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貴州文化發展歷史

貴州文化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3 08:47:30

❶ 貴州文化如何發展

每一個地方都有每一個地方的美麗,黔東南旅遊開發的實例說明在產回業中融入文化,這是答一個快效和有利的途徑。旅遊文化產業,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特色。彩雲之南有了「麗江印象」,貴山之陽,也有了「多彩貴州」,這是文化產業中的範例,是產業中融入文化元素的經典。所以,我們可以用圖片去展示美麗,用服飾去表現美麗,用食品去填充美麗,更需要用文化去增添美麗的底蘊!

❷ 談談貴州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

90年代以來,貴州傳統民族文化受到很大沖擊,許多傳統文化迅速消失,狀況令人擔憂。如何從傳承弘揚的高度來充分認識貴州民族文化,對於貴州各級政府至關重要。因為,隨著大規模的城鎮化,民族文化將隨著村落的消失而滅亡。因此,保護貴州傳統的民族文化對於傳承世界文明有著積極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影響文化變遷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是物質文化的傳播,它是文化傳播的先導,不受國家民族的限制,直接進入人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例如有了汽車就不再騎馬坐轎,有了電燈就不再用菜油燈,煤油燈。其次是現代傳媒,移動通訊,電話普及城市鄉村,電視廣播進入千家萬戶,網路覆蓋全國,而且「三網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數字化,不但傳統文化收到沖擊,就連近代傳入的電報、話劇、電影都逐漸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變了整個知識體系,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傳統文化日益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提上了日程。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眾多,同時又是漢族移民較多的省份,漢族佔65%,少數民族佔35%,文化系統及其復雜,漢族化來自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分屬濮人、百越、氐羌、苗瑤幾大系統,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由季羨林為總顧問的《中華地域文化大系》,按文化類型分為燕趙、三晉、三秦、齊魯、中州、荊楚、吳越、巴蜀、安徽、江西、松邁、閩台、嶺南、滇雲、貴州、塞北、甘寧、西域、青藏等19種地域文化,其中就有貴州,與其他地域文化有別。
據貴州著名歷史、民族學家史繼忠介紹,貴州從歷史上來看是一個移民省,漢族和少數民族都是不同時期從不同地區遷來。貴州的漢族來自全國各地,漢代開始移民,明清大盛,近代又有新的移民,可謂「五六雜處」。貴州是南方四大族系交會的地方,少數民族分屬濮人、百越、氐羌、苗瑤幾大族系,與他們的語言系屬有明顯對應關系,百越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氐羌屬藏緬語族,苗族屬苗瑤語族,濮人初步定為仡基語族。從總體上看,漢族主要從黔北,黔東北,黔東方向移入,氐羌自西而東,苗瑤自東而西,百越由南向北。在長期遷徙之中,相對對流,互相穿插,形成「大分散,小聚居」,「又雜居,又聚居」的分布狀況。黔北和黔東北漢族移民較多,黔東南是苗族侗族交錯,黔南和黔西南是苗族和布依族分布較多的地區,黔西北是彝族、白族、回族與仡佬、苗族等民族錯雜,黔中則是漢族與其他民族共處。據此,貴州各民族由於雜居又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使各種民族文化在貴州「共生共榮」。這是移民文化最大的特點,大家都從外地遷來,文化上有很大的包容性,互不排斥,給每種文化的發展都留下很大的空間,文化之間雖然互有交流,相互吸收、融洽,但「和而不同」,都保持各自的文化特徵,這種現象,在20世紀80年代還相當明顯。這與其他地區不同,北方雖然原先也是多元文化,但經過長期融合,基本是漢文化為主,漢文化與越文化融合為吳越、閩台、嶺南等文化,青藏文化以藏文化為主,新疆民族雖多,但大抵屬「西域文化」伊斯蘭文化居主導地位。
貴州地形復雜,山重水復,客觀上使某種民族文化局限在一定區域,形成「十里不同風」的格局。貴州的宗教信仰也是多元的,除中國本土的道教而外,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在貴州傳播。在貴州少數民族中,普遍信仰的是「自然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農業祭祀,都發端於原始的信仰,現在統稱為「民間宗教」。由這些崇拜構成的巫文化,反映了人類在農耕時代的精神生活,孕育了古代的文明,使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彝文、水書源於巫師,神話傳說,苗族古歌、摩公書,彝文經典皆出自巫文化。「自然歷法」,實際上是人們長期觀察的氣候、物候的結果,民族醫葯多是「巫醫不分,神葯兩解」。侗族大歌是「山與水」的和聲,儺戲、地戲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與追求。許多民族節日都與祭祀活動有關,保護自然創造了優美的生態環境,載歌載舞使生活快樂,社會和諧。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多姿多彩的貴州民族文化,成為多彩貴州的品牌底蘊。筆者近30年來關注貴州文化,從貴州文化的發展軌跡中可以清醒看到貴州民族文化的走勢。從2013年全省第五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匯中看到,貴州省9個市(州)10台劇目和2014年黔東南、畢節打造的《仰歐桑》、《索瑪花開》來看,侗族大歌、布依戲、歌劇、歌舞劇、歌舞詩、音樂舞蹈詩、花燈劇等劇目涵蓋了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藝術,這些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的劇目注重利用本地原生態藝術及列入國家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進行創作的劇(節)目參演,成為展示貴州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成為全省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為展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載體,成為創新民族文藝品牌的重要途徑。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貴州有54個,有53個少數民族。從貴州省統計局發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系列分析報告中了解到,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總量在全國排第四位,比重排第五位。全國56個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外,其他民族在貴州均有分布。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的精神財富,也是民族地區科學發展、後發趕超、同步小康的重要優勢。勿庸置疑,「多彩貴州」推廣8年以來,貴州的民族文化品牌打造有了長足的發展,「多彩貴州」通過開展聲勢浩大的歌唱大賽、旅遊形象大使選拔大賽、舞蹈大賽、國際攝影展等不同主題的「多彩貴州」系列活動,挖掘、展示貴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如今,「多彩貴州」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的關注,迄今為止,多彩貴州風已演出2600多場,正成為越來越亮的文化品牌。目前,隨著現代化的強烈沖擊以及國家和社會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著力弘揚的雙重作用,當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正呈現出復興、衰退和變異並存的狀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這種狀況將持續存在並加劇或擴展。
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目前,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已面臨危機:一些民族歌謠、曲藝、傳說等開始失傳;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藝和建築開始衰微;一些靈驗有效的民族醫葯失去了市場;一些有利於培養人類美德的傳統禮儀和習俗被逐漸廢棄,一些民族歌師一個個離世。非物質文化「人死藝絕」、「人死歌亡」的狀況有增無減。在現代化的強烈沖擊和國家及社會各種力量自覺保護的雙重作用下,當前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呈現復興、衰退和變異並存現象。如果說,由於發展的局限,貴州省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相當封閉,生產力水平和生活水平還很低,保持傳統文化的完整性還有著適宜條件的話,那麼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重心的西移,這種狀況將迅速改變,但這也意味著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將面臨更嚴重的威脅。
21世紀是信息社會,面對隨現代傳媒大量湧入的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如何應對立足,是一個嚴峻考驗。如何利用外來力量又能將當地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民間藝人組織起來,使其成為保存民族傳統文化及進行這方面教育的骨幹力量至關重要。我們更希望培育新的「文化積淀場」;如定期舉辦民間文藝調演,聘請民間老藝人培養民族文藝新人等等都是對保護的一種具體的「接地氣」,堅持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中發展創新,才能真正促進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繁榮。
(作者系貴州財經大學教授、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❸ 貴州有哪些文化產業,是如何發展的

