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哈爾濱的歷史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兩萬兩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
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
金收國元年(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為陪都。元、明時,哈爾濱又成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領地和奴爾干都司的轄地。
明末清初時期,女真人曾用此城遺存的建築材料在原地修築阿勒楚喀要塞。清朝建立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屬於吉林將軍。
清末民初哈爾濱屬於吉林省濱江縣治。清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大量滿漢百姓移居哈爾濱地區。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民國十二年(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並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後來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1)阿城的歷史發展史擴展閱讀:
哈爾濱歷史悠久,不僅薈萃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哈爾濱文廟、極樂寺與西方古典式建築及造型奇特的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相映成輝。
被世人譽為"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哈爾濱自然風光旖旎,四季分明,多姿多彩,太陽島、東北虎林園、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園、松峰山、二龍山、玉泉狩獵場和亞布力都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哈爾濱還是世界冰雪文化發源地之一,亞布力高山滑雪、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松花江上冬泳、雪雕、冰雪游樂、一年一度的冰雪大世界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此外,還有馳名中外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每年一屆的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
哈爾濱位於最北端,是我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大都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
哈爾濱的集中降水期為每年7至8月,集中降雪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年平均溫度3.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13.2℃至-24.8℃,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18.1℃至22.8℃。
3-5月份為春季,易發生春旱和大風,氣溫回升快而且變化無常,升溫或降溫一次可達 10℃左右。6-8月份為夏季,炎熱濕潤多雨,7月份平均氣溫19 ~ 20℃,最高氣溫達38℃。
平均降水量佔全年的60%-70%,由於降水集中,間有暴雨,易發生洪澇災害。9-11月份為秋季,降雨明顯減少,晝夜溫差變幅較大,9月份平均氣溫為10℃。
10月份北部地區已到0℃,南部地區2-4℃。12-次年2月份為冬季,漫長而寒冷乾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氣溫-15℃ ~ -30℃,最低氣溫曾達 -52.3℃。
B. 阿城區的歷史名人
榮孟枚何延川王學堯劉桂清關宏達楊佐青舒群樊繼才穆景周
C. 哈爾濱的古代歷史
哈爾濱歷史究竟有多少年
