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潮汕歷史發展

潮汕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3 04:36:31

① 潮汕歷史 多方面

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代歷史回顧,潮汕一詞的由來 : 1858年6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增開潮州府等十處為通商口岸。選定澄海縣沙汕頭(後改名汕頭,並取代條約口岸部分「潮州」一詞)一帶,那時汕頭並不為人所熟知,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頭一帶引潮汕三江出海口,北通海峽(台灣海峽),身靠南海,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已取代當時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為潮州府屬的中心港口。至咸豐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潮州府如期對美開市,在汕頭港把門島——媽嶼島上設立「潮海關」。不久恩格斯便提到「汕頭是遠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城市」,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其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 由此 「 潮汕 」 一詞開始傳播。 1907年5月22日,丁未黃岡起義爆發,這是孫中山先生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乃日後諸多民主武裝革命的先聲,但《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 民國成立後,廣東都督府下設潮梅鎮守使,其中心駐汕頭,汕頭粵東中心城市概貌初現雛形。 1921年 汕頭建市,設立省直屬市政廳,汕頭成為粵東繼潮州府城後的又一耀點。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潮」、「汕」共榮,人們便習慣於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話之類的說法。不過,由於二戰至改革開放後的歷史原因以及慣有稱謂,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習慣稱自己為潮州人。 改革後的潮汕行政變革: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原汕頭市政廳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中心設於汕頭;1956年2月原惠陽地區析出,設立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析出設興梅專區,汕頭及下轄縣改為汕頭地區。而後又幾經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汕頭市劃部分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體制,汕頭下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饒平潮州市(縣級)。1989年1月潮州市與饒平縣合並為地級潮州市,1991年4月6日,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為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1991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從原揭陽縣析出部分土地建揭東縣,後將縣城榕城鎮及周邊城鎮合並為榕城區建立地級揭陽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普寧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汕 潮汕幾大概圖頭市昇平區、金園區,設立汕頭市金平區;撤銷汕頭市河浦區、達濠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
記得採納啊

② 潮汕歷史概況(求詳細)

潮汕地處閩粵陸海交界,其扼台灣海峽和南海水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潮汕」一詞曾作為行政區名稱出現在廣東行政區劃版圖上(1949年——1952年),現更多的是一地域文化概念,具體指廣東潮汕文化(嶺南三大文化板塊之一)影響區域。先秦時期,潮汕為閩越地,自秦漢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為甌越和閩越,並將潮汕劃入南越,北宋地理全書《輿地廣記》則記載潮州為閩地。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人等。」歷史上該地區隨著行政區劃的更迭曾出現先後義安、潮州府、潮州三陽、潮州九邑、潮州八邑、汕頭地區、潮汕三市、四市等稱謂。
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著個響亮的名字——潮汕人(也作潮州人),他們起源於中原、繁衍於潮汕、分布於世界各地,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為廣泛且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
近年來,廣東省開始逐步落實潮汕三市的汕潮揭同城化,並討論構思規劃三市城際軌道[1] 。2013年3月,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陳經緯提案「關於合並潮汕三市並升級為副省級「潮汕特區」」的提案已提交全國兩會討論[2-4] 。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作出了回函,表示將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其可行性[5-8] 。
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文,批准成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9] ,潮汕地區有了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與福建省的連接處,其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歷來為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潮汕人稱之為「省尾國角」。潮汕地區東鄰漳州,西接惠州,南瀕南海,北界梅州、龍岩。

潮汕民居(81張)

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北回歸線貫穿而過,氣候宜人,境內雖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生存不易,常有台風與地震威脅.而且地少人多,總面積10918.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近1500萬,人均耕地不到3分田,有「耕田如綉花」之美譽。而這種細致嚴謹的做事風格亦催生了令人艷羨的「潮汕三寶」:「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潮汕姑娘(當地人稱「姿娘」)、「雅緻細膩、精美絕倫」的潮汕工藝品以及被譽為「中國最高端菜系」的潮州菜「等。
潮汕地處八鄉山、陰那山、韓江中游谷地及鳳凰山山地以南,東西地跨蓮花山脈東麓至

