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發展的研究

歷史發展的研究

發布時間:2021-02-13 00:52:39

『壹』 酷兒研究的歷史發展

帶有文藝和文化批判色彩的酷兒理論出現在20世紀
80年代中期,並從女權擴張理論及其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那裡得到了理論支撐。
酷兒理論學家研究分析那些基於社會主流文化而創造出的各種文字記錄 – 從《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到電視肥皂劇 – 試圖從中找到文字背後所反應出的真實的文化意義、文化差別以及不同文化群體間的關系。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基於主流文化的性行為社會規范一直在迫害,或者說壓制,那些對性有不同理解的人群,而這些人對性的不同理解要麼違反世俗化的性禁忌,要麼其行為模式與被社會普遍認同的性及性別角色不同。 酷兒理論的主張比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同志解放運動(gay Liberation)」的主張更進了一步,它除了驚世駭俗的的運動策略,亦指挑釁與桀驁不馴的實踐,以高亢的聲調肯定自我的存在價值,拒絕被主流社會所同化。同志解放運動在歐洲和美國,為性少數群體應有的生存空間而戰,而酷兒理論則主張更多權利。它的目標是從根本上動搖「正常」,「性別(sexuality)」,以及「異性戀」「同性戀」這些傳統概念,因為這些概念人為的區分了所謂的不同群體,並作為工具迫害與一夫一妻異性婚姻制度不符行為模式。簡單說,就是學者們不認為傳統的性與非「正統」的性之間有什麼不同,他們試圖摧毀舊的概念,重新界定什麼是「正常」,什麼是「性別」,什麼是「性」,什麼是「家庭」,並在此基礎上,讓人們以自由,重新界定自己的身份或性別,影響所及不僅止於同性戀者,而強調各種邊緣弱勢者的正當性。
盡管酷兒理論是在純學術研究的基礎上被提出的,但它迅速與性的少數族群運動結合到一起。作為一種對酷兒理論的回應,舊金山將「同志光榮遊行」(gay pride parade)重新命名為「gay/lesbian/bisexual/transgender (GLBT) parade」。酷兒這個詞包含的范圍最廣,但它並沒有被最大限度接受。由於在歷史上,這個詞是反同人的,是對同人的一種歧視稱呼,許多年長的男女同志拒絕接受這個詞。
反對酷兒理論的人,如Rictor Norton, 認為同性戀,是社會群體中的少數派,而且「同志解放運動」的早期領袖們也強調同性戀是「性」的少數族群。但越來越多的男女同人群體開始接受酷兒這個詞,這種趨勢說明在酷兒運動中,年輕的一代開始重新界定酷兒運動的范圍和發展方向,而酷兒在新一代中,不再帶有貶抑的色彩。 酷兒理論這一概念的發明權屬於著名女權主義者羅麗蒂斯(TeresadeLauretis),她是美國加州大學桑塔克魯斯(SantaCruz)分校的教授。酷兒理論最初見於1991年《差異》雜志的一期女同性戀與男同性戀的性專號。這個理論的發明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首先使用這一用語的羅麗蒂斯是在批評的意義上使用這一用語的。這位女同性戀女權主義者的觀點是:用酷兒理論取代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的提法有一個問題,即掩蓋了二者之間的區別,她擔心這一用語會解構我們自己的話語和男同性戀者的建構性沉默,這就違背了她提出的強調男女同性戀各自的特殊性的初衷。她還擔心,在酷兒理論以其自身實踐與女權主義理論相區別時,婦女問題,特別是女同性戀問題,會遭到被強制性邊緣化的命運。(Heller,36-37)
關於酷兒理論的發明,羅麗蒂斯說過這樣一段話:有趣的是,魏格曼(Wiegman)談到了酷兒理論,她正確地將這一用語的發明權追溯到我,那是我為1990年(在SantaCruz)組織召開的一個會議在《差異》雜志上所編的一個專集上首先使用的。她注意到,從那時起,酷兒理論的建立'實際上將差異中性化了',這一點的確違背我創造酷兒理論這一用語的初衷,我創造這個詞的本意是希望用它來取代無差別的單一形容詞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以便將性的多重性放在它們各自的歷史、物質和語境中去理解。顯然,我是贊同魏格曼的意見的。我也贊同瓦特尼(SimonWatney)在一篇文章中的意見。他寫道:目前使用'酷兒'一詞的最方便之處在於,它是性別中立和種族中立的。他又說:酷兒表達了這樣一種立場:它歡迎和贊賞一幅更寬廣的性與社會多樣性的圖景中的差異。(轉引自Heller,46) 酷兒理論的前身是各種與同性戀有關的理論。羅麗蒂斯認為,同性戀如今已不再被視為一種游離於主流的固定的性形式定外的邊緣現象,不再被視為舊式病理模式所謂的正常性慾的變異,也不再被視為北美多元主義所謂的對生活方式的另一種選擇,男女同性戀已被重新定義為他們自身權利的性與文化的形式,即使它還沒有定形,還不得不依賴現存的話語形式。
著名性別和性問題專家威克斯是這樣認識酷兒、酷兒理論和酷兒政治的:從60年代以來登上歷史舞台的女權運動和同性戀運動可以被解釋為對當代世界中一種主體形成形式的反叛,是對權力的挑戰,是對個人定義方式、把個人定義為某種特殊身份、固定在某種社會地位上這種做法的挑戰。酷兒政治(queerpolitics)是90年代在北美及世界其他地方同性戀中產生的一種新的政治力量。新一代人自稱酷兒,而不稱女同性戀、男同性戀或雙性戀。酷兒意味著對抗--既反對同性戀的同化,也反對異性戀的壓迫。酷兒包容了所有被權力邊緣化的人們。
正像gay這一用語在60年代打破了舊式同性戀運動中那種自我辯護的姿態一樣,新出現的酷兒政治打破了70年代和80年代同性戀政治的少數派化和整合策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的出現正當同性戀運動成功進入主流文化之時。酷兒政治通過將許多互不相通的成分結合在一起,建造出一種新文化。他們也許是接受後現代主義的當代模式的第一批活躍分子。他們運用舊有和新式的成分建造出他們自己的身份--他們從大眾文化、有色人種社區、嬉皮士、反艾滋病活躍分子、反核運動、音樂電視、女權主義和早期同性戀解放運動中借用風格和策略。他們的新文化是奇妙的,敏銳的,無政府的,反叛的,反諷的。他們絕對認真,但是他們又想從中取樂。酷兒政治之所以是一個重要的現象,不僅因為它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且因為它提醒人們,性政治這一整體在不斷地發明創新,從而走向存在的不同方式。(Weeks,inParkeretal,45-49)

