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菜鳥物流的發展歷史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集團、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以及相關金融機構共同宣布,「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簡稱CSN)項目正式啟動,合作各方共同組建的「菜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菜鳥」小名字大志向,其目標是通過5至8年的努力打造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物流大平台,在全國任意一個地區都可以做到24小時送達。
2016年3月14日,阿里巴巴旗下大數據物流平台公司菜鳥網路宣布已經完成首輪融資,融資額超百億元,估值近500億元人民幣。
菜鳥網路的注冊資金為50億元,前三期投資將合計3000億元。建立智能物流骨幹網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倉儲干線建設。因此,菜鳥在這一方面也做足了功夫,菜鳥網路CEO沈國軍介紹,同時啟動的拿地建倉項目已包括北京、天津、廣州、武漢、金華、海寧等十多個城市。金華的金義都市新區,則有望成為阿里物流的第一個創業基地。沈國軍表示,「包括中西部地區在內,我們會在全國八個重要城市,按照『八大軍區』的思路布局去建立主幹網路。」
菜鳥的用地需求,將帶動物流地產的升溫。同時將營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根據菜鳥網路的預計,發展初期將至少支持1000萬家新型企業發展和創造1000萬個就業崗位。而依照馬雲的設想,如果智能骨幹網成熟運作後,我國佔GDP總值18%的物流費用將降至歐美發達國家12%左右,國家經濟效益將得到整體提升。
② 簡述物流發展的歷程
物流發展歷程:
1、物的流通;
2、後勤物流;
3、生產物流;
4、生產技術的應用;
5、供應鏈物流;
6、物聯網的發展;
③ 物流在中國的發展史怎麼樣
中國1978年從日本引進物流這一概念以來,已走過了近三十年的路程。各國物流業的發展歷史證明,現代物流業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與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是與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協調一致的。中國的現代物流業經過近20年的准備與起步,從「九五」開始,特別是進入「十五」以後,有了較快的發展。可以這樣講,中國的現代物流業已邁過起步期,進入快速發展期,現代物流業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這個《規劃綱要》中,破天荒第一次把現代物流業單列一節,第四篇「加快發展服務業」中的第十六章第二節「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將載入史冊,成為中國物流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下,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逐步發展成一種嶄新的運作方式和商務模式,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同時也引發了經濟領域里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一場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在實現由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快速轉型的同時,物流業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來越顯示出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
物流過程是企業采購、生產製造、流通等環節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和企業經營發展的「第三利潤源泉」,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企業降低成本的最後手段。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發達國家的現代物流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源泉、產業升級和企業重組的關鍵推動力、以及區域創新和經濟發展支撐環境的關鍵因素之一。現代物流將極大地改變目前的商務、生產模式,最終作為一個系統化的整體成為社會經濟的基礎層面部分。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物流業的發達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現代物流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最具普遍影響力的經濟基礎和「朝陽產業」。
