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陝西歷史的簡介
陝西歷史悠久,早在11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灞河兩岸生息繁衍;西安城東的半坡遺址,回展示著六七千年答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大約五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帶領各自的部落,在陝西北部黃土高原一帶開創了中華文明;後稷開啟農耕文明,倉吉創造漢字,張騫發軔絲綢之路,司馬遷獨領傳記史書之風騷……無不標志著陝西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陝西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長達1180年。另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陝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紅軍長徵到達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這里領導中國革命13個春秋,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陝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里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2. 誰知道陝西的文化歷史
再說在西安建都的歷史朝代 在西安建都的歷史朝代大致來說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西安是十一朝古都三秦大地 第二種:西安市十二朝古都三秦大地h 第三種:西安市十三朝古都 第四種:西安市十四朝古都 西周 約前11世紀—前771② 鎬京 陝西西安 西漢③ 前206—公元25 長安 陝西西安 西魏535-557 長安 陝西西安 北周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隋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唐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時期,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農民政權。公元23年,新王莽政權滅亡。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 究竟有多少個朝代在西安建都,歷來說法不盡相同。有11朝說,12朝說,13朝說,14朝說等等,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持11朝觀點的人認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依次為西周、秦、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這11個朝代在西安建都的事實沒有任何爭議。 在此基礎上,持12朝觀點的人增加了西晉,晉愍帝於建興元年(公元313年)在長安正式宣布即位。這個王朝雖然只持續了4年,但西晉在西安建都的事實卻是確實的。持13朝觀點的人在肯定12朝的同時,又增加了東漢。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被董卓扶持,遷都於長安。直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殺,獻帝才離開長安,建都3年,也是事實。 持14朝觀點的人,增加了大夏王朝。大夏王朝在今天陝西境內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關鍵是都城統萬城(陝西靖邊縣)是否歸於長安的范疇。從歷史上講,長安是以關中地區作為區域背景的,統萬城當然難以納入西安的范疇。但是西安又是陝西省的省會,從這個角度,勉強也能說得過去。 還有人相繼又將武則天建立的武周政權、黃巢起義建立的大齊政權、李自成起義建立的大順政權也納入了在西安建都的范疇,這樣又使西安建都的王朝增加到了17個。 武周政權是否在西安建都有兩個疑點:一是它是獨立的朝代,還是唐朝內部的過渡;二是都洛陽還是都長安城。我們暫且認定它是一個獨立的朝代,那麼武則天確在洛陽登基,且長期在洛陽執政,長安僅作為陪都。然而由於武周王朝時,唐朝的根基仍然保留在長安,武則天也有相當多的時間在長安處理政務,長安仍然是國家政權的中心和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西安建都算此一朝也絕不為過。 兩個農民起義政權雖然短暫,對國家有效控制的機構尚未形成,但他們確實推翻了兩個前王朝,在權力真空狀態下,這兩個農民政權起到了國家政權中心的作用,他們在西安建立的政權,勉強地說,也不失為准王朝的存在。 目前,最為權威以及官方的觀點認為,西安建都的朝代為13朝,即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三秦大地 這種觀點雖然有些保守,但是不容爭議。就是這13朝,也足以使西安(古長安)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第—古都與古羅馬、古雅典、古巴比倫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古稱長安,是浩浩千年古都,他與義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埃及的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他還居我國古代六大古都之首。提起西安,人們就會想起十三朝古都,絕大多數人可能也知道這樣一個稱呼吧 !但西安究竟是哪十三朝古都,先後有哪些王朝在這里建都的呢?筆者想從這個角度來談談先後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先後在這里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歷時長達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是中國古代做為都城時間最長的城市。 西周:周文王曾都於豐鎬,即今天的西安,「武王伐紂」以後,回到鎬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以「鎬京」(西安)為都城,這一年大約是公元前1057年,開始了西周的統治。西周的最後一位國君是周幽王,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北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歷時共約286年。 秦:戰國時期,強大的諸侯國秦國曾在此建立都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都於咸陽,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始皇帝仍以咸陽為都,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同時規定京畿內不設郡,設內史管轄,以別於其它諸郡。