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欽州的歷史是不是很悠久
悠久
欽州,古稱安州,有1400年悠久的歷史,南北朝宋代時期置宋壽郡,梁代設安州。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為欽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元改為欽州路,明初改為欽州府,民國年間改為欽縣,屬廣東省欽廉專署所轄。解放後,廣東省設欽廉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改隸廣西省,1955年復隸廣東省。1965年7月再隸廣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欽州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下轄上思、防城、欽州、靈山、浦北、合浦、北海七個縣市,1983年10月劃出北海市和防城港,1987年7月劃出合浦縣歸北海市管轄,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劃出防城縣和上思縣歸防城港市管轄。1994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欽州地區撤地設市,改為地級欽州市建制。今天,開放的欽州正以其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四方來客。近代歷史上欽州出現劉永福、馮子材兩位蜚聲中外的民族英雄。現在,他們故居成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隋置欽州縣。據民國《欽州縣志》:「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1983年改市。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15號】)撤銷欽州縣,設立欽州市,以原欽州縣的行政區域為欽州市的行政區域。 1987年5月2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7]84號)將欽州地區的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 1994年6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62號):(1)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興路。(2)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欽南區轄欽州、沙埠、康熙嶺、尖山、久隆、黃屋屯、東場、犀牛腳、大番坡、龍門港1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欽州鎮;欽北區轄新棠、板城、小董、大垌、長灘、那蒙、大寺、貴台、大直、青塘、平吉11個鎮和那香鄉,區人民政府駐欽州灣大道。(3)欽州市轄原欽州地區的浦北縣、靈山縣和新設的欽北區、欽南區。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 欽州的欽江的歷史
欽江發源於廣西靈山縣平山鎮白牛嶺,由東北向西南橫穿靈山境內,至欽州市尖山鎮入茅尾海,全長179公里,流域面積2457平方公里。是欽州第一長河欽江流經欽南區、欽北區、靈山縣的19個鎮。習慣上,靈山縣陸屋鎮以上河段稱為鳴呵江,陸屋以下河段稱為欽江。 流向 欽江上游為陸屋江,出廣東靈山縣東北,西南流入欽縣界,至縣東南歧為二,一南流折東南入於海,一西北流為橫江,又西南二支合流為貓尾海,東南為龍門港,南入於海。欽江呈東西走向,長達百餘公里。編輯本段景色
欽江發源於靈山境內的羅陽山脈,水量充足,清湛純凈,它養育著一方水土一方人。欽江兩岸五彩繽紛,景色迷人。欽江有豐富的水土資源,和諧的自然環境,勤奮的勞動大眾,濃厚的文化氛圍,良好的旅遊條件,純朴的鄉土風情。位於靈山靈東天湖壩底的欽江最上游又稱鳴珂江,它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也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編輯本段環境保護
