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西方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當歐洲籠罩於基督教的黑暗之時,以伊斯蘭為特徵的阿拉伯帝國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對於這種文明的地位,權威的科學史學家的評價是,縱向來看,它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希臘、羅馬)啟後(文藝復興)的作用;橫向來看,東、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了解一些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西方學者曾廣泛使用阿拉伯文,或受益於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文化,許多科學著作都是用阿拉伯語撰寫的,帝國在此期間也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因此,前西德歷史學家赫伯特·格特沙爾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蘭教》一書中寫到:「全世界都感謝阿拉伯語在傳播中世紀高度發展的阿拉伯科學知識方面所帶來的媒體作用……如果沒有阿拉伯語這個媒介,得到這些知識是不可想像的,或者說無論如何也不會了解得那麼早。」
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准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
而作者Robert Briffault在《構建人性》中則更加明確地說:「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這是極其可能的;絕對可以肯定,如果沒有他們,歐洲便不會扮演那麼一種超越所有先前進步階段角色。」 「正是在阿拉伯與摩爾人文化的感召下……真正的文藝復興才得以發生。正是西班牙而非義大利,成為歐洲再生的搖籃……」
居斯塔夫·勒朋旗幟鮮明地指出:「十字軍戰爭不是導致學術進入歐洲的主要原因,而是通過西班牙、西西里和義大利。」
他在《阿拉伯文明》一書中寫道:「阿拉伯人迅速地創立了一種與以往的許多文化有著很大差異的新興文明。由於他們良好的政策,使許多民族接受了他們的宗教、語言和文化,連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人、印度人也不例外,他們情願地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傳統習慣和建築藝術……」
《西班牙的摩爾人》的作者、英國人斯坦利·萊恩·普爾說:「西班牙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近8個世紀里,發展成為整個歐洲文明的光輝典範——當歐洲其它地方呈現蕭條的時候,這個國度的藝術、文學與科學一片繁榮。來自法國、德國與英國的求學者聚集在這里,汲取這些流淌在摩爾人的城市裡的知識的甘泉。」歷史上,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與格拉納達的高等學府里,雲集著為數眾多的基督徒與猶太學生,他們如飢似渴地向穆斯林學者學習科學,然後又把所學到的知識在歐洲播散。以下引用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寫給西班牙哈里發希沙姆三世(公元1027~1031年在位)的一封信函,他在信中請求允許派遣王族成員前往科爾多瓦大學學習。
「喬治二世——英國、高盧、瑞典及挪威的國王,致西班牙穆斯林國王哈里發希沙姆三世陛下:
我們已經獲悉,貴國之科學、知識、技術與製造業甚為發達,故,鑒於我們的國家在此類方面之匱乏,及全然處於愚昧無知,我們希望獲得良機,以使我們的青年人受益於貴方之成就。
我們期盼這種良機可以讓我們跟隨你們的腳步前進,並以知識照亮我們的人民。鄙侄女杜邦特公主及一些英國貴族女子,希望受惠於你們的學術機構(科爾多瓦大學——筆者注)。對您特許給予我們機會以實現我們的目標致以敬意。
年輕的公主將為陛下晉獻一份禮物。您若能夠收下我們將倍感榮幸。
落款:您順從的僕人,喬治」
西班牙穆斯林創建的大學也是後來一些歐洲早期的大學的模範,例如阿方索八世於公元1208年建立的帕倫西亞大學與弗雷德里克二世於公元1224年建立那不勒斯大學。
盡管基督教世界翻譯穆斯林的科學著作在諸如巴塞羅納、里昂或圖盧茲等地進行,但是占據首要位置的無疑是西班牙的托萊多。這座從公元8世紀初至11世紀的3~4百年之間由摩爾人穆斯林治理的城市,開始成為整個歐洲的文化中心,其聲望尤其是在翻譯工作大規模開展的12世紀以來,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托萊多被譯成拉丁語的穆斯林科學著作應該有幾百部以上。事實上,歐洲也因此而涌現出諸傑拉德、普拉托、阿德拉爾德、羅傑·貝肯、羅伯特·切斯特,以及荷爾曼等著名的翻譯家。他們雲集於此,如飢似渴地從事科學著作的翻譯工作[在那些翻譯家來到托萊多之前,那裡甚至還出現了後來成為羅馬教皇的吉伯特(公元940~1003年)的身影。]。《全球通史》也提到這些翻譯家,它寫到:「12、13世紀,這里的翻譯家有猶太人、西班牙人和歐洲各地的外國學者。」可以這樣說,他們來到托萊多的目的只有一個――盡一切可能獲取穆斯林的科學知識。
自公元12世紀阿拉伯帝國學者的著作(和希臘、羅馬著作的阿拉伯語譯本)被大批譯成拉丁語及其它歐洲語言以來,歐洲各大學將它們作為教科書長達幾個世紀。