④ 德邦物流的發展歷程
1996年
· 現任董事長兼總裁崔維星先生正式涉足貨運領域,在廣東創辦德邦的前身——「崔氏貨運公司」。
1998年
· 承包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老幹部客貨運處(簡稱「南航老乾」) ,推出了空運合大票 的運輸模式。
2000年
·注冊成立廣州市德邦物流服務有限公司。
·開發第二代信息系統—TIS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網上貨物跟蹤查詢功能。
2001年
·開通公司歷史上第一條汽運專線——廣州至北京線,正式進軍國內公路汽運領域。
· 首次進駐珠三角外的地區,成立北京新發地營業部 ,向全國布局邁出第一步。
2002年
· 第一屆儲備幹部(經理)選拔啟動,共有20名經理參與首批培訓。此後憑借系統的儲備選拔機制,相繼實施儲備高級經理、大區總經理、事業部總裁培訓,培養了大批管理人才。
2004年
·創新推出「卡車航班」業務,憑借著「空運速度、汽運價格」的領先優勢,奠定了德邦在國內公路零擔領域的地位。
2006年
· 成為業內首家面向本科高校啟動校園招聘的物流企業,第一批報到235名應屆大學生。
·被中國物流協會評為「2006年度中國物流誠信企業」。
2008年
· 以標准化的店面服務亮相 ,通過店面、管理、流程、操作、數據的標准化實現網點快速復制,德邦由此走向標准化管理。
· 自主研發的第三代信息系統—ERP系統上線 ,支撐月均40萬票、800萬件貨物的操作能力,滿足了以汽運為主、空運為輔的業務快速發展的需求。
·正式招聘碩士研究生,第一批報到33人。
2009年
· 總部搬遷上海,德邦由區域性公司向全國性公司發展邁出關鍵一步。
2010年
· 建立公司歷史上全國第一個樞紐中心——順德陳村樞紐中心,貨檯面積7萬平方米,日吞吐貨量1萬噸。
· 憑借全年26.2億元的營業收入,奠定了在中國公路零擔物流領域的重要地位。
2011年
· 拉薩營業部的成立,標志著德邦全面完成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網路布局。
·與朗濤咨詢公司合作,推出第三代品牌視覺識別系統。
2012年
·正式啟動博士生招聘,並與國內一流高校(如中山大學)合作建立博士後工作站。
2013年
· 通過與麥肯錫咨詢公司攜手合作,德邦快遞正式上線 ,僅用一年時間,快遞收入即突破5億元大關。
·成功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營運系統—FOSS系統,可支撐每天80萬票、500萬件貨量的業務操作。
· 與IBM咨詢公司合作「領導力和專業能力體系」項目,輸出業內領先的領導力模型,並優化了儲備選拔機制以及專業人才認證體系。
2014年
·德邦業務(快運、快遞)收入首次突破百億,達104.9億元。
·憑借超過本行業平均水平的效益增長、創新的商業模式和踐行全球企業公民責任的優秀表現,成功入選達沃斯論壇「全球成長型公司」。
· 榮獲由智聯招聘聯合北京大學企業社會責任與僱主品牌傳播研究中心共同頒發的「2014年中國年度最佳僱主」。
· 通過校園招聘 ,德邦累計招聘本科應屆生突破7400人、碩士研究生739人、博士研究生15人,建立了優於行業競爭、難以復制的人才優勢。
·直營網點數量突破5000家。
⑤ 德邦物流的發展史是什麼
1996年9月1日 公司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崔維星辭去南航國旅的工作,下海開始自版營貨運業務;主要從事中山權小欖鎮至北京雅寶路的毛衣空運業務。
1997年6月1日 收購廣州市東山區現代強信商業拓展部,開展托運電器業務。
1998年6月 承包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老乾航空客貨運處(簡稱「南航老乾」)。
1999年5月 承包航空公司部分航班的艙位,使公司在價格上占絕對的優勢,貨源明顯增加。
1999年12月 開發出《飛行2000航空貨運系統》,公司各項業務流程由手工操作轉變為計算機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0年初 因中國民航總局取消了包板、包艙業務,公司業務受到很大影響,故創新發展合票開單方式,進行全國各地的網路派送業務。
2000年8月 注冊成立廣州市德邦物流服務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 全面啟用德邦物流VI體系,致力於品牌打造。
2001年1月 廣州到達派送業務正式啟動,與各航空公司之間的合作關系有了質的飛躍。
⑥ 物流的發展過程,分析其發展的階段與特點