哈爾濱——黑龍江天鵝項下的明珠,聞名的冰雪之都,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哈爾濱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但最近在哈爾濱,一個關於這座城市歷史紀年的話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李士良提出,哈爾濱城史應該以女真族在阿城建都為紀元,距現在是890年。而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李興盛則認為,哈爾濱城史應該以清政府在哈爾濱設立行政機構即設治為紀元,那麼哈爾濱的歷史應該是100年。哈爾濱到底是古老還是年輕,是890年100年?
哈爾濱890年歷史之說
近年來,哈爾濱一位70歲的學者,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長、以研究金元文化著稱的李士良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哈爾濱其實並不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著890年的悠遠歷史。
金朝1115至1234年間的都城——今阿城市白城地區
時間可以追朔到公元1115年,那時在北方的女真族已日益強大,並開始逐鹿中原。1月1日,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現今哈爾濱東南約25公里的阿城市白城地區,建國定都。史稱金代上京會寧府。他的繼承人金太宗吳乞買開始大規模興建宮殿。到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遷往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2004年北京舉行建都850周年就是以此為建都歷史的起點。
上京會寧府以今天哈爾濱地區的阿什河中、下游為統治中心,是大金帝國的第一個京師都城,大金國初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今天的哈爾濱在當時則成為金上京的京畿之地。又由於哈爾濱地近阿什河與松花江的交匯點上,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則成為金上京北部近畿的門戶。而且當時的哈爾濱是金上京地區水陸交通最為繁忙地區。
史料記載,金代之後,哈爾濱又經歷了元明清三朝,在這階段,哈爾濱城史經歷了文化衰落、停滯和再復興時期。清末,「哈爾濱」已有村屯數十個,人煙稠密,商品經濟發達。後人解說哈爾濱的名稱叫「阿勒錦」,還有人說是「天鵝」。但是不管是「阿勒錦說」、還是「天鵝說」,均源於金代的女真語,這也說明早在800多年前,哈爾濱的地名已載入史冊。
截至1985年,哈爾濱已發現金代居住址和墓葬址達百餘處,城址八處。特別是1983年以來對哈爾濱市新香坊金代墓群的發掘和近年來被譽為「塞北馬王堆」的金代齊國王墓的出土,更是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震驚和關注。
李士良認為,城市的歷史紀元,它的上限一般是應從該地最早建城鎮的年代開始算起的。城市有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一般而言,多是從城鎮形成過程中選擇最早一個或有文獻或有文物可證的最能顯示建城意義的時間,作為起算建城歷史的紀元。
以上可以說是哈爾濱有悠久而燦爛的古代文化特別是金代的歷史文化的佐證。因此,哈爾濱距今應該有890年的歷史。
哈爾濱100年歷史之說
原黑龍江省社科院歷史所國家級專家、現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李興盛認為,2005年10月31日,適值由我國中央政府在沒有外國干涉下批准設立的哈爾濱市最早最高的行政機構哈爾濱關道設治一百周年,他建議應該將該日作為哈爾濱市設治百周年慶典之日。他認為到2005年哈爾濱的城史紀元應該為100年。
他認為每一座城市,不論是否建有城垣,都應該有自己的歷史紀元,即誕生之日。當然,這種歷史紀元,有的已被後人確認而列入慶典,有的因文獻失載,記載混亂或存有爭議等原因未被後人公認而有待於將來論定確認。確定城市歷史紀元的標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建城之日為准,另一種是以設治之日為准,即以最早由中央政府自主批准設立的最高行政機構之日為該地之歷史紀元。前一種標准,對於曾經建有城垣的城市來講,自然是首選的方式,但它對於從未建有城垣的城市來講卻不適用,因此又產生了後者。不過,事物是復雜的,曾經建有城垣的城市,並不完全採用前一種標准,也有以設治為準的。可見一個城市的確定城市歷史紀元的標准雖然主要有建城與設治兩種,但相對來講,往往以設治為准。
