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表的發展史
最早的電能表(也稱電表)是1881年根據電解原理製成的,盡管這種電能表每隻重達幾十公斤,十分笨重,又無精度的保證,但是,當時仍然被作為科技界的一項重大發明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贊揚,並很快地在工程上採用了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1888年,交流電的發現和應用,又向電能表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科學家的努力,感應式電能表誕生了。由於感應式電能表具有結構簡單、操作安全、價廉、耐用、又便於維修和批量生產等一系列優點,所以發展很快。
我國交流感應式電能表是在20世紀50年代從仿製外國電能表開始生產,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的電能表的製造已具備相當的水平和規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交流感應式電能表過負荷能力、使用壽命的要求。我國在80-90年代開始了對長壽命電能表、機電一體化電能表(半電子式電能表)、全電子式電能表、多功能全電子式電能表、預付費電能表、復費率電能表、最大需量表、損耗電能表等的研製生產,2000年以後這些半智能式電能表被廣泛應用於家庭用電、商業用電等方面。
2009年,英國政府首次將研究生產的第一批具有網路通信功能的電表應用到家庭用電上後,中國國家電網隨即在國內提出「智能電表」的概念:國家電網公司下屬26個網省公司,在2009年下半年的時候,集中制定了統一的技術標准,這時正好處在國家電網公司要建成智能電網的大環境下,因此把今後所要采購的電能表統一稱為智能電表,當時最主要的還是要解決階梯電價和遠程抄表的問題,當然還有一些功能要等到以後拓展。其實,智能電表所具備的功能在原來的半智能化式電能表上已經有所體現,無非是國家電網再給電表配上網路通信與光電通信的功能,以行業標準的形式發。
B. 瑞士手錶的發展史
瑞士鍾表業在16世紀中葉出現在日內瓦,1541年,由簡·開爾文倡導的改革及對珠寶配戴的禁止,迫使金匠其它珠寶匠們轉向了新的獨立的手藝:製表業。在世紀末,日內瓦手錶已經因高質量而享有聲譽,鍾表匠們於1601年創建了日內瓦鍾表匠協會,是當時全世界范圍內成立的第一個這樣的協會。
一個世紀後,因為日內瓦已經雲集了鍾表匠,許多鍾表匠決定離開城市到可以容身的侏羅山。
在侏羅山的製表業對名為丹尼爾·簡理查德(1665-1741)的年青金匠心存感激之情,是他第一次在製表業中引入了勞力分工。1790年日內瓦已經出中了6萬多隻手錶。
這幾個世紀充滿著發明和新發展。1770年,亞伯拉罕–路易斯·伯瑞雷發明了「永久性」手錶(法語「Montre à secousses」),現代自動上發條手錶的先驅。1842年,安德列·菲利浦,著名的Patek Philippe的創始人之一發明了擺錘上條手錶,與此同時開始了復雜手錶的生產,並引進了諸如萬年歷、倒轉針及記時器等特殊功能。
大量的手錶生產開始於進入20世紀的時期,感謝研究人員及享有聲譽的鍾表匠(諸如佛里德里克·英古德和喬治·萊考特)介紹的新技術。生產力的提高,零件的可互換性及標准化積極地將瑞士鍾表業引向世界的頂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正是很快變得非常受歡迎的手錶的傳入時候。手錶傳統的圓形在1960年得到了普遍的接受。1926年第一隻自動上條手錶在格倫興誕生,第一隻電子手錶於1952年末問世。
1967年在納沙泰爾的中央電子鍾表(CEH)開發了世界第一隻石英手錶——著名的Beta21。從此,接下來的主要的技術開發進展順利:LED和LCD顯示、Swatch沒有電池的石英手錶等等。
至今已有4個多世紀過去了,傳統、技能、高技術和永遠的創新已使瑞士鍾表業保持它在世界鍾表市場的領先地位。因為或是感謝瑞士所經歷的不同的危機,瑞士鍾表業已處於一個可以回答它所面臨的許多技術、經濟和結構的挑戰的地位。它的非凡物力論和創造力已使它成為技術發展水平的行業,它所擁有的許多發明或世界記錄是如此之多:第一隻手錶、第一隻石英手錶、第一隻防水手錶、世界上最薄的手錶、世界上最小的或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手錶等等。
C. 鍾表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我國近代機械制鍾工業始於1915年。民族實業家李東山出資在煙台開辦了中國時鍾製造業的第專一家鍾屬廠——煙台寶時造鍾廠。並在1918年自製成功第一批座掛鍾投放市場。
1955年由天津、上海試制出第一批國產手錶。經過50多年來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改進,我國手錶行業已形成具有相當生產能力和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手錶產量居世界第四位。
D. 鍾表的歷史
鍾表歷史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專長度會隨時間改屬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他們亦會用燒香計時。將香橫放,上面放上連有鋼珠的繩子,有報時功能。
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或稱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15分鍾。
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威廉·克萊門特(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1797年,美國人伊萊·特里(Eli Terry)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E. 手錶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目前比較好的都有哪些名牌
目前手錶的話··看你要什麼價位···一般天梭賣的比較好··機械的
F. 鍾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有關鍾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我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G. 鍾表發展歷史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
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7)表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
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
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表
H. 勞力士表的發展史
1908年7月2日上午8時,勞力士(Rolex)商標正式注冊。第一批勞力士表因它高超的技術回質量而立即受到重視。答一隻小型勞力士表於1914年得到矯天文台(Kew Observatory)的A級證書,這是英國這一知名天文台從未頒發過的最高評價。它的精確度得到了承認,這是世界性的大事,使手錶在歐洲和美國頓時身價倍增。從此,勞力士的質量即代表了精確。
第一次大戰後勞力士遷回日內瓦,在創始人的推動下,勞力士公司不斷創新、創造,完善自己。它的研究方向有兩個:防水與自動。1926年,第一隻防水、防塵表終於問世,這就是著名的「蚝」(Oyster)式表。1929年的經濟危機打擊了瑞士,但勞力士卻沒受影響。它在這一時期發明了一種自動上煉的機制,造出了後來風靡一時的「恆動」(Perpetual)型表。這種自動表擁有一種擺陀,之前在手錶上從未用過,它給鍾表業帶來了一場革命,它是所有自動表的先驅。1945年,勞力士又出產了帶有日期的表,及能用26種語言表明日期和星期的表。
I. 鍾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鍾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計時器。鍾表的製造,在我國可版以追溯至漢代。
漢代科權學家張衡結合觀測天文的實踐發明了天文鍾,可以說這是現在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鍾了。唐代,我國的製表技術有了巨大的發展。
古籍《新唐書·天文志》中就記載了一行等人製造「水運渾天儀」的故事,這個水運渾天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個能自動報時的儀器。儀器兩旁各站有一個木頭做的小人,每過一刻鍾,小人就敲一下儀器。這種能夠自動報時的儀器比歐洲機械鍾的發明至少要早600多年。
隨著鍾表製造業的發展,我國的鍾表製造技術也更加完備,出現了專門製造鍾表的店鋪,已經能夠製造出各種報時鍾、擺鍾等。表上的指針也從原來的一針、兩針,發展到3針、4針,可以計日、時、分、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