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內蒙古鄂爾多斯的風土人情
1、飲食文化
鄂爾多斯境內的蒙古族人的主要食品為奶食、肉食和糧食三大類。奶食,鄂爾多斯蒙古人製造的奶食品,分為食品和飲料兩種。食品有奶油、酪蛋子、奶豆腐和奶皮子。飲料有奶茶、窩奶、酸奶和奶酒;肉食,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喜食畜肉,以牛、駝、羊肉為多,豬、雞次之,也食野生動物肉。馬肉被視為最上等肉。
鄂爾多斯只有在成吉思汗陵祭奠時才獻整馬供,平時很少食用,騍馬(母馬)則更不能宰殺。境內蒙古人認為綿羊肉和馬肉性溫,牛肉、駝肉和山羊肉性寒,所以冬天一般多食用綿羊肉。夏、秋季吃牛肉和山羊肉。有諺雲:「羊肉過百天變成毒,牛肉過百天變良葯。」所以羊肉一般是吃新鮮肉,現宰現吃,而牛肉則可以儲存待用;糧食,內蒙古境內蒙古族除奶、肉等主要食物外,還兼食糧食,一般的糧食是炒米,此外是麵食。
2、哈達
哈達是鄂爾多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哈達中有的是用細緞布做成的,有的是用絲棉製成的,顏色以銀灰色較多,也有白、黃、藍色的;哈達的長短、寬窄不等,一般在1~2米,也有3.3米多長的,這是在特殊場合使用的大哈達。遞(獻)哈達是鄂爾多斯蒙古族迎接客人、饋贈禮品、逢年過節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
獻哈達時要莊重、大方,有時還吟唱各種吉祥如意的祝詞及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贈哈達的方法是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者,用張開的雙手捧著恭敬地遞上。一般情況下, 接受哈達的人,應將接到的哈達調轉折疊口,還給主人。
3、語言
(1)蒙古語
鄂爾多斯的官方語言是漢語普通話和蒙古語鄂爾多斯土語,使用於正式場合。
鄂爾多斯地區有15%左右的蒙古族,大部分會使用蒙古語,牧區比例較大,鄂爾多斯蒙古語方言為內蒙古方言的鄂爾多斯土語。與其他蒙語方言比較特點是有φ母音,有陽性母音;在語音上,表現在復合母音、前化母音與聘化輔音、重音等方面;在語法上,表現在名詞格的范疇與動飼某些形態變化方面;在詞彙上,表現在方言詞的構成,某些詞彙意義的變化等方面。
(2)漢語
鄂爾多斯的漢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為晉語,屬於晉語的鄂爾多斯方言。
鄂爾多斯漢語方言屬於晉語方言,歸內蒙古晉語大包片,與晉北晉語、陝北晉語、冀西晉語有著很深的淵源。
鄂爾多斯漢語方言,大體分為三個小片,整體來說大同小異。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杭錦旗這三旗的沿河地區(黃河幾字彎南岸沿岸地區)講的是「灘套話」;上述三旗的梁外地區以及鄂托克旗北部和東勝區、康巴什區大部、伊金霍洛旗大部講的是「梁外話」;鄂托克旗南部、鄂托克前旗、烏審旗及鄰近的其他旗區小部分地區,講的是「西旗話」。
鄂爾多斯方言中有豐富的動態助詞,常常藉助「個」、「蘭」是其最大的特點。這不僅使鄂爾多斯方言可以准確的表達說話者所指的時間段,也使日常交流用語更加活潑和親切,這與鄂爾多斯這個蒙漢文化交織地區的人民純朴大方的性格相映成輝。
(1)鄂爾多斯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鄂爾多斯地方特產:
1、奶豆腐
將酸奶煮好後放1天,把它裝入粗布口袋控起來。控一段時間,再將其倒在木板上,用石頭壓凈黃水,做成濃縮的奶食。將這種奶食放在草席上,再置於高處晾乾,即成奶豆腐。有的攥在手中使勁捏,順指縫流出的奶干叫「朝日瑪」,用木製模子壓出來呈條狀的叫「熟木勒」,奶豆腐可酸可甜,製作時加糖則甜,不加糖則酸。
2、奶茶
鮮奶煮熟,兌入熬好的磚茶水中,即成奶茶。鄂爾多斯各地蒙古族群眾喜飲奶茶,一日三餐中有兩次是飲食奶茶。
3、酸奶
置鮮奶於木桶或罐中,加入糊種,置於25°~30C的環境下,發酵兩至三天,即成可口的酸奶飲料。提取奶油之後的酸奶仍可飲用。
4、奶酒
倒酸奶於鍋中,蓋上用柳條編制的鍋蓋式圓形簾子,簾子中間有一個放置平底鍋的圓孔,酸奶燒開後,把平底鍋安放在圓孔上面,鍋底下掛一個瓶子。平底鍋里是冷水,酸奶蒸汽遇冷水後變成水珠流入瓶中,即為醇香的奶酒。奶酒以第一鍋和第二鍋質量最好,多次換水回鍋,奶酒質量即差。
5、羊絨
在鄂爾多斯高原一帶,有一種絨肉兼用型山羊──阿爾巴斯白山羊,這種羊因生長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境內,簡稱阿白山羊。阿白山羊被列為中國20個優良品種之一。因阿白山羊體表生長著22~28厘米長的粗毛,對底絨產生很好的保護作用,因而凈絨率高、梳絨量大、光澤良好、手感柔軟。
阿白山羊絨光澤好潔白柔軟、纖維長、凈絨率高,是山羊絨中的佼佼者。中國是世界上第一產絨大國,年產原絨約8000~10000噸,佔世界總產量的3/4,其中內蒙古產絨5342噸,佔全國羊絨總產量的1/2,質量居全國之首。
② 鄂爾多斯高原的歷史文化
