、沙分立的弊端,將荊州、沙市合並為一個城市,取名荊沙市。又因有人民日報《天下從此失荊州》一文的發表,1996年正名為荊州市。四十多年的失誤終於改正,但荊州古城街區卻永遠消失了。
I. 中國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要寫一片觀後感的。給我推薦一個實際點的材料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古跡,往往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無奇的歷史文化古跡,可以追溯城市發展的歷史淵源和時代特質。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破壞,許多展示廈門滄桑巨變的歷史文化古跡已逐步消失,保護好將軍祠、洪本部、名人故居這些有歷史考究的文化古跡已成為一個非常迫切的話題——— 施琅祠已不見蹤影 將軍祠作為地名,也許很多人都知道,但為何叫將軍祠,知道的人也許少之又少了。民盟廈門市委郭坤聰委員說,將軍祠的由來,主要來源於兩座祠堂:一座是施琅大將軍祠,一座是清朝道光時曾任福建水師提督的吳英祠。 遺憾的是,將軍祠也許只是留下一個名稱而已,見證廈門歷史的古祠將消失。郭先生稱:因為兩座古祠之一的施琅祠已經找不到蹤跡了,而旁邊的吳英祠現在也只剩下一段古牆頂和門外的兩只石獅子。如果該地段老城區拆遷,不注意保護,古祠的消失將很可惜。 郭坤聰先生告訴記者,吳英是莆田人,當兵出身,英勇善戰,後跟隨施琅東渡,在澎湖參加對劉國軒的戰役,後來當了福建水師提督,被封為「威略將軍」。廈門官紳為表彰他的功績,給吳英建祠堂、石坊表。石坊表刻工精美,比較宏偉,是閩南少見的石構建築。但上世紀80年代修建公路時,石坊表就盪然無存。現在,吳英祠已經變成供人居住的四合院,住著十幾戶人家。古祠門外的石獅旁邊是修自行車的小店。但石獅底部已經埋入水泥路下,另外兩只石獅已經不見蹤影。吳英祠的後院是大觀院,據熟悉情況的人講,大觀院是廈門四大院之一,建於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2年),後幾經變遷,成了某單位職工宿舍。 吳英祠的西面是施琅祠,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施琅祠上建起了將軍祠菜市場,到目前已找不到施琅祠的半點蹤影。 面臨即將消失的吳英祠,郭坤聰先生覺得非常可惜。將軍祠具有見證廈門古代軍事、交通和古建築的價值。如果將軍祠僅以一地名存在,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郭坤聰先生認為,吳英祠不僅有保護價值,同時也有經營價值。他建議兩只石獅重新出土,修復吳英祠前門,立下地名標志,作為一景觀;修復的古祠里可留一些做經營場所,以此作為保護經費來源。 洪本部只剩下石碑 廈門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街,同樣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打鐵街、洪本部街定位於明清歷史文化街區,但現在街區內的明清遺物已經屈指可數。洪本部街一帶,集中了鄭成功遺址、港口城市海岸線變遷的見證。近代碼頭文化的文物遺存,應該是要引起重視的。 打鐵街位於鷺江道旁邊,是一條古老的街道,寬2米左右。打鐵街最出名的就是福壽宮,供奉的是保生大帝。該宮也在多次拆除後,又修復的。但現在面積比較小,10平方米左右。據文獻記載,福壽宮原來挺大的,前面還建有一個精緻的八角亭,但後來都給毀壞了。 福壽宮旁邊就是洪本部,據說洪旭是鄭成功的部將,一塊乾隆年間的石碑《重修洪本部渡頭碑記》鑲在房子旁邊石牆里,由於風雨剝蝕,字跡已經模糊了。在旁邊的昭惠宮記者還發現一古碑:「洪本部路頭告示」。意思是告訴人們此地系軍事重地,不要隨意進出。 打鐵街歷史悠久,地處海口碼頭,福壽宮是昔日華僑遠渡南洋必先朝拜的廟宇,建於明嘉靖2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的影響。 廈門在明清時期有13個古碼頭,打鐵街和洪本部就連接著其中兩個,是當時廈門與南洋往來的重要碼頭之一。不少移居海外的華僑就是從這些碼頭走出去的。因此,這些古街道在南洋華僑中,有著廣泛的知名度。福壽宮中原來保存著許多古石碑,不少華僑回來都要瞻仰一番,目前已移至廈門博物館。 洪本部街則是因為洪旭在此指揮部隊而聞名,這些街道存有許多國家珍貴文物,像清代乾隆、嘉慶、光緒年間的碑文,對研究古代公共工程建設和管理史、交通史以及古代經濟文化都有重要意義。 由打鐵街、洪本部街等組成的明清歷史街區曾是廈門市最引以為豪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議申報歷史文化街區。但現在街區內明清文物屈指可數,許多文物已經消失。不少外地遊客慕名而至,卻失望而歸。因為這些古老街區,臟亂不堪,商販佔道為市。 一些廈門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認為,打鐵街、洪本部街應保留老字型大小、傳統工藝品、傳統小吃,才能與街區整體風貌相稱。應鼓勵開辦具有街區文化內涵的特色餐館、特色旅遊、南音社、閩南說書場、私人博物館等。 古書院書齋成追憶 坐落在玉屏巷的玉屏書院,現在也只是留下一個名稱而已。玉屏書院是明代義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為玉屏書院,因堂後巨石如屏而得名。後改為廈門中學堂。民國年間又名省立第十三中學,1952年成為廈門五中。後因舊城改造,玉屏書院已全部不存在了,只是一個遺址。 比較出名的江下堂現在也只剩下祖堂,現在文安小學校內,1918年建成。以前是閩海關。該祠規格比較高,稱為閩南第一宗祠,祠內有紫雲屏、拜堂、宗賢堂、祖堂、後花園、望海堂、宗親會館、江下小學堂等。當時建築有1萬多平方米,但後來僅存200多平方米。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欽點武狀元黃培松御賜建立黃氏宗總祠堂。建築呈八卦狀,外方內圓,意思是族人要團結。 郭坤聰先生說,這些歷代人文景觀也基本遭到破壞,有的只剩下祖祠和古榕樹,經歷著歲月的滄桑。