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鎮歷史文化室

鎮歷史文化室

發布時間:2021-02-13 15:10:17

1. 青溪鎮的歷史文化

文化遺產豐富,文化遺產、文化名人燦若星辰熠熠生輝。青溪文化積淀深厚,被國家命名
為中國花環龍之鄉的花環龍和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仔獅舞均起源於青溪;青溪還有大量豐富的山歌、民謠、民間傳說等遺產;一代山歌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客家山歌傳承人余耀南、著名詞作家范源登老師等文化名人均為青溪人。清代《大清一統志》總纂丘建猷(翰林院總纂官)是坪砂人。1930~1934年中共中央在此設青溪交通站,曾先後護送劉少奇、周恩來、鄧穎超、劉伯承、董必武、李德等200多人入閩西蘇區,是當時唯一未暴露的「紅色交通站」。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提綱:
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國發[2005]18號文件和國務院國發[2005]42號文件精神,根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辦公室要求,結合本鎮實際普查情況,訂出如下普查方案。
普查的項目及主要地區
(一)民族語言(01)此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二)民間文學(02)
1、神話(021):《天燈的傳說》 被采訪人:塗增泉 青溪村
《鷂子棟的傳說》被采訪人:餘裕發 青溪村
2、傳說(022):《多寶岩》 被采訪人:江如君 文化站
3、故事(023):《潘了拳》 被采訪人:袁武秋 上坪村
4、歌謠(024):《客家山歌》 被采訪人:謝容英 青溪村
《客家山歌》 被采訪人:曾信英 虎市村
5、諺語(027): 被采訪人:謝容英 青溪村
6、謎語(028):《牙刷子》 被采訪人:余新華 文化站
7、其他(029):《順口溜等》 被采訪人:陳清賢 上坪村
(三)民間美術(03)
繪畫(031): 被采訪人:塗其次 長豐村
(四)民間音樂(04)
民歌山歌腔(041): 被采訪人:謝容英 青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五)民間舞蹈(05)
1、歲時節令習俗舞蹈(052)
(1)花環龍 被采訪人:范孫興 桃林村
(2)黑膠燈 被采訪人:江國超 鏟坑村
(3)仔獅舞 被采訪人:塗疊丁 青溪村
2、生活習俗舞蹈(051) 被采訪人:丘家烈 上坪村
(六)戲曲(06)
此大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七)曲藝(07)
此大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八)民間雜技(08)
此大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九)民間手工技藝(09)
1、燒造(093):磚瓦 被采訪人:余合發 青溪村
2、編織扎制(096):紙扎 被采訪人:江烈群 鏟坑村
花燈 被采訪人:范篆興 桃林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3、工具和機械製作(主要農業工具製作)(091):
被采訪人:塗疊丁 青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生產商貿習俗(10)
1、農業(101): 被采訪人:巫銀光 下坪村
2、林業(102): 被采訪人:丘新仔 上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3、飼養和畜牧業:養豬: 被采訪人:丘家偉 上坪村
(十一)消費習俗(11)
飲食: 被采訪人:丘家烈 上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二)人生禮俗(12)
人生禮俗: 被采訪人:丘家烈 上坪村
被采訪人:謝容英 青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三)歲時節令(13)
本鎮主要節日: 被采訪人:餘裕發 青溪村
(十四)民間信仰(14)
廟會(144): 被采訪人:袁武秋 上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五)民間知識(15)
物候氣象(152): 被采訪人:余新華 文化站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六)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16)

