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雲南的昆明和什麼位列其中
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雲南的昆明和(大理)位列其中。
1982年2月,經國務院批回准,我國24個由重版大歷答史價值和革權命意義的城市,被定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雲南的昆明和大理位列其中。
1982年2月,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跡免受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1)昆明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五項條件:
第一、保存文物特別豐富;
第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
第三、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第四、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軍事要地,或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其傳統產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或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築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第五、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還應當有2個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
❷ 歷史文化名城雲南的昆明和哪裡
歷史文化名城雲南的昆明和大理。
1982年2月,經國務院批回准,我國24個由重大歷答專史價值和革屬命意義的城市,被定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雲南的昆明和大理位列其中。
1982年2月,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跡免受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昆明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大理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由蒼山洱海風景區、巍寶山風景區、石寶山風景區、雞足山風景區、茈碧湖風景區組成。
蒼山洱海風景區由氣勢恢弘的蒼山、秀麗的高原明珠洱海及山海之間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的田園風光構成。有世界知名的唐代三塔、蝴蝶泉、南詔德化碑、三月街、喜洲白族民居等文化景觀,還有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景觀、獨特罕見的天氣景觀、地質景觀等。
❸ 雲南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唐繼堯:作為中國和雲南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通常被視為傑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或者舊軍閥,但按照界定歷史文化名人的標准,唐繼堯不僅當屬雲南近代文化名人,而且還是雲南近代名人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聶耳:祖籍玉溪,生於昆明;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
號角「。
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龍雲:原為唐繼部將,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盧漢: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李根源: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另外,還有袁嘉穀、趙藩、高奣映等雲南歷史文化名人
❹ 昆明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
昆明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 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內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容池地區擁有3000年的文明史。約3萬年前,即有人類生活在滇池地區。戰國至東漢初,滇池周圍的「滇人」建立滇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滇文化」。公元前109年,西漢設益州郡,將滇池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公元765 年,南詔國築拓東城,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國時稱鄯闡城。拓東城、鄯闡城分別為南詔
❺ 雲南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哪幾個
國家級的有6個:
1、昆明歷史文化名城
2、大理歷史文化名城
3、麗江歷史文化名城
4、建水歷史文化名城
5、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6、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個:
1、騰沖歷史文化名城2、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3、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4、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5、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6、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7、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8、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9、通海歷史文化名城
