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筆的發展史是什麼
筆 由 何 人 發 明 ? 自 古 就 有 蒙 恬 造 筆 之 說 , 但 查 「 史 記 」 蒙 恬 傳 卻 沒 有 造 筆 的 事 , 只 有 張 華 的 「 博 物 志 」 有 「 蒙 恬 造 筆 」 的 記 載 。 秦 在 公 元 前 二 二 一 年 統 一 天 下 , 蒙 恬 因 功 被 拜 為 內 史 , 這 個 職 位 , 與 用 筆 有 關 , 因 為 撰 稿 、 撰 述 和 抄 寫 公 文 , 乃 是 史 官 的 職 責 , 這 也 許 是 導 致 蒙 恬 改 進 書 寫 工 具 的 原 因 。 博 物 志 說 「 造 」 筆 , 但 「 造 」 的 意 義 , 不 一 定 是 發 明 , 也 可 說 是 「 制 作 」 。
馬 縞 的 「 中 華 古 今 注 」 有 一 段 話 , 或 許 可 說 明 世 人 認 為 蒙 恬 發 明 筆 的 誤 會 , 「 牛 享 問 曰 : 『 古 有 書 契 , 便 應 有 筆 , 世 稱 蒙 恬 造 筆 何 也 ? 』 答 曰 : 『 自 蒙 恬 始 作 秦 筆 耳 , 以 拓 木 ( 亦 作 枯 木 ) 為 管 , 鹿 毛 為 柱 , 羊 毛 為 被 , 非 兔 毫 竹 管 也 。 』 」 也 就 是 說 , 蒙 恬 只 是 用 枯 木 及 鹿 、 羊 毛 等 , 制 造 了 他 們 秦 國 所 用 的 筆 。 馬 縞 的 這 一 注 解 , 與 晉 朝 崔 豹 的 「 古 今 注 」 相 似 , 注 中 也 說 「 蒙 恬 始 造 即 秦 筆 耳 … … 」 。
實 際 在 蒙 恬 之 前 , 古 代 的 文 獻 , 早 就 有 用 筆 的 事 , 如 「 爾 雅 釋 器 」 有 「 不 律 謂 之 筆 」 。 「 禮 記 」 「 曲 禮 」 有 「 史 載 筆 , 士 載 言 」 , 「 物 原 」 有 「 伏 羲 初 以 木 刻 字 , 軒 轅 易 以 刀 書 , 虞 舜 造 筆 , 以 漆 書 於 方 簡 」 。 「 尚 書 中 侯 」 有 「 龜 負 圖 出 , 周 公 援 筆 以 寫 之 」 。 其 他 還 有 「 戰 國 策 」 上 記 載 齊 後 將 死 時 , 叫 她 的 兒 子 「 取 筆 牘 受 言 」 的 故 事 。 徐 堅 根 據 尚 書 及 曲 禮 的 史 實 , 在 他 的 「 初 學 記 」 中 , 較 明 白 解 釋 世 傳 蒙 恬 造 筆 的 原 因 : 或 者 當 時 的 許 多 國 家 沒 有 筆 的 名 稱 , 只 有 秦 國 獨 得 , 蒙 恬 更 將 筆 「 損 益 」 ( 改 良 ) 罷 了 。
筆 究 竟 是 何 人 發 明 , 恐 怕 很 難 找 到 答 案 , 只 可 說 是 新 石 器 時 代 的 一 些 人 。 從 近 年 古 代 文 物 的 發 現 , 可 以 證 明 竹 、 帛 上 的 文 字 圖 畫 , 是 使 用 毛 筆 的 , 並 且 還 有 用 竹 、 木 枝 桿 做 的 毛 筆 實 物 出 土 , 如 一 九 五 四 年 , 長 沙 古 墓 中 發 現 的 戰 國 筆 , 筆 管 與 筆 套 ( 整 支 筆 裝 入 套 中 ) , 卻 是 竹 制 , 筆 頭 是 動 物 毛 , 可 能 是 兔 毫 , 筆 全 長 二 一 公 分 , 套 長 二 三 . 五 公 分 。 商 代 及 周 朝 的 金 器 款 識 , 很 顯 然 不 是 硬 筆 寫 了 來 翻 鑄 的 。 殷 商 的 甲 骨 文 卜 辭 , 看 得 出 來 是 用 毛 筆 寫 後 再 刻 。 中 研 院 董 作 賓 故 院 士 , 在 他 的 「 甲 骨 文 斷 代 研 究 例 」 中 , 還 說 到 在 公 元 前 一 四 ○ ○ 年 - 一 二 ○ ○ 年 間 的 牛 骨 上 , 有 用 毛 筆 和 墨 汁 已 寫 好 文 字 還 沒 有 契 刻 的 。 同 樣 情 形 , 在 陶 器 上 , 安 陽 出 土 的 殷 代 陶 片 中 , 也 有 一 個 以 筆 墨 書 寫 的 大 字 - 「 祀 」 。
更 早 一 點 , 在 史 前 時 期 , 從 河 南 仰 韶 及 西 安 半 坡 等 新 石 器 時 代 遺 址 的 彩 陶 , 上 面 的 花 紋 、 卷 企 和 符 號 , 都 必 須 用 軟 的 毛 筆 才 能 畫 成 。 又 在 甘 肅 辛 店 發 現 的 彩 陶 , 上 面 有 人 、 鳥 、 大 及 車 輪 等 圖 畫 , 有 些 學 者 認 為 那 是 中 國 較 原 始 的 圖 畫 文 字 。 近 百 年 來 陸 續 出 土 的 古 陶 甚 多 , 至 秦 時 已 匯 集 陶 文 八 百 余 字 , 能 辨 識 者 不 到 半 數 。
========================
筆的演變史
