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漳州的歷史文化

漳州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2 16:05:07

❶ 漳州傳統文化有什麼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縣;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❷ 漳州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郵政編碼: 363000,電話區號: 0596。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漳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台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岩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漳州西北多山,東南瀕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無霜期3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時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遊。

漳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早在1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周劃為七閩地,秦屬閩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於漳江之畔(今雲霄境內),故名漳州。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遷至今址。明代曾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1300多年來,沿革多變,管轄地域不一,至1950年,設置福建省人民政府龍溪地區專員公署,1986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❸ 漳州有幾年的歷史

漳州歷史悠久,相傳遠古時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從發現的舊石器看,早在4至8萬年之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現全市已發現古文化遺址292處、古窯址22處,其中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4處(約5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漢時期文化遺址3處(約3500年至4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漢時期文化遺址1處,岩畫30多處。

漳州戰國屬越。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後,又於公元前214年統一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閩中郡。今漳州地區梁山山脈以北屬閩中郡,梁山山脈以南歸南海郡。秦漢時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有關口蒲葵關。東晉義熙九年(413)在今漳州境域內梁山下建置了綏安縣;一說梁天監(502-519)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又置蘭水縣,待考;梁大同六年(540)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不久因人口稀少,撤銷。隋開皇十二年(592),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不久龍溪縣撤銷並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直到100多年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帶才再設縣:唐垂拱二年(686)正式建州置郡。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兵南下閩粵交界一帶平亂,出鎮龍溪縣南境故綏安地,並統領嶺南行軍征戰。因陳政早年曾隨唐太宗征臨汾、上黨,飲馬於清漳河畔,當他入閩後,屯兵中營西林(今雲霄縣境內)江邊時,便借舊喻新以激勵士氣。平定了閩粵交界處後,因將士思念北方故土,改溪名為漳江,漳江本來是今河北、山西南部一河流,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遂改名西林溪為「漳江」。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最終平亂,並「開屯於漳水之北」。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據《舊唐書》),唐朝廷允准陳元光之請,在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縣(福建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間、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析龍溪縣南部置漳州,轄漳浦(設於綏安故地)、懷恩2縣,陳元光為漳州第一任刺史。州治最初設在今雲霄縣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陳元光建州時又為州治,便命州名為漳州。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始初漳州(僅轄現今漳州南部一帶)區域並不大,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懷恩並入漳浦縣,劃泉州的龍溪縣給漳州;於大歷十二年(777年)又劃汀州的龍岩縣來屬。天寶元年(742)改名漳浦郡;干元元年(758)復名漳州。南唐保大四年(946),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時,因父名章,與「漳」同音,為避諱,改漳州為南州;至宋乾德四年(966),南州始復名漳州。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清朝前期到中華民國前期設汀漳龍道,管轄汀州府之縣、漳州府之縣,龍岩州等。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大歷十二年(777)漳州轄龍溪、漳浦、龍岩3縣;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加增長泰縣;元至治元年(1321)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七年(1471)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1517)析出平和縣;明嘉靖九年(1530)置詔安縣;明隆慶元年(1567)析龍溪、漳浦縣地置海澄縣,劃龍岩、大田、永安部分縣地設寧洋縣,漳州府范圍達到十個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龍岩從漳州分出升為直隸州,並析漳平、寧洋2縣屬之。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龍溪縣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縣;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❹ 漳州有什麼歷史文化古跡

漳州有歷史文化古跡:

【芝山】

原名登高山。在福建漳州市西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山上長紫芝,改稱紫芝山,簡稱芝山。從天寶山起,有十二峰巒起伏,逶迤至此峻拔高聳,為漳州主峰。自唐以來,梵宇稱盛,開元、凈眾、法濟諸寺先後興建。因年久荒廢,僅存甘露、威鎮、日華三亭。甘露亭,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天降甘露,知府孫裕乃建。威鎮亭,與郡南威鎮閣相望,乃以威鎮名亭。始建於明弘治間,嘉靖十九年同知謝紘重建,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郡守魏荔彤重建,改名萬壽紀恩亭。日華亭,明崇禎間建,以旭日初升,丹曦滿亭,故名。
【仰文樓】
在福建漳州市中山公園內。原是唐宋以來漳州府後樓,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改建為仰文樓。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後,在此成立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對擴大工農武裝,鞏固閩南革命根據地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陳元光墓】
在福建漳州市浦南鄉石鼓山。陳元光(657—711)字廷鉅,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父陳政在綏安縣轄地雲霄(現為縣)戍邊戰死。陳元光接替父職,平息綏安之亂。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上《請建州縣表》,建置漳州郡,首任刺史。在任厲行法治,重墾荒,興水利,使漳州日臻繁榮。唐景雲二年(711年)十一月,陳死於征戰中,就地安葬於綏安溪大峙原,貞元二年(786年)移葬今址。墓碑題「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原有石牌坊,已圮,現存石羊、石虎及華表柱各一對,附近五疊石上鐫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漳浦蔡世遠侍郎撰寫的修墓記。
【南山寺】
在福建漳州市南郊。系閩南著名佛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歷代重修,現存建築為清光緒重修。寺宇寬曠,氣象雄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殿。大雄寶殿內奉金身坐佛三尊,殿右掛一大銅鍾,系元代延柏年間鑄造,直徑1.15米,高1.84米,重1,300餘斤。藏經殿建於右側坡上,收藏《三藏經論》及血書《華嚴經》等珍貴文物。殿中龕內有玉佛一尊,用純白大理石雕成。殿左廊旁有凈業堂,堂中有天然巨石雕成彌陀佛像,高5米親,為唐代大型造像。1930—1931年間,陶鑄擔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在此領導閩南革向活動。解放後陶鑄重返漳州,曾賦詩雲:「南山古寺規模在,含笑依然花滿枝,鬢白重來千百感,江山嫵媚故人稀。」
【嘉濟廟碑】
在福建漳州市青年路舊嘉濟廟中。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立,郡人林釬撰文,邑人李宓書。碑闊127厘米,高148.5厘米,字作中楷,書法精妙,乃李宓中年所作。李宓字羲民,布衣,工諸體書,為當時名書法家董其昌所欣賞。董嘗具書市請書,自嘆不及。漳州現存李書碑版,惟三平、嘉濟二碑,而嘉濟碑石質尤佳,且保護完好。此碑拓本流傳甚廣,為閩南金石刻巨擘。
【漳州文廟碑刻】
在福建漳州市文廟內。碑刻頗多,元延祐,明洪武、成化、萬曆等碑記,均已毀。今存者有二:一為清康熙八年(1669年)修建碑,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寧道戴璣書丹;一系1924年「重修漳州學宮碑」,康有為撰並書,碑高184厘米,闊78厘米,青石,字大徑寸。康有為書法淵源北魏,寫此碑時年已古稀,然工力深純,筆氣雄健,拓本及真跡影印本,均為人重視。