欽江是欽州人民的「母親河」,我們要認真保護好、整治好兩岸的環境,開發建設好「一江兩岸」,為欽州人民造福。這是自治區黨委常委、市委書記黃道偉昨日上午檢查欽江攔水壩工程及欽江水質環境情況時強調的一番話。 欽江攔水壩工程是為提高欽江城區段枯水期水位、改善城區水環境和用水條件、創造優美濱河環境而規劃建設的。項目建成後,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潮水上溯,為沿岸提水灌溉提供有利條件,同時將城區水位提高,形成一個「城中湖」,為城區兩岸增添一道亮麗風景。目前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100多萬元。在施工現場,黃道偉認真聽取情況介紹後,要求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認真負責,加強管理,確保施工安全。要完善設計,努力把項目建成優質的精品工程,形成一個可供休閑娛樂的景觀勝地,造福欽州人民。
欽州,古稱安州,有1400年悠久的歷史,南北朝宋代時期置宋壽郡,梁代設安州。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為欽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元改為欽州路,明初改為欽州府,民國年間改為欽縣,屬廣東省欽廉專署所轄。解放後,廣東省設欽廉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改隸廣西省,1955年復隸廣東省。1965年7月再隸廣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欽州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下轄上思、防城、欽州、靈山、浦北、合浦、北海七個縣市,1983年10月劃出北海市和防城港,1987年7月劃出合浦縣歸北海市管轄,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劃出防城縣和上思縣歸防城港市管轄。1994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欽州地區撤地設市,改為地級欽州市建制。欽州,地處祖國西南沿海,廣西南部,位於北緯20°54′至22°41′,東經107°27′至109°56′之間。背靠大西南,面臨北部灣,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欽州北鄰廣西首府南寧,東與北海市和玉林地區相連,西與防城港市毗鄰,現轄二縣四區,即靈山縣、浦北縣、欽南區、欽北區、欽州港經濟開發區和欽城管理區,總人口310多萬,總面積10843平方公里, 小島嶼303個,陸地海岸線長520.8里。有海外華僑同胞38萬人,分布在46個國家和地區。 今天,開放的欽州正以其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四方來客。近代歷史上欽州出現劉永福、馮子材兩位蜚聲中外的民族英雄。現在,他們故居成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欽州市區和靈山縣通行方言為白話,屬於粵語欽廉系。浦北縣通行廉州白話,而犀牛腳地區通行海獺話。欽州港是個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是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規劃的「南方第二大港」。近年,由於欽州的區位優勢突出,市委、政府採取措施得力,特別是實行了業主制建碼頭、倉儲的形式,建設高潮迭起。目前,己建有萬噸級碼頭3個,正在建3000噸至萬噸級碼頭11個;己建成倉儲(庫)11個,總投資24. 25億元。工地,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喜人景象。據專家規劃設計,近期可建6個作業區和兩個內河作業區,建設1~9千噸碼頭1OO多個,三墩作業區可建3O萬噸級泊位。遠期吞吐能力1億噸以上。欽州港的深水條件良好,中國罕見,世界也是少有的。 欽州市區位優勢非常突出。已建成的鐵路有南(寧)—欽(州)、黎(塘)—欽(州) 、欽(州)—北(海)、欽(州)—防(港)、欽(州)—欽州港等五條鐵路和高速公路在欽州交匯。大交通的格局,已經形成。 欽州港的對外開放,加快了欽州市對外開放步伐,又帶來商品經濟的繁榮興旺。