雖然,國內關於物流的關注在持續升溫,除了以政府《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為代表的政策性指導出台外,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國內產業鏈的升級改造都對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針對物流的概念以及起源和沿革視乎沒有太多的關注。我們可以引用志皓物流以同城城際物流服務為基礎、以企業定製組合業務為搭配、以第3.5方物流業務為拓展、以物流供應鏈管理咨詢業務為核心的第四方物流之路來看現代物流的發展與變革,但綜觀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以及現代物流的發展歷史,物流還是要納入到中國歷史的大環境中來以解釋才有可能把「物流」中國化。
在中國古代並沒有「物流」的概念,我們的古人稱之為驛,亦作繹,如果引申可以作「 絡繹 」即 連續不斷;往來不絕。《文選·馬融<長笛賦>》:「繁縟絡繹, 范蔡之說也。」 李善 註:「辭旨繁縟,又相連續也。」 張銑 註:「笛聲繁多,相連不絕,如 范雎 、 蔡澤 之說辭也。」《後漢書·烏桓傳》:「是時四夷朝賀,絡繹而至。」《明史·聊讓傳》:「邇歲土木繁興,異端盛起,番僧絡繹,污吏縱橫。」 沈從文 《泥塗》:「婦人們記起家中出痘疹的兒子,上年紀的想起自己的腰脊骨風痛,絡繹走來,又陸續的回去了。」亦作「絡繹不絕」。形容人、馬、車、船等連續不斷。《後漢書·東海恭王劉彊傳》:「皇太後、陛下哀憐臣 彊 ,感動發中,數遣使者太醫令丞方伎道術,絡驛不絕。」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八:「皇親兩府諸司,緣道設祭,自右掖門至 奉先院 ,絡繹不絕。」《紅樓夢》第五三回:「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以上史料我們摘出來的目的在於絡繹不絕的名詞除了用詞的貼切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我國古代「物流」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關於驛進一步引申,我們稱之為驛傳、郵驛、傳舍或者驛站,簡單來說是古代接待傳遞公文的差役和來訪官員途中休息、換馬的處所,以後功能逐步有所擴展,最後被新生概念取代。
中國「物流」的發展史
根據甲骨文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在殷商盤庚時期,已出現有組織的通信活動。我國的郵驛通信一般認為是從殷商盤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廢驛歸郵為止。
夏商周時期的僖傳
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邊疆的通信兵—"僖"傳遞軍情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記載通信的文字資料。我國商代最早的軍事通信方式是擊鼓傳聲。到了紂王時,才有了使用烽火的記載。商周時,在傳遞邊疆緊急軍情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聲、光」通信相結合的通信方式,即烽燧大鼓。我國周代的軍事通信包括兩部分:一是邊防通信,以烽火台為主;二是戰役通信,即在攻防作站中的聲光通信。從西周開始,中國的通信組織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兩套有組織的通信:一是烽火為主的早期聲光通信系統,二是以步行乘車為主的郵傳通信系統。周代戰爭頻繁,軍事通信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最為著名的是陰符與陰書,這是古代最早的密信。到周朝時期,中國利用郵車、快馬傳遞官府緊急"簡書"的郵傳制度已大大發展起來,成為家喻戶曉的事情。西周的交通工具不斷進步,首先在通信上使用了傳車。周朝,在通信方式上,除了邊境通信(如烽火信號)是明顯的接力傳送外,主要是採取以專使為主的方式。周王朝為使軍令、政令准確迅速下達,建立了以西周首都豐鎬為中心的郵傳網路。節是我國古代使用的一種用以傳達命令、調兵遣使的憑證。早期的節名目較多,周代有龍、虎、人、符、璽、旌六節,後逐漸簡化為一種路節,供使者或商人途中使用。符節出現後,成了封建政權集中於君主的象徵。在《周禮》中規定:山國用虎節,澤國用龍節。進入春秋戰國後,烽火台演變為綿延不斷的長城,這是早期聲光通信的一個飛躍。
春秋戰國時期的館、遽
春秋時,由於通信者的頻繁往來,在干線道路上設置了館、遽,供來往者使用。春秋時主要的通信工具是車傳。我國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用通信的速度來比喻德政之施行,他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戰國時代封建經濟不斷發展,君主集權不斷加強,各國派遣使者時,要由君主頒發一種信物---節。有組織的規模較大的通信,是在原始社會末期才開始出現的。春秋時的郵傳已"北通燕薊,南通楚吳,西抵關中,東達齊魯。"我國古代郵傳發展到戰國普遍應用了通信信物---符節。兵符是戰國時調兵遣將的信物。秦王朝的建立,使通信方式發生了一種革命性的轉變,這就是由過去的以專使通信為主改為以接力通信為主。