遍布廈門的各種歷代人文景觀,既是一種物質文化,又是推動文化的重要載體。歲月滄桑,如今有的已經永遠消失了,有的尚存還能讓我們去追憶。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我們不能不要歷史。 相關新聞 名人故居亟待修繕 在廈門歷史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眾多名人故居,近年來在人們的視線中也無聲地被毀損,乃至消失。如早期教育家周殿薰故居,企業家黃世金故居,近代歷史名人李禧故居等。而蘇氏宗祠、清道光四川總督蘇廷玉故居早在1978年就被夷為平地。也有一些名人故居現在還住著他們的後人,所以故居不像故居,住房不像住房,有點不倫不類之感。 石壁街因為有大片石壁,牆壁邊有壁井和蚌殼井而聞名於世。石壁街的台灣舉人、著名收藏家王人驥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盡管院內榕冠如蔭,但故居已經很破舊了。在院子里只有一些腐朽的樹木和毀掉的石旗。正廳木門上的雕飾很精美,依稀折射出主人昔日的榮耀。現在住這里的幾位老人都是後代中的長房。 老人還說,原先院內還有一座花壇,後來被改造成住人的平房,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畫也毀於「文革」。記者在該故居看到,房屋的木門歷經風雨,已經斑斑剝離,但一些字畫仍然十分清楚,卧室門上「難得糊塗」的字跡還依稀可見。 閩南著名歷史人物蔡復一,為明萬曆二十三年(1598年)進士,曾代總督雲、貴、湖、廣軍務,官至兵部左侍郎等職。相傳「薄餅」是由蔡夫人發明。現存同安區大同鎮的故居,僅存後樓部分,磚瓦結構,二層樓房,有卷棚頂廊道,額坊彩繪,是明代建築。這個被列入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人故居一度竟是危房,在近日才修復。 據了解,目前廈門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由於經營管理方式落伍,大多「門庭冷落」,不能發揮名人故居應有的教育啟迪作用,其文化特徵也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這對今後的保護是極其不利的。 相關鏈接 廈門地名的由來 廈門之「門」,即門戶之意。廈門因為是東南沿海的優良漁港,很多地方以「海」、「港」、「澳」、「頭」、「門」命名。如,鷺江舊海岸附近有海後路、海岸街、海濱路等地名,神前澳、塔頭澳、高崎澳、鼓浪嶼澳、涵前澳,曾在漁港形成時並稱五大澳口,當時有許多簡易碼頭,如大橋頭、太平橋頭、料船頭、打鐵路頭、得勝路頭等,也大多保留下來。 漁業是廈門的一個顯著特徵,現今仍有魚行口街、釣仔路等地名。其他行業性地名,如市仔街、棉襪巷、布袋街、打鐵街、南豬行、賣雞巷等,在當時都是一種行業匯集之所,名副其實,許多到近代還留有遺跡。 廈門地名,反映地形地貌的,如霞溪路、美頭山路,體現歷史人文的,如將軍祠、演武路、曾姑娘巷、菜媽街等。這些地名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滄桑巨變的畫卷
J. 中國現存的古城牆有哪些
西安城牆
陝西省西安市城牆是明朝洪武三年到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 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平面呈長方形,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牆外有寬20米、深10米的護城河。牆面用青磚包 砌,厚重堅實,東西南北四面均開設城門。城門上建有城樓、箭樓、閘樓、巍峨凌空,氣勢宏偉。城樓與箭樓之間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這是我國現存唯一 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現已將城牆辟為環城公園。
南京城牆
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城牆 內側周長33公里,現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寬8----12米,磚石結構。有13座城門,現存4座。城牆與水道相通處設有水門、水閘或涵 洞。城牆上建有垛口13616個。南京城牆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
荊州城牆
即湖北省[荊州古城城牆,據傳為三國時關羽守荊州時所築。原為土城牆,南宋改建為磚牆。 現城牆為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牆整體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城牆高8.83米,底部寬10米,周長11.3公里,底部為大條石、糯米石灰 漿灌縫堆砌而成,城牆、城門、堞垛等,現在都保存較好,古色古香,呈游龍之勢。
襄陽城牆
位於湖北小襄陽縣。原城牆在元末被毀,現城牆為明初重建。城高8米,周長6公里,四面六門,四角都有角樓。登小北門城樓可北眺漢水南望峴山,憑弔古戰場。
興城城牆
即寧遠衛城城牆,位於遼寧興城。城牆保存完好,屬明代建築,南北和東西各長800多米,高10米,上寬4.5米,現存西、南兩座城門樓。城牆內至今還有許多明清時的鋪面和街道,整個城市像一座明代建築博物館。
平遙城牆
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周長6公里,高8----10 米,底寬8----12米,頂寬3----6米,牆身素土夯築,外壁城磚,白灰包砌。環城辟城門6道,門外築瓮城。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 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著稱於世。現北、東、南三面城牆及東西隅的魁星樓,經修整而更加完好。
