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萬華發展歷史

萬華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2 17:28:49

① 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2004-2006連續三年入選《新財經》中國版漂亮50-中國最具成長性的A股藍籌公司;
2006年被CCTV經濟頻道內評選為「2005年最具價值上市公司」;容
2007年榮獲「2007·CCTV中國年度最佳僱主」稱號,並憑借「年產20萬噸大規模MDI生產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一舉獲得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8年,公司寧波萬華16萬噸/年MDI工程獲評「國家環境友好工程」;
2009年聚氨酯行業內唯一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落戶煙台萬華;
2009年,寧波萬華年產16萬噸MDI工程摘得「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殊榮;
2010年,「煙台萬華科技創新系統工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2011、2013、2015年公司連續四次獲得「翰威特中國最佳僱主」大獎(翰威特僱主評選每兩年進行一次)。
2015年8月,萬華化學榮登《中國製造企業協會》主辦的「2015年中國製造企業500強」榜單,排名第82位。

② 萬華區的歷史

萬華是台北市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古稱為「艋」,西元1709年陳賴章率領福建鄉民移居至此,見到舟木蝟集,便以艋舺(Mankah / Moungar)稱之,為平埔凱達喀蘭族「小船」和獨木舟聚集的地方的音譯。當時他們除了射魚維生外,並以獨木舟載運所產的蕃藷、苦茗順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濱群舟蝟集,如此景象成為「艋舺」地名的由來。
台灣早年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顯示萬華在當時已經相當繁華。今日的貴陽街二段雖已沒落,但當時曾是台北市的第一條大街,凱達格蘭平埔族駕著獨木舟,在此與漢人大量交易蕃薯,也稱為蕃薯市街,是艋舺最早的街也是台北最老的街,那是因為有靠近淡水河濱地利之便。
由於新莊的發展,使艋舺成為潛力雄厚的新生地,加上移民增加與墾務進展,艋舺便後來居上。這是因大嵙崁溪的河床日漸淤塞,使新莊沿岸船隻停泊不便,轉向出入艋舺渡頭。1760年,淡水堡坊中,轄有古亭、艋舺渡街內之十四庄這里始見「艋舺庄」之名。到1792年,八里坌開港,泉州、廈門來此貿易,溯河而行來到艋舺,讓小小的渡口成為大商港。到1808年,新莊縣丞移遷艋舺,改稱艋舺縣丞,到了道光初年,郊商發達,始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1875年創立台北府時,曾建議將府治設立在艋舺,繁榮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1920年,日本人改制行政區域,將台北廳原本直轄的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改設台北市,隸屬台北州,艋舺一名才正式廢除,之後日人將艋舺改稱萬華。
嘉慶、道光、咸豐年間郊行的黃金時代是締造艋舺鼎盛商業的主力。郊行類似今天的商業公會,在當時交通以水運為主的時代,艋舺位處大漢溪和新店溪交會的淡水河濱,地理位置優越,因此起卸貨物的碼頭成為郊商的命脈,各家勢力競相角逐,因為爭奪地盤的利益,而有激烈的械鬥。
艋舺在過去曾有三大碼頭,指的是現今二號水門外的王公宮口,還有一號水門外的大溪口,三號水門附近的滬尾渡口。原本在艋舺西畔淡水河會流的新店溪和大嵙崁溪,因為洪水沖刷,港勢變遷,合流點因而轉到大稻埕接合新店溪。同時日據初期貨物轉運,改在火車運到火車站(今鄭州路省立台北醫院),艋舺以往的重要運輸位置也日漸式微。隨著河岸逐漸淤積,商業貿易被後來興起的大稻埕取代,艋舺日漸沉寂。

③ 祖國的歷史

關於中國的歷史資料: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3)萬華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軍隊積極開展對外交往。目前,解放軍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軍隊建立了聯系,在90多個駐外使館中設 立了武官處。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四個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代化。」國防實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的強弱關系國家和民族的安危存亡。

新世紀,朱鎔基總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

明確了「十五」期間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全面體現了鄧小平關於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思想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新世紀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方針。

