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西湖文化~
西湖留別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弦。
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
綠藤陰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
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別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寄題餘杭郡樓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歷二十政,宦遊三十秋。
江山與風月,最憶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頭。
綠觴春送客,紅燭夜回舟。
不敢言遺愛,空知念舊游。
憑君吟此句,題向望濤樓。
和西川李尚書漢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劉禹錫
木落漢川夜,西湖懸玉鉤。旌旗環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極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瑤琴久已絕,松韻自悲秋。
潁州從事西湖亭宴餞
【唐】許渾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離歌酒一杯。
城帶夕陽聞鼓角,寺臨秋水見樓台。
蘭堂客散蟬猶噪,桂楫人稀鳥自來。
獨想征車過鞏洛,此中霜菊繞潭開。
題磻溪垂釣圖
【唐】羅隱
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
重別西湖
【唐】李紳
浦邊梅葉看凋落,波上雙禽去寂寥。
吹管曲傳花易失,織文機學羽難飄。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勵秋深拂翠翹。
繁艷彩毛無處所,盡成愁嘆別溪橋。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曉出凈慈寺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Ⅱ 杭州西湖的歷史
歷史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淹廢。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
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
長慶二年(822)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一帶修築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尺。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於下湖,白居易這一築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一次修築湖堤,對西湖的發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後,西湖的性質已經改變,它已經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後,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後,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濟,不僅疏浚了全湖,並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宋仁守時代(1023——1063)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
後者在六井之外,添設了一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後人所稱的沈公井。蘇軾於熙寧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蘇軾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
簡介
西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於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6年)。
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更說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中國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數十個之多,通常認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西湖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並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鍾」改為「南屏曉鍾」。
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御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麴院風荷」、「南屏晚鍾」、「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片語,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等。新十景的特點在於其地理范圍大於舊十景,其中大多數位於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
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徵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
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2、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
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3、民間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另外,杭州還流傳岳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台》、《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御茶》等傳說。
Ⅲ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的人文歷史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西湖葑灘嚴重。440餘畝湖面被占為田盪(合約.29平方千米)3120餘畝湖面淤塞成淺沙灘(合約2.08平方千米)。
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軍政府政事部主持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辟新市場,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內雜蒔花木,稱湖濱公園。
民國十七年(1928年),浙江省政府在第三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銅像;次年,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於第二碼頭建「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
民國十九年(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第六公園。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杭州市政府開始在第五公園碼頭,籌建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2002年開始,杭州實行環湖公園景點免費開放。
(3)西湖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杭州西湖主要景點:
