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演講的發展歷史

演講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3 03:32:08

Ⅰ 關於中國歷史發展的演講詞一千字左右

它記錄下了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銘刻下了明妃的憂怨,沉澱下了歷史的精髓。

他忘記了那些慘絕人寰的殺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棄了歷史的「雜質」。

銘記與忘記,一對矛盾,結合於一體,渾然天成。這樣的「一體」,只有郁悶關。

銘記下的凄美篇章

大漢風采,昭昭日月:為和平友好,張騫出使西域,大漢朝的馬蹄踏過這里;旌旗飄飄,驃騎將軍西擊匈奴,漢人的鮮血灑在這里;曲中憂怨,昭君出塞,迎親的樂曲響在這里;「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蔡文姬的車輪碾過這里。芸芸眾生,雖然他們早已被封印在歷史的長河中很久很久了,但玉門關見證了他們的曾經存在,銘記下了這些歷史的凄美篇章。

玉門關,是血與淚的銘記,是生命存在的見證,是歷史走過的痕跡。

忘記了的平凡渺小

大漢盛世,並不朗朗乾坤:玉門關忘記了西出西域被俘致死的大漢臣子;忘記了驃騎將軍一場戰爭帶來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忘記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的慘劇;忘記了大漠黃昏,那一抹青冢的孤獨;忘記了文姬的兩個孩子遙望著母親遠去車影是那雙後會無期的眼睛。芸芸眾生,他們早已被歷史所遺棄。因為他們在大漢如此盛大的輝煌面前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

玉門關,是平凡與渺小的深淵,忘記了滄海中的一栗又一栗,是歷史走過的一片茫然。

銘記下的平凡,忘記了的輝煌

當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當和親的曲調早已消失在廣袤的天空,當塵埃早已掩蓋了車輪碾過的痕跡,當時間早已撫平了人們心中的傷痕。此時的大漢早已化為一堆堆黃土,留給人們的早已不是曾經的輝煌——一切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難道這個就是玉門關銘記下的大漢?這個就是為中華民族贏得至高無上尊嚴的大漢?時間可是抹去一切。經過了2000過年歲月的侵蝕,大漢朝早已輝煌不在。因為它只屬於歷史,永遠只是丹青中壯麗的一筆,只可遠觀,遠的足以讓人去忘記,最後只剩下一個粗獷的輪廓。

當大漢朝的背影消失在21世紀的夕陽中,無論是昭君還是蔡文姬,無論是張騫還是霍去病,卻依舊向人們昭示著生命的傳奇與瑰麗。這些被歷史屏棄的「雜質」——被萬丈光芒掩蓋的珍珠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田。因為他們雖生的平凡,卻演繹了不平凡的人生,向人們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把自己生命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大漢的回憶里;因為他們至今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更因為只有生命的絕響才會成為人們心中的永恆。

Ⅱ 中國校園演講網的發展歷史

2006年至今,通過機構上下齊心協力的配合和努力,校園演講「讓生命充版滿愛」在全國范權圍內產生了轟動影響,巡迴演講六百多場,直接或間接聽眾人次突破1000萬人;針對中學畢業生的「高(中)考總動員」勵志演講千人以上的演講會達兩千餘場,聽眾300多萬人。在整個震撼性的巡迴演講過程中,北京、江蘇、浙江、福建、山東主要中小學校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演講在當地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豐富了青少年的素質教育,為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Ⅲ 中國歷史演講稿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國家體制的出現(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國人習慣上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文明」一詞有歧義),但在以史料為依據的歷史科學上,至今中國只有三千多年信史被世界公認。現今確認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東部。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原一帶的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紀左右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中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明朝。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及鍾表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自稱「華夏」、「中華」、「中國」、「神州」等。例如二戰結束,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而代之,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顛覆之。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文明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沒有管仲,華夏就亡於外族了)。「披發左衽」的反義詞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的標志。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此處「夷狄入中國」指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由於滿清入關,大儒家 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此處「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

