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騷發展歷史

騷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3 05:09:07

Ⅰ 歷史上因為懶都有什麼樣的騷發明

我所知道的三個是以前農村常見的,一個是水車,一個是水碓,這兩種以水專車最為體現屬懶這一特色,還有一種是驢拉石磨。

在很多梯田的灌溉上面,經常會水量不足,而正常的做法是挖渠或是挑水,而在挖渠過遠,挑水太累的情況下,就近取水就一直搔著農夫們的心頭。終於,到了東漢時期,水車發明了,雖然一開始的落差並不大,但是卻解決了高低差的取水困難。

這些馴化讓古人的懶體現到了極致,在還沒有發明機器的情況下,動植物與大自然的能源讓古人所利用,這就是懶所能想出來的法子。如果很勤勞,天天挑水很勤快並且無怨無悔,絕對是發明不了水車這樣的省心神器的。

Ⅱ 異性混浴的歷史發展


日本多溫泉,在偏僻簡陋的環境里自然形成了混浴的習慣。後來城市裡出現「錢湯」,花錢泡湯,就是澡堂子,沿襲舊習,江戶時代澡堂子男女混浴。
日本有記錄的最早的公共浴室是在1591年左右,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
人口急劇增長,意味著城市的擴張,江戶時代的江戶(即現在的東京)是各地大名以及商人聚集之所,人員密集商業繁盛,這需要大量的水與場地以及木柴來滿足日本民眾的洗浴要求,而狹小的場地決定了這些浴場只有一個浴槽來滿足民眾的洗浴要求,這個滿足的代價就是男女混浴。
1853年水師提督佩理率美國艦隊敲開了日本國門,也目睹混浴:一個公共澡堂里,男女滿不在乎地赤身裸體,混雜共浴,那光景使美國人對當地的道德心抱有不太好的印象。他不僅把這個東洋景用文字記述在《日本遠征記》中,而且有寫生畫為證。男女混浴,通俗文學的猥褻插圖,讓他認為日本人淫盪。但見仁見智,似乎普魯士人比較說好話,例如艾林波伯爵,在美國人之後出使日本,說:男女老少共浴一池,起碼不發生醜事;不,可以說,入浴的人絲毫不注意男女性別。這好話卻說得有點過頭,事實上1871年以後幕府屢頒禁令,理由就是「於風俗不宜」。
130年前(1879年),時當清末,王韜游日本混浴過溫泉,寫道:「往浴於溫泉,一室中方池如鑒,縱橫約二丈許,男女並裸體而入,真如入無遮大會中。」
有一位藩主留下了筆記,說澡堂里黑燈瞎火,時有男女行苟且之事。陋習改也難,明治以降各地也反復發布禁止混浴令。當今東京都規定10歲以上男女不得混浴,其他地方也有限制12歲以上的,但沒有罰則,混也就混了。

到了三島由紀夫小時候,溫泉鄉男女混浴也不罕見;他生於1925年。而生於1907年的井上靖寫傳記小說,說小時候寄居在伊豆半島上的曾祖母家,經常跟讓他叫姐姐的年輕姑母在全村公用的溫泉混浴,他十來歲,在水花中看見姑母「白皙豐滿的裸體很耀眼」。
日本混浴盛行
稱日本年輕女性間流行起「混浴」,各種混浴小圈子風生水起。一些不良分子盯上落單女性進行騷擾,在溫泉池邊泡湯邊等待女性入來並搭訕、脫衣間等待女性到來等。混浴圈管理人話,哩個圈子系為促進人與人交流,拒絕猥褻目的人士加入。
日本男女混浴溫泉正超快速減少
日本男女混浴的溫泉正超快速減少中,有人驚呼「混浴文化」瀕臨消失。
據統計,日本曾有800間混浴的溫泉旅館,另有400處野外混浴溫泉池。但2013年統計,日本全境只剩下500間混浴的溫泉旅館和200處野外混浴溫泉池。其中,野外混浴溫泉池減少的速度遠高於旅館。
有分析認為,野外混浴溫泉池多是擁有者免費開放,但因無人管理,常有吵鬧現象並遺留保險套在內的垃圾,導致近幾年許多溫泉擁有者決定不對外開放。
報道稱,多數日本人覺得混浴是珍貴的日本文化,若因少數人胡來而讓這個文化消失,真的非常可惜。

