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你了解歷史文化的意義嗎
古代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調整和補充。
(1)歷史文化讓你擴展閱讀
古代的中央六部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部門
六部的名稱出現的比較晚,但是實質上的機能與機構初現於周時的「六官」,秦漢時有「九卿」。朝廷的職務由這些首腦們分管。到了魏晉時,改稱「曹」,尚書分曹執事,而曹逐漸演化成為步。到了隋唐時始確定六部分屬於尚書省。
到了元時,尚書省分管六部,統領國家大事。而明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後廢中書省,直接由皇帝統管六部,此時共有「吏、兵、禮、刑、工、戶」六部。
到了明代,六部官職分別有:尚書(共1人),左、右侍郎(共2人,相當於尚書的副手),郎中、員外郎等若幹人。
1、吏部
相當於今天的人事部,而吏部尚書就等同於人事部部長。吏部尚書在古時稱為「天官」或者是「文官之首」,可見其地位之高。原因很簡單,無論你平常貪廉忠奸,到年底了不還是得過我吏部的考核來進行升降獎懲么?
2、兵部
這個就是相當於現在國防部、武裝部等一切跟武裝斗爭有關的部門的總和。在古時的和平年代,兵部的地位不如其他部門的高,但是如果到了戰爭年代,那麼兵部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時候是你兵部尚書輝煌騰達的時候,打了勝仗還好,吃了敗仗的話,你就洗把臉等著唾沫星子,輕則革職,重則丟掉身家性命。
3、禮部
放在今天,禮部的涵蓋面也很廣。包括教育部、文化部等。禮部的事多卻不雜,包括接待外國君臣的相關事務,本國的各類禮儀事件等。
比如如果你是禮部官員,你發現某個王爺坐的車逾越了他的身份,那麼這就是你的本職工作該管的事。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爭爹」事件就是一件禮儀上的事。
4、刑部
刑部主司刑法牢獄,基本上等同於今天的「公檢法」,並且是一條龍服務。古代的刑部還有制定修改法律的權利,這一點又比現在的一些部門要高。
5、工部
相當於今天的建築部等,雖然主管營造工程等事項,但是具體工作是個比較雜的部門。比如給皇帝修新居、哪的河堤決口修築防禦工事、皇親國戚的陵寢選地,選材,修建等,同時還掌管天下山河大川。
毫無疑問工部是六部之中最有錢的部門。比如明朝權奸嚴嵩自己是吏部尚書,兒子嚴世蕃是工部左侍郎。一個掌管人事,一個是全國最大的包工頭,貪污程度可見一斑。
6、戶部
古時的戶部主管財政,人員和土地。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另外還做一下國土資源和人口普查等工作。雖然工部管的是錢,但是錢是國家的錢,l六部的各類經費都得往戶部報,如果國力強盛,事務還算輕閑,如果整個國家沒錢,基本上戶部尚書每天都是苦大頭。
Ⅱ 根據歷史文化,寫一段讓別人洶涌澎湃的,激動人心,想與你一起探索古老的歷史文化的語句
上下五千年,數兆億人曾活與世間,然歷史有記錄者不過寥寥,長掛口中者更不過專百人。屬帝王有秦皇漢武朱元璋康熙帝,王侯有春秋五霸項羽韓信,文人有李白杜甫蘇軾魯迅,醫者有華佗張仲景,科學家有沈括蔡倫和張衡,謀事有張儀張良諸葛亮……如此才俊方能青史留名,我輩當自強不息,以此為楷模,留名於史書
Ⅲ 對中國歷史文化感想
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打開了那扇久閉的窗戶,久違的西方文明一下子出現在了「落後」的中國人面前,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嚴重挑戰。在這中、西文化的沖突中,大概出現了三種思潮:
(1)「民族虛無」論。在他們看來,中國民族文化就是沉重的包袱、歷史的惰力,中國民族文化一無是處。他們主張全盤西化。
(2)「儒學復興」論。他們就像清朝的頑固派,完全排斥西方文化。他們相信在新時代傳統儒學必定會有新的發展。他們主張完全復興儒學文化。
(3)「中西合璧」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西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他們主張把這兩種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集和兩者優點,優勢互補。
應該怎樣評價中國傳統文化,這不僅是一個理論(想)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做)的問題。
歷史總是那麼喜歡捉弄人。其實,只要你留心當今世界文化的整體發展動態,你會看到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國人怎麼怎麼評價中國傳統文化之時,正是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掀起「中國熱」「中國文化熱」方興未艾的時候。眾所周知,日本企業讓美國都很頭痛,可就是這些曾經的戰敗者硬是經常到中國傳統文化里邊尋找精神武器。《論語》《老子》《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成為日本企業家的必讀書。他們的企業文化核心------團隊精神正是儒家家族倫理觀念在企業中的應用,無怪乎日本企業文化被稱為「家族主義企業文化」,日本的資本主義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孫子兵法》在韓國的銷售量創造了韓國銷售史的最高紀錄,它的精髓可以概括為「智信仁勇嚴」五個字,企業家稱之為「企業的經營指針」。新加坡近幾年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儒家倫理教育,諸如勤勞、節儉、和諧、忠誠等思想。新加坡總理講出了他們這樣做的意圖:「新加坡人越來越西化了,人們的價值觀也由儒家倫理的克勤克儉和為群體犧牲的精神轉為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這樣的價值觀的改變將會嚴重削弱我們的國際競爭實力,從而影響國家的生存與繁榮。」我想,這個看法是頗有見地的。