(5)昆明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從1988年開始,省建設廳、省文化廳分別在建水、巍山、騰沖、威信、保山、會澤召開了六次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座談會,及時總結名城保護中的經驗得失,為各名城搭建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
昆明城市規劃委員會由一位分管副省長出任主任,重大建設項目須經規劃委員會論證確定,為保護城鄉文化遺產提供了決策依據;麗江成立了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和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管局,積極開展行之有效的保護工作;
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紅河、會澤等城市,相繼經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制定了名城保護條例,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2002年10月28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
2007年11月29日《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條例》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2008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這使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管理有法可依。
❻ 昆明歷史文化遺跡有哪些
吉林省歷史文化遺跡:
長春:偽滿洲國皇宮
偽滿洲國八大部
農安:黃龍古塔
通化:高句麗古遺址(將軍墳、好太王碑)
白城:吳大舌頭(吳俊升)故宅
其他的有待補充
❼ 昆明有什麼名勝古跡
朱德詩碑即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
王仁求碑昆明地區僅存的唐碑
東西寺塔原址為唐代常樂和慧光寺
地藏寺經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華寺石窟夕陽晚照神佛悠然
曹溪寺雲南現存最早、藝術價值最高的古建築
咸陽王墓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剛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哈只墓碑鄭和之父墓碑
石寨山遺址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南陸軍講武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宗海度假區雲南省旅遊度假區
皎平渡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聶耳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二·一四烈士墓,和李公朴、聞一多的衣冠冢保存完好,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德三等烈士墓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樹村前寒武系界層剖面中國首條被國際選用界層剖面
安寧溫泉以「天下第一湯」著稱於世
嵩明黑龍潭為盤龍江水源之一
富民河上洞鍾乳斑斕奇趣無窮
石林奇觀天下第一奇觀
滇池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泊
九鄉風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區
大觀樓風景壯美名家勝地
大理國經幢 在昆明市拓東路。又稱地藏寺石幢或梵文經幢,俗稱古幢。
東寺塔 在昆明市書林街南段。據史書載,原寺、塔與西寺塔同為唐代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嵯顛所建,歷時30年,於大中十三年(859年)完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地震傾塌。
西寺塔 在昆明市東寺街南段。明代的東、西寺塔曾被改建為燈塔,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地震毀半,五年後在原址上重修。
唐繼堯墓 在昆明市圓通動物園內
曇華寺 在昆明市東約3公里的金馬山麓、金汁河畔。原為明代光祿大夫施石橋的別墅
楊升庵祠 在昆明市西15公里的高堯村。明萬曆年間(1573-1620)為紀念楊升庵,將其舊居碧嶢精舍改建為祠,供奉其塑像。
翠湖 在昆明市區西北隅。清初吳三桂在雲南稱王割據,填平湖西近半建造王府
圓通寺 在昆明市內東北隅,前臨圓通街,後接圓通山。唐代南詔時,建補陀羅寺。元大德五年至延佑七年(1301-1320)擴建,改稱今名。
圓通山 在昆明市區青年路北端。元時山在城外,延佑七年(1320年)在其南側建圓通寺,因寺得名。
大觀樓 在昆明市西4公里大觀公園內。南臨滇池,與太華山隔水相望。明黔國公沐氏曾在附近建西園別墅
西山 在昆明市西南郊15公里。聳立滇池西岸。最高峰為太華山。
三清閣 在西山羅漢崖上。是一組九層、十二座殿閣、一石坊的建築群。元代為梁王避暑宮。現存建築是經元、明、清三代修建而成。西山公路直通閣下。
太華寺 在西山太華山麓。建於元代,由雲南名僧玄鑒和尚創建。
龍門 在西山羅漢崖的峭壁上。
華嚴寺 在西山之腹。是游覽西山的第一站。故址為宋時大理國鄯闡侯高智升的別墅。
觀音山 在昆明市南15公里的滇池西岸。海拔2040米。山臨浩池,孤峰突兀,有「小南海」、「小普陀」之稱。山巔建寺。
海口石城 在昆明市西山區海口裡仁民族鄉里仁村西北。
太和宮金殿在昆明市東北7公里的鳴鳳山(又稱鸚鵡山)上。又稱銅瓦寺。
妙湛寺石塔 在昆明市東郊10餘公里官渡街上。俗稱穿心塔。
筇竹寺 在昆明市西北10餘公里的玉案山上。
筇竹寺五百羅漢塑像 在筇竹寺內
黑龍潭 在昆明市北郊15公里的龍泉山麓黑龍潭公園內。據考為漢代益州郡的黑水祠。因山下有一潭,水自底冒出,源源不竭,色深黑,傳為黑龍潛藏其中,故名。
金沙江樹桔渡口 在昆明市東川區。紅九軍團渡江指揮所舊址,距金沙江邊約250米