北京城牆
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
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
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
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
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瓮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
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商丘古城牆
是現在保存較好的四大古城牆之一。現存商丘古城始建於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五年(1502年),建成於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年),由城牆、城湖、 護城堤三部分組成,城廓大致呈方形,南北略長,南北長1200米,東南長1000米。外圍周長4476米。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 獨特。牆體由土夯實,外鑲青磚,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共3600個城牆垛口,為一座易守難攻的古代堡壘。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城內建築多為四合院建築。根據五 行相生相剋理論,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這一特點是中國古城中的惟一。如今商丘古城內街道仍保持著古代的建築風貌。
開封古城牆
開封城牆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開封城牆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寬5米,周長14.4公里,青磚結構,與東京內城規模大體相近。雖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為僅次於西安城牆的國內第二大城垣,並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傣族文化古城
始建於一二八九年的娜允古城,現保存面積為三十六公頃,由「三城兩鎮」組成。其中保護完好的建築群落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是研究傣族古典禮制、 建築、文化的「活化石」。但由於消防設施、文物保護等方面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這座中國境內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傣族文化古城,目前處在瀕危邊緣。
內蒙古黑水古城
黑水城位於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弱水河東岸的戈壁上,是「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的古城。
雲南省孟連縣娜允傣族文化古城
始建 於一二八九年的娜允古城,現保存面積為三十六公頃,由「三城兩鎮」組成。其中保護完好的建築群落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是研究傣族古典禮制、建 築、文化的「活化石」。這座中國境內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傣族文化古城,目前處在瀕危邊緣。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它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融漢、白、 彝、藏各民族精華,井自具納西族獨特風采。麗江古城從城鎮的整體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築用材料、工藝裝飾、施工工藝、環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風 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維持原狀,五花石路面、石拱橋、木板橋、四方街商貿廣場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採用傳統工藝和材料在修復和建造,不論是古城的街道、 廣場牌坊、水系、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 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平遙古城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 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 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 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 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 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 一座縣城城牆。
興城