科學史告訴我們,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承前啟後,獨步中古。如果將《構建人性》加以引申,人們就會明確無誤地看到,彼時其科學技術與文化水平代表當時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
阿拉伯帝國文明在科學上多有建樹,而且正是通過廣大科學家與學者的創造性勞動,古代印度、希臘、波斯與羅馬的科學巨著得以矯正並保存。
歐洲文藝復興的大師們從阿拉伯語書寫的這些古代希臘與羅馬巨著開始,點燃了復興的火炬。如果沒有崇尚科學的穆斯林的辛勤勞動,今天就不會有人看到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了;因為中世紀籠罩在歐洲的基督教的黑暗幾乎摧毀了一切古代希臘與羅馬的科學文化典籍,盡管衰敗的拜占廷可能剩下典籍中的片言只語。不要輕視阿拉伯帝國科學的作用——當苟延殘喘的拜占廷幾乎完全隔絕歐洲通向東方的道路之時,中國的「四大發明」是經由當時在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影響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國部分地區,傳往整個義大利乃至歐洲的;而奠定今日科學基礎的文藝復興,正是始於歐洲的這些地方。
對此,Arnold和Guillaume編撰的《伊斯蘭的遺產》有所佐證。該書寫到:「回顧歷史,我們可以這樣講,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映射著希臘的光芒,當希臘科學的白晝流逝,伊斯蘭(醫學與)科學的光輝猶如月亮,照耀著中世紀歐洲最黑暗的夜晚……因為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指引或引導了那場偉大的運動(文藝復興),所以我們有理由宣稱這種文明依然與我們同在。」
流傳下來阿拉伯帝國科學的歷史文稿有時是很粗略的,這使得一些人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即它的科學只不過是對希臘科學在歐洲科學革命之前的一種保存。出現這種錯覺的原因恐怕還在於,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的科學著作幾乎都是以阿拉伯語書寫的,而今天的科學編年史學家真正精通這種科學語言的已經不多了。另外,一些被翻譯成拉丁語或其它語言的書籍,隨著時間的推移,讀者已然很難分辨它們的淵源了。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在於,一些人有意或無意地進行了「模糊」處理。
但是,一些史學家力圖歪曲史實,認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只不過是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點餘光。」其實,這種蓄意抹殺阿拉伯帝國的科學地位與成就的鼓噪,不是處於無知,就是緣於偏見。而事實是足以勝過詭辯的。
諸如Otto Neugebauer與Delambre之類所謂的學者甚至走的更遠。例如在他們的報告里,伊斯蘭天文學彷彿根本就不曾存在過,穆斯林也從來不曾凝視過星空,盡管那時的繁星也是像今天一樣俯瞰著大地。而Pierre Duhem的態度則可謂是滑稽可笑了。按著他的邏輯,中世紀的穆斯林在天文學方面同時身兼兩重身份――一是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的暴徒,二是毫無建樹地模仿希臘科學的抄寫員。可是,一個抄寫員如何能夠眷抄一部已經投進烈焰的書稿?這就好比讓Duhem先生用自己的腳掌抽自己的嘴巴一樣困難。此類荒唐的邏輯也不乏追隨者,他們甚至企圖使人類的天文學由托勒密直接蛙跳到哥白尼,而這一步蛙跳幾乎有1500年的距離。先後擔任國英國歐文學院與曼徹斯特大學歷史系教授的陶特說:「看到還有人相信,一個人能夠從伯里克利或奧古斯都時代一步蛙跳到美第奇和路易14時代,這實在令人痛心……從頭開始固然好,但是我們根本不能隨意在某個時候停下來,跳躍過數百年,然後重新開始。」
現在來戳穿一個關於穆斯林征服者焚毀亞力山大圖書館的寓言故事,以便使「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這樣的故事就此止步,也為讓Duhem之類的「偽術士」在天真的讀者面前被徹底揭去偽裝的麵皮。
居斯塔夫·勒朋的《阿拉伯文明》有這樣一段文字:「所謂的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這樣荒蠻的行為並不符合阿拉伯人或穆斯林的道德准則。人們會產生這樣的質疑――那些傑出的學者們長久以來怎麼會相信這樣一種傳說?這種傳說遭到我們這個時代唾棄,根本沒有再去討論必要了。沒有什麼事情比證明在伊斯蘭征服世界以前,是基督徒自己焚毀了異教徒的書籍更容易了。」