鄂爾多斯市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伊克昭」(蒙古語)漢意是「大廟」,伊克昭市是由中國清朝時期鄂爾多斯六個旗在達位特旗王愛召會市而正式得名。「鄂爾多斯」(蒙古語)漢意為「很多宮殿」,這一名稱已成為伊克昭市的代名詞。伊克昭市現有許多珍貴的文化遺跡,如成吉思汗陵、「河套人」故地、朱開溝文化遺址、統萬城、十二連城、准格爾召、油松王和神奇響沙等。 以長城為界,鄂爾多斯南臨陝西、山西省,形成秦晉文化與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鄉。黃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包頭市與鄂爾多斯又形成內蒙古自治區最為富集的金三角地區。縱貫南北與橫貫東西的鐵路、公路為前來旅遊的賓客提供了別捷的交通。
美國西部有個德克薩斯,中國西部有個鄂爾多斯。來自大洋彼岸的考古學者們發現,鄂爾多斯的歷史要比德克薩斯古老得多、悠久的多。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恐龍腳印化石群與河套人發祥地,會把你帶入曠古久遠的境界里。一條歷經幾千年風雨的秦直道南北穿越鄂爾多斯,從這里,橫掃六合的秦皇戰車走過去,鐵馬金戈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走過去,還有王昭君、酈道元、司馬遷,都從這里走過去,走過去……
拜謁成吉思汗陵寢,仰視一代天驕的形象,再賞獨具蒙古族特色的鄂爾多斯婚禮儀式表演,品嘗元代宮廷宴--詐瑪宴的美味,會使你體驗出馬背民族的精神特質和鄂爾多斯獨特的祭祀文化、歌舞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
③ 什麼是鄂爾多斯文化
什麼是鄂爾多斯文化
包海山
在歷史傳承、時代進步和社會擴展中,鄂爾多斯文化創造和吸收了很多內容,日益變得豐富多彩。從物體文化角度來看,有古代的長城文化、秦直道文化、阿爾寨石窟文化、青銅器文化以及現代的文化場館建設、景觀建設、工藝品製造等。從人文文化角度來看,作為不同歷史時期人類智慧最高結晶的老子哲學、成吉思汗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對鄂爾多斯人的思想意識、行為准則和文化創造等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從藝術文化角度來看,鄂爾多斯蒙古族歌舞、融匯蒙漢藝術的漫瀚調等蜚聲國內外,等等。在這里,我們簡要談三個方面的內容。
(1)從地域文化角度來看,鄂爾多斯文化是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交融體。鄂爾多斯所在的自然地理環境,首先是草原,稱鄂爾多斯草原;同時西、北、東三面黃河環繞,鄂爾多斯又處在黃河地理區域。從宏觀上以更大的視野來看,黃河岸邊有草原,草原懷中有黃河,黃河源頭是草原,可謂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草原與黃河原本就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大自然生態系統。鄂爾多斯就處在草原與黃河相伴相依的大自然生態系統之中,因此鄂爾多斯文化中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交融是天然形成的。
(2)從民族文化角度來看,鄂爾多斯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體。鄂爾多斯是以蒙古族為主體、以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鄂爾多斯有很多民族,而且作為多數的漢族也是多民族構成的。據有關資料,「五胡入中華」,中原大約六七成的漢族逃往江南,草原游牧民族不斷湧入,使「關中人口百餘萬,氐羌和鮮卑等民族佔半數」。唐朝也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造的。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和初期君王都是胡化了的漢人和鮮卑貴族女性的混血兒。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生母和皇後都是鮮卑人。經過幾代連續雜交混血,使李唐家族血統里的漢血比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現在,多民族之間通婚的現象更為普遍,這是血液的交融,也是文化的交融。
(3)從經濟文化角度來看,鄂爾多斯文化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的文化。在社會發展中,人是主體,經濟是基礎。鄂爾多斯文化從游牧文化、農耕文化以及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融中發展而來,現在面對的是現代農牧業文化、現代工商業文化、高科技新興產業文化。現在鄂爾多斯通過城鄉統籌、結構轉型、集約發展等措施,實施創新強市戰略。鄂爾多斯文化就是為這種發展戰略提供服務的文化,也只有通過為這種發展戰略提供服務,鄂爾多斯文化才能推動和引領鄂爾多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諧發展。
