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遼沈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著三場大戰役有什麼歷史意義
一、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月2日之間進行的
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二、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
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三、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❷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1、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淮海戰役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識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
3、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 。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2] 。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❸ 遼沈戰役勝利的主要意義
遼沈戰役勝利來的主要意義,自說明如下:
1、遼沈戰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開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在遼寧、吉林的大會戰,雙方的參戰的兵力達到了一百二十多萬,戰爭最後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獲勝而告終。
2、遼沈戰役結束的勝利,不僅解放了東北全境,而且首次使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在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
3、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也為後面淮海、平津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遼沈戰役的勝利,給國民黨軍隊以強烈的精神震撼,加速了國民黨的全面潰敗,使得國民黨不得不妥協開始與解放軍開始進行停戰的談判以拖延敗局。
❹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遼沈戰役的重要性
遼沈戰役是解放了東北全境,使中共第一次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大後方,東北重工回業基地對以後的解放答全中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遼沈戰役是一個具有標志性轉折點,他標志著中共戰略大反攻已經開始,而且中共第一次消滅了包括新一軍,新六軍在內如此眾多的國民黨精銳,表明了中共軍隊有能力組織實施並打贏一場如此大規模的戰役。同時遼沈戰役的勝利還標志著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中共第一次顯露出了他可以統一中國的能力。
3.嚴重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士氣及國統區的民心,在遼沈戰役之前,國軍還有能力實施進攻,還敢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中共根據地,同中共進行戰役級別的攻防戰,但遼沈之後,國軍再也沒有了主動進攻的精神,包括後來的淮海,平津,淮海戰役,杜聿明曾提出鉗行攻勢,集中三個兵團先敲掉中原野戰軍,然後再救黃伯濤,同華野決戰,但結果是下面各兵團司令軍長們都不敢打,而不僅僅只是劉峙不敢打,到了平津,傅作義更是失去了進攻的勇氣,只能龜縮防守,還守不住。遼沈戰役前,如果說國統區的人民對國民黨政權的存在還保有信心的話,遼沈戰役之後,大部分聰明人都明白了,國民黨的統治到頭了!
❺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詳細
分開的話:
遼沈:遼沈戰役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平津: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我軍在付出較小代價的情況下極大減少了國民黨軍的力量,同時對國民黨的士氣是沉重打擊。
淮海: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敵人黃伯韜兵團,擊斃敵兵團司令黃伯韜。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000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擊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全殲敵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地區,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從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俘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的對平、津、張實行圍而不打或割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對平、津、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任務,使敵人失去南逃或西竄的可能,造成了解放軍從容殲敵的態勢。第二階段從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軍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先殲滅新保安之敵兩個師,接著殲滅由張家口突圍之敵七個師,並於1月14日總攻天津,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敵警備司令陳長捷。第三階段從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有力地促進下,經過談判,傅作義率部25萬餘人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整個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軍達52萬人,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❻ 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三大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
從戰爭規模和取得成果來看,三大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河、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遼沈、淮河、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變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
三大戰役後,蔣介石國民黨集團賴以維護其反動統治的主要精銳部隊被消滅殆盡,中國革命已處於勝利的前夜。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6)遼沈戰役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組織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略決戰,使國民黨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不少國外軍事史學者對此反映「很難理解其中奧秘」。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人民解放軍,通盤謀劃戰略、縝密部署方案,一環緊扣一環,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善於正確採納前線指揮員的作戰意圖,使戰役能很好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充分調動指揮員的積極性,譜寫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壯麗篇章。