奇怪的是,那些穆斯林征服時代或稍晚一些的、人才濟濟的歷史學家,沒有一人留下對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事件的片言只語的記載,倒是到了13世紀突然冒出3個人講起這個故事,其中尤以一個人叫Ibnul al』Ibri(意思是「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經不起推敲。按照這位「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那些被焚燒的70萬冊書被亞力山大的4000座浴室當作燃料連續燃燒了半年的時間。但是,這種說法卻出現了簡單的算數問題――如果把按此人所說的70萬冊書分送到4000座浴室,那麼每個浴室只能分到175本,而要想讓這175本書連續焚燒半年,則每本書至少需要持續燃燒1天以上。況且多達70萬冊這一數量本身就是令人無法相信的。由此聽眾便有理由懷疑這個「猶太人的兒子」講述的「寓言」故事的真實性了。事實上亞力山大圖書館倒真是被放了兩次大火,一次在公元前48年,放火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利斯·愷撒的艦隊,另一次在公元391年,適值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統治時期。莫非「猶太人的兒子」以那兩次放火為藍本,杜撰了一個寓言故事?
約翰·威廉·德雷珀在《歐洲知識發展》一書中仗義執言說道:「歐洲文獻故意系統性地抹殺穆斯林的科學成就,對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憤。但是我肯定,他們再也不會繼續被隱瞞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敵視與民族自負基礎上的偏見永遠都不會長久。」
在喬治·薩頓的《科學史導引》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些榮耀的名字足以讓人們想起,在西方是沒有同時代的人物能夠與這些名字相匹敵的……加長由這些名字組成的豪華的名單也並不是困難的。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中世紀的科學沒有什麼進步,那麼就把這些名字讀給他聽,他們所有人都是在一段不太長的時期內取得輝煌成就的——公元750~1100年。」
讓我們回味一下喬治·薩頓的一句話的含義吧——「一個自以為是和虛偽的哲學家不可能理解伊斯蘭的智慧,同樣也應受到譴責。」
前文引用的文獻作者皆為研究科學史的著名學者。另外,也有一些「大眾化」人物所言亦可稽考。但願這些政治家或政客不是不學無術、胡說八道。
《自然辯證法》一書指出:「古代留傳下歐幾里德幾何學和托勒密大陽系;阿拉伯留傳下十進位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數字和煉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有留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對科學史的評價。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抓住時機》中說:「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蒙昧狀態的時候,伊斯蘭文明正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領域的關鍵性進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所以能眼光看到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西方音樂界及作曲界則忌諱「9」,因為貝多芬創作了舉世聞名的9大交響曲後辭世。此後舒伯特、德沃夏克、威廉斯等名作曲家也都在寫完9首交響曲後與世長辭。
有趣的是,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在寫完八首交響樂,並為之編號後有意繼續寫,但又想逃過「9」字,就寫了一首不編號的交響曲,果然安然無恙,但後來他又創作了一首交響樂,將之編號為9,不幸在尚未編寫十號交響樂前就死了。
在日本,忌諱「9」字,是「9」的發音與「苦」相近
Ⅱ 簡述西方文學的發展及其階段
從公元前6世紀直到20世紀,西方文論大體上經歷了古希臘羅馬古典主義--中世紀神秘主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17世紀新古典主義--18世紀啟蒙主義--德國古典美學的文論--馬克思主義、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階段.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西方文論呈現出一些規律:1.西方文論的發展受著西方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狀況的制約.2.西方文論的發展受西方哲學、美學的影響,大體經歷了:自然本體論文論--認識論文論--社會本體論文論(精神本體論文論--語言本體論文論),在18世紀形成了大陸理性主義和英國經驗主義的兩大文論思潮的對立,在20世紀形成了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兩大對立的文論思潮.3.西方文論的發展還受到文藝的內在構成要素的左右,19世紀以前西方文論主要是社會和作品的研究,19-20世紀轉向作家、藝術家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後又轉向接受者、讀者的研究.4.西方文論的發展同時還由於人類主體的心理因素的演變而變化發展,大體呈現出由理性到感性,由神學理性到人文理性,由意志到直覺,由顯意識到無意識,由全方位到單個心理因素再到多元心理研究.5.西方文論的發展與西方文學的發展一樣,形成了廣義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相輔相成的思潮.