貴州是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旅遊業極有發展前途。在貴州,每年有類型不同大小各異的民族節日重刪除次;許多民族聚居區有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築;文物眾多的旅遊景點,吸引著中外遊客。特別是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更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獨具一格,它與外界有著獨特的交流渠道。在貴州的重點文化旅遊景點中,大多是貴州獨有的,如貴州各民族獨特的民族建築、眾多的風物特產、可口的美食餐飲、歷史名人文化、貴州龍文化、苗侗原生態文化、沙灘文化、陽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這些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並與獨特的喀斯特風光構建起貴州旅遊文化的靈魂,使貴州的山山水水充溢著濃濃的文化氛圍,成為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旅遊資源。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品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但貴州的旅遊業起步較晚,過去,人們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外各方面人士來貴州各風景名勝區觀光旅遊的逐年增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所認識。侗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動;苗族的木鼓舞從大山深處的田間地頭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風格被稱為:「東方迪斯科」;苗族服飾以其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功能被稱為「無字的史書」;六枝梭嘎苗族社區因其文化獨特並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被國際戲劇界稱作「戲劇活化石」的地戲、儺戲等,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以風情濃郁內涵豐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貴州高原山區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內,各民族承襲著自己的傳統,經歷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積累,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它們之間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獨立,每一種文化經驗和智慧以及信息庫藏都是其它文化無法完全替代的。這一切都為貴州民族文化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開發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興辦經濟實體,藉助旅遊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可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及其群眾快速脫貧致富。與「信貸扶貧」、「民政扶貧」等其它扶貧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一種全新、高效的扶貧方式。它有其理論依據:從旅遊業的產業特點來看,旅遊業是典型的資源依託型產業,其發展的前提在於旅遊資源;作為高度關聯的經濟型產業,能夠帶動市場需求,樹立地區整體形象,帶動物流、財流、信息流及新觀念流,從而帶動相關部門及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點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帶去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可以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富裕勞動力問題。此外,作為窗口性行業,通過發展旅遊業可加強與外界交流,增進了解,促進招商引資。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一命題不是人為的,而是旅遊業作為經濟產業的本質特徵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國家旅遊局在《中國旅遊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旅遊扶貧納人重要的工作議程,明確提出「加強對資源條件和市場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以旅遊業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總體規劃中,發展旅遊業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遊扶貧在縮小東西部差距、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❹ 貴州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貴州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和中國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的主要文化特點體現在飲食文化、剪紙文化、居住文化、服飾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