『貳』 什麼是研究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依據

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依據是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地質學專業術語,指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
它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跡,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綜合價值;
1、它為國內乃至國際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
2、對研究地質時期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3、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研究,提供罕見的實體及實地。
4、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經加工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

(2)歷史發展的研究擴展閱讀
我國是古生物化石比較發育的國家之一,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特別是近年來先後發現的河南南陽、湖北鄖陽、內蒙古二連恐龍蛋及骨骼化石,遼西的鳥化石,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山東山旺動、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國際上特別是科學界的廣泛青睞。
我國有許多重要化石產地,其中有不少是國家乃至世界的寶貴遺產,以下簡要介紹我國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以及化石研究中的新成果。
化石,俗名「龍骨」,是距今約700萬年至100萬年這一時期的哺乳動物。那時,榆社曾經河湖縱橫,氣候炎熱,草木豐茂。在這河湖之中和岸畔林區,曾棲息過大量的魚,陸龜,各種象類,劍齒虎、三趾馬、大唇犀、額鼻角犀、長頸鹿、付鹿、巨駝、牛鼠和各種豬、羚羊等。
它們死後,被水沖入河湖之中,很快被泥沙埋了起來。它們的肌肉腐爛,而堅硬部分和骨骼、牙齒等被岩石中的礦物質填充替代,從而形成了化石。化石是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和生物進化的珍貴資料和最可靠的依據,有極大科研價值。
榆社化石不僅數量大,種類多,層位連續,延續時間長,而且化石中有一大部分,填補了我國古哺乳動物研究中長期尋而不得的空白層位(距今大約500萬年至200萬年)。這一層位,直到現在我國和全世界仍發現很少,因而在國內外古哺乳動物研究方面佔有特殊地位,成為國內外古生物學家格外注目的一個地點。