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告訴我們應該積極吸取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拒絕學習的盲目排外是愚蠢的,但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照搬他們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保守因素應當拋棄,但其重視倫理道德的全體價值觀卻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遺產。
日本學者村山孚說得好:「我希望中國朋友在時下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道路上,不要以為只有外國的新奇概念和奧妙的數學公式才是科學,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同樣是實現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宏大源流。」
我想上面一段話不僅對企業家是金玉良言,他同樣提醒我們所有的中國人,別在對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用以鄙視的眼光,我們應該正確定位和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朋友,為了實現中國的早日富強,加油吧,努力吧!!!!!
Ⅳ 《歷史文化》這門學科,讓你見識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那些魅力獲得了怎樣的感悟
我們是一個擁有燦爛輝煌的歷史和文明的民族,為整個人類歷史和文明和發展和內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我們容也曾經歷屈辱,但無論多大的風浪都沒有讓我們倒下,現在的我們正在用智慧和努力開創中華民族新的輝煌篇章,我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自豪。
Ⅳ 關於歷史文化的好段
1、善良既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購幾棵優於偉大的人。
2、"人類之所以是人類,關鍵在寬容.沒有寬容,人類大概早在無盡的報復中滅絕.沒有寬容就不會有歷史;沒有那份希望,就不會有藝術,因為在某方面來說,每件藝術作品都是寬容的表現.沒有夢想,就不會有愛,因為在某方面來說.每份愛的表現都是對寬容的承諾.人類生生不息,因為人類能愛;人類愛人,因為人類能寬容."
3、柯林頓總統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現在不批准,恐怕要後悔20年。我可以加一句,不只是後悔20年,恐怕千百年以後,當美國人民翻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會後悔為什麼當初犯這個錯誤,掩卷而長嘆。
4、"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最近訪問中國時,我告訴她一句話。我說:""我參加爭取和保障人權運動的歷史比你早得多。""她說:""是嗎?""表示她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就說""不是嗎?我比你大10歲,當我冒著生命危險同國民黨政權作斗爭,參加爭取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運動的時候,你還在上中學呢。"""
5、我不贊美行為,贊美的是人的精神。行為只是精神的外衣,歷史僅是人類古老的脫衣場。不過殘存著舊衣服的眷戀之情。
6、社會政治和歷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而是由左右歷史的人物導演並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
7、"歷史一共就兩頁,一頁滄海,一頁桑田。"
8、一個人為他自己有意識地生活著,但他是全人類達到的歷史目的的一種無意識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為是無法挽回的,一個人的行為和別人的無數行為同時產生,便有了歷史的意義。
9、歷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總和,這是唯一的原因。只有在我們完全放棄了在個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時候,才可以發現這些我們不知道的規律,正如同只有在人們放棄了地球不動的概念的時候,才可以發現行星運動的規律
10、一個人為他自己有意識地生活著,但他是全人類達到的歷史目的的一種無意識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為是無法挽回的,一個人的行為和別人的無數行為同時產生,便有了歷史的意義。一個人在社會的階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關系的人愈多,他對於別人的權力愈大,他在每個行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顯。
11、對於一個政客來說,歷史尤其是附著污點的歷史是最大的忌諱,因為政治斗爭的核心就是「揭底」。