❺ 求漳州的歷史文化遺址

漳州名勝國家級風景朝聖區 —— 三平寺
廣濟大師(又名:祖師公)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鄉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這里群山環抱,林海綿綿;竹濤滾滾,山清水秀,風景綺麗多姿,是人們游覽、避暑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外國朋友、外籍華人、華僑、港台同胞和祖國內地的遊客五六十萬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擠得水泄不通,他們中有善男信女,連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過除夕。香火頗盛,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景緻。
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咸陽高陵縣人。由於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於唐德宗李適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尋教者絡繹不絕。後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不捨地告別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岩避居。只見這里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里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里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後,缺醫少葯,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治疾病,並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贊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送葯,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裡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續回到山裡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後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築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裡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山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傳教,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唐咸通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於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一千多年來,這里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連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義中的功德,爭相結伴來這里朝拜,並捐贈款項,修葺殿宇。
創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國著名古剎三平寺,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來,由當地政府和海內外熱心者投資,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顯得更加金碧輝煌。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三平古寺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鍾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台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記。
香客二進「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條長廊,香客須從邊門步入長廊,方能抵達殿堂。殿堂面寬三間,堂中端坐著義中大師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關節能活動,只要有人為之支撐,即可站立,別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後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寬三間,兩側有台階,香客欣然登上台階,從邊門進入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里,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趺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泄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致,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後的遺骨現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里,故這里香客雲集,是三平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平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遊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
三平古寺後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污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里,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古時候,這里設有飲茶室,觀魚台。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蔡新告老還鄉。每當盛暑時節,他總要從漳浦老家來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東南一里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里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遊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條瀑布,遊客臨近瀑布,即可聽到水聲如雷,產生氣勢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頭仰望,只見碧綠的山泉從幾十公尺的懸崖上飛瀉而下,迸發出無數水珠,水珠如離弦之箭,萬翎齊發,源源不斷,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龍須飄拂;水珠在艷陽的映照下,深潭上則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為壯觀。
三平寺歷史悠久,蜚聲海外,長期以來吸引了海外廣大的僧眾和香客。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表示願為修建工程作奉獻。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梁,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天下第一奇石——東山風動石
坐落在東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的素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最引以為榮、視如珍寶的自然奇觀,是旅遊者最喜愛的美景之一。東山風動石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風動巨石聳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寬44.47米, 風動石長4.46米,重約200頓,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巍然「擱」在一塊卧地凸起且向海傾 斜的磐石上,兩石的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厘米。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人若仰卧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人們站在風動石下面,有一種驚險的感覺,嘆為天下奇觀,故名「風動石」,詩曰:「風吹一石萬鈞動」。該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漳州)土樓
漳州土樓遍布在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揉、舂壓、夯築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 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漳州土樓民居近2000座,僅南靖縣就有1300多座,堪稱土樓王國。也是全國土樓最多的地方。華安縣沙建鎮「齊雲樓」,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徑超過70米的大型土樓有5座,最大的是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直徑達94.5米,有「超級土樓」之稱。結構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群,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成。南靖土樓和華安土樓今年7月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AAAA級風景區——雲洞岩風景區
雲洞岩風景區 是福建省省級名勝風景區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雲洞岩位於龍文區藍田鎮,324國道線上,距漳州市中心10公里左右,距廈門特區約6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每當天將降雨,雲霧從洞中飛出,待雨霽天晴,雲霧又飄回洞中,故名「雲洞岩」。雲洞岩海拔不足290米,此岩一峰突出,怪石嶙峋,形態各異,奇樹參天,洞壑深幽,遠觀如袖珍山石盆景,又如太上老君端坐講經。所以,迎面大石刻著「搔首」兩個大字,表示對太上老君的崇敬。
首批國家地質公園——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漳州市漳浦-龍海的濱海地帶,面積318.64km2,火山-海蝕地貌發育,為西環 太平洋火山岩帶的組成部分,屬歐亞板塊東緣裂隙帶,2600萬年至700萬年前噴出的玄武岩出露於海岸和海島,噴發序次清楚,特徵典型,如火山口、噴氣口、氣孔柱群、氣勢磅礴的柱狀節理群、海蝕蘑菇石、海蝕台柱、海蝕崖、海蝕洞等,數十個寬闊平坦的海濱沙灘,優質潔白,並有因海岩沉降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遺址,另有古民居和古代軍事要塞等也都是人們瀏覽的美景。2001年3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准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❻ 漳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你還知道漳州有哪些名勝古跡嗎

西部歷史文化:西部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水乳交融,共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專史。屬
民俗風情:豪放、熱性、勤勞勇敢是西部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徵,
西部大開發建設:把西部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大後方和重要資源基地,是中國二十一世紀的重要國策。
=========================================
新疆:樓蘭古城、維族大小部落的演變、絲綢之路

西藏:農奴制度下的王權統治、與中原王朝的聯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宋代的吐蕃國、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對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雲南:宋朝時的雲南大理國(元代又並入統一的國家版圖) 、少數民族的土司制度、雲南與緬甸、泰國的雙邊關系

貴州:夜郎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自治

四川:三星堆遺址、蜀巴文明、宜賓等地的酒文化、歷史遺跡(都江堰)

甘肅:長城文化、敦煌、絲綢之路

寧夏:西夏文明、絲綢之路

陝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漢、唐的國都)、先秦及封建社會早期的黃河流域文明

❼ 漳州的來歷和傳說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建州的朝代是

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

❾ 漳州市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 美食 交通 購物 住宿 地理 地圖 電子地圖 天氣

漳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早在1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周劃為七閩地,秦屬閩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於漳江之畔(今雲霄境內),故名漳州。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文化古跡悠久璀璨,人文資源獨樹一幟。有「閩南第一碑林」省級風景名勝區雲洞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漳州明清牌坊、漳州文廟,中國十大名橋之一江東橋,「世界建築奇觀」漳州土樓等;閩南文化內涵豐富,民間藝術多姿多彩:有被譽為「海峽兩岸戲曲姐妹花」的薌劇,飲譽海內外的布袋木偶戲,及木偶雕刻藝術、水仙花雕刻藝術、民間剪紙藝術等。

漳州名人薈萃,文化昌盛。歷史上除了開辟漳州的將領陳政、陳元光,丁儒外,還出現了高登、陳淳、林偕春、黃道周、張燮、唐朝彝、藍鼎元、庄亨陽、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清初出現了以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為代表的「詔安畫派」。現代詔安畫家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則有林語堂、楊騷、許地山。有譽滿海內外,多次出國獻藝的布袋木偶戲、薌劇、潮劇。

❿ 福建漳州有哪些歷史遺跡

還有近代的天寶有個林語堂 遠代的在石亭有開漳王墓

閱讀全文

與漳州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