Ⅲ 概述西方文化的發展脈絡[階段,特點]及基本特徵,發展脈絡作重講
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二、住留期:工業經濟使西方文化達到鼎盛
西方的物質文化對於促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向人類展示了物質境界的光華,使神學中對物質境界的描述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現實,並向東方文化展示和證實了物質運動的力量。西方的物質文化因此而與東方文化並列,但是,西方的物質文化呈上升趨勢,東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趨勢。
從「分子論」到工業經濟的鼎盛,或者說是到知識經濟的前夜,這是西方物質文化的正向發展時期,主要特徵是創造嶄新的人類物質境界,完成人類對物質本質的認識。他的不足之處,在於思想境界不高,思維空間很小,所看到的是與人類生活很近的物質范圍,再往宏觀和微觀深入,對稍微遠離人類生活的物質運動,就很難看到了。而且,人們越來越偏重於技術的發展,涉及到對物質本質認識的那種科學發現會越來越少。
這個時期,西方物質文化的發展極其迅速,並很快以物質的發展力量而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質觀念從神學中拉出來了,而且由於高速發展的慣性,以物質的有形、凝重和光華,牽引著人類的心靈,人們趨之若騖。西方物質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渦,使整個世界文化都旋進去了,工業經濟創造的物質奇跡,顯示的物質力量,使西方的物質文化達到了鼎盛。
三、敗壞期:知識經濟使西方文化敗相顯露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物質決定精神的,西方社會從物質文化中獲得了精神的快樂,但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又使精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墮落為促使物質文化敗壞的「腐蝕劑」,因為西方物質文化的精神是附屬於物質的。
西方物質文化的內涵隨著工業經濟的日益發展而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過去有新的科學原理出現,人們便以此加深對物質本質的認識,增強文化的精神內涵,擴大認識的思維空間。到後來,新的科學發現,激發的是人們用新科技去搞經濟競爭,去顯示國家實力,甚至搞國家霸權主義,不太關注物質本質是個什麼東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對文化精神內涵的增強,不太理會新科技是否會擴大人類對宇宙和物質認識的思維深度,人們的目光越來越短淺。
高度發達的物質境界,太快的物質發展速度,物質文化缺少人類精神的制約,使西方物質文化的敗相顯露。金錢政治,黑社會,販毒,偷稅,走私,色情,恐怖,霸權,核競爭,同性戀,嬉皮士等,這些丑惡現象不僅泛濫,而且還被製造成商業文化以圖賺錢,商業意識導致黑色文化的產生和泛濫,是西方文化發展的悲劇。
知識經濟被人們推崇,但是對西方文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孔子有一句話:「學而優則仕」,講的是把經書學深學透,你就能「齊家衛國」,干一翻為國為民的大事業。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有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與孔子那句話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經學不是知識,而是對精神與物質共性的揭示。知識卻是「見物不見人」的物質文化,不管人類精神是什麼,不管掌握知識的人是什麼德性,人們只推崇物質知識,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這樣的知識越多,當然是「越反動」的,因為它干擾、破壞人類精神的發展。
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物質文化至極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是禍不是福。知識,以其物質性擠佔了人們心中的精神空間,以其概念和定義使人的思維空間局限於物界,斷掉了與心靈空間的溝通和交流。長期陷於在知識中思維,人們可以不管知識的用途是否會損害他人或社會,所以會出現高科技犯罪現象。在中國經學中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常讀經書的人,經學學得越高深,越不會到社會中去犯罪。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們掌握的知識程度越高,社會的安全隱患就越大,因為一旦出現科學狂人,出現精神極度空虛的具有高知識才能的人,他們一旦不好的德性發作,就會對社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華和凝重會象黑洞一樣吞噬著人的精神光輝。古人說:「福兮禍所伏」,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彩下伏著巨大的禍事,這是西方物質文化末期出現的敗壞現象。
