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堯廟的故事和歷史人物
大禹——大禹治水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回生產,堯帝曾召集部答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准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滿意請採納!
⑵ 請問歷史上堯舜禹有什麼貢獻讓詩人胡曾如此欽佩呢
堯舜禹是古代漢族歷史中,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們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運城和臨汾。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因禹治水有功,被人們尊稱為大禹。
⑶ 臨汾堯廟的景點簡介
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五鳳樓」始建於唐乾封年間(公元666年),是堯廟宮內歷盡滄桑劫難而倖存的一座文物古建築,系明清時其的建築風格,為重檐歇山頂式,二層有邊梯可上。
「五鳳樓」亦稱「光天閣」,意為帝堯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萬民之福。人們把堯與他共同開創基業的四位大臣譽為「五鳳」,在堯廟築樓經念,遂有「五鳳樓」。此樓象徵君臣團結,天下大治。唐以後歷代築城建殿時都設「五鳳樓」,以示河清海宴,國泰民安。 「五鳳樓」下層三孔磚券門洞,直通「廣運殿」。古代祭祀帝堯時,君主從中間步入,文武大臣從旁洞通行。 堯井四周有四棵滄桑的古柏,西側這兩棵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樹中又長出一棵楸樹和槐樹。
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間,柏枝叢中盛開紅色楸花,遊人無不稱奇。柏抱槐據傳是600多年前從西安慈恩寺移植而來,每逢夏初,柏樹從中槐花盛開,芳香四溢,甚為可觀。
東側這兩棵古柏,一棵叫「鳴鹿柏」,一棵叫「夜笑柏」。傳說唐代在寢宮雕塑帝堯與夫人鹿仙女的聖橡時,突然跑來一對梅花鹿在柏樹下歡蹦鳴叫,故稱此樹為「鳴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樹杈,長相酷似梅花鹿角。
「夜笑柏」系古時一僧人從印度移植而來,晝伏夜長,樹壽綿長,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發出沙沙之聲,頗似人的笑聲,故稱「夜笑柏」。 廣運殿楹聯是2002年堯宮大修之後,由堯都區區長宿青平所撰,著名書法家樊習一先生書寫。對聯以根祖為題,高度概括了堯對中華民族的重要貢獻,突出了堯廟的根祖本色。
上聯:「居平陽倚河汾深植民族之根」,意為堯定都平陽,依託黃河、汾河流域的優越條件,協和萬邦,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民族,所以說,中華民族始於堯,堯都是民族根祖所在。
下聯:「啟文明定中華垂譽國家先祖」,意為堯欽定歷法,創建文字,開鑿水井,結束了原始生產方式,開始實現向文明過渡的歷史轉折,並創建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國家管理形式,因而才有「中國之稱始於堯」之說,堯被譽為國祖和文明先祖。 「廣運殿」亦稱堯殿,是帝堯召見群臣的殿堂。殿寬9間,進深5間,周設圍廊32間,內外共計77間,高達27米。廣運殿取廣以配天,運以配地之意,故曰「廣運殿」。殿前綵樓兩旁懸有「民無能名」四個大字,語出《論語。泰伯》,意思是說帝堯功德無量,人民簡直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贊頌他。堯與四位大臣的銅象是2003年元朋18日安放的。威儀祥慈的帝堯坐像高達5米,形象逼真朴實的四大臣聖像高達4.1米。
堯是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勛,13歲被封到陶地任職,15歲被封到唐地為唐侯,因而亦稱陶唐氏。堯16歲被推為首領,在位90年,他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欽定歷法,廣鑿水井,推進農耕,用古樸的科學推動了人類的進步;設立「華表木」「敢諫鼓」,實行禪讓,首開民主政治之先河;教化民眾,協和萬邦,創堯天舜日之盛世。孔子贊堯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帝堯高壽114歲而終,至今民間將高壽者亦稱為「堯年」。