2001年6月哈爾濱關道衙門遺存被世人發現:1905年10月5日,吉林將軍達桂與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再次會同奏請添設哈爾濱關道,並奏請以候補知府杜學瀛試署道台之職。10月31日,得到清廷批准。1906年5月11日哈爾濱關道正式啟用。杜學瀛上任後,在今道外區北十八、十九道街傅家甸四家子擇地開工建立官署。
李興盛這樣認為,1905年10月31日,是當時中國中央政府在沒有外國干涉下批准設立的哈爾濱市最早最高的行政機構哈爾濱關道設治,也就是哈爾濱市的歷史紀元。2005年該日應該作為哈爾濱百周年慶典之日。
關於哈爾濱年輕還是古老的話題,兩位學者提出各自的學說,他們也都介紹說,哈爾濱市城市歷史紀元,除了金源說、設治說外,還有1898年6月9日的興工修建或1903年7月14日的竣工之日的中東鐵路說,另有1905年12月22日哈爾濱市開埠說等不同觀點。
D. 阿城的變化作文
寶勝寺位於阿城區城南,毗鄰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完顏阿骨打陵和金上京遺址。在阿城發現了紀念僧人的金代石刻《上京寶勝寺前管內都僧錄寶嚴大師塔銘志》,該石刻詳細記錄了這位執佛政於寶勝寺的佛學大師的生平和寶勝寺的有關情況。近千年的歷史長河,早已湮滅了金代的歷史建築,現在的所有禪房,大殿都是近些年重建.金代,在今阿城縣境內的佛教十分興盛,有天台宗、雲門派、曹洞派之分。較大的廟宇有寶勝寺、光林寺、興園寺、興王寺等。天德三年(1151年)興王寺開演大華嚴經曾聚集教徒200餘人,到正隆元年(1156年)寶勝寺的教徒已達300餘人。元、明時期無考。清光緒年問到民國時期,城內廣濟門里(現東關街)設佛教會1處,有天台宗教徒147人(男52人、女95人)。每逢星期日,信徒齊集會址,講誦經典。在廣濟門外有慈恩寺1處,有雲門派住持1人、僧侶3人;護國寺1處,有曹洞派住持1人、僧侶3人。在城內工夫市有寶林寺1處,有住持1人、僧侶2人。偽康德2年(1935年)全縣佛教信徒達1681人。偽康德5年(1938年)在城內建法華寺1處,有住持1人、尼姑20人。除縣城外,在山區與鄉鎮尚有幾處佛教寺廟,其宗教活動與影響,皆與城內之寺廟略同,19^5年"九·三"後,寺廟改做它用,多數僧尼相繼還俗。阿城文物名勝(碑碣)----上京寶勝寺前管內都僧錄寶嚴大師塔銘志(黑龍江省)宣統元年(1909年)在上京會寧府遺址北城外西北半里余(俗名廟台)出土。據歷史文獻資料載:"此地原有石塔,建於金大定二十八年,繫上京寶勝寺,前管內都僧錄寶嚴大師之墓塔,塔高4丈,方六角形,共十六層,上層六角玲瓏,下層獅子蓮花,每層高約二三尺不等,中層六面刻塔銘志,每面刻字7行,每行20字,文為門人宣密大德講經沙門,舉班祗候清河鎬本,光林寺西堂老人潘明撰,但塔已崩頹,塔銘字跡模糊不全,石塊多被土人運去"。現僅存石塔中層石銘部分,高92厘米,上細下粗,底寬62厘米、上寬56厘米六角形,上下均有石刻的塔檐。該塔銘志現收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
E. 阿城鎮的歷史述要
阿城鎮因鎮政府駐地而得名。此地春秋時稱為「柯」,處齊國西部邊境版,因地近澤,故名。古權時「柯」、「阿」二字通假,故亦稱「阿」。漢設東阿縣。南北朝時東阿縣治東遷。此地仍沿稱阿城。置陽谷縣,阿城屬之。隋鎮域內疊路頭村附近原為陽谷縣城所在地。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遭黃河水患而遷離。元開「會通河」,穿鎮而過,並設阿城上、下二閘,委閘官駐鎮專司河水蓄、泄事宜。上閘位於上閘村,保存尚好。下閘已經毀壞殆盡。清朝時期,陽谷縣丞駐鎮開衙理事,稱「縣二堂」,民國初年於此設義和鄉。1929年重新區劃為陽谷縣二區,區公所駐阿城鎮。1939年9月,成立陽谷縣抗日民主政府,流動於阿城附近村莊。1947年秋,設置徐翼縣,縣政府一度駐阿城鎮海會寺內。1949年8月,徐翼縣建制撤銷,阿城鎮仍回屬陽谷縣。建國後,先後於此設陽谷縣第二區、阿城區、阿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阿城鎮。2001年3月撤鄉並鎮,原范海鎮並入阿城鎮。