漢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紙的發明,更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筆頭不僅用兔,羊毛,還採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製成。其制筆之法,有的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衣,或用人發梢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見王羲之《筆經》)。因此,漢之制筆硬,軟毫並用,亦可謂早期的「兼毫」。此時對於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為飾。據《西京雜記》載:天子所用筆,管則飾以錯寶,毛皆以秋兔之毫,並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間的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也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筆在此時已經不僅是書畫的工具,而開始成為藝術品了。
秦漢之際人們有將毛筆簪戴在頭上,以作裝飾之用的習慣,因之筆桿較長,有20厘米左右,筆桿上還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筆尾削尖,並髹之以漆,稱之「簪白筆」。「白筆」指未蘸過墨的新筆,以新筆作簪用,故名。漢代有「簪白筆」制度。漢代官員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筆。
魏晉簪筆之風不再時行,筆桿逐漸變短。三國時有魏國人韋誕,字仲將,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辭章,並以制筆和墨聞名當時,他所制之筆,人稱韋誕筆,著有《筆經》一卷留世。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介紹了韋誕的制筆方法:「先次以鐵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齊,毫鋒端本各作扁極,令均調平,將衣羊青毛,縮羊青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然後合扁卷令極圓,訖痛頡之,以所整羊毛中為筆柱,復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齊,亦使平均,育頡管中甯隨毛長者使深,寧小不大,筆之大要也。」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韋誕的制筆方法,同時也反映出魏晉時制筆的過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筆,筆頭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筆風行天下,其中制筆名家有:
1、黃暉。相傳他得到蒙恬的制筆方法,所制的筆稱「雞距筆」,雞距即雄雞跖後突出像腳趾的部分,因鋒短,犀利如雞距,故名。
2、宣州陳氏。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制筆名家,名字不詳,相傳陳氏之筆特別為當時書法家喜愛。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曾親手寫過《求筆貼》向陳氏之祖求筆;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曾向陳氏求筆。宋邵博《聞見後錄》中載:「宣州陳氏家傳右軍《求筆貼》,後世益以作筆名家。柳公權求筆,但遺以二支,曰公權能書當繼來索,不必卻之。果卻之,遂多易常筆。曰前者右軍筆,公權固不能用也。」
3、諸葛氏。其制筆以一種或二種獸毛參差散立組合而成,經久耐用,與當時宣州陳氏同享盛譽。鄭文寶《江表志》中載:「宜春王從謙喜書禮,學二王楷法,用宣城諸葛筆,一枝酬十金,勁妙甲於當時,從謙號為『翹軒寶帚』。」唐時諸葛氏筆已為詩人書家所推崇。
唐代的筆,以兔毫為主,大多出自宣州。選料精審,質量高超,它們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並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貢品」。現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中國之唐筆,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鑲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撥鏤碧色之管的。這說明唐代筆的豐富多彩,工料精緻。
由於唐筆的鋒短,過於剛硬,故蓄墨少而易乾枯,於是又發展產生了一種鋒長精柔的筆。長鋒筆的出現對於毛筆來說無疑是一場革命,它帶來了唐宋時期縱橫灑脫的新的書風。
宋代的制筆工藝,一改晉以前的舊風,逐漸趨向軟熟,虛鋒,散毫。當時的制筆名匠眾多,有:諸葛高,安徽宣城人。出身制筆世家。書法家蘇軾曾稱當時無心散卓筆,「惟諸葛高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如入學杜甫詩,得其粗俗而已」。諸葛元,諸葛漸,諸葛豐及歙州呂道人,呂大淵,新安汪伯立,均為其傳人。
