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工藝的歷史發展

工藝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3 15:15:08

㈠ 金屬熱處理工藝的發展歷史

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再結晶退火的金箔飾物。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國人在生產實踐中就已發現,銅鐵的性能會因溫度和加壓變形的影響而 變化。白口鑄鐵的柔化處理就是製造農具的重要工藝。
公元前六世紀,鋼鐵兵器逐漸被採用,為了提高鋼的硬度,淬火工藝遂得到迅速發展。中國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兩把劍和一把戟,其顯微組織中都有馬氏體存在,說明是經過淬火的。
隨著淬火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淬冷劑對淬火質量的影響。中國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寶劍,心部含碳量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卻達0.6%以上,說明已應用了滲碳工藝。但當時作為個人「手藝」的秘密,不肯外傳,因而發展很慢。
1863年,英國金相學家和地質學家展示了鋼鐵在顯微鏡下的六種不同的金相組織,證明了鋼在加熱和冷卻時,內部會發生組織改變,鋼中高溫時的相在急冷時轉變為一種較硬的相。法國人奧斯蒙德確立的鐵的同素異構理論,以及英國人奧斯汀最早制定的鐵碳相圖,為現代熱處理工藝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人們還研究了在金屬熱處理的加熱過程中對金屬的保護方法,以避免加熱過程中金屬的氧化和脫碳等。
1850~1880年,對於應用各種氣體(諸如氫氣、煤氣、一氧化碳等)進行保護加熱曾有一系列專利。1889~1890年英國人萊克獲得多種金屬光亮熱處理的專利。
二十世紀以來,金屬物理的發展和其它新技術的移植應用,使金屬熱處理工藝得到更大發展。一個顯著的進展是1901~1925年,在工業生產中應用轉筒爐進行氣體滲碳 ;30年代出現露點電位差計,使爐內氣氛的碳勢達到可控,60年代,熱處理技術運用了等離子場的作用,發展了離子滲氮、滲碳工藝 ;激光、電子束技術的應用,又使金屬獲得了新的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方法。

㈡ 點翠工藝的歷史發展

漢代已有。它是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自古的帝王服裝王後的鳳冠,就採用翠鳥鳥羽作為裝飾,經歷漫長歲月仍是鮮艷閃亮。所以,羽毛點翠工藝這項漢族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在中國流傳久遠,其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到乾隆時代已達頂峰。由於翠鳥已是國家保護動物,生產的點翠首飾,均以採用代用品。而點翠工藝也日漸式微。這一種漢族傳統的首飾製作工藝,正漸漸的淡出人們的視線。

㈢ 中國傳統工藝的歷史發展

啥的傳統工藝?

㈣ 工藝發展的歷史進程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工藝發展的歷史和社會文化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一般來說,工藝是社會發展的反映,社內會文化容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工藝。比如原始社會的工藝品只有瓦罐,很低級,很粗糙,就反映了當時人類非常低下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奴隸社會,社會的文化發展提高了,就開始出現了以青銅器為代表的比較高級的工藝品。以後封建社會,隨著社會文化的進一步提高,各種前所未有的工藝不斷出現,發展,推陳出新,開始有紙,有四大發明,形成了一個高峰。再以後隨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現代社會文化的發展,機器的出現,又把很多傳統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新的水平。