秦漢時期的郵亭
在秦朝,作為主要通信機構的是郵亭。秦代郵傳的特點是實行接力傳送、路線固定、以律(郵驛的律令)保證。1974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發掘出來的大量秦代的竹簡,其中有關於郵律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的「郵政法」。為了解決通信接力傳遞諸多中轉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秦朝制訂了我國第一部有關通信的法令---《行書律》。木牘是古代書寫於木片上的信函、文書。1976年我國在湖北省雲夢縣秦墓里出土的"黑夫、驚木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牘家信。驛置和郵亭是漢代主要的通信組織。漢代郵驛通信的三大要求是迅速、准確、安全,這與現代郵遞的要求是一致的。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國際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開始建立國際郵路,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絲綢之路。有關漢代郵驛重要的史料來自出土的木簡。漢代的烽火燧通信是軍事通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嚴格規定和檢查制度,一般說來,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在公文封發方面,漢代實行了封泥方法,即在竹簡外面的繩結處加封特製的粘土,並在泥上蓋印,防止私拆泄密。驛置是漢代遞送文書的通信組織,但以傳遞緊急而重要的公文為限。傳遞方法以輕車快馬為主,在交通干線上,每隔30里左右設立一置。根據出土的漢簡內容反映,漢代郵驛的具體工作過程包括封發、運遞、時限與檢查等三項內容。漢代郵驛除了接待過往官員和運送貨物外,主要是負責公文和書信的傳遞。把緊急的文書交代馬傳,或利用驛或派專人,漢簡中稱為"吏馬馳行"。我國進入東漢以後,戰事頻繁,通信工具中廢除了傳車,改以快馬,"置"也逐漸改稱"驛"或"驛置"。
館驛合一的先驅
魏晉南北朝結束了秦漢時代的傳驛分設,開創了隋唐時代的館驛合一;這在中國郵驛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所謂"東之與西,驛使往來,冠蓋相望,串盟初好,日新其事",是反映蜀國和吳國的郵驛通信的盛況。在通信牌符方面,曹魏除繼承漢代的銅龍符、竹節使外,還創造了另一種信物---信幡。晉代郵驛是由法曹主管,漸轉為由兵曹或駕部郎管理的過渡時期。在通信符節上,從中央到地方,南朝雖然仍保留了金虎符、竹節符,但更多的是靠尚書符、詔書。北朝的通信組織基本上是朝著傳驛合一的趨勢發展。隋初,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得到了加強,在通信方面,建有館、驛、台傳。隋代的郵驛機構稱為驛傳,隸屬兵部,唐代改屬駕部;宋代大致沿用唐代的方法,另增設急遞鋪,專門辦理緊急軍郵。隋唐的郵驛與前代的最大區別是傳和驛完全合一。隋唐的國內驛路以長安經洛陽至江淮的驛路最為重要。隋唐建成了以首都長安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路網。隋唐的驛鋪設於驛路之上,一般兼有通信機構和官方招待所的雙重作用。隋唐時的文書性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央發往地方的詔旨、文書;另一種是地方上報中央的文書。隋唐時期,在邊境和作戰時的通信主要是烽火通信,與驛密切相聯。在內地,軍事文書除露布是派遣專人傳遞外,一般都交驛發遞。隋唐時,北方的各少數民族相繼建立地方政權後,也有自己的通信組織,如突厥在沒有文字時,用金鏃箭以為信契,用蠟封印。隋唐的郵驛制度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包括行政和監察兩大部分;唐代郵驛的中央管理機構是尚書省。隋唐的文書一般是囊封,也有函封或用竹筒封裝的,運遞人員把它裝進身背的口袋內進行傳遞。著名的《宋國夫人行圖》就是一幅珍貴的描繪驛使背著信袋運送書信的壁畫。隋唐館驛的規模大小不一,在《唐六典》中有嚴格的規定:都亭驛可擁有75匹馬,配備驛夫25個;諸道第一等驛可以有60匹馬,20個驛夫。隋唐時期,坐落在山南西道梁州(今陝西省褒城縣)的褒城驛,歷史上曾被譽為"天下第一驛"。唐代郵驛的中央管理機構是尚書省的兵部,這就改變了漢魏歷代由法曹兼管郵驛的體制。