❽ 中國近代史上與昆明有關的歷史遺址有些什麼
1,昆明朱德舊居紀念館
昆明朱德舊居紀念館位於昆明市中心原朱德舊居「潔園」,2015年,雲南省啟動修繕工作,把朱德舊居建成發揚和傳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優良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抗戰勝利紀念堂
抗戰勝利紀念堂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光華街北。原清代雲貴總督署,辛亥(1911年)革命後的省立優級師范學校雲瑞中學舊址。1945年7月地方政府計劃建為雲瑞公園內紀念龍雲(字志舟)功績的志舟堂。
3,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門街。舊址內有聞一多篆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馮友蘭撰碑文,詳載日本帝國主義自清光緒年甲午(1894年)以來,特別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大舉入侵,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迫於形勢南遷至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文、法、商、師范等學院。
4,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位於昆明市翠湖西承華圃。創辦於1909年,至1928年共辦19期,畢業學員達4000餘人。每期一年半至二年,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種。
5,聞一多在雲南昆明殉難處碑
聞一多在雲南昆明殉難處碑,在雲南昆明市區錢局街西倉坡,原雲南西南聯大宿舍大門附近。今立柱碑一方,上書「聞一多烈士殉難處」,周圍石欄鐵鏈,植有花木,肅穆莊重。
❾ 昆明有什麼特色的文化啊
在明清以前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城昆明留下了5種不同類型的地方民族文化,留下了大量古代文化遺存……
昆明作為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不僅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淵源,積淀著厚重的文化底蘊,而且由於地處多民族雜居區,故又呈現出多元文化的鮮明特色。積淀厚重,內涵豐富,是昆明古城多元文化的重要表現。根據有關歷史文獻的記載,結合考古文物資料分析,迄至洪武年間構築明、清昆明古城前,在滇池北岸一帶,至少已沉澱著五種不同類型的地方民族文化疊積層,並留下了大量物化或非物化的古代文化遺存。現謹按其層次略述於下:其一,古滇文化。古滇青銅文化是雲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一大高峰,代表著先秦兩漢時期雲南眾多地方民族文化的最高發展水平。據研究,古滇文化是一種以「耕田有邑聚」的定居農業為基礎,以青銅文化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代地方民族文化。古滇文化的民族屬性,雖學術界尚有較大分歧,但從其所蘊含的文化基因看,應與當時活動在滇中、滇東地區的古滇國主體民族「滇僰」最為密切,且與同一歷史時期活動在滇池一線以西的古昆明族群,以南的百越族群在文化上不無諸多關聯。此外,隨公元前三世紀初「庄入滇」和西漢中葉以後大批漢族移民的進入,又有一定的古代荊楚文化和內地漢族文化滲入古滇文化中。古滇文化的腹心地帶,以往多認為是以滇池東南岸的晉寧石寨山為中心,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延伸到撫仙湖西岸的江川李家山和滇池東岸的呈貢天子廟,並由此輻射到滇東南盤江上游的曲靖珠街八塔台和滇西洱海東岸的祥雲大波那及楚雄萬家壩一帶。但近兩年來,隨著今昆明東郊官渡羊甫頭古遺址大量古滇文化時期的墓葬和青銅器出土,表明滇池北岸地區同樣是古滇文化腹心地帶。古滇文化,是昆明古城文化底蘊中最為深沉的疊積層。其二,早期漢文化。早期漢文化主要是由西漢中葉漢武帝「開西南夷置郡縣」和「徙民實邊」時,陸續遷入滇池北岸一帶的漢族移民負載而來。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自兩漢之世延至兩晉末年,包括後世昆明古城的前身漢晉谷昌縣在內的整個滇池沿岸地區,曾是漢族移民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並留下不少漢文化遺存。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二: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世益州郡郡治滇池縣「南北有黑水祠」。以後,相同的記載又見於《後漢書·州郡志》和《華陽國志·南中志》等歷史文獻。對此,清道光《雲南通志稿》考證說:黑水即後來的盤龍江,上有黑龍潭,在昆明城東北二十餘里,旁有黑龍祠,即為漢黑水祠。據此,今昆明北郊黑龍潭公園內的黑龍宮,便是早期漢族移民在滇池北岸地區留下的文化遺存之一。二是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肅宗元和中(公元84—87年),蜀郡王追為(益州)太守,政化尤異,……始興起學校,漸遷其俗。」王追始興學校即開辦儒學傳播漢文化,不僅是信史記錄中雲南官辦學校的拓荒者,而且通過辦學的方式將漢文化廣泛傳播到了當地非漢本土民族中間,並收到了「漸遷其俗」的成效,故其所辦學校雖早已淹沒在時光的流水中,但仍可視為具有典型意義的早期漢文化遺存。此外,《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漢晉谷昌縣初名「郭昌」,蓋以「漢開西南夷」時的統兵大將郭昌之名「以威夷」,後才改稱谷昌。據此,故谷昌縣名,亦應為漢文化的歷史遺存。漢晉之世的早期漢文化,是昆明古城文化底蘊中的次深疊積層。其三,西爨白蠻文化。西爨白蠻文化是雲南文化史上的第二大高峰,代表著自東晉初年以來到唐中葉南詔興起之初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最高發展水平。據研究,「西爨白蠻」是由兩漢以來徙居雲南的早期漢族移民,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與「滇僰」的直系後裔滇中、滇東「白蠻」逐漸融合後形成。因而,西爨白蠻文化,乃是一種由漢文化與雲南地方民族本土文化混合而成的復合型古代文化。一般認為,西爨文化是以當時的南中首府和上層統治集團爨氏家族的故里滇東味縣為中心,而以分別出土於原曲靖縣南的東晉《爨寶子碑》和陸良縣境的《爨龍顏碑》為代表。