1、飲食文化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有許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黔劇是貴州家鄉劇,全省人民非常喜愛, 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貴州省各地活躍著4000多個業余藝術表演團體。他們的節目和劇目大多自編自演 , 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 , 還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

❺ 貴州有哪些歷史文化

1.貴州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輝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總以為貴州自古是「不毛之地」「歷史空白」。自從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試掘了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舊石器時代的遺物,貴州歷史的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萬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經過二三十年的考古發現,現已知道,貴州「舊石器時代」(即使用比較粗糙的打擊石器,採集和漁獵的時代)文化比較光彩。舊石器時代分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貴州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不僅是我國長江以南材料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遺址,而且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三個重要類型之一,它與北京周口店文化、陝西西侯度文化三足鼎立。中期:有桐梓岩灰洞文化遺址,是南方少見的遺址之一,是長江以南地區最先用火的地方。中期還有盤縣大洞文化遺址,被列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其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極罕見的。還有水城硝灰洞遺址,這里發現的「水城人」開創的「銳棱砸擊法」,是舊石器的新式技術,在國內外考古發現中占重要地位。舊石器晚期:有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等遺址,形成貴州舊石器時代重要的區域性特徵。從全國來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骨器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貴州的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桐梓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龍觀音洞卻出土了數量可觀的骨器角器,無論其數量、類型、工藝技術及成品的精美,都是全國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有歷史學家說,它是「獨領風騷數萬年」。2.關於夜郎文化。貴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講貴州歷史,實在應該講講夜郎。夜郎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出現在祖國西南地區的以夜郎為名的地方政權。古代夜郎,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概念。廣義的夜郎,包括除去黔東北一部分地帶之外的今貴州全部地方,還包括廣西西北部、雲南東部、川南一部分。狹義的夜郎,具體就是指夜郎國,包括今貴州畢節、安順、興義、六盤水,雲南昭通、曲靖,四川宜賓地區和廣西西北部凌雲一帶,即所謂大夜郎國。3.漢武帝派唐蒙修夜郎道———中央王朝第一次較大規模地開發貴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經把眼光略微看到貴州,這便是派常修五尺道,從今川南宜賓,入滇東北,進黔西北,過赫章、威寧,復入雲南達曲靖。這條五尺道未完成,而且只是從黔西北邊境擦肩而過。貴州第一次有規模的開發,應該算漢武帝派唐蒙開通夜郎道亦稱南夷道,此舉對古代貴州發展意義重大。4.宋代南方買馬使貴州首次捲入全國市場,這在貴州經濟史上是值得一書的事。貴州不少地方所產馬匹,享有很高的聲譽。但古代貴州除官馬外,民間養馬與農耕一樣,都屬自給自足經濟,產品交易極不發達。馬的輸出只限於地方政權作為貢品進貢朝廷。這種狀況在兩宋時期尤其南宋後,曾發生過突破性的變化。在中央南方買馬的經濟刺激下,貴州養馬及販馬,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活躍機會。通過買馬活動,密切了貴州與宋王朝的聯系,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的交往。5.明代建立行省,在貴州發展史上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建省對貴州來說,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歷史轉折。從此,貴州的事情才正式作為一個省級單位提上了中央議事日程。貴州的經濟、文化建設,再不是分割三省,而成為一個整體行政建制,統籌考慮,可以向中央發言。6.明代屯田使貴州生產力有了突破性的躍升。屯田這種大規模有組織的農墾活動,對貴州農業生產不僅產生了量的飛躍,更帶來質的變化。以軍屯民屯形式,在偏遠落後的貴州建立屯田,實際上是建立起了星羅棋布的較先進的農業示範基地。它把中原和江南的耕作制度、興修水利、改良田土、發展牛耕、改進農具、培育良種等農業技術帶進貴州,輻射黔疆四方。因此,可以說每個屯堡就是一個農業技術推廣站,為推動貴州農業生產起了巨大的作用。 7.明清時期教育文化的發展。明代以前,貴州的教育發展緩慢。建省以後,各府州縣相繼建學,貴州有了正式官學,而且有了一套專管教育的機構。至清代全省府州縣甚至鄉也相繼建立了學校。8.貴州在近代化運動中初展風采。中國近代化運動中,黎庶昌是貴州人中最早認識西方現代思想的先驅。他曾任我駐歐洲英法等國使館參贊幾年,著《西洋雜志》,最早向國內介紹了西方文明。黎汝謙在日本任領事時,翻譯出版《華盛頓傳》,介紹了民有民治民享思想。9.貴州是遵義會議精神和紅軍長徵文化影響至深的得天獨厚省份。這是貴州現代史上最大的亮點與光榮。10.抗戰時期的發展機遇。抗日戰爭時期,國家把國民經濟導入了戰時軌道。沿海重要廠礦企業大量內遷;國家以國庫撥款、四行(即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民四個銀行)投資、四行貸款等方式給後方工業建設重點投資,逐步形成了一個以重慶為中心,包括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及湘西的西南工業區。貴州作為陪都重慶的屏障,西南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1.貴州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優秀人物,其中有不少是有全國影響的重量級人物。如:李端