欽州人開拓國際市場,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出口市場現擴大到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荷蘭、埃及和阿根廷等23個國家和地區。 欽州是廣西沿海金三角上的一塊寶地。這里氣候溫和宜人,河流水庫眾多,土壤肥沃,植物繁茂。自然資源豐富,依水臨海,山川美麗,游覽風景迷人,名優產品繁花似錦,有興旺發達的農業。也有大有可為的海洋捕撈養殖業,城鄉市場廣闊,開發建設有著很大潛在優勢。 為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需要,欽州致力於投資環境的改善。近年來,欽州市政府和各縣區政府投入巨資,大搞城鎮基礎建設,制訂了各種優惠政策,與海內外進行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3. 欽州名稱的由來和含義
廣西靈山縣簡介
靈山縣歷史悠久,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置南賓縣,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易名靈山縣,因縣治有西靈山(今稱六峰山)而得名。原屬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至今,現屬欽州市。靈山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北臨南寧、橫縣,南接合浦縣,東鄰浦北縣,西連欽南欽北區。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全縣轄18個鎮,行政區域面積3558平方公里,總人口136萬人,縣城常住人口達15萬人。
靈山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溫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河流縱橫,山川秀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縣內以丘陵、平原為主,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67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649毫米,利於農作物生產。
靈山縣商貿、飲食、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不斷擴大。市政公用設施、農副產品市場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工業化建設、城鎮化建設、農業產業化建設等倍受重視,發展迅速。科技、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靈山縣致力於發揮資源、政策優勢,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正日漸成為投資、合作的熱點。是全國著名的「中國荔枝之鄉」、「中國奶水牛之鄉」和西部百強縣,2004年被評為廣西文明縣,2005年縣城靈城鎮獲「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鄉鎮」稱號。
靈山縣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享受國家給予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並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地區的特殊政策。
廣西靈山縣十里工業集中區簡介
