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長沙保衛戰歷史意義

長沙保衛戰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3 06:24:08

A. 《長沙保衛戰》有什麼歷史意義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奇襲美國珍珠港,同一天,日陸軍23軍開始進攻香港,為使攻佔香港順利進行,日軍大本營命令駐湖南地區的11軍向湘南進攻,以牽制中國軍隊南援行動。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接受命令後,於12月13日發布了第三次進攻長沙的命令。


B. 長沙保衛戰連續劇的真實歷史

長沙保衛戰實際上是抗日期間四次長沙戰役的統稱。抗日戰爭期間,武漢和廣州早早淪陷,而長沙作為中南部的一個重要城市,就像一科釘子釘在了日軍的前進道路上,扼住了日軍西進進攻當時中國國都重慶的必經之路,日軍之必攻,國軍之必守,雙方在這里展開了血與火的較量,長沙反復易手,讓中國保留了戰爭勝利的希望,也不斷消耗著日軍的資源和有生力量。

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軍於9月17日發起進攻,其部隊從江西省北部向西進攻湖南省,但是日軍的進攻由於向西過度延伸及國民革命軍從南北兩面反擊,因而被迫向東撤退。

9月19日,日軍沿新牆河對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到9月23日日軍將國軍逐出新牆河地區,其第6師團及第13師團在炮火支援下渡河及沿汨羅江向南推進。

激烈的戰斗在23日後仍然持續及中國軍隊向南撤退以吸引日軍,同時其增援部隊到達東西兩翼以實施包圍,9月29日日軍到達長沙外圍,但是他們因補給線被切斷而未能攻佔該城,10月6日,岡村寧次宣稱在達到作戰目的後撤軍。10月8日,雙方恢復原有的態勢。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1月16日,日本陸軍中央部制定了《對華長期作戰計劃》,企圖在年內在不減少現有兵力,對重慶國民政府採取高壓的軍事態勢,利用國際形勢變化盡早解決中國作戰。1941年4月,阿南惟幾制定了長沙作戰計劃,力圖在現有兵力的情況下,最大可能的摧毀重慶政府戰力。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中央部一方面抓緊作對蘇戰爭的准備,駐守在長沙地區的日方華中派遣軍一方面應付可能的北進入侵蘇聯作戰,一方面加強湖南地區的作戰准備。阿南惟幾於九月上旬制定了針對國民政府第九戰區薛岳部的作戰計劃,計劃調集第十一軍下轄的4個師團及一個戰車聯隊共計四十五個步兵大隊、二十六個炮兵大隊約12萬人的軍力進擊第九戰區。 根據日本派遣軍的作戰計劃計劃,阿南惟幾制定了不以「佔領地方」及「奪取物資」目的,而是摧毀第九戰區薛岳部有生力量為目的的作戰計劃。其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縱深梯次配置,以第 3、第 4、第6師團主力及第 18混成旅團等部位於岳陽的桃林、西塘、新開塘地區,為第一梯隊,直取長沙;第40師團和第33師團的兩個聯隊位於臨湘地區,為第二梯隊,沿粵漢鐵路兩側及長(沙)岳(陽)古道正面進攻長沙。 另外以第6師團的兩個聯隊由忠防、西塘分兩路向大雲山實施包圍,掩護主力部隊集中和展開;以第14獨立混成旅團從岳陽乘軍艦渡洞庭湖向營田以西地區進攻,保障主力攻擊部隊右翼安全。

為確保第九戰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第3、第5、第6戰區對當面日軍發起攻擊,以牽制日軍集中,但是未起到明顯效果。第9戰區除用相當兵力在贛北、鄂南、湘北襲擾日軍後方外,由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集中12個軍33個師,一部在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布防,一部在株洲地區機動, 採取逐次抗擊日軍進攻;誘日軍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殲滅之。