12、"歷史上最難相處的就是婆媳關系,你只要搞好了婆媳關系,背後還有老公的愛,那麼你的婚姻就會很有保障。即使他中年之後有了外遇,你也不會是孤軍奮戰的。"""
13、一九二九——一九三零年,一條沖決一切的巨流滾滾而來,這就是數以百萬計的被掃地出門的富農。他的流量過於巨大,盡管我們的偵查監獄十分發達,恐怕也是容納不下的(況且已被「黃金」水流填滿了)…….它在俄國的全部歷史上無與倫比。這是國民大遷徙,這是民族的浩劫。
14、歷史只倚靠事實來做說明,而從來不倚靠任何推想。
15、無論如何,歷史總是一代勝過一代。
16、只要能生下孩子來,你就有權強奸歷史。
17、世上書寫自己內心的文字不出四者:
給自己在乎且能讀懂自己的人看,
給那些還不理解自己但是能希望理解自己的人看,
給歷史或未來做鋪墊啥人看無所謂,
自娛自樂。
並非所有人都願敞開自己內心,
性格不同,敞開者千萬千萬別認為自己敞開了所有人就會認為你真誠,
有這樣的想法,註定會受傷。
18、既然不能選擇歷史,那麼就服從歷史的選擇。
19、他們不是壞人,只是……歷史上,那些「好心人」無意造成的禍害往往比惡棍們有意地破壞還要慘重。
20、最震憾人心,最震憾世界的一句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註:不管在建國後所犯的錯誤或多或少,這個由帶領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追求,奮斗,實現的夢想,已足可奠定其在中國歷史上的位置!
21、鐫寫的旋律字跡清晰,一眼讀懂意義,如同山水中的萍水一瞥,可能依然未知的,角落裡書本的言語,將靜打破,是漫漫千古蒹葭窈窕,憂嘆天地悠悠的悵然,歷史化為煙雲,西風猶照漢陵。
22、我想有個巨大的圖書館,裡面放著所有有關那些改變歷史年輪的書。它可以是關於一個人,也可以是關於一件事件。顯然的是,如果我們繼續這樣生活,我們永遠都不會改變什麼。
23、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24、青年只要朝著大目標前進,時代巨輪就會轉動!青年只要嘶聲伸張正義,歷史就會改變!
25、青年不可坐享其成,應該以自己的行動掀起變化,創造歷史。
26、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絕非毫無關聯。有鑒於過去的歷史,才能檢視現在,映照出未來。
27、不管過去如何,現在才是關鍵。從現在起,才是最重要。所謂歷史,就是指「現在」.
28、很多美好的東西只能綻放瞬間,讓人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短暫!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只是一個匆匆過客,也許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更該珍惜這轉瞬的美好。雖然無限滄桑,無限凄涼……
29、寫歷史,乃是脫卻過去的一種方法。
30、這就是說,兩千餘年的歷史並不取決於一個克婁巴特的鼻型如何,而更取決於所在皆是的我們的愚昧,取決於應該嗤之以鼻而又道貌岸然的我們的愚昧。
31、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32、熱情就是整個人類。沒有熱情,宗教、歷史、小說、藝術,都是無用的了。
33、斗爭的生活使你干練,苦悶的煎熬使你醇化;這是時代要造成青年為能擔負歷史使命的兩件法寶。
34、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實的保衛者,是使歷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進的力量。
35、昨天已是歷史,明天還很神秘。
36、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37、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38、在我看來,現在有許多人—甚至包括科學家—似乎都只是見樹不見林。關於歷史與哲學背景的知識,可以提供給那些大部份正受到當代偏頗觀念所左右的科學家們一種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性。這種由哲學的洞察力所創造的獨立性,依我來看,正是一個工匠或專家,與一個真正的真理追尋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39、社會調節實質上是為了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達到和維持性生活的最恰當程度而是對立的趨勢保持平衡。
40、用盧梭的表述來說就是:「人生而自由,卻處處處於枷鎖中。」薩特也說,人是自由的,而且從不能停止當自由者,但是在實踐慣性的世界裡,他只能以半奴役的形式來行使自由。歷史的意義在於這種超越半奴役而達到另一世界,在那裡,一個人的自由並不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受奴役。
41、願執政黨闊步向前,可以名垂在不光由你們自己編寫的歷史上。
42、我們並沒有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上帝依照自己的意志,推動歷史,做出選擇。我們滿懷信心,是因為自由是人類永恆的希望,是黑暗中的渴求,是靈魂深處的期盼。
43、自由終將獲得勝利,我們滿懷信心,向著這個目標前進。歷史的發展道路並非無可改變,人類做出的選擇才推動了歷史前進的方向。
44、生活沒有綵排的機會,你將不得不即興發揮,演好每一場戲。唯一可以做的准備是你們也已做過的那些事情:受盡可能好的教育,不斷從文學、《聖經》和歷史中吸收知識,盡力去了解人類的經驗。這樣你才會有真正明確的路標,引導你朝著正確的抉擇前進。
45、不學習歷史的人註定要重復錯誤。——丘吉爾
46、人生五十年,如夢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壯士何所憾!