堯兩側與堯並稱為「五鳳」的四位大臣是:四岳,堯時期掌管山嶽祭祀的官兒。後稷,是主掌農業的大臣。羲和,堯時期的天文學家和掌管歷法的官兒。皋陶,堯時期任大理之職,是方管刑律的大臣,他執法如山,公正廉明,據說「畫地為牢」就是他民明的。 舜殿的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的模式,系重檐歇山頂式,殿高15.5米。殿內虞舜塑像高3.5米,打破了神化官化色彩,以人文先祖的形象進行了設計雕塑。堯在位70年時訪到舜,考察三年後由舜輔政20年,禪讓於舜,而後8年故世。舜又效仿帝堯,在老年將帝位禪讓於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被千古頌傳的「堯舜禪讓」。
舜姓姚,名重華,屬有虞氏,故稱虞舜。舜接替堯位後,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減輕刑罰,廣旋仁政,使四海賓服,國泰民安,將國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樂,創建了千古頌揚的「堯天舜日」太平盛世。舜20歲時以孝聞名,30歲時堯舉用他,50歲時代行天子政事,61歲接替堯登上帝位。登位39年到南方巡視,逝於蒼梧境內,葬於江南九嶷山。 「中華帝堯鼓」稱之為天下第一鼓。迄今為止,天下還沒有比它大的鼓。這面鼓直徑3.11米,高1.2米,鼓的兩面均是整張牛皮而著,2000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帝堯「敢諫鼓」,廣開言路,開張聖聽,納諫除弊,開創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帶來了「堯天舜日」之盛世。置鼓於堯廟,就是要弘揚帝堯精神,傳承文明,恢弘正氣。此鼓是襄汾縣紅躍鼓廠承製。廠長衛紅躍歷經半載,尋遍全國十三個省市才覓到了這兩張牛皮,製成了這面象徵先祖民主精神的大鼓。 堯殿兩側木樁,是堯設立的「誹謗木」,亦稱華表木。《辭海》記載:「華表,亦稱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樁」。堯是開啟華夏文明的賢明君主,設立誹謗木正是要博納眾諫,廣泛聽取民眾意見,以便改進朝政。為了打消大家的顧忌,達到言者無罪,暢所欲言,就特意樹起了這一誹謗木。可以說,「誹謗木」是體現堯民主政治的初評。隨著時代的推移,誹謗木演變為雕刻精細的石柱,形成蟠龍纏繞的華表,但已失去帝堯設立誹謗木的本意,成了歷代帝王皇宮的裝飾物和帝王尊嚴的標志物。
華表為堯所創,始於堯都。2001年我們在堯都廣場築建了「堯都華表」,高達21米,寓意21世紀;柱身蟠曲著中華世紀龍,蒼勁威武,頂端的沖天吼,生機勃勃,預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底座有長城圖案和黃河壺口瀑布圖案,象徵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社稷永固,為中國第一華表。 堯任命羲和、羲仲等人觀察天象,根據日月星辰運行規律,制定了歷法,一年以366天為一周期,剩下的天數用潤月的辦法解決,這就是農歷的來歷。堯欽定歷法,有序了農業,提高了生產力,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因而在宮前堯門通道兩側刻制了象徵日月星辰的石雕和二十四節氣日歷圖,使帝堯功績得以形象展現,國祖堯廟更具文化特色。
⑷ 建築物是山西臨汾的堯廟。請問後人為什麼要給堯帝立廟
為了紀念他的功勞
⑸ 堯舜禹在歷史上有何地位
堯舜禹是古代漢族傳說中,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們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運城和臨汾。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因禹治水有功,被人們尊稱為大禹。
⑹ 臨汾堯廟的簡介
進了堯廟,首先看到的是秀麗的五鳳樓。它始建於唐代乾封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樓高十九點三米,三層十二檐,樓底有磚建窯廊三孔,有直通三層角柱十三根,甚為雄偉。樓頂直立陶人三十餘個,陶獅為中,風吹可上下走動,十分美觀。據說,堯王常同他的四個大臣(既兩位宰相。兩位閣老)登樓遠眺,而當時人們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為「五鳳」,並有「一鳳升天,四鳳齊鳴」之說。「五鳳樓」之名便由此而來。五鳳樓的後面有堯井亭。該亭始建於東晉太寧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亭為六角高檐樓閣形式,小巧玲瓏,非常別致。亭中水井據說是堯王親手所掘。井的直徑八寸,井壁為兩層,外層有卯榫磚九塊一圈,疊圈砌成。相傳堯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飲。