隋唐郵驛的規模相當大,唐代全盛時共設驛1639個,其中陸驛1297個,水驛260個,水陸相兼的驛86個,從事郵驛的人員達2萬餘人。唐政權的通信組織中專有一支以駱駝為主的隊伍,稱為"明駝使",用於邊塞軍機的緊急傳遞。由於中日往來頻繁,唐驛的組織也被引進到日本;日本後來所建立的郵驛,其任務、設備、工具、方式都大體上仿照此;到北宋初年,日本已有414個驛。唐代驛站遍布全國,其中陸路行程為每日馬行70里,車行30里,急遞則必須飛騎日馳300里。唐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報紙---《開元雜報》,它是直接交驛後再傳遞到各道州或節度使的。宋代郵驛組織通信的基本原則是"計程責限"和"依限傳送"。
宋代主管郵驛的機關有二:一為兵部,一為樞密院。在宋代,凡是交急腳遞或馬遞傳送的文書,當著官員面實封裝入筒內,叫做"實封入遞"。北宋時,遞鋪的基本限程分四種: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收集在《永樂大典》中的《金玉新書》是兩宋遞鋪法規總集,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古代較為完整的一部通信法規。在宋朝,由於皇帝的重視及戰爭需要,軍事通信十分發達,在沈括《夢溪筆談》一書中曾寫道:"急遞最速,唯軍興用之"。金字牌急腳遞,始設於宋神宗時,是為軍事需要服務的。宋代的金字牌是一種通信檄牌,"牌長尺余",木製,"朱漆刻的金字",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鋪",其傳遞速度快於一般急腳遞。北宋建立的一套較為健全的遞鋪組織,特別是急遞鋪組織,為以後各朝所繼承,一直延續到清末。驛站是傳遞政府公文的機構,很長時期禁止寄送私信。直到公元985年,皇帝宋太宗才詔令臣僚,允許臣僚把他們的家信交驛附遞。我國現存的姑蘇驛亭遺址,位於蘇州,建於宋代紹興14年。清代同治十年為該驛亭題寫的著名對聯是「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宋朝為了確保郵驛的傳遞速度,在機構設置方面「均地理」(按照地理條件);在時限方面要求「謹時刻」;在布局方面要「亭傳相望」;在監督檢查方面「分置巡轄」,制度相對較為完善。遞捕在宋代是直接承擔通信的組織。宋代用於通信傳遞的組織還有遞鋪,可分為三種,即:步遞、馬遞和急腳遞。同兩宋時期的驛所相比,遞鋪有三個長處:一是距離短、機構多;二是晝夜不停、接力傳送;三是深入內地,形成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通信網。為了溝通中央與地方、後方與前線的通信聯系,南宋王朝在東南沿海及邊防要地先後建立了「斥堠」與「擺鋪」、急腳遞,傳送緊急文書。我國最早開辦的古代地方郵驛機構是擺鋪,供傳遞文書和私人信函,創設於南宋。我國史傳中,最早成功地利用鴻雁傳遞書信的是南宋時期的郝經。
元朝因襲舊制,由兵部管理驛站;同時元政府又在中央設立了專門機構---通政院,管轄全國驛站。元代驛站是以路(府、州)為樞紐設置的。元代專門傳送官方普通文書的組織是急遞鋪。元代常用的馳驛牌符有金銀字圓牌、海青牌及鋪馬聖旨等數種。
明代郵驛的弊端
明代中央管理郵驛的機關為兵部車駕清吏司。在明代,除了兵部外,還有一個與郵驛有密切關系的機構,即通政司。站、遞、鋪三者緊密結合、互相補充,成為明代郵驛的三種基本組織形式。「符驗」是公差人員馳驛的證明(憑證或護照),沒有符驗的人嚴禁馳驛。明代的符驗包括符驗、勘合、火票三種類型。明代洪武年間創建的明驛是從正驛名、開驛路、恤郵傳、定驛制、嚴法紀、懲貪官等方面著手的。明代的急遞鋪網路以縣(州)前總鋪為中心,向四方輻射,逐鋪相接,形成遍布全國的遞鋪網路,並與水馬驛站相銜接。明代在地方上,郵驛受布政使與按察使雙重領導,而以按察使為主。明初的會同館,設於首都所在地,為全國驛站的部樞紐。明代郵驛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一是徵收驛銀,橫征暴斂,累害於民;二是支應驛差敲詐勒索,營私舞弊。清代的郵驛,由驛、站、塘、台、所、鋪六種組織構成,統稱郵驛。清代郵驛確定程限的基本原則是:因程設限,依限傳遞;因地制宜,區別對待;選擇捷徑,分泌必爭。清代的通信聯系是通過以驛站為主體的水旱驛路網和急遞鋪為主體的步班遞鋪網兩條渠道進行的。清代的皇華驛是京師所在地的驛站,也是全國驛傳的總樞紐。
清代加急件的的規定
在清代,內外衙門的尋常文書,均交急遞鋪傳送。清代傳送公文,根據其性質與內容,可分三種方式:一是經驛站傳送,二是派專差傳送,三是由急遞鋪傳送。為在古代的驛路上實現一種更高的傳遞效率,清政府對郵驛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改造,首先是「裁驛丞,歸州縣」。滾單即排單,是傳送緊急公文時隨附的單式,始用於清朝嘉慶年間。為了解決通信需求的廣泛性與驛遞設置的局限性的矛盾,清政府在無驛的州縣普遍設立「縣遞」,用以聯系地方間的通信,彌補干線驛路的不足。清代郵驛的設置較前朝更為普遍,由近2000個驛站、7萬多驛夫和14000多個遞鋪、4萬多名鋪兵組成的清代全國郵驛組織,規模龐大,星羅棋布,網路縱橫,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朝代。在清代,「馬上飛遞」的出現,使驛站從間接地為通信使者服務到直接地承擔通信事務接受並傳遞緊急文書,從而使驛的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清代官方的兩大通信系統,一個是以「驛」為主體的驛遞通信系統;另一個是以「鋪」為主體的步遞通信系統。清代遞鋪通信組織呈現半癱瘓狀態後,大量普通公文擁向馬遞,於是出現了所謂「附驛遞送」。「凡發遞各辨以緩急」和「視事之輕重分別郵程之緩急」是清代公文傳遞的基本原則。疏附衙是太平天國傳遞文書的機構。陳慶甲的《金陵記事詩》中寫道:「剩瓦頹垣驛路斜,文書一騎來去賒。封頭緊急加雲馬,心煞當差疏附衙」。這是對疏附衙和驛差的生動寫照。我國民信局產生於明代永樂年間,至1935年1月1日,國內民信局全部停歇。民信局就其傳遞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傳遞國內信件和匯兌為主的信局,另一類是以傳遞海外華僑與其家屬通信及匯兌為主的信局。