2. 洛埠鎮的歷史文化

關注理由:上百年的建築記載著柳州商埠歷史興衰,清朝和民國一些建築風格可以在這里找到久遠的記憶。
老房子的現狀
洛埠鎮的百年建築群只剩下兩處,一處在振鶴街,另一處在鳴鳳街。盡管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走進洛埠鎮,這些建築群並不怎麼顯眼,反而讓人感覺有一種破敗的凄涼。
振鶴街的老房子,剩下的只有七八棟,是清代典型青磚木架結構的臨街瓦房,一般前面做生意,後面或者樓上住人。不過,這些房子除了一兩間用來做社區老年活動室和租給人家做生意,其他的早已沒有人居住了。
由於缺乏人氣,這些老房子顯得破爛不堪,盡失百年建築的古香和古色。租住其中門牌36號老房子來做理發店的鎮上居民謝建成師傅告訴記者,他租住的36號房子保存還算是完整的,據說曾是一戶羅姓人家居住。這間房子相對其他老房子顯得比較小巧,門面全木質結構,中間一扇門,門頂和門底還許多的圓孔,用一根根碗口粗的木柱插入門頂圓孔與門底,這就是舊時典型的柵木門。室內的結構非常簡單,4到5米高的木板樓、9級木梯就是室內全景,樓上空空如也,唯一亮點就是樓底板上吊著的一台老電風扇,謝師傅說:「租這間房子時就有這台吊扇,據說是民國時期的產品,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它現在仍能使用。」
要說洛埠鎮老房子像點樣子的,只有鳴鳳街的兩三棟房子。其中門牌為74號的一棟建築保存十分完好,據說曾是馬平縣(清朝柳州舊稱)縣長黃智華的故居,是90多歲的梁美君阿婆一家居住。走進這棟老房子,可以完整地看到非常結實的青磚木結構。一進大門,木樓架構的設計很搶眼,正中的木牆因年代的久遠而顏色暗淡,據介紹,這樣的木牆一般擺放靈位並用來祭祀的,這種設計在當時的建築很流行,一般有點實力的家庭,建築風格基本如此。木牆右邊是一道木樓梯上二樓,樓上堆滿雜物,已經不住人;左邊是一條廊道,通幾個居室。一扇板厚15厘米、重400多斤的大門,配裝舊時常見的木栓鎖。
整個建築雖然簡單,但仍然可以想像得出當時人家的富裕生活。
老房子的故事
在這些建築群中,最有名的老房子當屬一棟泥屋,它之所以有名,並不因為它的建設構造,而是它的主人——沈鴻英。
據洛埠鎮文化站原站長謝漢江說,這棟泥屋有150年的歷史,曾是沈鴻英的出生地。泥屋構造更為簡單,為泥瓦房結構,牆體以三種沙混合充實而成,特別堅固,雖經百年風雨而不倒。泥屋是73歲的曾鳳朝阿婆一個人住。
沈鴻英何許人也?謝漢江介紹,據史料記載,沈鴻英(1871-1938)是廣西雒容人,綠林出身。辛亥革命後,柳州的同盟會成員策動起義,沈鴻英率數十人受編任管帶,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投靠陸榮廷,1920年出任粵桂邊防軍第三軍總司令。1924年任桂軍總司令,佔領桂林和柳州後自封為廣西建國軍總司令,1925年兩次進攻李宗仁部均遭失敗,後亡命香港。
沈鴻英在歷史上的評價不是很高,但他在舊桂系軍閥時期曾經統治廣西,他統率數萬桂軍馳騁於桂粵湘贛,也可算是一代梟雄。在洛埠,沈鴻英是個傳奇人物,他的名字家喻戶曉。民國時期,洛埠街中心(現洛埠********)曾是沈鴻英的「沈公館」,可惜這座建築1945年毀於日本人的大火。
在洛埠鎮,有關沈鴻英的建築比比皆是,如當年洛埠河邊大碼頭幾百米長的青石板大街,屋背嶺大涼亭等。只可惜這些建築幾乎全部毀於「文革」,只有他出生的泥屋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老房子的未來
「坦白地說,對這些百年建築群,目前還沒有什麼計劃和規劃,推倒或保留也不得而知。」談到老房子的規劃,洛埠鎮鎮長劉卿表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產權不明晰,二是,到底有沒有保留的歷史價值也還未論證。
劉卿告訴記者,這些建築群幾經變遷,房產究竟屬誰,誰也搞不清楚,何況大部分早就沒有人居住,曾有人建議推倒另建,在產權不明晰的情況下,貿然推倒會引起很多糾紛。至於有沒有保留的歷史價值,這得需要有關的歷史文物專家來鑒定。只能保持現狀。
劉卿認為,其實洛埠有很好的歷史沉積,如能加以很好地規劃建設,完全可以建成一個像「黃姚古鎮」一樣的歷史文化名勝。值得關注的是,柳東新區出台《關於加快雒容鎮洛埠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定位洛埠鎮「區域工業物流基地、沿江商務住宅配套服務區、都市農業示範區」功能,把其基礎建設納入了柳東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盤,這給洛埠鎮的發展帶來加速良機。但洛埠鎮的歷史和文化並沒有成為重要發展元素,百年建築群的去留依然沒有方向。

3. 求真如鎮歷史文化陳列室具體地址!!! 在線等

上海市真如鎮歷史文化陳列室地址:上海市普陀區桃浦東路478號

4. 巨家鎮的歷史文化

境內文物資源豐富,留下了馬成寺,強村寺、潘家寺、化閣寺、佛爺殿、常家文昌廟、閻回河商代部落遺址答、韓黨東漢墓群、赤峪東漢御史室遺址,灣李老虎溝新石器物遺址、強村新石器遺址等人文景觀。
巨家鎮完好地保留了刺綉這一西北傳統手工藝,刺綉出的圖案栩栩如生,方言中「棒」(bang)發音(pang)。語音淳厚朴實,是典型的陝西方言。巨家在巨家鎮的方言里發音(qu jia)。趕集是較為普遍的地方特色,巨家鎮每逢三、六、九的集市匯集了很多當地色彩的傳統手工藝,像紅腰帶、綉花鞋等。
巨家鎮以巨姓居多而取名巨家鎮,巨家村是組成巨家鎮的重要部分。 據當地巨姓老人說巨家鎮的巨姓一脈屬山西大槐樹樹遷徙而來。