中國歷史上最悶騷的朝代是什麼,當時的人如何打扮自己

現代我們說男人頭上戴一朵鮮花,你會覺得很奇怪,而且認為是瘋子,當然,行為藝術除外,但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特別流行男人頭上戴鮮花,而且不戴還不行,因為這是一個時尚,這是一個規定。

歷史上頭戴鮮花,叫簪(zan)花,簪就是戴的意思。其實,頭戴鮮花自古就有。從漢朝開始,簪花的習俗開始出現在文獻中,當時主要流行於上流社會的婦女。隨著發展,簪花不再是女子獨有,男子常常也會簪花。


唐朝大氣磅礴、輝煌的邊塞詩,宋朝是絕對寫不出來的,只有“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樣對人生易逝的感嘆。

Ⅳ 米騷動的歷史意義

1918年的「米騷動」從富山縣一個漁村開始,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內,席捲日本全部領土約3/4的地區,包括了東京、大阪、京都等大都市在內的3府、32縣,捲入的人數達到一千萬人以上。
日本從中世紀以來,雖常有農民搶米暴動,但在封建割據局面之下,不過是局部性、地區性的事件。像這樣震動全國的大發動,規模之大和時間之久,「米騷動」還是第一次。
片山潛曾經這樣說過:「日本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如此重要性的暴動。這次的米騷動顯然是日本民眾徹底覺悟的最初的激烈的開端,可以視為現代革命運動的爆發點,這一革命運動從米騷動的剎那間獲得了10倍的力量。」
除了一小撮地主、資本家和反動統治者走狗外,日本廣大人民群眾都參加了斗爭,而工人、農民則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就這點說,「米騷動」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過去日本歷史上的農民運動。特別是工人階級在各地的活動,標志著階級斗爭進入新階段。
在城市和工礦區,工人階極顯示出自己的威力,成為斗爭的核心力量和主導力量。大阪的暴動者中估計有1/3是工人。從東京、神戶、大阪等地被官廳逮捕審判的人的職業看,工人也占壓倒的多數,各大城市暴動開始時,那些登台演說,進行宣傳鼓動的人,也大都是工人。工人階級還以大規模的罷工來支援城鄉勞動人民的斗爭,並把作為階級斗爭形式的「米騷動」提高到高級階段。部落民、城市貧民、低級職員以至下級官吏等,都參加了「米騷動」。尤其使日本政府震驚的,是在吳港的暴動中,海軍士兵也參加進去。其中有數名水兵站在前面指揮群眾,懷里帶著准備強迫米商承認以每升米2角2分出賣的保證書,襲擊了米商和其他商店。海軍士兵參加暴動的消息,被海軍方面封鎖,憲兵、警察都閉口不談,說明日本反動統治者是如何地驚慌失措。
面對著強大的人民革命運動,日本統治階級一面採取偽善的手段,以天皇名義撥出300萬日元「救濟細民」,又讓三井、三菱等財閥也拿出幾百萬日元,企圖用這點小恩小惠來引誘群眾脫離斗爭;另一方面則動員一切武裝力量,用血腥的手段對群眾進行屠殺。日本政府在17個縣、60個市鎮和鄉村出動了軍隊,逮捕了好幾萬人,除去現場被殺害者外,單是被加以各種罪名而判處死刑、無期徒期以及其他苦役的就有7813人。日本反動統治者只是靠了軍警的力量才勉強把這次暴動鎮壓下去。
這次暴動由米價高漲而引起,米價雖然是經濟問題,但尖銳地反映了日本社會的政治矛盾。因此,人民群眾不僅要求降低米價,奪取糧食,而且也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反動的天皇制政府。例如大阪的群眾在遊行示威時就高喊「打倒市政府!」在名古屋的群眾大會上,會議的參加者提出了「打倒寺內內閣」的政治斗爭口號。很多地方的工人罷工運動,發展到武裝暴動,這就沉重地打擊了日本的反動統治。例如吳港3萬工人熄滅了市內的街燈,在黑暗中打毀米店和富商住宅,高喊「殺死水兵」,和前來鎮壓的水兵團進行了數小時的巷戰。工人有3人死亡,400人重傷,水兵方面也有不少人負傷。