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開始崛起並逐漸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被迫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由於文化和制度上無法滿足西方列強的野蠻要求,在遭遇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和經濟入侵後,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台灣等多處領土。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東亞專制主義帝制,建立了共和體制,但之後中國依然飽受國內外戰火之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Ⅳ 演講藝術的歷史淵源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時常被合稱為牛劍。他們兩個作為英格蘭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學,有著很久的競爭淵源。牛津大學被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連續四年評為綜合排名第一的大學,在2005年被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排名第一。
牛津劍橋之爭由來已久,但競爭未必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它也可以開創一種雙贏的局面。生命是需要對手的,沒有對手就不可能成長。或許正是這幾百年來互不服輸的競爭,才促使這兩所世界名校不斷發展。
「泰晤士河上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對於熱愛體育運動的英國人而言,牛劍兩校的劃船賽將激情與活力帶給這個島國的居民,堪稱全國的一次盛大的體育嘉年華。
每年的春天,牛劍兩校的體育精英就在這藍色的泰晤士河上一決高下。牛津的選手身著深藍色的賽服,而劍橋的選手則身著淺藍色的賽服。「一百五十次,所有的槳同一頻率劃動,驚擾了泰晤士河平日的寧靜。
「牛津是劍橋的母親,劍橋是哈佛的媽媽」
劍橋大學的歷史比起牛津大學要晚了60年。1209年,牛津的一位學生在練習射箭的時候將鎮上的一名婦女誤殺,從而激化了早已蘊含在牛津市民與學生、學者之間的矛盾,兩名學者竟然被當眾弔死。
整個牛津人心惶惶,學校停課,有教師和學生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逃離牛津。他們來到劍橋,發現這個寧靜的小鎮十分適合學習和研究。
他們在當地教會的幫助下在劍河旁安營紮寨,潛心文化傳播和學術鑽研,從而開創出一片新的學術天地。有趣的是,美國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學竟然是劍橋的派生體。
1637年,劍橋大學伊曼紐學院的畢業生約翰·哈佛移民美洲。在去世前,他將自己一半的產業和圖書館捐獻出來,建立了哈佛學院,形式完全仿照伊曼紐學院。以後便發展為哈佛大學。
而哈佛所在的小鎮,也被命名為Cambridge,為了區別於英國的劍橋,中文譯名稱為「坎布里奇」。對此,有人打趣說:「一隻不錯的英國老鳥孵化出美國的巨鷹來。」
每一年,都有許多哈佛畢業的本科生申請來劍橋讀研,為的就是圓一個追根尋源的夢。有人這樣形容牛津、劍橋、哈佛這三所世界名校的淵源:牛津是劍橋的母親,劍橋是哈佛的媽媽。
同樣數量的眼睛注視同一前方,同樣數量的手臂疾速揮舞,同樣數量的肺同一頻率呼吸……」阿恰巴德·麥克拉倫描寫的這幅景象在這藍色的泰晤士河上反復重現。
英國媒體將他們比作是「泰晤士河上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深藍和淺藍早就不是一場簡單的比賽,它已沉澱為牛津和劍橋人的集體記憶。
有人說,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是英倫三島上兩個最不同尋常的地方。
從倫敦出發,車行向北一個半小時可以抵達劍橋,向西一個小時可以到達牛津。這兩座小城相距約150公里,但人們經常同時提起它們,英語中因此有了「Oxbridge」(牛劍)這樣的合稱詞彙。在英格蘭民族的精神地圖上,它們出類拔萃,同時又深受歡迎。
「牛劍」就像希臘神話中,變成雙子座的兄弟卡斯特和波魯克斯一般,永不離散。它們是英倫大學中無與倫比的星辰,幾百年來,燦爛迷人的光芒始終耀眼。
「藝術的牛津,科學的劍橋」
牛津與劍橋,同為世界一流的知名學府,兩者之間的對抗關系似乎永遠存在。在各個方面,他們都不樂意承認他們的共通性其實大過了差異。
「藝術的牛津,科學的劍橋」——一方是人文科學家,另一方是自然科學家,這似乎是很多人心中固定的公式。劍橋大學類似中國的清華大學,以理工科著稱,出了7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而牛津大學則和國內的北京大學一樣以文科著稱。
在牛津大學就讀過的英國首相,幾乎可以排成一個排。坎寧、麥克米倫、道格拉斯霍姆、威爾遜、希思、撒切爾、布萊爾——唐寧街10號簡直就是牛津大學開的分校!還有許多有影響的政界人物,像巴基斯坦的貝·布托、前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原香港總督彭定康,以及一大批的影視明星、著名作家、製片人,都畢業於牛津大學。
同樣的悠久歷史,同樣的傑出地位,造就了同樣心高氣傲的牛津人和劍橋人。
據說,牛津人相信是他們統治著世界,而劍橋人會撇撇嘴:我們根本不在乎是誰在統治世界!牛津和劍橋都喜歡稱對方為「另一個地方」,好像這是最大的貶低似的。