靈山縣十里工業集中區位於20124省道二級公路邊,距縣城3公里,交通便利,總用地面積170公頃(合2550畝),由工業區、生活區、辦公服務區三大塊組成,其中工業區佔地80公頃(合1200畝),生活區佔地28.1公頃(合421.5畝),辦公服務區佔地4.5公頃(合67.5畝),園區內已鋪設硬底化道路,供水、供電等設施齊全。工業園是綜合性工業集中區,按現代工業發展特點,園區內的工業項目以實現環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為目標,採取集中布置方式,統一規劃、科學布局,既適合重工業也適合輕工業,尤其以本地區為主要資源配置的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製品製造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造業、傢具製造業以及醫葯、塑料、非金屬礦物、電氣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其他等製造業的工業發展。從2003年至今,第一期300多畝開發已用完,在十里工業集中區已入園落戶的企業有20多家,涉及服裝製造、竹藤編織、食品製造、木材加工、化工等行業,總投資6.5億元。集中區已成為靈山縣招商引資的一個亮點和熱點。
4. 欽州有哪些風俗文化特色
欽州旅遊景點有30多處,主要有:三娘灣旅遊區 、八寨溝旅遊區 、馮子材故居、劉永福故居、 大蘆村民族風情、 六峰山 、五皇山、王崗山 、椎林疊翠 、麻藍島等。
5. 廣西欽州的民風民俗
諺語
在欽州流行的諺語很多,其中一部分是外地傳入的,一部分是當地人的生產和生活經驗總結。 自古至今,邑人多喜歡用諺語指導自己的生產和生活。1987年3月,市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以廣泛約稿的方式徵集民間諺語,1990年3月列印成《欽州市諺語卷》資料本。共選入欽州諺語678條, 其中修養類132條,事理類124條,生活類75條,生產類70條,社交類67條,自然類55條,時政類52條,其它103條。人們應用這些諺語時各有偏重,農(漁) 村的群眾較為熟悉並經常應用時令、天文、氣象、物候等自然類與生產類的諺語;城鎮居民則較熟悉和多應用事理、修養、社交、生活等類的諺語。現分別摘錄數條如下:
時政類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國泰萬民樂,家和百事興。官字兩把(張)口。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貪官不怕民窮,閻王不嫌鬼瘦。大魚食細魚,細魚食蝦仔,蝦仔食泥塵。
事理類
江河後浪推前浪,世間新人接舊人。抱貓難捉鼠,牽牛難上樹。食人的口軟,拿人的氣短。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做過多。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樣米食出百樣人。爛泥糊不上壁。
修養類
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禮多人不怪。見地不平擔鍬鏟。見蛇不打三分罪。明人不做暗事。自我吹噓,有智亦愚。
社交類
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交友要交心。行要好伴,住要好鄰。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好漢不會鼓唇繞舌,君子不會奉迎賣乖。
生活類
多男多女多冤家,獨仔獨女獨蓮花。手腳勤,不受貧。瞻前顧後,衣食常有。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勤能補拙,苦能練志。吵家窮,抄火過,一家和睦幸福多。
自然類
一年打兩春,老牛冷斷筋。冬霧干,春霧濕,夏霧躲雨走不及。月光擔枷壞天氣,大枷風來細枷雨。螞蟻搬家,雨落沙沙。蜻蜓低飛,馬上雨至。稔竹開花,旱死老鴉。
生產類
早禾怕東風,晚禾怕夜雨。栽姜養羊,本少利長。遲禾無谷,遲鴨無肉。不下深海,捉不到大魚。犁深耙爛,稻穀滿棚。田地要親耕,買賣要親行。
其它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有錢使得鬼推磨。
歇後語
在欽州流行的歇後語中,部分是當地群眾創作的,部分由外地傳入,但傳入部分已變為欽州地方口語,很難截然區分。現選錄一部分如下:
解放前流傳的:
陳鑒中狀——心想;
床底劈柴——撞板;
脫褲屙屁——多餘;
聾佬拜年——大家一樣;
腰鉤(彎)佬烘火——迫(烤)到頭;
高佬跌跤——差(叉)得遠;
光棍遇擂槌——滑對滑;
狗咬烏龜——無從入口;
老鼠上天平——自稱;
杉木靈牌——作不了主;
八十歲嫁老公——圖食;
路邊火——不烘就過(滅);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老虎借豬——有借無還;
沙牛過江——各(角)顧各(角);
火燒生柴——迫(烤)著;