F. 阿城繼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阿城繼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是1993 年3 月經哈爾濱市股份制協調領導小組哈股領辦字(1993)第4 號文件批准,由阿城繼電器廠獨家發起、定向募集內部職工股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於1998 年1 月被哈爾濱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確認為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千戶企業之一,是我國繼電保護的發祥地。產品覆蓋全國並銷往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家,曾先後為葛洲壩、劉家峽、白山等國家重點工程提供電站保護控制設備,產品多次榮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公司主要從事開發、製造、銷售電力系統保護繼電器,繼電保護裝置和系統,自動化成套設備和系統,電源及工業電器類產品。 1999 年4 月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發行字(1999)45 號文件批准,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人民幣A 股股票5500 萬股並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2007 年3 月16 日召開股東會議審議通過股權分置改革說明書,2007 年4月7 日公司大股東由阿城繼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
G. 說說阿城的來歷~
阿城的歷史沿革
(1)金代以前 考古工作者認為,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地質年代屬於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起,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和繁衍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在阿城縣小嶺鎮發現距今約1萬年,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先秦時期,阿什河流域是肅慎人(又稱息慎、稷慎)居住和活動的地帶。從西漢中期至兩晉,肅慎改稱挹婁,隸屬夫余國,阿城當在夫余國之東部地區。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夫餘人為勿吉人所逐。至北朝末期(約在六世紀中葉),勿吉人已逐漸形成了粟末、伯咄、安居骨、拂涅、號室、黑水、白山等七部。阿什河(當時稱安居骨水)流域是安居骨部勿吉人活動的中心地區。從隋初至唐高祖武德時期(6世紀80年代至7世紀20年代)勿吉、靺鞨雙號兼用。靺鞨也分七部,其名稱、方位及內容與勿吉都基本相同。阿什河下遊河灣地區是安車骨部靺鞨人主要活動地區。唐中期阿什河流域為渤海王國(698—926年)屬境。渤海王國曾在阿城設莫頡府治,領高、莫二州,莫州即附郭州,與府治(阿城)同地;高州在今賓縣一帶。今雙城、五常、延壽、尚志、扶余、榆樹一帶,亦歸莫頡府領屬。渤海王國後為契丹人所滅。從契丹族的興起到遼朝的建立,黑龍江各族大部分被遼征服,在動亂中,各族又有了分化和組合,出現了女真族——遼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元年(947年)改黑水靺鞨為女真,因避遼真宗耶律宗真之諱,女真一度改稱女直。女真人一部分屬遼籍,稱熟女真,亦稱曷蘇館女真,大體上居於混同江(即今之松花江)之南;江北未屬遼籍的稱生女真,完顏部是生女真中最強大的一部。部落長函普所率的一支生女真居住今綏濱縣蜿蜒河流域,完顏為蜿蜒之音轉,並以完顏為姓,函普後被追尊為金朝始祖。從一世始祖函普至四世獻祖綏可的大約五六十年間,蜿蜒河一帶的生女真人各部散居野處,不相聯屬,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階段,多以漁獵為生,雖已知耕種,皆屬園藝性質,大規模的田野耕作尚未出現。獻祖綏可時期完顏部的經濟生活有了飛躍的發展和進步。這時由於渤海遺民大部南遷,舊地空虛,可任其遷徙馳騁,綏可乃教人「燒炭煉鐵」。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完顏部「徙居海古水,定居安出虎水之側」。海古水即今之海溝河,安出虎水即今之阿什河。從四世獻祖綏可起,經過約一個世紀的時間,女真族完成了從原始氏族制向階級社會的轉化。遼朝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五年(1115年),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奠都會寧(在今阿城鎮南4里許)。作為階級統治的政權金朝的建立,標志著從原始氏族向階級社會轉化的成熟和完成。