❻ 貴州歷史文化中的著名文化及其代表人物

尹珍
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是東漢時的尹珍,他外出求學,回貴州教學,是內「首容開南疆之學」的重要人物。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樂山大佛,是唐代的海通法師創建的,他的故鄉在播州,即今遵義市。

冉氏兄弟
南宋末年,籌劃修建釣魚城的冉、冉璞也是播州人,他幫助余抗擊蒙古軍,在四川合川一帶修建了十餘座城,釣魚城就是其中之一,是古代軍事建築名篇。明代彝族女政治家奢香,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開辟龍場九驛,促進了黔西北經濟、文化發展。

❼ 貴州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資源

1、史前文化遺跡
1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1964年,考古學家裴文中組織試掘,發了大批舊石器時代早期遺物,使貴州歷史的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二三十萬年,大致與「北京人」同一時代。這個了不起的重要發為探索人類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表明雲貴高原可能是「人類起源的搖籃」之一,打破了貴州自古是「不毛之地」、「歷史空白」的陳舊觀念,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
貴州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是輝煌的,在貴州境內,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達50餘處。無論早期、中期抑或晚期都顯得光彩奪目,在國內佔有重要一席。早期的有貴州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不僅是我國長江以南材料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遺址,而且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三個重要類型之一,與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文化形成鼎立之勢。中期的桐梓岩灰洞文化遺址,是南方少見的遺址之一,是長江以南地區最先用火的地方;還有盤縣大洞文化遺址,更是中國南方新發的重要古人類遺址,其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極罕見的,被列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之一;水城硝灰洞遺址中「水城人」開創的「銳棱砸擊法」,是舊石器的新式技術,在國內外考古發中占重要地位。晚期有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等遺址,形成貴州舊石器時代重要的區域性特徵。
在已經發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不僅出土了為數眾多的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動物化石,還發了一定數量,很有說服力的古人類牙齒、頜骨、股骨、頭骨化石。桐梓岩灰洞中,發了處於「晚期直立人」階段的古人類化石,並將其命名為「桐梓]人」。「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水城人」,以後,又發了「大洞人」。「晚期智人」那就更多了,在貴州,除了人們熟知的「興義人」、「穿洞人」 而外,還有 「桃花洞人」、「馬鞍山人」、「白岩腳洞人」、「安龍觀音洞人」、「福洞人」、「青龍洞人」等等。六盤水一帶,先後發了「水城人」、「桃花洞人」和盤縣「大洞人」。桐梓縣有「桐梓人」和「馬鞍山人」,普定縣有「穿洞人」和「白岩洞人」,安龍有「觀音洞人」和「福洞人」,這真是天大的奇跡。更可喜的是,在貴州,這些古人類化石,合乎邏輯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發展系列。
從全國來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骨氣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貴州的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桐梓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龍觀音洞卻出土了數量可觀的骨氣角器,無論其數量、類型、工藝技術及成品的精美,都是全國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無怪乎歷史學家稱它「獨領風騷數萬年」。
與舊石器文化相比,已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不多,但不能以此斷定到了新石器時代貴州的「史前文化」就突然衰落了。事實上,貴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也很豐富。目前已經發掘的代表性遺址有赫章可樂遺址、平壩飛虎山遺址、畢節青場遺址、威寧中水遺址等。平壩飛虎山遺址是貴州高原首次發彩陶信息的遺址,遺址具有新、舊石器地層迭壓,文化內涵豐富,彩陶的出更引人矚目,但早、晚兩期文化差異頗大。這些對研究貴州新、舊石器文化的相互關系和時代延續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榮獲2005年度我國「十大考古新發」的威寧中水遺址所代表的獨特文化被命名為雞公山文化,這種有地域特徵的新考古學文化在我省考古學界尚屬首次提出。