西爨白蠻文化的覆蓋范圍,《蠻書》卷四說:「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當天寶中,東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馬被野。在石城、昆川、曲軛、晉寧、喻獻、安寧至龍和城,謂之西爨。在曲靖州,升麻川南至步頭,謂之東爨。風俗名爨也。」由此可見,唐昆川(即昆州)故地今滇池北岸一帶,是西爨地區僅次於石城(即味縣治,在今曲靖麒麟區三岔)的第二大城市。同時有記載表明,這里還是爨氏家族支脈「將軍昆州刺史爨嗣紹」,「昆州刺史爨日進」的世襲領地,故應為爨氏在南中地區的次級統治中心。惟唐中葉天寶年間南詔滅西爨時,昆州古城一帶亦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是後,自曲靖州、石城、升麻川、昆川,南至龍和城以來,盪然兵荒矣」,因而極少留下可資證考的傳世文化遺存,更多地還是反映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其四,南詔、大理文化。大體上一脈相承的南詔、大理文化,是雲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高峰,同時也是最為輝煌的一頁。南詔、大理文化主要負載者為今彝、白兩族的先民即唐、宋「烏蠻」和「白蠻」,而以佛教文化為其典型代表,中心在滇西洱海沿岸地區。作為南詔「上都」、大理國「東京」的滇池北岸拓東、鄯闡兩城,留下了這一時期的大量佛教文化遺存。其中有始建於南詔後期,迄今仍屹立在昆明城區南部的東、西寺塔;有同樣是始建於南詔後期的補陀羅寺(今圓通寺);以及始建於大理國時期、原在鄯闡城內的地藏寺古經幢等等。而在昆明古城的外圍地帶,南詔、大理時留下的佛教文化遺存,還有昆明西部玉案山麓的筇竹寺,安寧溫泉曹溪寺和僅次於劍川石寶山的雲南第二大石窟群安寧法華寺石窟,以及晉寧、祿勸兩地的「大黑天神」造像等。大量傳世的南詔、大理佛教文化遺存,與拓東、鄯闡兩大古城一道,無疑為明、清古城的文化底蘊又添上了濃濃的一筆。其五,元代的多元民族文化。元滅大理國和始置雲南行省,確立了昆明在全省的中心城市地位。同時,在「大一統」的政治背景下,隨著大批外來各民族人戶的陸續植入和內外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位於滇池北岸的雲南省會鴨池城,也逐漸呈現出自漢、唐以來空前的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並存的恢宏局面。其中,僅以宗教文化而論,不惟由南詔、大理時延續下來的阿吒力教即南傳密宗教、中原傳入的禪宗得以保留與發展,而且由蒙古族南下而帶來的藏傳佛教亦曾一度傳入昆明地區,並留下了分屬不同流派的祖遍山大德寺、西山華亭寺、太華寺、晉寧盤龍寺、昆明東郊官渡金剛塔及城區東部現已僅存地名的白塔等等佛教文化遺存。與此同時,隨著蒙古大軍中的大批中亞、西域穆斯林的到來,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也同期傳入雲南省昆明一帶及省內曲靖、昭通、大理、保山等交通沿線各主要城鎮。另外,早在兩漢之世便已傳入滇中地區,但自東晉以後曾長期處於蟄居潛伏狀態的漢文化,到元代隨著漢族移民的大量遷入也重新活躍起來。史載元初為「敦行教化」,於鴨池「城中之北偏」建起文廟並「勸士人子弟以學」。這是信史記錄中繼東漢益州太守王追「始興學校」之後,又一次在封建政府主持下的大興儒學傳播漢文化舉措。元初所建文廟學宮,據考已歷元、明、清三代而沿襲至今。綜上所述,在明、清昆明古城構築前的2000多年間,滇池北岸一帶業已積淀下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蘊、尤其是經過昆州、拓東、鄯闡、鴨池四大古城的長期積累特別是元代的長足發展,不僅為後世昆明古城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為其奠定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基本格局。自明、清以來,昆明多元文化的顯著特色始終相循不變並保持至今,並有較大發展。
❿ 昆明的歷史
昆明是中華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三萬年前,「昆明人」就在滇池周圍生息繁衍,三萬年間昆明的歷史連綿不斷,文化代代傳承。
昆明是歷史大戲頻頻上演的舞台,這里上演過庄蹻開滇、明末農民軍據昆反清、創辦雲南陸軍講武堂、修建滇越鐵路、西南聯大遷駐、搶修滇緬公路、開通駝峰航線等歷史大劇。
公元765年,南詔國築拓東城,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國時稱鄯闡城。拓東城、鄯闡城分別為南詔國、大理國的東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詔政權,建立大理國,統一了雲南,在拓東城的基礎上設鄯闡府,為大理國八府之一。府治沿襲拓東城。段氏政權在其內部經歷了較劇烈的社會變革,釋奴隸,免徭役,進一步瓦解南詔的貴族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
鄯闡府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繁華的市中心逐漸移至盤龍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帶,大理國國主也經常駐節於此。段氏統治者在鄯闡營造宮室園林,興修水利,到大理國末期,鄯闡城已發展成為滇中一座「商工頗眾」的繁華城市。
昆明是有重要歷史地位的都會,它曾作為滇國的中心、南詔大理國五百多年的副都、明末永曆政權的「滇都」、支撐抗戰的重要基地和抗戰決勝的橋頭堡、聞名世界的「民主堡壘」。
昆明曾孕育和匯聚了一批傑出的歷史人物,鄭和、楊升庵、孫髯翁、蔡鍔、朱德、葉劍英、聶耳、蔡希陶、李廣田、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等歷史名人或生於此或在此長期活動。
昆明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重九起義、護國首義、「一二·一」運動、昆明起義等影響全國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在此。
(10)昆明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
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淳樸,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
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綉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