光毛雞打架——嘴嘴到肉;
筲箕罩黃鱔——一窩蛇;
犁頭命——不使(犁)會生銹;
花頭鴨——出名;
禾蟲命——一出就著(死);
本地姜——不辣。
解放後流傳的:蕃薯落灶——該煨;
手拿電筒——專照別人;
看牛仔食煨蕃薯——又吹又拍。
民歌
在欽州民歌中,除有大量的山歌(含海歌)外,還有各種風俗歌(如春牛歌、跳嶺頭舞歌、道場歌、哭嫁歌、哭喪歌等)、勞動號子、兒童催眠曲等。以上歌曲,在《中國民歌歌曲集成》廣西卷欽州地區分卷中均有載錄。解放後,除山歌有變化發展和春牛歌、道場歌、跳嶺頭舞歌等繼續流傳外,其餘均已逐漸消亡。
欽州的山(海)歌種類很多,流傳面遍及全市。流行於市西北部和中部地區的,有壯族山歌、新立話山歌、客家話山歌;流行於東北部地區的,有旱撈話山歌、新立話山歌;流行於東南沿海的,有廉州話山歌(又稱犀牛腳海歌)、三那(那麗、那彭、那思)白話山歌;流行於欽城郊區和西南沿海的,有欽州白話山歌、龍門白話山歌(又稱龍門海歌)等。其中,以新立話「哎來來」山歌覆蓋面最大,全市有14個鄉鎮流行;壯族「呀嗚」山歌覆蓋面最小,僅在貴台、大寺兩鄉鎮的北部山區流行。除壯話山歌屬高腔山歌外,其餘均為平調山歌。山歌的演唱形式, 有獨唱、對唱及3人以上的聯唱。歌唱時,過去男女多用假嗓,現在多用真嗓。山歌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除有大量的情歌外,還有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等。
欽州人民的祖先屬古雒越族,而「越人好歌」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中已有記載,在宋代周去非(註:南宋淳熙年間任欽州學官)的《嶺外代答》中也有:欽州「土人迭歌相和……皆臨機自撰。」的記載。可見欽州人民唱山歌求偶、娛樂的風尚由來已久。據明、清《欽州志》載,每年中秋期間,於壯族聚居的永樂都,已有與祭祀相結合的民間歌節活動。其形式是:「各村宰牲祭太倉神於嶺崗,延巫者著花衣裙,戴鬼臉殼,擊兩頭鼓,狂歌跳躍於神前。村男婦於壇前戲歌,互相唱和……」直至民國後期,這種活動還遍及全縣各鄉村。解放初期,唱山歌活動由過去的求偶、唱和娛樂演變為一種宣傳形式,在各種政治、生產運動中,涌現出大量歌頌共產黨、歌頌毛主席、歌頌人民解放軍、歌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新山歌。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各公社曾掀起寫唱新山歌的熱潮,縣文化館與各俱樂部還編寫山歌表演唱和山歌劇等,在各種場合進行宣傳演出,或參加各級業余文藝匯演。「文化大革命」時活動停止,打倒「四人幫」(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革命集團)以後又活躍起來。1980年,縣文化局組織民歌采風活動,共采錄山歌近萬首,並油印成《欽州民歌選》第一、二集。1981年,縣文化館組織男女青年山歌演唱隊,到各鄉鎮巡迴售票演出,開創了山歌售票演出的先河。此後,市文化館和大寺、那蒙、小董、犀牛腳等鄉鎮文化站,常在節日或周末等舉辦售票演出的山歌晚會活動。山歌活動從50—70年代的無償演唱宣傳,進展為有償演唱娛樂階段。 1985年1月,為進一步做好山歌的研究、改革工作,成立廣西山歌學會欽州市分會。1987年3月,市政府成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在搜集到的1.8萬多首山歌中,篩選出664首編成《欽州市民間歌謠集成》,現略記10多首如下:
佃農歌
做人佃丁實艱難,新谷不夠把租還;
九冬十月人絞蔗,過了禁門身就干(1)。
疍家歌
疍家捉魚在海中,背脊曬成熟蝦公;
冬天蓋張爛魚網,終年住在白鴿籠(2)。
轎夫歌
水過水來山過山,日日抬轎為兩餐;
頭頂被人作凳坐⑶,雙膊被人做腳行⑷。
貨郎歌
一條扁擔兩頭鉤,府過府來州過州;
房屋帶隨身邊走⑸,米缸掛在擔干頭⑹。
雜工歌
一雙手來兩只肩,找得食來沒有穿;
十字街頭打石牛⑺,滾來滾去又一年。
牧童歌
放牛游耍山過山,食完稔子食油甘⑻;
行看雀鳥把歌唱,睡聽溪澗把琴彈⑼。
時政歌
舊時社會亂紛紛,五月涼粽沒放心⑽;
無錢人怕官差到,有錢人怕賊拉參⑾。
民國時期真系慘,租高稅重找食難;
麻繩作更織草席⑿,重重勒索又加菅⒀。
賽歌
擺開擂台賽山歌,一人先唱眾人和;
日曬油麻哥開口⒁,問妹山歌有幾多。
要比山歌妹最多,多到要用火車拖;
車頭入了北京城,車尾還在大番坡⒂。
盤歌
唱歌師呀唱歌師,什麼當皇不登基;
什麼山上不住鳥? 什麼河裡不藏魚?
