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
(1)莫高窟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敦煌莫高窟的主要價值:
1、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2、藝術價值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3、科技價值
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情景,還留下了寶貴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他們有牛、馬、駝、騾、驢、象、舟、船、車、轎、輿、輦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車輛類型各異,牛車有「通幰牛車」、「偏幰牛車」、敞棚牛車,馬車有駟車、駱車,還有駱駝車、童車、獨輪車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高窟
②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價值
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現存491個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財富。
自從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五萬多卷宗教文書和世俗文書,敦煌藝術震驚了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莫高窟地處中國西北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風景名勝區境內的鳴沙山東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相比,石窟南北長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剛能把頭伸入進去;大的16窟,面積為268平方米,高的96窟,從山腳到山頂,高50米。石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東晉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個朝代,連續營造達千年之久。現存壁畫和彩塑的洞窟500多個,其中珍存北涼至元各朝代製作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這些壁畫和彩塑技藝造詣之深,想像力之豐富,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的偉大寶庫,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畫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於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溫帶乾旱氣候區域內,周圍是一片連綿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觀,分布著溫帶荒漠植被類型。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敦煌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莫高窟是中國從十六國至元代開鑿的佛教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莫高窟開鑿在南北長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現存洞窟有750多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構窟檐5座。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古代東方文化藝術的燦爛明珠。l96l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悠久的開鑿歷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張霉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橫貫亞洲大陸、勾通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絲綢之路」。敦煌,地處「絲綢之路」交通樞紐,東來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匯,極大地促進了它的繁華。「教」意為「大」,「煌」意為「盛」。
佛教,就是通過敦煌從西域傳人內地的。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開鑿進人鼎盛時期。到宋時,西北的西夏仍有興造修聾,但這時,由於經濟蕭條和陸上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經衰落。元代以後就停止了開鑿,逐漸冷落荒廢,鮮為人知。
莫高窟的發現
清代康熙年間,莫高窟逐慚被人注意。光緒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圓篆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裡面完好保存著歷代文書、寫經、文物4萬余件。這一發現被稱為本世紀世界文化史上最有價值的發現。它轟動了世界。於是,英、法、日、俄、美等國的冒險家陸續前來,竊取莫高窟的珍寶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歸國有,在該地設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對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
珍貴的藝術寶庫
莫高窟的精華是彩塑和壁畫。彩塑共有3000餘身,大的佛像高達30多米,小的彩塑僅有十幾厘米高。壁畫如果按自身高度連接起來,長達30干米,其內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經變、尊像、供養人像和裝飾圖案等。其歷沿革自十六國至元代,長達l000多年。其中,隋唐時期的作品數量約佔一半以上。中國古代藝術的主流是佛藝術。佛教傳播的必然產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畫。遺憾的是,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許多佛教藝術品我們今天已無法看到了。敦煌地處氣候乾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後人跡罕至,所以彩塑、壁畫保存完好,使我們可以一睹在別處已很難見到的佛教藝術鼎盛時期的輝煌傑作。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顯要地位的原因。
③ 莫高窟的建成有什麼意義
莫高窟位於今甘肅省 敦煌市中心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以後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諸朝代均有鑿建,在唐代達到頂峰,洞窟達1000餘。現存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余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為中國石窟之規模最大者。
