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宋朝的歷史意義

宋朝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3 01:42:04

㈠ 北宋西軍的歷史意義

宋夏戰爭終於風雲再起,這也是王安石變法的一個動因。而在宋朝新舊兩黨的爭執中,西北軍事改革也成為新法中碩果僅存的獨苗。宋朝始終將整頓西北軍務當作了國策的重點,這一政策很快也收到了回報。之後的三十多年裡,宋朝與西夏在西北連年征戰,互有勝負,卻漸漸扭轉了仁宗時代被動挨打的局面,甚至能夠主動出擊,在與西夏硬碰硬的較量里不斷蠶食西夏的戰略要地。在這場漫長的消耗戰中,國力不及的西夏終於漸漸走向了下坡路。而發生在公元1097年的宋夏平夏城之戰,則是西夏人軍事進攻里最後的瘋狂。
平夏城之戰並非是一場簡單意義的城池攻防戰,此戰是金兵南侵前西夏對宋朝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此戰的勝利,使宋夏之間的攻守徹底易形,也拉開了此後宋朝步步為營,逐步蠶食西夏國土的序幕。在之後的20多年中,曾經猖狂的西夏人徹底變成了防守一方。而宋朝則開始了對西夏的一系列進攻戰。盡管西夏數次打退宋朝的大規模進攻,但卻無力改變邊境上的被動局面,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後,至公元1119年,宋朝已經徹底奪取了西夏的橫山地區,使西夏失去了防禦北宋的最後屏障。如果不是金軍南下事件,我們可以預言,西夏的提前滅亡和北宋奪取河西地區,或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而平夏城之戰更讓人驚訝的,則是宋朝西北軍強悍的戰鬥力,宋軍一向因軍力素質孱弱而被人輕視,然而平夏城之戰中,宋軍一方面延續了他們善打城池防禦戰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卻用宋朝人最不擅長的騎兵戰最終解決了問題,這實在是宋朝軍事戰術中的一個突破,而這個突破恰恰好北宋的西北政策分不開的,平夏城戰前,宋軍與西夏軍在西北地區互有攻守,奪取了相當多的產馬地區,為建立高素質騎兵軍團提供了保證,另一方面,王安石的軍事改革也使宋朝西北邊軍的戰鬥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在兩宋並不光彩的外戰史上,北宋後半段的西北爭奪戰,當是一個為數不多的亮點。而如果歷史真能夠給北宋充分的時間平定西夏,並利用河西地區的資源優勢繼續打造一支強悍的騎兵,或許整個兩宋的歷史,都會換一種寫法。
遺憾的是西北軍力的強大卻並沒有讓北宋免於滅亡,對此我們只能很遺憾的說,這是北宋軍事大戰略上的失誤,澶淵之盟以來,北宋戰略防禦的重點漸漸的西傾,宋遼之間漫長的邊境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而一直為宋朝統治者所倚重的「八十萬禁軍」,也早已腐化不能戰,終於使北宋的國土防禦出現了「失重狀態」。宋朝西北軍的強悍只能算是北宋軍事中的異類了。到遼國滅亡金朝南下的階段,宋朝的北方防線不堪一擊,被金軍很快兵臨汴梁城下,而強悍的西北防線卻面臨著金軍與西夏軍的兩面夾攻,終於被西夏和金聯手擊破瓜分,葬送了大好的西北形勢,也使王安石的最後一絲心血付之東流,這不能不說是一件痛心的事,地方邊軍的強悍終究無法挽救國家軍事大戰略上的無能與失誤。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滅亡到南宋初立的這個大轉折階段,起重要作用的也同樣有原北宋的西北軍,南宋抗金名將吳階和岳飛的部隊里,都有大量來自西北軍的戰士,他們也在戰場上給金軍以沉重的打擊,證明了那支遠去部隊的輝煌與尊嚴。

㈡ 宋朝的重要歷史事件

1、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2、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

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3、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4、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

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宋高宗希望把生母本人和徽宗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

《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5、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橋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澶淵之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靖康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紹興和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崖山海戰

㈢ 如何客觀的認識宋代的歷史

如何客觀的認識宋代的歷史,中西對於宋朝的評價為何反差極大

我國歷史上的宋朝是個頗受爭議的朝代,國內學者認為,宋代積貧積弱,鼎峙與戰爭中國勢不振,而在西方的史學著述中,不少漢學家對於宋代歷史卻是有著極高的評價,甚至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那麼,對於宋朝的評價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國內學術界對於宋代的認識,包含著當代人反觀歷史的體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積郁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在這種心境之下,對於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憧憬,與對於漢唐盛世的懷戀深深的聯系在一起。而西方學者則從客觀的角度去觀察中國的歷史。再有,西方學者和我們學術背景不同,他們注重社會史、文化史方面的因素。

宋代歷史在中國歷史演進序列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宋代對於現代中國人民族性和世界觀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其在中國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位置早被學術界所敏銳洞察,唐宋、宋明都是有著特殊魅力的時間概念。這是因為不同時代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成就上的連續性,牽動著國人對於文明昌盛的自豪記憶,