㈤ 印刷工藝的發展歷史

唐朝初期,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用梨木或棗木作版材,用刀把圖文刻出來,然後在版面上塗上墨,然後將紙張覆蓋在著墨的印版上,再用刷子在紙上施加壓力刷拭,完成圖文的轉印。這一時期的雕版印刷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每一新的圖文信息都需要一重新雕刻一塊新的木版,而木版的雕刻過程是很費力費時的,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最早也是出現在我國。
宋代,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活字由單個字元組成,可以組合在一起印刷出相關圖文信息,用完拆開後又可以重復使用。
隨著雕版技術和活字印刷的發展,公元1340年,我國發明了彩色雕刻套印版,即將同一版面的內容,按色彩要求雕刻成幾塊同樣大小的印版,各用一色,逐次加印在同一張紙上,顏色從最初的兩色到後來的五色和七色。到17世紀20年代,發明了木版水印版,其印刷品刻工精細、顏色妍麗、淺深適度、鮮麗如生。
活字發展到14世紀,德國人谷登堡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當時印刷技術成果,發展出了鉛、銻、錫合金活字,使文字印刷的成本大大降低、質量和速度大大提高,為世界印刷史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谷登堡是首先使用活字印刷的歐洲人,歷史關於他的史料記載不豐,目前還不能確定他是否借鑒了東方國家的活字工藝而發展出鉛活字還是其獨立研究的結果,應該說,谷登堡最重要的貢獻不是在使用了活字印刷而是在發展活字的鑄造工藝方面。谷登堡並不是最早使用金屬活字印刷的人,11世紀初期我國首先發明了膠泥活字,但耐硬度還不十分理想,中國的活字技術發明後較早地傳播到今天的朝鮮地區,13世紀中葉朝鮮人使用青銅鑄造活字,約一百年後,谷登堡發展出鉛合金活字工藝,更容易鑄造,印刷效果更加精良,但鉛是一種公認具有較高毒性的金屬,在加熱和冷卻過程中產生有害氣體,對人體有害。
1845年英國人製成了由重鉻酸鹽與膠組成的感光液,從而實現了用照相的方法製作銅鋅版,這是印刷歷史上又一重要發展,結果是由於將攝影的圖象引入到印刷,人類復制現實的能力向前進了一大步,尤其是對於歷史資料的記錄來說,意義重大。
早期的印刷是在手工操作的木製印刷機器上完成的,古登堡的時代就是這一類型,當時要完成200頁的印刷品往往需要一整天的繁忙工作,如圖:
17世紀中葉,同樣是一天的工作時間,則可以印刷出2000個頁面的印刷品,效率提高了10倍。今天,海德堡的SpeedMaster(速霸)系列平版膠印機則可以每小時印刷超過1萬份單張印品,如果以天計算,效率則又提高了至少百倍以上,如圖:
二戰後,電子計算機給印前技術帶來了一場革命化的變革;文字排版由手動照排機發展到全自動激光掃描式照排機,使文字排版從鉛與火時代躍進到電與光時代。70年代,電子分色機的發明使用,使圖像處理速度更快、質量更高。
90年代,隨著專業領域計算機硬體及軟體的高速發展,在印刷產業技術發達的國家及地區,商業印刷的作業流程逐步實現更加完善的數字化。尤其在印前領域,而彩色桌面出版系統(DTP)的出現給當代印刷業帶來了又一次革命。在計算機的控制下,掃描、數碼照相機、直接製版、數碼打樣、數字印刷機等設備實現了數字式聯合作業,如圖:
印刷業進入21世紀,國際互連網路的普及與高速成長,又使得為跨國際印刷業務的實現成為現實,印刷,這一曾經是古老名詞,對於今天每一個相關從業者來說,都將是需要不斷地長期學習才能有效駕御的技術領域。

㈥ 髹飾工藝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明代髹飾工藝有很大的革新,結合多種傳統技法,兩種以上的技法作結合,不版同的文飾在不同的更換,開權創出千文萬華的繁榮局面。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輩出,明代初期有張德剛、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代末期有江千里等。明代剔紅藝人黃成著的《髹飾錄》一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具有總結性的漆工專著。

㈦ 染織工藝的發展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人類與自然作斗爭的實踐中,紡織生產技術和產品品質不斷得到提高和發展。

在奴隸社會的商周時期應用薴麻紡織已很廣泛,《詩經》中就有「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薴」,「是刈是濩,為絺為綌」等的記載。從殷墟出土的銅觶和銅鉞上的菱紋及回紋絲織物殘痕可知,商代已有提花技術。到春秋戰國時代,經線起花織錦技術已普遍流行。從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出現了花紋比較復雜的對龍對鳳紋錦。

在織造工具方面,商代已普遍使用踞織機(操作者坐在地上或竹榻上織造)。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腳踏織機。西漢昭帝末年,織造工具有很大改進,勞動人民陳寶光之妻改進了提花方法,提高了織綢質量,節省了工時。魏文帝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年)馬鈞將花樓提花機進一步革新簡化為十二綜、十二躡,為絲綢織造技術作出了貢獻。

到了唐宋時代,不但創新了色彩華麗、質地堅韌的絲絨,而且緞紋地的錦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清明時代,革新家黃道婆為棉紡織技術的改進和推廣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松江地區成為當時最大的棉紡織中心。北京定陵出土的文物表明,明神宗時期的衣料織制精巧,圖案繁多,其中以織錦和雙面絨尤為精緻。

我國的紡織品特別是絲織品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譽。遠在公元前五六世紀,我國的紡織品就傳到了西亞和東歐。秦始皇時有人東渡黃海到日本傳授織綢技術。漢武帝時(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攜帶了大量絲織品,促進了中外絲織技術交流,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使我國絲綢織品源源向西方輸出。

紡織品的輸出到隋唐時期達到高潮,出口了許多水平很高的錦、綾、綺等不同織紋結構的絲織品,以及各種印染加工很精美的絲絹、棉布等紡織品。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我國從廣州向歐美出口的南京布(松江棉布和江浙一帶的紫花布)就有330多萬匹之多。