『叄』 研究歷史對人類發展有什麼作用呢

避免歷史中的悲劇重演,如兩次世界大戰,使人們認識到戰爭的殘酷,現在許多人努力避免世界戰爭的再次發生…

『肆』 研究歷史有什麼作用

歷史學的社會作用長期以來是一個既有著共識同時又缺乏相當研究的一個領域。現今的史學史定義和實際研究狀況其實並沒有超出史學史學科最初形成時的范圍多遠,現今史學史的發展不能離開白壽彝先生所提出的研究史學的社會作用這個任務,相應地,史學史研究應該嘗試轉變過去「自上而下」的思維為「自下而上」,以便更多非學術史學進入史學史研究的視域。
對歷史學的社會作用的研究,一方面既要加強史學理論的探索,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史學史方面的實證研究。
中國5000年文明並沒有給我們「現代人」留下什麼 可用、能用,的遺產。想我們現在的社會21世紀如果還去用那些所謂"高官文士"的思想和他們的前車之鑒去處理現代的問題。你覺的能行嗎。「實古不化」永遠是那些有著這些想法"現代人"的代名詞,新世紀新想法、不正是現在所提倡的新概念嗎?我們要把握的是自己的未來,但是經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要跟進時代的發展,總結現在經歷結果,給自己樹立一個實用於現代社會的「前車之鑒」才能讓自己在商場上游刃有餘,注:歷史不要忘,那可是前人的心血所譜寫的感人樂章.(

我們要認識歷史研究的目的:「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也就是說,研究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指導人類現在的活動,使之更為理性化。所以,歷史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的沿革,認識變遷進化的因果關系的社科類基礎學科。
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個「因果關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預測他的結果,而且可以謀「改良」、「補救」的方法。這是歷史的目的。
歷史不但有指導人類活動戒鑒的意義,還有傳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眾的巨大作用。
因為要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所以要「經驗」。一個人的經驗有限,要藉助於別時代、別地方、別人,就要有「紀載」(這里的紀載,涉及到史學研究的范圍,在此不深究)。紀載就是「歷史」。
所以,歷史是門很重要的學問,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歷史智識,歷史本無學科之別,凡事皆可成歷史。但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產生過無數的歷史,無數的史書,無數的史跡,這就決定了普通人無法有時間和精力去研讀它,所以也就有了專門的人,運用專門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歷史,這是一種科學活動,所以謂之史學。
史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求歷史的真實,探求歷史現象背後的因果關系,以更好的服務於歷史的目的。所以,討論歷史的真實性,不僅不是鑽牛角尖,反而是一種積極的治學態度,不過,學術界討論歷史的真實,也會有個度,無關痛癢,對歷史目的無有價值的問題不要研究(如皇帝的後宮生活、歷史人物的婚外情、順治出家、孝庄太後下嫁、楊貴妃身高體重乃至古人房事等等此類興致低俗的問題)、太繁雜,無甚價值的考據不研究…總之,歷史是豐富的和現實的,歷史的各個部分,無不影響著人類現世,在歷史目的指導下,不迎合低級趣味,有價值的研究,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伍』 怎樣研究歷史

