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建設城市的歷史意義

建設城市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3 11:36:52

『壹』 建設文明城鎮(鄉村)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堅持科學發展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
1、文明是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核心價值。
從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整個天是一個和諧」、柏拉圖的「理想國」,到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傅立葉的「全世界和諧」、歐文的「新和諧公社」,反映了西方不同時代的思想家對和諧美好社會的描繪、設計與憧憬。伽利略主義摒棄了以往西方思想家對理想社會設計與追求中的「空想」色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中,都提到「社會和諧」,並把和諧美好的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的最高追求,同時論證了實現這一最高理想的途徑、手段、主體力量等。
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思想家以及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貴和」思想對和諧美好社會的設計與追求,給我們的啟示是:(1)對「和諧社會」的認識和論證可從兩個層面來體現:一是從城市、國家、宇宙的層面;二是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層面。(2)無論是哪個層面,和諧的關鍵是「文明」,「文明」是兩大層面「和諧」的主導價值取向。(3)人類正是在追求「文明國家」、「文明社會」的過程中,提升「關系」文明,展示「城市」和「國家」文明,實現社會和諧、社會文明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文明」是「和諧」、「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核心價值。
2、「文明城市」是社會文明、社會和諧在城市的縮影。
城市文明是社會文明、社會和諧在城市的縮影,是社會文明、社會和諧在城市的集中表現。因為城市是人類社會的歷史在各個發展階段上文明成果的積淀,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文明時代的城市第一次具有了城市的意義,文明時代的城市第一次揭開了「城市文明」的篇章。城市文明作為社會文明、社會和諧的聚焦,它在根本上標示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所達到的一種和諧、文明狀態。如果說人類文明的演進經歷了原始蒙昧時代的文明、農業社會的文明、工業社會的文明、信息社會的文明,那麼,不同時代的城市文明與社會和諧、社會文明狀態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工業時代、信息時代的城市、城市文明,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該時代社會文明的特徵和狀態,更突出了社會和諧的本質要求——作為和諧社會核心理念、核心價值的城市文明,應成為承載社會和諧、展示社會和諧、提升社會和諧的理想樣式、理想追求。
3、創建文明城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性選擇。
在我國,把創建文明城市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性選擇,是隨著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深入而逐漸明晰、逐漸完善的。回顧我國創建文明城市的實踐可以知道:(1)創建文明城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徵;(2)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從原來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不但反映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為我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更明確的目標,和諧社會建設將成為文明城市創建的一個重要主題;(3)文明城市已成為引導我國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理想範式;建設和諧社會要從建設文明和諧社區、文明和諧城區、文明和諧城市做起,文明城市是和諧社會的現實根基,城市越「文明」,社會和諧的根基越牢靠。