呂大淵,黟州(今安徽黃山市黟縣)人。在繼承宣筆製作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宋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黟州呂大淵悟韋仲將作筆法,為余作大小筆十餘枝,無不可人意。」呂道人,歙州人。其制筆技藝 繼承宣筆製作之長又有創新,名揚一時。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歙州呂道人非為貧而作筆,故能工。」吳說,宋代筆工吳政之子,繼家法制筆,筆經久耐用。程奕。蘇東坡說錢塘筆工程氏制筆,有前人風格,使寫字輕巧,製作精妙。待其瑛,擅長紫毫「棗心筆」。所謂「棗心筆」為筆毛中心有物,如棗中之核,故稱。張遇,以制丁香筆為人所知。黃庭堅說:「張遇丁香筆,捻心極圓,束頡有力。」丁香筆為宋代毛筆的一種。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謝 則以汪伯立筆,澄心堂紙,李廷 墨,羊頭嶺舊坑硯稱為「新安四寶」,一並列為進獻朝廷的貢品。
到了元代,宣州筆聲名煊赫的地位逐漸由湖筆(即浙江湖州,嘉興一帶所制筆)代替。這是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所造成的。再說湖州早就有制筆業,尤以善璉鎮為最。相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隋朝有名的書法家)游善蓮鎮,住在鎮上蒙恬祠側的永欣寺,與當地制筆工匠經常切磋制筆技術。智永喜愛書法,他用敗的筆頭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曉園(今善璉鎮輪船碼頭處),名「退筆冢」。智永禪師圓寂後,筆工把他埋葬在「退筆冢」旁。入元以後,浙江吳興一帶先後出現了一批制筆名家,他們精雕華飾,不惜成本,以博取統治者的歡心,因而包攬了所有的「御用筆」,以致湖筆聲譽日隆。湖筆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黃鼠狼尾毛,經過浸、撥、並、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筆鋒堅韌,渾圓飽滿,修削整齊,具有「尖、齊、圓、健」的筆之「四德」。他們的代表人物是:馮應科,元初湖州著名筆工。所制湖筆被稱為「馮筆」,與當時書法家趙孟 的字,錢舜舉的花鳥畫,一並譽為「吳興三絕」。《湖州府志》中曾有「吳興馮筆妙無倫」的詞句給予贊揚。張進中,元代湖州筆工,以 毛作為制筆原料,製成 筆,為皇宮中所用。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中載:「都城耆老,善制筆。管用竹桿,毫用 ,精銳宜書。吳興趙子昂,淇中王仲謀,上黨宋齊 皆與之善。尚方有所需,並非中筆不用,進中每月執筆入宮,必蒙賜灑食。」周伯溫,元代筆工。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黃羊尾筆揚名當時。繼承了古代製法,深受世人贊美。陸文寶,元末明初制筆家。浙江吳興人,聲名出眾,制筆技藝傳至其子陸繼翁後,大有繼往開來之勢。明書法家曾 《贈筆工陸繼翁詩》稱:「吳興筆工陸文寶,制筆不與常人同。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舉世稱良工。」陸文寶製作的筆還曾入貢為御用筆。
同時吳興的筆工也大量地向外輻射,使湖筆在江蘇,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製作。到了明清,制筆在工藝上不但講究實用,而且更注意裝飾。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作為工具的毛筆製作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明清兩代精製華麗的毛筆,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的精美表現在筆頭選毫極精,筆頭捆紮出竹筍式,香盤式,蘭花式,葫蘆式等多種形式。筆頭與副毫因毛色現出層層不同的色彩或鋒淡而副毫漸濃, 色變化頗為美觀。當時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豬鬃等不同性質的毛,並創新了毫制筆,即利用各種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筆毫軟而圓健,強勁有力,達到剛柔適中,經久耐用,揮灑自如和尖,齊,圓,健的要求。根據書法,繪畫的需要,還創新出現了摣筆,斗筆,聯筆,提筆等寫特大字的大型筆,以及蓄墨較多的長鋒筆等新品種。筆管的裝飾上也創制出了許多精巧的工藝,從質料到裝飾花紋都有創新。當時有竹管(棕竹、斑竹、湘妃竹),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烏木、雞翅木)、琺琅管等多種質料(圖69)。裝飾題材豐富,雕鏤精緻,色彩鮮艷,大體以吉祥圖案為主,有雙龍戲珠,龍鳳,八仙,雲鳳,雲蝠,古錢,人物山水等。
明清二代的著名筆工有:
陸繼翁,明代筆工,陸文寶之子。施文用,明代筆工。浙江吳興人。精製筆翰,多作為貢品,進獻皇宮內府,被達官貴人視為案頭清玩,筆桿常標「筆匠施阿牛」記號,弘歷皇帝鄙棄其名,改為「施文用」。此後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筆界有了盛譽。張文貴,明代筆工。杭州人。長於制畫筆,有「畫筆以杭之張文貴為首稱」的贊評。周虎臣,清初著名筆工,江西臨川人。