5. 倉前鎮的歷史文化

倉前古鎮原名靈源,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官方在街北建臨安便民倉,古以南為前,遂稱內倉前容街,距今已有874年歷史,雖隸屬關系和建置幾經變遷,但倉前之名一直沿用。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2平方公里,轄10個建制村,1個社區,人口3.512萬人。境內餘杭塘河橫穿全境,東苕溪緊貼其西。西南邊緣有宋家山、萬金山丘陵,東北角寡山、吳山孤峙,與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優美景色。倉前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是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的故鄉。清水絲綿明清時期就聞名遐邇,早竹筍以肉厚質嫩味鮮馳名省內外,龍泉寺小白蠶豆因特具的美味列為貢品;鎮南面有白虎山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存,鎮中心有歷史上著名的南宋臨安倉遺址,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故居,老街上曾因清末楊乃武一案的錢愛仁堂葯店。

6. 西塘鎮的歷史文化

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
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
在唐開元年間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後弦的《唐宋元明清》也是在古鎮西塘時有感而發而寫的。
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制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西塘古鎮還有以提倡民族氣節,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為志的南社,是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浪潮洶涌澎湃的激盪下,於1909年11月在蘇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發起人是吳江著名詩人柳亞子,他在西塘發展南社社員18人,較為著名的有餘十眉、李鍾麒、郁佐梅、沈禹鍾、江雪塍等。南社是一個革命團體,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與同盟會互相呼應,成犄角之勢。一時京、滬、蘇、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報紙,都為南社社員所掌握。「欲憑文字播風雷」(柳亞子語),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聲勢。後來,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詩友,又組織了胥社,宗旨不變,人員不變,成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胥社成員的詩文絕大多數保留了下來,這些詩和他們的「宗師」柳亞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詩文一起,並且共同成為西塘的千古絕唱。
版本一: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版本二:西塘鎮域東北有一個3400畝面積的湖盪,那是嘉善縣境內最大的湖泊之一。傳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有一戶姓唐的大戶人家遷到盪邊居住,他們看到這個湖盪風景秀麗,盛產翠鳥和紅菱,這兩物為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間,就以「祥符」兩字稱呼這個湖盪。 關於廊街的由來,沒有官方的記 載,只有民間流傳的「為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
西塘有個開煙紙店的老闆,一天小店打烊時,見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讓他進屋來。叫花子執意不肯,老闆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檐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門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此後煙紙店果然生意興隆。店主為感謝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個有磚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過小街直至河埠。
送子來鳳橋的傳說
據《西塘鎮志》記載,來風橋建於明崇楨十年(公元1637),清代兩度重修。相傳當初造橋時,適有一鳥飛來,市人以為祥瑞,遂取名「送子來鳳橋」。1988年改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拱片橋。1998年重建,採用古典園林中「復廊」的形式,中有隔牆花窗,兩邊通道。據稱凡新婚情侶過此橋,男左女右,可卜貴子。又此橋赤名「滴水晴雨橋」』諧名「情侶橋」。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豈不更好? 坡。男子當然走台階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蓮小邁步,持家穩穩當當,老人們說:「新婚夫婦走一走,南則送子,北則來鳳」,要是有婚後還未得子的,不妨也來走一走。 田歌
田歌又稱吳地歌曲、子夜歌,是民間流傳下來的農村民歌,至今仍傳唱於江浙滬毗鄰地區,是太湖流域水鄉農村生活的歷史寫照。田歌是中國地方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其旋律特徵:一是自由,因為西塘地處水鄉平原,河網交錯,船行水上,對酒當歌,抒以情懷;二是清亮,優美而不失挺拔,歌詞內容多反映民間故事、農事活動,如落秧歌、放鴨歌、送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編的原創音樂劇《五姑娘》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文華獎」。
越劇
越劇是中國地方戲曲藝術之一,在西塘有著眾多的興趣愛好者,他們匯聚一起成立了西塘越劇協會,其中大多是中老年人,學越劇,唱越劇,演越劇,不僅陶冶情操,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業餘生活。每逢節日,或者廟會,或者旅遊節等喜慶日子時,他們都會用越劇來助興,不僅表演越劇名劇,而且還創作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越劇。現代著名劇作家顧錫東先生便是西塘人,他的代表作越劇《五姑娘》、《五女拜壽》、《漢宮怨》、《陸游與唐琬》深受人們喜愛。
廟會
每個地方都會有一個自己的保護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爺就是他們敬仰的守護
神。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三,也就是七老爺生日的時候,當地老百姓會有隆重地慶祝儀式,廟會把七老爺的神像抬出廟門,從晚上11時許出發,經過既定的路線走,每到一處,都會迎來很熱烈的歡迎,一路上旌旗飄飄,鑼鼓震天,鞭炮齊鳴,絲竹悠揚,浩浩盪盪,直到第2天下午,才回到廟中安歇,於是開始演戲,連演三天。廟會期間,還有跑馬戲,搖燥船,盪湖船,踏白船等民間文藝活動。
從農歷四月初二的晚上開始,陸陸續續的香客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有些是為了趕燒頭香,有些則是通宵達旦的念經、求神拜佛,祈求歲歲平安,晚上在廟內還有香客自組的社戲表演。出會定於農歷四月初三清早,出會時所抬的七老爺是他的座宮,即七老爺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綬帶、轎班都守候在暖閣,時間一到,即由4名綬帶搶出暖閣,同時有大批太保助威,出巡時按照既定的路線走,沿途設有社棚,善男信女們在七老爺休息的廠棚內迎接,社棚內還設有供桌,擺有雞、鴨、魚、時令干鮮水果等祭食,這叫迎會,另外也有各色各樣的役色,如起馬牌、開導鑼、龍虎將、紅、綠、黃、白、黑五營等,各役色分別由各業議定擔任,如龍虎將由綢布業,黑營由煤炭業擔任,一路旌旗飄揚,調龍舞獅、打蓮香等一些民間文藝匯演也會在出巡隊伍中。廟會期間,在鎮的各條街上,各種當地的文化活動也紛紛展開,打蓮香、扭秧歌、調龍舞獅、打腰鼓、盪湖船、挑花籃,人們用不同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守護神。 西塘方言,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7. 適中鎮的歷史文化