『貳』 從歷史角度談城市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你對城市的未來發展的環境的建設是什麼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伴隨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開始傳播。其實農耕時代,城市就出現了,但作用是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並不具有生產功能,只是個消費中心。那時城市的規模很小,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余糧不多。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相對封閉,自給自足。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如13世紀的地中海岸,米蘭、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由於農民不斷湧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德與法國等西方國家,絕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裡。這不僅是富足的標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徵。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而最早的「城市」(實際應為我們現在「城鎮」)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後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現,也同商業的變革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最初城市中的工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變得更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銷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將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來交換而言,則正是一種隨著工業城市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商業變革。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這幾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必然地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帶來影響,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革。
城市經濟學對城市作了不同能級的分類,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對城市能級分類的一個標準是人口的規模,中國根據市區非農業人口的數量把城市分為四等:人口少於20萬的為小城市,20萬至50萬人口的為中等城市,50萬人口以上的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達100萬以上的大城市稱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分為集市型、功能型、綜合性、城市群等類別,這些類別也是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城市都必須經過集市型階段。
• 集市型城市,屬於周邊農民或手工業者商品交換的集聚地,商業主要由交易市場、商店和旅館、飯店等配套服務設施所構成。處於集市型階段的城市在中國主要有集鎮;
• 功能型城市,通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優勢產業的集中,開始發展其特有的工業產業,從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僅是商品的交換地,同時也是商品的生產地。但城市因產業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單調,對其他地區和城市經濟交流的依賴增強,商業開始由封閉型的城內交易為主轉為開放性的城際交易為主,批發貿易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類型城市主要有工業重鎮、旅遊城市等;
• 綜合型,一些地理位置優越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經濟功能趨於綜合型,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強,從而使城市的經濟能級大大提高,成為區域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大都市」)。商業由單純的商品交易向綜合服務發展,商業活動也擴展延伸為促進商品流通和滿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動。這類城市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有直轄市、省會城市。
• 城市群(或都市圈)。城市的經濟功能已不再是在一個孤立的城市體現,而是由以一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同與其保持著密切經濟聯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來體現了。如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波士華」城市帶,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國的「倫敦-利物浦」城市帶等。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實際上也正在形成一個經濟關系密切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體的經濟功能已在日益凸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規定人口在5萬以上的城市可以准予設市;1951年底政務院在《關於調整機構和緊縮編制的決定》中,規定人口在9萬以上可以設市;1955年6月9日,國務院第一次頒布《關於設置市鎮建制的決定》規定聚居人口10萬以上的城鎮可以設市,聚居人口不足10萬,但屬重工礦基地、省級地方國家機關所在地、規模較大的物資集散地或邊遠地區的重要城鎮,並確有必需時,可以設市。
1986年4月19日,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准和市領導縣條件的報告》,第一次在市鎮建制中加入經濟指標。規定總人口在50萬以上的縣,駐地所在鎮非農業人口在10萬以上、常住人口中農業人口不超40%、年國民生產總值在3億元以上,可以撤縣設市,或總人口在50萬以上的縣,駐地非農業人口在12萬以上、年國民生產總值4億元以上,可以撤縣設市。市、鎮的轄區范圍迅速膨脹,按行政建制統計的城鎮人口以不能反應城鄉人口狀況,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也停止公布我國1982年以後的城鎮人口統計資料。
1993年5月17日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準的報告》。為較均衡地布局城鎮體系,按人口密度確立了三個市鎮設置標准,對中西部地區適當降低了要求。按行政建制進行的城市人口統計也採取兩個統計范圍的雙軌制,一個是反應城市建成區和郊區的市區人口,另一個是反應整個行政區域內的地區人口。前者更接近人口城市化水平。
關於城市按人口劃分的等級,中國大陸政府沒有明文規定。但城市規劃部門一般是按城市人口規模(包括市中心區及近郊區內的非農業人口)劃分城市等級與規模:分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四個等級:特大城市,100萬人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中等城市,20—50萬人;小城市,20萬人以下。

環境建設建議:
第一,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融入城市整體發展各方面、各領域,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要很好地體現和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護。
第二,規劃和實施具有戰略意義的環境保護項目和生態項目。同時,要加強日常的環境保護和管理。
第三,發揮民間企業和民間資本的力量搞好城市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從現實來看,在城市建設中有些企業是環境的破壞者或者是污染源。對這些企業應該予以適當的引導,發揮他們在保護環境中的積極作用。
第四,要提高全體市民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爭取做城市環保的先鋒和模範。只有政府、企業和老百姓共同提高環境意識,重視環境建設和生態保護,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建設,才能夠使城市更好更快地發展。
將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提到戰略層面統籌

『叄』 中國城市建設史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

樓主抄這個問題讓我怎麼給你襲說呢?
從應試角度來說,城市建設史是某些高校城市規劃專業考研科目,所以必須學好。
從素質教育角度來說呢,學好城建史,可以了解城市發展歷程,熟悉城市發展規律,對日後從事城市規劃專業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學習城建史也是增長自己的學識,總之是非常重要,要高度重視!!!

『肆』 你所在的城市最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是什麼

我所在的城市最有歷史意義的是芷江受降紀念坊。

『伍』 歷史對城市規劃的意義

1、城市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歷代文化演變的結晶。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前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古城堡,古建築(塔、橋、寺、觀、園林、宅院等),古街道,古鎮,古雕塑、古城市遺址等,都是古代文化思想觀念、科學技術和社會風貌的遺存。它們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某個歷史時代的文明特點,並成為城市建設進一步發展演變和邁向未來的借鑒和基礎。
2、
城市歷史文化傳統不僅直接影響當時的城市建設,而且那些不同時代保留至今的城鎮或歷史街區,不同風格的建築和歷史古跡,還構成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為現代城市建設提供借鑒和啟迪。我國現有600多座設市城市,1800多座縣城,還有上萬個建制鎮。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依託歷史已有城鎮、集市、村落而發展演變過來的。對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其規劃構思、選址布局、建設標准、建築風格等,也都深受過去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
3、歷史文化的繼承與保護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靈魂。確認任何地方的歷史城鎮與古跡,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保護古跡,保護傳統,保護環境,要形成一體。歷史城鎮與城區的保護不是孤立的,它應包括位於城鎮所在地區內的史前遺址,老城區,老村落,古建築,地上地下古跡群保護、恢復和利用相結合。對歷史城鎮、歷史街區和古建築,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恢復和利用,如闢作旅遊景點等,使之具有現代經濟意義,煥發新的生命力。。.開辟新區,保護舊城。在工業技術飛速進步、現代城市迅速發展、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建築密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過程中,歷史城鎮或歷史街區遭到破壞,在規劃上宜採取保存舊城、另闢新區的原則,以達到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目的。

