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滇西抗戰的歷史意義

滇西抗戰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3 03:13:02

① 滇西抗戰的歷史意義

滇西戰役,歷時八個月零十六天,共殲日軍二萬二千六百多人,我軍傷亡六萬四千八百六十餘人。滇西反攻,經過8個月的艱苦奮戰,收復了騰沖、龍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緬公路及由印度經緬北進入中國之國際交通路線,使大量載重汽車載運盟國大批物資,晝夜不息地經中印公路源源運入內地,同時由印度沿公路線安設油管,將汽油大量輸入中國。故滇西反攻,是一次重大的勝利。
滇西抗戰,創全殲日軍之範例,開收復國土之先聲,國人深受鼓舞,盟國為之振奮。滇西人民功不可沒。僅保山地區就出動支前民工二十多萬人,修公路,建機場,築工事,運軍糧、送彈葯、抬擔架,犧牲民工二萬四千六百多名。其中保山縣就補充兵員二萬多名,貢獻民工一千五百四十二萬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餘人,出動騾馬一百一十九萬多工日,馱牛三十二萬多工日。死亡牛馬五千九百多頭,供應軍糧大米三千五百八十萬公斤,馬料四百四十五萬公斤,豬牛肉二十三萬二千多公斤,其它物資不計其數。
海外僑胞愛國愛鄉,出錢出力,共赴國難。南洋僑領陳嘉庚,組織華僑機工三千多人回國運送抗日軍需,一千多名機工為國捐軀。保山旅緬僑領梁金山,動員華僑,捐資修建惠通橋,捐獻汽車八十輛,搶運抗戰物資。
一、滇西戰場是中國抗戰的三大基本戰場之一
長期以來,抗戰研究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即中國抗戰是由敵後和正面兩個戰場組成的。從政治上講,這種劃分反映了國共兩黨抗戰分工的情況,也符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抗戰軍事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抗戰的軍事格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界,發生了全局性的重大變化,籠統堅持兩個戰場的觀點,已不能反映變化後的新的軍事態勢。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並進功緬甸,在中國西南的滇緬方向製造了一個新的戰場。中國被迫在已有的敵後和東戰場(即抗戰以來形成的既有戰場)之外,向新的西南戰場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來應對危局,從而形成了敵後戰場、東戰場和西南戰場三個基本的作戰區域,或者說是三個基本的戰略方向。之所以這樣認定,是出於新的西南戰場具有一個獨立的戰略方向應該具有的所有特徵。在空間上,西南戰場與此前已經存在的兩個戰場相互懸隔,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在敵軍構成上,東部兩個戰場抗擊著日軍的中國派遣軍,而西南戰場面對的是日軍南方總軍所屬的緬甸方面軍;在面臨威脅的程度上,由於日軍陳兵怒江,中國大後方面臨著比來自東戰場更為直接和嚴重的威脅,西南方向已經成為中國最感痛苦和威脅最大的方向;在戰略任務區分上,敵後戰場擔負著擾亂日軍戰略後方,抑留和牽制日軍的任務,東戰場承擔著阻止日軍西進,從東正面保護大後方的任務,而西南戰場承擔的是保持和貫通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通道,從西南方向直接拱衛大後方的戰略任務。
有鑒於此,我認為,雖然西南(包括滇西)戰場的形成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為中國抗戰的又一個基本的戰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後中國抗戰的一個主要戰場,中國在這個新戰場上的成敗得失已經直接關繫到抗戰的全局。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國際大動脈的必爭之地
眾所周知,日軍速戰速決的圖謀破產後,即將戰略方針改為持久圍困,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切斷中國的國際通道,構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以便逐步扼殺中國抗戰。為此,日軍從1938年起,先後攻佔了廣州、汕頭、海南島,並進軍印度支那,封閉了中國除滇緬公路之外的所有對外通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保持滇緬通道成為中國軍隊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但遺憾的是,1942年5月,日軍終於進占緬甸、陳兵滇西,切斷了對中國抗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西南國際大動脈,最終完成了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由於滇緬公路的喪失,來自北美、經大西洋和印度洋輾轉而來的大量授華物資滯留印度,無法發揮為中國抗戰輸血的作用。為了解決中國抗戰的燃眉之急,盟國只好開通駝峰航線運輸物資。並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毫無疑問,中國抗戰被隔絕,西南國際通道被封閉的狀況必須要打破。正是由於這種戰略上的極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國自滇緬公路被切斷之日起,就重新貫通中國的西南大動脈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中國也才為此進行了最大的戰爭投入,中國兩次組建的遠征軍和最精銳的美械新軍均投放於此,後期中國抗戰資源的使用首先滿足的是這一戰爭的需要,中國戰略反攻的矛頭也首先指向這里。凡此種種,都充分說明,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戰場,確為中國抗戰的必爭之地。