2003年來1月,適中鎮被列為第二批福建省歷史源文化名鎮;2005年11月,「盂蘭盆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12月,集鎮所在地中心村被列為第五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展示適中歷史文化名鎮風採的民俗傳統活動――盂蘭盆盛會,大約開始於1214年-1224年間,迄今歷時近800年。適中的盂蘭盆盛會十年三慶,每逢天干紀年甲、乙、丙的農歷十月,適中的陳、林、賴、謝四姓民眾聯合舉辦盛會慶典(俗稱「十月半」)。盂蘭盆盛會以適中最大的寺廟「白雲堂」為基地,從十月初一日開始,為期半個月。鄉民舉辦盂蘭盆盛會是「祈歲熟,報親恩」。2005年11月,「盂蘭盆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8. 官窯鎮的歷史文化

傳統民間文藝活動有:元宵生菜會、燈謎、講古、唱「木魚」、粵劇、曲藝、舞獅。回1990年7月,官窯圖書館答開館,2002年,發展到面積200平方米,藏書2.3萬冊,訂有各類雜志近50種、報紙15種。17個行政村均建立文化室,其中15個配備圖書閱覽室。官窯鎮業余舞蹈隊、合唱隊、曲藝隊常年活躍在鄉間。文物有古崗橋、新村橋、福星橋、鷓鴣坑橋,修廟碑、興學碑、建橋碑、清代武官劉鳳翔石刻像和一批進士舉人石刻旗桿夾,七甫陳氏宗祠、厚村劉氏大宗祠、劉鳳翔生祠、鷓鴣坑浩鍾周公祠(生祠)、鳳崗鄺氏宗祠、呂大仙廟、順天王廟、同人善堂等。

9. 洗車河鎮的歷史文化

洗車河是土家族聚居區,民宅多為吊腳木樓,依山傍水而建,臨河者倒影澄洗車內河古鎮潭如水中街市,依山者雄峙容高崖似空中樓閣。至今仍普遍使用土家族語。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其民族文化全賴口碑世代傳襲,所以這里的土家文化獨具特色。距本埠八里處即洗車大河西畔,有聞名遐邇的土家族大擺手堂——三月堂,清嘉慶《龍山縣志》記載:「土司設擺手堂謂是已故土司陰署,供以牌位,黃昏鳴缸擊鼓,男女聚集長歌,名曰擺手,有以正月為期者,有以三月六日為期者。」現存於洗車河鎮盆堤村的清代擺手堂碑,便詳細記述了當時的擺手盛況。洗車河以東的他砂、靛房、坡腳以打溜子而著稱,靛房鄉因此而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與洗車河一水相連的苗兒灘鎮,盛產土家織錦,「戶有機聲,頗具古風」,產品暢銷中外,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全國工藝美術大師」葉玉翠的家鄉便在這里。1999年,苗兒灘被省文化廳授予「湖南省群眾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從而形成了以洗車河為中心,土家風情濃郁的人文景觀。[1

閱讀全文

與鎮歷史文化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