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黎族歷史文化

黎族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3 01:48:26

① 一篇黎族的傳統文化 作文700~800字

、黎族傳統文化特色
(一) 傳統建築藝術
黎族民居既有統一整體性的基本形制,又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它們都實實在在地為現實生活而存在,沒有任何多餘的設置或矯揉造作之處,其功能的適用性,結構的合理性,材料的經濟性和對環境的諧調性,聚合成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真正表達。它們的建築充滿活力孕育情感。建築品格正是真誠、熱情、善良、質朴的黎族人民現實主義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真實表露。黎族民居作為真實的建築,集中體現在功能性、有機性、情感性上,極富個性特質。
黎族民居從設計原則上看,是基於從本民族自身的思維特點出發,根據高山地區特定自然環境,針對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和民族心理風俗習慣,把繁雜的居住功能進行高度概括和提煉,突出主要予盾加以解決,整個建築形制簡潔明確,合理自然。這是黎族人民在嚴峻自然條件下的最佳方案選擇,也是他們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歷史條件下真實的必然產物。建築的有機性是建築活力的生動表現。如「船形屋」這正是基於其建築有機性對「活的建築」這一設計理念的追求的如實反映。
(二)傳統圖騰文化
黎族是個歷史獨特,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它和許許多多的兄弟民族一樣,都經歷過一個原始社會發展的階段。它同樣有著信仰體系,即對圖騰的崇拜與對美的追求。這種圖騰崇拜的遺跡,至今仍然表現在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它頑強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性格和審美心理。從黎族圖騰崇拜的遺跡來看,黎族圖騰崇拜與圖騰在黎族生活、生產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分不開的。為了表現一個民族特有的風貌,表現民族本身的自信和自強,黎族對圖騰的崇拜的遺跡更多地表現在民族風情和對美的追求之中。
黎族的民俗風情是豐富多彩的。黎族的「三月三」節,十月的祭牛節,其場面氣氛不亞於雲南傣族的潑水節。黎族的服飾,各個支系均有自己的特點,服飾上的圖案新穎,色彩鮮艷,格律考究,風格別致,不論是戀愛婚姻、紋身綉臉,還是其它的生活禮節,都頑強地表現出他們對圖騰的崇拜之情。黎族對圖騰的崇拜雖然是一種歷史的遣痕,但是這種崇拜仍然是現實世間的生活意緒的流露,而不是超越現實的宗教神秘。
(三)文身的審美特性
在黎族社會里,人們普遍認為,婦女紋身是女的美容和氏族的美德。所以,婦女們的紋身不僅表示她們對祖先的忠誠,與圖騰「同體化」,而且寄託著氏族圖騰的一種神聖含義,象徵著他們的女性的美容。因此,黎族婦女總是把圖騰的美當作他們的裝飾美。在紋身綉臉的臉圖案中,既有動物圖案,也有植物圖案,其幾何線條,不論是直線,雙直線,曲線,圓線,或三角形,都是非常對稱,協調,大方和美觀的。黎族婦女的這種追求,不僅表現在紋身綉臉上,而且表現在她們的紡織印染工藝和整個民族的雕刻藝術上。
原始社會的文身人類賦予了其一定的功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文身的功能也發生了多種歧義。如越人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但當捕撈的工具變得先進起來,水下的危害大為減少之後,圖案的圖騰意味就逐漸被淡化。原始社會黎民的文身是怕死後得不到祖先的相認而變成孤魂野鬼,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及與漢民族的逐漸同化之後,思想意識得到改變,其求吉辟邪的功能也就被減淡。與此相反,文身所具有的裝飾性和藝術美化的美學意義就被強化起來並不斷增加,使其具備了很高的審美價值。文身的紋式是分析一切審美價值的依據,無論其源於什麼目的,紋式的美感作用都是無法否認的。黎族文身的紋式,從設計構思和其形式美的規律來看,那些具有象徵性的,由點和線構成的或簡潔或繁縟的抽象紋式,並不是隨隨便便文刺在身上的,而是有著一定的搭配方法和原則,是按一定的美的規律來進行的,也就是形式美的法則,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實踐,因為形式美的法則是人們在長期的審美實踐中,對現實中許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徵的概括和總結。如單純齊一、對稱、均衡、節奏、變化統一等形式的美。黎族文身紋式的美正是這些形式美的體現,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
(四)服飾及織錦特色
黎族服飾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絢麗鮮艷,花邊圖案變化繁多,早在唐宋時期就聞名於世。黎族織錦圖案是體現黎族審美意識、生活風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及藝術積累的文化現象。織錦有兩大類:一類是婦女服飾上的各種織錦圖案,以人紋和動物紋為主體紋樣,花草樹木及幾何紋樣為輔。另一類是大型龍被、壁掛等,其花紋以人紋、蛙紋、龍紋和鳳紋為主,以花卉為輔。黎錦講究色彩運用,主要以黑色為底,圖案則用紅、黃、白、紫、粉紅、棕色、咖啡色,圖案艷麗多彩。黎錦花紋圖案品種繁多,大體分為六部分:人形紋圖案、自然界紋圖案、動物紋圖案、植物紋圖案、生產、生活紋圖案、文字紋圖案等。
黎族織錦圖案除了某些共同點外,各地區的服飾圖案紋樣有很大差異,各自有其藝術特色,形成豐富多彩的黎錦藝術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服飾圖案是各方言的標識符號,由於各方言受環境、生活習俗文化、經濟和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各方言的織錦圖案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社會生生產、文化生活、愛情婚姻、宗教信仰的活動以及傳說中吉祥物或美好形象物等。始終是把人的活動以及動物、植物、自然景物和人們心目中較為定型化的物象作為織銪錦圖案的主題,由此形成織錦圖案的藝術和特點。 二、黎族傳統文化在設計學中的研究
地域、民族性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某種國際性文化,而國際文化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被吸收、融合為新的地域文化。這種全球性的文化多元構成也必然成為黎族傳統文化在當代設計中反映文化時代性的主要追求。在某種意義上,黎族傳統文化在設計學領域中為我們打開了新的文化地域性的再創造思路。
(一)黎族傳統文化元素的象徵性
設計學中符號的象徵性,不僅在形式上使人產生視覺聯想,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喚起人們思索聯想,進而產生移情,達到情感的共鳴,富有地域文化內涵的設計也因而更具有意義。符號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中介,是認識事物的一種簡化手段。設計的符號既有特定含義的圖形和實物,又有結構、色彩、陳設、文飾、尺度和空間布局等。這些符號經過歷史的沉澱,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文化積累和審美意義,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風格特色