建築 莫高窟窟形形制主要有3類:① 印度僧房式禪窟。系傳自西域的印度佛教石窟窟形 , 平面呈長方形或甬道形,主室有壁畫和塑像,兩側排列2~4個小禪室,為僧侶坐禪之處。②塔廟式中心柱窟。此類窟形具有敦煌本地特徵,洞窟平面呈長方形,前廳有仿殿堂的人字坡屋頂,後為中心柱 ,柱四面開1~2龕,有的南北壁塑出闕形龕。③覆頂殿堂窟 。平面呈方形覆斗頂,正壁或三壁開龕,為便於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與祈禱之用,窟內活動空間有所擴大。莫高窟在古代許多洞窟前都建有木構建築,因時代久遠及其他原因,今僅存5座唐宋時的木構窟檐 ,其樑柱斗、門窗欄楯均存有當時建築的特徵與風韻。另外,在莫高窟的歷代壁畫中,還描繪有各種類型的建築圖像,如樓殿台閣、寺院壇塔、城池關隘、宅院草廬、梯架橋梁等,描繪細致,結構真實,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珍貴資料。
彩塑 莫高窟因屬礫岩,不宜雕刻,因此洞窟內的主體造像為彩塑。彩塑為石胎或木芯,分圓雕、浮雕、影塑等形式,約3000餘尊,最高者達30米 ,最小者僅 10 余厘米,約1400餘尊彩塑保存完好,其餘多為後世重塑或妝鑾。隋唐以前的塑像(包括北涼、北魏、西魏、北周等朝代)以彌勒像、釋迦多寶並坐像、說法像、禪定像、思惟像以及佛傳故事中的苦修、降魔、成道、說法等為主,其組成形式,一般為一佛二菩薩,飛天、千佛則以拓模影塑做出;其造型由西域式,即犍陀羅風格的圓臉、直鼻、體壯,半裸披巾,衣紋密集 ,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具有中原士大夫風貌的風格轉變 。隋唐時代,塑像進入極盛期,造像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世佛、彌勒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觀音、勢至、阿難、迦葉、天王、金剛力士、供養菩薩及高僧像等。塑像造型已趨於寫實,面相豐滿圓潤,比例適度,姿態優美,神情庄靜 ,具有時代特徵。此時的佛像庄嚴仁慈,天王威武睿智,金剛力士威武有力,而菩薩已呈女性化和世俗化。
壁畫 年代分期大體同於彩塑,其題材主要有:①佛像。如釋迦牟尼像、彌勒像、阿彌陀佛像、釋迦多寶並坐像及三世佛、七世佛 、賢劫千佛等 ;還有以佛像為主體的說法圖。說法圖除佛像外,還有佛弟子、天王、葯叉、乾闥婆(飛天)、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迦、菩薩、觀音、勢至等佛教神像。②佛經故事 。主要取材於《六度集經》 、《 賢愚經》、《雜寶藏經》等佛教經典,有描繪佛祖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描繪釋迦牟尼前生善行的佛本生故事,描繪與佛有關的因緣故事等。佛經故事多以連環畫的形式,或多個情節組成一幅畫面的形式表現。③傳統神話題材。表現中國本土宗教或神話的內容,如東王公 、西王母 、伏羲 、女媧、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雷公、羽人等,此類題材出現於北魏晚期,是當時佛道互融在造型藝術中的反映。④經變題材。多以一部佛經為內容,始於隋,盛於唐,至元仍有新的創作。它描繪幻想的佛國為中國佛教藝術的獨創。所繪經變有《維摩詰變》、《葯師凈土變》、《彌勒凈土變》、《法華經變》、《涅變》、《阿彌陀凈土變》、《觀無量壽佛經變》、《 寶雨經變 》、《 金光明經變v》、《華嚴經變》、《報恩經變》、《天請問經變》、《勞度叉斗聖變》、《楞伽經變》、《十方凈土變》等,壁畫場面宏大,景物繁多 ,構圖復雜,色彩絢麗,線條飛揚,構成了一幅歡樂而神秘的世界。⑤佛教史跡。以佛教傳播的歷史遺跡及靈應故事為內容,如《張騫出使西域》、《佛圖澄靈異》、《孫皓迎康僧會》、《隋文帝迎曇延祈雨》、《五台山圖》及大量的瑞像圖等。⑥供養人。為世俗人物形象,即功德主的肖像。人物多寡不一,少者十數人或幾十人,多可達數百或上千人,人像多有題名,形象或立或跪,有帝王、官吏、平民、奴婢等,除漢族外,還有鮮卑、回鶻、吐蕃、黨項、蒙古等民族人物形象。部分畫面,如《張議潮統軍收復河西出行圖》、《曹議金與回鶻公主出行圖》等,為西北地區歷史研究提供了形象資料。⑦裝飾圖案。多集中在窟龕中的藻井、平、門楣 、屋頂及壁畫中器具、地毯、人物服飾上,題材種類有飛禽走獸、花草樹木、雲氣火焰及大量的幾何圖案等,豐富多采 ,不勝枚舉,且變化多端。
莫高窟的壁畫在內容上雖是表現佛教教義,但卻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所屬時代的社會風貌,如生產勞動、文化活動、風俗習慣、政治軍事及中外交往等等,從而具有更為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發現與保護 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366)始鑿至元,歷代相繼修建開鑿,明代曾一度荒廢 , 清初又為人們所注意,清中期起陸續見於學者的著述之中。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圓籙發現藏有4萬余件古代寫經、文書 、文物等的「 藏經洞」,使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在20世紀初期,莫高窟中的寫經、文書、繪(綉)的佛畫及壁畫、彩塑等大量珍貴文物,曾多次遭到英國、法國、日本、美國、俄國等國人的盜竊與掠奪,使莫高窟的文物遭到極大的破壞和損失,至今這些被盜文物仍分別藏在上述國家的博物館中。莫高窟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④ 敦煌莫高窟的意義在哪裡
敦煌莫高窟完整保存了大量北魏至宋代各時期的壁畫、雕塑、文獻,集西域佛教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之大成。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歷史研究、文獻研究、宗教研究價值。由此產生了一門專業學科——敦煌學。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部,歷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西文化匯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傳入中國內地。從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滅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歷代地方長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廟、珍藏文物。這些是研究中國中古歷史文化、中亞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貴資料。敦煌地區保存、發現的豐富歷史文獻和文物,是敦煌學研究的基礎和對象。
敦煌學一詞由史學家陳寅恪在1930年提出。當時的含義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發現的文獻資料(敦煌遺書)。經過演變發展,敦煌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有所拓展。具體包括5個分支領域:
①敦煌石窟考古
主要考訂各個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內容,為石窟藝術和其他分支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
②敦煌藝術
對敦煌彩塑、壁畫、書法、音樂、舞蹈和建築藝術進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遺書