學習歷史是為了牢記過去,研究歷史是為了珍惜現在和展望未來。
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傳承,中華民族的永續,祖先用丹青墨筆記載下了寶貴的信史資源,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深刻體會中華民族是如何從黃河岸邊的一個部落歷經滄桑,飽經磨難,堅韌不拔,風雨兼程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
會增強自己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一份情感。
學習歷史會在心底記錄下曾經發生在中國大地的重要往事,因為歷史會帶我們走進戰爭與和平的交替,體會發展與進步的艱難,感受文明與野蠻的抗爭,回味輝煌與落後的反差,見證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結出的文明碩果。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懂得辨別人的忠與奸,正與邪,善與惡,善政與惡政,輕輕觸摸古人的精神世界,與古人進行對話,遙想遠去的風煙往事。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從沉痛中得到堅強,讓中華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衛自己,在歷史的『鳳凰涅槃』後得到發展,在燦爛的輝煌中增強民族自豪,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
翻閱歷史的演進過程會讓目光變得深邃,遠大,思維變得跳躍而豐富,個人的品味和修養得到提升,這都是學習歷史帶給個人的好處。

僅僅學習歷史不是最終目的,如果能夠通過學習的基礎再去思考和研究歷史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作為非歷史專業人士我們該如何研究歷史呢?

簡要談點個人心得;
一;首先必須尊重歷史;
這是研究歷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國歷史是國家聖器,是中華民族的人生歷程,是中國的國家尊嚴,是民族的體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國歷史,像安撫和關心親人一般地愛護她是對喜愛中國歷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網路現實卻很遺憾,總有那麼一些人夾帶著濃厚的偏見,情緒和性格化來』咒罵研究』歷史,並且『振振有『義正詞嚴』,只要他們一開口侮辱,謾罵,抨擊,羞辱,詆毀中國歷史,王朝,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語就源源不絕而來,比如有人辱罵宋朝是『慫朝』,清朝是『蟎清』,漢族是』綿羊,軟蛋,慫漢『,更甚者辱罵『靖康之恥』時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雞』,聽到這樣殘忍無情的言語,血都要噴出來。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皇族就是國家的象徵,就是華夏民族的象徵。我們的祖先都曾經無怨無悔地為王朝,為國家流盡自己最後一滴血,拋下一顆頭顱,祖先用生命捍衛國家尊嚴,守護民族自尊。這些辱罵中國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國家情感何在?對得起那些流血犧牲的祖先嗎?
中國王朝政權在後人眼裡永遠是一個靜態存在,因為他們所有的一切功過是非,大惡大善都融化進了中國歷史,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份,成為中華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沒有尊重的心態就不要說研究什麼歷史,最好的選擇是連歷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償失。

二;客觀,公正的立場研究歷史;在用心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歷史是過往,曾經的事件,人物,政策,作為等一切都是過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過善惡都成過去,所以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點必須放置在歷史的天平,重點考察對歷史的影響,其次是把研究對象放置在他們對當時的時代影響,以歷史影響高於當時影響為決定標准。
而研究對象往往又具有復雜的兩面性,一正一反,一榮一辱,一功一過,一善一惡,因此不能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來判定,而是結合歷史行為綜合比較,權衡之後,最後得出結論,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
比如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應該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基中國本部版圖,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權,完善郡縣制,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罪在當代;『焚書坑儒』毀滅先秦時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時也是罪在千秋],嚴刑酷法,耗盡國力民力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不重視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安定民心,給當時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站在後人角度和立場一比較,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功大於過。