潮汕的海(71張)
粵閩邊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體低平、土壤肥沃、農產豐富。地貌以平原為主,山地、台地、丘陵為次。境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江河,平原區由韓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平原、龍江平原五部分組成。其中龍江平原與其他幾片平原空間上不相連接、此外還有一些河谷盆地和小片沿海平原,如韓江中游的歸湖盆地、榕江上遊河婆盆地、黃岡河上游的三饒—茂芝盆地;濠江兩岸、惠來獅石湖、南澳後宅等海積平原。東北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兩縣接壤,西北同粵北的梅州市為鄰,東南瀕臨南海,與台灣遙海對望。

潮汕地區海岸線曲折綿長,多優良港灣。其東起饒平縣大埕灣,西止梅州縣哥嘴,全長500多公里。海域有大小島嶼169座和南澎、勒門2組列島,海湖3個。最大海島為南澳島,面積106.85平方

古跡 民俗(81張)
公里,島岸線總長為79公里。

③ 急需「潮汕美食的歷史」「潮汕美食(小吃)的簡介、歷史、發展」

潮汕的許多小吃不僅為本地人所喜愛,在外地也是膾炙人口的。在全國優秀小吃品種評定會—— 「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已有8個潮汕小吃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潮汕小吃為什麼有如此魅力?其特點又在哪裡呢?一、出身貧賤 自然天成她幾乎全都是民間獨創,並一直在民間流傳。這是歷史上潮汕地處「省尾國角」,遠離國家政治中心,以及商業社會形成較晚,社會富裕程度不高所決定的。信手拈來幾樣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貢咕鵝肉、老姐豬腳飯、老媽宮粽球,哪一個名字不是樸素直白,鄉土氣息撲鼻。綜觀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種渠道。1、祭祀神靈的貢品。潮汕沿海氣候炎熱,潮濕,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業風險大,勞作和收獲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較多,當人們無法預測自己的命運時,往往把希望寄託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動,人們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改善生活的理由。因此,舊時潮汕民間俗信,有時節多,神靈多的特點。許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貢品,如春節的「菜頭粿」(意,彩頭)、「甜粿」,媽祖生(誕辰)的「面線」(意,長壽),端午節的「粽球」,中秋節的「月餅」等等,俗話說「時節做時粿」,那時候,什麼時節吃什麼小吃都有一定的規矩。2、補充正餐的點心。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粵式點心,是有閑階層閑來無事,用以打發時間的茶點,而是鄉間城鎮的苦力用來充飢的小食品。潮人習慣吃粥,一是早先糧食不夠,一是氣候所然。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幾大碗粥,經不住一陣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已飢腸轆轆。這時,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攤擔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幾分錢就可補充點體力,聊補一時所需。那時,夏天有消暑的草粿(涼粉)、豆花、各類甜湯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淺口碗,嘴巴沿著碗沿「呼嚕、呼嚕」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冬天有熱乎乎的牛肉丸湯、韭菜粿、水粿等。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汕頭開埠後,山貨出洋,洋貨進山,汕頭韓堤一帶以前是客家貨船停泊點。晚上,有客家人劃著小船賣牛肉丸湯,供給貨船老大當宵夜。後來,牛肉丸被潮汕人所發展,在湯里加粿條,成為牛肉丸粿條,後來又克隆出魚丸、蝦丸、墨魚丸、豬肉丸等等,創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 「中華名小吃」中的「新興街牛肉丸」 就是汕頭人做的。如今,一說起牛肉丸,大家都以為是姓潮,其實,它是潮人拿來主義的產物,潮人的聰明才智在一個小小的丸子里表現得淋漓盡致。3、家常點心最具美食意義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婦們為小孩解饞做的各種家常小吃。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舊時,時節尚未到,小孩就吵著要吃「粿」,居家的媳婦便要想些法子打發這些饞嘴的孩子。潮汕農村家家戶戶有的是番薯粉,隨手摘下自家田頭厝角種的蔬果,摻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為風味獨特的小吃。我小的時候,吃過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別有風味。有一種小吃叫「豬頭粽」,據說是澄海人的無意之作。早年澄海農村鬧元宵有賽大豬的習俗,每家每戶都要宰豬祭祖,有一戶人家祭完祖,剩下豬頭一時未能吃掉,便將豬頭肉剁碎了,加調料,做成 「豬頭粽」,不想卻特別美味。於是流傳開來,成為一種風味小吃。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進入市場是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頭商業經濟鼎盛的時期。那時的小公園,商鋪、酒樓、旅店雲集,作為一種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型大小愛西乾麵、飄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媽宮粽球等,都是在那個時期進入小公園。如今,許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頭,頭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園,到老字型大小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了卻揮之不去的思鄉之情。潮汕小吃紮根於民間,它不依附於官文化、士大夫文化,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態,順應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流傳於民間。故此,我們現在才能品嘗到這么多富有鄉土氣息的風味小吃。二、材料簡單 味道獨特廣式點心以洋氣見長,如奶黃包、蛋撻、叉燒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鮮著稱,如蟹黃灌湯包、魚茸春卷等,北方小吃則以麵食為主。潮汕小吃則是無米不成粿。一個潮汕方言「粿」字就將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盡。在潮汕字典中 「粿」是這樣解釋的,一種大米粉做皮,有餡的果品。韭菜粿因為皮是番薯粉,餡是蔬菜,俗稱「無米粿」,可見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麵食當果品,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果品。這就是「粿」的來歷。後來,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斷花樣翻新,相沿成習,人們就把所有祭祀的包點都稱為「粿」。潮人在運用稻穀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種原料既是皮也入餡——「米包米」的。如有一種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飯入餡,非但不覺乏味,還非常清香可口。潮汕盛產番薯,這種又平又賤的農作物也被大量用於小吃中。番薯粉可作小吃的皮,如有甜、咸餡的「水晶球」,「韭菜粿」等。也可摻和瓜果蒸成「馬玲薯粿」、「芋粿」、「馬蹄粿」等。還可以做成「糕燒番薯」,「番薯湯」等等。別看番薯出身卑微,它在潮汕小吃中可是一個大家族呢。和上海等沿海地區不同,潮汕小吃中用海鮮的相對少些,更鮮見諸如龍蝦、魚翅、螃蟹等名貴的海鮮。個中原因,一是因為潮汕氣候炎熱,海鮮食品難存放之故,此外,也是其平民化的特點所致。凡沿海地區都盛產蚝,而將蚝做成小吃——「蚝烙」的,卻只有潮汕了。其做法也非常簡單,也就是番薯粉和蚝摻和在一起煎成餅,淋上鴨蛋,味道卻極為獨特,外酥內軟,濃香嫩滑,成為聞名遐爾的小吃。綜觀潮汕小吃,以素為主而少見魚肉,其選材簡單,大都取材於隨處可見的普通農作物——大米、番薯、蔬菜,卻以獨具一格的田園風味贏得人們的青睞,更因為其價格低廉而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④ 潮汕歷史論文