——選自真正編撰的《鄂爾多斯學概論》
④ 鄂爾多斯文化的文化發源地
(「河套人」與「河套文化」 )
1922年,法國天主教神父,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E.Licent)在鄂爾多斯地區根據當地蒙古人旺楚克提供的線索找到了盛產動物化石的薩拉烏蘇河大溝灣,並從地表拾到了三件已相當石化的人類肢骨。1923年,桑志華和另一位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組成一支考察隊在鄂爾多斯地區進行考察,先後發現了水洞溝與薩拉烏蘇河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後來,德日進在室內研究中,從1922年採集的一堆羚羊牙齒和鴕鳥蛋片中意外地發現了一顆石化程度很深的人類的上門齒。這顆牙齒經北京協和醫院解剖科主任卡達生(Davidson Black)研究,命名為「河套牙齒」(The ordos Tooth)。四十年代,我國的石器時代考古學家裴文中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兩個中文名詞。「河套人」以那顆「河套牙齒」為代表,「河套文化」以水洞溝(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與薩拉烏蘇河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境內)兩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物為代表。
1956----1960年間,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汪宇平曾三次赴薩拉烏蘇河一帶調查發掘,他在范家溝灣又發現一處舊石器地點,並從薩拉烏蘇河的現代階地堆積物中找到了一件人類頂骨和一件股骨化石。後經我國古人類學家吳汝康研究,認為河套人「可能比西歐典型的尼安德特類型的人類更為接近於現代人,也就是更可能是現代人類的直接祖先」。六十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等多家單位在裴文中、賈蘭坡先生的組織帶領下曾多次到鄂爾多斯薩拉烏蘇河一帶進行綜合考察,陸續發現了一些人類化石與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到1980年,在薩拉烏蘇一帶發現河套人類化石有額骨、頂骨、枕骨、單個門齒、下頜骨、椎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脛骨、腓骨計23件,其中有6件河套人化石材料發現於薩拉烏素組原生地層里,解決了河套人的確切原生層位問題,河化石的科學價值得到了確認。在薩拉烏素河沿岸發現的舊石器文化地點兩處,一處在邵家溝灣,1923年由德日進和桑志華發現,當時發掘得到一批石製品和大量人工打碎的動物骨頭;另一處在范家溝灣,1956年汪宇平發現,他先後在此採集了80多件石製品和一些人工打碎的動物骨頭,發現了一些燒骨和炭屑。198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蘭州沙漠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綜合考察時,又在范家灣溝發掘到130多件石製品和大量人工打碎的動物骨頭,同時採集到相當數量的灰屑。
經科學界研究初步認定:河套人的體制特徵接近於現代人,但還保留著某些較現代人原始的特點,它在人類的進化階段屬於晚期智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實驗室用碳14方法測得河套人的年代為距今35000多年。薩拉烏蘇河一帶發現的舊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它在文化傳統上可以歸於華北地區的「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峙峪系」。
河套人及其河套文化遺址從1922年發現以來,已歷七十餘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對於這一內容相當豐富,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的遺址來說,發掘與研究工作還顯得不夠。今後,隨著更多的材料的發現,我們還應該在河套人的生活環境、時代文化特徵,薩拉烏蘇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以及與周圍地區的聯系等方面展開更深入、更系統的研究。
這,就是「河套文化」,它揭開了鄂爾多斯文化史上耀眼奪目的第一章。 從仰韶到龍山