宋代的租佃制、僱傭制大為發展,商品經濟與海外貿易興盛,經濟重心南移也在宋代基本完成,江南也由此成為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此外,新儒家的覺醒,學術思想的活躍創新等等,展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宋代的疆域雖遠不及漢唐,而其統治的嚴密層面,卻是達到了新的高度,中國歷史上此後再沒有出現過地方分裂割據的局面,宋代處於中國歷史重要的轉型期,雖然並不是歷史上國勢最強勁的時期,但其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成就,以及在制度方面的建樹,使其無愧為歷史上昌盛的王朝。

㈣ 宋朝是個怎樣得朝代,對歷史產生哪些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歷代王朝之中,宋朝可能是最被“鄙視”的王朝,究其原因,主要就在於從立國之初,一直到滅亡,疆域狹小,且備受遼金夏蒙欺凌,尤其靖康恥和蒙古滅宋,所以宋朝被很多人冠以“大慫”、“弱宋”、“軟慫”之類的稱號。

那麼,是不是就此可以說明宋朝很失敗?客觀的說,雖然宋朝在軍事上表現不足,但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上的成就,足以讓世界震驚。正因如此,不少西方學者一針見血的指出,宋朝成就要遠遠勝過歐洲的文藝復興。

值得注意的是,近現代社會以來,西方社會看待中華文明時,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或質疑或貶低古代中國的成就,但在評價宋朝時,卻不吝美譽。


總之,宋朝創造的文明極為璀璨,以至於民國大師陳寅格感慨“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其實,能說明宋朝偉大的還有一個問題,即:如果讓你穿越回到過去,全球任何王朝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王朝?英國史學家湯因比(上圖)給了一個答案,“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或許,這是對宋朝最公道的評價!

讓人遺憾的是,蒙古鐵騎的到來,毀掉了這一切。如今,人們評價古代王朝,幾乎只是片面的重視“疆域”和“軍事”,彷彿只要做好這兩點,就是偉大的王朝。所以,盡管創造了璀璨的文明,但因為沒有做好這兩點,宋朝就此成了世人嘲諷的對象,蒙元反而被歌頌。野蠻和文明,哪一個更該被歌頌,西方學者已經給出了答案!

㈤ 宋朝和各民族的交往有什麼歷史意義

宋朝當時國力太弱,重文輕武,武力不如遼,西夏等國,而且宋朝武將岳飛被回秦檜害死答之後,就沒有什麼著名的將士了。與各民族交往也是一種自保的手段。這是在當時來看,現在只能說是促進民族融合了。可是當時中原的人是很鄙視蠻夷之人的,雖然打不過人家,但心裡還是不屑的。

㈥ 宋朝三大發明對人類歷史有何重大影響

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火槍,火箭,火炮等武器全部由中國發明,宋朝由於單兵作戰素質不高,因此大力發展軍事科學技術,以求平衡,影響世界的火葯武器由此誕生。

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造紙、活字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發生過較大的作用,尤其是對正在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西方一些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歐洲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近代實驗科學家的始祖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也曾說過:「如果想看看各種發明的力量、作用,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新近發明的印刷、火葯、指南針.因為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中,第三種在航海上.從那裡接著產生了無數的變化、變化是這么之大,以至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學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昨和影響.」由此可見,四大發明對推動世界的歷史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古代的技術成就十分輝煌,其中很多技術水平部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但是,這些實用性很強的技術,都是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因此,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新技術一旦被統治者看中,便能得到重視,並盡快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廣使用.反之,對統治者利益相關不大的技術發明則要遭到阻止和扼殺.就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代技術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和中國近代技術又遠遠落後於世界,都與封建統治者利益有密切的關系

㈦ 宋代出現新現象的歷史意義

1,現象——市民階層的擴大
市民階層的出現和壯大 由於統治階級擴大的需要,這是時期,教育已經受到有上而下的重視,國立學校和書院都紛紛興起,知識分子在社會各領域的比重增大。同時,由於兩宋工商業,特別是商業的長足發展,平民的力量逐步從文化、經濟、甚至是政治領域凸顯出來。當然比較明顯的是在文化和經濟上。 兩宋城市工商業群體的發展較前代而言,既表現為規模上的顯著擴大,也表現為內部結構的日益完整。
就前者而言,以臨安為例,到南宋中期,城內外共有414個工商業行作(《諸行市》)。就後者而言,根據經營內容和方式的不同,工商業群體具體又可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商業經營者。他們有的是從事跨地區長途販運的行商,有的是開設各種店鋪、茶肆、酒樓之類的坐商,有的是走街穿巷、沿街貨買的小商販。二是服務業經營者,包括在商業活動中充當中介的「牙人」、作為高利貸資本代理人的「行錢」以及從事租賃、典質、旅舍、修補等活動的人員。三是手工業經營者。其中有的是雇傭工匠進行生產的手工作坊主;有的是開設家庭作坊兼商鋪;有的是由包買商控制的專業匠戶,如臨安城內有許多為絲綿鋪生產的「機戶」。四是雇傭人員。他們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或在各種店鋪、樓肆、作坊里幫工,或充任富商巨賈的僕役,或臨時受雇做苦力。