「米騷動」中群眾的血不是白流的,這樣的一次運動使日本反動統治階級受到極大震動。寺內正毅的內閣因此倒台,這是日本人民的大勝利。新上台的原敬內閣懾於革命運動的聲勢浩大不得不對人民作了一些讓步,收斂一點統治者的威風。
「米騷動」是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直接影響下爆發的。但是,日本人民在這次革命運動中,並沒有取得像俄國革命那樣的勝利。原因何在呢?
這是因為這次運動是自發的,沒有組織,各地區彼此之間缺乏聯系。尤其重要的是,當時日本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日本共產黨尚未成立,還沒有一個能夠領導人民運動、提出適當政治口號、團結並率領群眾的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所以盡管轟轟烈烈,震動全國,盡管工人階級參加了斗爭,並在斗爭中起了主導作用,最後還是被鎮壓下去。
然而另一方面,還是要看到,「米騷動」對於日本人民的革命斗爭是起了重要推動作用的,特別是這次運動的經驗、教訓,大大激發了人民群眾對反動派的仇恨情緒,並提高了他們的政治覺悟。德田球一同志在《獄中18年》這本書里寫道:「參加米騷動是我參加大規模群眾運動的頭一次經驗。我這時痛切感到警察之可惡。對於政府為了自己方便而毫無忌憚地作出的任何粗暴的事情,也極為憤慨。這種憤慨一直繼續下來。」德田球一這幾句話,正代表著當時廣大日本人民的心情。反動統治者的凶惡鎮壓,決不能阻擋人民的反抗,而是恰恰相反。
「米騷動」以後,日本工農運動迅速發展。1919年爆發了東京炮兵工廠及其他兵工廠25000人為期20天的總同盟罷工。神戶的川崎造船廠以及釜石鐵礦、足尾銅礦等處也都發生了2萬人左右的大罷工。在這個罷工的浪潮中,川崎造船廠的工人首先爭取到八小時工作制。這是日本工人階級爭取八小時工作制斗爭的重要開端。與此同時,農民運動也進入更高的階段:斗爭開始沿著「土地歸農民」的思想方向發展。長期遭受賤視、虐待的部落民,也發起了部落解放運動。
「米騷動」的失敗,也使日本人民認識到組織起來的必要性,認識到進行革命斗爭中工人階級先鋒隊共產黨領導的必要性。片山潛曾這樣寫道:「米騷動和巨大的罷工浪潮的經驗證明,無產階級的群眾運動如果是自發的,就不能取得勝利。革命斗爭的關鍵在於組織。這就是日本無產階級從這一斗爭中學到的教訓。」
「米騷動」前一年即1917年,日本全國只有11個工會,可是到「米騷動」的第二年即1919年,工會一躍而增加6倍,變成71個,這一年成了工會運動大發展的一年。而過去成立的一些改良主義的工會,也在覺悟了的工人的推動下逐漸革命化。例如「友愛會」在1919年的成立7周年大會上,不再懸掛太陽旗和唱「君之代」,而掛上了紅旗,合唱了勞動歌,並且廢除了鈴木會長的獨裁製,改稱「大日本勞動總同盟友愛會」,隨後在1921年連友愛會的字樣也被去掉,放棄了歷來主張的勞資合作的方針和作為互助團體的性質,開始發展為全國性工會組織。
在「米騷動」的強有力的影響下,日本工人階級斗爭的高漲和工會組織的大發展,為日本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條件。1922年日本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日本共產黨誕生了。這標志著日本工人階級革命斗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日本共產黨把日本人民對反動統治者的怒火化為有領導、有組織的強大力量,繼承了「米騷動」英勇斗爭的傳統,一步一步地把日本的革命事業推向前進,最後必將領導日本人民獲得自己的解放。