從山海關出了關,沿著遼東灣一直北行,第一個到達的城市就是興城。興城市地處遼西走廊中 部,遼東灣西海岸,依山傍海,景色秀麗,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素有「渤海明珠」之美譽。全市總面積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5萬。 興城是渤海之濱的古城,雖然風景無限,但是興城「城小言微」,養在深閨尚不為人所識。興城遼時開始建縣,未遭戰火,遠離工業,是我國現存古城中最完好的一 座.
瑪多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轄縣,位於州境西北部。 縣府駐瑪查里(黑河鄉境內),距西寧市497公里,距州府駐地289公里, 人口1.1萬,以藏族為主。瑪多是黃河上游第一個縣城,人口稀少,氣候惡劣,海拔4000多米,然而卻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為中華文化的搖籃──黃河的源 頭就位於此縣境內,自古以來人們就紛紛來此尋根溯源。
澤當
澤當鎮位於拉薩東南雅魯藏布江南岸,海拔3551米,現為山南地區行署 駐地。澤當是藏民族的發祥地。這里有約2000年歷史的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藏王墓以及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曾經居住的昌珠寺。 這個被稱為「猴子玩耍的壩子」,位於雅礱河與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周圍被高山環繞,東面有貢布日神山,山上有傳說中的藏民族初衍之地——猴子洞。相傳在西 藏的神山「貢布山」上有三個仙洞,分別住著一位菩薩、一隻因犯了戒律而由神仙變成的猴子和一位美麗的妖女,後來猴子在菩薩的授意下娶了妖女,生下了六隻猴 子,猴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而進化成為今日的藏族。貢布山的猴子洞是藏族的發源地,而它的具體位置就在拉薩東南約200公里的澤當。在澤當,不僅有刻滿經符 的猴子洞,而且還有藏族的第一塊田和第一間屋。 第一塊田座落於澤當的北面,相傳這塊田是天神送給猴子種植食糧的,所以每逢播種時,人們都會在神田裡抓一把土撒在自己的田上,祈求豐收;第一間屋位於澤當 附近的乃東縣,相傳是藏民為他們的贊普修建的第一座房屋「雍布拉崗」,也是第一代贊普的王宮。
憑祥
憑祥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友誼關下,是我國連接越南及東南亞最大的陸地邊境口岸城市,是通 往越南及東盟最大、最便捷的陸路通道。全市面積65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0萬,其中少數民族佔85%。 憑祥市西南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97公里。市區距離越南諒山市32公里。我國322國道貫穿市區向南延伸至友誼關與越南一號公路連接。友誼關始建於明末, 時稱鎮夷關,明末為鎮南關。清時老將馮子才曾於此抗擊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解放後,中越交好,鎮南關改名睦南關、友誼關;70年代末,因為越南不自量力 入侵,中越交惡,友誼關又成鎮南關;80年代後,中越恢復邦交,鎮南關又成友誼關。
如今,憑祥成為中越邊境貿易第一大站,走在憑祥炎熱而狹窄的街道上,隨時都可以見到些頭 戴草帽、身材矮小、面龐黝黑的越南人,他們或者兜售越南土特產和走私品,或者大肆搶購中國物美價廉的日用品。憑祥多壯族人,口嚼檳榔如嚼口香糖,食五色 飯,並以檳榔和五色飯招待客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湧入,憑祥,這個昔日的軍事重鎮,如今商業氣氛濃郁,充滿異國情調,甚至有點光怪陸離。
吐魯番
吐魯番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烏魯木齊以西、中國最低的盆地吐魯番盆地中央,因「唐 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而聞名於世。古稱姑師,自明代改稱吐魯番,意為「富庶豐饒之地」,這里盛產瓜果,尤其是葡萄,在風景秀麗的葡萄溝 里種植著各種優質葡萄,遊人可以一邊游覽,一邊採摘品嘗葡萄。
吐魯番的自然景觀神奇而獨特,大名鼎鼎的火焰山、雄奇壯美的土峪溝、浩瀚壯觀的庫姆塔格沙漠,世界第二窪地艾丁湖、神秘莫測的托克遜雅丹景區等都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吐魯番歷史悠久,曾是東西方文化和宗教錯綜交織與相互融合的交匯地,境內有交河故城、高 昌古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克爾鹼岩畫、蘇公塔、阿斯塔娜古墓、吐魯番烽燧、台藏塔等歷史人文景觀……此外,吐魯番還是維吾爾族文化兩大中心之一,在這 里,納孜爾庫木(吐魯番面具舞)、麥西來甫(維吾爾族傳統歌舞)、吐魯番木卡姆(維吾爾族民族樂曲)、鮮艷奪目的花裙、古樸典雅的建築……足以令遊人體驗 到經典的維吾爾民俗風情。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入吐魯番市,隨處可見頭戴四楞小花帽、著長袍的男子和著西裝上衣裙子的女子,並向你打招呼「牙克西姆斯孜 (您好)」。
湘西鳳凰
湘西鳳凰縣位於吉首市與懷化市之間偏西的地方,城區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角樓 就如美人醉酒一樣憨態可掬。城內大街小巷中辣子與熏肉的香味四季飄香,多情湘女,婆娑而過。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對歌聲可驚醒每一扇臨水的窗戶。出了 城,見一山如利劍穿空,拔地而起,曰天星山。
鳳凰歷史悠久。春秋時屬楚國,唐設渭陽縣,清改鳳凰廳,民國初定名為鳳凰縣,距今已有 4000多年的歷史。境內古跡眾多,有建於唐代的黃絲橋石頭城,明萬曆年間的南方長城,清康熙時的鳳凰古城牆和古城樓。楚巫文化在這里張揚,多元文化交織 沉澱。是一個名聲遠播的歷史文化名城。