前聯邦德國總統理查德·馮·魏茨澤克是牛津大學的榮譽博士,1994年劍橋大學也決定授予他榮譽博士的頭銜。對於他曾接受牛津的榮譽稱號一事,劍橋大學的人用一句話輕描淡寫:「不要緊,一生中總要有改正錯誤的機會。」
在近幾年英國綜合性大學的排行榜上,牛津的位置一直排在劍橋之後,這多少讓牛津人有些憤憤不平,於是就拿兩校校徽上的區別做起文章來。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校徽上都有一本書,只是劍橋的那本書是合上的,而牛津的那本是打開的。
牛津人嘲笑劍橋人不用功讀書,只拿書本裝點門面,沒想到劍橋人毫不猶豫地回擊:「哪兒啊,是你們讀書太慢,我們都學完了,你們還在學。」
牛津大學——「上主是我的亮光」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位於英國牛津市,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在九個世紀的歷史中,一直是英國乃至世界級的頂尖學府。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里(The Times Higher Ecation Supplement)牛津大學在世界名列第四,在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中名列第二,是歐洲最好的大學。牛津大學是英國研究型團體羅素大學集團的成員,大學的格言是拉丁文Dominus illuminatio mea,意思是「上主是我的亮光」(The Lord is my light),出自《聖經》中的詩篇第27篇。
歷史
牛津大學建立時間不詳,因為那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事件,它可以追溯到1096年於那裡開始的教學。當英法關系惡化,英王亨利二世於1167年禁止英國學生在巴黎大學學習後,牛津開始迅速發展。也就是從此時開始,第一個學校公寓建立,之後逐漸成為學院。
1209年,由於學生暴力行為,大學被解散(此事件導致了一些學生和教師離開牛津並建立了劍橋大學)。1214年6月20日,經過一名教皇使節的磋商,大學重新回到了牛津,並得到了特許。牛津大學的身份直到1571年通過的一項法案而得到證實的確定。
學校機構
大學圖書館牛津由一個中央學校(包括校和系圖書館,以及科學實驗室),39個學院以及7個永久私人公寓(permanent private halls,PPHs)。這些學院並不只是宿舍,而是實質上負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
有些學院只接受研究生,而有一個學院根本就不招收學生。目前只有一個學院(St. Hilda's)只招收女生(許多教會PPHs只招收男生)。
牛津的學院系統產生於大學誕生之時,並逐漸成為牛津市獨立機構的集合體。
與大多數其他大學組織結構相似,牛津大學又根據專業分為不同的系。系通常在研究生教學中扮演主要角色,提供講座、課程以及組織考試。系也通常是被外部機構包括大型研究委員會資助的研究中心。牛津大學的35所學院及其機構散布於牛津全城。
牛津出版社舉世聞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出版社。尤其是它的20卷《牛津英語詞典》,享譽全球。
除學院外,牛津大學的教學和研究活動(尤其是後者)主要由學部來組織,學部不是大學內的自治單位,它們都是跨學院的機構,不附屬於任何一個學院,不過各學部的教師和學生首先必須是牛津大學內某一學院的一員。
牛津的研究力量雄厚,在其教師隊伍中,就有83位皇家學會會員,125位英國科學院院士。在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生物學、醫學等領域,它都名列英國乃至世界前茅。
1987-1988年度牛津從研究資助和合同中收入3,200萬英鎊,在英國各大學中名列第一。近些年來,牛津不僅在文科而且在理科、不僅在基礎科學而且在應用科學研究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牛津最早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於考古研究。
牛津大學有許多傑出的神學家、哲學家、法學家、歷史學家、音樂家、文學家和文藝評論家,它的政治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力量都相當強。
牛津大學在英國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世紀以前的英國,僅有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而劍橋大學還是13世紀初由牛津的部分師生創辦的。
在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物曾就讀於牛津,其中包括:13世紀的著名學者馬傑·培根,14世紀曾任貝利奧爾學院院長,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英譯本《聖經》的組織者、18世紀發起宗教復興運動,創立衛理公會的約翰·韋斯利和查爾斯·韋斯利,文學翻譯家塞繆爾·約翰遜,19世紀的兒童文學家查爾斯·道奇森等。
在英國歷史上40個首相中,就有29個是牛津畢業生,包括當代英國最著名的政治家哈馬德·威爾遜、愛德華·希思、瑪格麗特·撒徹爾等。
牛津大學的畢業生中還有一位歐洲國家的總統、一位挪威國王、5位美國參議員,澳大利亞內閣1/3的成員。現代文學家格林、奧登等人也畢業於牛津。牛津大學畢業生中還有21位獲諾貝爾獎。
總而言之,牛津大學是一所獨具特色的大學。