講妹知呀講妹知,蜜蜂當皇不登基,
上火山不住鳥,天上銀河不藏魚。
情歌
小弟三十未有妻,自己舂米自己篩;
鷓鴣食到黃蓮水,苦在心頭不敢啼。
斬竹落江無藤扎,你我都系散頭排⒃;
妹若與哥同紮起,成雙結對倆相挨。
哥若有心將妹愛,水推燈草放芯(心)來;
隔江無橋妹撐渡,路上有簕妹撿開。
妹系深山一棵樹,哥系樹下一根藤;
青藤絞樹絞緊緊,生不離來死不分。
妹象含羞草一蔸,心想連郎又怕羞;
不見郎來你招手,郎到身邊你低頭。
哥你象只螢火蟲,飛到西來飛到東;
這邊停來那邊歇,時明時暗把人弄。
想要連妹心又淡,不想連妹心又煩;
葫蘆里頭裝紅豆⒄,裝入容易倒出難。
註:
(1)人們把榨蔗(俗稱絞蔗)時甘蔗通過兩個榨汁石輪的切點成為「禁門」。
(2)形容船艙很小。
(3)從前後正面看,抬者的頭頂正處於乘者屁股之下,故言之。
(4)實際上,乘者是借抬者的兩肩走路,因言之。
(5)形容「到處為家」或「到處無家」。
(6)說「吃的來源」全在這副擔內。
(7)「石牛」是脫稻實的工具,實心園桶形,打(鑿)制時必須滾動。
(8)「稔子」、「油甘」,均為當地山上的野生果實,牧童無不吃它。
(9)山澗旁比較陰涼,且流水叮咚,牧童愛在澗旁石上午睡。
(10)每年五月,人們愛吃加灰水制的涼粽,稱為「灰水粽」,無餡。
(11)「拉參」即綁票。
(12)席的縱線俗稱「更」。
(13)「菅」是席的橫線,與縱線交織起來是為席,故把織席喻為「重重勒索」「加菅」與交關諧音,總起來則是「重重勒索十分交關」。
(14) 「油麻」即芝麻,成熟時日曬殼裂,山歌用作隱喻「開口」,與「開口」唱歌雙關。
(15)「大番坡」鄉在欽州市南端,是市內距北京最遠的地方之一。
(16) 這里的俗語把不成雙或不成群的人稱作「散頭排」,因無論是渡人的或流放的竹排都是把兩頭閂緊或扎緊的。
(17)「紅豆」又稱「相思豆」,這里是暗喻人們的「相思」或「單思」。
民謠
欽州民謠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隨口說出便廣泛流傳,這類民謠一般比較簡短;一種是寫好張貼後流傳的,舊稱《白頭帖》,這類民謠比較冗長。其中流傳全市,至今仍為人們傳誦的,有諷刺婦女懶饞的《懶姑娘》,頌揚抗法英雄劉永福的《劉義打番鬼》,譏笑村莊貧困的「大話佬」符某娶老婆的《「陸軍少將」實威風》等。流傳於大寺鎮附近的,有譏諷土鄉長的《哪有不膿(貪)》,咒罵保長的《為條狗鞭關三晚》,譏笑鄉民團隊長的《趕快回家去耕田》等。流傳於那思鄉一帶的,有宣傳忠義、團結的《洪米會拜台歌》及《洪米會會員口訣》等。
解放後,新創作流傳的民謠很少。1958年時,黃坡★一帶村莊變化很大,公社書記便把《有女不嫁黃坡★》改為《有女爭嫁黃坡★》,並在大小會上公開喃唱宣揚。「文化大革命」時,出現過不少韻文大字報,與過去的「白頭帖」相類似,但都流傳不久。
現錄廣為流傳的數首如下:
不滅清妖不罷休
天高高,地厚厚,苦海茫茫無盡頭;
財主升租官加稅,老糠也要榨出油。
若要留命做世界,必須拚命去搏鬥;
跟隨天父天母走,不滅清妖不罷休。
註: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州內的天地會、三合會、洪米會等反清組織此伏彼起,以上便是當時流傳的一首反清民謠。
劉義打番鬼
劉義打番鬼,越打越好睇,
兵死能翻生,嚇死老番仔。
註:1883年劉永福(別名劉義)助越抗法紙橋大捷後,上述民謠在欽州境內廣為流傳。
賣花之人頭簪葉
做鞋之人腳踏雪,做傘之人手遮日,
做瓦之人屋漏雨,賣花之人頭簪葉。
註:「日」欽州方言讀「熱」,如「太陽」稱作「日(熱)頭」。
人生最怕老來窮,
人生最怕老來窮,晚禾最怕寒露風,
屋漏最怕連夜雨,行船最怕頂頭風。
有女不嫁黃坡
有女不嫁黃坡★,三餐番薯兩餐縮(餿),
逢年過節一塊肉,蒼蠅擔過九間屋。
懶姑娘
懶姑娘,朝朝睡到日上二三丈,
頭發不梳臉不洗,飯到嘴邊口懶張。
童謠
境內各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童謠,且很盛行,大多數兒童都接受過童謠教育。其中流行最廣至今還在傳誦的有《月光光, 照地堂》 、《團團轉,菊花園》、《翻筲箕,翻撈籬》、《點蟲蟲,蟲咬手》、《搖搖手,出街游》、《阿二二,擔豆豉》等。
解放後,不少兒童刊物發表新童謠,幼兒教師們也選擇一些新童謠教給兒童喃唱,但在各個家庭中,還是對兒童灌輸舊童謠為主。今錄數首如下:
排排坐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隻,我一隻,妹妹睡了留一隻。
排坐坐,唱山歌,唱齊山歌吃果果。果果香,果果甜,老豆回來過新年。
點蟲蟲
點蟲蟲,蟲咬手,媽媽來,蟲飛走,嗬!