當時就對西安地區設內史轄之。秦朝後亡於子嬰元年(公元前207年),在此建都共歷時約144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劉邦即帝位,五月遷都長安,開始了西漢王朝的統治,西漢王朝止於孺子嬰居攝三年(公元8年),由於王莽篡權而滅亡,歷時共約210年。 新:公元8年,西漢外戚王莽建立,都長安。由於其當政後的「改制」進一步激化了當時的國內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爆發,公元23年起義推翻了「新」朝的統治,其在長安統治歷時約15年。 東漢獻帝:東漢建立於公元23年,都洛陽。但由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瓦解了其封建統治,公元190年董卓進京,立傀儡皇帝劉協為漢獻帝,年號「初平」控制中央大權,後因各地軍閥的討伐,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持漢獻帝由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被殺死後,漢獻帝於建安元年(196年)東歸至洛陽,在長安統治歷時共約6年。 西晉愍帝:公元266年司馬氏代魏建立西晉,都洛陽並統一全國,統治後期由於民族、階級矛盾尖銳,311年匈奴起兵攻戰洛陽俘虜晉懷帝,西晉愍帝被迫於313年(建興元年)遷都長安,316年(建興4年)匈奴兵又攻入長安,西晉滅亡,在此統治歷時共約四年 前趙:這是由匈奴貴族劉淵的後人劉曜所建。匈奴滅西晉後建立「漢」政權,但後期國內矛盾尖銳,大臣叛亂,318年(光初元年)劉曜平定叛亂,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但前趙政權又與330年(光初十三年)前秦所滅,歷時共13年。 前秦:是十六國時期氐族建立的政權,351年(皇始元年)氐族貴族苻健自稱「天王」,國號「秦」,都長安,史稱前秦。並且苻氏政權曾經一度統一北方黃河流域。但淝水之戰失敗後前秦逐漸瓦解,後來在前秦控制下的各族上層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385年即苻丕太安元年前秦被後燕所滅,歷時共約35年。 後秦:由羌族所建立的政權,384年羌族貴族姚萇自稱秦王,都長安,史稱後秦,這一年是建初元年,後亡於姚泓永和二年(417年),歷時約34年。 並進行了歷時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氏也該稱「元」氏。但其統治後期出現分裂,535年北魏大臣宇文泰立皇室貴族元寶炬為帝,即文帝,這一年(535年)為文帝大統元年,都長安,史稱西魏。但這個政權沒有維持多久,557年(恭帝三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掉了西魏皇帝,自立為帝,西魏滅亡,歷時共約23年。 北周:宇文覺於557年廢西魏後建立北周政權,建都長安。北周也曾經統一過黃河流域,但其統治後期逐漸腐朽,大權落到外戚楊堅手裡。581年(靜帝大定元年)楊堅廢周靜帝自立為王,北周滅亡,歷時共約25年。 隋:北周外戚楊堅所建。581年楊堅廢周自立,國號為隋,都長安,楊堅即隋文帝。隋建立後又於589年統一全國。但由於後來的隋煬帝殘暴昏庸,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618年隋將宇文化及發動政變縊殺了隋煬帝,隋朝滅亡,歷時共約38年。 唐:618年隋煬帝被殺後,李淵廢隋傀儡皇帝恭帝楊侑,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由於武則天曾建周朝,移都洛陽,黃巢大奇政權曾都於長安,故唐都於長安可分為前、中、末三個時期。前期始於618年(高祖武德元年),止於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歷時約67年;中期始於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止於僖宗廣明元年(880年),歷時約176年;末期始於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止於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歷時約22年,前、中、末期合計約265年。 當然,關於究竟有多少王朝先後在西安建都還有種種不同的觀點,但是十三朝之說是最為普遍的一種。但無論哪一種都說明了西安是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古都。總之,西安詮釋著中國的繁榮,西安印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用它的滄桑像世人講述著十三朝古都的歷史。
3. 陝西各地的歷史文化
陝西,簡稱陝或秦,也稱三秦,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因在陝州(現為河南省陝縣)以西,故稱陝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陝西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陝西,地跨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陝北、關中屬雍州、陝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於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而神秘。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我國大地原點就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 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200至500公里。
陝西南北狹長,由北向南可分為地理、歷[1]史、文化、氣候、語言、人種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區:陝北、關中、陝南。由於陝西省超過1/3的面積和人口均位於秦嶺以南,因此陝西省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跨越南北的省份之一。陝西的境內的秦嶺被親切的稱謂父親山,渭河和漢江共為母親河。而朱䴉因為其分布地被稱為陝西的省鳥。陝西從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稱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泰安康。
http://ke..com/view/6510.htm
4.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5. 西安歷史的簡介