Ⅳ 請簡述西方文化精神的發展史
西方復文化精神的發展:古制希臘和古羅馬的時代,政治體制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民主共和奴隸制,這時候的文化精神主要受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思想家的思想影響;中世紀時代,政治體制為中世紀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封建專制,是歐洲比較黑暗的時代,這時候的文化精神主要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思想的影響;近代的資產階級時期,政治體制為文藝復興後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表現為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種類型,這時候的文化精神主要是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保護私有財產,尊重人的個性和發展。
Ⅳ 西方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當歐洲籠罩於基督教的黑暗之時,以伊斯蘭為特徵的阿拉伯帝國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對於這種文明的地位,權威的科學史學家的評價是,縱向來看,它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希臘、羅馬)啟後(文藝復興)的作用;橫向來看,東、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了解一些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西方學者曾廣泛使用阿拉伯文,或受益於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文化,許多科學著作都是用阿拉伯語撰寫的,帝國在此期間也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因此,前西德歷史學家赫伯特·格特沙爾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蘭教》一書中寫到:「全世界都感謝阿拉伯語在傳播中世紀高度發展的阿拉伯科學知識方面所帶來的媒體作用……如果沒有阿拉伯語這個媒介,得到這些知識是不可想像的,或者說無論如何也不會了解得那麼早。」
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准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
而作者Robert Briffault在《構建人性》中則更加明確地說:「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這是極其可能的;絕對可以肯定,如果沒有他們,歐洲便不會扮演那麼一種超越所有先前進步階段角色。」 「正是在阿拉伯與摩爾人文化的感召下……真正的文藝復興才得以發生。正是西班牙而非義大利,成為歐洲再生的搖籃……」
居斯塔夫·勒朋旗幟鮮明地指出:「十字軍戰爭不是導致學術進入歐洲的主要原因,而是通過西班牙、西西里和義大利。」
他在《阿拉伯文明》一書中寫道:「阿拉伯人迅速地創立了一種與以往的許多文化有著很大差異的新興文明。由於他們良好的政策,使許多民族接受了他們的宗教、語言和文化,連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人、印度人也不例外,他們情願地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傳統習慣和建築藝術……」
《西班牙的摩爾人》的作者、英國人斯坦利·萊恩·普爾說:「西班牙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近8個世紀里,發展成為整個歐洲文明的光輝典範——當歐洲其它地方呈現蕭條的時候,這個國度的藝術、文學與科學一片繁榮。來自法國、德國與英國的求學者聚集在這里,汲取這些流淌在摩爾人的城市裡的知識的甘泉。」歷史上,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與格拉納達的高等學府里,雲集著為數眾多的基督徒與猶太學生,他們如飢似渴地向穆斯林學者學習科學,然後又把所學到的知識在歐洲播散。以下引用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寫給西班牙哈里發希沙姆三世(公元1027~1031年在位)的一封信函,他在信中請求允許派遣王族成員前往科爾多瓦大學學習。
「喬治二世——英國、高盧、瑞典及挪威的國王,致西班牙穆斯林國王哈里發希沙姆三世陛下:
我們已經獲悉,貴國之科學、知識、技術與製造業甚為發達,故,鑒於我們的國家在此類方面之匱乏,及全然處於愚昧無知,我們希望獲得良機,以使我們的青年人受益於貴方之成就。
我們期盼這種良機可以讓我們跟隨你們的腳步前進,並以知識照亮我們的人民。鄙侄女杜邦特公主及一些英國貴族女子,希望受惠於你們的學術機構(科爾多瓦大學——筆者注)。對您特許給予我們機會以實現我們的目標致以敬意。