三;用串聯的思維研究歷史;
研究歷史非常忌諱那種僅以一點,一事,一言,一行確定歷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維』。應該把某人,某事用歷史串聯起來進行比較,區分和判斷。
比如網友攻擊漢武帝的『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是錯誤的決策,而應該延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國策,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歷史問題,缺乏對歷史的綜合考量。
思考視角要放置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較。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大戰亂時代的獨特歷史產物,是百家各展所長,激烈角逐政治統治思想的產物,從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代已經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爭鳴的狀態依然繼續延續,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秦始皇統一了,也不會有漢朝的誕生了,漢族也不會出現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法家成為秦國的絕對主導
政治思想,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率先走上封建社會制度的國家體制,實現富國強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國家大一統後,社會本應由大亂走向大治,與民修養,愛惜民力,恢復生產,增加人口,建立社會秩序,建立人文倫理觀念的最好時機,但法家卻反其道而行,逆社會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動。

法家首開中國歷史文字獄,『焚書坑儒』,毀滅先秦以來大量中華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惡論』和『法,權,術,勢』作為治國理念,而嚴刑酷法,徭役深重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導致農民起義,秦國經歷30年就滅亡。
法家豈能贏得當時民心?
豈能在當時社會潮流前站穩統治腳跟?
法家自此成為輔助儒家,區居第二的統治理念,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漢初70多年一直執行『黃老之學』的觀念治理國家,道家清靜無為,講究無為而治,重視休養生息,愛惜民離,恢復生產,增加人口,這是道家治國思想的優點。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國境界。
道家之長在哲學,而不在政治觀念,『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超脫境界是和『大一統』理念背道而馳的。漢初政治面臨重大問題,國家統一和行政管理面對破壞,郡縣制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武帝時期的淮南國之亂就是明證,劉嚊和劉安就是『黃老之學』的忠實信徒。再次;墨家
後人看來,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確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卻問題多多,兼愛,非攻,選君,選賢。什麼意思?兼愛,就是無條件的愛,非攻,就是不打戰,反對戰爭,這和不拘手段的統一主張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觀』,假如墨家成為治國理念,中國可能就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了,墨家主張『天選君』,即天子通過天選舉確立,這種主張是直接和皇權對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裡最早消亡的。

最後研究儒家,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綱領,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觀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修身觀,教育人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契合了當時社會需要安定和統治者治國的實際需要,由春秋戰國經秦,漢初延續幾百年大亂的徹底結束,大亂走向大治儒家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確立給完成文化,疆域,社會,民族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在大一統理念的指導下漢族誕生了。漢族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從學習歷史到研究歷史的過程可以看出,歷史帶來的最大作用;
一;中國歷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續性,任何歷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靜態的眼光去看待,認為是想當然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經過漫長的不斷演變,運動,角逐和轉化最後才成為必然的結果。
二;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文,影響一直延續至現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國情』,即使在西方價值觀念不斷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來事物,無論是先進或落後,首先都必須面臨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考驗。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展望未來。

『陸』 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表明: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成為統治者,而誰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被歷史前進的齒輪碾得粉碎。 因為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柒』 為什麼要研究歷史

以史為鑒,可以正衣冠。古人的經驗教訓,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
首先,研究歷史可以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不但是哲學問題,也是歷史問題。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研究歷史。人類的好奇心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中自然包括對自己過去的好奇心。
研究歷史,可以避免我們重新走以前的彎路。舉個例子:鴉片戰爭我們打敗了,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打贏?結論是我們不可能打贏,因為我們已經整體落後了。可是為什麼一場註定要打敗的戰爭,我們還要打?因為當時中國人的歷史局限性,他們在開戰前認識不到一定會打輸的結果。鴉片戰爭後,當時的中國人認真總結了歷史教訓了么?顯然沒有,於是才有後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甲午戰爭的慘敗、八國聯軍之戰的失敗等一系列的失敗。中國面對列強屢次失敗,而日本則未戰就屈服,然後通過明治維新奮發圖強,迅速崛起。面對現代化的機遇,日本之所以能付出很小的代價就獲得很大的成果,就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中國的慘敗,認識到反抗的後果,所以採取了貌似屈辱,實際則更積極主動的政策。
我們犯過錯誤,為此我們耽誤了整整138年的時間(1840-1978),那麼我們如何避免這種錯誤的再次發生?我們不研究歷史行么?說句題外話,我認為中國近代的斷代,與其定成1840-1949,不如改成1840-1978更恰當。

目前,中華民族正處於復興階段,這次復興,我們是能再次創造一個漢、唐、康雍乾那樣的強盛時代,還是只能創造一個西晉、元初那樣的短暫興盛時代?我們應該效仿漢、唐、康雍乾的什麼?避免西晉、元初時代的什麼?不研究這些問題,行么?