廣運殿亦稱堯宮,是召見眾臣共商國是的地方,也是廟內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顯慶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殿高二十三米,通進深二十六點三米,通面寬四十三米。殿內有十二米通頂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細,獅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實為國內罕見。大殿龕內,有高達二米八的唐塑堯王像,兩邊站著兩位宰相和兩位閣老。堯王,據說姓伊,是堯廟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現尚存刻有「帝堯茅茨土階」的石碑。相傳堯王以前就住在土階上的茅草屋子裡。《韓非子 . 五蠹》中寫道:堯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調味,用土缸盛飲水,粗布僅掩身體,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爛不堪不換。可見堯王的生活十分艱苦。
廣運殿後是寢宮,始建於唐代麟德年間,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宮龕內塑有堯王和其夫人的像。據說堯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於姑射山中。山上現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鏡石(約一畝多大)、梳妝台等。廟內蒼勁的古柏,植於晉代,高十數米,直徑兩米多,十分罕見。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樹中間盛開著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游興。
⑺ 山西禹門口地明的來歷,含義,及歷史沿革
山西是人類歷史最早的發源地之一。芮城西河度文化及合河文化和雲南的元謀猿人屬於同期,證明在 250 萬年以前,山西已經有了最早的原始人類。中期的襄汾丁村文化和陽高許家窯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說明在10萬年以前,汾河兩岸和雁北地區,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晚期的朔縣峙峪文化說明在 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產制經濟為特點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經在這里確立。其他如沁水下川、大同白毛口都有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全省共有舊石器遺址 200多處。
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多達 500餘處幾乎遍布全省。如垣曲下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繁峙沙河鎮出土的魚骨叉,太原市光社出土的三足瓮,以及太谷白燕、汾陽峪道河和杏花村、襄汾陶峙等地出土的文物、遺址,都是研究我國原始社會發展和演變的有價值的資料。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原始社會的傳說:「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板(今永濟縣)、禹都安邑(今夏縣)」,傳說部落聯盟中的最高領袖堯、舜、堯都在山西境內建過都。至今臨汾城南還有堯廟,城東有堯陵,沁水以南有舜王坪。《禹貢》說夏禹治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龍門又叫禹門口,在山西河津縣西北和陝西韓城縣東北。禹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建立者,夏代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21世紀至16世紀。
夏王朝共歷14代,17個王,前後共 400多年。夏朝最後的桀王,由於暴虐無道,人民十分痛恨,被夏朝一個屬國的部落首領湯起兵推翻,從而建立了商王朝。這是我國第二個奴隸制的朝代。商王朝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17世紀至11世紀。當時山西境內有一些方國和城邑。武丁即位後,商王朝的力量逐漸強盛,把山西境內的這些方國征服,納入自己的版圖。石樓、靈石、保德、洪洞等地,都有青銅器出土,從這些出土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等方面判斷,都具有顯著的殷商文化的特徵。