Ⅱ 筆的發展史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桿粗0.4cm,桿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製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桿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一層生漆。從其製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沒有統一的名稱。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 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筆。蒙氏造筆後統稱為筆,因此毛筆中有其最為著名的一種毛筆,即「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筆」。侯筆即侯店毛筆,古稱「象筆」。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固守秦朝北部邊疆,路經侯店,時值三月三日,始(試)以兔毫竹管為筆寫成家書一封,隨後將毛筆贈送給侯店人。後來,侯店人便仿製出「蒙恬精筆」。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筆藝人李文魁在北京開設筆店,一名愛好書法的太監同他結為兄弟,經常把他製作的毛筆買進皇宮,受到皇帝的賞識,於是侯店毛筆譽滿天下,並被奉為御用之品。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帶制筆藝人都放鞭炮、擺宴席,紀念毛筆創始人蒙恬。而當地制筆之業盛起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所制之筆,馳名遐邇。光緒年間,因製作技藝精湛,亦奉為御用,光緒帝立碑表彰,稱之「御筆」。民國初年,巴拿馬賽會曾獲有獎章,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稱為「毛筆聖地」、「北國筆鄉」。 侯店毛筆也與內畫和宮廷金魚一起,並稱「衡水三絕」。 漢代時毛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是開創了在筆桿上刻字、鑲飾的裝潢工藝,如甘肅武威磨嘴子東漢兩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馬作」和「史虎作」的毛筆;二是出現了專論毛筆製作的著述,如東漢蔡邕著《筆賦》,這是中國制筆史上的第一部專著,對毛筆的選料、製作、功能等作了評述,結束了漢代以前無文字評述的歷史;三是出現了「簪白筆」的特殊形式。漢代官員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筆的尾部削尖,插在頭發里或帽子上,以備隨時取用。祭祀者也常在頭上簪筆以表示恭敬。「白馬作」毛筆出土時就是在墓主頭部左側。 至元代、明代時,浙江湖州涌現出一批制筆能手,如馮應科、陸文寶、張天錫等,以山羊毛製作羊毫筆風行於世,世稱「湖筆」。自清代以來,湖州一直是中國毛筆製作的中心。與此同時,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牌毛筆陸續出現,其中上海李鼎和毛筆、安徽六安一品齋毛筆都曾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其實還有好多的東西,你可以從下面的鏈接自己找一找。
http://ke..com/view/16334.htm
Ⅲ 筆的歷史和傳說
筆的歷史不清楚 但傳說知道一兩個
神筆馬良 妙筆生花 捉筆代刀
Ⅳ 簡介筆的發展歷史
筆
筆 <名>
(會意。從竹,從聿。「聿」),是「筆」的本字,小篆象以手執筆。古時毛筆筆桿都是以竹製成,故從竹。簡化字「筆」,「從竹從毛」會意,指舊時用的毛筆。此字最早見於北齊雋修羅碑,是六朝時的俗字。也見於《集韻》。本義:毛筆)
同本義 [pen]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說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
史載筆,士載言。――《禮記·曲禮》
不能竟書而擱筆。――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毛筆;鋼筆;圓珠筆;筆削(修改文章);筆帕之敬(雅潔的禮品);筆楮難窮(文字難以充分表達。楮:紙的代稱)
指字畫詩文等以筆書寫繪制而成的作
筆 bǐ
①寫字畫圖的用具:鋼~、蠟~、粉~。
②(寫字、畫畫、作文等的)筆法:運~得當。
③用筆寫出:代~。
④筆畫:'二'字有兩~。
⑤量詞:一~帳、一~好字。
【筆觸】書畫、文學作品等的筆法,格調:鋒利的~。
【筆調】文章風格:~清新。
【筆端】寫作、寫字、繪畫時的運筆以及所表現的意境:奇光異景盡收~。
【筆法】寫字、畫畫、作文的技巧或特色:這篇小說的~很新穎。