對於一個地方的歷史論文來說,就要對這個地區的文化、歷史等事項進行掌握了解,對於它的發展形式也要有充足的了解等等,在論文上有什麼問題要點的事項,大家可以來期刊目錄網看看。

⑤ 潮汕文明的歷史

潮汕
潮汕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廣東與福建的交界處,背山襟海,美麗富饒,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南國問戶」、「南海明珠」之譽。總面積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有餘,是塊「十相留聲」的神奇熱土,更是宋「前七賢」、明「後八俊」,近代千萬潮汕英才生長的「嶺海名邦」,說是「人傑地靈」,並不為過。

考古材料證實,潮汕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潮汕的先民屬大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南遷入主潮汕。入潮漢人和土著長期和睦相處,逐漸融合。現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漢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來的漢族後裔客家人,畲族人所佔人數不多。更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山風和海濤淘洗著代代潮人的心胸。造就了千千萬萬潮人既剛強又文雅的情性,由此而生的刻苦耐勞、開拓進取、謙恭和順的潮人群體,令世人所認同。「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人存在」,如今「海內有一個潮汕,海外有一個潮汕」,海內海外的潮人薪傳火接,世世代代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

潮汕,古稱潮州,隨著近代汕頭市的興起,汕與潮並榮,故習慣上稱為潮汕。現在的潮汕從區域上分為3 個地級市:汕頭市、潮州市和揭陽市,都是著名僑鄉。汕頭市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對外開放港口城市,全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潮州市素有「嶺東首邑」之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沿海開放旅遊城市;揭陽市也是粵東主邑,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來是粵東、贛南及閩西等地物資集散地。

潮汕三市山水相連,文化相同。潮汕文化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戲劇、潮州音樂、潮州菜系、潮汕工夫茶、潮汕工藝品、潮汕民俗和潮汕人文心態八大特色。這八大文化系,既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人見人愛。

