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中央秦漢的發展歷史及影響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220 年):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政治上幾度出現強盛的局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步發展的時期
政治: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秦滅六國後,為鞏固統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確立郡縣制,並在思想文化方面通過「焚書坑儒」等強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來源:www.examda.com
西漢初年推行郡國並行制,王國權力逐漸增大威脅中央,其實質是奴隸社會分封制的殘余對封建上層建築的威脅。自景帝開始「削藩」,又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初步削弱王國的勢力。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從根本上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是西漢解決王國問題最關鍵的步驟。隨之又奪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國問題至此得到根本解決。為以思想上的統一加強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確立為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理論。
東漢時期,中央集權漸趨衰落,其主要原因在於豪強地主勢力的惡性膨脹,這是東漢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點。豪強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權,在經濟上佔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傳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強地主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權,還擁有私人武裝,是對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在黃巾起義被鎮壓後,社會上便出現了豪強地主割據混戰的局面。來源:www.examda.com
經濟:本階段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秦的政治統一和統一貨幣、文字與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在秦末農民戰爭的作用下,漢統治者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如西漢初年針對秦的暴政,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東漢初年針對西漢後期至新朝嚴重的奴婢問題,漢光武帝注意整頓吏治,並下九道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面。經過幾代的治理,以及勞動人民的辛勤創造,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社會出現安定繁榮的局面。
民族關系: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
在北方,漢族政權同匈奴族關系復雜。戰國後期,匈奴族威脅中原,迫使北方各國築長城自衛。秦朝北擊匈奴,並修築長城,遷發內地人民充實邊防。西漢初年「白登之困」後,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並不能杜絕北方邊患。漢武帝時,社會繁榮,國力強盛,三次大敗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脅。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斷騷擾北方邊郡。東漢政府兩次打敗北匈奴,解除了它對西域和東漢的威脅。
兩漢時期,同西域各族開始發生密切的貿易關系和文化交流。張騫和班超先後出使西域,溝通了西域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往來,密切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西域的開發,豐富了漢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兩漢的疆域也得到了擴展。
秦漢時期還是我國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初步開發和管轄的階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當地設三郡,遷移中原人民到那裡戍守,還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漢武帝則在四川西南、貴州、雲南等地建立郡縣,加強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同內地各族人民的聯系。
對外關系: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大秦的交往開始溝通。同東方領國朝鮮、日本的往來更為頻繁,中華民族的文化開始對這些東方國家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鞏固
1.政治上:①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②建立中央和地方官制及行政機構: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縣下設鄉、里等基層行政組織。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任免。③頒行秦律,集中體現地主階級的意志,對後世律令的制訂有很大影響。
2.經濟上:①實行土地私有制。②統一度量衡。③統一貨幣。④統一車軌、修馳道。
3.文化上:①書同文,以小篆為標准字體。②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③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嚴禁私學,實行愚民政策。
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歷史根源、特點和意義
(1)歷史根源:一是理論來源為法家思想,二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既是鞏固統一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封建的個體小農經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封建的地主經濟,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來保護他們的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的反抗。也就是說,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反映出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
(2)特點:皇帝通過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權,這相對戰國以前的分封諸侯制度更能有效地行使統治權,具有很大的進步性。
(3)意義:鞏固了統一,維護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對整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與分封制相比,它是一個歷史的進步。至於秦朝短命而亡,並非實施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所致,而是其暴政的結果。不過,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其代表地主階級反動性的一面越來越明顯,並且由於皇帝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具獨斷性和隨意性,很容易出現專制獨裁的暴君。
兩漢的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制度
1.刺史制度:①漢武帝時實行的監察制度,全國分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進行監察,沒有固定的治所,級別不高,但巡察時代表中央,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②東漢時監察權得到進一步加強,並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2.郡縣制與封國制:西漢初年,在地方上郡縣制和封國制並存,封國實際上與割據無異,嚴重危及到中央政權。漢武帝在位時,通過頒布「推恩令」和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等措施,較徹底地解決了王國問題,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3.察舉制:西漢時建立的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實行的目的是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主要內容包括察舉、皇帝徵召等,其中察舉是兩漢最主要的選官途徑。東漢時注重孝廉一科,先是鄉黨聲望,後是門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發展。
二、經濟制度
兩漢實行編戶齊民制度,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自耕農、傭工和雇農等,都被稱為編戶齊民。目的:①加強對百姓的管理。②作為徵收賦稅、徭役和兵役的主要依據,編戶齊民具有獨立的身份,依據資產多少承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與中央集權的關系
(1)監察制度的完善,有利於中央控制地方,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漢武帝「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了中央集權。
(3)察舉制在西漢中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控制了人才的選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權。