9月7日,日軍第6師團兩個聯隊分別由忠防、西塘地區出發,在飛機配合下從東、西、北三面掃盪大雲山。中國軍隊第4、第58軍的四個師進行英勇抗擊。8日,日軍佔領大雲山,9日中國軍隊反擊,日軍不支退後,16日,日軍反擊,重新佔領大雲山。18日拂曉,在楊林以西20千米的狹窄地帶,日軍主力強渡新牆河,遭中國第4、第58、第20軍共六個師的阻擊,但日軍迅速擊潰國軍。19日,日軍抵汨羅江北岸,隨即分路強渡汨羅江,突破中國軍隊防線,中國守軍全線潰退,至21日,日軍全部渡過汨羅江,全速前進。此時瀏陽、株洲地區第9戰區軍隊依計劃逐次加入戰斗。第26、第72、第74軍自瀏陽方向側擊日軍;第10、第37、第79軍、暫編第2軍從長沙以東正面迎擊日軍;第4、第20、第58軍向日軍後方攻擊。

具體作戰如下:

20日 日軍破譯第九戰區薛岳電令汨羅江南岸四個師抵禦日軍,主力九個師從東側圍攻日軍的作戰電報。日軍進行反迂迴,妄圖圍殲第九戰區的精銳七十四軍。

21日 第九戰區頑強抵抗於平江、金井一線。

22日 日軍再次破獲第九戰區電報,調整戰術,從左翼山中迅速突破,第九戰區防線崩潰。

23日 第九戰區二十六軍被日軍突圍,在突圍作戰中遭受重大損失,日軍各部向長沙進逼。

24、25日 薛岳下令放棄長沙,由七十四軍逐次抵禦撤退,日軍第六師團向撈刀河谷進軍,企圖圍困七十四軍。

26日 七十四軍與日軍第6師團在撈刀河谷遭遇,雙方爆發激戰。後日軍第3師團加入戰斗,七十四軍不支轉進。

27日 日軍第4師團渡過瀏陽河,沖入長沙西北角,大部突入長沙。

28日 日軍第4師團佔領長沙,第3師團向株洲方面追擊第9戰區潰退部隊。29日 日軍佔領株洲。

10月1日 日軍第11軍認為「作戰已達到目的」,開始逐步退軍。6日 日軍退至新牆河,雙方回復戰前對峙狀態。

第三次長沙會戰
發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的湖南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交戰雙方為中方第九戰區司令薛岳所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部隊共30餘萬人與日方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所統率的日軍第十一軍共約12萬人,此次戰役主要經歷日軍向長沙推進的外圍戰斗、攻守雙方在長沙城的攻防戰斗和日軍撤退時國軍進行的反擊作戰三個階段。在戰役指導上,國軍方面指揮官採用了「天爐戰法」對抗日軍,而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則出現了明顯的判斷失誤,最終導致戰役結果為中方成功防守長沙,日方遭受慘重損失撤退而結束,因此又被中國方面稱為「長沙大捷」。此次戰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盟軍與日軍交戰的首場戰役勝利。

第四次長沙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又名長衡會戰)為抗日戰爭末期的大型戰役之一,是指1944年(民國33年)5月至8月,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長衡會戰中的第一個階段。

學術界將「長衡會戰」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又稱「第四次長沙會戰」,從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雙方以爭奪長沙為目標在湖南北部地區作戰。

第二階段又稱「衡陽保衛戰」,從6月20日到9月初,中日雙方以爭奪衡陽為目標在湖南中東部地區作戰,長衡會戰的結束時間為9月上旬。國內外學術界均以1944年8月8日衡陽淪陷為准。

攻擊的日軍人數約有36萬,守勢的中國國軍約有30萬。6月16日,逼進長沙的日軍開始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9日中國軍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8月8日,日軍佔領衡陽。

C. 《長沙保衛戰》的歷史真實事件是什麼


日軍從4月開始,至11月共7個月時間,全部打通了平漢線南段、粵漢線和湘桂線,但沒有達到殲滅中國軍主力,亦未摧毀空軍基地。這一階段中國軍隊的防禦作戰能力,較之抗戰初期大為下降,較之中期也相差甚遠。

D. 長沙保衛戰到底殲滅日軍多少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回九答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1938年至1944年,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十四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常識歷史篇。

E. 長沙保衛戰歷史結局到底啥樣

長沙保衛戰分為三次,結果如下:

一、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後,日方和中方各自都公布了己方統計的戰果:日方聲稱此戰斃、傷、俘國軍4.8萬餘人,而日方的傷亡數字僅為3600人;中方則宣稱日軍死傷3萬餘人,第九戰區的傷亡人數為4萬餘人。

