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簡史
說說瑞士的經濟發展史吧
經濟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瑞士先後參加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許多國際性或地區性的經濟組織。雖然迄今它還不是聯合國的成員國,但已是聯合國一些機構的成員,其中有些機構就設在瑞士。1992年12月6曰,瑞士公民對歐洲經濟區
走進古村落觸摸活化石 2007五一·黃金周盤點 走進地下鐵賞獨特風景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協議進行投票表決,結果公民投票未能通過,從而使瑞士處於歐洲經濟區之外。
戰後以來,瑞士經濟是在通貨膨脹率較低的情況下實現較為迅速的增長的。在戰後經濟發展過程中,既有五六十年代的迅速增長階段,也有70年代初期以來的停滯階段;雖然在此期間,瑞士爆發過兩次主產過剩 的經濟危機,經濟增長率有3年絕對下降,其中1975年甚至下降了1.3%,然而從總體上看,戰後至今,瑞士經濟的增長還是比較迅速的。從1950年到1986年,瑞士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1倍,每年平均增長3.2%。 1986一1990年,年平均增長率為2.86%。然而,1990年以來,瑞士經濟也受西方經濟衰退的影響,1991和1992年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90年下降了0.8%。失業嚴重困擾西歐各國,許多國的失業率達到兩位數,個別國家甚至超過20%的時候,瑞士的失業率仍長期處於1%以下,80年代以來才略微超過1%。1991年瑞士失業人數為39200人,失業率為1.3%;而上年的失業人數為18100人,失業率為0.6%。
瑞士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也是很突出的,雖然在70年代最初幾年,消費物價的上漲率較之於五六十年代高,個別年份(1974年)甚至達到9.8%,但總的來看,1987年的消費物價只比1950年上漲2.3倍,平均每年上漲3.3% 。1988年以來,除個別年份外,消費物價上漲率均呈負數。目前瑞士已經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據《歐洲管理論壇》的調查,近些年來,瑞士的國際競爭能力僅次於日本,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居第二位,1988年瑞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7260美元,超過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
3.經濟概況
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政府盡量減少干預,吸收大量外籍工人從事工資較低的勞動。對外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受世界經濟蕭條的影響,自1991年開始,瑞士經濟已連續6年停滯和衰退,陷入30年來最嚴重的危機:失業率持續上升,國家財政狀況惡化。經濟復甦步履維艱。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 農業就業人數約佔全國就業總人數的6.6%。長期以來, 瑞士政府相當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對農業長期實施補貼政策, 諸如發放補助金, 對山區提供特別補助, 對主要農產品提供價格補貼; 限制和減少蔬菜和水果的進口;對農民提供無息貸款;支持農業的機械化和專業化;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培訓;
重視農業知識普及。 因此, 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 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自給率有了很大提高. 目前肉類基本自給, 奶製品自給有餘,穀物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3以上。瑞士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畜牧業的產值占 農業產值的3/4到4/5, 主要飼養牛、豬、羊和馬匹。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馬鈴薯、甜菜和水果。
農產品產量統計
(2).工業概況
工業是瑞士國民經濟的主體, 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瑞士的主要工業部門包括: 鍾表、機械、化學、食品等部門。瑞士素有"鍾錶王國"之稱。從1587年日內瓦生產手錶迄今的400多年中, 一直保持著在世界鍾表業的領先地位。近幾年, 瑞士鍾表出口量大幅度增加。 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紡織機械和發電設備。機床、精密儀器、儀表、運輸機械、農業機械、化工機械、食品機械、印刷機械也很重要, 近些年來, 打 字機、計算機、照相機和電影攝像機生產的發展十分迅速。食品工業的產品主要供國內需要, 但乳酪、巧克力、速溶咖啡和濃縮食品在世界也享有盛譽。化學工業也是瑞士工業的重要支柱。目前, 葯品約占化學工業產值的2/5, 染料、農葯、香脂、香精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很重要。
(3).服務業概況
瑞士旅遊業發達, 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瑞士是世界金融中心, 銀行業和保險業是最大的部門, 旅遊業長期保持穩定和強勁的發展勢頭, 為旅遊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3620億瑞朗;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995年):51275瑞朗;
國內生產實際增長率(1996年):-0.7%;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1.4916瑞士法朗;
通貨膨脹率(1996年):0.8%;
失業率(1996年):4.7%;
『貳』 經濟學發展史
經濟學發展史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
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經濟一詞,在西方源於希臘文,原意是家計管理。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中論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制經濟的管理,這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適應的。
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現代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這是由於現代經濟發展日益錯綜復雜,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解釋。經濟學各門學科依據本身的特點,適當運用現代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對於增強經濟科學的精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學發展簡史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對當時的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形成了某種經濟思想,但是並沒有形成系統。
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
『叄』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
夏商西周時期
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漢時期
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專制集權較弱,政治上相對寬松的時代。因而對經濟活動的控制也相對寬松,經濟活動也比較活躍。這在南朝表現得尤為明顯。
隋唐五代時期
唐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南北經濟均有發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經濟已逐漸成為中國中央政權的主要支柱,成為經濟中心。