④ 我國科技發展從古至今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有其重要歷史地位。它的發展從遠古時代原始積累,春秋戰國奠定基礎,兩漢、宋元兩次高潮,中經魏晉南北朝的充實提高和隨唐五代的持續發展,至明萬曆以後雖比諸同時期的西方已經大為落後,但仍有緩慢進展,也出現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傳統科學思想從高峰走向總結。

綜觀整個發展歷程,16世紀以前的中國科學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傳統科學思想和科學技術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國古代的科技先驅辛勤耕耘、善於觀察、長於思索、勇於探究,注重整合、聯系實際的產物,閃耀著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輝,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馬克思就曾經指出:「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總的說來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杠桿。」(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頁第 427頁。)

而今天眾多著名科學家對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珍貴價值的重新肯定,必將使之在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中顯示出東方智慧的新的轉移與新的實現,這種情況在一些學科已初見端倪。深信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在新世紀里對人類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應有貢獻。

我國古代社會從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綿延不斷,既不曾發生過像羅馬帝國那樣中斷無繼的歷史悲劇,也不曾經歷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這就使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世代相傳、連續積累,並在這個基礎上走向自己的巔峰。

世界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把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為縱線,世紀年代作為橫線,製作了一幅科技發展的示意圖,它清楚地表明:無論是以前4000年,還是近500年來,中國科學技術「事實上一點沒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穩緩地前進」。

他在《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一文中還指出:「我常喜歡用一種相對來說緩緩上升的曲線來說明中國的演變,顯然這曲線比歐洲同一時期,譬如說公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的演變過程的曲線上升得高,有時高得多。」(註:《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第65-85頁,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

我國四川大學周仲壁與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周孟璞兩位先生在《中國近代科技落後原因初探》(註:《自然雜志》13卷11期第333頁。)一文中也以中國的自然科學大事、西歐的自然科學大事和著名科學家的人數作為縱坐標,世紀年代為橫坐標,製作了三條增長曲線,從中國的那條曲線看,同樣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增長是緩慢而連續的。

然而,在4000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兩漢(尤其是東漢)與宋元(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外因素又都顯示出階段性的高潮。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全面奠基時期,也是第一次大發展時代,由於新興封建制度優勝於奴隸制度,其成就不僅趕上而且超過了早期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古希臘。

春秋末期出現了塊煉鐵滲碳鋼,戰國時期又出現了白口鐵處理技術,這些冶鐵技術的發明,是一個突出的標志,正是它大大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細作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農業,戰國末年寫成的《呂氏春秋》,其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稱得上是這種農業科技的論文開端。

以都江堰、鄭國渠兩個大型灌溉工程的興建為標志,展現出為農服務水利工程設施的空前發展。《考工記》中生產工具、樂器、建築、交通運輸、皮革製造、染色、樂器、玉器等36項專門實用工藝技術的記述,顯示了這一時期手工業內部的細密化及其技術的規范化與科學化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它記載了大量實用力學知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工程技術知識的總匯。《墨經》中包含有關於力學、光學、聲學、幾何學、邏輯學以及對物質結構的猜測等科學成就,它不僅是我國第一部幾何光學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比歐幾里德幾何光學要早百餘年。

同時,它也是古代力學與光學論說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線傳播思想的揭示,使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麗的光彩。可以這樣說,《考工記》與《墨經》一起作為我國古代經驗科學出現的標志,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生產、生活實踐中取得的豐富經驗進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數學、天文學與歷法方面都有了廣泛的發展與進步。十進位值制和籌算制度不斷得到完善,為後世具有中國特色的計算數學體系的形成確定了基礎。有關天象觀測的記載詳盡准確,即使在今天仍不失為天文研究的寶貴歷史資料。

在地學方面,《山海經》、《禹貢》、《管子、地員》等著作的出現,標志著人們的地理知識已從地理資料的積累,上升到進行某種形式的綜合論述與區域對比,以服務於當時的政治、經濟需要。