朱開溝在鄂爾多斯地區的四道柳川與束會川之間、伊金霍洛旗納林塔鄉境內。1974年,自治區與伊盟的文物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一處縱跨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發掘證明,朱開溝的文化內涵與出土的器物自成一相對完整體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故命名為「朱開溝文化」。
朱開溝文化遺址總面積達50萬平方米。根據對地層和發掘出的器物群的初步研究,這里的文化大體可以分為五期。據碳14法測定。第一期距1980年為4450±70年,第五期距1980年為3420±70年,朱開溝文化早晚延續約1000年。朱開溝文化遺址中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這里發現的許多陶器作坊遺跡,說明新石器時代鄂爾多斯地區的制陶業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程,並且逐漸興盛達到了較高的發達程度。在這里的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半地穴式的石屋與窯穴。半地穴式石屋在人類建築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大量石器和陶器說明,仰韶文化時期鄂爾多斯地區仍處於原始氏族社會農業部落階段。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文化遺存中,陶器尤為豐富,器物的演變序列比較清楚,陶器藝術既反映了傳統的承繼與保留,也反映了對周邊地區(特別是中原地區)文化的吸收,表現了鄂爾多斯地區在歷史上的文化交流與匯合。在朱開溝文化的晚期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說明鄂爾多斯地區在早商時期已經具有較發達的經濟與較高的生產水平。
總之,朱開溝文化內涵豐富,歷史跨度較大,它上承古老的「河套文化」,中經「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又下啟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的先河,它是鄂爾多斯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此外,在鄂爾多斯高原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主要的有準格爾旗烏日圖高勒鄉壕賴梁遺址與伊金霍洛旗東北、東勝市東南的爾吉奈曼溝遺址。鄂爾多斯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較多,屬於龍山文化早期遺存的腦包溝門、荒地窯子等,屬於龍山文化晚期遺存的有房塔溝、寨子上、西麻青等。從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中,我們可以探尋出數千年前生活在鄂爾多斯大地上的人們留下的歷史蹤跡。 鄂爾多斯青銅文化是鄂爾多斯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它以鄂爾多斯為中心廣泛流布於中國北方以至歐洲。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濫觴於早商時期,到春秋晚期達到鼎盛階段,到戰國晚期漸趨衰落,延續到東漢或更晚時期。
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有兵器、工具、裝飾品、生活用具與車馬具等,其製作工藝與表現手法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鄂爾多斯青銅器與鄂爾多斯動物紋的完美結合,融鑄成為鄂爾多斯文化史上的一大藝術奇觀。
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發源於鄂爾多斯高原,流布相當廣泛。在殷墟文化期,除近鄰晉、陝地區外,向南已波及到渭河流域、豫北殷墟文化和先周文化區域,向東達遼東沿海。西周至春秋時期,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部大部分布於夏家店上層文化區域,向北經蒙古至外貝加爾的廣大地區,尤以米努辛斯克盆地較為集中,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多分布於內蒙古、陝西、寧夏、河北等地的戰國秦趙長城沿線,向東似不越過承德至張家口一線。兩漢時期,主要分布於蒙古境內,北至西伯利亞,西至阿爾秦,東達遼寧西豐縣。
鄂爾多斯青銅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周圍的中原文化,東北地區的夏家店上層文化,西伯利亞卡索拉文化,塔加爾文化等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既有對周圍諸文化的吸收,也有對周圍諸文化的影響。