善於聽取意見 不盲目決策
縱觀三大戰役整個過程,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關系全局勝負問題上所作的重大決策都沒有發生失誤,這是堅持「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領導方法的必然結果。
1948年6月,雖然敵我軍事力量對比起了顯著變化,人民解放軍兵員裝備都有了改善,但國民黨軍隊在數量、裝備方面還居於很強的優勢,並且有美國的強大援助。
1948年8月國民黨南京軍事會議確定了戰略收縮的方針,准備撤退東北,確保華中。如果國民黨戰略收縮計劃得逞,我軍不僅喪失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而且國民黨軍隊撤至關內或江南,將給我軍之後的作戰增加極大的麻煩。如此,則必然大大推遲解放戰爭的勝利。
重要關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分析認為,盡管存在一定困難和風險,但機不可失,毅然決定趁敵人猶豫不決、尚未決定逃跑之時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每作出一項重大決定前,不僅經過各位領導同志集體研究,各種不同意見反復切磋;而且一再征詢前線指揮員的意見,同他們商量。對於前線指揮員的不同意見或補充意見,慎重、認真地加以研究後反復考量,大膽決策。
❼ 遼沈戰役的意義
遼沈戰役歷時52夭,共殲敵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遼沈戰役的勝利,空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為東北我軍入關組織平津戰役提供了良好契機。
戰役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
(7)遼沈戰役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遼沈戰役進程
1948年9月12日,林彪、羅榮桓率東北解放軍發動攻擊,連克遼寧昌黎、灤縣、興城、綏中、義縣、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錦州、錦西、山海關地區。蔣介石急調北寧縣華北「剿總」的5個師和山東的2個師,連同原在錦西4個師,共11個師,於10月10日至15日猛攻塔山,以解錦州之圍,但未能突破解放軍的陣地。
10月11日,廖耀湘指揮的國民黨軍第九兵團11個師和3個騎兵旅由沈陽馳援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東北地區。
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市發起攻擊,15日攻克,全殲守敵,俘敵10萬餘人。17日,駐守長春的曾澤生率第六十軍26000人起義,其餘在東北「剿共」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下投降。
蔣介石此時仍想奪回錦州,打通關內外的聯絡,令第九兵團繼續向錦州前進。東北野戰軍主力於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將第九兵團包圍,經兩天激戰,殲10萬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級將領被俘。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再殲敵近15萬人。
❽ 遼沈戰役勝利的意義是什麼
遼沈戰役勝來利的主要意義,自說明如下:
1、遼沈戰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開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在遼寧、吉林的大會戰,雙方的參戰的兵力達到了一百二十多萬,戰爭最後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獲勝而告終。
2、遼沈戰役結束的勝利,不僅解放了東北全境,而且首次使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在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
3、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也為後面淮海、平津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遼沈戰役的勝利,給國民黨軍隊以強烈的精神震撼,加速了國民黨的全面潰敗,使得國民黨不得不妥協開始與解放軍開始進行停戰的談判以拖延敗局。
❾ 遼沈戰役有什麼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對戰爭的形勢做了科學的分析,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東北戰場解放軍主力有70萬人,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共有55萬人(其中正規軍48萬人)分別收縮在長春、沈陽和錦州3個孤立的地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從全國戰局出發,為遼沈戰役制定了主力部隊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封閉國民黨在東北,「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先頭部隊到達北寧線,會同南線部隊,開始包圍綏中、光城、義縣,遼沈戰役正式打響。10月1日,全殲義縣、興城、綏中之敵,主力部隊包圍錦州。蔣介石急忙從華北、山東海運來7個師,加上錦西、葫蘆島守敵4個師,組成東進兵團,10月10日,攻打解放軍的塔山陣地。
解放軍阻擊部隊經過6晝夜的浴血奮戰,勝利完成了塔山阻擊戰的任務;蔣介石又急令駐沈陽的廖耀湘第九兵團11個師及3個旅兵力,組成西進兵團,馳援錦州,被阻擊於黑山、大虎山地區不得前進。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激戰31小時,全殲守敵,俘東北「剿總」副司令范漢傑、第六兵團司令盧浚泉以下10萬餘人。17日,被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六十軍的2.6萬人,在軍長曾澤生率領下起義:19日,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領其餘守軍投誠,長春宣告解放,遼沈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後,回師北上,於10月26日,在黑山、大虎山、新民等地包圍了廖耀湘兵團,激戰2天1夜,全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俘兵團司令廖耀湘、軍長李濤、白鳳武、鄭廷笈等。遼沈戰役第二階段結束。東北野戰軍乘勝前進,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第八兵團司令周福成被迫投降,國民黨軍24.9萬餘人被殲。營口52軍殘敵1萬餘人入海逃跑,11月2日,解放營口,遼沈戰役第三階段勝利結束。
遼沈戰役前後歷時52天,殲敵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並取得了大規模殲敵的經驗;獲得了具有一定工農業基礎的大後方;為解放華北、全中國准備了條件。遼沈戰役的勝利,使人民解放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為了適應戰略決戰的形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根據「九月會議」的決定,把原各大戰略區的部隊劃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隊3類。隨後,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分別改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華北野戰軍直屬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