Ⅳ 美日關系發展歷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標志著日美正式宣戰進入敵對關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後,美為擴大在東亞的勢力,派軍以「盟軍」名義單獨佔領日本。二戰後,美國大力在經濟上扶植日本。

(5)騷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日本投降和美國簽訂的協議:

1951年9月8日,在日本與美、英、法等48個戰勝國(不含中華人民共和國)片面簽訂《舊金山對日和約》5小時後,日本首相吉田茂和美國代表 D.G.艾奇遜簽署新的條約。正式名稱為《日本國和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安全保障條約》。

條約由前言和5條正文組成。其要點是:美國有權在日本國內及其周圍駐扎陸海空軍;根據日本政府的請求美軍可以鎮壓日本發生的暴動和騷亂;美軍駐扎條件由兩國間的行政協定另行規定。

1952年2月28日,日美兩國根據《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第 3條規定,在東京簽訂了《日美行政協定》。協定正文有29條。

詳細規定了駐日美軍的地位及特權,如日本向美軍提供基地和設施,承認美國使用、管理和保衛這些基地及設施的權利;美國軍人及其家屬犯罪,日本無審判權;日本每年向美國支付1.55億美元的防衛經費等。

Ⅵ 楚歌的發展歷史

形式上有別復於《詩經》制的四言體,而多在隔句末尾綴以「思」或「兮」字,很有規律,在形式上顯示出一定特色。後為屈原所吸收,發展成為參差錯落的騷體詩。先秦時期的楚歌,散見於《詩經》的「周南」、「召南」及部分古籍中。至秦漢時期,楚聲短歌進入宮廷,登上廟堂,頗受封建帝王的喜愛。如項羽有《垓下歌》、漢高祖劉邦有《為戚夫人歌》、《大風歌》,漢武帝劉徹有《秋風辭》、《瓠子歌》等。其中以劉邦的《大風歌》最出名,文帝、景帝年代曾奉作宗廟頌歌。

Ⅶ 中國的發展史

歷史對民族的興亡提出了三個嚴峻結論: 民族是人類生存競爭的結晶體,是大浪淘沙的結果。任何一個能夠自立於世界的民族,都曾經經歷了種種嚴酷的生存考驗。無論大河民族、山地民族、島嶼民族、草原民族,只要她能夠穩定的占據一定的生存空間並持續發展一定的時間階段,她就獲得了自立的根基。

一個優秀的民族,必然尊重自己的歷史,正視自己的歷史。因為那是經過漫長嚴酷考驗的、能夠證明自己其所以優秀的事實。那種無法撼動的事實中存在著一個民族原生文明的強大力量,存在著百試百靈行之有效的生存大智慧、抗爭大技巧與飽滿激揚的生命狀態。緊要關頭對歷史的反思,往往能激發一個民族的智慧與勇氣,從久經考驗的生存大技巧中創造出適合於本時代的生存謀略。

總結中國歷史,這種抵抗藝術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強力反彈,有限擴張。面對強敵,堅決反擊,此所謂強力反彈。反擊勝利,適可而止,此所謂有限擴張。從總體上看,中國民族在每次戰勝大危機之後,都沒有西方帝國或東方成吉思汗式的爆發擴張,而總是將勝利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對於這個「度」的把握,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深邃的戰略洞察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奮起反擊不難,大勝之後適時剎車卻極難。歷史上舉凡曾經強大而一朝覆亡的帝國民族,如古羅馬、拜占庭、西夏、遼、金、元、希特勒第三帝國等,莫不是不知進退而衰竭枯涸。否則,這種把握如何稱得上藝術境界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兵書最多的國家。春秋戰國的學問家流派中,兵家堪稱威名赫赫。在中國,知兵而成「家」成「學」者,絕非浪得虛名。