47、【毛主席語錄】
1、你對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麼,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現狀和它的歷史吧!
2、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3、你對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某個問題的發言權。
4、正確的策略只能從實踐經驗中產生,只能來源於調查研究。
48、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歷史性變革,亞歐國家既面臨發展與合作的難得機遇,也面臨不少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四年之久,世界經濟復甦艱難曲折,給亞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困難,推動發展、擺脫貧困、改善民生的任務緊迫而艱巨。我們應當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全面拓展各領域互利合作,增強本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好地造福亞歐各國人民。
49、歷史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除了逝去的人,沒人說的是對的!!
50、對於我們這些生命有限的人來說,過去作為歷史不可磨滅,未來因為太遙遠而無法看清,唯有活在當下。在深不可測的未來面前,我們只能做今天的征服者,遵從心的方向、實現自己的理想。
Ⅵ 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歷經滄桑的文明古國。我國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在大家的心中有一段忘不掉的經歷。
抗日戰爭、虎門銷煙、九.一八、七.七事變多歷歷在目。但我國的歷史也有光輝璀璨的一面。
是古人發明了漢字。很久以前,古人並不會寫字、記事,有人想出了繩結記事法,但是太麻煩了,就有一位叫倉頡的人發明了甲骨文。
在我國的文化史上那些詩人、文學家是不可缺少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千古絕句;孟郊的《遊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親;李白的《靜夜思》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
還有那些著名的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絕唱,無韻之離騷』;孫武的《孫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孔子寫的《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分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我國還有美麗的大好河山。長城是我國古代人們的一個驕傲,長城全長6330公里,在太空上,用肉眼看是一目瞭然。
珠穆朗瑪峰高達8444.43千米;納木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海拔高達4718米;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上第一大峽谷,深6009米......
公元前7001年,我國的祖先發明了陶器和植物栽培技術。
公元前6001年陶器的器形和紋飾日趨豐富,出現穩定的定居生活
當人類跨入新世紀之際,中華民族迎來了燦爛文明的又一個千年華旦。回顧祖國悠久的歷史,華夏兒女開創了輝煌的文化與藝術,在每個千年紀元里都留下自己震驚寰宇的足跡:
公元前7001年,陶器的發明和農業的出現,宣告了新石器時代的誕生;
公元前6001年,陶器的器形和紋飾日趨豐富,出現穩定的定居生活;
公元前5001年,河姆渡和仰韶文化代表了當時我國南北文化的最高水準;
公元前4001年,大汶口文化和崧澤文化的黑陶透雕技術極為高超;
公元前3001年,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均屬世界藝術瑰寶;
公元前2001年,夏代的青銅器和宮殿建築標志著早期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輝;
公元前1001年,西周青銅器的造型、銘文和紋飾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公元 1年,漢代藝術的精粹反映在漆器、陶器、玉器和雕塑等方面;
公元 1001年,北宋為後世留下了眾多書法、繪畫和瓷器等國寶級的文物;
公元 2001年,我國將創造出更加輝煌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中華文明世紀回眸"將讓廣大觀眾穿越時空隧道,以千年為時間尺度去欣賞我們的祖先創造和遺留下來的藝術寶藏。
你們一定看見過祖國的錦綉河山吧。那滔滔江水,滾滾黃河,連綿不斷的山峰,都屬於我們偉大的祖國。祖國的山川雄奇,祖國的河水秀逸,祖國的胸懷無比廣闊。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我們的幸福來自祖國,只有國家富裕強大,才能使我們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華。
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祖國,就沒有家,國家不強盛,就要挨打。我們最親的是父母,最愛的是中華 。
當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我們美麗山河的時候,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臉上流著淚,心中淌著血,為了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祖國,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爭。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冷對暗殺者的手槍,吉鴻昌高掛寫有「我是中國人」標語的木牌,走在一片藍眼睛、黃頭發的洋人之中。
