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油畫的發展歷程
中國油畫家的出現源於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潘庭章、等以繪畫供奉內廷,從而把西方的油畫技法帶入了皇宮; 雍正,乾隆年間,宮廷的包衣〔滿語即奴僕〕受命於皇上,向傳教士學習油畫,但並未留下一些痕跡。 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西文化大沖撞,民間的畫坊、畫館興起,畫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時由於畫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養也有限 。
清末維新變法後,許多青年學子先後赴英、法、日本等國學習西洋油畫,有油畫家: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師〕、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梁、潘玉良、龐薰琹、常書鴻、吳大羽、唐一禾、陳抱一、關良、王悅之、衛天霖、許幸之、倪貽德、丁衍庸等。
這些油畫家歸國後帶來了西方及日本先進的教學方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歸國的周湘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1912年劉海粟創辦上海圖畫學術院,並第一次起用人體模特寫生;1919年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倡導開辦了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美術學校,1927年,中央大學開設藝術科〔徐悲鴻任主任〕;1928年杭州創辦了第一所大學制的國立藝術院校〔林風眠任院長〕等。
處於這一時期的中國正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油畫家顛沛流離。國難當頭,很多油畫家用繪畫作武器,反映戰事,揭露暴政,如王式廓的《台兒庄大血戰》,唐一禾的《勝利與和平》,司徒喬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一些油畫家因戰事遠赴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創作出了如《負水女》吳作人,《哈薩克牧羊女》董希文等佳作。
在「新美術必須與人民結合」的觀點的影響下,寫實主義一統天下,風景、靜物、人物等題材被冷落。這個時期的油畫家誕生了一批革命歷史畫,如胡一川的《開鐐》、王式廓的《參軍》、羅工柳的《地道戰》、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李宗津的《飛奪蘆定橋》、艾中信的《過雪山》等。
❷ 油畫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油畫是在歐洲油畫技法傳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02年成立的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最早設立了西畫專科,聘任外國教員講授油畫。同期,清朝政府還派遣留學生到外國學習油畫。1887年,李鐵夫留學英、美,受教於印象主義畫家。1904年,李叔同等留學日本學習油畫。此外,陸續有自費留學歐洲的畫家。20年代後期,留學生相繼回國,積極從事油畫創作和油畫教育,並以他們為主體形成各種畫會、美術社,出版畫冊,介紹西方油畫作品。這樣,油畫直接從歐洲、間接從日本傳入中國,成為中國畫壇的新畫種。 出國留學生在不同的美術院校就學或師從不同風格的畫家,使得早期中國油畫面貌不一。由於畫家回國後缺乏油畫藝術的社會氛圍以及材料的限制,早期中國油畫作品不及西方油畫醇郁,表現力也不夠豐富。一部分作品是用油畫材料表現中國傳統繪畫的內容和造型特點,畫面往往顯得干澀、凝滯,並且不易長久保存。20~40年代,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中央大學藝術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關術專科學校、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武昌藝術專科學校等院校培養了一批油畫人才。劉海粟、林風眠、徐悲鴻是對教育影響較大的油畫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代表著當時較高的水平。 以徐悲鴻為代表的許多畫家堅持以現實生活內容為主題,描繪具體的有情節的題材,側重嚴謹的形體塑造和寫實的色彩,作品主題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較密切關系,形成很強的社會教育意義。以林風眠、劉海粟為代表的一些畫家,側重吸收歐洲印象主義以後的諸種流派風格,主要通過豐富的色彩和自由的筆觸表現對景物的主觀感受,畫面的藝術形式感較強,多呈流暢、輕松的意趣。40年代留學回國的油畫家中有的深入敦煌石窟等地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畫出了吸收民族繪畫造型和色彩特點的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油畫得到了普及性的發展。50年代後期,油畫教學和創作受到新的外來影響,主要採用的是俄羅斯-蘇聯油畫模式。在基礎作業中,油畫技法的特點為:注重描繪物象處於一個主要光源之下的效果,以明暗調子的推移即素描關系作為造型的主導因素。色彩表現的是物象之間由於環境色作用形成的色調,一般採用多層畫法,保持暗部的透明感和亮部的色層重疊,筆觸多較闊略、明顯,形成物象的體面轉折和質感。 中國油畫創作主要遵循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藝術原則,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以寫生方法收集創作素材,形成主題明確的藝術構思,通過創造生活情景的某一瞬時狀態體現藝術主題,強調內容的情節性和文學性。畫面一般有焦點透視的寫實感,運用明暗和造型突出主體,色調的傾向性形成畫面的意境並烘托主題。眾多以現實生活和近代歷史事實為素材的作品,在50年代和60年代上半葉反映了普遍的社會意識,油畫技法也日趨豐富,成為中國畫壇富有生機的繪畫形式。60年代後期,中國油畫從較窄的藝術路子陷入概念化,表現內容單一,較多作品成為當時政治口號的圖解,也幾近完全失去油畫的特徵。 1979年以後,中國油畫逐漸得到正常發展,改變了過去吸收單一的油畫模式的狀況,較全面地吸收西方從古典到現代的各種風格與流派。藝術家更多地注重油畫藝術的審美功能,注重油畫形式語言的多樣化、個性化,形成了中國油畫的初步繁榮。其中突出的油畫風格是吸收法國古典油畫的技法,講究嚴謹而富有藝術概括的造型,細膩的色彩變化和多層次色彩構成和諧的色調,作品氣氛典雅、意境清新。有的借鑒美國照相寫實主義的手法,運用極為精細的筆觸描繪理性構造的物象,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實況,往往顯出冷峻的情調。更多的畫家追求藝術的情感表現,靈活地運用油畫材料,創造富有個性的藝術作品。 油畫的豐富表現力在它的發展中愈益顯著,是世界上溝通人類情感的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
❸ 油畫在中國的發展史
油畫發展在中國如雨後春筍,發展很是飛快。你可以參考易陽藝術館,
http://www.shouhuiyouhua.com
那裡有詳細內的介紹油畫發展史容。
❹ 油畫技法的歷史發展
從歐洲油畫發展史的角度看,油畫是從蠟畫法、蛋膠畫法上逐漸地發展起來的。到了版15世紀左右產生早期權油畫模式,由楊凡代克兄弟進一步完善完成了以膠為介質向油為介質的轉換。由於材料技法上的革新,使油畫的表現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其作品在深入性和完善性上產生了很大的飛躍。因此,在15世紀的楊凡愛克兄弟為代表的尼德蘭畫派,是油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到了17世紀(清康熙前後階段),經過幾代藝術家們的不斷的完善,使油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又產生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即由多層次的罩染法逐步發展成為綜合型的表現方法和直接畫法,大大地豐富了油畫的表現語言與技巧,使其日臻完善。