醫學方面,以《黃帝內經》等著作為代表,以人體器官整體觀、陰陽五行論與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等的研究與實踐為重點,兼及針灸、經絡、衛生保健等諸多方面,構成了我國特有的醫學體系的最初基礎,並在臨床上顯示出傑出的貢獻。

我國人民尋求對自然界物質本源的認識,繼五行、陰陽說之後,元氣說與原子論是兩大發展線索,它們的確立都分別肇始於這個時代的荀況與墨翟。

兩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於科技本身經過了春秋戰國的長期醞釀、積累和實踐,到這時達到了量變足以引起質變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社會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經濟的恢復與持續發展,為科技活動和科技新高潮的到來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它呈現出科技人才輩出,科技著作大批問世,科技成果輝煌,科技對生產的滲透與協調日益顯著等諸多特點。

《九章算術》以及《周髀算經》的成書顯示出以算盤為計算工具的獨特數學體系的形成,形數結合,數學算術化是其特徵。今天,由於計算機的出現,算術化傾向於現代數學中的作用已日漸顯著,中國古代算術的思想與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正相融合,為此它將重新煥發青春,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數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預期的。

歷法已確立了我國後代歷法體系、規范和基本內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張衡為代表對天文儀器的研製和對天象的觀察與記錄以及論天三家為代表的宇宙論則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的固有傳統。《漢書、地理志》的出現,開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領域。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秦漢以來葯物知識的總結,它為後世本草學奠定了基礎;《傷寒雜病論》不僅確立了辯證論治的醫療原則,而且大為充實了中醫葯體系的內容,更加切合醫療的實際應用。《汜勝之書》可以說是對農業知識的總結。

《論衡》、《淮南子》、《淮南萬華術》、《周易參同契》、《爾雅》等書中也包含了豐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學在生產技術方面,成為我國古代傳統特色的主要技術,像冶鐵、紡織機械、農具製造、造紙工藝、漆器工藝、船舶製造等都已出現,並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像趙過的鐵腳耬車、杜詩的水排、梯級船閘設計的原理與方法、木結構建築風格、豎爐冶煉法、實測基礎上繪制的地圖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紙術更是漢代一項最重大的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牛耕的推廣與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的創新,則在當時條件下起到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以王充為代表的元氣論與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感應」說的對立與斗爭,是我國科學思想史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後者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華。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達到高度發展階段的又一高潮時期。

我國的科學技術自兩漢而後,經魏晉南北朝的充實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術發展,並呈現一股繼續高漲的趨勢。前者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貢獻,可以劉徽與祖沖之的數學、裴秀與酈道元的地學、賈思勰的農學、王叔和、皇甫謐與陶宏景等的醫葯學、葛洪的化學等為標志;

後者主要有李淳風、一行等的天文學、李淳風與王孝通的數學,孫思邈的醫葯學以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的天人論與宇宙觀等。這種趨勢困宋元時期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理學形成、戰爭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強化。統治階級為滿足自身、政權和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多方面需要,通過完善教育體系。

舉行多元化考試,獎勵發明創造和培養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長、推動和促進了科技的發展,而安定與富裕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出版業則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條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懷疑、探索、創新的學風催促知識分子中具有務實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於國計民生。

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國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著科技的發展。這一切使宋元時期成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不論天文、地學、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均有突出成就。

作為世界古代文明標志的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三大發明的出現或大規模使用均始於北宋,以沈括、蘇頌、郭守敬、李冶、秦九韻、楊輝、朱世傑、趙友欽、畢升、王禎、李杲、李誡、曾公亮等為代表的科技名家輩出,碩果累累。

以《夢溪筆談》、《營造法式》、《四元玉鑒》、《武經總要》、《王禎農書》、《革象新書》等為代表的科技著作紛紛面世,正是諸多尊敬的科技前輩先後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斷將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數學四大家為代表,使宋元數學在中國古代以籌算為主要計算工具的傳統數學的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階段。大規模的恆星觀測,各種天文觀測儀器的研製成功把我國古代天文學推向它的發展高峰。沈括在磁學方面的成就在當時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金元時期的四大醫學學派和相應的醫學流派使中國醫葯學得到全面發展。

