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指變落後的農業國家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家。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1、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已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目的,它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內部積累,同時也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來實現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工業化是必須要走的一條道路,促進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等快速的發展,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2、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建國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直在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建國頭三年,就迅速恢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從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建設計劃,並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把工作重點堅決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有了極大的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在眼前。社會主義國家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勢,建立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⑵ 概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
1、科學技術迅速應用於生產、推動了工業的迅內速發展容。
2、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
3、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美德兩國取代英法登上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新崛起的列強與老牌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和財富資源勞動力競爭加劇,導致激烈的爭奪和戰爭。
4、壟斷資本對外擴張,世界被瓜分完畢,帝國主義志民體系在全球建立。總之,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這是人類歷史上社會轉型的巨變,它促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最終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簡介: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徵為自動化。
⑶ 如何理解工業化時代來臨的歷史意義
趨勢:
第一、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呈出知識爆炸的現象.
第二、科學技術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縮短.
第三、各學科.各技術領域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
第四、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
第五、研究與開發的國際化趨勢明顯加快.
第六、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意義:
一、新科技革命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科學技術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
二、新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的影響.
三、新科學技術革命引起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變化.
四、新科技革命還引起壟斷資本主義乃至整個世界格局的變化.
五、科技革命必將推動未來社會政治的現代化.
六、科技革命必將推動未來社會人的現代化.
⑷ 請問哪位高人知道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歷史意義先謝過了
型工業化道路:1、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有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它是在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作出准確定位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4、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增長方式,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5、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確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1、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所取的偉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密不可分的。2、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3、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推進。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長期、復雜的重大歷史任務,要動員全黨 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業、關愛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行動。統籌區域發展:1、區域經濟是指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經濟活動統籌區域發展,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是我國將軍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都有很大發展,但地區發展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不僅關繫到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繫到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2、黨中央提出了通過幾十年的乃至整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建設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區的戰略目標。這對於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增進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全,改革生態環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⑸ 兩次工業革命對人類歷史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意義: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後半期,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⑹ 工業化的意義
所謂工業化抄,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