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發動了西安事變……
正是這千千萬萬的赤子,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祖國的希望;正是他們,在自己的「今天」,用滿腔的熱血,譜寫了無愧於時代的《義勇軍進行曲》。
才使得我們今天的共和國國歌響徹神州,那麼氣勢磅礴,那麼雄壯嘹亮 。
恥辱和不幸已經成為過去,中華民族迎來了新的輝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在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下,無論軍事、科技、政治、體育,我們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6)歷史文化讓你擴展閱讀:
公元前7001年,我國的祖先發明了陶器和植物栽培技術。
公元前6001年陶器的器形和紋飾日趨豐富,出現穩定的定居生活
當人類跨入新世紀之際,中華民族迎來了燦爛文明的又一個千年華旦。回顧祖國悠久的歷史,華夏兒女開創了輝煌的文化與藝術,在每個千年紀元里都留下自己震驚寰宇的足跡。
公元前7001年,陶器的發明和農業的出現,宣告了新石器時代的誕生;
公元前6001年,陶器的器形和紋飾日趨豐富,出現穩定的定居生活;
公元前5001年,河姆渡和仰韶文化代表了當時我國南北文化的最高水準;
公元前4001年,大汶口文化和崧澤文化的黑陶透雕技術極為高超;
公元前3001年,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均屬世界藝術瑰寶;
公元前2001年,夏代的青銅器和宮殿建築標志著早期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輝;
公元前1001年,西周青銅器的造型、銘文和紋飾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公元 1年,漢代藝術的精粹反映在漆器、陶器、玉器和雕塑等方面;
公元 1001年,北宋為後世留下了眾多書法、繪畫和瓷器等國寶級的文物;
公元 2001年,我國將創造出更加輝煌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中華文明世紀回眸"將讓廣大觀眾穿越時空隧道,以千年為時間尺度去欣賞我們的祖先創造和遺留下來的藝術寶藏。
不忘國恥,振興中華中國屈辱的歷史:
九月,與許多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Ⅶ 祖國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專思屬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Ⅷ 有哪些歷史典故讓你記憶猶新,至今念念不忘
中華文化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古人們留下了很多的優秀的歷史文化,至今還一直被很好的延續下來,現在我們的課本上也是有很多的歷史典故,比如說紙上談兵,荊軻刺秦王,卧薪嘗膽以及三顧茅廬等,其中至今偶讀念念不忘的是就是紙上談兵,下面我們具體來解釋一下。
經過以上的講解,我們知道紙上談兵的意思就是只憑書本知識講道理,但是並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把這些理論知識解決實際中的問題,通過這個典故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我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需要聯想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這些理論知識更好的與生活結合起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這個典故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所以至今任然對它念念不忘。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典故的相關知識。
Ⅸ 歷史文化相關知識
我回答下第一個問題:歐洲和中國封建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中央集權的程度不同。中國封建制下中央集權相當集中,幾本處於人治的狀態,君主的權利幾乎是無窮大,對地方的統治力很強大,地方長官只有治理權,而無領土權;而歐洲的封建制下君主也只是對自己的領地有直接統治權,歐洲大小封地到處都是,幾本上整個領土都被分封掉。地方長官就是領主,領主的土地是君主也無法直接剝奪的,地方的平民是先向本地領主效忠,本地領主再向君主效忠,君權集中程度不夠,完全建立在封地領主的忠誠上。
ps:中國是政治獨立,宗教基本沒有進入統治階層;而歐洲是政、教同時擁有統治權,甚至教權在政權之上。
1、我國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
2、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從國情出發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設計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是保證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協調均衡發展的根本保證。而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的國情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我們建設新農村面臨的國情是怎樣的呢?