2、歷史意義
一方面,不斷壯大的工商業群體和日趨市民化的官僚、士人、地主、農民的結合,推動了城市社會關系的重新組合,促使傳統宗法觀念下的世襲性、身份性等級劃分逐漸向商業觀念下的職業性、財富性等級劃分轉變。
另一方面,以「重商」為核心的市民思潮和具有大眾化、世俗化特徵的市民文化的興起,對長期以來作為城市意識形態主流的儒家思想和士人文化產生多方面的沖擊。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市民階層的興起使城市文明逐漸突破農耕文明汪洋中的「孤島」的格局,向整個社會體系擴散。

㈧ 唐宋派的歷史意義

明代中葉,文壇上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對掃除台閣體的文風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間,已流為盲目尊古傾向。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其魁首實為歸有光。時王世貞為文壇宗師,聲勢煊赫,歸有光貶斥說:「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 《項思堯文集序》)。
在詩論上,他也批判復古傾向說:「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擬剽竊,淫哇浮艷之為工,而不知其所為。」反之,他認為那種「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謠,憫時憂世之語,蓋大雅君子之所不廢者」( 《沈次谷先生詩序》)。他的基本觀點是:以為代表的秦漢文章雖好,但唐宋間名文未嘗不佳,前、後七子標榜「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實則泥古成風,走入歧途。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屬文時應「出於意之所誠」……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然觀美矜炫於世而已( 《答俞質甫書》)。當時,王世貞聽到他批評自己「妄庸」後說:「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貞也感到自己雕飾過甚,不及歸有光恬適自然。在《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於古文辭……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還有人把歸有光與歐陽修比較,推崇他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贊。
唐宋派對復古派的批評是尖銳的。唐順之在《答蔡可泉書》中說復古派的作品「本無精光,遂爾銷歇」,指出其要害在於缺乏自己的思想靈魂。歸有光對當時負有盛名的王世貞的批評亦十分激烈,他指王世貞等為「一、二妄庸人」,而眾人將王擁立為「巨子」,「爭附和以詆排前人」,他說:「文章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無乃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以倡道之歟?」(項思堯文集序》)復古主義者「以琢句為工,自謂欲追秦漢,然不過剽竊齊梁之餘,而海內宗之,翕然成風,可謂悼嘆耳」(《與沈敬甫書》)。這是針對王世貞等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後書勿讀的論調所發,深惡痛絕之情溢於言表。
附:唐宋之詩比較
唐詩和宋詩,不僅是兩個朝代詩歌的總名,而且代表了我國詩歌史上兩種詩法和詩歌。它們不同之處在於:唐詩主言情,即使說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詩喜說理,崇尚議論。唐詩多含蓄;宋詩多直露,言盡意亦盡。唐詩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寫和抒發;宋詩的優秀之作也來自生活,但往往先從理性上把握,然後再選擇恰當的形式。所以宋詩即令句句生動具體,總是有某種邏輯思維的潛流貫穿其中,不像唐詩的意境大都以直觀形式表現出來。總之,唐詩總用感性形象來把握現實,宋詩則多藉助理性思維來解剖現實;唐詩詩味較濃,宋詩詩味較淡,但卻以思想的細致深刻、技巧語言的精益求精彌補之。由於這些原因,宋詩比唐詩好學。唐詩靠靈感,宋詩靠才學;才學可以通過努力獲得,靈感卻不能勉強。唐詩靠感性,宋詩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慮獲得,而感性(形象思維)卻比較難於捕捉。而且,清代學宋者並不排斥唐詩,往往還由宋窺唐,故用力較易,又不致造成粗獷膚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獲得的成就要大。 ?

㈨ 北宋建立對歷史影響

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
北宋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朝安專史之亂以來軍閥彼此屬攻伐,混戰不休,中原地區動盪不安的局面。
使得黎民百姓不用再收戰亂之苦,開創了一個歷史新局面。
純手打,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㈩ 宋朝與周邊民族和戰的歷史意義

宋朝用他復的滅亡告訴了我們一個真制理,那就是槍打出頭鳥。落後要挨打,太過先進超過了你周圍的國家也會滅亡!
國家,我們就好比是一個人一樣,他要吃喝拉撒,然後才能越長越大。而國家越長大,它吃的越多。為什麼宋朝會滅亡?因為他太過強大了,強大的超過了這個時代的容量。他的生產總值佔了全世界的70%,那麼他的經濟發達,必然也造成了貨幣的短缺。而中國周圍的蠻荒地帶是無法給這個資本主義萌芽的國家供應如此多的黃金白銀的。西班牙缺白銀了,可以去搶南美洲,法國缺錢了,可以去搶北美洲,而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萌芽國家,大宋,該去搶誰?爪哇?吐番?還是東瀛?他們就是砸鍋賣鐵也不夠宋朝塞牙縫。宋朝也不是沒進行過自救,但是自己的身體無法承擔起自己的胃口,大宋與其說是被外族滅掉的,不如說是帝國經濟崩潰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宋朝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