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歷史發展的特徵

中國歷史發展的特徵

發布時間:2021-02-12 19:15:43

①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一般特徵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與分布

(1)西周城市發展。自西周開國之初直到春秋戰國,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經歷了兩次城市建設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餘年間,中央統治者竭力推行分封制,據史料記載,其分封的諸侯國由最初的71個發展到1200個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戰國(歷時549年),隨著周王朝統治的衰落,特別是由於各地國土開發和經濟發展,各諸侯國也不斷增建新城,這就形成了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據資料表明,到西周末年,盡管經過諸侯間的互相兼並,仍存有140多個諸侯首邑城市。與商代中國早期城市數相比,城市數量無疑有了急劇的增加。

(2)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城市由萌芽、起源走向成熟、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從總體上來看,到春秋時,城鎮分布向南擴展,達到了漢水谷地,甚至山東半島也出現了許多都城。到戰國末期,城市分布范圍更廣,除主要集中於陝西關中的涇渭谷地到潼關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帶,以及淮河流域外,長江流域巴(重慶)、蜀(成都)、吳(蘇州)、越(紹興)、楚郢(江陵)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3)秦漢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自秦統一天下到東漢末年(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新興了一批具有以行政、商業職能為主的城市。至東漢永和年間,全國13校尉部、刺史部均已建立了郡-縣二級城市網。從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間結構看,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和陝西五省),其城市數約佔全國城市總數的40%;其次為淮河流域,約佔14%;而東南沿海分布最少。

(4)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魏、晉、南北朝以後,長江流域發展成為全國主要經濟基地。隋、唐時期長江流域經濟水平逐漸超過了其它流域,成為全國首富的農業地區。至唐末,中國城市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開始出現了沿運河和沿長江兩條城市發展軸線:①運河城市發展軸線。隋開鑿大運河,把逐漸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與仍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黃河流域以通暢便捷的水運聯結起來,成為中國主要商品流通通道和經濟發展的命脈。沿河兩岸,一些通都大邑由此興旺起來。②沿江城市發展軸線。漢、魏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從中原地區南移,長江及其支流贛江、漢水、湘江成為當時主要的交通路線,其沿岸以及「三吳」地區的經濟繁榮,大大小小的水道不僅把大城市同重要的農業區聯結在一起,而且也把各個大小城市融為一體,發展成為中國又一條東西向的城市發展軸線。

(5)五代宋元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五代、宋、元時期(公元907年~1368年),是中國城市發展又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由於海外貿易的發展,東南沿海地區海港城市獲得了很大發展,其中廣、泉、明、杭、密五州尤為重要,廣州港的對外貿易額幾乎佔全國的90%以上。這一時期海上貿易仍以廣州、泉州和明州為中心,其中泉州且被稱為「世界最大港口」。

(6)明清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公元1368年~1840年),全國城市(鎮)仍表現為進一步發展的趨勢。首先是江南市鎮的蓬勃興起。宋代以後,江南地區由於商品性農業的迅速發展,新興市鎮開始萌芽生長。明、清兩代在江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早期的「城鎮化」正是伴隨著這種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其次,沿江、沿運河城市發展軸線的進一步發展。長江、大運河是中國明、清時期東西、南北兩大通道。基於這一時期沿海各大、中港口開放關閉不一,因而河港城市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使唐代以來形成的沿江、沿運河兩條城市發展軸線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第三,邊陲地域城鎮分布的擴展。在西南地區,明、清兩代隨著政區不斷推進,在雲、貴、川、湖、廣等少數民族地區推行了「改土歸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亂後又廣建府、縣治所;即使在青藏高原,其時拉薩也成為西藏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區,也出現了很多商業城市,如歸綏(呼和浩特)、張家口、多倫諾爾(今多倫)、迪化(今烏魯木齊)、喀什噶爾回城、伊犁、哈密、阿克蘇和西寧;在東北地區,沈陽一舉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台灣地區,府治台灣(今台南),鳳山(今高雄縣)、嘉義、彰化三縣城,以及其他城鎮開始興起。

② 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的框架體系曾經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構建的。即主要包括:回兩個過程、三大高潮、答十大事件。
所謂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
三大高潮,即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
十大事件,即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
這樣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或者說只是一部階級斗爭史。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史學界有人提出「一個主流、四個階梯」的新體系說。
所謂一個主流,即以資本主義近代化為主流,所謂四個階梯,即近代社會經過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這四個階梯而前進。
這個新體系強調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歷史研究的中心。這個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經濟史,它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以往研究者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這一近代史核心內容的忽視。
編輯於 2018-05-24

中國歷史發展具有什麼特點

一、原始農村公社和氏族關系的殘存,長期在中國古代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回存在,直到今天社會主義時答代仍可看到它的陰影.
二、皇權,長期在中國古代和封建時代發揮影響.影響很大,好像皇帝和國家手持著中國歷史的指揮棒,中國歷史在他的指揮棒下旋轉前進.