還是讓我們具體看看中國民族「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歷史吧。

中國民族第一次的生存大危機發生在春秋中期。周王室東遷洛陽後百餘年間,王權的衰落與諸侯國內部的爭斗,對外夷的防範早已經形同虛設。野蠻部族如汪洋大海般從四面進逼中原。那時侯,嶺南、江南、東海、隴西、高原、草原,無處不敵。南苗、東夷、西戎、北胡,四方皆夷。大約數以百計的野蠻部族從各個方向向中原蠶食。華夏民族危在旦夕!這時候,卻恰恰正是中原世界發生革命性變化的前夜,各種形式的新舊較量都正在激烈進行。然而,就在內部革命如此激烈的時候(請注意,「革命」是中國上古話語——湯武革命),華夏民族的新一代貴族精英卻深明大義,表現出了族群生存至上的偉大情懷。當時絕對有爭霸天下之實力的齊桓公姜小白與丞相管仲,毅然放棄中原爭霸的革命,利用齊國巨大的號召力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全力倡導天下諸侯以東周王權為中心,堅決反擊夷禍。這個主張的實際含義是,齊國犧牲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擁戴王室,從而「九合諸侯」,凝聚華夏民族抗擊外患。九次聯合反擊,各種野蠻部族全數被驅逐出中原地區。值得深思的是,中原諸侯在勝利後並沒有無限度出擊,將那些小部族趕盡殺絕,而是北到陰山、南到吳越、東止海濱、西止陳倉(今日陝西寶雞),所有的諸侯都適可而止的停止了反擊追殺。這場大反擊保證了華夏民族近二百年平安,直到戰國末期北方匈奴卷土重來。誠實的孔子曾經感慨,若非桓公 管仲,中原人都成夷胡了(吾將為左衽矣)!這一次,強力反彈之後的有限擴張,主要是邊緣諸侯奪取了野蠻部族向中原進犯的部分根據地,如楚國向嶺南的有限伸展、秦國向隴西的有限伸展、晉國燕國向河套草原的有限伸展等。倒是起核心作用的齊國魯國等老牌諸侯國的土地沒有什麼伸展第二次危機是北方林胡、東胡、匈奴興起後對中原華夏民族構成的巨大威脅。這次危機雖然不是全面大危機,但卻是一場長達百年的長期危機。戰國中期開始,中國南部「苗蠻」的威脅已經基本消除,但北方草原與西部草原的游牧部族卻形成了很大的勢力。他們舉族為兵,逐水草而居,倚仗馬背民族特有的剽悍靈動,不斷從廣袤的沙漠戈壁向南推進,占據了水草豐茂的陰山與敕勒川為根據,向中原燕趙秦三國的北部頻繁的攻擊掠奪與騷擾。西部則沿著河西走廊東進,占據今日甘南草原與臨洮河谷地帶,不斷對秦國邊陲襲擾。從這時開始,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民族進入了長達百年左右的反匈奴戰爭。

Ⅷ 性騷擾的歷史發展

在古代,復無論是中國制和外國,都沒有「性騷擾」這個名詞,因為女子是男子的玩物與工具,「騷擾」下並不是什麼大事,拈花惹草還會被視為「風流雅事」。20世紀70年代以來,「性騷擾」一詞常見於西方的報刊與廣播之中,其含義是指:對異性在言語、心理或身體上以性的方式實施非禮的行為。