年輕的公主將為陛下晉獻一份禮物。您若能夠收下我們將倍感榮幸。
落款:您順從的僕人,喬治」
西班牙穆斯林創建的大學也是後來一些歐洲早期的大學的模範,例如阿方索八世於公元1208年建立的帕倫西亞大學與弗雷德里克二世於公元1224年建立那不勒斯大學。
盡管基督教世界翻譯穆斯林的科學著作在諸如巴塞羅納、里昂或圖盧茲等地進行,但是占據首要位置的無疑是西班牙的托萊多。這座從公元8世紀初至11世紀的3~4百年之間由摩爾人穆斯林治理的城市,開始成為整個歐洲的文化中心,其聲望尤其是在翻譯工作大規模開展的12世紀以來,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托萊多被譯成拉丁語的穆斯林科學著作應該有幾百部以上。事實上,歐洲也因此而涌現出諸傑拉德、普拉托、阿德拉爾德、羅傑·貝肯、羅伯特·切斯特,以及荷爾曼等著名的翻譯家。他們雲集於此,如飢似渴地從事科學著作的翻譯工作[在那些翻譯家來到托萊多之前,那裡甚至還出現了後來成為羅馬教皇的吉伯特(公元940~1003年)的身影。]。《全球通史》也提到這些翻譯家,它寫到:「12、13世紀,這里的翻譯家有猶太人、西班牙人和歐洲各地的外國學者。」可以這樣說,他們來到托萊多的目的只有一個――盡一切可能獲取穆斯林的科學知識。
自公元12世紀阿拉伯帝國學者的著作(和希臘、羅馬著作的阿拉伯語譯本)被大批譯成拉丁語及其它歐洲語言以來,歐洲各大學將它們作為教科書長達幾個世紀。
科學史告訴我們,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承前啟後,獨步中古。如果將《構建人性》加以引申,人們就會明確無誤地看到,彼時其科學技術與文化水平代表當時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
阿拉伯帝國文明在科學上多有建樹,而且正是通過廣大科學家與學者的創造性勞動,古代印度、希臘、波斯與羅馬的科學巨著得以矯正並保存。
歐洲文藝復興的大師們從阿拉伯語書寫的這些古代希臘與羅馬巨著開始,點燃了復興的火炬。如果沒有崇尚科學的穆斯林的辛勤勞動,今天就不會有人看到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了;因為中世紀籠罩在歐洲的基督教的黑暗幾乎摧毀了一切古代希臘與羅馬的科學文化典籍,盡管衰敗的拜占廷可能剩下典籍中的片言只語。不要輕視阿拉伯帝國科學的作用——當苟延殘喘的拜占廷幾乎完全隔絕歐洲通向東方的道路之時,中國的「四大發明」是經由當時在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影響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國部分地區,傳往整個義大利乃至歐洲的;而奠定今日科學基礎的文藝復興,正是始於歐洲的這些地方。
對此,Arnold和Guillaume編撰的《伊斯蘭的遺產》有所佐證。該書寫到:「回顧歷史,我們可以這樣講,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映射著希臘的光芒,當希臘科學的白晝流逝,伊斯蘭(醫學與)科學的光輝猶如月亮,照耀著中世紀歐洲最黑暗的夜晚……因為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指引或引導了那場偉大的運動(文藝復興),所以我們有理由宣稱這種文明依然與我們同在。」
流傳下來阿拉伯帝國科學的歷史文稿有時是很粗略的,這使得一些人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即它的科學只不過是對希臘科學在歐洲科學革命之前的一種保存。出現這種錯覺的原因恐怕還在於,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的科學著作幾乎都是以阿拉伯語書寫的,而今天的科學編年史學家真正精通這種科學語言的已經不多了。另外,一些被翻譯成拉丁語或其它語言的書籍,隨著時間的推移,讀者已然很難分辨它們的淵源了。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在於,一些人有意或無意地進行了「模糊」處理。
但是,一些史學家力圖歪曲史實,認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只不過是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點餘光。」其實,這種蓄意抹殺阿拉伯帝國的科學地位與成就的鼓噪,不是處於無知,就是緣於偏見。而事實是足以勝過詭辯的。
諸如Otto Neugebauer與Delambre之類所謂的學者甚至走的更遠。例如在他們的報告里,伊斯蘭天文學彷彿根本就不曾存在過,穆斯林也從來不曾凝視過星空,盡管那時的繁星也是像今天一樣俯瞰著大地。而Pierre Duhem的態度則可謂是滑稽可笑了。按著他的邏輯,中世紀的穆斯林在天文學方面同時身兼兩重身份――一是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的暴徒,二是毫無建樹地模仿希臘科學的抄寫員。可是,一個抄寫員如何能夠眷抄一部已經投進烈焰的書稿?這就好比讓Duhem先生用自己的腳掌抽自己的嘴巴一樣困難。此類荒唐的邏輯也不乏追隨者,他們甚至企圖使人類的天文學由托勒密直接蛙跳到哥白尼,而這一步蛙跳幾乎有1500年的距離。先後擔任國英國歐文學院與曼徹斯特大學歷史系教授的陶特說:「看到還有人相信,一個人能夠從伯里克利或奧古斯都時代一步蛙跳到美第奇和路易14時代,這實在令人痛心……從頭開始固然好,但是我們根本不能隨意在某個時候停下來,跳躍過數百年,然後重新開始。」