❺ 油畫的歷史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1385年-1441年)回
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後發揚答光大。後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近代油畫多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油畫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表現的一個普通婦女並廣為流傳。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❻ 油畫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
油畫最早起源於歐洲。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後發揚光大。後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
近代油畫多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油畫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表現的一個普通婦女並廣為流傳。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6)油畫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等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畫家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線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L.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
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家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致地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
義大利的提香是第1個特別注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畫,並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調,透明顏料的多次復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❼ 中國油畫的發展史
油畫最早起源於歐洲,中國油畫最早起源於距今400年前,義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外來藝術發展成為中國繪畫的組成部分,經歷了漫長的學習、吸收和成長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早期距今 400年前,義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最早出國學習油畫的廣東畫家李鐵夫,於1887年到美國,曾受業於J.S.沙金,並以作品獎金和賣畫所得,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最早到日本學畫的李叔同,於1910年學成回國,隨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從事美術教學,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體寫生,並在學校中組織洋畫研究會。
1949年以後,中國油畫家面臨全新的歷史時期。老解放區和國統區的畫家匯成團結的隊伍,巨大的社會變革使油畫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變化。
老畫家吳冠中、韋啟美和中年畫家羅爾純、妥木斯、曹達立等人在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富有個性色彩的表現方法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績。青年畫家忻東旺、於雲飛等,更加註重顯示油畫家對繪畫形式和個性特色的關心。《父親》(羅中立)和《西藏組畫》陳丹青,(見彩圖《西藏組畫—進城》(中國現代))的出現,從創作思想上標志著一個新時期的開始,一個舊時期的終結。
大批新起的青年畫家,則完全以新的眼光觀察生活和藝術。他們廣泛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觀念,進行大膽的藝術試驗。長期存在於中國油畫界的作品面貌單調、貧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矯正。從畫家、作品及觀眾的關系來看,油畫已經成為能夠表現中國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為中國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國藝術了。
❽ 油畫的歷史起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回1385年-1441年) 對繪畫答材料等加以改良後發揚光大。後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近代油畫多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油畫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表現的一個普通婦女並廣為流傳。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❾ 油畫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油畫內來容隨著人文主義學源術和藝術的發展,逐漸擺脫宗教思想的束縛,開始描繪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油畫材料和使用技法趨於成熟,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人們所熟知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就出現在這個年代。
自此之後的三四百年間,油畫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繪畫相關的人體結構、透視、色彩等學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養畫家的搖籃——美術學院在這個時候也相繼建立。同時,在歐洲各國涌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油畫語言在他們手中被發揮到淋漓盡致。這個時期,盡管畫家們在表現內容和風格上不盡相同,但都使用寫實的表現手法,因而人們習慣上稱中世紀到十七八世紀為古典寫實主義時期。
十八九世紀之後,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變革和新興藝術思潮的涌現,繪畫風格、形式朝多元化發展,呈現出紛繁復雜的面貌。相繼出現了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風格流派。這些流派無論是美學觀點、還是審美情趣等,都與歐洲傳統油畫不同,甚至是反叛。到19世紀末,世界藝術進入後現代階段,繪畫面貌變異的速度更快、更頻繁、也更難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