【筆鋒】
①筆尖。
②書畫的筆勢;文章的氣勢。
【筆供】用筆寫出來的供詞。與'口供'相對。
【筆畫筆順檢字法】漢字字典查閱檢索方法之一。要求根據筆畫的多少和筆順的先後來查檢。
【筆記文】文體的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多由分條的短篇匯集而成。
【筆力】寫字、畫畫或做文章所表現出的功力:~剛勁。
【筆路】
①筆法。
②寫作的思路:這篇文章~奇特。
【筆勢】
①寫字、畫畫用筆的風格。
②文章的氣勢。
【筆削】古時在竹簡、木簡上寫字,要刪改得用刀颳去,稱'削'。後來用做請人修改文章的敬辭。筆:記錄。削:刪改。
【筆意】書畫或詩文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意境。寫字、繪畫時運筆的精心構思以及所表現的風格、功力。也指詩文的意境。
【筆札】札是古時寫字用的小木片,後來用筆札指紙筆,又轉指寫的文章。
【筆戰】用文章來進行辯論,打官司,與'舌戰'相對。
【筆者】某篇文章或某書的作者(多為作者的自稱)。
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羽毛筆的基礎上發明了鋼筆之後,鋼筆迅速替代傳統的羽毛筆而成為20紀主要的書寫工具。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電腦、列印機與網路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鋼筆的書寫功能,而且性能更加優良的圓珠筆廣泛運用,也擠佔了鋼筆的市場佔有率。21世紀初的今天,鋼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是許多人首選的書寫工具,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體現持有人身價的一種象徵。製作工藝越來越精良的名牌鋼筆,已成為高檔的名貴禮品,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追求,價格不菲。
鋼筆因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收藏者 , 所以如何選擇一枝好的鋼筆 , 也成了一門學問。
有不少人喜歡收藏鋼筆。因為鋼筆不僅有足夠多的新老品牌與款式供收藏者尋覓選擇,而且價格適宜,全球都擁有龐大的市場,收藏容易,轉手出讓也極為方便。即使是專供收藏的珍稀品牌,很少有偽造的假貨,也沒有很多人專門炒作,因此使得鑒賞家與投資者購買起來較為放心。
Ⅳ 中國筆的歷史
在各類筆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
毛筆作為書寫工具,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雖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該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漢代制筆頭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軟毫並用。同時,筆管的質地和裝飾也豐富起來。據正史書籍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明於漢代。
宣筆時期是我國毛筆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晉時,安徽宣州用兔毛製成的紫毫筆,以筆鋒尖挺而擁著稱於世。宣州陳氏之筆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為全國制筆的中心,宣筆聲譽日隆,此時的宣筆無論在製作技巧,選用材料,或在筆桿的雕鏤藝術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權、歐陽修、梅堯臣、蘇東坡等人都對宣筆有過極高的評價。宣筆在唐朝時被奉為貢品和御用筆,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天寶二年,唐玄宗登樓看新潭、南方數十郡特產,排列在在樓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筆。陳氏及諸葛氏之筆跨唐宋兩朝,制筆技藝世代相傳,所創無心散卓筆具有性能柔潤、根基牢靠,久用不散,書寫流暢的特點,稱「海內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諸葛氏之外,歙縣的呂道人,黟縣的呂大淵,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時。
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我國的毛筆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發展時期——湖筆時期。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贊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里出產的毛筆稱為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當時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