(2)金、元、明、清時期金都會寧,系金朝早期(1115——1153年)都城。初為州,太宗時升府,熙宗時定上京之號,領有會寧、曲江、宜春三縣。上京會寧府先後歷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等四帝。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於燕。金朝埋藏,安出虎水流域的居民除女真人外,還有一部分從中原及遼東來此「實內地」的漢人,還有一些契丹人、渤海人,成為多民族的聚居區。居民大都被編入猛安、謀克,猛安謀克是金朝實行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基層政權形式。金朝初期是早期奴隸制政權,至世宗及章宗初年,大體上完成了全國的封建化。13世紀初,蒙古族的強大和對外戰爭,逐漸削弱了金朝勢力。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1233年),蒙古軍隊統一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金上京故地亦為蒙軍所佔,天興三年(1234年),長達119年的金朝始告滅亡。
元初,完顏故地女真人大量南遷,原金代上京會寧府一帶,各族雜居,並一改金朝盛世時的繁榮景象,地曠人稀,耕地荒蕪。金上京會寧府故地在元朝初年屬合蘭府開原路。位於開原路的東北邊緣。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元年(1312年),元朝為了加強對東北部的統治,由開原路中析置水達達路,今阿城一帶正是開原與水達達兩路交界之地(西與南屬開原中,東與北屬水達達路),歸水達達路所屬。「水達達」是指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一帶靠漁獵為生的女真諸部,亦稱為「打魚水達達」、「水達達女真」、「女真水達達」。《滿洲源流考》「水達達」作「碩達勒達」,滿語「隱避處」之義,也是指社會經濟比較後進地區的居民。開原、水達達兩路皆屬遼陽行中書省。金上京會寧府故地,元初只有一遺址,並無建置。至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初,才在這里設官司施治,置海西遼東道巡防捕盜所。據《析津志》所載,在金上京故城設上京站、海歌站,《經世大典》稱海哥站為海吳站或海胡站,站址在今縣城東北之海溝,在今阿什河附近設斡木火站(亦稱阿木火站、阿木河站),還在離海哥站70里的今之蜚克圖設鹿魯吉站,亦稱鹿魯站。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撤海西遼東道巡防捕盜所,立上京會寧府故址為鎮寧州。鎮寧州仍是通往征東元帥府——奴兒干城的重要州治。
明初,在海西東水路城起點底失卜站(今雙城縣花園村,半拉子古城)和海西西陸路城起點肇州站(今肇東之八里川)附近的拉林河、蜚克圖河、阿什河流域及今之三肇地區是海西女真部的中心。明英宗正統以後所建的兀失衛(亦稱阿失衛、阿實衛)和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所建的肥河衛(亦稱淝河衛、費克圖衛)等衛所就是明朝設在今阿城境內阿什河、蜚克圖河流域的兩個衛所。後在兀失衛中又析置岳希衛(又據《賓州府政書》丙編載:「明則稱費克圖、岳希阿二衛,至我朝興龍長白征服二衛,改岳希阿為阿什河」)。在海西東水陸城站還有兩城和三站在今阿城境內。兩城是尚京城和扎刺奴城。尚京城亦稱上京城,在今阿城白城;扎刺奴城在今阿城蜚克圖附近,三站是阿什河站、海胡站和魯路吉站。海胡站在今阿城海溝,魯路吉站在今哈爾濱東郊,皆是明朝時期通往奴兒干都司的重要城、站、衛、所。明後期,金上京會寧府故址一帶為女真棟鄂部的一支所居住,這支女真族稱翁鄂洛或翁克洛、瓮克洛。翁鄂洛是滿語河灣的意思。清初,稱金上京會寧府故址為翁鄂洛城。
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統治者遷都北京後,為抵禦外來的侵略和加強對東北地區的開發和統治,在原盛京(今沈陽)直轄地區先後設置了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統率官兵,分地管轄,統治東北各族人戶,鎮守邊陲。吉林將軍初駐寧古塔(今寧安),順治十年(年)稱吉林將軍為駐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改稱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康熙十五年(1676年)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仍稱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稱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地方將軍。雍正四年(1726年)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在金代上京會寧府故址,置阿勒楚喀協領衙門,設副都統銜協領一員,撥兵駐防。雍正七年(1729年),協領衙門移駐新城(今阿城鎮),新城仍名阿勒楚喀。