現在來戳穿一個關於穆斯林征服者焚毀亞力山大圖書館的寓言故事,以便使「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這樣的故事就此止步,也為讓Duhem之類的「偽術士」在天真的讀者面前被徹底揭去偽裝的麵皮。
居斯塔夫·勒朋的《阿拉伯文明》有這樣一段文字:「所謂的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這樣荒蠻的行為並不符合阿拉伯人或穆斯林的道德准則。人們會產生這樣的質疑――那些傑出的學者們長久以來怎麼會相信這樣一種傳說?這種傳說遭到我們這個時代唾棄,根本沒有再去討論必要了。沒有什麼事情比證明在伊斯蘭征服世界以前,是基督徒自己焚毀了異教徒的書籍更容易了。」
奇怪的是,那些穆斯林征服時代或稍晚一些的、人才濟濟的歷史學家,沒有一人留下對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事件的片言只語的記載,倒是到了13世紀突然冒出3個人講起這個故事,其中尤以一個人叫Ibnul al』Ibri(意思是「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經不起推敲。按照這位「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那些被焚燒的70萬冊書被亞力山大的4000座浴室當作燃料連續燃燒了半年的時間。但是,這種說法卻出現了簡單的算數問題――如果把按此人所說的70萬冊書分送到4000座浴室,那麼每個浴室只能分到175本,而要想讓這175本書連續焚燒半年,則每本書至少需要持續燃燒1天以上。況且多達70萬冊這一數量本身就是令人無法相信的。由此聽眾便有理由懷疑這個「猶太人的兒子」講述的「寓言」故事的真實性了。事實上亞力山大圖書館倒真是被放了兩次大火,一次在公元前48年,放火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利斯·愷撒的艦隊,另一次在公元391年,適值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統治時期。莫非「猶太人的兒子」以那兩次放火為藍本,杜撰了一個寓言故事?
約翰·威廉·德雷珀在《歐洲知識發展》一書中仗義執言說道:「歐洲文獻故意系統性地抹殺穆斯林的科學成就,對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憤。但是我肯定,他們再也不會繼續被隱瞞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敵視與民族自負基礎上的偏見永遠都不會長久。」
在喬治·薩頓的《科學史導引》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些榮耀的名字足以讓人們想起,在西方是沒有同時代的人物能夠與這些名字相匹敵的……加長由這些名字組成的豪華的名單也並不是困難的。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中世紀的科學沒有什麼進步,那麼就把這些名字讀給他聽,他們所有人都是在一段不太長的時期內取得輝煌成就的——公元750~1100年。」
讓我們回味一下喬治·薩頓的一句話的含義吧——「一個自以為是和虛偽的哲學家不可能理解伊斯蘭的智慧,同樣也應受到譴責。」
前文引用的文獻作者皆為研究科學史的著名學者。另外,也有一些「大眾化」人物所言亦可稽考。但願這些政治家或政客不是不學無術、胡說八道。
《自然辯證法》一書指出:「古代留傳下歐幾里德幾何學和托勒密大陽系;阿拉伯留傳下十進位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數字和煉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有留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對科學史的評價。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抓住時機》中說:「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蒙昧狀態的時候,伊斯蘭文明正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領域的關鍵性進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所以能眼光看到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西方音樂界及作曲界則忌諱「9」,因為貝多芬創作了舉世聞名的9大交響曲後辭世。此後舒伯特、德沃夏克、威廉斯等名作曲家也都在寫完9首交響曲後與世長辭。
有趣的是,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在寫完八首交響樂,並為之編號後有意繼續寫,但又想逃過「9」字,就寫了一首不編號的交響曲,果然安然無恙,但後來他又創作了一首交響樂,將之編號為9,不幸在尚未編寫十號交響樂前就死了。
在日本,忌諱「9」字,是「9」的發音與「苦」相近
Ⅵ 誰能詳細的介紹一下西方文化的發展衍變過程!