1,斷橋
西湖斷橋位於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建成,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斷橋之名得於唐朝。
2,雷峰塔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於977年,是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謚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所以命名為「皇妃塔」。後來,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
Ⅳ 杭州西湖的歷史、形成
1.歷史早期的杭州還是海潮出沒的沙洲
遠古時期,今杭州西湖以東地區,是一片潮汐出沒、土地斥鹵的茫茫海灘,在西湖西北廣闊的沖積平原上,則是原始居民棲息繁衍的地方。1935年,在杭州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的良渚,發現有約當公元前三千三百年到前二千二百五十年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從中發掘出斧、■、刀、戈、鐮、鏟、鏃等石器工具,以及壺、豆、盤、簋等造形規整、質地勻凈光澤的黑色陶器,考古學上稱它為「良渚文化」。以後,在良渚以西半山附近的水田畈遺址中,發現了碳化的稻穀凝塊,在比良渚更接近市區的老和山麓,解放前後又發現堆積有紅燒土、灰燼、獸骨燼和陶器殘片的五座灶基,以及大量石器、玉器①。以上的考古發現,反映了在距今五千年前後,杭州的原始居民在老和山麓及其迤西一帶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情況。
先秦時期,今杭州市區仍是海潮出沒的沙洲,當時屬於吳、越的領地。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滅越後,又成了楚國的屬地。
2.秦代的錢唐縣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吳、越舊地設置了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漢會稽郡統轄二十六縣,其中之一的錢唐縣是杭州歷史上最早的建置。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南巡會稽時,「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②。浙江即錢塘江,由於當時西湖仍與江、海相通,和煙波浩淼的錢塘江連成一片,波濤洶涌,只好再溯江西行一百二十里到今富陽境內江面較狹處過渡去紹興。相傳在今寶石山下,還有「秦始皇纜船石」的遺跡,元人陶宗儀記載此事雲:「父老相傳雲,此石乃秦始皇系纜石。蓋是時皆浙江耳,初無西湖之名,始皇將登會稽,為風浪所阻,故泊舟此處」③。又據傳說,今將台山為當年秦始皇因渡江而登山瞭望的地方,故名「秦望山」。以上說明秦時錢唐縣附近的浙江水面頗為遼闊。
關於錢唐縣的地理位置,最早見於記載的為南朝劉宋元嘉年間(424—453年)曾任錢唐縣令的劉道真所著《錢唐記》:「昔一境逼近江流,縣在靈隱山下,至今基址猶在」①。其後,北魏酈道元為《水經》作注亦雲:「浙江又東逕靈隱山。……山下有錢唐故縣,浙江逕其南」②。他們所說的位於靈隱山下的錢唐廢址或錢唐故縣,當指六百多年前秦代初建縣的遺址。今西湖群山中並無名靈隱山者,但北高峰東南的靈隱寺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在劉道真撰寫的《錢唐記》之前,根據以山名寺的慣例,可以推斷其時靈隱山可能即今靈隱寺所在。又秦時武林灣(西湖的前身)深入今西湖以西,近北高峰東麓,這與縣治「在靈隱山下」,縣境「逼近江流」也是符合的。
西漢時,錢唐縣一度成為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所。漢武帝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年),更上升為會稽郡治。王莽時(9—23年),更名泉亭縣③。東漢光武時,又恢復錢唐故名④。據《漢書·地理志》,會稽郡錢唐縣下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武林山指西湖群山,其時發源於西湖群山的諸水(武林水),入海而不入湖,可見西漢時期武林灣仍與海相通,杭州地區尚未成陸。
3.西湖的形成與杭州市區的成陸
劉道真《錢唐記》雲:「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郡議曹華信家議立此塘,以防海水」⑤。華信為東漢時會稽郡的地方官,劉道真追述他所創建的海塘「在縣東一里許」,說明了當時錢塘縣治已從靈隱山下向東遷徙到距江邊或海邊約一里處。《錢唐記》又雲:「明聖湖在縣南二百步,縣西有石姥山」⑥。按明聖湖即西湖,石姥山即寶石山,說明東漢時錢唐縣治乃遷於西湖北面寶石山的東麓今武林門內。華信在縣東一里許所修建的海塘,約當今杭州市區中河一線。
自華信修築錢塘後,原武林灣終於與海隔絕,西湖由此形成。杭州城區的成陸亦自此始。以後,隨著錢塘江口泥沙的淤積而不斷向東擴展。
4.六朝後期錢唐縣上升為郡
六朝時期,錢唐縣因有山川湖澤之利,北人南遷有不少在此定居。南朝蕭齊永明四年(486年),桐廬縣唐寓之領導的起義軍攻佔錢唐縣時,由「抑(柳)浦登岸,焚郭邑」①。柳浦位於鳳凰山下的錢塘江岸,為南北往來的重要渡口。說明錢唐縣城以南新淤漲的大片地區已得到開發。唐寓之在錢唐縣建都稱帝,「以新城戍為天子宮,縣廨為太子宮」②。當時錢唐縣已建有城郭,約當今杭州市區西北部中山北路與環城西路之間,范圍雖較狹小,但已粗具規模。其後,梁太清三年(549年),即改錢唐縣為臨江郡,陳時改置錢唐郡,從此上升為郡一級的治所③。
二、隋、唐時的杭州
1.隋代的杭州城與餘杭郡
隋初廢郡存州縣,開皇九年(589年)平陳,錢唐郡改州時,移置餘杭縣,因名杭州,杭州之名始見於此④,錢唐縣成為杭州的屬縣。次年(590年),又移居錢唐城。十一年(591年),隋文帝派楊素平定杭州楊寶英的叛亂後,「移州於柳浦西,依山築城」⑤,即由鳳凰山東麓逶迤而北。其范圍大約東至鹽橋河以西(今中山中路),西瀕西湖東岸(今湖濱路、南山路),北及錢唐門(今六公園附近)。城垣南北狹長,「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⑥,當時鑒於吳山逼臨江
滸,而隔其山於城外①,因而東牆在吳山地段呈向內凹進的弧形。
楊素築州城於柳浦後,錢唐從此成為地當交通要沖的大縣,並上升為州的治所,這也是杭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州城。
隋煬帝即位後,復改州為郡。大業三年(607年),改杭州為餘杭郡,錢唐又成了餘杭郡的屬縣。隋煬帝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杭州成為江南運河的終點,東南交通的樞紐,其地位起了顯著的變化。所謂「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②,為日後杭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2.唐代杭州六井的開鑿與西湖的整治
唐太宋貞觀初(627年),杭州屬江南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改為江南東道。肅宗時(756—762年),在杭州設置了江東防禦使。唐末昭宗時(888—904年),又升杭州為大都督府。
唐時的杭州,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而開始繁榮。唐政府對杭州地區的水利建設極為重視。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在海鹽重築海塘六十二公里,以抗禦海潮對杭城的沖擊。代宗年間(762—779年),杭州刺史李泌為解決杭州因成陸未久,地近江海「水泉咸苦」,不宜飲用的困難,在城內開鑿六井:相國井(今解放路井亭橋西,因李泌後升任宰相,後人稱它為相國井)、西井(今延安路南口)、金牛井(在西井西北)、方井(俗稱四眼井,在金牛井西北)、白龜井(在今龍翔橋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在今小車橋附近)③。這六處水井,都不是穿地而成,而是用「開陰竇」的方法,即在涌金門至錢唐門之間,沿湖分置水閘,掘地為溝,用竹管引湖水入井。所謂「井」,也就是容積較大的地下蓄水池。因為井水引自西湖,西湖的水源出自山泉,水質很好,從而保證了城市居民的飲水需要,從此,「民足於水,井邑日富」①。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對李泌所修六井作了疏浚,並在錢塘門外石函橋附近(今少年宮一帶),修築了一條湖堤,以增加西湖蓄水,進一步保證了六井的水源。