(3)阿勒楚喀城 清代之阿勒楚喀城即今之阿城鎮,始建於雍正七年(1729年)。阿勒楚喀系滿語「嘎拉哈」的「支兒」,引伸為「耳」,因阿什河水彎彎曲曲,狀似人耳,故河名以阿勒楚喀稱之,城名又以河名命之。阿勒楚喀築城之初,有南北二門,周圍745丈,城高7尺,用木板建城,城壕深8尺,廣1丈。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阿勒楚喀木城傾圮,照舊式重修。乾隆四十二年,在西崗子修建伊斯蘭教清真寺。乾隆四十八年改為土城。同治元年(1862年)在城東南角建成文廟。同治五年,馬國良(渾號馬傻子)率農民起義軍攻進阿勒楚喀城,開倉、放獄,衙署、滿官學、課稅局等處皆毀於火。同治七年,副都統海瑛加廣舊城。將舊城南、西、北三面向外展拓,街市原在衙署城外,此次展修,始將街市圈入城內。建土垣,高1丈,周18里、辟四門,東曰保安,西曰鎮靜,南曰承化,北曰平易。因阿勒楚喀城為多方要路集聚之地,同年又辟便門六(東二、西三、南一),計十門。至同治十年,阿勒楚喀城風雨摧殘,坍塌頹圮,則由本城大小商鋪集資重修。光緒二十年,又將城垣維修,同年法國傳教士還在北門里建天主堂一處。光緒二十五年,英國傳教士在西崗子設福音堂一處。光緒二十六年七月,阿勒楚喀城為入侵俄軍所佔(俗稱「跑毛子」),城池重遭嚴重破壞。光緒二十八年副都統達桂主持重修,閉東西便門各一,共留八門。南北大街長4.5里(即今之延川大街),東西大街長2里(即今之解放大街),城高8尺,壕深6尺,城與壕相連。在城內十字街北和老西門外各修地橋一座,深六七尺,四街分築水溝,皆流入阿勒楚喀河。保安門外有石橋1座,橋南有暖泉三四眼,冬不結冰。承化門外有石橋1座,迤東里許,又有石橋1座。平易門外亦有1座大橋,這些橋下均有小溪流入阿勒楚喀河。在阿勒楚喀城內,先後修有牌樓3座,皆阿勒楚喀、拉林、雙城堡3城官紳所立。
副都統衙署在阿勒楚喀城東部,設有大堂、二堂、串堂、印庫、銀庫、左右兩司以及印務處、銀庫辦事房、更房等共40餘間。副都統住房在衙署東,隔道,共計官房35間。滿義學在衙署西,稅課司與汲涌房均在十字街西。監獄在衙署右邊,前有照壁1座。公倉與義倉在城北門里,計有倉廒40餘間。城外東南有演武廳3間,前有抱廈1間,右邊設有馬趟,以備副都統春秋二季閱看八旗官兵等教演騎射。八旗官房在南門外東部,順城牆按次向東排設,城內還有查街辦事房3間。
宣統元年(1909年)阿城設縣,阿勒楚喀城為縣衙駐地,縣名乃阿勒楚喀城名之簡化。
H. 阿城的資料
阿城,位於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東南23公里處的阿什河畔。基本地貌為「五山二水三分田」,東部山區峰巒迭翠,西部平原坦盪如砥。是黑龍江省城市化水準最高的縣級市。先後被授予全國衛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縣級歷史文化名城、省文明城市建設先進市標兵、省級綠化先進市、全省十佳城市等榮譽稱號。
阿城,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名城。公元1115年,女真人傑出首領完顏阿骨打在這里建立了聲威顯赫的大金帝國。這里曾產生過眾多傑出的歷史人物,發生過許多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遺存著歷久彌珍的文物。
阿城,風光秀麗的龍江旅遊明珠城。處在環哈爾濱最佳旅遊領半徑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頗多。這里有位於南效2公里處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東北最早的道教聖地松峰山;黑龍江最大的水庫——西泉眼水庫及金泉國實級森林公園;亞洲最大的封閉式獵場——玉泉狩獵場、金源文化旅遊區、西泉眼水庫、玉泉威虎山森林公園、松峰山等旅遊景點。
阿城,風光秀麗的龍江旅遊明珠城。處在環哈爾濱最佳旅遊領半徑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頗多。這里有位於南效2公里處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東北最早的道教聖地松峰山;黑龍江最大的水庫——西泉眼水庫及金泉國實級森林公園;亞洲最大的封閉式獵場——玉泉狩獵場、金源文化旅遊區、紅星仙湖、金泉湖、蓮花池、萬興水庫風景區、松花江濕地保護區、滿族風情村、玉泉威虎山森林公園、金太祖陵園、金代歷史博物館和會寧公園等旅遊景點。