打叉叉
打叉叉,賣咸蝦,咸嚇臭,留給貓仔送晏晝。
註:「晏晝」即中午,這里指午餐。
搖搖手
搖搖手,出街游,買么也,買茶油,搽么也?搽阿儂個只細頭。
註:「阿儂」指小孩。
額頭窄窄鼻公塌塌,某抬棺材就汁垃圾。
屙屎某出賴地硬,屙尿某出賴風猛。
咸濕公,吹火筒,吹得面紅紅,買只餅又穿窿,買條甘蔗又爛蟲。
落雨咪咪,水浸田基,田基有戲唱,啊婆落蚊帳,蚊帳有木虱,咬到阿婆只大屎忽。
老豆當三叔,三叔當木碌。牛耕田來馬吃谷,老豆穩錢仔享福。
衣衣撓撓蚊蟲咬卵泡。
好某好,裸卵泡來逗狗
老豆打仔鍛煉身體,仔打老豆死了戳就。
火燒禾堂地,某關我*事。靈靈勝勝,高姐做得稱。
屙尿兼捉虱~~~一舉兩得。
白薯(?),兩角紙啊只,又得吃又得捏。
平地跌死村老仔
講你又某色 咩你腳又長 帶你去又遠
欽州豬腳粉,神仙都打滾。
那蒙佬唱個採茶~~~~**易個稍。
一個浮頭,一個沉底;一個摸慈姑,一個摸馬蹄。
點蟲蟲,蟲咬手,阿媽來,蟲飛走,佛~~~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
排排坐,吃果果,擔張凳比阿婆坐,坐爛屎忽某賴我。
凼凼轉,菊花圓,阿媽咩我去睇龍船
龍船某好睇,睇雞仔,雞仔大,
擔去賣,賣得幾多錢?又賣得幾多個,我賣只風車,
又凼凼轉,菊花圓,阿媽咩我去睇龍船........
在街邊經常聽見滴阿嬸講:雙頓你蝦籠 陰嘿公 色崩你噢 發大暈 糞基仔
6. 廣西欽州市有多少年歷史
欽州,古稱安州,具有1400年悠久的歷史,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朝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欽州市屬象郡轄地。
南北朝宋代時期置宋壽郡,梁代設安州。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州為欽州。據民國《欽州縣志》:「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元改為欽州路,明初改為欽州府。
民國年間改為欽縣,屬廣東省欽廉專署所轄。解放後,廣東省設欽廉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改隸廣西省,1955年復隸廣東省。1965年7月再隸廣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欽州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下轄上思、防城、欽州、靈山、浦北、合浦、北海七個縣市。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15號】)撤銷欽州縣,設立欽州市,以原欽州縣的行政區域為欽州市的行政區域。
1983年10月劃出北海市和防城港,1987年7月劃出合浦縣歸北海市管轄,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劃出防城縣和上思縣歸防城港市管轄。
1994年6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62號: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市人民政府駐新興路。
欽州市轄原欽州地區的浦北縣、靈山縣和新設的欽北區、欽南區。
名稱來源
在先秦時期,欽州屬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欽州屬秦設象郡所轄;從漢朝、三國一直至晉時期,欽州屬交州合浦郡所管,於南朝末元嘉第一次建制,稱為末壽郡,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易名為欽州,取「欽順之義」,此為欽州的最早得名。之後一直沿用此名。
1949年12月7日解放後,欽州先後屬廣東省欽廉專區,廣西省欽州專區,廣東省欽州專區,廣東省合浦專區,湛江專區,廣西省欽州專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1994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欽州地區,設立地級欽州市,欽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3行政區劃
7. 廣西欽州的民風民俗有什麼
欽州的民俗風情多姿多彩,如跳嶺頭、採茶、龍舞等民俗。欽州嶺內頭節是一年中容時間跨度最長、最紅火、最熱鬧的節日,向來有「嶺頭大過年」的說法。每年農歷八九月間秋收之後,欽州各地在習慣范圍內,一村接一村輪流舉行。舉辦嶺頭節的村寨,村民們合夥宰牛,家家戶戶做「牛紅生」和「嶺頭饐」,大宴賓客。參加嶺頭節又叫「吃嶺頭」。嶺頭節的核心活動是「跳嶺頭」(儺舞)。儺舞本是古老的民俗祭祀活動,就是「跳神」,壯族稱「跳鬼廟」,漢族稱「跳嶺頭」、「跳鬼僮」,後來從宗教祭祀演變為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文化娛樂活動。「跳嶺頭」的地點一般在村頭社樹下的地坪,由相對固定的業余班子表演,附近各村群眾趕來觀看,場面熱烈,通宵達旦。這樣的節日,當然也是青年人談戀愛的大好時機。
8. 廣西欽州有什麼歷史大事件
欽州之戰
說到這場大戰,就得說說欽州的一家「老鄰居」:安南,即今天的越南。
在當時的安南,范子儀不但手裡的兵最多,心氣也最高,做個擁立傀儡的權臣?這顯然只是個小目標。一雙賊眼竟瞄上了大明朝的兩廣大地,竟想著渾水摸魚,建立一個包括廣西欽州廉州在內,坐擁十萬大山的獨立王國。而且行動力極強,1549年終於悍然發兵,一氣躥入廣西廉州和欽州地區,大肆擄掠地方。
只要看這個年頭就知道,范子儀打這個鬼主意,還真選對了時候。這是明朝歷史上東南倭寇鬧得極凶的時候。大明朝的精兵幾乎都雲集福建浙江地帶,承平日久的廣西沿海,平日基本就沒什麼兵。果然戰端一開,當地明軍一度稀里嘩啦。但事實證明,范子儀終究還是打錯了算盤:因為明朝在廣西缺兵不假,卻是絕不缺人,一位明朝軍界實力足以排到頂級的戰神,此時正在廣西上班:俞大猷!