鏢局不可忽略的「物流」組織形態
在中國歷史上與驛傳性質差不多的,可以說就是鏢局了,但驛站是專門為朝廷押送一些來往信件的 、從這里可以看出驛站的局限性僅僅限於朝廷之間的 ,而對於民間的一些商業往來便沒有一個安全保障機構。所以到了清朝早期,隨著我國金融業的興起,就逐漸出現了鏢局。鏢局又稱鏢行,是受人錢財,憑藉武功,專門為人保護財物或人身安全的機構。舊時交通不便,客旅艱辛不安全,便有鏢戶走鏢,為鏢局保鏢的雛形。隨著社會生活日益復雜,鏢局承擔的工作也越來越廣泛,不但將一般私家財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繳的餉銀亦靠鏢局運送。由於鏢局同各地都有聯系或設有分號,一些匯款業務也由鏢局承當。後來,看家護院、保護銀行等也來找鏢局派人。而剛才我們提到的驛站,它是專門為朝延押送一些來往信件的,這就形成了最早的信鏢;到了清朝中葉,隨著金融業的興起(票號的產生),鏢局的主要業務就是為票號押送銀鏢,這就形成了鏢局走鏢的兩大鏢系;銀鏢和票鏢;到了清朝末期,隨著票號的逐漸衰敗,鏢局的主要業務對象就轉化為一些有錢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手飾和人身安全,這就形成了糧鏢、物鏢、人身鏢三大鏢系 ,這也就是鏢局走的六大鏢系, 即 ;信鏢、票鏢、銀鏢 、糧鏢、物鏢、人身鏢六種鏢。
鏢局保鏢主要有水路和陸路。鏢師上路,不但要會武功,還必須懂得江湖上的唇典,即行話,以便同劫鏢的綠林人物打交道。走鏢時,如果發現路間擺著荊棘條子,必須作好准備和劫路人見面。如果攀上交情淵源,彼此認同一家,便可順利通過。否則只好憑武藝高低。
鏢局不但賴於江湖上有強盜才能生存,而且同江湖上關系密切。一些受官府注意的江湖游俠,進城後若住在鏢局,官府是不能緝拿的。一來因為鏢局勢力大,二來鏢局往往都有靠山,如北京會友鏢局的後台便是李鴻章。社會發展後,隨著火車、汽車、輪船的開通,鏢局逐漸難以為繼,北京八大鏢局先後關閉。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會友鏢局,是在1921年關閉的。
清末之後現代物流的引進
盡管對於「物流」的概念,不同國家不同機構不同時期有所不同,關於近現代物流活動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在英國。1918年,英國猶尼利弗的哈姆勛爵成立了「即時送貨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國范圍內把商品及時送到批發商、零售商和用戶手中。二戰期間,美國從軍事需要出發,在戰時對軍火進行的供應中,首先採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這一詞,並對軍火的運輸、補給、屯駐等進行全面管理。二戰後,「物流」一詞被美國人借用到企業管理中,被稱作「企業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業物流是指對企業的供銷、運輸、存儲等活動進行綜合管理。
根據日本物流管理協會的資料記載,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已基本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企業進行大規模設備投資和更新改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大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產性本部,該團體為了改進流通領域的生產效率的物流信息網,確保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發展,組織了一個由伊澤道雄為團長的大型考察團,於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國的物流,當時日本還沒有「物流」這個詞,代表團的名稱為「流通技術專業考察團」。該代表團在美國期間,美國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講到,美國30年來國民經濟之所以順利發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視生產效率又重視流通效率。