西安的古跡確實是比較多的,知名度比較高的名勝古跡有秦始皇的兵馬俑、華清池、驪山、兵諫亭、秦陵、乾陵、法門寺、漢陽陵以及永壽公主墓等等。以上我列出來的這些名勝古跡,只是很小一部分。如果要一一介紹一遍的話,估計沒那麼幾天是無法完成的。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為什麼西安會有這么多的歷史古跡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西安的名勝古跡確實是很高的,而且歷史上發生在西安的戰爭也比較少,因此西安的很多名勝古跡才得以保存。這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多多為西安的名勝古跡做宣傳,這樣才能讓中華文明展現在更多人的面前。
6. 陝西歷史文化
陝西這個地名的由來,與歷史變遷有關。在今河南省西部陝縣西南,內有一個叫作陝原(陝容陌)的地方。周朝初年,周公與召公以此劃分領地,「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宋朝時設陝西為路(相當於今省制),以其地處陝原之西,而稱陝西路。陝西之名出此開始。陝西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7. 關於陝西的歷史文化
人類發源地之一
陝西是人類先祖的發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關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舊石器為工具,與大自然作斗爭。到距今三四萬年時,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他們活動在西安附近和整個渭河流域。西安東郊半坡村遺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漁獵和農耕為生,會製造很多精巧的石質工具,有了紡織和燒制陶器的手工業,會建築能抵禦風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組織的公社之中。大約又過了一兩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漸發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灃河流域發現有許多這個時期的遺址。這時的人類已使用木耒和石鐮等新式工具,使農業生產向前進了一大步,畜牧業也有了發展,並且出現了新的社會分工。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動,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開了古代文明歷史的序幕。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周)
周人原是活動於關中西部的一個部族。相傳周的祖先後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涇河流域的彬縣、旬邑一帶,也是周人活動的一個中心。到古父公時,他們由旬邑遷居岐山南的周原,營建宗廟城廓,開荒種地,還設立官署,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周國,首都就在岐山、扶風之間。到周文王時,周國迅速發展,攻滅了附近許多小國,並進一步在灃河西岸修建了豐京(今長安縣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灃河東岸修建了鎬京(今長安縣斗門鎮附近)。豐、鎬共同作為周王朝的首都,歷時360餘年。這是古代在關中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全國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陝西」這個名稱,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現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屬召公管轄,陝原以西屬周公管轄,後人因稱陝原以西地區為「陝西」。
古 代 政 治 中 心(秦)
春秋戰國時期,陝西為秦國的治地,所以陝西又被簡稱「秦」。秦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今甘肅省清水縣一帶。公元前677年,秦人在關中的雍城(今鳳翔縣城南)建都。公元前383年,遷都櫟陽(今臨潼縣武家屯)。公元前350年,又遷都咸陽(今咸陽市長陵車站附近一帶)。公元前221年,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建立。咸陽便成為當時全國的首都。
古代政治中心(漢)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定國號為漢,因咸陽已被項羽焚燒一空,漢王朝最初駐在秦的舊都櫟陽。到公元前200~198年,長樂、未央兩座宮殿相繼修好,劉邦搬進新城。漢惠帝時又征調民工,修了外廓城(在今西安市西北10餘里處)。從漢高祖起,未央宮作為西漢國家政府所在地,歷時214年。
西漢以後,又有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7個王朝相繼在漢都城建過都。其間,赫連勃勃稱大夏王,建都在統萬城(今靖邊縣長城外白城子)。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唐)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第二年,隋創建一座規模宏大的新都城(今西安市區所在地),當時名「大興城」。 在隋末農民起義的浪濤中,太原留守李淵在其次子李世民的策動下反隋。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了唐王朝。從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元年到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27~649年),出現了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貞觀之治」。整個唐帝國也成為我國歷代王朝中最強盛的一個。唐王朝歷時近300年。當時的長安,城周長35.5公里,人口100萬,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上著名的大城市。
在封建社會中,都城是全國封建勢力的中心,歷代農民起義軍也都把斗爭矛頭指向這個中心。如漢末的綠林、赤眉農民起義軍,唐末的黃巢農民起義軍,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都曾攻入長安,並在這里建立過短暫的農民政權。
黃巢為首的農民大起義失敗後,唐王朝搖搖欲墜。公元904年,大軍閥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到洛陽。還拆毀長安宮殿建築,將木料順渭水、黃河而下漂往洛陽。此後,長安這座歷史名城被徹底破壞,陝西也就不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了。