身為明朝抗倭戰爭史上的一代名將,1549年,也是47歲的俞大猷過的憋屈的時候。由於天生一副得罪人的脾氣,這時的俞大猷仕途多舛,在廣西做了個三品都指揮僉事,卻正撞見范子儀進犯,這下立刻大顯身手,雖說手裡只有丁點兵力,以越南的史料形容,更是只有范子儀部四成不到,卻是上來就給范子儀下馬威。先在廉州虛張聲勢,說俞大猷帶著大軍殺來了。嚇得范子儀趕緊後撤,撤到欽州才明白上了當。
但待到惱羞成怒的范子儀集結兵力,准備狠狠攻打欽州時,俞大猷偏又跟了上來,著名的欽州之戰就此爆發。贏得寶貴時間的俞大猷從容部署,一戰就把范子儀殺得稀里嘩啦,連范子儀的弟弟也做了俘虜。眼看著美夢成泡影,范子儀也十分識趣,帶著殘兵敗將跑回了安南。
但是俞大猷卻不罷手,大明的國土,豈容你說走就走?接著俞大猷大兵壓境,叫安南方面交出范子儀。這下把此時安南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安南都統使莫宏瀷嚇得腿軟,立刻果斷殺掉了范子儀,顛顛跑到俞大猷軍營里來請罪。自從此戰後,一直到明末清初,安南對於大明朝,一直是服服帖帖,算是徹底打怕了。
9. 欽州市有多久歷史
欽州,古稱安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朝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欽州市屬象郡轄地。
南北朝宋代時期置宋壽郡,梁代設安州。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州為欽州。據民國《欽州縣志》:「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唐武德五年(622)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元改為欽州路,明初改為欽州府。
欽北區自然風光
民國年間改為欽縣,屬廣東省欽廉專署所轄。解放後,廣東省設欽廉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改隸廣西省,1955年復隸廣東省。1965年7月再隸廣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欽州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下轄上思、防城、欽州、靈山、浦北、合浦、北海七個縣市。
1983年10月8日,撤銷欽州縣,設立欽州市,以原欽州縣的行政區域為欽州市的行政區域。
1983年10月劃出北海縣和防城港,1987年7月劃出合浦縣歸北海市管轄,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劃出防城縣和上思縣歸防城港市管轄。
1994年6月28日,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市人民政府駐新興路。
10. 廣西欽州的歷史是怎樣的
欽州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秦時期,屬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版歸屬秦設象權郡所轄。漢、三國至晉,欽州屬交州合浦郡,南朝末元嘉設末壽郡,這是欽州的最早建制。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易名欽州,取「欽順之義」,此為欽州的最早得名。後數度更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欽州先後屬廣東省欽廉專區,廣西省欽州專區,廣東省欽州專區,廣東省合浦專區,湛江專區,廣西省欽州專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94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欽州地區,設立地級欽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