這次考古發掘對不同時期文化類型遺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貴州西部乃至雲南東北部新石器時代末期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填補了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安龍觀音洞文化遺址有序地反映了由舊石器向新時期轉變的歷史進程,這樣的遺址在國內是不多見的。廣順神仙洞以及六枝桃花洞、桐梓馬鞍山、安龍菩薩洞等遺址,可能因地層被擾亂或其他原因,對遺址的性質尚不明確,有的遺址下層為舊石器,上層為新石器,有的則混淆不請。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范圍內,已經搜集到180多件新石器,散布面相當廣泛,說明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活動空間更加廣闊。
①黔西觀音洞——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白壽彝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在我國南方,屬於更新世中期的遺址首推貴州黔西觀音洞。」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是我國長江以南材料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也是我國目前發的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被命名為「觀音洞文化」,與北京周口店文化、陝西西侯度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三個不同的文化區,成為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三個重要類型。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位於黔西縣城南30公里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錦山村。洞由石灰岩構成,高出窪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長90米,寬2-4米,支洞長5米,寬1-2米,因洞頂在堆積過程中坍塌,含舊石器的堆積物主要在洞外。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被縣政府和省政府先後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在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發掘以前,貴州史前的歷史是一片空白,自從發掘以後,貴州的歷史便可上溯到距24萬年以前,從此告別了「不毛之地」的記憶。
196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在裴文中先生的領導下對觀音洞文化遺址進行試掘,裴先生隨後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上發表了《貴州黔西觀音洞試掘報告》,認為這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它的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獨具面貌,「對於研究我國舊石器的起源和發展,研究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活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至1973年止,在前後9年的時間里,對觀音洞的陸續發掘都不斷有新的發,共獲得4000多件石製品和東方劍齒象等23種哺乳動物化石,而且是中更新世晚期的遺物,用鈾系法鑒定,年代為距4萬年至18萬年。
黔西觀音洞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與其他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相比,顯得迥然不同,主要表為:第一,無論是石片或石核,大多經過加工,所以人工檯面多,天然檯面少。加工的方法,以錘擊法為主,而比較原始的碰砧法已退居第二位,這說明技術上提高了一步。第二,在觀音洞發的石製品中,石器大約要佔65%,這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石片和石核都被加工成了石器,其利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石片被充分利用了,這在我國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中,成品率是最高的。第三,石器大部分使用石片製成,以刮削器為主,間有端刮器、砍砸器、尖狀器和少量凹缺刮器和雕刻器,形制的多樣是很突出的,而且石器的修理也有多種方法,以單向加工為主,復向加工次之,此外還有錯向加工和交互打擊等法,這在國內同期遺址中是少有的。第四,由於當時工具製造尚處於初級階段,因此,表為生產程序上不固定,加工技術很不熟練,產品自然比較粗糙,器型雖然繁多但不穩定。
觀音洞出土的石製品分為三大類,即石核、石片、石器。石核絕大多數是單檯面、雙檯面和多檯面的,檯面角最大90°,最小50°。其長度在20~100毫米,顯然是經過人類加工過的。石片形制多樣。包括天然檯面石片、素檯面石片、小檯面石片、有疤檯面石片、有脊檯面石片和修理檯面石片6種。以人工檯面石片居多,據分析,主要是用錘擊法生產的,少數用碰砧法。石器多用石片製成,個體大小懸殊,器型也較復雜,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狀器,還有數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早期的活動遺跡,屬舊石器時代早期,這時的人類還處在「晚期直立人」階段。裴文中先生將他們詳細比較之後,認為觀音洞的石器,既是「與歐洲大陸的舊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種新的文化系統」,又是「與中國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處」,正是因為差異明顯,代表舊石器時代早期「不同的文化類型」,所以,裴先生把它稱為「以石片工具為主的小石器文化傳統」。