關於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的族屬問題,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為,商周至春秋時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應為狄人的先期文化和狄人文化。隨著氏族的演變和發展,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可以稱之為先匈奴文化或早期匈奴文化。戰國晚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又可能是林胡的遺物。到兩漢時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則是匈奴族的遺物。總之,鄂爾多斯青銅文化是以匈奴為主體的我國北方諸部族或諸民族共同創造的。 鄂爾多斯地區是匈奴民族最早的棲息地和活動搖籃之一。河套匈奴文化是鄂爾多斯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鄂爾多斯地區發現的河套匈奴文化遺存主要有青銅器、青銅飾牌、銅鏡、鐵器、陶器、漢字瓦當、官印及金、銀、玉、瑪瑙、琉璃等物品,內容豐富,數量之多,工藝之精,均屬罕見。1972年冬,杭錦旗阿門其日格公社桃紅巴拉東北4公里阿魯柴登沙窩子中出土了一批飾有各種動物紋的金銀器,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派李作智、田廣金等前往調查,結果在這一帶發現了一批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的匈奴墓葬。1975年,內蒙古博物館與文物工作隊在准格爾旗大路公社玉隆太村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匈奴貴族墓。1979年准格爾旗卜爾陶亥公社西溝畔村民張先寶發現一批文物,內蒙古文物工作隊與伊盟文物工作站派員調查,又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的匈奴墓地。1980年,文物工作者又在西溝畔發現匈奴墓地。此外,東勝縣的補洞溝,伊金霍洛旗的公蘇壕,准格爾旗的速機溝等地均發現大量匈奴文化遺存。
經綜合整理研究,學者們將河套匈奴文化劃分為青銅時代(商到春秋時期)、早期鐵器時代(戰國時期)、鐵器時代(兩漢時期)。匈奴的青銅時代,大約是從原始氏族到部落聯盟時期。到鐵器時代,匈奴才進入建立統一國家的文明社會。在匈奴文化的發展史上,漢民族的文化影響十分鮮明。匈奴分為南北二部之後,南匈奴入塞,在鄂爾多斯地區居住百餘年,共傳19代單於。東勝曾發現一方「漢匈奴栗借溫禺?」印,可能是漢頒發給南匈奴的印章。北匈奴西遷,馳騁於歐亞草原,推動了歐洲古代史的發展。歷史證明,匈奴民族對於鄂爾多斯的開發,對於豐富我國的古代文化寶庫,對於溝通中西文化交流,均有重大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邊疆各民族與中原地區的接觸日益頻繁,出現了北方各民族紛紛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遷徙與大融合的局面。此時的匈奴人大多集中於鄂爾多斯東南部地區。而早先居於漠北的鮮卑族占據了鄂爾多斯大部地區。公元386年,鮮卑族建立北魏。河套地區又為匈奴鐵弗部(由匈奴男子與鮮卑女子婚配產生形成)所佔據。公元407年,鎮守朔方的鐵弗部首領劉勃勃在鄂爾多斯地區建立「十六國」之一的大夏國。大夏建國後,又在鄂爾多斯興建了大夏國都,是為「統一天下,群臨萬邦」的「統萬城」。大夏立國,凡25年,到公元431年為北魏所滅,而城猶未毀,遺跡至今尚在。
⑤ 鄂爾多斯的由來
1、先秦時期。大禹建立國家後,把國家分為九州,此時的鄂爾多斯為雍州所轄,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則屬渠搜國所管。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國打敗林胡、樓煩,在鄂爾多斯東北部一帶設置雲中郡、九原郡。戰國後期,鄂爾多斯東部地區一直為秦國所有。
2、秦漢時期。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今鄂爾多斯一帶設立郡、縣。東漢建寧元年(168年),東漢靈帝劉宏登基之初,由於農民起義的沖擊,東漢王朝已無法維持對全國的統治,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南匈奴擺脫東漢管轄,鄂爾多斯被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開為游牧區。
3、北朝時期。漢趙光初二年(319年),後趙在今杭錦旗北部建立朔州。北魏正光六年(525年),裁朔州,將朔州在今鄂爾多斯的地盤歸入並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夏州。
4、隋唐時期。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一帶設榆林郡、下轄榆林縣、富昌縣、全河縣。唐王朝建立後,唐高宗於唐朝咸亨三年(672年)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劃入關內道領屬,在杭錦旗北部設豐州,下轄九原縣、永豐縣。
