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鳳凰古城指哪裡有什麼來歷嗎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內組成,為典容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古城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座,是中國西南文物建築最多的縣份。城內還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條。2001年12月,鳳凰古城被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鳳凰古城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
鳳凰古城地形復雜,東部及東南角的河谷丘陵地帶為第一級台階,以低山、高丘為主。鳳凰古城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西北中山山原有北亞熱帶的性質。
鳳凰古城歷經300多年古貌猶存。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古城博物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以回龍閣古街為中軸,連接無數的石板小巷,溝通全城。
『貳』 鳳凰古城的歷史文化
鳳凰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從秦朝的建立直至現在,鳳凰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一九八六年全縣文物普查所獲資料;竿子坪鄉牯牛坪村發現了西漢村落遺址。沱江鎮的飛風山有隋唐宋元的墓葬群,木江坪鎮、溪口鄉等地有宋代的墓葬群。可以說明在兩千多年前,鳳凰此地就有了人群的居住。歲月.流逝,時代的更替,這塊神奇的土地,淘汰了多少英雄人物,留下了多少傳奇故事。歷史長河,激浪滔滔,標炳青史,再創輝煌。
鳳凰古城,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八縣市之一。 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2001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美譽。
『叄』 鳳凰古城l歷史多久
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距今已經300多年。
鳳凰古城距銅仁鳳凰機場27公里,懷化芷江機場57公里,張家界荷花機場280公里;G209國道與S308省道貫穿全境,枝柳鐵路穿境而過。鳳凰古城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鳳凰古城是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
(3)鳳凰古城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1、田家祠堂
田家祠堂位於沱江北岸的老營哨街,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為時任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率族人捐資興建。民國初,湘西鎮守使、國民黨中將田應詔(田興恕之子)又斥巨資最後修建完工。
2、北門古城樓
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
3、陳斗南宅院
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位於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佔地面積366.6平方米,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後進組成,為四水歸堂迴廊式院落,四周防火牆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
『肆』 鳳凰古城有幾年的歷史
鳳凰古城地理位置湖南省西部邊緣,全縣總面積1751.10平方公里,南北長66公里,東西寬50公里,全境劃為9個鎮22個鄉,344個行政村。1998年底全縣總人口為35.8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21萬人,少數民族23.74萬人,占總人口數的66.32%,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縣。全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多年平均降雨量1308.1毫米,平均年日照為1266.3小時,年平均氣溫15.9°C。縣城北距風景明珠張家界200公里,南距鐵路交通樞紐懷化市90公里,東有枝柳鐵路新鳳凰站,209國道、1867省道穿境而過,為湘黔邊區經濟貿易的交匯點。
鳳凰古城歷史悠久,在唐垂拱三年始設謂陽縣,清康熙39年設廳,命名鳳凰廳,廳治設鎮竿鎮(即今沱江鎮)。嘉慶二年(1797年)升散廳為直隸廳。民國二年改為縣,稱鳳凰縣相沿至今。鳳凰縣人傑地靈、有民國第一任內部閣總理熊希齡,現代著名文學家、物質文化史家沈從文,享譽國內外的著名畫家黃永玉。
鳳凰古城鍾靈毓秀,自然資源豐富。1998年末有耕地面積349.4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19.96%,人均耕地約1畝。林牧用地面積大,有林地998.67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57.03%,宜牧草場113.8萬畝,理論載畜量近10萬個黃牛單位。縣境內水能蘊藏量3.64萬千瓦,有大小溪河156條,總長709公里,最大的河流沱江長96.9公里,流域面積為73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89立方米/秒,自然落差533米。縣內有長潭崗中型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1.2萬千瓦,有中小型水庫92座。礦藏資源豐富。 目前,已探明可供開採的有天然金剛石、汞、鉛鋅、水泥灰岩、無煙煤、石煤、大理石、硅石、銻等35種礦藏,其中汞的儲量居全國第四位,鉛鋅儲量居全省第二位。縣城內盛產江竹豆、玉米、茶葉、油桐茶、生漆、椪柑、板栗、獼猴桃、黃柏、杜仲、紅曬煙以及系列山野。
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四處,即建於唐代垂拱年間的黃絲橋古城、被譽為溶洞奇觀的奇梁洞、飛檐斗拱的古建築朝陽宮、沈從文故居。自然保護區2處,即國家級的南華山森林公園、省級的兩頭羊自然保護區。縣城建設古樸典雅,北門、東門古城樓,沱江河畔的吊腳樓別具一格,還有那飛檐斗角的萬壽宮、大成殿、天王廟、遐昌閣、萬名塔,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中國最美的小城」之譽和「畫鄉」之稱。
如果你想目睹真正的湘西風情,你不得不到鳳凰古城(又名沱江鎮)走一趟。鳳凰城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鳳凰縣的縣城,它緊鄰沱江而建,吊腳木樓布滿山坡。這里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他曾在《邊城》中描繪過它素樸而迷人的風情。
鳳凰八絕:1.沱江邊的菜場以及在河邊搗衣的女人。2.沙灣的吊腳樓。3.北門外沱江邊上的露天餐座。4.哺育了沈從文、黃永玉的文昌閣小學。5.黃絲橋古城。6.文廟、三王廟、武侯祠、文昌閣、筆架城,查地圖可以找到。7.黃永玉題字的理發店,師傅有推拿的絕活,專治落枕。8.古戲台是當地畫家的聚會地。
『伍』 鳳凰古城的歷史文明,特別在建築方面的特色
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滄桑,古貌猶存。回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答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古城博物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
鳳凰古城以古街為中軸,連接無數小巷,溝通全城。古街是一條縱向隨勢成線、橫向交錯鋪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來便是熱鬧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機勃勃。鳳凰古城的標志性建築之一虹橋,原名卧虹橋,歷史悠久。鳳凰古城北門城樓本名「碧輝門」,採用紅砂條石築砌,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鳳凰古街兩邊建築飛檐斗拱,店鋪中陳設著琳琅滿目的民族工藝品,濃濃的古意古韻,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里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陸』 鳳凰古城詳細介紹
鳳凰復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制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2010年底約5萬人口,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鳳凰古城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是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
(6)鳳凰古城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鳳凰古城主要景點:
1,北門古城樓
始建於明朝。鳳凰北面,俗稱北門城樓,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
2,陳斗南宅院