杜綰著《雲林石譜》的出現,反映了礦物學在宋代已較前有了很大進展。在這些學科發展的同時,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機械製造、建築、紡織、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以張載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氣一元論自然觀和以沈括為代表「驗跡原理」和科學方法與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學方法,無疑是哲學和科學發展到北宋時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對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朱熹的理一元論的自然觀對當時科技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明清時期雖相對於前發展勢頭明顯下降,但這一階段問世的一些著作,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朱載育的《樂律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與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都分別顯示其集醫葯、樂律、農業和地學大成的特點。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更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科學技術著作,不僅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顆明珠,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奪目的瑰寶。王夫之、王廷相、戴震的元氣本體論使張載的自然觀更臻完善和具體化。明末清初中西科學成就交融與會通的起步以及清代傳統科技仍然緩慢推進也是清晰可見的。

⑤ 萬華禪院的歷史

始建
高峰山作為佛教弘法道場,始於元末明初。據寺中碑石記載:高郵秀峰禪師,雲游貴州,見此山毓秀鍾靈,實為佛門寶地,遂駐錫於此。經多方募化,陸續建成一座五楹兩廂的禪院。秀峰和尚請經傳法,一時間信士雲集,香火旺盛。永樂四年(1406年)秀峰之後,其大弟子本體接任住持,高立法幢,大開戒壇,盛況不亞於其師在世之時。

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南京,篡奪帝位,建文帝化裝成和尚逃出皇宮,此後一直浪跡於西南各地。永樂十七年(1420年)至高峰山,拜晤本體和尚,語甚相契。本體為其建禪台於現今題有「西來面壁」四字的懸崖之下。據傳這四字即為建文帝怕書,山門外原有二人合抱的兩株銀杏(已毀於「文革)亦為其親植。建文帝寫有許多詩詞,並著有《從亡傳》一部。乾隆年間安順進士陳鳳儀來游此山,瞻仰古禪台遺址,留詩一首:「金川門啟帝閣空,天下雲游寄梵叢。跡困緇流防病虎,山藏古寺卧潛龍。不堪回首六宮火,最是傷心十族忠。怪得文皇無覓處,托詞猶說訪三豐。」
始衰
本體圓寂後,其徒覺順住持,覺順圓寂後由昌照住持。至成化年間(1466-1478年),萬華禪院始衰。
清順治七年(1650年),川東雙桂堂自然和尚來貴州,親睹高峰天然勝景及建文遺跡,發心修復古寺。經十方信眾鼎力支持,數年間禪院落成,開堂傳戒,皈依弟子千餘。迨至雍乾時期,每年收入逾千石,常住百餘僧,可謂盛況空前。
遭火梵
咸豐年間,因太平天國戰亂,禪院落遭火梵,百棟殿宇變成瓦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貴陽了塵和尚應知縣趙文煒之請,約集空月、原知二僧重振禪院,幾年之後,萬華禪院已初具規模。主要建築有山門、接引殿、金剛樓、大雄寶殿、法堂、玉佛閣、韋馱殿、靈官堂、半山亭及兩廂僧房,共46間,均為磚木結構,建築宏偉,布局謹嚴,飛檐危閣,十分壯觀。寺內供奉佛像四十餘尊,另珍藏由日本所請《大藏經》一部,了塵大師精研佛理,尤擅詩詞,在當時文壇頗負盛名,有《了塵文集》十本留世。
新建藏經樓及僧舍
宣統元年(1909年)萬華寺禪院成為十方叢林,始接納大德。民國八年(1919年)廣妙法師任禪院住持,新建藏經樓及僧舍。民國二十年(1931年)貴州省佛教會會長平剛法師推薦寺內慧海、道慧、寒竹、印法、明照等八人入「重慶漢藏教理院」學習,使僧眾佛理水平得以提高。
成立「貴州高峰佛學院」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持省、定安兩位高僧將叢林改為委員制,成立「貴州高峰佛學院」,邀請貴陽各寺院高僧、居士及寺內僧眾舉行會議,組織董事會,推舉平剛為董事長,定安老和尚為副董事長,恭請中國佛教會會長。太虛任命剛從佛學院畢業的慧海法師來黔主持院務。慧海、印順、玄哲幾位法師分別任課。至1946年,川、滇、黔三省青年學僧來此就學者達五十餘人。
1949年後,梵清、明軒兩位和尚任住持,率十餘僧眾,自耕自食,農禪兼修。「文化大革命」期間,殿宇佛像被毀,僧眾遭遺散。
恢復萬華禪院
1992年當地政府計劃恢復萬華禪院,禮請覺銳和尚前來主持寺務。此進的萬華禪院,僅余僧人墓塔數十座,到外是斷壁殘垣,荊棘荒榛。覺銳法師民願重建禪院,光復舊貌。在他的奔走宣傳之下,四眾弟子及有關部門慷慨解囊,大力襄助,首先修築上山公路和祖師塔。覺銳法師不辭辛苦,每天參加勞動,指揮工程進度,監督施工質量。1995年,擬定了建設高峰山及萬華禪院的十年規劃。三年之內,接連建起了圍牆、接引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閉關室及前後二院的兩廂僧舍,新建17米高的地藏塔。左右兩山的銀崖峭壁上分別雕出六米高的石佛及「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等崖刻。此外,在山上還遍植杉樹,綠化環境,點襯寺宇。如今的萬華禪院已經面貌一新,殿閣巍峨,風景秀麗,不僅是貴州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大壩附近的一大旅遊勝地。
寺內現有墓塔24座,碑刻5塊,另珍藏佛經6部,舍利數十粒。