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明清時期是中國制筆業發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精緻華麗自不待言,就連民間使用的毛筆,也十分注重裝飾和美觀。當時用作筆管的質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琺琅等,在筆管的裝飾上,也盡一切修飾之能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
由於毛筆是由動物纖維製成,難以長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筆傳世極少,除少數發掘品外,能見到的明清毛筆,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寶了。
Ⅵ 筆的歷史
筆的祖先應當是被中國文人譽為「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數千年來,毛筆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無數「矯若游龍、飄若驚鴻」的書法珍品。也許是由於歐洲文字的曲線較多,不大適合用柔軟的中國毛筆書寫,因此,毛筆並末像其他的中國古代發明那樣傳入西方。歐洲人有自己獨特的書寫工具——鵝毛筆。
鵝毛筆由古代的埃及人發明。它的歷史也相當悠久綿長。使用鵝毛筆,用力大些就可以把字的筆劃寫得粗些,輕輕用力就可以寫得細些。鵝毛筆既能蘸墨水,又能較長時間連續書寫。不過,一旦用久了,筆尖會被磨禿,不便於長期使用。
1829年,英國人詹姆士·倍利成功地研製出鋼筆尖。它經過特殊加工,圓滑而有彈性,書寫起來相當流暢,深受人們的歡迎。然而,這種筆必須蘸墨水書寫,十分麻煩。英國人布拉馬用銀製成筆桿,然後在筆桿裏裝進墨水,使其從筆尖流出,似乎可以順暢書寫。可是,缺乏控制的墨水總是不聽使喚,容易將紙面弄得一塌糊塗。布拉馬又在筆桿里加上一個裝墨水的囊管,又有人在筆尖上裝一根細細的金屬針,以控制墨水的通道,然而,漏水問題仍然得不到徹底的解決。
據說有一次,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華特曼,好不容易才在與幾位同行的競爭當中,談妥了一筆大生意。簽訂合同時,華特曼給客戶遞上一支精美的自來水筆,請他簽名。誰料正當客戶提筆欲簽時,筆尖滴下一大灘墨水,將好好的一份合同弄臟了。正當華特曼急急忙忙地轉身去再取一份新的合同時,身邊的競爭對手卻乘虛而入,同顧客簽下合同,奪走了這筆數額相當可觀的生意。這事給華特曼很大的刺激,懊喪之餘,立志要設計出能夠自如控制出水的真正意義上的自來水筆。
歷經4年的艱辛努力,華特曼在總結前人失敗經驗的基礎上,終於在1884年發明了比較實用的自來水筆,即今天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鋼筆。
1888年,繼華特曼發明自來水筆4年後,美國的勞比提出一種全新概念的筆,它不同於自來水筆,而是在筆尖上裝上一個圓球,書寫時,隨著圓球的滾動,把墨水留在紙上,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圓珠筆」。令人遺憾的是,勞比的嘗試失敗了,一方面因為圓珠滾動不靈,寫不出字;另方面,通過圓珠流出的墨水無法控制,會大量漏水。這項發明被耽擱了下來。
半個多世紀後的1943年,匈牙利某印刷廠名叫拉茲羅·約瑟夫·比克的校對員,發現機器上剛印好的清樣含水分多,用自來水筆改正,會發生浸潤模糊的現象。為此,他經常琢磨用何種辦法進行改進。他是一個領取舊式墨水筆使用的人。他和同事們總是抱怨不是手上就是紙上弄上了墨漬,形成了污跡,因此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當比羅在一家顏料店看到速乾墨水時,他決定試制這類東西。
有一次,比克找來一根圓管,裝上油質顏料,把筆尖改成鋼珠,於是,世界上第一枝圓珠筆誕生了。等到他們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時,兄弟倆已永久移居阿根廷。他們在那裏找到了一個身為英國商人的贊助人亨利·馬丁。1943年,他們製造出了圓珠筆,比克將這項發明提供給英國皇家空軍。不久,英國的一家飛機製造廠就推出了首批商業化的圓珠筆。
當時,美國有位名叫雷諾的商人看到這種圓珠筆,就像嗅覺靈敏的獵犬發現獵物一樣,以商人特有的敏感,認定這是前程無量的新產品。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原子彈在美國製造成功!為了聳人聽聞、招徠顧客,雷諾別出心裁地將他生產銷售的圓珠筆稱作「原子筆」。雷諾聲稱,他的原子筆可以在水下寫字,可以在寒冷的北極使用,可以長期書寫,而且方便攜帶。