(4)編戶齊民制度增加了國家的賦稅,鞏固了統治。
Ⅱ 概括秦漢時期國家統一有什麼意義
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全國統一,結束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跟著,那種因分裂割據而造成的攻城爭地的屠殺,「以鄰為壑」的糾紛,交通往來的障礙,以及許多制度的不同,文字的異形等等,都可以避免和消除了。在統一的環境里,社會經濟文化,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盡管這種有利條件沒有被很好利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統一對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作用,卻越來越顯現出來。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所以一開始就能迅速發展,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居於世界文化的前列,這與秦的統一是分不開的。
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春秋戰國以來,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與周邊一些少數民族關系日益密切,一些少數民族逐漸與華夏族融合。秦統一,是長期以來民族融合的一個總結。在統一的地域里,戎族、狄族、夷族和華夏族進一步融合,形成最初的漢民族。以上各族已成了歷史上的名稱了。同時,南方的蠻族、百越,也加快了同中原各族融合的步伐,陸續加入漢族的行列。北方的匈奴族,與中原地區各族的聯系,也得到進一部加強。秦的統一,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奠定了鞏固的基礎。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全國統一所帶來的歷史進步,是通過長期斗爭、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而秦始皇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實現了全國統一,他對我國歷史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簡單地說:1、結束了春秋戰國,疆土分裂,諸侯分治,連年戰亂紛爭的局面。2、統一了中國的文字,這個很重要,從此以後,文明的傳承,有了統一規范的記載文字。3、統一了度量衡,中國從此農業、商業有了統一規范的尺寸、體積和重量。4、統一了貨幣,貨幣是價值的體現,這樣就為商業發展清除了壁壘。
Ⅲ 秦漢時期的歷史特徵是什麼這一特徵有什麼好處
秦漢時期的歷史特徵封建的大一統。
秦漢「大一統」局面的出現,為經濟發展創內造了條件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也有利於經濟發展。秦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車軌,重視水利事業等,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漢初「反秦之弊,與民休息」,實行輕徭薄賦、慎刑和重農抑商政策,東漢初釋放奴婢、恢復三十稅一、整頓吏治、提倡節儉等政策,漢朝實行的編戶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封建生產關系,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Ⅳ 秦漢帝國體制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政治上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首次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並在西漢時期得到繼承和發展;
經濟上
經濟初步發展,這一時期經濟發展主要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之後開始南移;
民族關系
秦漢王朝都加強了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有效管理,拓展了疆域,加強了內地同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對外關系
秦漢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發展起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海陸絲綢之路的相繼開辟,使得秦漢文明源源不斷的傳到西方;
文化
文學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並取得不少領先於世界的成就,南北文化領域出現不同的特點。
秦漢時期,科學技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居世界領先地位。一貫為中國古代人們所重視的天文歷法、算學、醫葯學,又有了新突破。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更具開創性,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關於天文歷法的成就,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制訂並頒行「太初歷」。漢初沿用秦歷,即「顓頊(zhuānxū)歷」。但秦朝頒行的「顓頊歷」行用百年,誤差越來越明顯。漢武帝命天文歷算專家制訂的更科學的新歷法,太初元年(前104)編定。這部新歷法就是「太初歷」。它以正月為歲首,而且努力協調太陽紀年、太陰紀月的矛盾,因此是一部較完整,在當時也更科學的歷法。歷法對農業生產有直接指導作用。第二,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太陽黑子的准確記載。第三,張衡的科學成就。他對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指出:「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張衡《靈憲》)他還製作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早於歐洲一千七百多年。張衡「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關於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教材內容主要介紹了《九章算術》。這是西漢最重要的一部數學專著,其成書時間不晚於東漢前期。全書共分九章,以演算法應用編次,清楚地匯編了246個算術命題及其解法,形成了我國古代算學的完整體系。關於中醫、中葯學的發展,講授宜突出中醫葯理論體系形成這個核心,以華佗、張仲景的成就為重點,展開教材的主要內容。其一,簡介漢朝成書的、反映中醫葯學早期成就的兩部著作。《黃帝內經》,看來是中國古代長期以來由多人反復修訂補充而到漢朝才編定,以樸素辯證法的思想貫串全書理論體系,形成了中醫的基礎理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全書錄有三千多種葯物,並均有詳細說明。其二,東漢末年傑出的醫生華佗,以外科手術著稱於世。華佗發明麻沸散,是世界外科麻醉術的首創。中葯麻醉劑不僅可靠、安全,還具有抗休克、抗感染的優點。其三,東漢「醫聖」張仲景。他的名著《傷寒雜病論》,主要是診斷中的辨症方法和切合病情的多種治法與方葯。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有關病症的論述,為中醫臨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礎。
關於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應讓學生掌握下列內容:第一,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當時的紙張殘片實物已多有出土。第二,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使原料更易尋,造價也低廉些,這使造紙術與紙的使用有了推廣的可能。第三,造紙術的外傳。對照地圖,說明外傳的情況。對於文化發展與傳播以及思想交流,紙的應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關於「哲學與宗教」,儒學、佛教、道教,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教材首先歸納指出了兩漢時期思想領域的基本狀況: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確定儒學的統治地位;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斗爭激烈,王充在唯心主義泛濫之時獨樹一幟;佛教傳入,道教始創,中國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然後課文分門別類敘說評議了各方面的具體史實。
Ⅳ 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
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天文、數學的巨大成就:
《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
《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
張仲景和華陀
Ⅵ 如何看待秦漢這段歷史
秦漢時期的歷史才是正是中國過度的歷史。從秦朝開始。車同軌。書同文。天下一統。這也是為漢朝打下天下奠定了基礎。
Ⅶ 秦漢疆域的變化有何歷史意義
秦漢時期抄,以漢族為襲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規模基本奠定,因此這一時期的疆域在中國疆域變遷史上具有開拓性意義。其中秦代首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漢武帝時期疆域東至日本海、東海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北過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Ⅷ 秦漢科技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是什麼
秦漢科技最顯著的特點是科學建制完整、技術體系統一。在這一時期,傳統的農、醫、天、算內四大學科容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冶煉、紡織、土木建築、造紙、船舶製造等主要技術體系及風格也大體確立,從而為此後近兩千年的中國科技發展確定了大方向。
Ⅸ 秦漢時期的歷史特徵是什麼這一特徵有什麼好處
秦漢時期的歷史特徵是:政權的大一統。這一特徵的好處是:鞏固了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與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