三、滇緬反攻是中國正面戰場戰略反攻的開始
中國抗戰有無戰略反攻,是史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它不僅事關戰略反攻問題本身,而且涉及對中國抗戰的地位作用的認識和評價。滇西抗戰的地位、作用也與此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肯定滇西抗戰存在反攻,而且是影響抗戰全局的戰略性反攻,那麼,滇西抗戰的歷史地位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1943年,亞太對日戰爭出現了有利的形勢。美軍在太平洋上轉入了全面反攻,日軍顧此失彼,節節敗退。為策應太平洋方向對日進攻,位於大陸的中國也在積極部署反攻,並將西南戰場列為反攻的首選地區。之所以如此選擇,一是要打破日軍的戰略包圍,貫通對外通道並獲取大量的援華物資,為最後階段的對日作戰准備物質力量;二是想藉助此次反攻,根本解除中國大後方面臨的直接威脅,為下一步騰出手來,集中力量於東戰場的作戰創造條件;三是從當時的態勢看,東戰場日軍派遣軍兵力強大,距離日軍戰略後方較近,容易得到關東軍和日本本土的支援。若中國軍隊在西南戰場的側背威脅未解除之前,貿然把反攻矛頭指向東戰場,失敗的風險極大。而西南戰場位於亞洲大陸戰場的最西端,距離日軍戰略後方十分遙遠。日軍的戰略機動力量難於投入,物資補給等也十分困難,而且該戰場日軍的兵力亦相對有限,還要分別應對印度、緬北、滇西幾個方向。因此,中國軍隊在該戰場反攻的勝算把握較大。
正是基於以上考慮,中國與美英盟國決定,先由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繼而中國遠征軍西出滇西,貫通中印大動脈,隨後與盟軍一道收復緬甸全境。為此,中國將最精銳的部隊集中用於西南戰場的反攻作戰。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率先由印度進入緬北,次年5月,中國遠征軍橫渡怒江。兩路中國大軍相對攻擊,對盤踞在緬北、滇西的日軍展開猛烈攻擊。至1944年9月,中國的反攻大軍攻克了孟拱、密支那、騰沖、松山等日軍要點,奠定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勝局。此後,兩路大軍東西對進,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了龍陵、芒市、遮放、畹町、八莫、南坎等地,並於1945年1月會師中緬邊境的芒友。
在中國戰場首次大規模反攻中,中國共投入21個美械師的兵力(其中駐印軍5個師,遠征軍16個師),連續進攻15個月,挺進2400餘公里,徹底打垮了當面的日軍第33集團軍,全殲了日軍第18、第56師團,消滅了日軍第53師團和第2師團主力及第49師團一部,將盤踞滇西、緬北兩年多的日軍盪滌盡凈,贏得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四、滇西、緬北反攻勝利對抗戰全局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軍隊在滇西、緬北的勝利,不僅達成了直接的戰略目的,而且對抗戰全局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首先,滇緬反攻之前,整個中國均處於被日軍圍困的狀態,但經過此一戰,整個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長期封閉的局面被扭轉,大後方的側背威脅被解除,而且國民黨作戰區域兩面受敵的情況也不復存在,原來的必須分兵應對的西南戰場和東南戰場減少了一個,從而使得中國可以將原用於西南戰場的生力軍移師東向。這種戰線縮短,兵力集中的結果對1945年轉向東戰場的反攻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中國反攻的實力因此而大大加強。據資料,滇緬反攻勝利之前的1943、1944兩年間,經由駝峰空運的援華物資總共只有31.68萬噸。中印公路貫通後,僅7個月就輸入戰略物資50萬噸平均每月7萬余噸。援華物資的大量湧入促進了中國新銳兵團的組建,再加上從西南戰場回國的幾十萬勝利之師,中國軍隊的作戰實力有了質的飛躍。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中國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計劃,開始將反攻矛頭指向長期被動的東戰場。1945年4月,日軍以5個師團的兵力冒進芷江。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中國軍隊,在得到美械新裝備的補充,以及從西南戰場回國參戰部隊的參與下,從5月上旬開始大舉反攻,全線擊潰了日軍,取得了湘西會戰的大捷。日軍驚呼:中國軍隊已面貌一新。迫於中國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東戰場的日軍中國派遣軍被迫轉入戰略收縮。中國軍隊則乘機展開追擊作戰,連續收復了南寧、柳州、桂林,並進軍中越邊境,切斷了侵華日軍與其南方軍的聯系。
總之,進入1945年,長期沉悶的中國戰場一變而活躍起來,戰爭主動權開始向中國傾斜,而所有這一切無不源於西南戰場的勝利。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戰場,猶如圍棋盤上的要點,一步不利全局被動,一點走活全盤受益。
這就是我對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抗戰地位作用的認識。