④ 中國古代史的歷史特徵和發展趨勢簡單的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三、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四、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五、明、清(鴉片戰爭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原始社會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舜時期。
奴隸社會
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
戰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秦朝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劉邦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漢朝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三國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南北朝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隋朝
公元58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唐朝
公元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宋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宋太祖)稱帝,建立北宋, 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元朝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亡。
清朝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另類時代劃分
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物證,可將中國歷史(炎黃文明)劃分為十個紀:
炎黃、虞夏、商周、齊楚、秦漢;
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黃紀: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約兩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紀)。以農業社會、母系社會末期、銅石並用時代、父系社會初期為准。炎黃紀已經出現私有制、商業、戰爭、奴隸。
二、虞夏紀:以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為代表,約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紀)。二里頭文化兜底:以青銅器時代初期、雙輪車、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標志為准。傳說時代的顓頊、帝嚳、堯、舜、禹或可研究納入本時代故事集。
三、商周紀:青銅器時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為典型代表。成湯滅夏、武王伐紂、國人暴動為本時代三部曲。約八百年。
四、齊楚紀:銅鐵並用時代,約六百年。以齊楚為代表的眾多周邊族群勢力(分別代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大規模融入華夏,為最終形成漢族奠定了基礎。這個時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潰、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東遷,尊王攘夷、問鼎中原,商鞅變法、長平之戰等等重要歷史故事
五、秦漢紀:鐵器時代初期,中國進入帝制時代。
六、魏晉紀。亢龍有悔,黃巾起義,三國兩晉,五胡亂華,十六國走馬,南北朝並立。
七、隋唐紀。鳳凰涅盤,盛世隋唐,隋文科舉,大乘玄奘,貞觀天可汗,則天女皇帝
八、宋元紀。天下一家,地獄天堂,文明臻極,野蠻大成,
九、明清紀。
十、共和紀。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辛亥,北伐長征,民國共和,抗戰翻身。

⑤ 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一、原始農村公社和氏族關系的殘存,長期在中國古代社會和封建社會專中存在,直到今天社會主屬義時代仍可看到它的陰影。

二、皇權,長期在中國古代和封建時代發揮影響。影響很大,好像皇帝和國家手持著中國歷史的指揮棒,中國歷史在他的指揮棒下旋轉前進。

⑥ 中國歷史的特點

http://wenku..com/view/7c6fbd360b4c2e3f57276375.html

⑦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
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
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
(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
(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
(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
(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

⑧ 中國的歷史發展有什麼特點

奴隸社會:國家壽命普遍較長,後期戰亂不斷封建社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更迭頻繁資本主義社會:是很重要的一環,但在中國純的資本主義時期基本沒有社會主義:這個就不多說了

⑨ 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徵

★總結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特徵(秦--清1840年前)
●政治:經歷了漫長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皇權至上,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經濟: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實行重農抑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得到發展,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緩慢。
●文化:文化呈現出多元統一的特徵,思想、文藝、科技成果突出。由於時代環境不同,文化成就也有差異,但後期實行嚴格的思想控制,不利於文化的發展 *★1歸納夏商周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經濟:實行井田制,奴隸集體耕種,青銅鑄造業發達,出現婦功,商人出現 ●政治:神權與王權結合,宗法色彩濃厚,等級森嚴。 ●文化:出現甲骨文,周易,青銅文明,天乾地支紀年法
*★2歸納春秋戰國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經濟:鐵犁牛耕出現(春秋)和推廣(戰國),修建水利工程,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生產關系處於急劇變動之中,土地逐漸私有化,出現新興的地主階級和自耕農階層。
●政治:新興的地主階級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要求進行社會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為增強以爭霸或兼並的實力,要求改革。
●文化: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墨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張,法家思想較為受國君重視。
*★3歸納秦漢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政治:秦漢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封建大一統時代,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關系奠基時期,秦漢開創的一系列制度,歷代封建王朝沿襲
●經濟:小農經濟得到發展,絲織業發展,杜詩發明水排,統一度量衡,出現了半兩錢和五銖錢,海外貿易出現絲綢之路。
●文化:科技成就突出,董仲舒改進儒學,漢賦作品較多,史學有 史記等名著
★歸納魏晉南北朝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經濟:馬鈞改進翻車,江南經濟得到開發,出現白瓷,出現草市
●政治:處於國家大分裂時期,政權林立,民族融合加強,出現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化:文學有建安風骨,佛教得到傳播。繪畫有顧愷之,書法有王羲之。
5歸納隋唐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政治: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完善,出現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唐朝盛世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經濟:生產工具有曲轅犁,修建了隋唐大運河;瓷器有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私人作坊興起;市坊分區,草市夜市繁榮,大城市有長安和揚州、成都等
●文化: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和火葯;詩歌繁榮,藝術多姿多彩,書法家有顏真卿、柳公權、懷素、張旭等。展子虔《游春圖》,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6歸納宋元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宋三分相權,完善科舉制,元設行省制。
●經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業出現了五大名窯,松江絲織業發達;出現了最早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達,大都市有汴京、大都、泉州,全國經濟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文化:出現了活字印刷術;理學出現並得到發展;宋詞、話本、元曲等世俗文化成就突出;書法家有蘇黃米蔡,繪畫有《清明上河圖》
*★7歸納明清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政治: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君主專制強化,如廢丞相,設內閣和軍機處。對外實行閉關鎖國和海禁政策。
●經濟:引進外來作物(煙草 甘蔗 玉米),重視農業發展;青花瓷產量大,出現琺琅瓷,棉紡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國內貿易發展,出現商幫和商業重鎮。
●文化:儒家思想仍是主流,但出現反正統思想(李 黃 顧 王);小說繁榮(四大名著),出現京劇;科技出現較多總結性的著作,如《農政全書》;實行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束縛人們的思想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發展的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