19世紀40年代,我國紡織工業開始採用機器生產,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朽沒落和帝國主義經濟的入侵,發展極為緩慢。當時雖然興建了「甘肅織呢局」「上海機械織布局」等企業,但規模不大,而且都被控制在封建官僚手中。甲午戰爭後(1895年),英、美、德、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相繼在我國開設紡織工廠。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紡織工業中的外國資本超過本國資本很多,由此可見,我國近代機器紡織工業一開始就受到封建官僚和帝國主義的控制和壟斷。

抗日戰爭勝利(1945年)後,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的紡織印染工廠全部被四大家族所接收,成立了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作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控制全國紡織工業的官僚資本壟斷機構,我國紡織工業陷入了新的困境。就棉紡織工業來說,解放前夕,全國僅有500萬紗錠,不到7萬檯布機。

(7)工藝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我國紡織印花品種:

(1)直接印花

將染料或顏料拌以粘合劑,並用凸紋版或鏤空版將其直接印在織物上顯花的方法。秦漢時期,直接印花採用型版印花與手繪相結合的方法,以後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夾纈

將絲綢夾於兩塊鏤空花版之間,利用花版的緊夾進行防染,解開花版,花紋即現。夾纈始於唐,並盛行於唐宋兩代,明清時期依然使用,多見於浙江和西藏一帶。

(3)絞纈

用線或織物本身將織物扎結後入染,解結成紋,紋樣具有暈色效果。絞纈又名扎染,出現於東晉時期,唐宋時極盛,至今一直沿用。

(4)蠟纈、灰纈

蠟纈是用蠟作防染劑進行防染印花的產品。蠟纈又稱蠟染,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的棉布上,似由西域輸入,魏唐間流傳漸廣。由於中原地區產蠟很少,唐代出現以灰代蠟的防染印花,亦稱灰纈,明清時被廣泛用於棉織物,即現今流行的藍印花布。

㈧ 實用工藝的發展史是什麼

考古材料證明,實用工藝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種類之一。早在原內始社會,人類的祖先就開始容用獸皮、獸骨、象牙、羽毛來裝飾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時代大量出現的彩陶,更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些陶器品種多樣,造型各異,在材料選擇、成型技術和藝術加工等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大汶口出土的一件獸形器,整個彩陶造型猶如一隻仰首、豎耳、狂吠的動物,動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它的背就是陶器的把手,設計非常精巧獨特,實用美觀。馬家窯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畫有四方連續的旋紋,給人一種流動的韻律感。尖底瓶這種造型不但美觀,而且實用,它這樣上重下輕是為了便於傾斜汲水。可見,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就已經把實用和審美統一到實用工藝品的製造之中了。

㈨ 工藝古代和近代現代含義的歷史演變

古代含義:將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產品的方法、技術等創造新工藝
現代:手工藝。專即需要手工技巧或運用藝術屬技藝的職業、行業或工作工藝品
工藝(Craft)是勞動者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增值加工或處理,最終使之成為製成品的方法與過程。 制定工藝的原則是:技術上的先進和經濟上的合理。由於不同的工廠的設備生產能力、精度以及工人熟練程度等因素都大不相同,所以對於同一種產品而言,不同的工廠制定的工藝可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工廠在不同的時期做的工藝也可能不同。可見,就某一產品而言,工藝並不是唯一的,而且沒有好壞之分。這種不確定性和不唯一性,和現代工業的其他元素有較大的不同,反而類似藝術。有人將工藝解釋為"做工的藝術"。