② 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意義

一、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偉大歷史上的一次血洗百年恥辱,開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解放戰爭,鑄造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紀之初,面對民族紛爭此起彼伏的國際社會,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各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衛國力量,對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盡管各民族形成的歷史有長有短,社會發育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心理素質、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也不相同,但悠久的歷史、共同的命運,把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在反抗外來侵略,反對分裂中國的斗爭中,中國少數民族與漢族同胞一道,同仇敵愾,前仆後繼,奮勇殺敵,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出了突出貢獻,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樂章。 在抗日戰爭中,蒙、藏、回聯合慰勞抗日將士代表團曾通電表示:「國內各民族絕對不可分,惟有團結一致,犧牲奮斗,方可達到保國衛民的目的。」冀中地區的回族同胞表示:「我們回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們有抗日的先天任務。」擲地有聲的鏗鏘話語,表達了他們共赴國難的豪邁胸懷。在台灣,高山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斗爭一直沒有間斷,其中聞名於世的有1930年的霧社起義和1934年的謀炸日本海軍元帥事件。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滿族、朝鮮族兒女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壯士一道,踴躍參加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先投入了抗擊日軍與偽滿傀儡政權的斗爭。在內蒙古的大青山等地,蒙漢人民的抗日武裝在英勇作戰。在河北和山東平原上,活躍著支支抗日回民支隊。在海南島,在滇西南,在廣東、廣西等廣大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同胞並肩作戰奮勇殺敵。無數少數民族的優秀兒女,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英勇捐軀。他們以捍衛祖國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各族人民的尊敬與信任。 少數民族各界人士反抗日軍侵略暴行的愛國行動是多種多樣的。「九一八」事變之後,在南京的藏族同胞組織了「康藏旅京同鄉抗日救國會」,十三世達賴喇嘛和九世班禪額爾德尼分別命令各自所屬寺廟的數十萬喇嘛,舉行誦經法會,詛咒侵略者,為祖國抗戰勝利祈禱。中國伊斯蘭教近東訪問團、朝覲團等,利用出訪、朝覲等機會,與日寇收買的宗教界敗類進行斗爭,向國外宗教組織和穆斯林群眾揭露日軍暴行,宣傳中國愛國宗教人士的抗敵業績。 中國共產黨高舉起全民族愛國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平等、互助、團結的民族政策,贏得了中華各族兒女的信任與響應,激發了少數民族的愛國熱情和巨大的衛國力量。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指引下,制訂和堅持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真正平等地對待一切民族,忠實地代表著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贏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與愛戴。 中國共產黨以「平等、團結、互助」之心待各族群眾,以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實際行動,為各族人民做出了表率。這一切,贏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與欽佩,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化為巨大的衛國力量。 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命運的歷史轉折點,成為結束中華民族屢遭外侮的慘痛歷史,改變億萬人民被壓迫、被剝削、被奴役的悲慘命運的契機,為中華各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注入了新鮮的內容。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共同奮斗的結果。在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上,也凝結著無數少數民族英烈的鮮血。對於少數民族來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有著更為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增強了少數民族熱愛中華民族和祖國母親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強了他們作為中華民族光榮成員的認同感、自豪感,提高了他們在祖國大家庭中的地位。同時,千百萬少數民族群眾的階級覺悟也大大提高,他們再也不願作本民族統治階級的奴隸、農奴和牧奴,再也不能忍受壓迫、剝削和奴役。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開天闢地地第一次走上了翻身解放的康莊大道。 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華各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注入了新鮮的內容。少數民族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迸發出來的愛國主義熱情,已經遠遠超越了民族主義的羈絆。他們不再為本民族、本部落的王公貴族或頭人首領而戰,也不再僅僅為屬於自己的那塊山林、草場或良田而戰,而是為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而戰,為整個祖國的疆域神聖不可侵犯而戰。依靠著各民族人民在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下迸發出來的抵禦外侮的巨大力量,我們才奪取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使各族人民認識到:熱愛本民族與熱愛整個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只有把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才是正確和完整的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只有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得到捍衛,才能使本民族的利益得到捍衛;任何分裂祖國的行徑,無論冠以如何動聽的名目,其實質,不僅是對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出賣,也是對本民族利益的最大出賣;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都為祖國的統一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作出過突出貢獻,在關心、熱愛和保護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積極了解、關心、熱愛和保護中華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各民族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民族之間的矛盾與糾紛,應該在平等、團結和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加以解決;各民族的局部利益,都應該服從於整個中華民族發展與進步的整體利益等等。 二、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奠定了中國在現代國際政治格局中無可爭辯的大國地位。 三、世紀之初,日本某些政治家公然否定遠東法庭的審判結果,為二戰甲級戰犯開脫罪責,其意圖在於否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又在東亞上空游盪,我們對此應高度警惕。 四、中日關系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今天的我們更應該弘揚「抗戰精神」,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