概述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4世紀,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簡介
普遍認為文藝復興發端於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一詞就源於義大利語 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復興),15世紀後期起,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復興。
發展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系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城邦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即城邦,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松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學三傑
1但丁
Alighieri Dante(1265-1321)。文藝復興的先驅,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2彼特拉克
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誇。代表作有《歌集》。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並周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一譯卜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藝術三傑
1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2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 ,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 。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盧浮宮博物館)。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採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面 。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
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57-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科學成就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地理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葯(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對建築的比例有強烈的追求,例如必須是3和2的倍數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制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反對哥特式建築。
代表人物
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義大利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羅倫薩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哲學家:伊拉斯謨、馬基雅維利;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
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哲學家: 托馬斯·莫爾
文藝復興的重要意義
有好一段時間,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簡單地恢復了古典文化。其實,文藝復興並不是真正要「恢復」古典的文化,而是藉此抨擊當時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
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
關於文藝復興的不同意見
「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個詞在1855年為法國歷史學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紀時「對世界與人類的探索」;自此以後歷史學家們就對它的解釋有很多不同意見。
大部分觀點認為文藝復興起源於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然後向整個歐洲擴展。文藝復興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紀以前)的古典文化連接,是對阿拉伯人的知識(尤其是數學知識)的吸收。文藝復興使人們開始專注於現世生活質量(如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同時也是知識由於印刷和在藝術,詩歌,建築等領域新技術的應用而導致的知識爆炸。這些新技術引起了藝術和文學在格式和內容上根本的變化。這個時期,這種觀點認為,隨著交流和探索的興起,文藝復興代表了歐洲從很長時期的一潭死水轉變成了洶涌的江河。因此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也常常認為是現代開端。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在藝術,文學還有哲學等方面的「類革命」(pseudo-revolution )。這些變化僅僅影響了為數很小的富有的少數人,而歐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對於中世紀基本沒有改變。因此他們不承認文藝復興是一個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變化,而不是物質上的巨大變化。或許,對於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觀點是那些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一個與中世紀徹底決裂的時代。
Johan Huizinga(1872-1945)承認文藝復興,但是質疑它是否帶來有益的變化。他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從中世紀衰落的時代,並且毀壞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例如,那時在教會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語,從古典時代以來獲得了很大發展,是一個活著的語言。但是,文藝復興中痴迷於古典純潔性的人們認為拉丁語與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觸,於是拉丁語的自然進化停止了。Robert S. Lopez 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經濟蕭條時期。 然而George Sarton 和 Lynn Thorndike 認為文藝復興使科學的進步速度放緩。
文藝中興時代之義大利。—— 蔡元培《圖畫》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
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里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
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
Ⅶ 西方文化的發展
系統理論認為,整體文化和個體文化都是提高社會系統功效的重要因素,專因此它們是互補的,是可屬以融合的。這兩者都不能偏廢,因此,東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可以說是互補的。以西方自由化為文化背景的資本主義社會與東方以整體化為文化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從提高社會系統功效的角度來看,兩者也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正確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事實上歷史也正是在這樣做,西方文化在不斷地向東方文化學習,從東方文化中吸收有益的觀念,融合在西方文化中。例如,一些西方國家也倡導 「雷鋒精神」 「團隊精神」,引入東方文化的集體主義精神,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干預」、「國有化」、「社會保障體系」等,本質上就是社會主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