② 黎族文化有哪些構成

黎族的服飾文化來 黎族紋面自及紋身文化 黎族的歷法 黎族建築文化: 黎族村寨部落文化: 黎族餐飲文化: 黎族傳統工藝品: 荔枝傳統手工藝技能: 黎族舞蹈及語言表演藝術: 黎族民俗節慶文化:

③ 漢代時期海南黎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在我國歷抄史上,海南黎族的手工藝文化很早就發出奪目的光輝。早在漢代,黎族婦女編的黎錦已是宮廷歲貢的珍品。

後世,黎族地區的藤器、黎單、黎幕、龍被、獨木器、船形屋等都是民族精品。

黎族文化是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寶之一。

④ 黎族人是怎樣發展至今的 黎族歷史簡介

早在原始時代,勤勞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據海南的獨立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用自己的雙手培植出適於旱地、刀耕火種的旱稻品種——「山欄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學農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崖縣(今三亞市)發現了「龐粒」的野生稻種,在保亭亦有類似的野稻栽培種發現。史書記載:「山稻,種於內圖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為糞,不需牛力,以錐土而播種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實,連歲有收,地乃去之,更擇它處。」山欄稻經過黎族的長期選育,成為適應性很強的旱稻品種,米質白,粘性強而芳香可口。如史書所記:「其粒絕白」,「味頗香美」的「黎米」「一家煮山欄飯全村香」。用黎米做「酒酉平」,十分香甜,是待客的美味佳釀。
黎族人民及其先民精明能幹,很早就懂得利用本島「土生土長」的「吉貝」紡織「吉貝布」,吉貝布經手工藝術加工成了「廣幅布」, 並創造了紡、織、染、績四大工藝,為中華民族棉紡織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紡織"廣幅布"的原料是「海島棉」,黎族稱為「吉貝」。其品種有兩種,一是「吉貝盎」,種植在山欄地,4月種,10月收。其枝葉繁多,耐旱,抗伏,高約2米左右;二是種在屋前或室後的「吉貝」,易種植,一株可分數千萬小樹椏,要搭架,面積有室庭大。《尚書·禹貢》雲:「島夷卉服,厥篚織貝。」