鳳凰風景秀麗。東嶺迎暉、南華疊翠、奇峰挺秀、溪橋夜月、龍潭漁火、梵閣回濤、山寺晨 鍾、蘭徑樵歌並稱鳳凰八大景。清亮的沱江水、翠綠的南華山、成排的吊腳樓、古樸的石板街、雄壯的「天下第一大石橋」、溶洞景王「奇梁洞」與中國南方長城、 黃絲橋石頭城、熊希齡故居、沈從文故居、虹橋風雨樓以及濃厚的民俗風情等構成一幅天人合一的風景畫,一道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的獨特旅遊景觀。是湖南省著名 的風景名勝區,有「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譽。
鳳凰紅曬葉、柑桔、獼猴桃、板栗等土特產品馳名全國。民族扎染、蠟染、紙扎、石雕、服飾、獅頭乳豬、湘西黃牛、山野菜等在省內外享有盛名。
西昌
西昌市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國最大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南方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是川、滇結合部人流、物流和旅遊集散地和樞紐。古有「蜀滇咽喉」和「西南重鎮」之稱。
西昌,作為中國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已經伴隨著中國衛星以及其他國家的衛星的多次升空而 名聞遐邇。西昌可以說是中國高科技之旅的首站,在那裡,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巨大的火箭發射架,而且能了解衛星發射的全部過程。走出市區,城南約5公里的瀘山 上有「光福寺」。該寺特別之處在於其寺內的石碑記載了西昌及周邊地區的地震發生情況,此確為中國罕見,更印證了西昌是中國的科技城。 感受西昌的科技之餘,輕松一下,可去市東南2.5公里的邛海,邛海為湖,湖水晶瑩,蒲葦苒苒。邛海四時美景各異,秋冬尤佳,秋有明月推波若白鵝,冬雪皚皚 邛海暖,候鳥至;或去螺吉山原始森林,林中小熊貓噙竹,獐麂飛馳,有飛瀑,有海子。
平遙
平遙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文物古跡甚多,有國家級3處(雙林寺.鎮國寺、 古城牆),省級2處(文廟大成殿、慈相寺)。「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的歷史博物館。」小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距 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中國明清時期縣城的風貌,可以說它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古城。
人稱平遙有三寶,其中由青磚砌成的古城牆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此城牆僅為夯土築成,規 模較小。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才擴建成現在的規模,至今雖歷經600餘年的滄桑風雨,其雄風猶存。這座周長約6公里的古城牆,有3000個垛口、 72座敵樓,據說這象徵孔子的三千子弟及七十二賢人。平遙古城以市樓為中心,由四大街、 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經緯交織在一起,它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條。城內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特別是磚砌窯洞式的 民宅更是具有很濃的鄉土氣息。城池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鋪面亦是鱗次櫛比,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向東北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又一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十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最珍貴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另一寶則是位於城西南方向、重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雙林寺。在該寺 的10餘座大殿內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事實上古城之寶不勝枚舉。像重建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在 中國現存很少的文廟大成殿和始建於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的清虛觀,它們無一不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的博大精深。
麗江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歷史,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