日本考察團回國後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視物流的建議,並在產業界掀起了PD啟蒙運動。在日本能率協會內設立了PD研究會,邀請平原直先生(歷任裝卸研究所所長、日本裝卸協會會長,被譽為日本「物流之父」)擔任會長,每個月舉辦PD研討會;在流通經濟研究所,日本權威物流學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組織起PD研究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啟蒙教育活動。
經過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終於開始對PD引起了關注。通產省幾次邀請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機關說明PD的重要性,為政府官員們講課。同年7月,通產省決定討論物流預算案時,擔心新聞媒體在報道中講PD日本人聽不懂,於是邀請平原直先生同內山九萬先生(日本通運株式會社專務董事)商議。
物流名詞拿來中國的淵源
20世紀70年代赴日考察的中國代表團將「物流」一詞的概念引入中國,從此,中國的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物流驛傳也逐漸淡出了國人的視線,並且關於物流(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被研究和應用,中國的物流術語標准也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用戶要求的過程,從此,驛站的歷史徹底在現代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中國物流「變臉」了,閃爍著智慧的驛傳歷史也在生硬的教科書中變得黯淡無光!我們不禁要問何以物流的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近30年來沒有解決中國物流總成本在GDP中的高佔比問題呢?我們也只能披著物流供應鏈管理咨詢服務、第3.5方物流服務、第四方物流的「幌子」來招搖了,否則我們可能在被認為「古董」的「糟粕」中被OUT了!
不過,雖然短期內國人還解決不了發動機的核心問題,但還不至於自卑到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地步吧!我們相信一股正義的力量還存在,一股正氣的作為還存在,一股被「潮流」席捲的民族憂患意識還存在,只要我們善待和善用他們。
⑦ 物流發展的歷程
從各式來貨運包括陸上源(汽車卡車鐵路),海運及空運的貨物運輸來說,物流是工商業的結合以服務個別消費者為目的而一步步推展,依序如下:1.生產工廠自身物品物料運送及時性以滿足消費市場要求, 2.消費者不能忍受長時間等待送貨, 3.銷售渠道多樣化,4.企業竟爭力由"有貨就好"到"使用了滿意才算",所以個人物流才成功發展;謹供參考!
⑧ 中國物流發展過程
物流信息化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在信息化建設的歷程卻充滿著困惑、障礙、風險,甚至陷阱。整個社會、國家、政府、行業,特別是企業信息化的藍圖和用戶需求激動人心,前景美麗動人。計算機信息技術、網路技術、電子商務日新月異,飛速發展,但是,在信息化項目開發應用過程中,軟體企業往往底氣不足,用戶往往是霧里看花,成功的事例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信息化、信息技術,特別是軟體開發、應用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計算機信息技術引用到數據處理,即管理領域以來,從只追求硬體的檔次、軟體的運行效率,到人們認識到硬體只佔信息系統總擁有成本的很少一部分,軟體不只是程序,而應該是文檔加程序,從而用軟體工程的方法進行軟體項目的開發,從一些傳統的軟體開發方法,如生命周期法、企業原形法,結構化軟體開發方法,計算機輔助軟體開發方法、基於第四代語言的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到把一些科學、先進的工程項目企業管理思想、方法應用到軟體領域,出現了軟體項目管理、軟體企業CMM認證等有效的途徑;從辦公自動化系統(OAS)、管理信息系統(MIS)到電子政務,製造/企業資源計劃MRP/ERP,信息化建設不斷進步,信息化開發理論方法演進,信息化開發應用不斷深入。從諸如:企業建模、業務建模,戰略信息規劃,信息系統規劃(ISP),信息資源規劃(IRP),企業應用集成(EAI),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企業信息門戶(EIP),商務智能系統(BIS),從資料庫系統為核心的程序和數據驅動,到模型驅動、用例驅動開發模式,從JAVA、XML,到UML建模開發語言,從SAPERP-R/3到J2EE體系結構與開發模式,從C/S、B/S/W到COM 、J2EE.NET、MS.NET技術構架,等等,等等,其中不乏從軟體體系結構的高度和對信息系統規劃設計方法、技術的討論和成果。新的概念、理論、方法和技術工具層出不窮,使軟體企業疲於跟進新概念炒作,不知方向所在,廣大用戶更是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疲於學習,面臨兩難選擇,進退維谷。
