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的定義

歷史文化的定義

發布時間:2021-02-13 13:26:01

A. 文化的定義有哪幾種誰提出的

博弈聖經著作人撰稿的《科學家瀕臨死亡前的四個反應》一文,他為中共黨媒、黨政高官、理論編輯,在引入文化私湍結構時,提供了意識形態的標准預想。


《博弈聖經》意識形態的定義;意識形態,就是一段無聲流動的電影畫面。


《博弈聖經》文化的定義;「我們把脫離大腦的感覺、思維、意識、觀念,向主觀、理性、真理、一級一級的私湍增量,稱為文化。」


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這是文化進程。
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證據,這是文明進程。
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證據、科學,這是科學進程。

《博弈聖經》以人為本作為文化的開端,按照文化的次序和文化的進程來理解文化,視其為一個開放、動態的進程,正如《博弈聖經》中所說:「其實人類的文化進程無窮無盡,無終無果。」(以上內容摘自博弈聖經著作人為中國最高檢察院正義網撰稿的社論.評論)


文化在實踐的過程中,只有一次次達成,文化沒有成功,只有前行。


文化誕生於謊言,文化又是虛無主義,只有文化才有萬能的理性產生當代文明。


中國的神傳文化「禪」是第三空間里飄盪的一個「神化邁邁」。邁邁一詞是由英國道金斯發明的,博弈聖經著作人把它引入了博弈實體經濟學,並用它解釋中國的神傳文化。

坐禪就是「靜思」,人的文化表現就是先用靜思創建第三空間,受孕文化開端、再到文化一級一級的私湍增量(從抽象到形象)的進程。

(1)、感覺等待一個「點」或者是等待一段蠕動的炫(感覺類似於一段很細的橡皮筋)。

(2)、思維的兩個或三個炫為「邁邁」(思維的炫猶如在虛幻的夢境中游動、變換、飄盪)。

(3)、意識在當下與其互動、又像是與生命精神動態的三維互動,它就是「神化邁邁」,它創造了意識。(意識以自然萬物的某些形態為背景,創造了天文數量級的、三維的、動態的圖像。)意識逐漸的形成意識流。(意識形態,就是一段無聲流動的電影畫面。)

(4)、觀念漸漸進入文化的中心固定下來,(觀念就像是一張相片)。


博弈聖經著作人在《國正論》一文中寫道;禪是第三空間里飄盪的一個「神化邁邁」。一個人給別人一個會心的微笑、傳遞一個友好幽默的表情、就是傳遞一個「神化邁邁」的文化信息,也是傳遞一個「文化私湍」,當兩個人見面點頭微笑時,禪的「神化邁邁」便在兩個心靈之間傳遞。

B.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定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文化的研究
觀念形態: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法律政治等意識形態的東西
精神產品:文學藝術和一切知識成果,代表性的場所為博物館與圖書館
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風俗、生老病死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關於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為「文化的研究
著重於第三方面內涵的為「文化研究

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2.文化的演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C.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中國大網路全書——社會學》

D. 歷史文化資源的概念是什麼

概念
可供現在和今後人們開發利用的人類歷史遺存

E. 關於文化的定義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中國大網路全書——社會學》

F. 什麼是歷史文化遺產

首先提醒一下,「歷史文化遺產」提法不周全,所以請允許我按照國際慣例為您解釋一下所謂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定義與標准

一、什麼是世界文化遺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現代化進程迅猛如潮.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為了使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於1972年倡導並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公約主要考慮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遺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要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考慮到鑒於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締約國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產中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後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種類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稱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聯合國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義務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自然景觀,提供下列保護:(一)不分國籍,都受到聯合國成員集體保護.戰爭情況下不得列入攻擊范圍。(二)提供本國所不具備的專家、技術、儀器等幫助。(三)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

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准與要求

(一)文化遺產的定義《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對文化遺產的定義有文物、建築群、遺址三條,其中"遺址"的定義是: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與人類結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的地區。

(二)文化遺產的評審標准

1、申報項目自身價值 (1)代表一種獨特的成就,一種創造性天才的傑作。(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萊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中,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3)能為一種已經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4)可作為一種類型建築群或景觀的傑作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的作品。(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是處在不可挽回的變化之下.容易損毀的地址。(6)與現行傳統思想、信仰或文化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關聯,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實物。

2、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保護該遺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該遺產項目環境的協調及對不協調狀況的克服程度。

四、申報渠道和程序向國際社會申報世界遺產是國家行為。

總協調機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推舉出的世界遺產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設的世界遺產中心兼任其秘書處,處理日常事務。世界遺產委員會是政府問機構。為確保世界遺產工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其相關事項要建立在獨立的國際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保護世界自然資源聯盟"和"國際文物修復研究中心"研討、論證的基礎上議決。其中,審定新的世界遺產,主要要經前兩個非政府間機構進行專業考察和綜合論證。文化遺產的考察論證一般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進行。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業務主管部門是國家文物局。報送世界遺產申報項目,要報請國務院批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運作方針規定,締約各國應將本國今後5-10年擬申報世界遺產的單位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通報世界遺產中心備案。然後,每年(殷墟為2002年)的元月底,按照統一規定的嚴格格式和內容將本國自認為條件已經完全成熟的預備項目正式申報文本(包括文字、圖紙、幻燈、照片、錄像或光碟等)送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遺產中心將把有關材料轉達國際專業咨詢機構,在當年夏秋之際,由相關的專業咨詢機構進行考察和論證,並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評估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每年(殷墟為2003年)的4月份召開一次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新的(上一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提出建議16月份,世界遺產委員會全會投票表決,選出新一輪世界遺產。程序規定,一旦申報失敗,在近年內不得再次申報,如再次申報.極其困難。

五、目前中國世界遺產工作現狀

現在,世界上有162個國家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690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於1985年成為該公約締約國,雖起步較晚,但卻後來居上。自1987年我國擁有第一批世界遺產以來,至今已有27個世界遺產項目,遺產數目排在義大利、西班牙之後,位居世界第三。中國27處世界遺產中,有20處文化遺產3處自然遺產,4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G.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 wén huà ]

基本解釋

1.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2.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引證解釋:

1.文治教化。

漢 劉向 《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2.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書本知識。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二章:「因為現代的人所過的不只是一個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等。

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論》三:「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4.考古學用語。

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拓展資料

1,老師我們文化的指導者,就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才使的我們的祖國燦爛輝煌。

2,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

3,利益是執行的源動力,企業文化是執行的持續動力。

4,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

5,經營的九十八是人心,品牌的九十八是文化,矛盾的九十八來自誤會,資源的九十八靠整合。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的定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