有專家考證「島夷」含有黎族先民;「吉貝」即黎族的「吉貝」。可見用「吉貝」紡織加工成的「廣幅布」至少應是春秋時代。漢代,廣幅布有極大發展,大量的「黎錦」、「黎單」、「黎幕」、「黎衤甬」、「黎毯」等的出現,《漢書·地理志》雲:「黎族人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除自用外,還遠銷廣西桂林等地,被「桂林人悉買以為卧具」,並成貢品;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說:「國初時,有一嫗名黃道婆者,自崖州來。
乃教以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人既受教,競相作為,轉貨他郡,家既就殷……」傑出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將黎族人民種植海島棉的傳統技術和紡、織、染、績四大工藝傳給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民,促進了宋元時代棉紡織業的發展,使中原地區成為中國紡織業的中心,並促進了民族大團結~

⑤ 海南黎族文化

少數民族永來遠是中華自宏偉畫卷上濃重的一筆,其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對人類歷史文明的生動證明。了解和發掘民族文化,有利於把握過去,展望未來。海南黎族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的足跡,將是人類考察海南豐富歷史的重要史料。

⑥ 黎族有什麼歷史淵源

黎族源於嶺南的駱越人和駐守嶺南的中原人。秦始皇征服嶺南各部族後,嶺南的駱越人與駐守嶺南的中原人開啟了融合之路。秦末漢初,秦將趙佗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對臨近大陸的海南島進行開發,居住在嶺南的駱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國的主導下登上海南島,並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逐漸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國歸漢後,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又有大量中原漢人進入海南島,客觀上促進了黎族先民的發展。自唐朝開始,黎族和嶺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里」、「蠻」、「俚」、「僚」等。「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下來。元、明、清時期,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佔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 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綉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綉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

⑦ 黎族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

1、黎族人民文化豐富多彩。黎族婦女的紡織綉早已聞名於世,尤對於木棉的紡織更是獨具匠心,對推動我國棉紡織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

2、男子傳統裝束一般結發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著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與女子無多大分別。在哈、杞、美孚、潤黎少數健在的老年婦女中還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文身習俗。

3、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為主,「山欄」香米是黎區特產。

把生魚、肉摻以炒米粉,加入少許食鹽,用陶罐封存製作而成的肉茶、魚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風味食品。黎族男子喜好煙、酒。檳榔是婦女的嗜品,吃時和以貝殼灰,用一種青蔞葉包著吃,吃後口唇染紅。

4、黎族多同姓聚居。傳統民居多是簡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傳統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蓋,以藤條或竹做地板,離地約半公尺左右。一般居屋是用竹條或樹枝為牆架,外糊以泥土。

5、黎族婚姻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國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

部分地區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女子出嫁後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懷孕,才回夫家定居。

6、黎族一般實行土葬,葬俗因地區、方言不同而存在差異。

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後,則鳴槍報喪,男人用獨木棺葬於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來的女子,則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喪事,並葬在娘家的墓地。

⑧ 黎族的風俗習慣。

從語言系來屬來看,黎語與源於古源代越族的壯、布依、侗、水、傣等族語言同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在語音、語法和詞彙上都有顯著的共同特徵,說明其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古越人生活習俗上的許多特點,如:斷發文身、雞卜、巢居等,不僅見於有關黎族先民的歷史文獻記載中,甚至在海南黎族人的現實生活中也不難發現它們的痕跡。如至今仍然存在的黎族婦女文身、白沙南開一帶的干欄式船形屋、雞卜等都是古越人的遺風。在婚俗方面,黎族和壯、侗等民族都有「不落夫家」的習俗,黎族的「玩隆閨」與壯族的「玩公房」、侗族的「坐妹」也有近似之處。

⑨ 黎族人風俗習慣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宴席禮儀: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

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

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歷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采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卧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

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

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

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谷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⑩ 黎族有哪些特色

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主要包括故事、傳說、神話、童話、宗教家譜等。比較著名的有《人龔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傳說》、《甘工鳥》、《鹿回頭》等。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總結生活經驗,傳播各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寄託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傳統的黎族樂器,無一不與生活息息相關。資料介紹,最早出現的樂器是獨木鼓,據黎族古民歌傳述,遠古時候因雷公擊倒大樹,燒樹木成洞,黎族祖先就擊木洞呼眾圍獵,後來人們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來咚咚作響,以作招眾、祭祀和樂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較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古時,黎族人民砍山種山蘭,山豬經常在夜間出來糟蹋山蘭稻,為了保護山蘭稻,看山蘭的人,就在山寮吊起兩根木桿,打擊後就響起叮咚聲,以驅趕山豬,後來發展成為跳舞娛樂用的打擊樂器。

閱讀全文

與黎族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