『陸』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改造的意義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柒』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有哪些方面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捌』 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對建設生態活力城市有何重要意義

該語言針對上述復問題,藉助國內制外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城市建設經驗,從區域研究的角度入手,並以呼和浩特市為例,對乾旱半乾旱地區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態建設進行研究,採用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社會、經濟、自然等三個方面對呼和浩特的生態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該文在撰寫過程中,藉助GIS軟體、社會科學軟體、計量學、數理統計學手段及生態城市理論、系統工程理論、環境科學等理論進行研究,從而得出呼和浩特生態城市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在辨識呼和浩特生態城市建設制約因子的前提下,提出了具體的發展對策.希望通過呼和浩特生態城市建設研究,探索出一條符合北方歷史文化名城並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的"雙贏"目標的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

『玖』 城市文化保護與建設的意義,目的與措施

城市是人類在歷史文明發展進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礎上創造的聚集地。在歷史悠久的城市裡,那些經過歷朝歷代沉澱而倖存下來的歷史建築和文化遺存,以其獨特性、不可復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為該城市獨一無二的發展見證,不僅是城市所在地區優秀歷史文化的結晶,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建設現代特色城市的基礎。一座現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時代氣息外,更要有歷史文化傳統,成為這一城市的特色與記憶。對一座城市來講,文化遺產就是自己的品牌和個性,就是財富,在城市形象宣傳、歷史文化教育、鄉土情結的維系、文化身份的認同、生態環境建設及和諧人居環境的構建等方面具有綜合的價值。所以,保護已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對一座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我們國內的許多城市,維護城市的歷史風貌、保護文化遺產,不但已成共識,而且成為法律。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近年來,全國各地一些地方,由於忽視城市文化建設,忽視城市歷史風貌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導致城市建設出現一些突出的問題:一是城市記憶消失。上一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中,採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有著千百年歷史的一片片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造成老城區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二是城市建設失調。由於缺少科學態度和人文意識,往往採取單一依賴土地經營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導致出現「圈地運動」和「造城運動」。盲目追求城市變大、變新、變洋,熱衷於建設大廣場、大樓房、景觀大道,而這些項目往往片面突出功能主題而忘掉文化責任,所建的城市小區因經濟利益至上,缺乏應有的區域文化內涵,造成城市文化品位的缺失。三是城市面貌單一,形象庸俗。城區土地拍賣中,由於政府沒有統一和嚴格的要求,圈地的開發商也不願承擔開發區內城市文化建設的責任,導致新舊城區主、次幹道兩旁新建築幾乎是千樓一面的商住房、辦公樓,城市立面景觀顯得生硬、淺薄和單調。四是城市人文精神衰落。由於片面追求物質利益,忽視文化生態,在城市建設中,重經濟效益,輕人文精神和傳統特色,導致對城市精神理解的錯位和城市發展定位的迷茫,造成新城區內行政區、工業區、商業區、文化區、生活區建設布局不科學、不合理。五是城市人居環境隱患叢生。由於管理者以對自然無節制的掠奪式開發來滿足「發展」的慾望,致使新開發的城市小區環境面臨突出問題:樓房密集,居民文化活動場地、休閑場所不足,學校、商場、醫院等沒有合理配套,甚至連綠地、停車場、公廁也都緊缺,人居環境質量不高,隱患叢生。

『拾』 創建設計試點城市的意義是什麼

創建設計試點城市的意義是:

為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工作積累經驗,推動提高各地城市內設容計水平。

其需要傳承歷史文化,探索通過城市設計,精細化管理城市各類空間,保護城市歷史格局,延續城市文脈。

閱讀全文

與建設城市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