主要整理研究藏經洞所藏各類寫本和刻印本書籍。這是敦煌學研究的最大領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等許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護
包括敦煌小區域氣候觀測,流沙治理,窟內、外溫、濕度控制,壁畫、塑像病害治理,壁畫色彩褪變化驗與研究等。
⑤敦煌學理論
主要包括敦煌學的概念、范圍、特點、規律的研究,敦煌學在人類文化和學術史上的價值,研究敦煌學的現實意義,敦煌學發展史等等。
對於敦煌學研究對象的寬度與廣度,學術界有不同意見。國際上有廣義敦煌學與狹義敦煌學之說,但不論研究范圍的寬泛或狹窄,敦煌學是一門以地名學為基礎,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這個特點是沒有疑義的。
⑤ 甘肅敦煌莫高窟代表了什麼歷史意義
甘肅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東南約20km的斷崖上,自秦至元代均有建造,有50000m2的壁畫和2000多尊彩塑版,被譽權為東方藝術寶庫。其中有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的壁畫等,題材以佛、菩薩為主,也有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畫面構圖打破了現實時空,色彩濃重、層次分明、具有現代感,線條簡潔。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主要表現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等,色彩以土紅、粉綠為主,並以彩墨烘染。
⑥ 莫高窟在歷史上的影響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回西走廊西端答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⑦ 莫高窟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本生、佛傳、福田經變、彌勒經變、寶雨經變、楞伽經變及供養人題記,可幫助了解古代經濟生活的狀況。法華經變、涅槃經變提供了古代軍隊操練、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戰圖,及兵器裝備的寶貴形象資料。
敦煌壁畫中保存有屬於體育屬性的資料,如騎射、射靶、馬技、躍馬、相撲、角力、舉重(舉象、舉鍾)、奕棋、投壺、武術、游泳、馬球、蹴踘等。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大都是佛教內容:如彩塑和壁畫的尊像,釋迦牟尼的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各類經變畫,眾多的佛教東傳故事畫,神話人物畫等,每一類都有大量、豐富、系統的材料。
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等等。
(7)莫高窟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莫高窟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也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
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其它洞窟均為僧侶修行、居住和死亡後掩埋的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
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彩塑雕像2415尊,壁畫45000平方米。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相傳,敦煌莫高窟是一位樂尊佐和尚最早修建的。敦煌自西漢起即為西域重鎮,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中國和中亞及西方諸國的商業、文化交流得以發展,佛教和佛教藝術即是循此路線,經敦煌傳入中國的。公元四世紀,中原戰火不斷,河西地區則相對安定,因此,有很多內地僧人離開中原,一路西行尋求修行之地。
公元366年,樂尊佐和尚西遊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處皆是沙石,時間已是黃昏,飲食和住宿都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太陽漸漸落下了山,虔誠的樂尊佐和尚正在地頭趕路,驀然間他抬頭一看,眼前出現了奇景,只見對面的鳴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彷彿有千萬個佛在金光中顯現。
樂尊佐和尚被這聖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這是佛祖對他的提示。於是,他停了下來,用盡個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閃現之地開鑿佛窟。這就是莫高窟的開始。
⑧ 莫高窟的歷史地位
莫高窟(nhuang
caves)俗稱千佛來洞,被源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
佛教藝術
nhuang,studies
of。
敦煌學是研究、發掘、整理和保護中國敦煌地區文物、文獻的綜合性學科。與徽州學和藏學齊名,是中國的三大區域文化之一。
中國三大顯學
中國三大顯學分別為:甲骨學、敦煌學和紅學
中國三大顯學研究成果集中推出
為揭示和介紹20世紀中國文化這一奇特景觀的更多>>
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⑨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回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答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⑩ 莫高窟的建成有什麼意義
敦煌莫高窟完整保存了大量北魏至宋代各時期的壁畫、雕塑、文獻,集西域佛教迴文化和中原儒家答文化之大成。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歷史研究、文獻研究、宗教研究價值。由此產生了一門專業學科——敦煌學。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部,歷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西文化匯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傳入中國內地。從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滅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歷代地方長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廟、珍藏文物。這些是研究中國中古歷史文化、中亞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貴資料。敦煌地區保存、發現的豐富歷史文獻和文物,是敦煌學研究的基礎和對象。
敦煌學一詞由史學家陳寅恪在1930年提出。當時的含義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發現的文獻資料(敦煌遺書)。經過演變發展,敦煌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有所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