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位於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佔地面積366.6平方米,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後進組成,為四水歸堂迴廊式院落,四周防火牆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
『柒』 鳳凰古城的歷史
鳳凰是多民族縣,主要由苗、土、漢、回族,以及解放後分配到這里工作和其他一些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其中以苗、土、漢三族為主。 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苗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分布一般是與漢雜居。
苗族: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分布: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土家族:
人口為5704223人。
主要聚居於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連地區。
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有南部和北部2個方言。由於和漢族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使用土家語的人也多通漢語。
土家族人使用漢文,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繁衍生息,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五溪蠻」。宋代以後被稱為「土丁」、「土民」、「土兵」等。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民族識別,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並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後還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長陽、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縣。土家族受漢族影響較大,農業生產發達、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教育先進。
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區自然風光秀麗,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遺產,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捌』 湖南鳳凰古城歷史故事
鳳凰古城抄,是國家襲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群居著苗族、土家族、侗族人的少數民數大寨子,濃縮了湘西山城的古、秀、悠、靜的美。 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古街風采依然。清晰見底的沱江水從城中靜靜穿城流過,臨江而築極具湘西特色的吊腳木樓歷經歲月的風塵大多已陳舊褪色。隔河遠望,漁舟不時從城河中撐過,對面依著群山環抱中錯落有致的吊腳木樓,鱗次櫛比,亭台樓閣重重疊疊,座落城中的風雨橋似虹拱跨,猶如人間仙景,置身於此,如人在畫中,飄然似天上人間的感覺。 鳳凰城之美,絕不僅僅只是一幅濃墨淺彩的中國山水畫的景觀之美,那遠古風韻,更讓人油然而生出一種身在桃源,遠離塵世後隔世的美。 在劍精美的畫面中走讀鳳凰,那一方山水,那一隅小城,是槳聲里待嫁俏姑娘的洗衣聲,是船過邊城時俊郎憨後生的放歌聲。吊角樓下,充滿了靈氣的苗族風情,古樸純真!暮色晨藹里,可曾是你守侯千年的夢醒時分?於薄霧繚繞中在輪回里便多出了這份精緻?! 美麗的邊城,充滿了鄉情和古韻,還有邊城那繞著吊腳樓的水啊,想著想著,就彷彿流進我今夜的夢里……
『玖』 鳳凰古城的歷史和故事
鳳凰是多民族縣,主要由苗、土、漢、回族,以及解放後分配到這里工作和其他一些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其中以苗、土、漢三族為主。 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苗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分布一般是與漢雜居。
苗族: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分布: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土家族:
人口為5704223人。
主要聚居於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連地區。
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有南部和北部2個方言。由於和漢族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使用土家語的人也多通漢語。
土家族人使用漢文,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繁衍生息,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五溪蠻」。宋代以後被稱為「土丁」、「土民」、「土兵」等。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民族識別,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並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後還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長陽、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縣。土家族受漢族影響較大,農業生產發達、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教育先進。
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區自然風光秀麗,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遺產,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拾』 湘西鳳凰古城簡介,鳳凰古城有哪些歷史文化
鳳凰縣歷史悠久。《鳳凰廳志》記載,夏、商、殷、周以前,這里即為"武山苗蠻"之地。戰國時期,屬楚疆域。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建黔中郡。秦王贏政統一中原後,把其所轄的廣大地域劃分為36郡,鳳凰所在的黔中郡即為其一。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後幾經變革,西漢期間鳳凰歸辰陽縣轄,西晉歸鐔成縣,東晉改歸舞陽縣,但一直屬武陵郡管轄。《元和郡縣志》記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坡山西址設渭陽縣」,並載「山甚高,百姓食坡山溪水」。坡山即指鳳凰山,坡山西設縣城,據考,古縣城址就是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址屬錦州盧陽郡。元時,統治者為了穩固政權,在渭陽境內設五寨司,五寨長官司駐鎮竿(今鳳凰縣城。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設鎮竿守備。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麻陽參將駐鎮竿城。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設鎮竿協副將,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升協為鎮,鎮竿成為清朝全國六十二鎮之一。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廢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移辰沅靖道駐鎮竿。鎮竿成為全國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於湘西北設永順府,辰沅靖道改為辰沅永靖兵備道,鎮、道員均住鳳凰、治轄范圍覆蓋整個大湘西二十餘州縣廳,據載,為全國八大兵備道之一。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91年)改鳳凰營為廳(散廳),升通判為同知;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升散廳為直隸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廳為縣,稱鳳凰縣,相沿至今。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之精髓。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鳳凰古城是多民族聚居縣,主要由苗族、土家族、漢族、回族,以及解放後分配到這里工作和其他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組成,其中以苗、土家、漢三族為主,苗、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8萬人,占總人口的73.26%,漢族10.75萬人,佔27.74%。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是與漢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