(二)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新的技術給生產帶來突破性變化。如造船、建築、農田水利、造紙印刷術、瓷器、絲織都有創造性發明並向海外流傳。
(三)與外國經濟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與非洲、西歐、中亞、西亞、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國,都有貿易往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宋遼夏金時期
其主要標志是,以農業為主、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社會生產體系及其相應的制度保證體系已經趨於完善;從對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而言,已經接近甚至幾乎達到了古代的技術條件所能允許的最高水平。
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長期影響後世的經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交往、封建社會後期經濟的進步性發展都有重要的、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封建末期
甲午戰爭後的中國,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先進工業國家,而且被歷史拋在了東方的日本後面。
(3)經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遠古暨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長河的源頭,也是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經濟的發展是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前進的,舊石器時代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漫長道路,新石器時代只有幾千年,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各個王朝的更替不過數百年的時間。
每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特點,也都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農業經濟的共同規律。經濟基礎對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人們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肆』 中國近5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
中國之經濟發展
5
標簽:
經濟
發展,
中國,
經濟
問題補充:
指金融業以及08奧運後中國將發生什麼改變趨勢
2007-11-24
21:53
『伍』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一、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入 鴉片戰爭後,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輸出商品,並在東南沿海地區創辦了一些船塢和工廠 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近代經濟成分。
2.自然經濟的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入侵。(2)表現: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紡織」「耕織」分離,手工業者大批破產,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3)實質: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3.洋務運動(官僚資本的產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統治。
(2)內容:①自強、求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②籌劃海防。③培養人才—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結果: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
(4)實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5)評價:積極作用:洋務派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局限性:只學習西方的科技,不改變中國的制度。說明「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二、民族工業的發展
1.晚清民族工業的興起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經濟日益解體;外商企業刺激;洋務運動誘導。②概況: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①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②影響: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發起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倡導實業救國論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國初期的短暫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響;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促進;實業救國思潮影響;一戰的影響。②特點: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部門不平衡(輕工業發展迅速);短暫。③影響:為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曲折發展:①1927—1936年較快發展,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推出一些有利於發展的經濟和政治措施,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淪陷區日軍的吞並、擠壓;國統區的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壓榨等因素影響)③抗戰勝利後走向萎縮;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美國商品排擠、官僚資本擠壓、苛捐雜稅、通貨膨脹等因素)④新中國成立後獲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3.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1)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資本主義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2)國內政局和國際環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資本主義自身因素:民族資本的獨立性與依賴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等。
4.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代表近代經濟發展方向,有利於經濟的近代化。(2)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發展使無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階級基礎 (3)民族資產階級倡導的立憲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等主張,既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擠壓,始終未獲得獨立發展,沒能成長為中國經濟的主導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