③ 滇西抗戰意義的書籍有哪些

《滇西抗戰史證》

④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

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4)滇西抗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

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

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⑤ 滇西抗戰的歷史介紹

滇西抗戰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軍攻陷緬甸後,立刻把戰爭魔抓伸進滇西,妄圖沿滇緬路長驅直入,進而陷我全滇,威逼重慶。自此,「黑雲壓城城欲摧」,地處西南極邊的保山轉眼之間由抗戰後方變為最前沿。
5月4日,日寇侵入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架,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妄濫炸;5日,日軍前鋒偽裝逼近戰略要地惠通橋,被我守軍有效阻擊;10日日軍侵入邊城騰沖。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淪入敵手。中國遠征軍七十一軍依次天塹在北起栗柴壩、南至三江口的全長250多公里的怒江東岸設防據守,經多次交鋒,挫敗了日軍東進企圖,遂穩定了戰局,並與之隔江對峙了兩年之久。期間,預備二師及三十六師曾先後渡江入騰,配合民眾展開游擊戰,並多次重創敵人。
當時,曾一度成為我國唯一的陸路國際交通大動脈的滇緬公路被截斷後,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輸送,困難重重,風險極大,難有保障。為重新控制並利用滇緬公路這條戰爭生命線,中國駐印遠征軍6個師和英、印軍於1943年10月下旬聯合發起了對緬北日軍的反攻,初獲戰果。次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實和加強的中國遠征軍作出了渡江反攻計劃,衛立粕將軍遂率長官司令部立帳保山馬王屯,調集並指揮第十一及第十二兩個集團軍16個師共16萬人,分左右兩翼向盤距了騰龍一線達兩年之久的頑敵發起致命的攻擊。
5月11日起,霍揆彰將軍率右翼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繼而又經四十多個晝夜血戰,終於在9月14日光復邊城騰沖。是役,歷大小數百戰,全殲據守騰境各地日軍六千多人。
5月22日起,宋希濂將軍率左翼第十一集團軍鐵流西進發起了以戰況慘烈而震驚全世界的松山戰役,並於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創造了中國抗戰史上聚殲守敵三千餘人而無一人漏網的輝煌戰例。接著,該部又沿滇緬路攻擊前進,擴大戰果:11月3日收復龍陵,繼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並於次年1月27日與緬北遠征部隊在邊境芒友會師。至此,歷時8個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勝告捷,總計殲敵2.1萬餘人,並收復滇西全部失地。
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英勇悲壯的戰爭中,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傾其所有,配合軍隊內懲漢奸、外御強敵,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統計,在兩年零八個月的崢嶸歲月里,保山先後慘死平民9萬餘人;民工犧牲2.46萬人;房屋被毀2.8萬間;遭受日機轟炸520架次——僅「五四被炸」這一天,整個保山城除了東北一角外,所有繁華街道、居民區、機關、學校公共場所均遭日機狂轟濫炸而化為一片廢墟,當場遇難10134人,3267間房屋被毀,千年古城頓時屍山血海,陰風慘烈。此後,瘟疫蔓延,又奪去了6萬餘人的生命(據考,此系喪心病狂的日寇投放細菌彈所犯罪行)……然而,大劫之後,保山人民依然咬緊鋼牙,參軍的參軍,支前的支前,勞軍的勞軍,直至贏得最後的勝利。