我國南方的舊石器早期遺存是相當復雜的,觀音洞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種,但到目前為止,還未發這樣規模大、系統性強、器型復雜、加工方?多樣的遺址,所以說「南方首推貴州觀音洞」。使用錘擊法,以石制工具為主,不僅影響貴州桐梓岩灰洞、普定穿洞、興義貓貓洞等地的舊石器中、晚期石器,還影響雲南路南、呈貢等地的舊石器,並越出雲貴高原,對四川銅梁、漢源、資陽等地的舊石器產生影響。由此看來,黔西觀音洞文化,至少是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的傳播中心,它上繼「元謀人」,下啟川、滇、黔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②盤縣大洞——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之首
1993年,《中國文物報》受國家文物局的委託,在首都北京,邀請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著名考古學家,經過充分討論,從中評選出「九三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名列榜首的就是「盤縣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這是繼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發,它是一個「規模巨大、文化內涵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少有的文化遺址。
盤縣大洞遺址,在盤縣珠東鄉十里坪村,遺址所在洞穴當地人稱十里大洞,發育於十里坪坡立谷西緣石炭紀灰岩山體中,由關牛洞、水洞、陰河坡、大廳和硝洞五條洞道組成。各條洞道有豎井、陡坎相通,垂直高?98米,總長1?60米,大廳是?個塔形洞穴系統中?中間一層洞道並連接?洞口,為核?大要所在,長220米,平均高30,米面寬?5米,朝向85°。富含考古學信息的堆積物自洞口向大廳內緩傾,總面積約9900平方米,堆積厚度在洞口暴露部分為19.5米,廳內已發掘至6米仍未見基岩。洞口堆積物表面海拔1674米,其上建有一棟大梁題記為民國6年(1917)重修的重檐歇山頂木構建築物,屋前有二道清代同治六年(1867)建築的石垣。外垣長56米、高4米左右。洞前十里坪坡立谷海拔1630米,低於洞口34米。谷地開闊而平坦,總面積3平方公里左右。
大洞遺址於1990年發,1992~2000年,由六盤水市文物管理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貴州師范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作了6次發掘。發掘面積86平方米,清理面積68平方米。共獲石製品3000餘件、人牙化石3枚,還有43種哺乳動物化石和大量的燒骨、炭屑。石製品原料主要為燧石和玄武岩,亦有少量石灰岩。工具類群由邊刮器、端刮器、凹缺器、鑽具、鋸齒刃器、雕刻器、琢背石片、手斧、手鎬等組成。硬錘直接打擊法在打片和加工工具技術中佔主要地位,已有一些進步的技術因素出,表為有一定比例的帶脊檯面石片和修理檯面石核石片,以及由勒瓦婁哇技術特徵的石核、石片。人牙的形態和測量特徵,一方面呈出北京人牙齒的一些特點,另一方面又出一些屬於早期智人的牙齒特徵,故應屬早期智人。動物群的主體是華南地區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兼有雲貴高原土著種類。洞系的堆積層在時間上跨越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兩個地質時代。遺址堆積考古層的鈾系年代為:上層13萬年。中層20萬年,下層26萬年,還出30萬年以上的考古層。遺址的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中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
大洞遺址以它巨大的堆積規模、比較完好的堆積層和堆積物含有的非常豐富的人類遺物、遺跡,乃至龐大的共生哺乳動物群化石,顯示了它在東南亞南部人類進化和環境演化等研究中的巨大潛力。
1996年1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像大洞這樣巨大寬闊的舊石器文化遺址,無論是國內或國外都是少見的。在開掘的92平方米的堆積層中,獲得了近300公斤人工砸碎的動物骨骼和800多枚動物牙齒化石,發了大量燧石、玄武岩、碳酸岩和鍾乳石原料和石核、石片及石器,還有面積較大、較厚的灰燼層,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吃住場所、石製品加工場所和宰剮動物場所」。
說它是一個巨大的「宰剮動物的場所」並不過分,這里出土的動物化石,經過鑒定,有哺乳動物6目40種,另有少量鳥類和魚類化石。這說明「大洞人」的肉食來源寬廣,他們不僅捕捉小動物,還捕捉東方劍齒象、大熊貓、中國犀、巨貘一類大動物;不僅在草原上獵取鹿、麝、野豬、豬、野牛、青羊,還在森林中獵取虎、豹、豺、狼等兇猛動物;不僅可以捕獲陸地上的各種野獸,還在水中撈魚和射殺空中的飛鳥。這些動物,大抵屬於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其中的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巨貘等為絕滅種,據此大體可斷定其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後期至晚更新世。