此戰,中國第九戰區部隊挫敗日軍的戰役企圖,予敵以有力打擊, 大大消耗了日軍大量人員、裝備,使日軍顯露出發動大規模作戰時兵力不足的弱點。軍隊士氣得以提振,抗戰必勝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二、第二次長沙會戰

據第九戰區戰報記載,中方傷亡17426人,日軍傷亡48327人。

據日方統計,整個會戰中中國軍隊遺棄屍體5.4萬具,被俘4300人;日軍傷5184人,亡1670人。這個統計顯然誇大了日軍的戰果。

不過,從中國軍事當局的資料看,第74軍的第58師傷亡55%,第57師傷亡40%;第37軍的第60師傷亡50%,第140師傷亡30%;第4軍的第102師傷亡45%;第10軍的第3師傷亡35%,傷亡確實慘重。

三、第三次長沙會戰

此次會戰,據中國國民政府軍委會及第九戰區發表的戰績稱:日軍傷亡56944人(其中亡33941人,傷23003人) ,俘虜日軍中隊長松野榮吉以下官兵139人,繳獲步騎槍1138枝、輕重機槍115挺、山炮11門、無線電台9架及其他軍用品。

中國軍隊傷亡官兵31346名。而據日方戰史統計,日軍戰死1591人(內軍官108人),戰傷4412人(內軍官241人),打死軍馬1120匹,打傷646匹。

(5)長沙保衛戰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1、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攻勢,也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戰前原態勢的一次戰役。這一勝利,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狂妄企圖,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2、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使日軍的國際威望一落千丈,英泰晤士報譏稱「日本抄襲華軍的鉗形戰術,結果為華軍的鉗形戰術所擊破」;加深了日本內政外交危機,導致近衛內閣垮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民心士氣,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

3、第三次長沙會戰

這次會戰雖然獲勝而並未能按照計劃全殲日軍或殲滅更多日軍 ,但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稱贊 。這 一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在日軍突襲珍珠港後在中國戰場上的第一次攻勢,也是同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連串失敗中首開勝利的記錄。

鼓舞了人心,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促使美國援華方案的迅速實施,也促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迅速形成 。使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國自動放棄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治外法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F. 《長沙保衛戰》戰爭背景是什麼

國內背景:

1937年12月,中國首都南京失守後,日軍氣焰極為囂張,企圖沿長江而下乘勝追擊一舉擊潰中國政府軍隊主力,然而,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堅定有力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徐州會戰,華北戰場的形勢和徐州地區中國守軍的有力堅決的抗擊,卻暫時轉移了日軍視線,轉而企圖打通津浦線(天津—浦口)並消滅中國第5戰區主力。這次會戰中國不僅取得了台兒庄大捷等偉大勝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武漢、南昌等會戰失敗。


1938年11月初,日軍攻陷湖南北部,長沙岌岌可危。國民黨採用焦土政策,制定焚燒長沙計劃。但一系列偶然因素讓大火完全失控,致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房屋被毀,長沙亦成為二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因12日所發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發生在夜裡(即夕)故稱為「文夕大火」。

1938年,大火發生幾天後,酆悌、文重孚、徐昆被槍決。1939年薛岳代理第9戰區司令長官,指揮長沙會戰。

在其他城市相繼淪喪後,長沙乃國民政府控制下的西南唯一屏障,一旦長沙被攻陷,中國在戰爭中將處於被動情況下。為保住長沙這一戰略屏障,第9戰區先後與日軍第11軍進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並最終引發第四次長沙會戰,也稱「長衡會戰」。

中國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後分設第6、第9兩個戰區)集重兵與日軍在戰線上對峙。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日方稱湘贛會戰)爆發。這也是歐洲大戰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

國際背景:

1938年10月,日軍侵佔廣州、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財政經濟陷入困境;日本國內反戰厭戰情緒開始滋長,統治階級內部因「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和對外政策的分歧而爭吵不休;更由於中國人民堅持抗戰,使其稱霸東亞的戰略受到極大影響,處處呈現被動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調整其侵華方針。

G. 如何評價《長沙保衛戰》中的薛岳的歷史地位

抗日名將

H. 長沙戰爭歷史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曾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一次會戰 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2萬人﹐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 40師團和4個旅團,配有戰車第13聯隊,野重炮第14聯隊,獨立野戰重炮第15聯隊第1大隊及部分工兵、空軍、海軍部隊,計有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 個大隊,總兵力達12萬餘人;並配有軍艦20餘艘,汽艇200餘只,飛機100餘架。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採取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長沙進犯。