⑥ 成都萬華投資集團的萬華足跡

※1995-2000 主攻成都市場,積累城市住宅項目、商業項目開發經驗;
※2000年,萬華投資集團率內先對成都市向容南發展的趨勢作出了戰略判斷,打造了佔地4300多畝的大型高端復合地產項目—麓山國際社區。麓山連續9次獲得素有全球建築界奧斯卡獎之稱的Gold Nugget獎項,自2009年起,連續獲全國別墅單盤銷售冠軍,成為中國高端復合地產的標桿項目,2010年榮獲「2010亞洲生態宜居國際典範獎」。
※2006年,萬華投資集團繼續發掘具備戰略價值的區域,通過對成都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和趨勢的洞察,啟動了麓湖生態城項目。該項目聚集了歐洲、北美、亞洲超過30家國際著名的規劃、建築、裝飾設計公司作為戰略合作團隊,並在集團內部組建了相當於兩個甲級設計院規模的研發設計團隊,反復淬練、鍛造與時間共賞的產品。麓湖生態城項目已於2009年正式動工,我們相信它必將成為城市型項目新的里程碑。
※2010年,萬華投資集團從單項目運作向多項目、跨區域項目運作轉變,啟動了異地項目,萬華歷史又翻開了新的篇章。

⑦ 萬華是哪本歷史穿越書的主角

萬華是哪本歷史穿越書的主角?我的關系都要他能查到,然後再回復你好嗎?還有什麼可以幫到你的呢?