改革開放二十年後的潮汕,由於三市及所轄各區、縣(市)城市建設與旅遊開發的一體化,使得自然文化遺產、經濟環境、城市形象、社會秩序、市民行為日趨優化,觀光、娛樂、商務、公務、購物、文化、信息等旅遊功能較為配套,成為很好的旅遊城市。

粵東的大片土地在隋開皇十一年(591)以後為潮州府(郡)所管轄,傳統上稱這里為潮州地域;通常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而說潮州話的人為潮州人(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

至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汕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發生了丁未黃岡起義,這是孫中山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南洋總匯報》卻大肆職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把這片地域稱為「潮汕」的說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後來,汕頭市逐漸成長為粵東的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這樣一來,人們對於潮汕平原、潮汕人之類的說法也就習以為常了。不過要說明的是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這大概是沿續習慣稱呼。由於現在潮州成為潮汕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

潮汕百年大事回顧

1901年

8月汕頭嶺東同文學堂於外馬路正式開辦。這是汕頭辦新式學校的開始。1915年,該學堂改為廣東省立嶺東甲種商業學校。

是年帝國主義攫取常關實權,規定在潮海關周圍50里內常關歸潮海關接管,收費范圍遠及揭陽縣的炮台鎮。

1902年

汕頭第一家報紙《嶺東日報》創刊,社址在育善街,主持人楊源。

1905年

6月汕頭至

⑥ 求潮汕瓷器的發展史

潮州瓷器

中國廣東潮州及附近縣鎮所產的瓷器。潮州市位於廣東省東陲潮汕平原的韓江兩岸,歷史上是瓷器的主要產地和出口地。市郊有飛天燕瓷土礦,資源豐富,品質優良,構成了潮州瓷器發展的基本條件。

唐代潮州已生產青白釉瓷器。宋代,城東的筆架山水東窯生產規模更大。明、清時期,主要產地在楓溪,相繼有彩瓷出口,至康熙年間更具規模。1915年,潮州彩瓷在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獎。1950年以後,生產規模繼續擴大,質量迅速提高。1986年潮州瓷器分別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和保加利亞國際博覽會金質獎。潮州已成為包括采礦、陶瓷生產、陶瓷機械製造、陶瓷科研與教學在內的陶瓷綜合產區。