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的三次會戰。①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侵佔武漢、南昌後,為鞏固和擴大其佔領區,企圖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贛北地區。1939年9月 ,日軍調集10萬人 ,分路進占湘北嶽陽東南地區、鄂南通城地區、贛北奉新、靖安地區。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師約20萬人,將進占贛北鄂南之日軍阻於獻鍾、修水地區。進至長沙東北金井、橋頭驛一線的日軍,遭守軍抗擊、民眾襲擾,加之補給困難,被迫北撤,恢復戰前態勢。②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調集約12萬人 ,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7萬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採取逐次阻擊 ,誘敵至長沙附近撈刀河兩岸地區予以圍殲的方針 ,將突入長沙市區和進至株洲之敵全部殲滅並乘勝反擊。日軍被迫北撤 ,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③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中旬,日軍調集約10萬人的兵力,分兵兩路進攻長沙 。薛岳指揮13個師,約17萬人兵力,組織防禦。日軍攻擊受挫,傷亡嚴重 ,撤至新牆河以北地區,由贛北西進的日軍也被擊退。會戰結束。

I. 《長沙保衛戰》的真正歷史結局是什麼

長沙保衛戰分為三次,結果如下:

一、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後,日方和中方各自都公布了己方統計的戰果:日方聲稱此戰斃、傷、俘國軍4.8萬餘人,而日方的傷亡數字僅為3600人;中方則宣稱日軍死傷3萬餘人,第九戰區的傷亡人數為4萬餘人。

此戰,中國第九戰區部隊挫敗日軍的戰役企圖,予敵以有力打擊, 大大消耗了日軍大量人員、裝備,使日軍顯露出發動大規模作戰時兵力不足的弱點。軍隊士氣得以提振,抗戰必勝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二、第二次長沙會戰

據第九戰區戰報記載,中方傷亡17426人,日軍傷亡48327人。

據日方統計,整個會戰中中國軍隊遺棄屍體5.4萬具,被俘4300人;日軍傷5184人,亡1670人。這個統計顯然誇大了日軍的戰果。

不過,從中國軍事當局的資料看,第74軍的第58師傷亡55%,第57師傷亡40%;第37軍的第60師傷亡50%,第140師傷亡30%;第4軍的第102師傷亡45%;第10軍的第3師傷亡35%,傷亡確實慘重。

三、第三次長沙會戰

此次會戰,據中國國民政府軍委會及第九戰區發表的戰績稱:日軍傷亡56944人(其中亡33941人,傷23003人) ,俘虜日軍中隊長松野榮吉以下官兵139人,繳獲步騎槍1138枝、輕重機槍115挺、山炮11門、無線電台9架及其他軍用品。

中國軍隊傷亡官兵31346名。而據日方戰史統計,日軍戰死1591人(內軍官108人),戰傷4412人(內軍官241人),打死軍馬1120匹,打傷646匹。

(9)長沙保衛戰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1、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攻勢,也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戰前原態勢的一次戰役。這一勝利,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狂妄企圖,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2、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使日軍的國際威望一落千丈,英泰晤士報譏稱「日本抄襲華軍的鉗形戰術,結果為華軍的鉗形戰術所擊破」;加深了日本內政外交危機,導致近衛內閣垮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民心士氣,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

3、第三次長沙會戰

這次會戰雖然獲勝而並未能按照計劃全殲日軍或殲滅更多日軍 ,但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稱贊 。這 一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在日軍突襲珍珠港後在中國戰場上的第一次攻勢,也是同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連串失敗中首開勝利的記錄。

鼓舞了人心,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促使美國援華方案的迅速實施,也促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迅速形成 。使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國自動放棄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治外法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J. 《長沙保衛戰》有什麼歷史背景

薛岳不是蔣信任的戰將,第3次長沙會戰後,蔣走馬換將,換上蔣信任的回張文白,便有了第四次答會戰的失敗,火燒長沙城。既而日軍揮師南下,取得豫湘桂會戰大捷,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戰略目標。不作死就不會死,薛伯陵本來打得挺好的,按常理是不應該換將的,蔣就怎麼幹了。

閱讀全文

與長沙保衛戰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