5、宋元時期。遼神冊元年(916年),遼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東部地區設振武軍,廢棄勝州。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部、東勝區一帶置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
6、明清時期。元朝滅亡之前,鄂爾多斯地區被元朝太傅、中書左丞相、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所佔有。至明朝初期,擴廓帖木兒被趕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屬明王朝派員管轄。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部被開墾的地區設東勝廳。
7、民國時期。民國初年,孫中山宣布:「清廷對待蒙古頭行的種種政策繼續生效。」故當時鄂爾多斯仍設7旗1廳。民國三十八年,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主持組建烏審旗黨委、鄂托克旗黨委、達拉特旗黨委、准格爾旗黨委、東郡工委、杭錦旗黨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屬區工委。
8、解放後。1949年12月28日,伊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改稱綏遠省伊盟人民自治政府,在原郡王旗霍洛成立達爾扈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普遍組建了行政政權,各旗縣下轄區、鄉、行政村(牧區稱達爾古)、自然村(牧區稱小達爾古)。
9、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改名為鄂爾多斯市。
(5)鄂爾多斯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鄂爾多斯特點:
1、鄂爾多斯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地級市。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毗鄰晉陝寧三省區。鄂爾多斯市轄2區7旗,「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眾多的宮殿」。
2、鄂爾多斯市自然地理環境的顯著特點是,起伏不平,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復雜,東北西三面被黃河環繞,南與黃土高原相連。地貌類型多樣,既有芳草如茵的美麗草原,又有開闊坦盪的波狀高原.
3、煤炭資源極為豐富,地下埋藏有古生代石炭二疊紀煤田(距今21000萬年至26000萬年)和中生代侏羅紀煤田(距今15500年萬年)。含煤面積約佔全盟總面積的80%。煤炭資源分布呈東西一線。
4、鄂爾多斯堅持以建設品質城市為目標,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建設美麗鄂爾多斯。在這座現代化之都,生態、健康、智慧、宜居、宜業、宜游彰顯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全國馳名品牌和獨具魅力的旅遊景點成為鄂爾多斯亮麗的品牌形象和城市名片。
5、全市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47個,著名景點有成吉思汗陵園,鄂爾多斯草原,響沙灣,恩格貝,昭君墳,庫布齊沙漠等。
⑥ 鄂爾多斯文化的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是蒙古古部名。鄂爾多斯地區是歷史上形成的一個地理概念。它指的是內黃河中斷、陰山之南,容被大河從西----北----東三面環繞的屬於黃土高原北端的延續地帶,這是一個天然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地理單位。這一地區,秦漢時稱「河南地」、「新秦中」,明代以後稱為「河套」。《明史》上說:「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清人楊江《河套圖考》說:「河以套名,主形勝也」,「譬河以繩,所套之地是也」。15世紀中葉,蒙古鄂爾多斯部開始駐牧於此,故又稱之為鄂爾多斯地區、鄂爾多斯高原。鄂爾多斯地區除包括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全部以外,還包括與之相鄰的巴彥淖爾盟的後套和寧夏、陝北的一部分地區。
⑦ 鄂爾多斯的文化有哪些
鄂爾多斯地區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⑧ 鄂爾多斯文化的地區資源