潮州瓷器瓷質純凈、細膩,釉色有白、青、影青、黃、醬色等。瓷製品包括日用瓷、藝術陳設瓷、建築及工業陶瓷,其中以藝術陳設瓷著稱。瓷塑、通花、瓷花是潮州市楓溪鎮獨特的高級藝術品。瓷塑人物、動物、盆景構思巧妙,立意新穎,工藝精細,造型大方,線條優美。這些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工藝瓷也稱作美術瓷,潮汕的工藝瓷有兩個種類,一種是瓷塑,一種是彩瓷。
瓷塑在潮汕的起源,可以追溯得很久遠。1976年,揭陽新亨出土一個骨灰罐。罐有蓋,蓋頂塑一朵蓮花。罐的正面有長方開門框,門楣有桃花浮雕紋飾,門兩邊塑著武士裝束的門神,戴盔披甲,持斧執劍,眼圓嘴方,神態威武。門框兩側罐腹各貼一條盤龍,龍背上方分列十二生肖神像,著袍執笏,躬身而立,龍和神像都是高浮雕。罐足為三層仰蓮浮雕。這個骨灰罐,《揭陽文物志》說是南朝時期的產品,時間可能定得過早。佛山、南海、新會等地出土過不少同類器物,造型裝飾,都與揭陽的這個骨罐相似,是唐代佛山窯的產品。韶關唐代張九齡墓出土的十二生肖陶俑的造型,與此罐十二生肖神像也相同。這個骨罐,應該是唐代的製作。這個罐的裝飾,已經包括了潮汕近現代瓷塑人物、動物和花卉三個類型。不過,骨罐為陶質,也不一定是本地產品;真正可以算得上潮州工藝瓷塑的,年代最早應該是筆架山窯產品。
宋代筆架山窯的瓷塑,有捏塑和雕貼兩類。除了為爐、壺、盂、罐一類日用器皿裝飾之外,作為觀賞瓷器製作的,還有西洋狗、獅子、人像和佛像。現在收藏在潮州市博物館的一批宋窯西洋狗,頭大身短,雙耳圓而垂,神態各異。制坯的藝人捏、雕兼用,手法極簡練而能傳神,造型技巧相當高明。該館收藏的另一件宋窯瓷塑,是被命名為「麻姑獻壽」的婦人像。人像作半跪姿勢,雙手抱罐,體型健壯,面容飽滿。瞼和手部用很明凈的線型塑出,略帶圖案化,卻准確而生動。衣服的褶紋簡單而自然。從這些佳作看,宋代潮州窯瓷塑的工藝水平不低。
但是,宋代潮州窯的瓷塑工藝,與晚清以來潮汕的瓷塑工藝,並沒有傳承關系。隨著元代筆架山窯口的廢棄,明代海外貿易和佛教信仰的衰退,瓷塑在潮汕近乎絕跡。到清代同治年間開始復興。但當時的潮州瓷塑,以佛像和小型的動物玩具為主,而且使用印模生產,帶著濃厚的商業色彩,工藝水平不高。一直到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以潮州楓溪為代表的潮汕瓷塑才真正復興,出現一批瓷塑藝術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楓溪瓷塑,以仕女人物和堆塑通雕花籃、貼花通雕花瓶最有特色。
楓溪瓷質地細膩,色澤潔白,宜於塑造仕女人物。藝術家們利用這一特點,精心設計、著意雕琢,所塑造的仕女人物造型嬌俏婀娜,線條明快流暢,釉彩瑩潤潔雅,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楓溪的仕女人物瓷塑,輕盈精巧,體現出一種陰柔的美,一種秀美。它是否也在某一個角度上,體現了現代潮汕文化的性格?
堆塑通雕花籃和貼花通雕花瓶實際上只是一種類型。它吸收了潮汕其他民間工藝美術——例如木雕和石雕的攜刻鏤空手法,製成通雕花瓶或者花籃,再堆貼用裝飾土製作瓷花,燒制而成。楓溪堆塑通雕花籃,以1979年製作的大型作品「春色長在大花籃」為代表作。這件作品高1.2米,直徑80厘米,玲瓏通透的通雕花籃中,堆塑了600餘朵繽紛盛開的瓷花,瓣薄如紙,芯細如絲,色彩淡雅,如春色宜人。1982年,花籃送到德國展覽。參觀者無不驚嘆這件作品的巧奪天工,稱譽它是「永不凋謝的鮮花」。現在,「春色長在大花籃」作為地方特色工藝的代表作品,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內。
彩瓷指用彩繪對瓷器進行裝飾,有釉上彩、釉下彩、粉彩等形式。潮汕彩瓷用於餐具、茶具這些日用瓷的裝飾,但更能體現其特點的,還是花瓶、壁掛、立屏一類高檔陳設瓷器的製作。
潮汕彩瓷的產生時間還很難明確斷定,只能約略說這是清代才發展起來的一種工藝。明代嘉靖年間到清代初期,潮汕的瓷窯生產的基本上是碗、盤等日用青花瓷器。民間藝人摹仿中國水墨畫的技法,用毛筆蘸著青花色料,在瓷坯上繪畫花卉、山水、人物、鳥獸,題寫詩詞,配以錦紋、菊瓣、纏枝花一類花紋。青花瓷器的生產,為彩瓷工藝的發展積累了必要的技巧經驗。到清代中葉,潮州制瓷藝人開始生產彩瓷。潮州彩瓷引進了江西景德鎮的三彩、五彩、粉彩和廣州的積金彩等技藝,並從本地其他民間工藝種類吸取營養,逐漸形成自己清新鮮麗的特色。
潮汕彩瓷按彩繪形式的不同,大體可以分成詩畫、開光、滿彩和金地萬花四個大種類。詩畫式,是在白地瓷器的一方器面上繪畫,而在相對的另一個面題寫詩詞。詩情畫意,相映成趣。開光式即在器型的主要部位空出一飛寸或多個白瓷面,白瓷面採用亞字形、果形、花形、瓶形、魚形、書形或者扇形的形狀,稱為開光。開光瓷面,繪以書畫,它的外圍,則用不同色彩的錦地紋飾或圖案花邊襯托。滿彩多用於大件花瓶的裝飾。它的特點,是用均勻、飽滿的構圖,在瓶坯上繪滿紋彩,不論從哪一個角度,都可以觀賞。金地萬花則在瓷器正中部位繪上主要圖樣,圖樣周圍加滿陪襯紋飾,再填上金地,將整個瓷面完全覆蓋。金地萬花具有色彩鮮艷、富麗堂皇,構圖勻稱而主次分明的藝術特色。
到清末,潮州彩瓷業發展較快,府城和楓溪一共有彩瓷作坊二十多間,從業藝人有三百餘人。潮州的彩瓷工藝完全成熟,它接近於廣彩,又具有自身特色,南洋商人在訂購中國瓷器的時候,把它稱為「潮彩」,以示與廣彩有所區別。這一時期,潮彩的名師和精品也出現了。宣統二年(1909),潮彩藝人廖集秋創作「百鳥朝鳳」盤,許雲秋、謝梓庭創作的人物盤碗,在南京舉行的南洋勸業會上都獲得了好評。80年代以來,潮汕彩瓷工藝更上一層樓,作品連連獲獎。最驕人者,有廣東省潮州市彩瓷總廠研究所集體製作的「堆金牡丹花鳥三百件天球花瓶」。這件作品採用潮彩勾勒、洗染、填色技法和釉上堆金工藝,二次燒制而成。瓶頸和瓶腳用滿彩花紋圖案裝飾,瓶體用工筆描繪出8朵怒放的牡丹花,葉綠花紅,花枝上,白頭翁栩栩如生。花和葉的邊緣用金線條堆起。整個花瓶,清雅與繁富,淡遠素樸與金碧輝煌,是那麼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賞心悅目,富有濃厚地方特色和較高藝術欣賞價值。在1986年萊比錫世界春季博覽會上,這件潮州彩瓷代表作獲得了金質獎章.