Ⅸ 廈門發展歷史

看下廈門島的歷史沿革跟島內的發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廈門島設嘉禾里,隸屬泉州南安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移泉州永寧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其餘不多述,總之清代以前的廈門島一直都屬於泉州府轄區。
泉州與廈門一府雙中心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三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之後鄭經又於康熙二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設縣署,有知縣等職。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萬正色帶領清軍大舉進攻金廈,鄭經逃往台灣,廈門被清兵佔領。由此,結束了30年之久的鄭氏政權,廈門歸屬清政府統治,並取消思明縣,恢復廈門稱謂,仍歸同安縣管轄,復稱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師東征台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收復台灣後,在台改承天府為台灣府,屬福建省;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與福建分治。
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移府廈門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專設水師提督,駐海澄,首任提督為施琅)
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准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清泉州府有海關關所十所,分布於泉州沿海各縣)。自此清政府把廈門作為與台灣聯系的樞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設立台灣廈門兵備道,統一管理廈門與台灣軍政要務。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由此開放廈門與台灣鹿耳門為規定的負責運送士兵,軍資與貿易的唯一單口港,但商民經常無視這一指定航線,"其貪時之迅速者,俱從各處直走外洋,不由廈門出入」,後大勢所趨又開放石獅蚶江等港與台灣對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萬正色題請未准後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媽祖。康熙恩准敕封媽祖為天後,次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稱為泉州府廈門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國(今菲律賓)派泉州籍華僑龔廷彩為正使,率領官員12人,華僑舵工,水手31人,前來中國朝貢,於7月25日抵達泉州灣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廈兵備道,而將原設泉州的興泉兵備道衙門移駐廈門。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華僑出入國。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屬於監察區級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其職能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驛務,監發兵餉、監造戰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晉江蚶江港(今石獅)與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嘉慶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灣史》(台北版)載:道光四年(1824年)台灣又開放海豐與蚶江通航。稱為「泉州總口」的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貿易的中心碼頭。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屬正五品衙門),下設海關、厘金(稅務)、營盤、海陸訊,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達110年之久。

廈門獨立出泉州府時期

直至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租界,成為閩南對外中心。這段特殊時期不屬於泉州府管轄范圍,在這之前廈門島都是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
動盪的民國時期廈門島正式獨立出泉州。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後時局穩定,廈門設立特區,泉廈分治成為定局。
泉州府的廈門島自清代開始發展,成為泉州以外的另一個中心其實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鄭成功開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導廈門島地位的直接推手。近代廈門剛獨立出"泉州府「的發展也是一樣,清末民國時期最初廈門島獨立出泉州的近現代發展中,如最早開發了大半個廈門島的泉州人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他們開發了大半個鼓浪嶼的別墅,開發了廈門最早的商業區中山路一帶的商住樓,廈門最初的水電、馬路、電話通訊等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他們有關,清末至民國鼓浪嶼上的富商別墅最多數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廈門本土最著名的陳嘉庚在捐建廈門教育方面也沒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在1934年陳嘉庚的企業破產後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現在自不用再說了,看看廈門十大富豪大多是哪裡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廈門其實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動發展起來的,這股力量貫穿了整個廈門島的發展史,所有泉州府對廈門島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知道這些歷史自然一切都不奇怪了。

Ⅹ 汽車的發展史

總體說來,世界汽車發展史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世界汽車工業快速發展階段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在這一時期,賓士、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車公司相繼成立,汽車生產進入標准化流水線生產,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汽車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汽車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變速器、四輪制動、獨立懸掛技術、壓減震器都是在這個時期發明的。
第二階段:汽車全盛時期
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國大力發展汽車,產量從戰前的80萬輛增長到了800萬輛,增長了近10倍。在這個時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產量達到1100萬輛,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這一時期的汽車技術主要向高速,方便,舒適方向發展,流線車身,前輪獨立懸架、自動變速器、全輪驅動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第三階段:汽車企業兼並重組,汽車產量相對穩定
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汽車產量穩定在5000萬輛左右,發達國家汽車市場趨於飽和,各個公司之間競爭激烈。歐、美、日之間貿易摩擦不斷,而韓國卻在激烈的競爭中崛起,成功實現了技術跨越,成為世界汽車生產一個重要基地。這個時期汽車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提高汽車安全性和降低污染。由於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汽車防抱死制動系統、安全氣囊、電子控制噴油和點火、三元催化劑等在這一時期相繼出現。
汽車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空氣污染及石油短缺問題的日益嚴重,利用混合動力車和電動汽車替代傳統汽油車和柴油車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問題。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推動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的研究。美國能源部預測,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將占整個輕型汽車和卡車市場28%的份額,這將比2005年增加20%。現如今,汽車工業正經歷著一場革命,汽車正朝著智能、舒適、節能、環保的方向飛速發展。

閱讀全文

與騷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