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形成依山坐靠西北,放眼東南的整體格局。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 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 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主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 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徵,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 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 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 居博物館」。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 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延安
延安市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夏朝時延安屬雍州之域,隋朝始設延安郡,唐宋後為延 州或延安府。延安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為陝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 央的所在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延安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 頁。延安的寶塔山成了當時年輕人朝聖的地方。
雖然延安在中國早已婦孺皆知,並且名聲在外,但直到今天,延安人口還不過20萬,說它是小地 方實不為過。今天,延安還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盡管許多人已經對楊家嶺的燈火、棗園的燈光、王家坪的舞會耳熟能詳,但歷史畢竟在這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 環峙的延河中轉了一個彎,親臨其境,觸摸每一片厚重沉實的黃土,穿越老人家們的舊居和窯洞,然後沉思,你會感悟到一種別處無法得到的東西。
荊州古城
5月19日,武 漢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考察了荊州古城。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荊州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 的歷史文化遺存。荊州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秦時,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為當時全國 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三國時,荊州是爭霸的要津。此後,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宣帝,隋時的後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 等,先後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餘年。唐代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 間,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
荊州歷史文化深厚,在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 荊州古城牆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荊州古城牆是我 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 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 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 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荊州現存的古城牆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之一。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 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在東門城樓 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陝三省交 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為緩 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東門又 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 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 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可登臨其上居高臨 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 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 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