1、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不是農業強國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還未發生根本變化——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很大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根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不是一個工業大國。
與發達國家相比,這是我們的一大劣勢。然而,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不是絕的,從人口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就是糧食這個角度來看,農業大國自有其發展優勢。尤其中國有佔世界的1/6人口,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沒有農業大國這個優勢,我們就很難保證糧食自給自足,更別談對其他國家提供糧食援助了。
我們要放眼世界看中國。
在世界各國紛紛積極發展工業、服務業時,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06年10月9日發布的一項報告讓世界為之震驚。報告稱,全球正面臨著30年來最為嚴重的糧食危機,有40個國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迫切需要國際社會提供糧食援助,否則就可能面臨飢荒。美國媒體則報道稱,目前全球的糧食儲備只能勉強滿足人們50多天的需求,已經跌破糧食儲備70天的安全線。這些警告是否言過其實?世界糧食安全到底處於什麼狀況?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名單,40個糧食短缺國中 有26個非洲國家(安哥拉、蒲隆地、衣索比亞、幾內亞、肯亞、賴比瑞亞、尼日、獅子山、索馬里、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烏干達、辛巴威等),10個亞洲國家(阿富汗、印尼、伊拉克、朝鮮、黎巴嫩、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東帝汶),3個拉丁美洲國家(哥倫比亞、古巴、海地)和俄羅斯(指車臣共和國)。
這項名為《農業收成預計和糧食現狀》的報告顯示,全球一些地區2006年農作物減產已成定局,預計全球糧食產量只有20.13億噸,與2004年的26.8億噸相比,已經是連續第二年呈下降趨勢。美國農業部對全球糧食產量的預測更為悲觀,認為2006年只有19.84億噸,這意味著將會有大量的缺口要靠往年的存糧來填補。
糧食安全不單單是解決溫飽問題,其戰略意義也不可小視。目前,世界糧食分布不均是一大特點。全世界共有近15億公頃的耕地,近1/2被用作糧食生產。從大洲看,世界糧食生產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糧食出口國主要集中在10幾個國家,而進口國則達100多個。近些年,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不僅是儲糧大戶,更控制了世界糧食出口量的80%左右。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廣闊的耕地資源,生產著遠遠超過其本身消費量的糧食,而且這些糧食還成了對其他國家進行政治和經濟干預的「武器」。
造成目前世界上一些地區糧食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地理因素。土地退化,耕地數量減少,人口與土地的比例嚴重失衡,無法滿足糧食供應,導致很多國家常年糧食短缺,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二是自然災害。反常的炎熱和乾旱無雨的天氣使全球很多糧食生產國不同程度的減產。印度和巴基斯坦史無前例的洪水造成了上百萬人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而尼泊爾約有4.5萬人受乾旱和水災影響,急需外部糧食援助。反常的天氣也對蘇丹及東非一些地區造成了嚴重影響,使當地農民本就貧困不堪的生活雪上加霜。
三是政局不穩和持續的戰亂。伊拉克、阿富汗、蘇丹等國受到地區沖突和安全局勢惡化的影響,當地不少居民正在等待國際糧食援助。
四是政策因素。國際市場政策與國家發展政策的非科學,甚至背離人性、遠違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盲目鼓勵工業發展,形成社會畸形格局。工業品不僅不能吃,而且有的工業生產還依賴農業,消耗糧食。
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在糧食問題上中國一直受到世界的關注,並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上個世紀,美國有個社會學家萊斯特·布朗曾寫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大肆炒作「中國糧食威脅論」。鄰國日本也不斷出現擔心中國人「吃掉」他們糧食的聲音。
事實卻是,中國沒有讓別人養,反而養活了世界上很多人。近25年來,世界主要農產品增長份額20%以上來自中國,中國糧食年產量從3億噸增至5億噸,不僅以事實回答了布朗的質疑,還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員「中國在全球千年發展目標中所做的貢獻,給予再高評價也不過分」的贊譽,同時讓所謂「中國糧食威脅論」不攻自破。
2006年成為一個分水嶺,此後中國不再接受聯合國的糧食援助。9月,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報告稱,中國在2005年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國。報告說,中國2005年提供的對外糧食援助比上一年增長2.6倍。中國對外糧食援助的主要對象是朝鮮,其他的受援國有賴比瑞亞、幾內亞比索、斯里蘭卡等10多個國家。
如果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世界上約有1/5的國家處於缺糧狀態,那麼這種局面是否會蔓延,導致世界范圍內的飢荒呢?瑞典農業科技大學的糧食問題專家約翰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飢荒問題的核心,是究竟多少糧食才能滿足當前的人口需要。關於這個問題,各國專家曾有過不同的統計。例如美國有一本書叫《挽救之道》,認為世界上只能生存5億到9億人,其餘的人全屬「多餘」,應該被消滅。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通過計算說,全球耕地的潛在供應力為360億人口。最近幾年,多數學者認為,按當今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糧食供應的極限人口應在110億左右。