阿城市旅遊局邀請哈爾濱各大旅行社代表到阿城觀光,並向他們推薦了幾條新的旅遊線路。
阿城主推兩日游和一日游線路,從金上京博物館起步,經紅星水庫,攀登松峰山,漂流阿什河。阿什河漂流段是今年新開發的,在阿什河上游,全長十公里,落差近二十米,水流湍急。
I. 阿城曾出現哪些歷史人物
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在這里建立政權,國號為『金』。
J. 阿城 棋王 故事梗概
《棋王》故事梗概:
棋王講的主要是知青下鄉時的艱苦生存狀態。主人公是王一生、還有一個「我」,腳卵也算是主角之一。最主要的就是在講述兩樣事,一是吃,另一個是下棋。
主人公王一生自小家貧,生活的很艱苦,所以他十分注重吃。但是他也痴迷於象棋,王一生真性情,不趨炎附勢,他堅決的拒絕了腳卵用烏木棋換取參賽的資格,並且還師從於一個撿破爛的老頭。在棋藝上融入了道家的文化,也就是棋道。
最後和九大高手的九局連環車輪大戰,以勝出告終。
(10)阿城的歷史發展史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棋王》的敘述中,平實里的玄奧頗為得體,大有道家之遺風。阿城覺得,在一個幾乎無路可走的時代,人倘還能因技藝而進入審美的愉悅和精神的愉悅層面,則精神庶幾不得荒蕪,自由救贖的地方。這是道家與禪林中的古風,悠然與亂世之中。
講究造勢,講究弱而化之、無為而無不為,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學的精義。眾口相傳,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不無道理。棋道如此,王一生形象的岸然道風就不缺少根據了。王一生被號為「棋獃子」,成天心游神馳於棋盤上的咫尺方寸之間,不諳世事,不近流俗。
無論是浩劫中派仗沖突的烽火、大串聯的狂熱,還是上山下鄉前的離情別意、蹉跎歲月里的內傷外侮,都似乎未曾攪動他內心的平靜。
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漢界」的廝殺里。這樣,他心裡舒服」,可以忘掉世間那惱人的權利和路線的紛爭,忘掉這種紛爭造成的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圍擾。
他心如止水,萬物自鑒,空心寥廓,復返寧謐。在那個「一句頂一萬句」的迷狂時代里,這種不迎不持、無動於衷的獃痴,這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消極,這種在「大而無當」中遨遊的超脫,正是對動亂現實的一種清醒認識和明智,不願隨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種變相抗爭。
道家哲學講究從反面著手達到正面價值的肯定,所謂「將欲哀之,心故張之;將欲弱之,心故強之」就是這個意思。
如此看來,阿城的本意是要寫王一生的大智,寫他在同輩青年中過人的聰慧,卻故意先突出他的痴呆和頑愚,這不能說不是深得道家哲學強調對立面的轉化和超越的妙諦。王一生的「呆」,令人想起玄風道趣甚濃的文人騷客,如阮籍、稽康的頹,米芾的癲,倪瓚的愚,黃公望的痴,李白的狂。
他們都不隨流,不合污,矢志彌堅,操守如一,有那麼一般超然於世、物殘雙泯的痴迷。他們都不把藝術(象棋也是一種藝術)當成謀取外在功利的手段,而看成是解憂散懷、寄情養性的閑適和雅興。
所謂「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生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故呆而遷且痴者,其性情於藝最近,利名心急者,其藝必不工,雖工必不能雅也」。香港新亞研究所的徐復觀教授認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主體是道學,歷史上的大畫家、大畫論家、大詩人所述達到和把握的境界常常都是莊子、玄學的境界。
棋王——王一生也不期而然地通向了莊子「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在忘我的寧靜中進入自然的內部機樞並與之化而為一的境界,卻是事實。
王一生的棋道之所以能「先聲有勢,後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就在於他是把「命放在裡面搏」,虛懷而物歸,心靜而入神。棋賽的具體過程,阿城往往一筆帶過;而刻畫王一生下棋的精神面貌,卻至為周詳。
「我」送水給王一生喝一節中關於他入神狀態的精采描寫,就頗得莊子「庖丁解牛」、「輪扁斲輪」的神韻。
參考資料:網路-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