六井的修建和西湖的整治,為城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杭州經濟日漸繁榮,人口也迅速增加。據《乾道臨安志》記載:「自陳置錢唐郡,隋廢郡為杭州,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唐貞觀中,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九;開元中,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在一百多年間,戶口增加了近五倍。當時城北武林門一帶,由於大運河的通航,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城東南的江干一帶,成為海外貿易的碼頭,江中海舶雲集,市區內商鋪眾多,所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①,儼然成為東南一大都市。到憲宗時期(806—820年),杭州已是「戶十萬,稅錢五十萬緡②,佔全國財政收入一千二百萬緡的二十四分之一。
Ⅳ 西湖的文化是什麼,非常急!
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回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答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
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蘇白兩堤,桃柳夾岸。兩邊是水波瀲灧,遊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濛,青黛含翠。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
西湖歷史悠久,更有美好傳奇愛情故事流傳芳世,是現代人對見證愛情的絕佳去處。
Ⅵ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文化
惠州西湖在東漢時期是荒野之地,東晉在湖邊建有龍興寺,唐朝改名為開元寺,唐中宗年間專,位於西山上的泗洲塔屬建成。北宋張昭遠居於惠州的舍人巷時,將湖命名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之句則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陳稱對西湖進行了治理,稱築了平湖堤、拱北橋,以及點翠洲上的孤嶼亭、湖光亭等建築,並養魚灌田,西湖也因此而被稱為豐湖。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朝廷貶至惠州安置,攜妻妾王朝雲和兒子蘇過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時常游覽西湖,寫下了許多詠吟西湖山水的詩詞。他在紹聖二年(1095年)寫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當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的名句。同月,他在《贈曇秀》詩中,將豐湖稱作西湖,是「西湖」這一名稱最早的來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蘇軾詩詞的傳播下得以揚名。
Ⅶ 西湖的歷史背景
史載,「秦朝時期湛江轄地歸屬象郡。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名雷州內,統管容廣東雷州半島三縣:遂溪、海康(今雷州市舊稱)、徐聞。」當時,居住在雷州半島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態還是原始的俚僚文化,故有「南蠻之地」稱謂。這種地方,人跡罕至,地處中原文化圈的人士是不願意來的,不過這邊遠之地常被朝廷用來流放不聽話的臣子。書上說,僅唐宋兩代,被貶謫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寇準、李綱、蘇軾、蘇轍、秦觀、湯顯祖等名臣賢相和大文豪們先後接踵而至。
Ⅷ 西湖的歷史
歷史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淹廢。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
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
長慶二年(822)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一帶修築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尺。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於下湖,白居易這一築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一次修築湖堤,對西湖的發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後,西湖的性質已經改變,它已經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後,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後,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濟,不僅疏浚了全湖,並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宋仁守時代(1023——1063)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
後者在六井之外,添設了一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後人所稱的沈公井。蘇軾於熙寧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蘇軾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
簡介
西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於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6年)。
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更說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中國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數十個之多,通常認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西湖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並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鍾」改為「南屏曉鍾」。
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御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麴院風荷」、「南屏晚鍾」、「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片語,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等。新十景的特點在於其地理范圍大於舊十景,其中大多數位於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
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徵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
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2、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
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3、民間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另外,杭州還流傳岳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台》、《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御茶》等傳說。
參考資料:網路-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