絲 綢 之 路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享譽中外的「絲綢之路」。西漢每年派出的使者和西域各國來朝的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絡繹不絕。當時最使商人感興趣的是中國的絲綢,他們稱中國的絲綢為「大也波兒」,意思是「和真的一樣」,把中國稱之為「絲國」。用中國絲綢製成的衣服,光輝奪目。西域各國王公貴族都爭先恐後的購買中國絲綢,以顯榮耀。因而商人們的絲綢生意日益紅火,漢朝通往中亞各國的商路因而也成了商人們進貨的必經之路,人們均稱這條商路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是:從漢朝的長安出發,向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至敦煌以西分為三道:沿昆侖山北麓的樓蘭、於闐、莎車、疏勒,到大夏、身毒等國,為之南道;沿天南麓的焉耆、龜茲(庫車)經疏勒,到大宛、大秦諸國為之中道;沿天山北麓的車師、烏孫,到康居、奄蔡等國為之北道。
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一致抵抗匈奴,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使者到西域各國。同時西域各國也派使者前來漢朝朝拜。這對雙方都大有益處。西漢從西域各國得到了葡萄、石榴、西瓜、大蔥、胡蘿卜、蠶豆、黃瓜之類的東西,尤其是高頭大馬,讓西漢武帝甚是歡喜。而漢朝的絲綢、漆器、玉器、銅器等精美工藝品和打井、冶鐵技術先後都傳到了西域。這樣一來,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各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促進了經濟的共同發展,對於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著深遠影響。
8. 陝西省的歷史文化
陝西這個地名的由來,與歷史變遷有關。在今河南省西部陝縣西南,有一個叫作陝原(陝陌)的地方。周朝初年,周公與召公以此劃分領地,「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宋朝時設陝西為路(相當於今省制),以其地處陝原之西,而稱陝西路。陝西之名出此開始。陝西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若依照漢語拼音譯寫,陝西(shǎnxī)會與同音不同調的鄰省山西(shānxī)名稱相同,在西方語言中容易混淆。所以特別援用國語羅馬字的規則,將「shǎn」寫作「shaan」、即陝西作「Shaanxi」以為區別。早期亦作「Shensi」。
[編輯] 歷史
陝西位於中國地理中心區,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上古時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黃帝二帝的發源地及所葬之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黃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在西周後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據說曾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殺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領人馬攻打犬戎,立了戰功。次年他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為諸侯,將陝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他。這樣,秦國統管了陝西省的部分地區。秦穆公時。國力強盛,又打敗了東方的晉國,佔領了整個關中。由此可見,由於陝西其地春秋時為秦國,所以簡稱「秦」。
9. 陝西歷史的簡介50字
上古文明
上古時為雍州所在,陝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里。1953年在西安城東發現的半坡村遺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陝西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城。
大明宮丹鳳門
明朝,再次恢復漢人對陝西地區的主權。陝西地區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後,曾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
清朝,康熙皇帝於1667年將平涼、慶陽、臨洮、鞏昌、四府劃出,從陝西省分置甘肅省(含寧夏),屬於內地十八行省。[9]
清朝末年,陝西、甘肅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穆斯林反清叛變,後演變為回民大規模屠殺漢人的恐怖活動,史稱「同治陝甘回亂」。1873年被以漢人湘軍為主的清朝軍隊鎮壓,只有西安城內未參加作亂的3萬回民得以倖存,其餘陝甘回民一部分逃亡,其餘人均已被軍隊展開報復性屠殺。
近現代
民國三年(1914年)6月,陝西全省的區劃調整為關中道、漢中道和榆林道三道,並一直延續到1924年。[10]
1950年1月1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9]
1953年3月12日,西安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6月改西安為省轄市,並入陝西。[11]
1954年,四川省通江縣碑壩區劃歸陝西省南鄭縣。1957年,四川省旺蒼縣三道鄉劃歸陝西省。
1984年,撤銷咸陽地區,咸陽市改為省轄市,高陵、周至、戶縣劃歸西安市。
1997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在楊陵區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示範區管委會為省政府直屬派出機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以及地級行政管理許可權,楊凌示範區管轄縣級楊陵區。
2014年1月6日,國務院批復陝西設立西咸新區。[12]
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同意撤銷戶縣,設立西安市鄠邑區。
2017年1月,西安代管陝西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部分區域12.6平方千米由咸陽管轄。[13]4月,西咸新區正式託管咸陽15個鄉鎮街道,總面積644.56平方千米,人口約67萬。[14-15]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批復成立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16]
2017年4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神木撤縣設市(縣級)。神木市由陝西省直轄,榆林市代管。[17]
2018年2月7日,國務院批復建設陝西西安為國家中心城市。[18]
2018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彬縣,設立縣級彬州市。彬州市由省直轄,咸陽市代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