說它是「石製品加工場所」也未嘗不可,在這個巨大的溶洞中,我們大體可以看出原始人製造石器的過程,他們將板狀燧石打製成石核,並利用上下兩個自然面作檯面打片,有的石核則利用石片痕為檯面,而且以兩個面交互做檯面打片,打下的石片按檯面性質,分為自然檯面、打制檯面和修理檯面。修理檯面的技術,在大洞得到進一步應用,比黔西觀音洞有較大發展。在黔西觀音洞的2323件標本中,確認為修理檯面的只有4件,而大洞的135件標本中,有70件是有修理檯面的。石器一般以石片為毛坯,製成邊刮器、端刮器、凹缺器、砍砸器、石錘和手斧、手鎬,但也有用灰岩角礫或石塊打製成的。與「觀音洞文化」相比,同樣都具有形制多樣且不定型、主要用錘擊法打片、中小型工具占的比例較大、以刮削器為主等共同特徵,說明大洞「石器工業」技術仍保持「觀音洞文化」的傳統風格,但是,大洞在技術上有所發,除了修理檯面技術進一步推廣而外,出了手斧、手鎬一類工具,有些專家認為它是「在中國南方舊石器工業加工技術中獨樹一幟」。
③平壩飛虎山——貴州高原首次發彩陶信息的遺址
平壩飛虎山是貴州高原首次發彩陶信息的遺址,遺址具有新、舊石器地層迭壓,文化內涵豐富。對研究貴州新、舊石器文化的相互關系和時代延續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飛虎山在平壩縣城東南11公里的白雲鎮平庄村,高60多米,有17個明通暗聯的天然洞穴。舊志稱其「具天外飛來,聲震百獸之勢」,故名飛虎山,又因「形勢聳秀,似佛飛來」,亦名飛佛山。1978年當地村民在飛虎山洞穴拾到3件石器,引起考古學界重視。1981年9-11月,貴州省博物館考古隊赴飛虎山在各個洞穴中均採集發掘出古代不同時期的遺物。通過考察,飛虎山是貴州唯一發舊、新石器時代文化地層迭壓的洞穴遺址。初步統計出土文物,屬舊石器時代的有:刮削、尖狀、砍砸等打制舊石器532件,獸齒、骨共1370塊;屬新石器時代的有磨光石器27件,小骨鏟4件,磨光殘骨刮刀1件,人類齶骨1塊;出土陶片近2000片,陶片以夾細沙的灰陶為主,質地堅硬,紋飾以細繩紋和各式刻劃紋為多,是貴州原始文化中的第一批彩陶。此外,還出土大熊貓牙齒、劍齒象殘臼齒化石及鹿、竹鼠、虎、豹的牙齒,清代青花瓷片、銅扣《乾隆通寶》銅錢,南明王朝的《永曆通寶》銅錢等。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對洞穴陳積木灰的測定,認定最早有人類在這一帶活動距1.5萬年左右。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飛虎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洞內堆積復雜,大致分早、晚兩期:早期地層呈黃色或灰黃色,出土大熊貓、劍齒象等化石,石製品均為打制,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後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期地層呈黑色、灰黑色,出土動物遺骸為生屬種,並處人類下頜骨1件和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磨製骨器、大量的陶片等,地質時代為全新世,文化時代屬新石器時代,推測距大約4000年至6000年。
打制的石製品共532件,原料以燧石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等。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加工為主,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盤狀器和斧形器等。其中刮削器佔76%,尖狀器雖少但加工精細。斧形器似為向新石器文化轉化的象徵。磨製石器27件,加工精緻,有石斧、石錛、石紡輪、石刮刀、石箭(矛)頭、小石塊等8種,未見有段有肩的石錛和石斧。石錛數量多、形制規整,以長形斜刃最具代表性。骨器79件,除1件殘的磨製骨刮刀外,均為打制骨器,有骨錐和骨鏟。其中豪豬牙上的三道刻痕可能是刻劃符。陶器除圓餅式及圓珠式陶紡輪各1件外,其餘全是器物碎片。計1494片。其厚薄不勻,厚者達1.2厘米,薄者僅0.2厘米,火候高,質地堅硬。夾砂灰陶約佔70%。夾砂黑陶佔30%,泥質類陶極少。夾砂陶以夾細砂為主。陶片紋飾復雜多樣,有粗細繩紋、方格紋、錐刺紋、刻劃紋、附加堆紋等。陶片中有3片彩陶。其中有1片是在泥質灰陶的內外施以粉橙色陶衣,再於外表繪兩條平行的紅色條帶。這是貴州首次發,也是貴州迄最早的彩陶記錄。
平壩飛虎山遺址的上層為新石器時代,而在它的下面,疊壓著舊石器時代的遺物,這里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製造既有錘擊法也有銳棱砸擊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盤狀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錐57件、骨鏟20件、角器兩件。石器增加了盤狀器、斧形器等新類型,骨器使用較多,這都為轉入新石器時代作了准備。在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中,有27件磨光石器,器形為石錛、石斧、石紡輪、石箭頭、石臼、石刮刀、磨石,還有磨光骨器、陶紡輪及千餘件陶片。磨光石器和磨光骨器,表明在技術上有了長足進展,突破了打制石器的格局。石錛、石斧的出,有了條件進行砍伐,為原始農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箭鏃是「野蠻時代」的重大發明,有了弓箭以後,便可在較遠的距離捕殺野獸,擴大狩獵活動,並為飼養動物提供條件。陶器的出說明人們漸漸定居下來,陶志以夾砂灰陶為主,其次是夾砂黑陶,還有少量泥質灰陶和彩陶,質地堅硬,鏗鏘有聲。石臼和石磨,也是定居的產物。石紡輪和陶紡輪,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這一時期已經有紡織了。