約翰松認為,就全球而論,當前糧食的供應基本能滿足需求,今後若干年也會如此,但只要糧食供求的不平衡沒有消除,在部分國家出現飢荒就會成為一種常態。同時他也指出,由於飢荒引起移民潮等動盪,會反過來影響到那些糧食生產和出口的發達國家,這樣,全球出現飢荒就不是危言聳聽。
我認為,中國的劣勢不在於農業大國,而在於不是農業強國。如果中國成為農業強國,不僅可以實現社會經濟更快、更好的持續發展,而且還可以為世界進步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達國家農業投資額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通常為10%以上。中國1990年財政支出用於農業的比重為10%,1995年下降為6.3%,2001年為5.5%。2006年有所增加,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農業投資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但是與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業資金投入不足,使許多相關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形成了政策落實斷層、基礎建設斷層、科研工作斷層、農技推廣斷層等問題。
在13億人口中,有70%是農民,可是農民的素質很低,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和半文盲。
除了個別機械化大農場外,廣大的農村仍然使用著鐵犁、木耬、耕牛,生產工具極其落後,與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本質區別。
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有的因四季耕種不得輪休,導致地力極薄;有的因遠離水源,無灌溉條件,從古至今一直靠天種地、靠天放牧、靠天吃飯;有的因破壞了自然環境,造成沙化、鹽鹼化程度日趨嚴重。
除了水稻、小麥、玉米等幾種良種在一部分農村得到推廣外,大部分五穀雜糧仍舊用普通的種子,並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農產品產量和科技含量極低。有許多地方連台像樣的機器也沒有,農產品加工增值轉化能力極其微弱,甚至幾乎等於零。
農業組織化程度很低,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分散,無法開展集約經營、規模經營。山村耕地有限,不適宜大面積耕作,可是廣袤的大平原也是東一塊小麥、西一塊玉米,田間管理極其粗放,短期行為嚴重,既沒有規模效益,也沒有長期效益。
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土地產出率很低,農產品成本很高,質量很差,價格呈下降趨勢,不僅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而且農民面臨著增產不增收的尷尬處境。
2、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民是主體公民
印度
參考資料:http://www.world68.com/sort.asp?bid=8(印度網站導航)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如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印度的地形分為三部分:尼泊爾以西的中,印邊境為喜馬拉雅山地,北部主要是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印度"(舊譯:「天竺」、「身毒「)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得名於印度河。印度人自稱「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包括了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錫金(印度已將其歸並為自己的一個邦,而不再將其視為鄰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印度又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隔海相望。(除此之外,按印度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政治
3 行政區
3.1 邦
3.2 聯合屬地
3.3 國家首都
4 地理
5 經濟
6 人口
7 文化
8 其他
9 外部鏈接
[編輯]歷史
參見:印度歷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了。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這里;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後,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紀侵犯了這塊土地,隨後是12世紀到來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紀末到達此地的歐洲商人。
在擊敗了當地的莫卧兒帝國後,英國在19世紀成功地獲得了印度全境的控制權。而由莫罕達斯·甘地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終於為印度在1947年贏來了完全的獨立。這塊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回教國家巴基斯坦。
雖然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她依然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與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領土沖突、人口膨脹、環境破壞、貧窮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