在圓珠筆發明出來之前,寫字可能是一樁會臟手的事情。在學校長辦公室裏,人們都使用那種必須頻頻去蘸墨水的簡易鋼質筆尖的筆。墨水瓶很容易補打翻,甚至更容易使上墨漬或形成污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年間,由於開發出了低成本的製造方法,圓珠筆逐漸成為大家都喜愛的書寫工具。
拉茲洛·比羅和喬格·比羅兄弟倆日發明一度因成為理想的贈品而流行起來。事實上,它是適應各種場合的理想書寫用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巴龍·比什購買了比羅的專利,並且了一種低成本的製造工序。他的「比克」牌圓珠筆成了大眾化的廉價書寫工具,所有學校和辦公室裏都在使用。
如果說毛筆和鵝毛筆凝集著燦爛的古代文明,那麼自來水筆的問世便帶有近代文明的色彩,而原子時代出現的圓珠筆則是現代文明的成果。http://..com/question/6117543.html?fr=qrl3
Ⅶ 筆的歷史變化過程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筆之源一般人都以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殘留之朱書與墨跡,系用毛筆所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而蒙恬實為毛筆之改良者。 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漢代制筆頭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軟毫並用。同時,筆管的質地和裝飾也豐富起來。據正史書籍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明於漢代。 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我國的毛筆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發展時期——湖筆時期。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贊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里出產的毛筆稱為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當時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 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明清時期是中國制筆業發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精緻華麗自不待言,就連民間使用的毛筆,也十分注重裝飾和美觀。當時用作筆管的質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琺琅等,
Ⅷ 關於筆的發展歷史
筆
筆 <名>
(會意。從竹,從聿。「聿」),是「筆」的本字,小篆象以手執筆。古時毛筆筆桿都是以竹製成,故從竹。簡化字「筆」,「從竹從毛」會意,指舊時用的毛筆。此字最早見於北齊雋修羅碑,是六朝時的俗字。也見於《集韻》。本義:毛筆)
同本義 [pen]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說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
史載筆,士載言。――《禮記·曲禮》
不能竟書而擱筆。――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毛筆;鋼筆;圓珠筆;筆削(修改文章);筆帕之敬(雅潔的禮品);筆楮難窮(文字難以充分表達。楮:紙的代稱)
指字畫詩文等以筆書寫繪制而成的作
筆 bǐ
①寫字畫圖的用具:鋼~、蠟~、粉~。
②(寫字、畫畫、作文等的)筆法:運~得當。
③用筆寫出:代~。
④筆畫:'二'字有兩~。
⑤量詞:一~帳、一~好字。
【筆觸】書畫、文學作品等的筆法,格調:鋒利的~。
【筆調】文章風格:~清新。
【筆端】寫作、寫字、繪畫時的運筆以及所表現的意境:奇光異景盡收~。
【筆法】寫字、畫畫、作文的技巧或特色:這篇小說的~很新穎。
【筆鋒】
①筆尖。
②書畫的筆勢;文章的氣勢。
【筆供】用筆寫出來的供詞。與'口供'相對。
【筆畫筆順檢字法】漢字字典查閱檢索方法之一。要求根據筆畫的多少和筆順的先後來查檢。
【筆記文】文體的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多由分條的短篇匯集而成。
【筆力】寫字、畫畫或做文章所表現出的功力:~剛勁。
【筆路】
①筆法。
②寫作的思路:這篇文章~奇特。
【筆勢】
①寫字、畫畫用筆的風格。
②文章的氣勢。
【筆削】古時在竹簡、木簡上寫字,要刪改得用刀颳去,稱'削'。後來用做請人修改文章的敬辭。筆:記錄。削:刪改。
【筆意】書畫或詩文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意境。寫字、繪畫時運筆的精心構思以及所表現的風格、功力。也指詩文的意境。
【筆札】札是古時寫字用的小木片,後來用筆札指紙筆,又轉指寫的文章。