再縱覽一下管理科學和商業模式的發展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從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到戰略管理、知識管理(KM)、客戶關系管理(CRM),再到業務流程管理(BPM)、組織再造、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協同商務(CC),BTOB,BTOC、CTOB,BTOG、GTOB,CTOC,TTOT,不僅使用戶企業感覺層出不窮,應接不暇,也使軟體開發企業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疲於學習和知識更新。
總而言之,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系統開發應用是為管理服務的,要滿足客戶的需求,並為客戶帶來價值。人們探索各種信息化的理論、方法、技術,就是為了縮小軟體開發人員與企業管理人員的「語言間隙」,消除軟體開發企業與企業用戶之間的誤解和顧慮,但是由於管理和信息技術的領域各自復雜特性和發展規律,事實和現實是,不但沒有縮小和消除,反而使間隙變成了鴻溝,由誤解和顧慮變成了懷疑甚至對立。一方面需求強勁、迫切,一方面又不敢輕易投入,一方面市場上解決方案和軟體產品比比皆是,一方面用戶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系統,ERP的教訓使企業仍心有餘悸。軟體開發成本並沒有下降,軟體應用的風險反而加大。於是,即懂仍舊技術、又懂管理技術、特別是有行業管理經驗的人才就越來越搶手。原因在哪裡?如何控制軟體開發成本,規避信息系統應用的風險?
除了體制、機制和管理水平的因素,一方面,信息系統越來越復雜化、大型化,從簡單的企業管理深入到生產、流通的各個領域、物流、供應鏈管理軟體的時實性、動態性、因素關聯性,軟體技術的抽象性,管理的變化復雜性,使信息系統開發更加困難和不可控,另一方面,不同業態、不同服務產品的物流流程都不同,需要具備物流流程重組、再造的咨詢能力,不是單純地把人工管理計算機信息化,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人們早已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軟體工程理論與方法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現狀是各種流派的信息化建設、軟體開發理論、方法和技術都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或者說在解決部分特定領域的問題時有效,沒有一個業界和用戶公認的、科學的、符合管理信息化邏輯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框架能指導軟體項目的開發,並能使用戶感覺系統是「透明」的。那麼,究竟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和一個實現途徑或技術路線呢?
總結前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找到一種集大成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路線,使各種有效的信息化和軟體開發在一個統一的邏輯框架下應用、實施,發揮作用,就是探索和構架符合信息化規律的、科學的、軟體企業和用戶都能理解和使用的物流軟體體系結構和開發平台。
問題的關鍵,一方面是:從MIS到ERP,再到物流信息管理與供應鏈集成管理平台,能否找到一種軟體開發商與用戶,或者軟體看法人員與管理應用共同理解的語言或者交流工具,縮小、甚至消除二者之間的語言間隙;另一方面是找到一種業界公認的業務模型邏輯框架和解決方案的技術構架,進行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並且能夠支持企業戰略、支持業務的持續發展。
必須認識到,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推廣應用,需要在一套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路線和工具來支持下來實現,而不是開發了一個實際應用系統,就以偏概全,當作一種模式和通用解決方案加以推廣和炒作,就能解決問題、滿足客戶和市場需求的。
⑨ 物流企業發展歷程
1949-1965年是初級發展階段。1966-1977是停滯階段,1978-1990起步發展階段,1991至今是快速發展階段。我國專業物流企內業發展雖然快,但容總體水平較低,企業規模小、實力弱、信用差、信息化和標准化程度低。還跟不上國外的。但是…發展空間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