⑦ 潮汕人的起源是什麼

潮汕人指潮州,汕頭,揭陽三市以及梅州市豐順縣留隍鎮、湯坑鎮、湯南鎮、豐良鎮、埔寨鎮、東留鎮(04年並入留隍)等鎮,有著相似潮汕文化背景的河洛民系,他們又自稱潮州人,因為這幾個地區大部分原屬潮州府城管轄。

這其中也包括境內為數不少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由於通婚各種因素已經河洛化,如豐順溜隍鎮,潮陽谷饒鎮,兩英鎮,惠來縣前詹鎮等鎮的一些客家人就完全河洛化。這就是所謂「潮州人,客家祖」的一些現象。

⑧ 潮汕人的起源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潮汕人,畢竟這個概念對於許多外地人而言比較混淆。潮汕人的定義不是一成不變,而應是一個歷史地域文化不斷演繹的稱呼。狹義上的潮汕人指潮州,汕頭,揭陽三市以及梅州市豐順縣留隍鎮、湯坑鎮、湯南鎮、豐良鎮、埔寨鎮、東留鎮(04年並入留隍)等鎮,有著相似潮汕文化背景的河洛民系,他們又自稱潮州人,因為這幾個地區大部分原屬潮州府城管轄。這其中也包括境內為數不少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由於通婚各種因素已經河洛化,如豐順溜隍鎮,潮陽谷饒鎮,兩英鎮,惠來縣前詹鎮等鎮的一些客家人就完全河洛化。這就是所謂「潮州人,客家祖」的一些現象。

廣義上的潮汕人包括汕尾海陸豐一帶的河洛民系,或者可以理解為原潮州府與汕尾市的融合,語言民俗文化相似。而陸豐靠近惠來這一帶的三甲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以及碣石鎮、南塘鎮、內湖鎮等鎮,更有著潮汕文化鮮明特色的善堂,英歌與功夫茶。至於碣石鎮的玄武山佛祖更是潮汕人朝拜的聖地。歷史上的潮惠會館,當代分布各地的潮汕商會也可以見證出潮州商人與海陸豐商人的結合。另外在外特別是港澳不少海陸豐人也會認同為潮州人。

不過由於海陸豐一帶長期遠離潮汕大本營,幾乎一直屬原惠州府管轄,難免認同感不足。另外以往途徑324國道海陸豐路段的潮汕揭人所受到的不愉快經歷,也不太認同海陸豐。這就需要雙方未來的共同努力與相互認同。畢竟不管他們是否願意,大潮汕的概念已慢慢為外地人所感性接受。其實也開始出現一榮皆榮,一損皆損的情形。