❽ 貴州的歷史文化

貴州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遵義會議會址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安順雲山屯古建築群是明代漢族移民的古村寨,安順府文廟,現為貴州省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鎮遠青龍洞堪稱山地建築博物館。

❾ 請問:貴州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大省,貴州民族菜是中國黔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貴州境內49個民族在與自然界斗爭謀生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積聚地方民族個性的特色菜餚。貴州民族菜建立在貴州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特殊的地理、地貌及氣候特點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加工方法和獨特風味。
貴州民族飲食文化是在貴州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它植根於貴州各民族數千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是在食源開發、食物製造、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觀念、制度、習俗、禮儀、規范的集中反映.
從貴州發現的舊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遺址證實,早在五六十萬年前,貴州境內就有人類生活。先後經歷過以採集、漁獵為生的漫長時期。古代的先民利用「燒塘」將獲取的獵物加工成熟肉、腌肉、腌魚、臘肉、臘香腸或風干為風肉、風雞、風魚。
春秋戰國時期,夜郎國就與周邊的四川、廣西、湖南、雲南等地有著密切交往。到了漢代和三國時期,與各地的交流更加頻繁,烹飪文化也不斷發展。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天下,多次發動「平滇」戰爭,還調集30萬大軍駐屯貴州,這是貴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這些屯軍將士多系江南水鄉漢人,移居貴州後,把江南的生產技術、生活習俗、飲食物料、文化禮儀帶到貴州,對當時貴州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也推動了貴州飲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明朝兩次大規模移民中,四川、廣東、廣西、江西、江蘇、湖南、湖北的人來到貴州插草而居,人煙稀少、萬山重疊,運輸全靠人挑馬馱的貴州很快繁榮起來。貴陽、安順、遵義、青岩、鎮遠等地逐漸商賈雲集,政治、經濟、文化繁盛,移民和商賈們不僅帶來了各地的商品,還帶來了各地烹飪方法和南北佳餚,本地廚師在提升本民族菜餚的同時取長補短結合當地原材料、調輔料和民族禁忌,對民族菜進行了改良和豐富。清末安順積珍園的大廚李蘭亭留下的黔菜藍本《黔味菜點》中就有大部分是民族菜點。當時的民族菜點奢香玉簪、鎮遠陳年道菜、思南甜醬瓜、安順麻餅、夜郎面魚、威寧蕎酥、狀元蹄、雞辣角等流傳至今。 讂q鮪楺葝
解放後,在政府的重視下,貴州民族菜逐漸從民間走向市場,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融合黔菜甚至各大菜系菜餚風格,在都市亮相,在《黔味菜譜》及《黔味菜譜》續集、《黔味薈萃》、《吃在貴州》、《民族風味》、《黔味小吃》、《黔菜集錦》、《中國黔菜》、《貴州美食》等貴州菜專業菜譜中,民族菜佔有極大比例。 L.発瘠厺%?
近年來,貴州菜館在各大中城市紛紛亮相,他們大都是以貴州民族菜的苗族酸湯魚、布依族花江狗肉等為主打菜,貴州民族菜的亮點和價值逐漸被市場所認可,所承認。
貴州地處祖國西南雲貴高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無霜期長,極少污染,是一個特有的綠色植物王國。在遠離都市,依山傍水的少數民族地區,漫山遍野的山珍野味、河鮮野蔬為貴州民族菜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
主食原料:粳米、秈米、糯米、小米、包穀(玉米)、蕎麥、紅薯、洋芋(土豆)及豆類等。
肉禽原料:豬、牛、羊、狗、兔、雞、鴨、鵝和禽蛋等。
水產原料:以稻田養魚為主要來源,還有池塘養魚和江河溪湖捕撈魚為原料,品種有鯉魚、草魚、鯽魚、黃鱔、泥鰍、田螺、蚌殼及蝦、河蟹、甲魚等。 半?I5撯 ?
蔬果菌類原料:青菜、白菜、蓮花白、芹菜、厚皮菜、蘿卜、辣椒、西紅柿、絲瓜、黃瓜、豇豆、四季豆、芋頭、魔芋、梨子、冬瓜、柿子、李子、柑子、柚子、西瓜、核桃、板粟、香菇、花菇、銀耳、木耳、野生竹筍、蕨菜、各種鮮野菜、大腳菇、奶漿菌、紅菌、石膏菌、松菌、刷把菌、油桃(野核桃)、香瓜、獼猴桃、野葡萄、菜籽油苞、八月瓜等上百種栽培或野生植物為原料。
蟲蛙原料:野外的青蛙、黃蛙、石蚌、小蝌蚪、馬蜂蛹、稻蝗蟲、草蝗蟲、松樹蟲、油茶蟲、土狗崽、小米蝗蟲、葛麻樹蟲、麻粟樹蟲等品種。
油脂原料:豬油、清油(山區多茶油、花生油,平壩多菜籽油)。
調味原料:自然調味品生薑、蔥類、大蒜、花椒、辣椒、五香、桔皮、木姜子、芫荽、野薄荷、棰油子、蓽撥、魚柳、野花椒、野蒜、折耳根等,經過加工的酸湯、鹽酸、土醋、酸辣椒、米酒、豆豉等。
由於民族文化的交融,多民族聚居的貴州各族人民創造了各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他們運用魚、牛肉、狗肉、野味山蔬創造了眾多佳餚,組成了千滋百味的民族菜。 啲莝病7?4
貴州民族菜辣香異酸、古樸醇厚、野趣天然、風味獨特,洋溢著濃厚的民族風情。
貴州各民族都喜食辣椒,並利用自然發酵酸烹飪的菜餚,具有一辣二酸的民族特色,可謂「辣出品位,酸出特色」。
辣是民族菜的靈魂 少數民族的家常菜幾乎無菜不辣,僅用辣椒製作的調味就有幾十種,最具特色的有糍粑辣椒、糟辣椒、煳辣椒面、泡辣椒、酸椒醬、紅油辣椒、復合辣椒、陰辣椒、辣椒醬、燒青椒醬、豆豉辣椒等等。當地人可以用一種或多種辣椒烹調出干辣、油辣、糟辣、酸辣、青辣、麻辣、蒜辣、醬辣、復合辣等十多種獨具風味的系列辣味。貴州辣味,已形成紅而不辣、辣而不猛的辣香風格。
酸是民族菜的根本,「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等兄弟民族都喜食酸菜,基本上家家有酸湯缸,戶戶有腌菜壇,幾乎天天用酸湯烹飪菜餚。常見的酸菜有泡酸蘿卜、酸豇豆、腌酸鹽菜、酸蕨菜、酸韭菜根、酸雞、酸鴨、酸肉以及既辣又酸的鹽酸菜、酸辣椒等。貴州的酸,酸得適口,酸得令人回味。
蘸水是民族菜一絕,堪稱民族菜一絕的辣椒蘸水,品種極多,不同的菜餚要求不同的蘸水,同一菜餚可用不同風格的蘸水,如「金鉤掛玉牌」常用油辣椒蘸水、煳辣椒蘸水、燒椒毛辣角蘸水、糟辣椒蘸水等四個蘸水。
一鍋香是民族菜的典型形式,在邊遠的民族山區,還保留有原始的民族一鍋香菜餚,即將各種蒸、炒、燒、燉、煮菜加工好後,依序全部倒在一個鐵鍋內上火繼續烹煮,人們圍爐而坐,將蘸水碗置於鍋中間或鍋邊蘸食。

閱讀全文

與貴州文化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