㈩ 簡述金屬工藝學發展歷史

唐代銅器,因陶瓷工藝的迅速發展而在某些日用器皿上相對減少,甚至被替

傳統景泰藍工藝
代,但仍獲一定發展。像河南洛陽西郊澗河西唐墓出土的銅盤、銅洗和銅燈,內蒙古赤峰唐墓出土的銅碗、銅薰爐、銅勺和銅匕,安徽太和唐墓的銅粉盒、銅燈等,造型輕薄單純,比較實用。西安博物館收藏的有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銘文的銅鍾,重萬余斤,鍾身飾有舞獅、翔鶴、雲紋、寶相花等紋樣。然而此時銅器中最具特色和水平的,要屬銅鏡。唐代銅鏡,庄麗豐滿,風采迥異,質純而精,鏡面光亮平滑。由於合金中錫的成分增多,色澤凈白如銀。早期常見花飾紋樣有葡萄海獸紋和雲龍紋等;中期葡萄海獸紋漸次減少,鶴銜瑞草紋等圖案增多,裝飾精美的雙鸞銜綬、寶相花纏枝花、狩獵和打馬球等鏡紋,以及加工特別精緻的金銀平脫、鑲嵌松石和螺鈿的花鳥鏡,都完成於玄宗開元 (713~741)、天寶(742~756)年間;晚期製作較簡略,素鏡漸多。唐鏡的圖案構成,突破了從鏡鈕到邊緣同心圓的層層布局,多應用散點和適合的章法,簡練明快,完美和諧。另外還創有多種花式鏡,常見的有葵花、菱花等多種形式,並新創無鈕有柄手鏡,使用更為方便。其裝飾技法,除傳統的浮雕、淺雕、剔雕外,尚有貼金銀、嵌寶石、鍍金、彩釉和漆繪等。
宋代的金屬工藝是在唐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已排除了來自波斯薩珊王朝的異國情調,適應城市平民生活的需要,製造了大量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金屬器皿。
宋代金銀器已非常發達。皇家所用的金銀皿由少府鑒、文思院掌造。據記載都城汴梁已有金銀鋪,南宋朝廷及王公貴族對金銀器的需求有增無減。從記載及考古發掘來看,宋代金銀製品多為酒器、茶具和裝飾品。1959年,在四川德陽出土了大量宋代銀器,除茶酒器具外,還有許多日用器皿。其中一隻銀盒上刻有雙孔雀,外飾纏枝花,精美可愛。南京幕府山北宋中期墓中出土的雞心形金飾,集鏤空、鏨刻、掐絲等技藝於一器,說明北宋江寧(今南京)金銀製品作工精細,技藝高超。衢州(今浙江省境內)南宋咸淳十年(1274)史繩祖夫婦墓出土的八角形銀杯、八卦紋銀杯、銀梅瓶、銀絲盒等都是南宋銀器的嶄新造型。四川德陽出土的理宗淳九年(1249)孝泉鎮銀鋪打造的銀梅瓶、形器、執壺、尊、托杯、壺、刻花盒等器形,錘工整,比例協調,有著恬靜舒暢的特點,反映了南宋城鎮金銀器普遍發展的趨勢。

現代金屬工藝品
宋代銅器繼唐局鑄和南唐官鑄,又有了一定的發展。日用器皿大量增加,主要有銚、瓶、熨斗、火鍬、火筋、火夾、沙鑼、匙筋、香爐、簾鉤及杯、盤、壺、罐、盒、爐等。造型大都簡潔洗練,注重實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與瓷器相似,可能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另外,佛像、祭器、樂器等也有一定的生產。宋代銅器工藝中重要的有仿古□器和銅鏡兩類:①仿古器,在宋代主要充作禮樂和祭祀之器,北宋末年曾大量生產,其器物鑄造精工,忠於原器,造型敦樸古雅,對後世仿古器的生產有一定影響。②銅鏡,因需求量大而大量生產,成為銅器行業中的主要產品。宋代銅鏡注重實用,不崇華侈,器體輕薄,裝飾簡潔,形狀仍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亞字形、弧形、菱形、四方圓角式、菱角形及帶柄等多種形式。背面多鑄有花鳥、蟲魚、走獸、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樓閣、船舶、祥瑞、四靈、十二生肖、八卦、星象、字、摩竭、銘抨等圖案紋飾,亦有光素無紋者。圖案處理常採取隱起、陽線並用,以線的韻律、節奏來增強紋飾的起伏與重量,克服了因體薄而造成的輕浮單調的感覺。其中的動植物圖案,形象准確,姿態生動,構圖豐富多變。山水人物圖案的構圖處理富有繪畫效果。宋代銅鏡多產於湖州、臨安(在今浙江省)、饒州、吉州、撫州(在今江西省)、成都(今四川省)等地。
遼代的金屬工藝,既受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又繼承了唐代的傳統,並根據本民族的生活習性而創造了富有特徵的金屬工藝。如雞心壺、八角銅鏡及鎏金鳳冠等。金代的金銀器出土甚少,銅鏡有四手觀音雙面鏡、觀音紋陽燧鏡、雙獸連珠鏡、蓮花八乳鏡、雙魚鏡等。西夏對金屬工藝比較重視,設有專門機構掌管,西夏王陵出土有金銀器殘件以及鎏金銅卧牛等。

現代金屬工藝品
在金屬工藝發達的基礎上,金銀工藝也隨之發展,在部分銅鐵器物上按圖案陰槽,填以金、銀、絲、塊、圈、點等,構成優美的裝飾,與原器質地相映成輝,光彩閃爍。
元代金屬工藝以金、銀、銅、鐵、錫為其主要原料,以鑄、錘、□、鏨、刻、編、累、掐、嵌等技術製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級工藝美術品。當時的貴族階層和酒樓飯庄都普遍使用金、銀器。但朝廷對金器如同玉器一樣控制極嚴,只准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金器工藝以掐、累、鑲嵌技術為其尖端,亦稱金細工藝。除了以金製成器物之外,還削金為泥,錘□為箔、絲等,用於絲織、漆器、木器的裝飾及鍍金以飾銀銅之器。銀器沒有金器貴重,在城鄉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銀器工藝在技術上與金器相似。見諸著錄或款識的金銀工匠有朱碧山、謝君余、謝君和、唐俊卿、

閱讀全文

與工藝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