為什麼馬克思預言的資本主義的衰落還沒有到來,反而在美國爆發了強大的生命力?為什麼蘇聯解體並放棄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怎麼了?社會主義怎麼了?為什麼只有歐洲是延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描述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樣的發展順序,而世界其他民族都沒有完整的延著這條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觀,是人類發展的規律還是僅僅是在歐洲的特例?中國的封建社會和歐洲的封建社會有很大的差異,中國的(以及阿拉伯、東南亞的)封建社會真的是封建社會么?

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明清還有家奴,就說明清還是奴隸社會一樣,我們也不能因為宋代就有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就說中國就一定能自主產生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是我們從國外學來的,現在我們又正在學習外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和行為規范,甚至我們的法律體系、道德體系也都在向資本主義靠攏,那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能在我們國家融合么?這兩顆外來的果,嫁接在我們這五千年的老樹上,最後能有什麼結果?

日韓和台灣的發展現實表明,資本主義能夠在有幾千年傳統的東亞國家取得成功,甚至比本來應該更有優勢發展資本主義的印度、南美、北非更成功,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借鑒什麼?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什麼因素導致我們東亞國家更容易發展資本主義?

以上都是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的原因。

『捌』 做一個歷史研究課題

這兩民族都能在短時間內發展,都注重教育。但日本有美國支持,德國比他跟勝一籌

『玖』 歷史發展

前蘇聯曾經針對厚大堅硬礦體的露天與井工聯合採礦技術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開采厚大礦體聯合採礦基本方案,並在普里奧斯克利礦、南列金礦和安諾夫礦的開采設計中採用。[13]該采礦工藝為露天坑底下部礦段的開采提供了一種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采礦方法,是一種有發展前景的采礦新工藝。隨著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工藝技術的發展,應用該種工藝採煤是可行的。

目前,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模式已在我國一些非煤礦山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如張世雄教授課題組在武鋼大冶鐵礦完成的「大冶鐵礦高陡邊坡深凹露天礦轉地下開采技術研究」項目,發現露天坑的回填廢石有利於邊坡與地下巷道保持穩定,回填廢石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下采礦生產爆破地震波對露天邊坡岩體穩定性的影響;[14]銅錄山銅礦和會東鉛鋅礦因露天礦逐步轉入井工開采,通過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以形成相對穩定的產量規模。越來越多的金屬礦山進行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

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撫順礦區就開始採用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模式。該礦區為傾斜煤層,在這種埋深淺、頂板硬、煤層硬的條件下採用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模式較為少見。因此,開展露天井工聯合開采作用下的邊坡損害機理及其控制技術研究,可進一步豐富固體礦物資源開采理論,為礦產資源由粗放式開采走向精細化開采提供依據。

進入21世紀以來,煤炭露天井工聯合開采研究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由中煤能源集團公司、平朔煤炭工業公司、煤炭工業西安設計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采所事業部、中國煤礦工程機械裝備公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中煤集團平朔礦區露天井工聯采項目」獲煤炭工業科技一等獎,該項目解決了平朔礦區露天與井工礦聯合開采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發揮了露天井工聯合開採的整體優勢,實現了煤炭資源優化配置開采,提高安全生產保障能力、資源采出率和煤炭質量,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是煤炭工業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的典型。

閱讀全文

與歷史發展的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