鄂爾多斯地區,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有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鄂爾多斯文化資源,承繼這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對於建設繁榮富庶的鄂爾多斯,塑造鄂爾多斯形象,弘揚鄂爾多斯精神,讓鄂爾多斯大步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研究鄂爾多斯文化,發掘鄂爾多斯文化資源,對於華夏文化研究的深入,對於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建構與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僅對鄂爾多斯文化的民族特色這一論題展開一些初步的歷史考察與理論探索,尚祈方家示正。
古代鄂爾多斯地區,沃野千里,又有大河環繞,水草豐美,氣候濕潤,資源富集,是人類生存的理想家園。鄂爾多斯地區,是我國古代「河套文化」的發源地。「河套人」是迄今為止在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距離今約35000多年。「河套文化」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古文化。鄂爾多斯地區作為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搖籃,它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共同活動的歷史舞台。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鄂爾多斯的文化面貌即十分典型地反映出這樣的特徵。幾千年來,許多經濟形態不同、人口眾寡不同的民族在鄂爾多斯地區生活過,其中有不少古老的民族經過多次的交融之後,已逐漸消失,它們已融合到其他一些民族之中去了。但是不論其至今是否存在,更不論其至今是否生存在鄂爾多斯地區,在鄂爾多斯地區的開發建設中,都曾做出過貢獻。它們在鄂爾多斯文化的生成、發展與繁榮中都發揮過別的民族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這些眾多的不同民族,共同創造、培植了鄂爾多斯文化。鄂爾多斯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今擇其大端列數三五以見其概貌。
⑨ 鄂爾多斯文化的客觀評價
鄂爾多斯是蒙古古部名。鄂爾多斯地區是歷史上形成的一個地理概念。它指的回是黃河中斷、答陰山之南,被大河從西----北----東三面環繞的屬於黃土高原北端的延續地帶,這是一個天然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地理單位。這一地區,秦漢時稱「河南地」、「新秦中」,明代以後稱為「河套」。《明史》上說:「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清人楊江《河套圖考》說:「河以套名,主形勝也」,「譬河以繩,所套之地是也」。15世紀中葉,蒙古鄂爾多斯部開始駐牧於此,故又稱之為鄂爾多斯地區、鄂爾多斯高原。鄂爾多斯地區除包括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全部以外,還包括與之相鄰的巴彥淖爾盟的後套和寧夏、陝北的一部分地區。
鄂爾多斯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共同活動的歷史舞台。鄂爾多斯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多民族人民共同培植的一種多元融合、風格獨特的文化。
⑩ 美麗富饒的家鄉鄂爾多斯200字
鄂爾多斯也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文和自然景觀最為豐富的地市,悠久的歷史,回獨特的區答位,孕育了鄂爾多斯韻味獨特,古樸典雅的民族文化.由祭祀成吉思汗祭祀敖包形成的祭祀文化,具有蒙古族帝王祭祀的顯明特徵,這使鄂爾多斯先天地成為世界蒙古民族禮儀保留最完整的地區.同樣與成吉思汗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鄂爾多斯歌舞藝術,揚古代遺風,融民族神韻,成為鄂爾多斯文化藝術的精華而名揚海內外.這里有悠揚的長調,清新的短調和濃郁的蒙漢調,還有<<筷子舞>>,<<盅碗舞>>,<<鄂爾多斯婚禮>>,<<森吉德瑪>>,<<銀碗>>等民族舞蹈舞劇展示著鄂爾多斯風土人情,也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瑰寶.旅遊資源也很豐富,這里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長眠之地-成吉思汗陵園,"河套人"文化遺址,古長城遺址,"秦直道"遺跡,有草原敦煌之稱的阿爾寨石窟寺,毛烏素沙地,沙漠綠洲恩格貝,庫布其沙漠,草原,溫泉,還有最為神奇的"會唱歌的沙漠"之稱的響沙灣...
這就是我的家鄉神奇的鄂爾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