從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 771年為西周時期。西周是一個政治經濟都相當發達的文明古國。在政治上,武王、周公和成王,分封他們的兄弟、同姓、親戚71人為諸侯,到各地控制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隊。周文王曾經發動過「戡黎」戰爭。黎是一個小邦國,在今黎城縣境內。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於唐,這就是廣為流傳的「桐葉封弟」的傳說。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國內有晉水,就把唐改稱為晉。後來,人們為紀念唐叔虞,給他修建了一個祠堂,這就是太原著名的旅遊勝地——晉祠的來歷。西周第九代國君周厲王,貪財好利,昏庸殘暴,激起了國人的暴動,周厲王被放逐到彘,「彘」就在今我省霍縣境內。厲王死後,幽王即位,比厲王更加昏庸荒唐,被犬戎進犯的軍隊殺死,導致西周滅亡。
從公元前 770年東周建立到公元前 476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這時,山西境內主要的諸侯封國是「晉」。晉起初是一個小國,到晉文公重耳當政時,有趙衰、狐偃等輔政,發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使晉國出現了「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逐漸強大起來。晉文公在北方稱霸後,山西對當時全國的局勢影響很大。侯馬是晉國後期都城的所在地,1956年在這里發現了城廓、銅器作坊、居住遺址和墓葬,1965年又發現了用朱書寫在玉片上的「盟書」(又叫「玉石書」)。這一文物不僅對研究我國圖書史有著重大意義,而且是研究春秋末期晉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政治史的寶貴資料。
⑻ 堯廟怎麼樣
這是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名君——堯王而建。其所在地叫堯廟村,由於帝堯建都臨汾,因而史稱「堯都平陽」。從堯門而入,經儀門,兩側有「鍾樓」、「鼓樓「各一座,堯宮甬道中間由龍鳳圖案刻制的中軸線叫「龍鳳之脈」,從大門開始一直通到廣運殿,長達300米。龍和鳳均為堯時期的圖騰,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標志,這里的龍鳳之脈就是中國最吉祥的龍鳳通道。陳列於堯宮甬道兩旁的器物是出土於陶寺文化遺址的。其中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禮儀用品和樂器等,但都是仿冒的贗品。行走在雕刻有龍鳳圖案的甬道上,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縮影一一呈現在眼前。這些文物石雕的盡頭就是圍棋廣場和「五鳳樓」 ,「五鳳樓」亦稱「光天閣」,意為帝堯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萬民之福。人們把堯與他共同開創基業的四位大臣譽為「五鳳」,此樓象徵君臣團結,天下大治。因為「五鳳樓」 是堯與四位賢臣議事的地方,所以門前有兩座牙關緊閉的石獅,有軍機不可泄露之意。石獅身後是堯廟特有的「獨聯」:「王春正始放懷舜日堯天」。這副獨聯系收藏家所捐贈,內容大氣而豪放,只可惜僅有一聯,至今無人對得出。樓底有磚建窯廊三孔,有直通三層角柱十三根,甚為雄偉。...
⑼ 臨汾堯廟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位於山西的南部吧
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版李治權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龍刻雲,工藝不俗。由於老的廣運寺已毀於火災,現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來重新修建的。 位於山西的南部臨汾市秦蜀路南端
⑽ \"堯\"的含義
堯
(堯)
yáo(ㄧㄠˊ)
[1]傳說中上古帝王名:~舜(「堯」和「舜」,均為傳說中上古的內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容)。~天舜日(舊時喻太平盛世)。
------〖詞性與應用〗-------
堯
(堯)
yáo
【形】
[1](會意。從垚(yáo),從兀。「垚」是土高,兀(wù)高聳突出,所以「堯」表示高。本義:高)同本義
堯,高也。——《說文》
曰若稽古帝堯。——《書·堯典》。馬註:「翼善傳聖曰堯。」
堯亦美謚也。——《論衡·須頌》
堯猶蕘蕘也,至高之貌。——《白虎通·號》
堯者,高也,饒也。——《風俗通·皇霸》
堯
(堯)
Yáo
【名】
[2]中國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號。生於伊,嗣後耆,故稱伊耆氏;初封陶,後徙唐,又稱「伊唐氏」
長此戴堯天。——杜審言《蓬萊三殿傳宴》
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湯…皆應運而生者。——《紅樓夢》
又如:堯(草名,相傳當初生於堯的廚房,能自己搖動生風,防止食物變質);堯天(比喻太平盛世);堯封(疆域。傳說堯舜時劃定我國疆土為十二州,故稱)
[3]姓
★部首: 兀 筆畫: 3 外筆畫: 3
☆筆順碼:15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