順帶說明一下,中國有兩個比較喜歡「流浪」的民系,一個是河洛民系,一個是客家民系。兩者的不同在於,前者是一群容易把他鄉作故鄉,不像後者總是四處為客。雖然客家人會給人就是來自外地的感覺,但至少有客家人這個共同的名字做為紐帶。而從閩南到潮汕,從雷州半島到海南島,從高州到溫州再到台灣,河洛民系只會以其所生活的地方名來稱呼自己。所以他們相對於客家人要更容易丟失自己的語言而被同化,如原先生活在惠州一帶的幾萬潮州漁民。他們大部分人中也不知道自己是屬於河洛民系,甚至也不認為是什麼河洛民系,直到近代才慢慢有感性認識。

另外河洛民系還有一種內斗性,雖然這是中國人的一種普遍惡習,但民風相對剽悍的河洛民系內部可能情況較為嚴重。這或許也就是廣州的中專院校常常出現同屬河洛民系的學生相互之間械鬥的原因吧。比如潮汕揭豐往往與海陸豐的學生聯合起來與雷州一帶的學生群毆,搞定對方後,他們雙方可能也會出現分裂火拚。而在潮汕揭本地,他們關起門來又是斗得一塌糊塗。

所以在廣東不像白話人外人都模糊認為是廣府人,客家人說客家話的也認為是客家人,可河洛人說河洛話的卻要分為幾個地域。潮汕有識人士應該是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才先慢慢爭取整合大潮汕的河洛民系。

⑨ 誰知道潮汕詳細歷史

潮汕 潮汕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廣東與福建的交界處,背山襟海,美麗富饒,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南國問戶」、「南海明珠」之譽。總面積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有餘,是塊「十相留聲」的神奇熱土,更是宋「前七賢」、明「後八俊」,近代千萬潮汕英才生長的「嶺海名邦」,說是「人傑地靈」,並不為過。 考古材料證實,潮汕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潮汕的先民屬大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南遷入主潮汕。入潮漢人和土著長期和睦相處,逐漸融合。現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漢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來的漢族後裔客家人,畲族人所佔人數不多。更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山風和海濤淘洗著代代潮人的心胸。造就了千千萬萬潮人既剛強又文雅的情性,由此而生的刻苦耐勞、開拓進取、謙恭和順的潮人群體,令世人所認同。「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人存在」,如今「海內有一個潮汕,海外有一個潮汕」,海內海外的潮人薪傳火接,世世代代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 潮汕,古稱潮州,隨著近代汕頭市的興起,汕與潮並榮,故習慣上稱為潮汕。現在的潮汕從區域上分為3 個地級市:汕頭市、潮州市和揭陽市,都是著名僑鄉。汕頭市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對外開放港口城市,全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潮州市素有「嶺東首邑」之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沿海開放旅遊城市;揭陽市也是粵東主邑,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來是粵東、贛南及閩西等地物資集散地。 潮汕三市山水相連,文化相同。潮汕文化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戲劇、潮州音樂、潮州菜系、潮汕工夫茶、潮汕工藝品、潮汕民俗和潮汕人文心態八大特色。這八大文化系,既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人見人愛。 改革開放二十年後的潮汕,由於三市及所轄各區、縣(市)城市建設與旅遊開發的一體化,使得自然文化遺產、經濟環境、城市形象、社會秩序、市民行為日趨優化,觀光、娛樂、商務、公務、購物、文化、信息等旅遊功能較為配套,成為很好的旅遊城市。 粵東的大片土地在隋開皇十一年(591)以後為潮州府(郡)所管轄,傳統上稱這里為潮州地域;通常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而說潮州話的人為潮州人(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 至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汕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發生了丁未黃岡起義,這是孫中山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南洋總匯報》卻大肆職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把這片地域稱為「潮汕」的說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後來,汕頭市逐漸成長為粵東的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這樣一來,人們對於潮汕平原、潮汕人之類的說法也就習以為常了。不過要說明的是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這大概是沿續習慣稱呼。由於現在潮州成為潮汕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

⑩ 潮汕地區有多久歷史

潮汕地區地抄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氣,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清中葉著稱一時的廣幫商人,主要由廣州幫和潮州幫商人組成,潮州幫商人在國內的東南沿海及江西一帶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國、新加坡一帶頗有勢力。強烈的商品意識,是潮汕人一種頗具優勢的文化潛質,使他們在改革開放時期足跡遍及城鄉,滲透各行各業,特別活躍。

閱讀全文

與潮汕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