Ⅳ 演講學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在西方,人類的演講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公元前25世紀,古埃及人伯塔*霍特為了指導伊雷斯法老的兒子,曾寫下了《箴言集》,其核心內容就是如何進行有效的談話。

公元前11至10世紀,古希臘的演講活動也十分盛行。在史詩巨著《伊利亞特》及《奧德賽》中,詩人荷馬首次提出演講藝術的概念,並記錄了當時許多英雄武士的演講。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政治中心雅典進入了經濟、文化、政治的全面繁榮時期,演講也盛極一時。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克拉克斯所作的《演講藝術》被稱為第一部演講專著。
與此同時,「智者學派」也應運而生,這些職業教師、演講家和作家在高爾吉亞,普羅塔格拉等一些知識淵博,口才出眾的演講高手組織下,專門以傳授演講邏輯,辯論的形式和技巧等知識為業,從而大大地推動了演講的發展歷程,他們又被稱為「詭辯派」。
在「智者學派」的影響下,古希臘先後涌現出了一大批富有才華和聲望的演講家,其中就包括舉世聞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德摩斯蒂尼等。
古希臘之後,隨著古羅馬在地中海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西方演講藝術經過了兩個世紀的衰落之後,又迎來了演講歷史上第二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以馬爾庫斯*圖留斯*西賽羅為代表的一大批演講家。
在東方,演講活動也是源遠流長。
據《墨子*非攻下》記載,公元前21世紀,夏禹在出征三苗之前鼓舞士氣,舉行誓師動員大會,標榜自己受命於天,以「除天下之害」為名發表了一篇演講:「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
殷商時期,盤庚為了將都城遷到殷,曾發表了3次演講,這些演講被記錄在中國最早的歷史學文獻《尚書》之中。盤庚的演講內容充實,言辭犀利,論證有力,成功地說服了臣民,成就了史上著名的「盤庚遷都」。而在《尚書*盤庚篇》中的《動員民眾遷都》也成為我國古代保存下來的較為完整的演講詞,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此外,《尚書》中還記載了先秦時代的《甘誓》、《湯誓》、《牧誓》 等好幾篇演講詞。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演講進一步繁榮發展。這與當時我國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形態密不可分,這一時期,文化思想極其活躍,諸子百家和策士說客如雨後春筍,紛紛涌現。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他們或辦學授徒,傳承自己的政治信仰、道德觀念,或游說列國諸侯,縱橫捭闔,闡述興國安邦計策,演講風氣盛況空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涌現了一批諸如孔子、孟子、商鞅、蘇秦、張儀等為代表的能言善辯之士,同時也是一群了不起的演講家。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封建王權的高度專制不僅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也鉗制了人們表達思想的自由,尤其是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百家爭鳴」的自由風氣不復存在。但是,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演講,並未因此而絕脈,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力或隱或現地發展著。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外交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現代演講曲折發展歷程。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許多仁人志士自覺地利用演講這一有力的武器,或主張維新改良,倡導民主革命。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蔡培元等一大批著名演講家。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一個偉大歷史時代的開始,幾十年來我國演講活動經歷了一段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演講活動一度興盛。而後又經歷了一段發展曲直的時期。
這一時期涌現出了李燕傑、劉吉、邵守義、張海迪、蔡朝東等一大批演講家。隨著演講活動的蓬勃發展,演講理論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直至今日,各級演講協會,演講學研究會,演講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各類學校和企業大都把演講與口才能力的培養,作為整個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它也逐漸成為一個考核人才的標准。如今,各種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已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社會活動和文化活動,總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的演講事業呈現出一派空前繁榮的景象。

Ⅵ 中外演講發展的歷史

演講的藝術演講發展史一、西方演講發展史 1、萌芽階段 2、形成階段 3、發展階段 4、繁榮階段

Ⅶ 陳安之演講中國發展歷史

一 陳安之,如果沒有理解錯誤,就是喜歡從事激勵人,教會人們管理的那位老師專
二 早幾屬年是炒作得很紅,但是,後來人民逐漸發現,陳安之採取的不是親身經驗,而是背書來演講,也就是說,陳安之說自己以前在某某某大公司做過,創造業績,其實是經不起人們推敲
三 當然,現在陳安之轉型研究中國發展歷史,我們也歡迎,但是受到限制,沒有出現他的視頻在網上

閱讀全文

與演講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