⑧ 煙台萬華的歷史沿革

2008年7月經組織評審、現場核查與專家投票,國家環境保護部於日前最終審核通過了獲得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稱號的10個項目,我公司16萬噸/年MDI工程榜上有名,是化工行業唯一入選的項目。
2007年12月煙台萬華「年產20萬噸大規模MDI生產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年10月煙台萬華的《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的研製及產業化》項目,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年10月煙台萬華子公司寧波萬華的新建二期MDI項目及配套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批復。
2007年9月煙台萬華參加北美UTECH展會,成功展示了作為全球MDI供應商的形象,並向全球客戶推出萬華WanthaneTPU產品。
2007年8月煙台萬華榮獲「06年度最佳持續回報上市公司」殊榮。
2007年7月煙台萬華董事長丁建生先生出席「2007年上市公司百強論壇」。
2007年6月煙台萬華名列「2006年度中國上市公司價值百強」前三甲(第二名)。
2007年4月煙台萬華《年產16萬噸MDI製造技術開發》項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年4月煙台萬華名列「2006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經營業績前百家企業」名單,並被評選為2006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銷售收入前百家和2006年度中國合成材料製造行業銷售收入前百家(前十位)。
2007年4月煙台萬華成為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責任關懷首批試點企業。
2007年2月煙台萬華被中國證監會指定為率先實施新會計准則試點單位。
2007年2月北京科聚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分析實驗室獲得國家實驗室認證。
2007年2月煙台萬華被青島海關確定為「海關誠信企業」。
2007年2月煙台萬華獲得2006年度煙台市工業領域創新技術企業規模十強和雙十工程示範企業稱號。

⑨ 煙台萬華的公司概況

煙台萬華公司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魯政股字[1998]70號批准證書批准,由萬華集團公司為主發起人,聯合東方電子公司、煙台冰輪公司、氨綸集團公司和紅塔興業公司,以發起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總股本為8,000萬股。萬華集團公司將其所屬異氰酸酯分廠、制氮車間、原料罐區、供應分公司、銷售分公司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部分生產經營性資產投入股份公司,以1998年9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經中和會計師事務所評估,萬華集團公司投入股份公司的資產總額為20,565.29萬元,相應的負債總額為9,090.83萬元,經營性凈資產為11,474.46萬元,按65%的折股比例,折成7,460萬股國有法人股,占總股本的93.25%;同時其它發起人均以現金出資,東方電子公司出資307.63萬元,煙台冰輪公司出資307.63萬元,氨綸集團公司出資153.81萬元,紅塔興業公司出資61.52萬元,按相同折股比例計折成340萬國有法人股和200萬股法人股,占總股本的6.75%。 公司於1998年12月12日召開創立大會暨第一次股東大會,並於1998年12月16日經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成立,注冊號為3700001802004-1。 公司主要從事聚氨酯及助劑、異氰酸酯(MDI)及衍生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截止2000年5月31日,公司擁有總資產31,883.08萬元,凈資產15,179.47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3,578.56萬元,凈利潤2,348.81萬元。公司現有在冊職工443人,擁有博士5人,碩士15人,高級以上職稱10人,具有大中專以上學歷人員193人,占職工總人數的43.57%。
2007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78.04億元、凈利潤14.81億元。2004-2006連續三年入選《新財經》中國版漂亮50-中國最具成長性的A股藍籌公司,2006年被CCTV經濟頻道評選為2005年最具價值上市公司,2007年榮獲「2007·CCTV中國年度最佳僱主」稱號,並憑借「年產20萬噸大規模MDI生產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一舉獲得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公司主要從事MDI為主的異氰酸酯系列產品、芳香多胺系列產品、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系列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是亞太地區最大的MDI製造企業。目前,公司共有兩套MDI裝置,產能達到50萬噸/年,產品質量和單位消耗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MDI是制備聚氨酯的最主要原料之一,聚氨酯具有橡膠、塑料的雙重優點,尤其是在隔熱、隔音、耐磨、耐油、彈性、撓曲性等方面有其它合成材料無法比擬的優點,廣泛應用於化工、輕工、紡織、建築、家電、建材、交通運輸、航天等領域。
煙台萬華作為一家負責任的上市公司,將一如既往地肩負發展中國聚氨酯工業的歷史使命,積極響應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和創建節約型社會的號召,以產業報國為己任,實施國際化戰略,致力於創建國際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

⑩ 髹飾工藝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明代髹飾工藝有很大的革新,結合多種傳統技法,兩種以上的技法作結合,不版同的文飾在不同的更換,開權創出千文萬華的繁榮局面。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輩出,明代初期有張德剛、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代末期有江千里等。明代剔紅藝人黃成著的《髹飾錄》一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具有總結性的漆工專著。

閱讀全文

與萬華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