【筆戰】用文章來進行辯論,打官司,與'舌戰'相對。
【筆者】某篇文章或某書的作者(多為作者的自稱)。
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羽毛筆的基礎上發明了鋼筆之後,鋼筆迅速替代傳統的羽毛筆而成為20紀主要的書寫工具。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電腦、列印機與網路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鋼筆的書寫功能,而且性能更加優良的圓珠筆廣泛運用,也擠佔了鋼筆的市場佔有率。21世紀初的今天,鋼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是許多人首選的書寫工具,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體現持有人身價的一種象徵。製作工藝越來越精良的名牌鋼筆,已成為高檔的名貴禮品,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追求,價格不菲。
鋼筆因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收藏者 , 所以如何選擇一枝好的鋼筆 , 也成了一門學問。
有不少人喜歡收藏鋼筆。因為鋼筆不僅有足夠多的新老品牌與款式供收藏者尋覓選擇,而且價格適宜,全球都擁有龐大的市場,收藏容易,轉手出讓也極為方便。即使是專供收藏的珍稀品牌,很少有偽造的假貨,也沒有很多人專門炒作,因此使得鑒賞家與投資者購買起來較為放心。
Ⅸ 筆有什麼樣發展史呢
筆的發展歷史:
漢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紙的發明,更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回筆頭不僅用兔答,羊毛,還採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製成。
其制筆之法,有的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衣,或用人發梢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見王羲之《筆經》)。因此,漢之制筆硬,軟毫並用,亦可謂早期的「兼毫」。此時對於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為飾。據《西京雜記》載:天子所用筆,管則飾以錯寶,毛皆以秋兔之毫,並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間的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也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筆在此時已經不僅是書畫的工具,而開始成為藝術品了。
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羽毛筆的基礎上發明了鋼筆之後,鋼筆迅速替代傳統的羽毛筆而成為20世紀主要的書寫工具。
Ⅹ 筆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漢代制筆頭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軟毫並用。同時,筆管的質地和裝飾也豐富起來。據正史書籍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明於漢代。 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我國的毛筆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發展時期——湖筆時期。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贊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里出產的毛筆稱為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當時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 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明清時期是中國制筆業發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精緻華麗自不待言,就連民間使用的毛筆,也十分注重裝飾和美觀。當時用作筆管的質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琺琅等,在筆管的裝飾上,也盡一切修飾之能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
http://ke..com/view/37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