⑥ 滇西抗戰的意義是些什麼

長期以來,抗戰研究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即中國抗戰是由敵後和正面兩個戰場組成的。從政治上講,這種劃分反映了國共兩黨抗戰分工的情況,也符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抗戰軍事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抗戰的軍事格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界,發生了全局性的重大變化,籠統堅持兩個戰場的觀點,已不能反映變化後的新的軍事態勢。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並進功緬甸,在中國西南的滇緬方向製造了一個新的戰場。中國被迫在已有的敵後和東戰場(即抗戰以來形成的既有戰場)之外,向新的西南戰場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來應對危局,從而形成了敵後戰場、東戰場和西南戰場三個基本的作戰區域,或者說是三個基本的戰略方向。之所以這樣認定,是出於新的西南戰場具有一個獨立的戰略方向應該具有的所有特徵。在空間上,西南戰場與此前已經存在的兩個戰場相互懸隔,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在敵軍構成上,東部兩個戰場抗擊著日軍的中國派遣軍,而西南戰場面對的是日軍南方總軍所屬的緬甸方面軍;在面臨威脅的程度上,由於日軍陳兵怒江,中國大後方面臨著比來自東戰場更為直接和嚴重的威脅,西南方向已經成為中國最感痛苦和威脅最大的方向;在戰略任務區分上,敵後戰場擔負著擾亂日軍戰略後方,抑留和牽制日軍的任務,東戰場承擔著阻止日軍西進,從東正面保護大後方的任務,而西南戰場承擔的是保持和貫通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通道,從西南方向直接拱衛大後方的戰略任務。
有鑒於此,雖然西南(包括滇西)戰場的形成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為中國抗戰的又一個基本的戰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後中國抗戰的一個主要戰場,中國在這個新戰場上的成敗得失已經直接關繫到抗戰的全局。

⑦ 論述滇西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沒有遠征軍、駐印軍不可能那麼快打垮小日本、遠東戰場拖住了幾百萬日軍。歷史地位不容忘記。向滇西抗戰為國捐軀的英雄致敬!

⑧ 滇西抗戰對大學生意義是什麼

長期以來,抗戰研究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即中國抗戰是由敵後和正面兩個戰場組成的。從政治上講,這種劃分反映了國共兩黨抗戰分工的情況,也符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抗戰軍事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抗戰的軍事格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界,發生了全局性的重大變化,籠統堅持兩個戰場的觀點,已不能反映變化後的新的軍事態勢。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並進功緬甸,在中國西南的滇緬方向製造了一個新的戰場。中國被迫在已有的敵後和東戰場(即抗戰以來形成的既有戰場)之外,向新的西南戰場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來應對危局,從而形成了敵後戰場、東戰場和西南戰場三個基本的作戰區域,或者說是三個基本的戰略方向。之所以這樣認定,是出於新的西南戰場具有一個獨立的戰略方向應該具有的所有特徵。在空間上,西南戰場與此前已經存在的兩個戰場相互懸隔,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在敵軍構成上,東部兩個戰場抗擊著日軍的中國派遣軍,而西南戰場面對的是日軍南方總軍所屬的緬甸方面軍;在面臨威脅的程度上,由於日軍陳兵怒江,中國大後方面臨著比來自東戰場更為直接和嚴重的威脅,西南方向已經成為中國最感痛苦和威脅最大的方向;在戰略任務區分上,敵後戰場擔負著擾亂日軍戰略後方,抑留和牽制日軍的任務,東戰場承擔著阻止日軍西進,從東正面保護大後方的任務,而西南戰場承擔的是保持和貫通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通道,從西南方向直接拱衛大後方的戰略任務。 有鑒於此,雖然西南(包括滇西)戰場的形成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為中國抗戰的又一個基本的戰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後中國抗戰的一個主要戰場,中國在這個新戰場上的成敗得失已經直接關繫到抗戰的全局

⑨ 雲南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地位和作用

滇緬公路:
是抗復戰時期為了戰局的制需要而新辟
的一條重要國際交通線。它以其特殊的戰略地
位,保證抗戰軍援的源源運入,從物質上支持了全
國正面戰場的抗戰,對我國的抗戰和世界反法西
斯戰爭的勝利起著積極的作用,被譽為「抗戰輸血
管」、「二次世界大戰遠東交通大動脈」。[1](P17)同時
對雲南地方經濟的發展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
發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駝峰航線:
飛越駝峰——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奇跡。當年在這條航線的沿途埋葬了五百多架運輸機和無數英烈艱難的滇緬公路在抗戰關鍵時刻被切斷後,中國只能依靠駝峰航線來獲取國際上的物資支援。

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戰:
60年前,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揭開了滇西抗戰的序幕。滇西抗戰中,中華民族高舉愛國主義和反法西斯主義旗幟,團結合作、浴血奮戰,與美、英、印、緬等國熱愛和平、反對霸權的國際友人相互支持,最終取得了滇西和印緬抗戰的勝利,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閱讀全文

與滇西抗戰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