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1-02-13 00:56:15

A. 怎麼區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一般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是具體存在的實物,突出的重點也是物品本身的歷史和價值,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並不是以實物存在的,以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來說,民間文學,主要是詩歌和民間傳說,並不存在實物,只不過這些詩歌和故事是以書本等作為承載。再如傳統音樂,戲劇等等,這些都是非實物存在的,還有一些比如傳統工藝和美術中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本身可以說並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只是載體,也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部分。
傳統工藝自然指的是製作這些作品的手藝,突出的是工藝,傳統美術比如剪紙,剪紙是載體,剪紙本身的藝術價值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題。

還有一點很好區分的就是:物質文化遺產,一般都是古時遺留下來的,現代人製造出來的自然不能算是。
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從古代一脈相承繼承下來的非實物存在的,但是可以通過現代人的手藝或者種種方式,讓某些古代就存在的東西重現,比如瓷器,如果說某地出土了大量的古代瓷器,那麼這就是文物,就屬於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有人通過研究這些瓷器的製作工藝,重新製作了同樣的瓷器,那麼這門製作工藝就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說的比較通俗點,希望便於你理解。望採納

B.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歷史成因和現狀分別是什麼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屬
關於「非遺」,往往側重於個別少數民族的、特別是瀕臨消亡的人口基數小的民族文化的搶救,這當然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能不能突破個別民族、局部區域、特定時間、某個行業的「非遺」,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敘事中,去發掘對56個民族的大家庭成員有普遍影響,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覆蓋,不分男女、貧富、行業、信仰等差別在全社會廣泛適應的「非遺」呢?

「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非遺」,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也表現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但現實保護中,我們對遺產的文化品質在不斷消解,功利性目的越來越突出,甚至「非遺」的留存、申報乃至保護,都有著強烈的利益驅動,不僅是個人的需要,還有當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遺工作變成了本地的廣告、旅遊的宣傳、增值的途徑。更有甚者,「非遺」的申報就是一個異化的過程、商品化的過程、去神聖化的過程、從文化常態中剝離的過程。沒有經濟利益的沖動,有多少人會從文化本位上關注「非遺」?

「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財富。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流變至今,雖然隨著族群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但對遺產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是始終不變的。今天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跡的自然狀態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如何體現民間性而減少官方性,這才是還原前人的遺產對今天後人的作用,失卻了這種作用,遺產就成了包袱。特別是今天看到的「非遺」,大部分是農耕時代形成並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方保存下來,能否在現代化的大潮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何避免被現代性同化而發揮作用,是有資格繼承遺產的孝子賢孫必須考慮的問題。

「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保護」一詞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產生、成長、延續、消亡的過程,「非遺」的未來,同樣在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非遺」自身如果沒有足夠的生命力繼續發展下去,我們今天的保護就成了對「非遺」的臨終關懷。當一個「非遺」不能讓後人自覺傳承而需外力被動留存時,我們不能不考慮其維持的時間有多久?當一個「非遺」要靠項目申報的方式來保護而自身難以維系時,我們不能不想到有多少沒有被列入申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沒有關注到的偏遠村落苟延殘喘直到停止呼吸並隨著歲月漸漸流失?現代化的沖擊,商品化的影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會環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當一個文化項目被裝進保護的溫室里,供後人從外部考察、觀看、品味的時候,也許已經是一種憑吊了!

「名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同
我們基於西方的學術理念、按照西方文化分類方式和程序進行申報,也因為符合西方的價值評判標准而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個過程中,「非遺」本身可能被肢解,系統的整體性可能被碎片化、活態性演變成標本化而走失了「非遺」原來的模樣。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有用!如果「非遺」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跟古董和藝術品收藏沒有什麼區別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1]

C. 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物質文化:遺產即是以具體的實物形式保存下來的體現文化方面的遺產,比如北京的紫禁城、西安的兵馬俑等,都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

非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被不同社區和群體在適應周圍環境和自然的過程中和與其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為他們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3)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范圍

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2.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3.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5.傳統體育和游藝;

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D.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

非物質文化遺復產指的是制: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被不同社區和群體在適應周圍環境和自然的過程中和與其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為他們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E. 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

非物質文抄化遺產指的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被不同社區和群體在適應周圍環境和自然的過程中和與其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為他們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而文化遺產還包括響應的物質實體。

F. 世界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和區別謝謝

世界文化遺產包含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屬於有形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無形的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發起、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

物質文化遺產(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稱「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6)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以來,截至2018年7月,中國已有53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3項。

中國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長城、北京故宮、西藏布達拉宮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崑曲、京劇、珠算等。

G. 如何區分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簡單,就是看有沒有實質的物質存在。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有形”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例如長城這種實實在在存在的建築,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又代表著我國古代文明的一種含有深刻文化意義的東西,他就是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物質文化遺產卻不同,隨著時間的流逝,沒有東西能夠永存,世間的一切都將消融在時間的流逝之中。當萬年、十萬年、萬萬年之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頻、視頻資料很有可能還在,但是例如長城之類的實實在在的建築,則肯定會消失。綜合而言,人們要盡一切可能去保護我們的文化,不要讓它成為真正的“遺產”。

H.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名稱,非遺簡介,歷史起源和非遺特色.

度娘告訴你

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I.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與范圍有哪些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3、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5、傳統體育和游藝;

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2、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3、在我中境內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9)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開始放棄了原始的生活方式,那些代表著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質漸漸湮滅在了歷史的邊緣,下面就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談幾點看法。

一、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或是創立較晚的眾多少數民族,他們的歷史,則是在創世神話中表述,在民間傳說中記載,在群眾口頭上流傳。

民族傳統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傳統文化的消失,便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解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是我們民族處在大的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因為這些文化消失後就不可再生了傳1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嚴重。

樓蘭古城最完整的資料不在中國,而是在大英博物館;敦煌文書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現的湖南灘頭年畫是在德國和日本的收藏家那裡發現的。

我國又有多少歷史檔案及國寶外流,歷史上有,當代仍不斷發生。對此,我們應清醒的認識,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性措施,絕不應該讓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斷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二、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長期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群眾思想觀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時代與階級的烙印。

其中既有金礫玉石,亦有殘渣敗絮;既是精神動力,亦是沉重的包袱。我們在對其研究時,首要的是要分清這兩種界限。對其金礫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發揚光大,給予繼承並創新;對其殘渣敗絮、沉重包袱,必須棄之不惜,堅決甩掉。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要採取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將考古發現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專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有舞蹈造型的彩陶,與仍在陝北安塞地區流傳的民間剪紙「抓髻娃娃」相比較,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證明了人類在童年時期所創造傳統文化藝術,歷經幾千年到當代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並給現代藝術以深遠的影響。

再如湖南侗族學者林河老先生,他將文學典籍中記載的屈原的《九歌》與沅汀地區的民俗,加以比較考證,寫出論著《九歌與沅汀民俗》。書中運用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民俗風情資料,證實了流傳在沅湘間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論斷,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共鳴。有學者稱之「是打開楚辭寶庫的一把金鑰匙」。

三、創造保護、傳承、發展良好氛圍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

包括中國「崑曲」、「古琴」這兩種凝聚中華文化特質的古老藝術在內,已經有46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登上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參考資料: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閱讀全文

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